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三历史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青州六中高三历史学科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

课题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主备

教师

张彦芳

使用

教师

张彦芳

时间

200年月日周第节

课型

复习课

教材

分析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鸦片战争是其开端。在鸦片战争过程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志士对英国的侵略进行了英勇的反抗,但战争的结果还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中国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历史进程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之后相继而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单元

目标

(一)

1、鸦片战争

(1)历史特征:工来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列强进行全球扩张,把矛头对准了中国。

(2)主要表现:列强发动两次战争,强迫中国签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列强对华分商品输出为主。

2、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历史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主要表现: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人民奋起斗争,掀起了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签署《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最终形成。

学习

目标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命题热点:

列强侵华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影响。

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

模式

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

重点

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原因及影响。

难点:四次侵华战争如何一步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

教学

环节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合作探究-点拨释疑—展示提升—反馈总结

教学设计过程

教师引导行动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行动

1、提前精心编制并印发导学案。

2、对于学生提交的班级问题汇总,形成班级问题生成单,印发给学生,上课重点讲解。

3、讲解重点难点,完善学生课堂预习的知识结构。

4、指导学生完成习题训练,小组内解决问题,对于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对学生不能形成统一意见的题目,教师集体讲解。

教学思路

(略)

学生课前先结合学案自主预习相关基础知识,整理出知识结构并记忆相关内容,疑问可先由小组内合作探究完成。

2.对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收集整理,提前交给老师,形成班级问题。

3.自主完成练习题,不能解决的先由小组内合作探究完成,不能解决的提交给组长,提前交给老师。

4.对一些出错较多的习题可由学生代表说明出错的原因,暴露出学生的弱点,以便教师的讲解能对症下药。

教学反思

学生有效预习笔记

3年级班学科名称历史课题(单元、课文):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预习方法

1、结构化预习的三个技巧:确立适度的预习目标;合理安排预习时间;预习要选择重点内容。

2、结构化预习的六字诀:读(快读5遍)—划(划杠读1遍)—写(写着读1遍)—记(背诵着读1遍)—练(做题读1遍)—思(想着问题读1遍)。

课前预习,形成知识结构

一、鸦片战争

1、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2、过程:时间:路线签约《》

条约内容:割地:赔款开口岸,协定关税及其他特权。

3、影响:。

思考探究:对鸦片战争的认识: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启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2、经过:时间过程火烧。

3、结果:分别于和签订《》和《》。

主要内容:。4、影响:。

三、中日甲午战争

1、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2、过程:战争爆发决战签约内容影响:

3、甲午战争影响:(1)(2)(3)(4)

思考探究:甲午战争影响的认识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2、义和团斗争:3、结果:。

(1)内容:。(2)危害:。

预习自测

1.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D.扭转对外贸易的逆差

2.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军备落后B.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C.清政府闭关自守D.道光帝犹豫不决

3.林则徐在上皇帝书中说:“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由此看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烟毒肆虐B.鸦片走私,造成中国关税损失巨大

C.鸦片危害清朝统治D.鸦片影响国防力量的稳定

4.林则徐的禁烟代表了谁的利益?

A.清朝政府B.禁烟派C.人民群众D.中华民族

5.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

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②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③民族工业产生④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②③

6.史学界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之所以说“继续”,主要是因为A.都是从侵略广东开始B.都是为了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C.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财富D.都以武力打败中国

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部分官绅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西方长技B.推动王朝中兴C.实现自强求富D.推动中国近代化起步

8.19世纪末列强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其根本目的是

A.把朝鲜变成殖民地B.向中国东北扩张

C.解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D.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9.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

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10.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余年之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

也。”这里“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

C.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性,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

1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

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12.图片所示的侵华战争与以前的侵华战争最大的不同是

A.目的是直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B.赔款数额大C.完全占领中国D.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用中国产品去交换曼彻斯特产品可以得到很大好处的希望落空了。不能再相信和中国所签订的条约,显而易见的是只有动用武器,只有通过大量牺牲、鲜血和金钱的代价才能够在那里发展。——《中国近代史资料》

材料二由于这鸦片贩运事业已成为一种在中国投资的手段,所以庞大的资本、巨额的投入,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合法贸易都被卷入进去,这就排斥了任何的歇业或是撤退的想法。——《中国近代史资料》

材料三美国公使对英国公使说:“我相信贵国就英国政府的立场来说……必定利用目前机会,达到修约的目的,法国政府可能采取同样的观点。”——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和中国所签订的条约”指哪个条约?“希望落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中“发展贸易”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作者主张利用什么手段达到目的?

(3)据材料二指出鸦片在合法贸易中的地位。

(4)据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三“修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中英《南京条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2)含义:打开中国市场;手段:发动战争。

(3)鸦片已成为对华贸易的重点。

(4)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扬厉,极一时之盛。” ——《藏园群书题记》

材料二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联尘偶记》

材料三美国驻华使馆武官欧柏在一份报告中记述说:“我亲眼看见许多尸体,他们的手是缚在背后的。我曾经看到许多伤痕累累,显然是被刺刀杀死的尸体,而且我可以断定,他们是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被害的。” ——《中国近代现代史》

(1)材料一所述历史现象发生在哪一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从两则材料中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3)材料三指的什么历史事件?从我们的先辈“缚手被刺”说明了什么?Jab88.COm

