88教案网

高一地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移动的动因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人口有所了解,但对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迁移和流动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言: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1999年底,该市人口达到119万,深圳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商贸和旅游城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总人口700.9万,其中户籍人口124.9万,外来人口577万,占总人口的82.1%。请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深圳市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入: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移动。
1.人口迁移的定义
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则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特征、原因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阅读P8~10,思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迁移?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
点拨:
(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15~19世纪:地理大发现,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永久性移民减少,迁移形式多样化。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
提问:观察阅读两幅教材插图“图1—2—1和图l一2—2”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请列表对比。
点拨:
①两图中箭头表示出世界人口的迁出地和迁入地:15~19世纪的人口迁出地主要是欧洲和非洲,迁入地主要是南北美洲和大洋洲;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出地主要是亚非拉地区,东欧也是人口迁出地之一,迁入地主要是西欧、美国、大洋洲。’
②从人口迁移的变化来看: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人口迁入;南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美国和大洋洲仍然是人口迁入区。
③人口迁移的原因:
15~19世纪。欧洲人迁往“新大陆”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条件是“地理大发现”;非洲人迁往“新大陆”的原因是欧洲殖民者的野蛮“贩运”,是一种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二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导致人口迁移;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移民;非洲独立的国家遣返原来的殖民者等都是政治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而大批美洲人返回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人口迁往美国,以及大批外籍工人和技术移民等,属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移民。当然,一些特殊的原因也可以引发移民,如阿富汗战争引起的移民,非洲荒漠化、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等灾害导致的环境移民。提示:对任何国际移民现象的原因分析,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如,太平洋岛国“瑙鲁”举国移民的原因是什么?应该从岛国的环境特点,地势低平,结合“全球变暖”导致的危害分析,原因是环境变化的结果。
表格如下:
人口迁移15—19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迁移路线由非洲跨过大西洋到达美洲;由欧洲向西到达美洲,向东到达大洋洲由亚洲向东到北美洲,向南到大洋洲,向西到欧洲;
由南美洲向北到北美洲;另外还有因为灾害和战争而引起的迁移路线

人口迁移特点旧大陆→新大陆。
已开发国家→未末发国家。
欧洲殖民者野蛮贩运非洲黑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具体表现为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变化大;新兴城市、旅游业和新兴产业也造成人口迁移。
二、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一样,都是人口移动的基本形式。
1.人口流动的概念:
人口流动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
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思考: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有什么不同?
概念区别联系

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和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改变、变更户籍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人口流动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

不变更户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补充、强调: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都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运动过程,但人口迁移强调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下列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
(1)15世纪欧洲殖民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
(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
(3)三峡工程大移民;
(4)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
(讨论)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人口移动的例子。(其中可以穿插课本“知识窗”中的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
3、我国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活动:学生讨论填表
时间流向原因特点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东部人口稠密区流向东北西北等地城市化;开发内地;建设边疆有组织与自发迁移结合调整人口分布,对开发资源,加强边疆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起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山区流向平原;农村流向城市;贫困区流向发达地区东部、南部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生产力提高解放出大量劳动力有组织与自发流动及盲目流动并存有效调整了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对城市发展、繁荣起了积极作用;改善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但盲目、无序流动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过渡: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动因
①推力: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
②拉力: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
③其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人口移动?
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有意识行为,人们之所以愿意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主要受自然环境(气候、土地、水源等)、社会经济环境(教育、收入、交通、就业等)影响,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还有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讨论)课本第12页的“活动题”。
(活动)请同学们举一些人口迁移的例子,并说出迁移的主要原因。
(承转)从上述内容我们可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因此,我们在分析人口迁移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那么,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是本节课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2.效应
①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对迁入地而言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但也能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增大人口压力。
对迁出地而言加强对外联系,缓解人口压力,增加收入,但也造成人才流失。
②人口移动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人口移动,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
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2、在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B.经济条件C.自然灾害D.河流变迁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地的是()
A.欧洲B.拉丁美洲C.北美D.非洲
4、亚洲最大的国际人口迁移出现在()
A.我国“三峡”工程移民
B.来非洲的殖民者被遣返回国
C.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分治
D.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
5、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农村到城市B.城市到农村
C.农村到农村D.城市到城市
6.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据1999年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报道:199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l亿多人,占总人中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数将是20岁左右人口数的2~3倍。
资料二:据在关部门统计,1984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9485万人,到1994年上升到2亿人.200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约3亿人。据估计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
(1)资料一反映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出现了现象,这一问题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选择填空)。
A.产业结构将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
B.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
D.国家的社会福利负担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明显下降
(2)资料二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选择填空)。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始终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④我国已完成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3)近20年中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
(4)简要回答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
答案:1.C2.A3.C4.C5.A
6.(1)人口老龄化B(2)B
(3)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我国城乡和地区间在经济水平方面的巨大差别

