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相互作用(测试)学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相互作用(测试)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4章相互作用测试3
说明:①全卷100分,附加题5分。②选择题答案请填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各种力的名称,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是
A.弹力B.阻力C.动力D.浮力
2、关于弹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间有弹力作用,物体就一定发生了形变
B.两个靠在一起的物体间一定有弹力作用
C.接触面间的弹力方向不一定垂直于接触面
D.弹力的方向可能与形变的方向相同
3、关于摩擦力,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B.滑动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C.静摩擦力随着拉力的增大而增大,并有一个最大值
D.摩擦力一定是阻力
4、关于静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间总是有静摩擦力的
B.正压力增大,静摩擦力一定增大
C.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D.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5.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书的重力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性质属于重力
6、一个轻质的弹簧,受到20N的拉力时,弹簧伸长了2cm,当弹簧缩短了3cm时,弹簧产生的弹力的大小是
A.20NB.25NC.30ND.40N
7、关于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合力一定比分力大
B.合力的方向可以与一个分力的方向相反
C.合力可以同时垂直于每个分力
D.两个力的夹角越大,它们的合力也越大
8、两个力F1=50N和F2=80N,则F1和F2的合力不可能是
A.50NB.100NC.130ND.150N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
B.有作用力才有反作用力,因此作用力在先,反作用力在后。
C.两个物体相互作用,不论静止或运动,总是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只能存在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
10、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F1=8N,F2=3N两水平推力作用而静止,
若撤去F1,则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合力为
A.0NB.3N,向左
C.2N,向右D.8N,向左
二、多项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1.如图中,一个质量均匀的球放在互成120°的两块光滑平面上,保持静止,OA是水平的.关于球的受力分析,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球受重力、平面OA和OB的弹力
B.球除了受重力外,只受到平面OA的弹力
C.平面OA对球的弹力,方向向上偏左
D.平面OA对球的弹力,方向竖直向上
12.如图,一个重为5N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重力、压力、弹力和下滑力
B、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
C、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合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上,大小为5N。
D、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和下滑力

高一()班学号姓名分数
选择题:
12345678910
1112
三、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3、若不计空气阻力,抛出去的小球受到个力的作用,画出小球受力的示意图。

14、如图,手用力握住一个竖直的瓶子,瓶子的重为250N,当瓶子静止时,瓶子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选填“静”或“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N,摩擦力的方向(选填“竖直向上”、“竖直向上”、“水平向右”、“水平向左”)。如果在手和瓶子间抹了洗洁精,需要增大手握瓶子的力才能握住瓶子,
此时瓶子受到摩擦力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晓枫同学要重新布置自己的房间,箱子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0.4,箱子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350N,箱子的重为800N,
(1)他用200N的力水平推箱子,则箱子受到摩擦力是N。
(2)他用400N的力水平推箱子,则箱子受到摩擦力是N。
(3)如果晓枫的推力与地面成600角(如图所示),此时箱子受到地面的支持力是N,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N。(此时最大静摩擦力可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
四、计算题:(16题10分,17题8分)
16、物体受到两个力F1、F2的作用,F1=80N,方向水平向右;F2=60N,方向竖直向上,请分别利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要有必要的图示和文字说明)

17、如图,重为5N的小球静止在光滑的斜面上,光滑的挡板挡住小球,斜面的倾角为300,问:
(1)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并在图中画出。(4分)
(2)求斜面及挡板对小球的作用力的大小。(要有必要得到示意图和文字说明)(4分)
(3)当挡板以其下端O点为转轴,顺时针方向缓慢转至水平,在此过程中,分析斜面对小球的作用力和挡板对小球的作用力的大小将如何变化?(此问为附加:另加5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A3、C4、D5、C6、C7、B8、D9、C10、A
二、多项选择题:11、BD12、BC
三、填空题:
13、1(图略)14、静250竖直向上不变15、200320453.6181.4
16、作图法:略计算法:可用两种方法计算。

17、解:⑴球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如图)
⑵N1N2的合力与重力G平衡故有:
即:

⑶如图所示:

延伸阅读

圈层相互作用


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作为案例,旨在以实例对上一节所揭示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地理原理进行验证,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要求。
本节教材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喀斯特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和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第二部分剖析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教材从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该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以使学生认识到喀斯特地貌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难点: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喀斯特地貌的本质
问: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桂林山水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那么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呢?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大自然是如何造化出如此神奇的山水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喀斯特地貌”这一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2.什么是喀斯特作用?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4.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认识卡斯特地貌
阅读教材,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喀斯特地貌”这一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喀斯特地貌是因为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上广泛发育着这种奇特的地貌而得名。
2、什么是喀斯特作用?
喀斯特作用是指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四个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
4、最基本的条件是哪一个?
岩石的可溶性。
5、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哪一种?
石灰岩。
6、喀斯特作用能否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力,而喀斯特作用的发育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和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越好,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7、水的溶蚀力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水的溶蚀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
在具备这样一些条件的地区,喀斯特地貌往往会广泛发育。下面我们通过动画来看一下它的形成发育过程。
(动画: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喀斯特作用后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有多种类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分布,有的同学可能曾经到过这些地方旅游,请同学们说说看,你看到过哪些形态的喀斯特地貌?
(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旅游见闻,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两种类型。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照片,见识一下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
投影: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分别写出溶洞和钟乳石形成的化学方程式。
溶洞的形成:CaCO3+CO2+H2O=Ca(HCO3)2
钟乳石的形成:Ca(HCO3)2CaCO3↓+CO2↑+H2O
8、溶洞的形成主要是什么作用?
溶蚀作用。
9、钟乳石的形成又主要体现了哪种作用?
淀积作用。
说到喀斯特地貌,我们不得不提及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指导学生阅读知识窗。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对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同学们一定更想知道,桂林究竟有怎样独特的环境才孕育了这么神奇秀美的山水呢?请同学阅读课本72页的内容,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和生物条件来寻找其成因。
(有下划线部分为学生填)
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生物条件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亚热带,气候温暖降水丰富植被茂盛
探究1:岩石条件。
桂林在地质史上经历了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过程,在处于海洋环境时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所以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都很好。
由此可见,桂林具有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探究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2页图334,该图是地形图,读图分析该地区的地势地形特点。
该地区地形崎岖,该地区东部、西部和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和南部地势较低。
探究3:桂林处于什么热量带?
亚热带。
根据什么可以判断?
纬度位置。桂林的纬度大约是北纬25°多,属于亚热带。
桂林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桂林处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探究4:暖湿的气候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其他自然要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桂林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生物生长,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探究5:桂林的气候对水文有没有影响?怎样影响?
林的地势地形特点和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相结合,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流水侵蚀作用强烈,石灰岩受到大面积溶蚀,使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
课堂小结:同学们对桂林山水的成因作了非常详细全面的分析,将同学们的回答作一个简要的概括,桂林地区之所以能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因为该地区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岩性纯、裂隙多,气候温暖,降水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植被茂盛。从桂林山水形成原因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桂林山水实质就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对于喀斯特地貌,我们已经了解了它的形态和成因,那么这种地貌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就这个问题,同学们相互讨论后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合作探究)
总结:喀斯特地貌一方面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给铁路、公路、水库等工程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因为溶洞、地下河常常造成漏水,土壤不保水,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低,不利于农业生产,是造成我国西南山区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课堂小结
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可溶性的水对岩石产生溶蚀作用的结果,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一个良好例证。桂林山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多个学生展示)学生先说,然后课件展示知识框架。再次以课件形式对本节课做以总结。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课前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把时间尽量多的留给了学生,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就整堂课来看有些内容处理还欠细致,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力求做的更好。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地理编写人:郝曙光审稿人:胡玉芹