(1)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腐败至极。

(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认识:落后的政治制度是国家、民族不幸的根源。

(3)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在旅顺的暴行。说明:一是清王朝政治腐败,二是科学技术落后,三是中国民智没有得到开发。

当堂检测

1.进入19世纪,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自恃富强,动违禁令……日形狂诞”。1833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独占权。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打开商品市场B.扩大资本输出C.便利各国贸易D.巩固远东霸权

2.鸦片战争中,中国许多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但最终失败。其根本原因是

A.清政府战和不定,领导不力B.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C.制度腐败,无力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D.孤军奋战,缺乏配合

3.如果你是生活在19世纪中期的一个英国商人,你在中国不可能遇到的是

A.你的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B.贩运鸦片畅行无阻

C.触犯中国法律,被带到衙门审讯D.进出口货物缴纳关税大大降低

4.李鸿章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对于“变局”你的理解是

A.太平天国运动空前浩大B.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强敌入侵

C.外国资本主义船坚炮利D.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征服世界的潮流

5.为时两年多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国。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封建的、古老的中国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下列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

③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过渡④是一场反封建战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6.“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沧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有感》(1896年春)。与这首诗有关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7.“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为反抗外来侵略,19世纪末“我民”掀起的著名的反帝爱国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8.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从而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A.①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义和团运动是继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运动。下列主张中突出体现了农民阶级落后性的是A.扶清灭洋B.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C.神拳助,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D.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10.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可是100年前(1901年)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新世纪贺礼,这份贺礼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辛丑条约》C.洗劫北京城D.血腥镇压义和团运动

相关推荐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

中国近代历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

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应条款进行内容和性质、危害等方面的深层次比较,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和思考的能力;通过讨论“鸦片战争的失败能否避免”“义和团运动是否起到了阻止列强瓜分中国的作用”等问题的探究,结合同时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地、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

研读和阐释史料

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在近代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使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的目的地,一步步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殖民主义侵略战争的恶果至今尚未清除干净;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中国近代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们悲壮的事迹永远激励中国人民继续前进。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问题探究

鸦片战火再燃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历史比较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课堂讨论
问题探究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史料研读
问题探究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难点: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引言始自一幅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字现场的照片。图下文字充满激情地把学生的思路引领到一百六十余年前的那个屈辱的时刻。从鸦片战争开始,近代中国饱受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一步步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沉沦。文中引用的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的叫嚣充分证明了“强盗的逻辑就是不讲逻辑”这一客观定律。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强权的斗争从未停止过,这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
本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勾勒出了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01年)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的线索,主要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历次侵略战争后列强强加给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主要不平等条约。本课前三个子目讲述了资本主义时代西方列强的对华侵略,后两个子目则涉及了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遭受的外来武装侵略。在历次反侵略的斗争中,中国军民体现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
一、“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探讨鸦片战争的背景,需要从战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背景入手,在比较中进行思考。