(4)有利:弥补了人口流人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探究了人口迁移的特点,正确认识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世界人口分布和大势,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因素、特点及实现人地协调的途径;。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特征、原因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二、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的概念:
2.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
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我国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动因
①推力: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
②拉力: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
③其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2.效应
①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对迁入地而言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但也能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增大人口压力。
对迁出地而言加强对外联系,缓解人口压力,增加收入,但也造成人才流失。
②人口移动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人口移动,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十、教学反思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一些基本情况,重点学习了人口迁移的原因和人口移动的效应,在学习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应辩证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有利的影响,也要看到不利的影响。本节内容与我们周围的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我们应灵活学习,学而用之,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2.人口迁移的概念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特点
3.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
4..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一)、人口迁移
阅读P8-10课文、图表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______或______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国际人口迁移分三个阶段:
①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②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迁移主流的流向是,原因
是:
人口迁移特点:(1)(2)
人口迁移路线:(1)(2)
③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

迁移方式及特点具体表现
政治性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1)
(2)
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1)(2)
迁移形式更加趋于多样化(1)
(2)
(二)、人口流动
阅读P11课文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____或_____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_________与_______。
3.人口流动的强度取决于________、_______。
4.流动人口增长是___________的产物。
5.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是_______,不利影响是_________。.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阅读P12-15课文、图表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此外_____、_____、_____等也产生重要影响,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指________,拉力指_______
2.人口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出地影响表现在,对迁入地影响表现在。
3.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①②
③。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图比较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并了解原因。
2、认识世界和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口移动的主要动因和效应。
4、调查本地人口移动的现状和特点,并尝试分析原因及影响。
学习重难点:比较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认识世界和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多媒体展示、讲练结合、总结归纳。
二、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人口迁移
自主学习
1.概念:人口迁移通常指人口在迁入或迁出,而发生的永久性或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由迁出地到迁入地
三大要素──跨越行政区界线
──永久性或长期性
2.人口迁移类型

国际人口迁移
①按地理范围分
_____人口迁移

②按迁移方向分
(国内人口迁移)

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1)在人类社会早期,_________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__________的吸引或逃避灾荒、_______、_______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15~19世纪,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______”,由_________向未开发地区迁移,其中欧洲殖民者野蛮贩运_______,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地理大发现和_________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4)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永久性移民的比例_______,迁移形式也更加趋于
________。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________发生很大的变化。此外,___________出现和___________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人口的迁移。
问题探究
1.古代农业社会人口迁移的频度和强度大于原始社会的人口迁移吗?

2.自然条件一直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吗?

知识点二、人口流动
自主学习
1.概念:人口流动通常指因、学习、、探亲等原因或离开外出活动,而不变更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
发展水平。和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3.我国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①迁移方向为从农村到______,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______城市和工矿区。
②主要迁出地为四川、广西、山东、安徽、浙江等省区,主要迁入地为广东、上海、北京、新疆等。
③迁移方式以______流动为主。
④主要目的是务工和。
⑤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 、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问题探究
1.人口移动、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为什么说我国的“民工流”是人口流动现象,而不是人口迁移现象?