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形成条件。桂林山水的形成条件、发育条件、。
二、预习内容
1.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的水对岩石的和作用。
(2)形成条件
①岩石:种类: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特性:性、透水性
②水: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的、有机酸和的数量及水的的强弱。流动性:取决于、地面坡度以及的类型与连通性。
(3)类型: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地下河等。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育条件:
①岩石条件: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透水性都很好。
②气候条件:位于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
③地形条件:该区、西部、地势较高,中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南北纵贯全境。
④水文条件:河流水量丰富,作用强烈。
⑤生物条件:生物生长旺盛和土壤中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的含量较高。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3、桂林“山水”发育条件
学习重难点:桂林“山水”发育条件
二、学习过程
一、认识卡斯特地貌
阅读教材,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哪一个?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哪一种?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水的溶蚀力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喀斯特作用是指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四个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最基本的条件是岩石的可溶性。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石灰岩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和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越好,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水的溶蚀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
在具备这样一些条件的地区,喀斯特地貌往往会广泛发育。
分别写出溶洞和钟乳石形成的化学方程式。
溶洞的形成:CaCO3+CO2+H2O=Ca(HCO3)2
钟乳石的形成:Ca(HCO3)2CaCO3↓+CO2↑+H2O
溶洞的形成主要是什么作用?(溶蚀作用)
钟乳石的形成又主要体现了哪种作用?(淀积作用)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请同学阅读课本72页的内容,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和生物条件来寻找桂林山水的成因。完成下表
(有下划线部分为学生填)
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生物条件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亚热带,气候温暖降水丰富植被茂盛
探究1:桂林地区的岩石条件。
桂林在地质史上经历了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过程,在处于海洋环境时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所以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都很好。
由此可见,桂林具有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探究2:地形地势条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2页图334,该图是地形图,读图分析该地区的地势地形特点。
该地区地形崎岖,该地区东部、西部和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和南部地势较低。
探究3:气候条件。
桂林处于什么热量带?
亚热带。
根据什么可以判断?
纬度位置。桂林的纬度大约是北纬25°多,属于亚热带。
桂林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桂林处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探究4:水文、生物条件。
暖湿的气候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其他自然要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桂林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生物生长,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桂林的气候对水文有没有影响?怎样影响?
林的地势地形特点和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相结合,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流水侵蚀作用强烈,石灰岩受到大面积溶蚀,使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
当堂检测:
1、下列哪种岩石广布区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A.石灰岩B.花岗岩C.玄武岩D.大理岩
2、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的高原是()
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部分),回答3~5题:
3、该版面景观是()
A.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水C.鼎湖山保护区D.长白山天池
4、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冰蚀作用B.流水溶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海浪侵蚀作用
5、该景观地貌属于()
A.雅丹地貌B.丹霞地貌C.冰蚀地貌D.喀斯特地貌
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课后练习与提高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赞美桂林周围喀斯特山水风光的一句名言。桂林山水是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100多千米的山水风光的代名词,是中国,也是世界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区。这里山奇水秀,风光绚丽。人们将其自然景观归结为“四绝”,即簪山、带水、幽洞、奇石。据此回答1~3题:
1、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A.花岗岩B.石灰岩C.大理岩D.砂岩
2、“簪山”地貌类型指的是()
A.石钟乳B.石笋C.石芽D.峰林
3、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
A.流水的搬运作用B.流水的冲积作用
C.流水的溶蚀作用D.冰川的刨蚀作用
我国一联合考察团对广西喀斯特地貌进行了一次联合考察。联系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桂林山水”这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哪种条件无关()
A.岩石条件B.气候条件C.生物条件D.土壤条件
5、下列组合描述正确的是()
A.“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黄河中游河段
B.“远看是山,近看成川”——云贵高原
C.“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太行山区
D.“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桂林山水
6.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A.石柱、峰林、溶蚀洼地B.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
C.石柱、石钟乳、地下河D.孤峰、溶洞、落水洞
7.有关我国桂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石灰岩广布,可溶性、透水性差
B.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沛,尤其以5—8月降水较多
C.漓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
D.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丰富
8.读“石灰岩溶洞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是;②是。
(2)图中地形名称是,主要分布在(岩石)地区,它是可溶性岩石受到含有的水的和作用形成的。
(3)通过化学方程式:CaCO3+CO2+H2OCa(HCO3)2,扼要说明图中①②形成的原因。