19世纪中叶的中国,既处在清王朝统治的后期,也处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末期,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政治极度腐败,经济上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处于后人所说的“虚假繁荣”状态,阶级矛盾激化。更为严峻的是,长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国人昧于世界大势,盲目自大,不能以一个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世界。与此同时,世界却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英国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当时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而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外来的商品经济有天然的抵抗力。中国政府坚持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英国倾销其工业产品的梦想破灭,长期以来中国在中英正当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一些不法英商遂转而进行非法的鸦片贸易,以求减少中英正常贸易中的逆差所带给英国的损失。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又从根本上断绝了这条罪恶的“商路”。英国遂决意以此为导火索,诉诸武力。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只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罢了。
二、“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主要叙述中国爱国军民英勇抗击英国入侵,但由于封建制度的根本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并同英、美、法三国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其重点在于分析以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各项条款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应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而中国社会因此发生的巨变主要体现在社会性质的转变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说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两个问题。
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所谓半封建,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认定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因为:政治上,由于受列强侵略,中国的领土、司法、贸易等主权不断遭到破坏,已不再完整,但名义上的中国政府从未被列强灭亡;经济上,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在不断增长中产生了近代企业和资产阶级,并且资产阶级有了自己独立的政治主张,并登上近代历史舞台后,领导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文化运动。这一切都说明1840年以后的中国已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但同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虽有增长,却在近代始终未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而居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这一问题涉及到相对艰深的理论层面,但是事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学习,高中学生应该对此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三、“鸦片战火再燃”:
主要叙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并没有在被迫开放的中国获得它们战前所期望的巨大市场,因此要求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这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史学界认为,这次侵华战争在起因、经过、结果等诸方面都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因而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命名之。
需要特别讲明的是,鸦片战争结束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反而仍旧以自欺欺人的态度继续生活在传统当中。课本中举出的“六不”总督叶名琛的例子给出了当时中国政府的政治精英的真实写照。而英国在五口通商之后,并没有获得它所预期的那种巨大的经济利益。其原因包括中国的自然经济具有自保性、中国国民的普遍贫穷及英国商人的带有一定盲目性的商品输入等。但是英国政府认为一切的问题都源自于中国政府“开放”程度不够。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国政府提出修约,被清政府拒绝。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出兵侵略中国。
四、“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及《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创深痛巨的危害。中国爱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也是本目的重点。在这一目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以下背景知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的根本特点是“垄断”;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发展简况。此外,教师还可以视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能力的差异自行决定,是否在讲授本目以前就与学生一起梳理出一条日本近代侵华的线索,并点明其特点是“灭亡中国”。这项活动也可以放置于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结束之后再进行。
对于《马关条约》的巨大危害,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出如下分析:首先,在领土方面:这是继俄国割占东北、西北地区大片领土以来的又一次大片领土的割让,最为严重的是台湾省,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又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是前所未有的严重形势。它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其次,在经济方面: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清政府只得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加重其负担,另一方面大借外债。西方国家通过给清政府附带有政治条款的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通商口岸深入到长江腹地,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深入到了内地。在华投资设厂被正式写入条约文本,大开资本输出的方便之门。从此,西方列强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瓜分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地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第三,《马关条约》之后,使西方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斗争更加激烈、更加尖锐。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争夺中,遭受更大的损害。所以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五、“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主要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渐高涨之时,八国联军借口剿灭义和团运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教师应适当补充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原因,兴起、蔓延的经过,义和团运动的概况等背景知识,否则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这段史实,对他们的历史思维的培养将会产生大的妨害。
对义和团的评价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中心任务,但是在教学中对此避而不谈也不可取。建议教师视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的差异和教学时间的多寡来决定是否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反对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为主要目的的农民运动,可以看作是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失败的背景下,由农民阶级发动的一场旧式的革命运动,不过这场运动突出反映了外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以之为运动的主导方向,这是包括太平天国运动在内的以前的历次农民运动所不具备的一个特点。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出自于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热情和对外来侵略的义愤,表现出他们没有判别帝国主义侵略与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之间关系的能力。义和团运动最终被清政府利用并出卖,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同时,中国的封建小农经济造就了农民阶级分散、落后、狭隘、自私、愚昧、迷信、保守的特性。他们也没有鉴别外来侵略与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之间区别的能力,而是一概加以排斥和打击,进行了一场盲目排外的运动,这与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不具备任何先进性。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同时也表明农民阶级因为其固有的局限性而既不可能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可能成为自身的解放者。”上面的评价能够从多角度对义和团运动进行比较客观的审视和反思,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参考。
对于《辛丑条约》,应当引导学生注意其内容的特点,即:除去巨额赔款之外,其他各款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其中“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者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一条,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理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的导入,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如:
因为学生初中学习过相关知识,即便作为常识也该对鸦片战争早有了解,所以可以采用传统的提问导入: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什么事件为标志?
利用单元导言,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先试着把近代列强侵华史的线索串出来。
利用视频材料导入,例如选用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相关片段。
采用倒叙法,用补充的材料制造疑问,引导学生从学习的最初时刻即开始思考。
“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一目,可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特点。教师简单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对于这两者的冲突与碰撞,可选用英使马戛尔尼来华的事例,由学生自行总结鸦片战争爆发以前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林则徐虎门销烟一题可引导学生讨论“林则徐禁烟主观上为了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能否算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由此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能力。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禁烟运动是不是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一题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形成透过历史现象看其本质的能力。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一目,是本课第一课时中的核心内容。战争经过不是高中教学的重点所在,建议使用动态地图或者相关计算机课件,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对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分析是本目的重点。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分析“中国都丧失了哪些方面的主权”之后,对“哪些条款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增强其分析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最后,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一个讨论题目,即: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战败能否避免?或者,假如道光皇帝信任并重用林则徐,鸦片战争中国有无可能取胜?这是培养学生唯物辩证史观的极佳思辨素材,只要条件许可,建议使用。
“鸦片战火再燃”一目,主要应突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这一主题。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逐条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所签条约的内容,还可以从两场战争的起因、参与者、战争经过等方面进行比较,最终得出结论。本目相关内容中,可以推荐的旨在培养较深层次历史思维能力的问题还有:“六不”总督叶名琛的表现反映了什么深刻的社会问题?(参考答案见上文教材分析)英法美等国家侵略中国的特点与沙皇俄国侵略中国的特点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参考答案:英法美等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它们在本阶段的侵华特点是以武力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并签订有利于列强的通商贸易条款为主;而沙俄是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具有浓厚军事封建残余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侵华特点是以掠夺土地为主。不同的索求反映了列强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但是侵略者的本质则是一致的。)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一目,重点在于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战争的背景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介绍:日本的明治维新及其崛起;日本的“大陆政策”是什么?东方封贡体系的简单含义,或以朝鲜与中国的宗藩关系为例说明;面对日本蓄意挑起战争的行为,清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态度?以上四点需要教师补充相应数量的课外知识,但是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对于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此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乃至当今的中日关系等问题都会有很大助益。《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是本课重点之一。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逐条思考条约主要内容,并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条款是对前述条约的继承和发展,哪些条款则在性质上具有鲜明的帝国主义时代特色。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答案见上文教材分析)。教师应补充“三国干涉还辽”的史实,以便学生全面掌握。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课本语焉未详,建议教师自行制作相关课件,对此加以概述。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尤其是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也比较重要,教师可视具体情况决定繁简增删。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一目的核心内容为《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建议教师在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之前,适当补充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兴起的背景知识。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请教师在充分展现帝国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因素之外,不要有意删减反映农民盲目排外、仇外的史料。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够以故意无视自身缺点和错误的方式来进行。《辛丑条约》的影响应由学生自行思考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如能与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相互比较,效果当会更好。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
(师)充分了解战争的背景对于我们思考战争的起因和胜败的走向都会有所帮助。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分别是什么样子。请大家在课本上找出对战前清朝社会状况和对外政策的描述。
(生)政治腐败、国防废弛、财政拮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激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师)好,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更多的细节。先说经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被称作什么经济?
(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师)其特点是什么?
(生)生产的目的不是用于交换,而是自己消费。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以前讲过的“买黄瓜经济”和“摘黄瓜经济”。[注:先曾举例,生活在城市的人要吃黄瓜多到市场去买;生活在乡村的人要吃黄瓜多到地里去摘。由此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经济状况可以概括成如下三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封建经济的特色;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土地高度集中:下层人民生活困苦,阶级矛盾尖锐。
(师)清朝中后期已经到了中国两千年封建制度的末世,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令人窒息。官吏普遍贪污腐化。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样的俗语想必大家都听到过。请大家再看龚自珍的诗“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哪不胜栽禾?”请大家说说他诗中的意思。
(生)清政府不干正经事儿,就知道搜刮东南富庶地区的老百姓。贪污横行,各层官吏在收赋税的时候公然加派,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宁可把牛杀了吃肉也比老老实实地种田要好。
(师)政府搜刮民脂民膏,可是该用钱的地方却永远没钱。清朝的军备说明了这一点。清军军备废弛,战斗力低下。以武器装备为例,清军尚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只有精锐部队能够装备火器,而这些火器绝大多数是明朝时期仿造西方的“鸟枪”,比英军的武器装备落后二百余年。由于军费短缺,克扣成风,有些鸟枪甚至是康熙初年制造的,已经用了一百五六十年。清朝的财政严重入不敷出,乾隆晚年之奢靡浪费达到惊人的地步。
(师)以上各点是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内部的情况。清政府对外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此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唐宋时中国的对外政策,可以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形容。结合教材,叙述点明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意味着完全封闭国门,在清朝,它指的是把对外交往和贸易至于清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广州,十三行“官商”)]。这个政策最初的主要目的是海防,防止殖民侵略和维护自身统治。[可举例:葡萄牙骗据澳门,荷兰强占台湾,郑氏父子反清复明等等]。提问:明末清初的来自海上的威胁是不是很严重?
(生)比起中国近代历史来算不上严重。
(师)那么为什么闭关锁国政策一直得以延续下来?提示:是否还可以用“买黄瓜经济”和“摘黄瓜经济”的理论来解释呢?
(生:讨论)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根本原因,重农抑商的传统,文化上的自我中心主义等等,使对外开放成为完全不必要的事情。
(师)外交政策也是由国内的经济状况来决定的。
说明:上面的教学设计是针对基础较好、思维层次较高的学生的,任课教师可视学生程度和教学需要自行决定增删取舍。
案例二 假如道光皇帝信任并重用林则徐,鸦片战争中国有无可能取胜?
(师)鸦片战争我们败了,但是当时的和现在的很多人都不服气,认为中国输在昏君奸臣当道,忠良遭受排挤,假如道光皇帝信任并重用林则徐,鸦片战争中国有可能取胜。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生:讨论)略。
(师:总结)讨论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战败是否可以避免,我们就应该客观地分析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也就是说,我们得清楚在战争中清朝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劣势?这些优势是否可以抵消全部的劣势?发挥这些优势必须具有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等等问题。
中国的优势:地广人多,兵源充足,主场作战,反侵略,等等。
中国的劣势:政治、经济、军事装备、战略战术、思想文化全面落后。
我们已经对双方的军事装备作过了简单的比较,中方的劣势非常明显。大家再看一看这些图片,会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展示中英军事装备的相关图片]有的同学坚信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不在武器而在人,如果用对了人,比如道光帝重用林则徐等抵抗派,再发动亿万民众,那么就可以打胜仗。应该说,这个观点似是而非。战争的胜负不完全取决于武器装备,这是对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武器装备的优劣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即便是林则徐负责指挥与英军的作战,仍在使用老式鸟枪甚至是冷兵器的清军也不会是英军的对手。不信,我们看林则徐自己是怎么说的。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尔。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林则徐致友人信中语,引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林则徐的这段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生)林则徐自己也认识到了中英之间军事上的极大差距,认为以现有的军备力量不足以抗敌。
(师)林则徐还特意强调,让朋友不要把他的这个观点泄露出去,这又说明了他的什么心态?
(生)中国的实力确实不行,但是为了天朝上国的体面和自己的官声民望,知道不行也决不明说。
(师)林则徐尚且如此,当时的中国官场、国人心态可见一斑。我们再看一份材料。
1841年4月16日,……道光帝根据前方主帅奕经的请求,调广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该部头起、二起共550人到达,后两起450名尚在途中。而英军此时已放弃宁波,攻陷乍浦、吴淞,正浩浩荡荡驶进长江!奕经连忙将该部再派往江苏。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未参加任何战斗。──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这份材料又说明了什么?(全面落后的劣势把我们在理论上的那些优势也转化为劣势了。由于调兵速度快,英军往往在局部形成兵力优势,而且以逸待劳,再加上军事上的“代差”,清军焉能不败?如果只强调纸面上的数字优势,那就是“纸上谈兵”,在实际中作不得数的。)
被外人侵略,理应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斗争的士气,但是,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与民众之间长期的尖锐对立,“防民甚于防寇”,武装民众不可能,民心可用是空话。三元里抗英与其说是卫国,不如说是保家,而且所谓胜利只是靠夜色和大雨,偶然因素极大。关键在于,鸦片战争时,中国的民族意识尚未萌芽,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缺乏经验。因此抗日战争中可以寄予厚望的人民战争在鸦片战争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综上所述,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个结论不易接受,却很难否定。
案例三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谴责
(师)请同学们看这段材料。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维克多·雨果大家可以从这段材料中看出什么?
(生)英法联军的暴行人神共愤,天地不容,受到全世界的谴责。
(师)对。还能想到些什么?
(生:讨论)略。
(师)雨果是哪国人?
(生)法国。
(师)作为法国人却公开谴责自己的国家,并把法国称为强盗。雨果算不算“法奸”?
(生:思考,争论)[多数学生认为不能算]
(师)雨果恰恰是真正的爱国者。因为真正的爱国主义绝不能故意无视自身的缺点和错误。爱你的国家,就要从最根本上去维护她的荣誉,而不是头脑发热,容不得别人说任何不是。我们中国人也该这样去爱国。
[注:这一段材料的引申用法与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无关,主要作用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上。]
四、问题解答