知识点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自主学习
1.人口移动的动因
人口移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它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一般具有个人的。其中,地区间
等差别,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人口迁移是各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人口移动的效应
人口移动的效应包括和社会经济效应,而社会经济效应又包括和
效应、经济效应和效应。
⑴人口移动的环境效应是指人口迁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并对合理利用、提高经济收入、保护
等产生积极作用;大量迁入人口必然会对和产生深刻影响。
⑵人口移动的社会经济效应是指人口移动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随着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的进步以及的日益便捷,人口移动,大大促进了、
的融合与、的交流。
社会经济效应含义
举例

促进了种族、___的融合建立起一批以_____为主体的国家,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

促进了______的发展

使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得到了发展

①落后的美洲经过世界各地移民的长期开发,成为经济发达地区
②西欧战后经济的繁荣、中东石油生产国经济的崛起与外籍劳工迁入关系很大
促进了_____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随着国家人口移动,各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国际人口移动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

①中华饮食文化“走向世界”
②巴西成为“人种大熔炉”Jab88.com

问题探究
1、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各是什么?

2、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
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2、在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B.经济条件C.自然灾害D.河流变迁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地的是()
A.欧洲B.拉丁美洲C.北美D.非洲
4、亚洲最大的国际人口迁移出现在()
A.我国“三峡”工程移民
B.来非洲的殖民者被遣返回国
C.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分治
D.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
5、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农村到城市B.城市到农村
C.农村到农村D.城市到城市
6.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据1999年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报道:199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l亿多人,占总人中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数将是20岁左右人口数的2~3倍。
资料二:据在关部门统计,1984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9485万人,到1994年上升到2亿人.200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约3亿人。据估计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
(1)资料一反映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出现了现象,这一问题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选择填空)。
A.产业结构将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
B.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
D.国家的社会福利负担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明显下降
(2)资料二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选择填空)。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始终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④我国已完成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3)近20年中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
(4)简要回答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在人类社会早期,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经济条件C、自然灾害 D、河流变迁
2、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国家或地区人口移动方向的示意图。图序与选择排列顺序能够正确对应的是(图中的Q表示迁出地)()
A、①中国②美国③俄罗斯④拉美B、①中国②俄罗斯③美国④拉美
C、①拉美②中国③俄罗斯④美国D、①中国②拉美③俄罗斯④美国
下图中人口迁移率指人口迁移数与总人口的比值,正值为迁入,读图并分析回答3~6题。
3.图中四个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分别是
A.A、CB.B、DC.C、DD.A、D
4.如果A~D各代表一个国家,则下面四组国家中最可能的是
A.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德国、日本
B.美国、德国、阿根廷、埃及
C.日本、中国、越南、匈牙利
D.科威特、索马里、葡萄牙、德国
5.最有可能是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变化的是
A.AB.BC.CD.D
6.最有可能反映美国东北部地区人口变动现状的是
A.AB.BC.CD.D
读下图,完成7~8题。
7.上图表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号表示一个地区吸引人口的因素,“—”号表示一个地区排斥人口的因素,“0”表示无关的因素。下面表示推力因素的是
A.矿产资源丰富B.土壤盐渍化C.文化教育发达D.老龄化
8.2001年阿富汗难民迁入巴基斯坦的中间阻力最有可能的是
A.交通不便B.国家政策C.气候干旱D.地形崎岖
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工程,其淹没涉及范围之广、淹没损失之大、移民数量之多,在国内外建设史上是空前的。据1992年统计,三峡按正常蓄水位方案,库区淹没涉及21个县,需要移民84万,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因素,到2009年工程建成,共需动迁113万人。所以有人说,三峡工程的成败关键在于移民,为此,国家设计了多种方案来解决移民问题:城镇新建、农村移民的后靠安置、鼓励农民自愿外迁安置等等。试根据材料,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回答9~11题。
9.根据实际判断分析,三峡移民的主要原因属于
A.人口迁移的经济因素B.人口迁移的政治因素
C.人口迁移的社会文化因素D.人口迁移的生态环境因素
10.三峡移民有自身的特点,根据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峡移民是改革开放以后普遍的国内人口迁移现象
B.三峡移民的安置对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影响不大
C.从实际情况考虑,三峡农民绝大多数能够以国家为重,能做到自愿外迁
D.三峡移民属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有组织的国内人口迁移
11.从另一角度来考虑,三峡移民会成为迁出的受益者,下列说法不属于其原因的是
A.从三峡的建设中受益,可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B.从国家的政策中受益,得到一定的赔偿以及到达适宜的生存环境可以稳定发展
C.当地调整了农业结构,开发大农业,建设高产稳产高效的农业,使移民的收入稳定提高
D.移民的生活更安逸,不会存在一点的社会经济压力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迁移能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一般不会产生种族、民族、宗教上的矛盾
B.人口迁移对迁出国来说,减轻了人口压力,增加了许多侨汇收入,不会给迁出国的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C.人口迁移对迁入国来说,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有时也会产生新的矛盾和社会不安定因素
D.一般来说,由于战争、灾荒、贫穷、逃难所形成的国际难民不属于移民活动
13、下表为广州市人口迁移统计表,根据所学人口迁移知识,认真分析该表回答下列问题。
广州市人口迁移统计表
 项目