(4)这类地形或地貌因在(国家)喀斯特高原较为典型而得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省(自治区)。
参考答案
预习内容:
1.(1)二氧化碳.可溶性.溶蚀.淀(2)碳酸盐类.可溶.二氧化碳.无机酸.流动.大气降水.岩石裂隙.峰林.峰丛.溶洞.
2.(1)大气圈.水圈.(2)石灰岩.可溶性.亚热带.东部.北部.南部.侵蚀.有机质.有机酸.
当堂检测:
1、A2、D3、B4、B5、D
课后练习与提高
1、A2、D3、C4、D5、D6、B7、D
8、(1)石钟乳石笋(2)喀斯特地貌石灰岩二氧化碳溶蚀淀积
(3)可溶性岩石遇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后,形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含有碳酸氢钙的水由洞顶渗出,由于压力降低或温度升高,二氧化碳逸出。(4)南斯拉夫云南、贵州、广西

重力和基本相互作用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力和基本相互作用”,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三章相互作用
本章设计
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本章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
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图.
本章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比如在本章第二节提到:“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它们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在这一节就不要求从道理上把这一论断说清楚,可先作为事实接受下来,讲过牛顿第三定律后再解决.再比如静摩擦,要想一开始就把问题讲深讲透,企图学生能够处理比较难的有关问题,可以说是“拔苗助长”,是不可能的.
关于滑动摩擦力,教材中虽然提到“阻碍相对滑动”“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举例只限于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相对于另一静止物体(相对地面静止)的情形.一开始不宜涉及两物体都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情形.关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介绍动摩擦因数时应强调该因数无单位,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组成材料及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动摩擦因数一般情况下小于1.
静摩擦力是个难点,更要注意要求适当.关于静摩擦力的方向,只限于容易判断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情形.关于静摩擦力的大小,只限于可应用二力平衡求解的简单情形.这里不宜涉及静摩擦力是阻力还是动力的问题.
力的分解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在没有条件限制下,一个合力的分力有无数组解;其次是如何确定条件来对力进行分解.这里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力的实际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从而确定两个分力;另一种是正交分解的方法.前一种是从力的实质上对力进行分解,后一种方法却更简单,更能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本章共5节课,建议安排8课时,各课时安排建议如下: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2课时
2弹力1课时
3摩擦力3课时
4力的合成1课时
5力的分解1课时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整体设计
力学知识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概念以及力的运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重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力的概念: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及物体发生形变是有原因的,是由于其他物体和该物体发生了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力.认识力、研究力,都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入手.力离不开物体,每一个力都对应着一个受力物体和一个施力物体,仅有受力物体和仅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有力的大小,还有力的方向及作用点,所以力是矢量,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今后分析研究一个力,不仅要明确它的产生条件,还要明确力的三要素,描述、表示力也要抓住这三条,所以在力的图示中为了让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必须先规定标度,为了表示方向必画箭头.
3.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要明确重力的普遍性,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管处于静止还是各种运动状态,不管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它总是受到重力,而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G=mg,由于地球不同位置g不相同,所以同一物体在地球不同位置所受重力并不总是相同.
关于重力的测量,要明确测力计的读数,并不是测量了重力本身,而是根据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来测量的.
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让中学生了解这四种作用,同时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探索物理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是重点,其研究过程和方法也是为其他力学习作铺垫,是本节核心.
教学难点
不规则物体重心的确定,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用力的图示表达力的三要素.
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
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
4.能解释稳定等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问、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重力的概念.
2.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力的分解,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合作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
课前准备
磁铁、小铁块、细线;弹簧秤、钩码(学生用,2人一组);刻度尺、圆规.有条件的可以用实物投影设备,并准备相应的力的图示的投影片或实物投影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问导入
1.你觉得力是什么?请举例说明理由.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举例说明.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播放“苹果落地、投掷标枪、喷泉、飘落的雪花”等录像资料.
图3-1-1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共同点.
探讨结论:这些物体都最终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本节课就来学习力和重力,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推进新课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力
尽量多设置几个典型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得出力的概念.