1.……鸦片战争时期,一些中国人对毒品的危害已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为什么在其后许多年里鸦片仍不能在中国禁绝?
解题关键:分析鸦片作为一种毒品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的根本原因。
思路引领:尝试从现象到本质地去分析鸦片流毒天下的根源,可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角度去思考,最终尽可能全面地归纳出鸦片无法在中国禁绝的原因。
答案提示:外部原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虽然鸦片贸易仍属非法,但是外国鸦片贩子为牟取暴利,更加肆无忌惮地向中国输入鸦片,甚至曾有要求中国政府允诺鸦片贸易合法化的叫嚣。内部原因:鸦片系称瘾型毒品,一旦沾染,很难禁绝;国内也有大量鸦片贩子和烟馆老板贪财好货,不惜损德败法,经营毒品;因贩卖鸦片利润极高,更有鸦片贩子教唆甚至组织中国人在境内种植鸦片;自严禁派的领袖林则徐获罪遣戍伊犁之后,中国官员或畏惧洋人不敢查禁,或为利益驱使,贪赃受贿,暗中纵容,使鸦片走私愈演愈烈;清末民初,天下大乱,军阀割据势力为筹集军费往往公开种植贩卖鸦片;等等。
内部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内外原因交互作用,鸦片遂流毒于天下,我中华国民乃日益成为“东亚病夫”。
2.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事件,表达了人们什么精神?
解题关键:三元里前声若雷,……乡民合力强徒催。
思路引领:首先读透全诗的意思,寻找隐含的有效信息,然后结合书下注释,分析归纳出答案。
答案提示:三元里人民自发的抗英斗争,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英勇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3.为什么自诩为西方文明的国家军队会将东方的文明精华焚毁?
解题关键:军队本身就是暴力机器。
思路引领:首先指出军队的实质,继而点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最终解释所谓“西方文明”摧毁东方文明的惨痛史实。
答案提示:军队本来就是国家暴力机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被用来抵抗外来侵略,也可以被用来发动侵略战争。19世纪中期,那时的西方殖民主义者以人类文明的代言人自居,在全世界到处扩张、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一场不义战争。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城,以胜利者和征服者自居,对于他们认为的“野蛮、愚昧”的中国人自然是不用心存什么客气的。当他们看到那些“比我国(雨果语)全部圣母院的珍宝的总和还要多的夏宫的珍宝时”,侵略者的贪婪和掠夺的本性立即取代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孔。烧杀劫掠之后再放火焚烧,还要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给中国人一个教训”。强盗的逻辑就是不讲逻辑,这条真理再次得到证明。
4.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对那幕惨剧“永矢不忘”?
解题关键: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思路引领:首先说明历史惨剧本身具有警世的价值,再结合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的不断挑衅,说明其不可遗忘。
答案提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后人学习历史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所以对本民族历史的无知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当然记住历史,特别是像日本侵华大屠杀这样的惨痛历史,决不是为了有朝一日的报复。包括中日两国的青少年在内,我们都应该从这段血腥的历史中受到震撼,从而尽最大努力去维护和平友好。当前日本右翼势力活动猖獗,正是我们应该格外保持清醒,警钟长鸣的时候。
5.联系甲午战后的有关史实,谈谈你读这首诗的感想。
解题关键:读懂诗人心中的难过和悲苦之情。
思路引领:逐句分析诗中的含义,然后再谈自己的感受。
答案提示:谭嗣同在诗中写道:“世上的事,没有什么能够抵消我的春愁,真想向着苍穹宇宙大哭一场啊。四万万同胞一起痛哭流涕,天底下哪里还是我们自己的华夏神州啊?”这首诗简明易懂,情感充沛,反映了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疯狂地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中国的政治经济面临崩溃,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即将开始时的历史现实,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悲凉,也可以作为诗人此后投身于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甚至不惜以一死来唤醒世人的伟大品格。