年份迁入(万人)迁出(万人)总迁移(‰)净迁移(‰)
迁入
人数迁入率迁出
人数迁出率总迁
移人数总迁
移率净迁
移人数净迁
移率
196274.7521.1693.0126.32167.7647.48-18.26-5.16
198091.4517.6482.0915.83173.5433.479.361.81
1985100.1017.8284.9015.12185.0032.9415.202.70
199094.3915.3877.0712.56171.4627.9417.322.82
1995108.0916.0489.7413.31197.8329.3518.352.73
1999107.6814.9489.1312.37196.8127.3118.552.57
(1)分析该表发现,1962~1999年广州市人口迁移规模的变化是,造成该变化的原因是 。
(2)根据该图,选区净迁移率为指标作出广州人口迁移变化统计柱状图。
(3)根据柱状图来看,1962~1999年广州市人口净迁移率的变化是,造成该变化的原因是。
(4)从广州的人口净迁移率的变化中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人口迁移的流向是。
14.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1:据1999年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报道:199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1亿多人,占总人中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数将是20岁左右人口数的2~3倍。
资料2:据在关部门统计,1984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9485万人,到1994年上升到2亿人,200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约3亿人。据估计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
(1)资料1反映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出现了现象,这一问题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选择填空)。
A.产业结构将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
B.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
D.国家的社会福利负担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明显下降
(2)资料2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选择填空)。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始终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④我国已完成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3)近20年中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

(4)简要回答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
问题探究:1、“推力”主要指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如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期、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宗教迫害等;“拉力”主要指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如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2、(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有较大的吸引力。(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等因素常常导致大规模人口迁移。(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也会引起人口迁移。(5)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当堂检测答案:
1.C2.A3.C4.C5.A
6.(1)人口老龄化B(2)B
(3)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我国城乡和地区间在经济水平方面的巨大差别
(4)有利:弥补了人口流人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课后练习与提高答案
1、解析: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自然条件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答案:B
2、解析:二战后,我国的人口主要移向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其人口移动方向大体如①图所示;拉丁美洲的人口大量向北流向美国、加拿大,向东北横过大西洋流入西欧,如图②所示。俄罗斯人口主要由西部的欧洲部分向东部的亚洲部分流动,如③图所示。美国的人口则是大量从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移动,如④图所示。答案:D
3、解析:一个地区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取决于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两个方面。
10、解析: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是普遍的国内人口迁移现象;三峡移民的安置对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影响很大,影响工程的成败;从实际情况考虑,三峡农民绝大多数习惯了自身生活的环境,习惯了养成已久的生活方式,是不愿意外迁的;三峡移民属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有组织的国内人口迁移。
答案:D
11、解析:三峡移民外迁,到了新的生存环境,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压力,比如就业、教育等等问题。
答案:D
12、解析:关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都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A选项中,移民造成新的种族、民族、宗教矛盾是必然的;B选项,移民对迁出国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由于迁往他国的人口多是青壮年或有一技之长者,留下来的多是老、弱、病、残者,引起人才外流或减少劳动力资源,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答案:C
13.答案:(1)人口迁移规模一直在增加 改革开放后,我国户口制度的放宽,使得人们自由迁移频率加大;随着广州经济的发展,落后地区人口因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而到广州;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愿意出行等因素(根据学生回答酌情给分)
(2)略
(3)广州市人口净迁移率由迅速升高到略有下降 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快、水平高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所以使得迁入人口规模不断加大,而迁入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4)由落后地区向发达的地区迁移
14、(1)人口老龄化B (2)B(3)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我国城乡和地区间在经济水平方面的巨大差别 (4)有利: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相关知识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迁移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迁移”,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迁移