演示实验1:用细线竖直向上拉动放在桌上的钩码.
引导答出:细线对钩码施加了力.
演示实验2:磁铁吸引铁块
引导答出:磁铁对铁块施加了作用力.
【合作交流】再举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实例,要求说出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
(对学生举出的目前不好说明的实例,不必过多分析,可指明以后会涉及)
结论:力是一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板书)
说明:这里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没有脱离物体而存在的力,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受力物体,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当我们研究某一个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例如说物体受重力,其施力物体是地球)
问题: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学生初中已经学过以上问题,估计不难答出,可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能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
教师可以根据实例和学生交流讨论.
讨论结果: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因为力是矢量,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要把三要素都表达出来才算完整地表达.
2.力的图示
为了形象地表达一个力,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
(1)线断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2)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一个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例1(教师做):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的大小是2000N,方向水平向右,作出力F的图示.
步骤:选一标度(依题而定其大小):如用1cm长的线段表示500N的力.
从力F的作用点O向右画一线段四倍于标度(4cm),然后画上箭头(图3-1-2):
图3-1-2
例2(学生做):作出下列力的图示是:(可同时出三个题,全班分三组,每组做一个题,并分别选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
①物体受250N的重力.
②用细线拴一个物体,并用400N的力竖直上提物体.
③水平向左踢足球,用力大小为1000N.
参考答案:
图3-1-3图3-1-4
图3-1-5
说明:①选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不同;
②标度的选取要有利于作图方便.
提示:力的图示是形象地表述一个力的方法,不要忘了定标度.力的图示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
二、重力
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指出: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合作探究】同桌合作,一起找出自己周围有关重力现象的例子,同桌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特别强调: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是引力的一个分力.
2.重力的三要素
A.大小
桌面上有一个弹簧秤,天平一套,请选择适当的器材,测出物理课本(或其他物品)所受重力的大小,并指出你的依据.
学生讨论分析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归纳总结: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弹簧秤称量;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利用G=mg求解,要用到天平.两种方法的原理不同,但最终都能求出物体所受的重力.
知识拓展: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g不同,物体的地理位置对于以上两种求重力的方法有没有影响呢?(教师可以不给出答案,由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完成.或者作为课外实验探究的课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科学求知态度)
B.方向
问题设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投影展示有关现象(雨线、垂柳、铅垂线……).
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
C.作用点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给出重心概念:
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集点.
思考:请你指出下列物体的重心:充足气的篮球、方砖、石块.
做一做:指出怎么找重心(画图、操作、说明):
学生自己选择被测对象,分别找出物体的重心.参考教材52页“做一做”,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
图3-1-6图3-1-7
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如图3-1-6、3-1-7所示.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
结论:规则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不规则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用悬挂法.
例3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的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会()
A.一直下降B.一直不变
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
先让学生自己回答,估计很多学生会选择A;教师提示开始和最终重心的位置,学生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借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全面.
参考答案:在注满水时,球壳和水的共同重心在球心,随着水的流出,球壳的重心不变,但是水的重心下降,二者共同的重心在下降.当水流完时,重心又回到球心,故选项C正确.
课堂训练
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论怎么运动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及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答案:CD
2.用重心的知识解释为什么现在优秀跳高运动员都采用“背越式”技术.
解答:运动员跳高时,重心升得越高,需要的能量就越大.采用跨越式、滚式、剪式三种姿势时的重心肯定要高过横杆,而采用背越式时的重心,就不一定高过横杆,甚至比横杆还低,这样有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图3-1-8
(播放宇宙中的星系运动录像)
阅读教材后总结:是万有引力的作用把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聚集在一起,组成了太阳系、银河系和其他星系.力的相互作用遍布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除此之外还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种力称为电磁相互作用.
【思考与讨论】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集在一起构成原子核.你能推测是什么力的作用结果吗?
攻略一:阅读教材53页,师生共同讨论、总结.
攻略二:网络搜索或工具书查阅“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进一步了解概念.
结论:决定物质的结构和变化过程的基本的相互作用.近代物理确认各种物质之间的基本的相互作用可归结为四种: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