本课测评
1.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解题关键: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相关的不平等条约。
思路引领:按时间顺序,分阶段分层次列举相应的侵华战争及条约,并点明历次侵略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答案提示:参见本课知识结构图。
2.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看,列强是怎样不断扩大攫取侵华权益的?
解题关键:历次侵华战争之后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思路引领:比较这些条约中的相关条款,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逐一进行。
答案提示: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涉及政治权利的方面有割占领土、侵犯司法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经济权利为赔款、开通商口岸、关税主权、不平等的贸易关系、资本输出等;军事方面有驻军等。具体来说,政治方面有:英国利用《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实际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领事裁判权,以后各国纷纷效法获取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独立。列强还通过《辛丑条约》取得了在中国首都划定专有占领区以为使馆界的特权,还直接操纵官吏的任免和处置,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通过外交来控制中国内政等特权。经济方面有: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获得赔款2100万银元,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关税协商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日本在甲午战后获得赔款和赎辽费总计2亿3千万两白银,开长江全流域四口通商及在华投资开设工厂等特权;列强还通过《辛丑条约》榨取中国人民本息合计9亿8千万两白银的赔款。为了强化对清政府的控制,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取得了拆毁大沽炮台并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的特权。
3.结合反侵略战争中的一两个典型事例,谈谈中国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精神。
解题关键:抗敌英烈们的个案与其英勇精神的普遍性相结合。
思路引领:可从历次反侵略的抗争中选取爱国军民的英雄事迹中选择一两个你认为最感人的事例,先简单介绍,再加以比较,最后升华为中国爱国军民历次不屈抗争的共同特征。
答案提示:略。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论文内容:中国近代饱受列强的侵略,一败再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全方位落后。学生可以根据中国近代史是列强侵华史的线索,举例说明这一观点。
2.阅读与思考
(1)需要点明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走向的重要影响。此战以前,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此战以后过渡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2)瓦德西为什么说这番话:他是一个职业军官,德军素以纪律严明著称,此次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多有违纪残害平民事件,瓦德西在日记中自省。(猜测)
说明了什么问题:八国联军在侵华战争中罪行累累。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1高考历史必修1学案导航: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考点搜索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⑤林则徐等爱国将领的反抗斗争⑥义和团运动

