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22课元朝的统一”,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22课元朝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道元灭南宋后,结束了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再次实现统一;知道元朝疆域的四至;知道采用汉人汉法,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农业经济;知道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民族融合;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了解马可波罗来华的基本史实。
2.观察《元朝疆域与行省分布图》、《元朝的丝绸之路以及马可波罗从陆路来华海路返回的路线》图,汲取相关信息,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元朝的统治和对外关系的特色;掌握秦、隋唐、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学会梳理和分析历史事件发展与变化的方法。
3.认识行省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发展和变革,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认同辽阔的疆域有利于民族融合,开放的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重点与难点]
重点:元朝统一全国和行省制度
难点:正确理解元朝政权的历史地位
说明:
1.自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以来,中国虽经历过多次分裂,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五代十国以来,经历了370多年的多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分裂局面以后,历史把统一的使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新兴的蒙古政权,充当了历史的工具,扮演了统一全国的角色。元的统一,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沿用至今。因此,这两个内容是本课的重点。
2.正确理解蒙古贵族历史进步,既不夸大其经济文化方面落后的一面,又不回避这种落后性对中原、江南经济的破坏作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同学们结合画面想一想,歌曲反映的是哪一个民族?提到这个民族你会想到哪些?(草原、蒙古包、游牧生活……)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12世纪时开始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他们又是如何统治全国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回顾蒙古政权的建立: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②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完成全国的统一。
③提问: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大统一局面?(秦、西晋、隋、元朝四次大统一。)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指出:这些史实说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思考: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归纳总结出:(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的长期统一;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多民族的国家;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条件。)
2.讲授元朝社会经济
①指导学生读书,结合练习与测评1和补充材料分析元朝经济发展的措施:指出第一采用汉法,提倡文治。(补充材料一、二)适应农耕地区的特点,对蒙古旧制作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实行一些有利于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第二蒙古统治者在中央设立劝农司,编写农书。通过读书,学生能够完成此题,既达到当堂巩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②关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讲清三点:第一,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补充黄道婆);第二,结合文献选读讲清海运的畅通,同时利用《元朝漕运和海运图》进行识记,比较隋朝和元朝运河,说明元朝漕运的特点;第三,商业(元大都的繁荣)。

忽必烈是一位“思大有为于天下”的杰出人物。他深知“人才乃治之本”,“天下治乱系于用人”的道理。因此,他多次礼贤下士,注意访贤问治,经常向“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
------《宋史纪事本末》卷99,《蒙古诸帝之立》

姚枢有“王佐之略”,忽必烈“待以客礼”,同汉族有识之士谈今论古,讲求治道,因此笼络一批封建知识分子,姚枢曾向忽必烈上书数千言,陈述帝王治国方略,并针对时弊提出关于立法、建制、重农桑、修学校等三十多项措施。
------《元史》卷158,《姚枢传》

3.讲授元朝政治行省制度和对西藏、台湾的管辖
结合《元朝疆域与行省分布图》,进行具体分析:
①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中书省又称?它主要的职能和管辖哪些部门?
③最大的行省是哪一个?理解“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归纳秦、隋、唐、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使学生学会梳理和分析历史事件发展与变化的方法;
④元朝对西藏、台湾采取了怎样的管理方法;请同学结合已有知识列举历史上西藏、台湾与中央政府的联系?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任何妄图分割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⑤完成读图学史,来比较一下汉、唐和元的疆域。(展示汉、唐、元三个朝代的疆域图)概括元朝疆域四至,说明元朝不仅在领土上,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超出汉唐盛世的史实。汲取相关信息,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元朝的统治的特色;
⑥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元史地理志》中写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总结出:行省制度,为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省一直沿用到今天;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元的疆域,比汉唐盛世时的领土,更加广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卷58,《地理志》