第三节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1)必须改变定居地(2)改变定居地须持取一段较长时间(3)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2人口流动:短期离开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人口迁移是人口流动的一种形式)3分类(1)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划分: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省际迁移和县际迁移(2)按人口迁移方向的不同来划分: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排斥力与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地,水源,地形,资源,植被,矿产等)1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2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经济因素1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2经济布局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三政治因素1战争2政策(经济政策,人口政策如接纳移民)
四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我国当代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意愿性迁移较少20世纪50——70年代的人口迁移均以行政调动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发性人口迁移较多(城乡地区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6人口迁移的影响P16
7世界人口的迁出国与迁入国各有什么特征P21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1婚俗中包含着许多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如初婚年龄的大小、混赢得俄稳定程度2宗教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鼓励生育)
3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一是从早婚早育(为了增加劳动力)到晚婚晚育
第2/5页
二是从多子多育到少生优生三是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四是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2.1.2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拓展探究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1.2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拓展探究”,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材料一:目前,农民工在城镇里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在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里,农民工占57.6%,在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里,农民工占37%,所以说现在农民工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主力军。在许多地方已经离不开农民工这个主体了。比如北京就是这样。北京到了春节期间,农民工回家过年,造成送煤的没有了,送奶的没有了,小店铺没人了,保姆回家了,老头、老太太没人管了,清洁工垃圾没人扫了……

材料二:新华社有篇报道:《总理为农民追工钱》。报道令人感动——在路上,温家宝看到公路附近隐约可见几处农舍,当即要求停车:“走,去看看村里的乡亲们”。“老乡,我们能在你家坐一会吗?”“乡亲们,快都坐下,咱们一起聊聊!我很想知道你们村子里的情况。”当得知农民熊德明在外打工的丈夫2000多元的工钱被拖欠了一年时,温家宝总理把此事记在了心上,并当天为其讨回了工钱……

问题:

1.我国的大量民工流出现在什么时间?他们对我国经济有何贡献?

2.你认为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解决?

依据: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同时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出现了大量的进城务工的农民,成为农民工。他们对城市的贡献主要有: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2.产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一是一些官员不顾地方财政收入,为了自己的政绩,一味地向上面申报项目,造成资金不能到位,农民工工资发不出来;二是工程转包分包严重;三是农民工慑于工作难找,有时即使工资被拖欠,也不敢用法律来维权。

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措施有许多,比如有的同学就提出这样的建议,对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申领营业执照时,有关部门根据注册资金,按比例预留农民工工资,承建单位从工程款中按比例预留农民工工资,设立专门账户,由劳动保障部门监督发放。还有同学提出加强法律监督等。

拓展: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完全可以参照《劳动法》中有关条款,运用法律武器向工资拖欠方“讨一个说法”。作为农民工工钱拖欠方,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第九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还规定,对用人单位有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等问题的,劳动行政部门要责令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责令按相当于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总和的一至五倍支付劳动者赔偿金。

二、1.材料:据联合国2000年预测,在未来半个世纪内,高收入国家预计每年接收200万移民。未来世界移民状况见下表。

未来世界主要的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美国

11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菲律宾

14.4

英国

13.6

印度尼西亚

18

澳大利亚

8.3

问题:

1.根据上表,说一说世界人口的迁出国与迁入国各有什么特征。

2.造成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的思路: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2.材料: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明、清时期,更多的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尤以山东人最多。由于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人们便把不顾政府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入迁现象,称为“闯关东”。

19世纪中期,我国人口突破4亿大关,面对沉重的人口压力,清政府被迫开放长期封禁的东北山林、平原,由此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移民洪流。1897~1911年,东北地区人口由570多万猛增到1800多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5‰。到1933年,该地区人口已达2910万,成为当时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自古以来经济差距是吸引山东人“闯关东”的基本动因。直到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比山东省高出2/3。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改革开放的首批获益省份之一,经济增长迅速,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省,由此导致了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问题:

1.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除上述因素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也影响着人口迁移?