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1、第一次鸦片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

⑵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⑶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⑷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⑵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⑶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内容: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⑷影响: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

3、甲午中日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⑵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⑶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⑷影响:

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

②、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③、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④、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⑤、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

直接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⑵时间:1900----1901年,

⑶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⑷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

1.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

2.甲午中日战争:海军提督丁汝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4.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5.反割台斗争表现了台湾人民不甘愿做亡国奴、誓死保卫家园的反抗精神

6.义和团运动的根本原因、性质、意义、失败原因、口号及评价。

根本原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进步性: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强烈愿望

局限性:对清政府认识不清;具有盲目的排外色彩

1.分析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

相同点

(1)背景都发生于西方殖民者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3)结果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取得割地,赔款,通商等权益。不同点(1)发动侵华的国家不同:前者是英国单独发动的;后者是英法联合发动,美俄伙同侵略。(2)侵略的目的程度不同:前者是为打开中国国门,后者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3)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不同:前者是禁烟运动,后者是亚罗号和马神甫事件。(4)侵略的地区不同:前者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后者占领广州,进入天津,北京等地。(5)影响程度上不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同,前者是开始的标志,后者比前者进一步加深。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主要是因为A.爆发背景相同B.目的和性质相同

C.侵略方式相同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本题易错选A或C,错因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对于题干中“继续”一词的含义把握不准确。两次鸦片战争背景和侵略方式极为相似,但不具备“继续”的延续性特点。的一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其战争的性质都是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因而从目的和性质上看具有明显的延续性,是“继续”的主要体现,故答案为B。

答案:B

2.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列强通过战争和侵略,强迫中国反动政府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形成了一个庞杂的条约体系,攫取了大量的侵华特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近代不平等条约按其内容主要分为:(1)割地类条约。如中英《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等。(2)赔款类条约。如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3)开埠通商类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这主要包括开放通商口岸、划定区域作为租界或势力范围、涉及关税权力等。(4)攫取特权类条约:这主要涉及通商航海权、内河航运权、外国司法权、公使进驻北京权、关税减免权、外国自由传教权、内地自由游历经商权等,这样的条约很多,学习中要注意比较区分其各自的内容及特点。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一内容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本题易错选B出错原因在于没有很好的区别不同条约内容的相似性和区别。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目中材料的内容,题目中的两个材料中第一个材料说明了中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但更重要的是第二个材料“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就能能体现不同时期列强侵略的特点。然后再对照中国近代史上相关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辛丑条约》中有规定,住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就不至于因“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而误选《天津条约》,故答案为D。

答案D。

3.全面把握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特点和阶段特征

近代列强侵华的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及其影响(1)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前(1840—18940),英、法、美、俄主要侵略国家;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打开中国大门,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为主要目的,“协定关税”最能体现列强的核心要求,导致了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甲午战争----一战结束(1894—1918),侵华的国家增多,有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侵略手段在政治上采取瓜分狂潮到以华制华的转变,经济上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各国共同支配到美国逐渐占优势再到一战期间日本独霸的局面(3)一战后----二战结束(1919—1945),美、日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独占中国的策略,先是共同支配,到后来出现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4)从结果和影响看,除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外,其他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同时,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和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本题易错选A,错因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特点。解答此题主要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依据材料中“紫禁城……‘寇兵分国占据”可以说明这是列强联合侵华,可以排除B、D、但根据材料中“日人”等信息,可以排除英法联合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可判断出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答案为C。

答案C

1.(2010·四川高考)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题目所指主要是林则徐在寻求禁烟的适当方式。B项不属题意,C项从题中无法推断,D项根本不成立,因为在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无权干涉政府。

答案:A

2.(2010·江苏高考)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图片展示的是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答案:A

3.(2009·海南高考)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圆明园被焚掠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答案:B

4.(2009·全国1高考)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本题结合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的有关内容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未结束,说清政府当时“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明显不和史实,故首先排除A答案。《天津条约》是英国强加给清政府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当时对英国等西方列强更多的是畏惧心理,而不是崇拜心理,也不能简单理解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其实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蛮夷”观念和“天朝上国”规制就受到冲击,答案B符合题意。

答案:B

5.(2009·广东高考)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上述材料来看,“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英国体现出其侵略本质.