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元史百官志》
4.讲授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和民族分化政策
①关于民族融合,讲清两点:第—,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二,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指导学生阅读“知识链接”,讲清回族的形成过程。
②关于民族分化政策,首先要求学生读书知道四个等级名称和范围。其次由学生重点讨论其实施的目的和实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民族分化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实质是民族形式划分下的阶级压迫。
5.讲授中外交往马可波罗来华
①提问:元朝时来中国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谁?记述他在东方见闻的著作是什么?
②关于中外交往,应讲清三个方面:第一,分析原因:元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四大汗国横跨欧亚;元朝重视海外贸易;南宋海外贸易留下的基础。第二,表现: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十几年;丝绸之路再次兴盛;泉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第三,要求学生结合《元朝的丝绸之路和马可波罗来华海路线图》进行识记,同时汲取相关信息,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元朝对外关系的特色。

马可波罗曾说:“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
------《马可波罗行记》第2卷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说:“泉州城最大,为世界最大商港之一,城中织造天鹅绒及缎,品种均极优良。港中船舶极多,大者约有一百,小者不可胜记。其中回回商人,则另成一市”等等。当时泉州港口指示航行的灯塔——六胜塔,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元代泉州的繁盛情况于此可见一斑。
------《伊本白图泰游记》
5.组织学生讨论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①小组合作进行知识梳理:统一全国;经济发展;行省制度和对西藏、台湾的管辖;民族融合和民族分化政策;中外交往。
②小组内交流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③全班交流达成共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强大国家政权,建立了行省制度,行使了对西藏、台湾的等边疆地区的管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它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它的许多措施对我国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但是,元朝也有其弊端。它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分化政策,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消极作用。
④结论我们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蒙古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
材料一:所谓“国家官制,率以国人居班簿首”。
------《元史》卷13《霸州长忽速剌沙遗爱碑》
材料二:诸蒙古人因争及醉殴死汉人者,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
------《元史》卷105《刑法志》
材料三:至元二十年(1283年)二月,中书省刑部准兵部享如蒙古人员殴打汉儿,不得还报,指立证见,于所在官司赴诉。如有违犯之人,严行断罪。请依上施行。
------《元典章》卷44《刑部6蒙古人打汉人不得还》
材料四:黄庆二年(1313年),在科举考试科目上规定,蒙古、色目人考两场,而汉人、南人则须考三场;考题难易也有差别;虽然赴试的汉人、南人士子人数远在蒙古、色目人之上,但录取名额确是按四个等级平均分配;在录取排列上,南人不得进入前三名;蒙古人一旦及第即委任六品官,而其他等级则递降一阶。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下册
问题:上述四段材料所涉及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四段引文反映了元朝社会中,各民族在法律和政治上的不平等。)

相关阅读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1、澳门问题的由来:葡萄牙侵略
2、香港问题的由来:英国侵略
3、台湾问题的由来:中国内战→国家分裂(内政问题)
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
1、形成过程
①最初提出:《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②具备雏形:叶剑英发表谈话,提出九条方针
③正式形成: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全面阐述
一个中国(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社会主义
港、澳、台:资本主义
△实行一国两制后的台湾与香港、澳门在享有的自治权方面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①不同:台湾可以保留军队,而香港、澳门不能
②原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而港澳问题是国际问题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学思之窗:
关于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看法有何共同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①共同点:中国的国力增强
②看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是香港能够收回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决定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
△依据上述答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国收回香港和澳门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其中根本条件是什么?
中国国力增强——根本条件
1、有利条件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有关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2、香港回归(1997、7、1)
3、澳门回归(1999、12、20)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停火: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真正停火
2、交流:三通限制逐渐放宽,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
连战访问大陆,与胡锦涛会谈,坚持“九二共识”
△中共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怎样?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也就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随堂练习《全品》第22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22课,略)△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二十二)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国两制”
海峡两岸的关系

探究活动一:“一国两制”的形成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过程:
(1)《》的发表,宣布采用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79、1)
(2)提出了“ ”的伟大构想(20世纪80年代初)
2.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香港、台湾实行
3.意义:“ 、 ”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探究活动二:“一国两制”的实践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
(1)中英会谈,邓小平提出可以用“”方案解决香港问题(1982)
(2)中英签署了关于的联合声明(1984)
(3) 年 月 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雪洗百年国耻
2.澳门回归: 年 月 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探究活动三:海峡两岸关系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背景:
(1)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解放台湾 方针
(2)台湾当局:迫于形式采取了一些 措施(1987年开始)
2.表现:
(1)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
(2)“海基会”、“海协会”相继成立,并达成“九二共识”: ,这是两岸关系的一次
(3)中共书记 会见国民党主席 ,重申“九二共识”(2005)
(4)两岸直接 、 、终于实现(2008)
3.发展的阻力:

教材P103页学思之窗


( )1.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写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A.国共两党内战遗留的问题B.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C.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对立D.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破坏
( )2.中国政府第一次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
A.《告台湾同胞书》中B.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
C.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D.《中美联合公报》中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是在
A.1997年12月20日 B.1998年7月1日C.1999年12月20日D.2000年7月1日
( )4.我国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是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C.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一国两制”构想被各方接受
( )5.在“一国两制”构想中,台湾不同于港澳地区的是
A.设立特别行政区B.社会经济制度长期不变
C.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 )6.2005年,率团访问大陆的中国国民党主席是
A.马英九 B.宋楚瑜 C.连战 D.江丙坤

附:课堂相关资料:
1.香港问题的由来①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1860年的《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③1898年,英国强迫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和附近岛屿(今统称新界),租期为99年。
2.台湾问题的由来中国内战遗留的产物;外国干预中国内政的结果
3.“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形成过程: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2)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它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内容。
(3)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4)在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这一方针,使“一国两制”构想成为国策而具有了法律效力。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案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1、澳门问题的由来:葡萄牙侵略
2、香港问题的由来:英国侵略
3、台湾问题的由来:中国内战→国家分裂(内政问题)
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
1、形成过程
①最初提出:《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②具备雏形:叶剑英发表谈话,提出九条方针
③正式形成: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全面阐述
一个中国(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社会主义
港、澳、台:资本主义
△实行一国两制后的台湾与香港、澳门在享有的自治权方面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①不同:台湾可以保留军队,而香港、澳门不能
②原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而港澳问题是国际问题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学思之窗:
关于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看法有何共同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①共同点:中国的国力增强
②看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是香港能够收回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决定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
△依据上述答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国收回香港和澳门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其中根本条件是什么?
中国国力增强——根本条件
1、有利条件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有关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2、香港回归(1997、7、1)
3、澳门回归(1999、12、20)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停火: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真正停火
2、交流:三通限制逐渐放宽,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
连战访问大陆,与胡锦涛会谈,坚持“九二共识”
△中共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怎样?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也就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随堂练习《全品》第22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22课,略)△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二十二)

第6课德意志的统一-


第6课德意志的统一

一、德意志统一的历史条件

1、必要条件

(1)工业革命推动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统一的根本动力;

(2)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加强国际性竞争,必须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

(4)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渴望实现统一;

2、可能条件:普鲁士实力雄厚,具备完成统一的能力;

(1)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

(2)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3)民族单一,统一决心坚定(体现争取民族自强振兴的民族主义运动色彩);

(4)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

(5)有一位铁腕核心人物:俾斯麦;

项目

统一策略

①推行“铁血政策”:严格控制国内局势,坚持进行军事改革;

②大力发展普鲁士的经济、军事实力;

对外

展开灵活的外交活动,争取分化、孤立敌国,各个击破;

二、德意志统一的历史进程

※点拨:德意志统一的方式:采取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统一进程

战争概况

普奥对丹麦战争

概况

1864年,普奥联合对丹麦作战;

结果

夺取了丹麦控制下的德意志地区: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

普奥战争

概况

1866年,萨多瓦战役,普鲁士军队击溃奥地利主力;

①奥地利从此被排挤出德意志;

②1867年,北德意志同盟成立,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北方诸邦;

普法

战争

概况

1870年,色当战役,俘虏法皇拿破仑三世及大量法军官兵;

结果

使南方德意志诸邦并入北德意志同盟;

统一完成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德意志帝国皇帝,标志德国统一完成愿;

知识点拨

德意志的统一,实质是普鲁士势力得到延伸;

三、德意志统一的历史影响

1、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为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2、德国扼制了法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

3、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成为欧洲最具侵略性的国家;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03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