我的思路:从材料中的人口迁移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不论是过去几个世纪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口向新大陆的迁移,还是如今人口频繁地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迁移,都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活跃,人口迁移中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而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这一阶段迁移的主流是中部向东部的迁移。同时,西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的迁移也有增加的趋势。

2.1.2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学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1.2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概念,运用不同时期的世界人口迁移图,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原因 。联系实际并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流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析图,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对比学习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变化,并养成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身边熟悉的实例,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养成求真求实、积极参与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

人口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课程标准只提到人口迁移,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概念,教材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分开讲述。第一目“人口迁移”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并在知识窗中列举人口迁移的特殊形式: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第二目“人口流动”在正文中主要是针对我国近年来出 现的“民工流”现象。用知识窗介绍了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外籍劳工”现象。民工流、国际难民、环境移民、外籍劳工等,都极具现实意义,体现出教材的时代性。本课时的活动设计注重贴近高中生的生活,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观察、了解社会以及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 点

重点: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2: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难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的人口迁移资料,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复习人口的增长,依据学案预习本节内容,并记录难点、疑点,搜集一些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

附件下载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学习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学习难点: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预习案: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人口变动的原因

(1)人口的①______________,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2)人口的机械增长,即②______人口的增加值。

2.人口迁移的概念:是③____________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④_________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

3.人口迁移的分类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类型。

类型

迁移方向

主要形式

国际

迁移

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永久性移民、⑤________________、国际难民定居等

国内

迁移

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⑥__________进入另一个⑦________定居的现象

库区移民、招生、分配等

4.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人口迁移类型:由⑧______到⑨______的人口迁移。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引起人口迁移的作用力:①______(或排斥力)与②______(或吸引力)。

2.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不协调的③____________。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通过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来实现的。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原因

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

迁入地优势

④______环境优越、⑤____________丰富

拉力因素

气候⑥______、土壤肥沃、⑦______方便、宜于农耕的平原或⑧______地带

推力因素

环境恶化、⑨____________

(2)经济因素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原因

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人口迁移的目的

寻找改善⑩______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取更高的____________

表现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____;____________的地区,人口迁出率高

拉力因素

______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________________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等

结果

改变了人口迁移的______________,影响人口______分布

限制因素

____________的发展

(3)政治因素

原因

______政策、人口政策、______

结果

限制人口迁移或______人口迁移

特点

较强的______性

(4)社会文化因素

因素

影响

文化教育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______

家庭和婚姻

影响______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

历史上也曾导致__________人口迁移

探究案:

1、下列对世界人口增长不具有影响的是

A、人口出生率的变化 B、国际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的变化 D、某些国家的生育政策

2、以下的人口空间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某人去美国旅游 B、某人去美国讲学

C、某人去美国留学 D、某人侨迁新居

3、下列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A、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B、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C、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了移居东南亚

D、在我国参观、旅游的美国人

4、在近现代,人口迁入的国家和地区是

A、印度B、中国C、东南亚D、西非

5、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人口迁移特点是

A、人口主要从北方迁往南方地区

B、人口迁移的规模较小,但频率较高

C、年平均迁移量在1500万以上 D、人口以自发迁移和流动为主

6、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因素的是

A、区域的大规模开发 B、洪涝灾害的发生

C、严重的水土流失 D、恶劣的气候

7、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A、工作机会多 B、生活困难、质量低

C、公共设施不足 D、失业率、犯罪率高

8、近几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范围、跨度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C、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 D、经济地区差异不断增大

9、20世纪30年代,促使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及其附近地区农民大量外迁的原因是

A、火山爆发 B、旱灾

C、洪涝灾害 D、森林火灾

10、21世纪初,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的政策影响 B、战争的影响

C、自然灾害的影响 D、开发国外资源

练习案:

(1)A、B、C代表三个不同的 。

(2)图中发生迁移现象的箭头是 和 ;虽然有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

和 ,原因是 。

(3)按地理范围划分,人口迁移可以划分为

人口迁移和 人口迁移。

(4)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2、根据联合国2000年预测,在未来半个世纪内,高收入国家预计每年接收200万移民。未来世界主要的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见下表,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美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菲律宾

14.4

英国

13.6

印度尼西亚

18.0

澳大利亚

8.3

(1)根据上表,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国与迁入国各有什么特征?迁出国 ,迁入国 。

(2)造成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27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