答案:A

6.(2007·上海高考)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像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廖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D.鸦片战争

题主要考查考生依据史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判断的关键信息是“可卡因”、“19世纪”。

答案:D

7.(2010·上海高考)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处理。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着,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兵官,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25分)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4分)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

解析:⑴问根据“和约”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⑵问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角度归纳。⑶问注意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和评价,既要看到“和约”的积极方面,又要看到其消极性。答案:(1)答案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4分)

(2)正义的要求(3分)

;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的观念(3分)

答案1: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3分);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2: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

答案3: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5分)

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13--15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3--7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8.(2009·上海高考)阅读下列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品牌单,回答问题(9分)

日期拍卖行拍卖品描述1861.7佳士得来自军官们的两批物品,一批8样,一批23样。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大国玺”。1862.6佳士得来自圆明园的3件珐琅制品,“一件大香炉……曾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1864.7佳士得36件表明来自圆明园的物品。⑴上述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3分)

⑵依据当时欧洲所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4分)

⑶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2分)(1)从材料中所提供的时间可以看出所列拍卖清单都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不久,而且所有物品均来自中国,全还是皇家专用,结合学过的知识可以判断出,拍卖品当时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占中国北京后掠夺所得。(2)只要能够结合国际法: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相关原则,证明上述战争是违背了这些国际原则的就能说明战争的侵略性。(3)将通过侵略战争掠夺而来的财产进行拍卖是不合法的(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

答案2: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怠相符的内容。(2)答案1: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答案2:未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答案3:仅有正确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答案2:回答不充分。·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

1.(2010·山东省聊城市高三模拟)法国对华远征军的一名翻译官曾对两个“联合的民族”在抢掠方面的“特

点”进行对比: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该行径发生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选B提取信息:“两个联合民族”“对华抢掠”“英国、法国”,这指的是英法联合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2.当记者问法国历史学者、资深记者贝尔纳·布里泽撰写的历史专著时,他说:“我丝毫没有夸张。试

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放眼望去,上百座中式建筑,亭、台、楼、阁应有尽有,其中大部分为木制结构,还不算根据常驻乾隆皇帝宫廷里的西方神甫提供的十八世纪图纸所修建的欧式建筑。还有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多年积存的贡品,数以千计的玉石、瓷器,成吨的丝绸,有些精美绝伦的古董历史要追溯到十一世纪,很多皇家图书馆里的绝世之作毁于大火。这是一个文明被截肢的痛苦记忆”。你认为此处布里泽撰写的历史专著应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虎门销烟》?B.《第二次鸦片战争:洗劫圆明园》

C.《太平天国运动:天京的陷落》?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洗劫北京城》?

:选B提取信息“很多皇家图书馆里的绝世之作毁于大火”,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冥庵杂识》中记载,浙江一带曾流传一副对联:“逆不靖,威不扬,二将军难兄难弟;波未宁,海

未定,一中丞忧国忧民。”与这副对联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选A嘲靖逆将军奕山、扬威将军奕经。波未宁、海未定,指宁波、定海两要塞。中丞,指刘韵珂,当时曾努力筹饷。据这些人物分析应该是鸦片战争。

4.“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

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主要是

A.永久居住权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

:选C。领事裁判权即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

5.与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的特点有

①数量增多 ②开始深入中国内地③由东部延伸到西部

④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④

:选C。鸦片战争开放了五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了11处通商口岸,有南到北,沿长江而上到达汉口,深入中国内地。故选C。

6.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

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南京保卫战

:选C。提取信息:“一线之延”“不令倭得”,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应该是刘永福领导的反割台斗争。

7.“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

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该条约内容与哪次战争有关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选A。考查逆向思维能力和对《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掌握,由材料可知英国割占香港岛,故选A。8.(2010·广东省汕头市高三模拟)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右图),残缺不全,原文

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选D。从材料中可知洋人占据了北京城,符合该条件的只有BD。而B发生在1860年,不是光绪帝在位,故不符合时间要求。

9.列宁说:“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日本人等疯

狂镇压的暴动,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不痛恨他们吗?”“英国人、法国人……等疯狂镇压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选D。由题干材料多国对中国义和团的镇压可知答案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

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选C。由题干材料租界可知答案。

11.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人’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

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抚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中B.义和团运动中

C.辛亥革命中D.新文化运动中

:选B。材料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12.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

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选A.《辛丑条约》中规定,禁止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体现了“以华制华”。太平天国运动中,英美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体现了“以夷制华”。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北洋舰队使用的武器属于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物,甲午

战争的失败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体现了“以夷制夷”。

1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斗志②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③已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④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

:选B.八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之一是:列强企图灭亡中国。14.美国公使田贝曾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以“任意斥责对待外

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一表述说明

A.清朝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工具

B.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C.美国从此成为侵略中国的主导国家

D.帝国主义国家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

:选A.从材料看外国公使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中国的内政外交,说明清朝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工具。15.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有四个中国人在聊天。甲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乙说:

“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丙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丁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史实。

A、甲B、乙C、丙D、丁

:选C.1902年虽然有东交民巷,但那是使馆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所以丙错。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数量表(万箱)

年代

1799

1830

1838

1840

1842

1848

数量

0.4

2.0

4.0

2.0

3.3

9.6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万英镑)

年代

1840

1842

1845

1850

1857

数量

52.4

96.9

239

140

216

材料三:1773年,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说“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对外贸易的目的外,这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严格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对华输入鸦片状况在哪三个阶段有何明显变化的趋势?(3分)原因为何?(3分)

(2)根据材料二,在1845年后,中英贸易状况有何趋势?(2分)导致这种状况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为什么要开展禁烟运动?(2分)有人说“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所导致的。”你觉得这种观点对吗?(1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1)1799-1838年,增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1840年,减少,禁烟运动;

1842—1850年,激增,超战前最高水平,鸦片战争中国战败。(6分)

(2)徘徊。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4分)

(3)鸦片的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政府的统治。(2分)不对。(1分)根本原因:英国为了获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而发动战争。(2分)

高二历史教案: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知识与能力

(1)根据课标的要求,列举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即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及历次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是《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2)通过设置问题进行讨论,加强中外对比联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具备世界意识的能力和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容、危害等方面的深层次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和思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讨论法、历史比较法、情境再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在近代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使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逐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给中国带来了耻辱,但是也使沉睡的中国觉醒。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为中国的崛起而奋勇前进。他们英勇之屈的斗争精神永远激励中国人民继续前进。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234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同步练习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同步练习”,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选择题

1、中英《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侵略的本质意图是()

A、割香港岛B、赔款

C、开五口通商D、协定关税

2、英国《虎门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这意味着()

A、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纠纷由英国领事解决

B、英国领事享有对《南京条约》的解释权

C、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D、英国领事可以决定中国政府的事情

3、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今年队的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4、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5、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下列几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起根本作用的是()

A、革命性质B、革命任务C、社会性质D、主要矛盾

6、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不包括()

A、社会性质的转变B、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C、国内主要阶级地位的变化D、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7、鸦片战争中,在孤危形势下决心拼死报国的定海总兵是()

A、陈化成B、葛云飞C、关天培D、海龄

8、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B、中国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

C、参战将领贪生怕死D、英国军事力量强大

9、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为《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所共有的()

A、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C、割让领土

D、开放通商口岸

10、英法联军洗劫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是在()

A、1856年B、1858年C、1859年D、1860年

1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方面与英国不同之处在于

A、是为了满足商品输出的需要B、是为了满足领土扩张的需要

C、是为了称霸世界的需要D、是为了资本输出的需要

12、两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识之处是()

A、都开始于侵略者对东南沿海的进攻

B、都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C、清政府的抵抗都以失败而告终

D、都有助于侵略者占据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财富

13、《马关条约》中的哪一项内容最能反映出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

A、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B、允许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开辟内河新航线D、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14、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疯狂屠杀中国和平居民的城市是()

A、南京B、大连C、威海卫D、旅顺

15、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黄海战役平壤战役威海战役辽东战役

A、B、C、D、

16、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有()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A、B、C、D、

17、《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定,这主要指()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8、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

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

A、B、C、D、

19、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不平等条约分别是()

A、《天津条约》《马关条约》B、北京条约》《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辛丑条约》D、《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20、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准确含义是:()

A、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经济上的半封建并存

B、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C、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使国家主权丧失

D、我国部分丧失了国家主权并且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以下与《马关条约》签订有关的材料:

材料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一段对话:

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足,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只管辩证,但不减少。”李:“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为。”伊藤:“日限既定,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摘自《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有人说日本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

材料三:张之洞:“速向英、俄、德诸国恳切筹商,伏与利益,亲立条约,恳其实力相助,问其所欲,许以重酬,绝不吝惜。”

──摘自《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请回答: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由朝鲜东学党人起义而引发

B.朝鲜国王请求中日双方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而引起

C.中日两国军队冲突而爆发

D.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蓄意发动

从材料一看,对话双方态度怎样?

材料二的说法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

据材料一、二说李鸿章“是天生卖国贼”,你对此有何看法?试举例说明。

根据材料一、三分析李鸿章和张之洞在对日本态度上是否有原则性差异?为什么?

三、简答题

22、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回答有关问题:

回答:

(1)图一签订于哪一年?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变化?

(2)图二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中国社会性质又有何变化?

(3)图三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有何主要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C3、D4、C5、C6、C7、B8、A9、D10、D

11、B12、D13、B14、D15、B16、C17、C18、A19、C20、D

二、材料题:

21题答案:D

日方盛气凌人,蛮横强硬;中方狼狈应酬,俯首听命。

不完全正确,因为《马关条约》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造成的。

说李鸿章“是天生卖国贼”是不对的,因为李鸿章大兴洋务,兴办军事工业,扩建北洋海军也有抵抗外来侵略的一面。

没有。张之洞为反对日本而向英俄德等出让权益的作法与李鸿章的投降主义没有区别

三、问答题:

22题答案

(1)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失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65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