近代物理的观点倾向于认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统一的,物理学家们正在为建立大统一理论而努力.但至今也没有公认的结论,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
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力的作用点常称为力的三要素.要会作力的图示,它体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重力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心:物体重力的作用点;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布置作业
1.教材第54页“问题与练习”2、3题.
2.试测自己家中不同物体的重心.设计好思路,选择最简洁方便的测量工具,写出简要的活动报告.
板书设计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活动与探究
课题:自制一个“不倒翁”或作一个“杂技演员走钢丝”的研究报告
步骤:1.选择器材,组装并进行试验;反复尝试,直到试验成功;
2.做好实验记录,包括材料和数据等,注意成功与失败的数据对比.
结论:物体的重心位置决定试验的成功与否.
习题详解
1.解答:(1)玻璃杯从桌子上掉下,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得越来越快;被抛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沿曲线落回地面;蹦蹦床在人的压力作用下,向下凹;橡皮筋在拉力作用下变得细长.
(2)人坐在凳子上,人对凳子有一个压力,该力的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凳子.
2.解答:首先画出各个物体的重力,再画出力的图示,如图3-1-9所示.
图3-1-9
3.解答:是位于同一点.
设计点评
本节课由三部分内容组成,针对不同的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或方法.共同的原则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学中或引导或置疑,或探究或交流讨论,或实物或影片展示,总之首先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知识感知,进而通过知识运用以提高能力、深化所学.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喀斯特地貌类型,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和发育的地貌类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知识梳理。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岩石广布区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A.石灰岩B.花岗岩C.玄武岩D.大理岩
2、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的高原是()
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部分),回答3~5题:
3、该版面景观是()
A.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水C.鼎湖山保护区D.长白山天池
4、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冰蚀作用B.流水溶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海浪侵蚀作用
5、该景观地貌属于()
A.雅丹地貌B.丹霞地貌C.冰蚀地貌D.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赞美桂林周围喀斯特山水风光的一句名言。桂林山水是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100多千米的山水风光的代名词,是中国,也是世界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区。这里山奇水秀,风光绚丽。人们将其自然景观归结为“四绝”,即簪山、带水、幽洞、奇石。据此回答6~8题:
6、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A.花岗岩B.石灰岩C.大理岩D.砂岩
7、“簪山”地貌类型指的是()
A.石钟乳B.石笋C.石芽D.峰林
8、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
A.流水的搬运作用B.流水的冲积作用
C.流水的溶蚀作用D.冰川的刨蚀作用
我国一联合考察团对广西喀斯特地貌进行了一次联合考察。联系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桂林山水”这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哪种条件无关()
A.岩石条件B.气候条件C.生物条件D.土壤条件
10、下列组合描述正确的是()
A.“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黄河中游河段
B.“远看是山,近看成川”——云贵高原
C.“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太行山区
D.“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桂林山水
11.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A.石柱、峰林、溶蚀洼地B.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
C.石柱、石钟乳、地下河D.孤峰、溶洞、落水洞
12.有关我国桂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石灰岩广布,可溶性、透水性差
B.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沛,尤其以5—8月降水较多
C.漓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
D.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丰富

二、综合题
13.读“石灰岩溶洞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是;②是。
(2)图中地形名称是,主要分布在(岩石)地区,它是可溶性岩石受到含有的水的和作用形成的。
(3)通过化学方程式:CaCO3+CO2+H2OCa(HCO3)2,扼要说明图中①②形成的原因。

(4)这类地形或地貌因在(国家)喀斯特高原较为典型而得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省(自治区)。

答案
ADBBDADCDDBD
石钟乳石笋喀斯特地貌石灰岩二氧化碳溶蚀淀积
可溶性岩石遇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后,形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含有碳酸氢钙的水由洞顶渗出,由于压力降低或温度升高,二氧化碳逸出。南斯拉夫云南、贵州、广西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物理

必修一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首先从力的概念入手进行研究,“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个表达是抽象的,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出发,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来进行定义的,刚开始分析物体受力时,可以把施力物体找出来以便在分析时不会凭空增加力的个数.
力的三要素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把问题简单化的一种方法,也是以后作力的分析草图时必须用到的一种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要学生多加练习,特别是对力的示意图更要加以重视,这是受力分析的基础.
重力概念的理解难点在于重心的理解,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但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密度分布都有关系.理解重力可以从演示实验入手进行,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是解决难点的很好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4、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2、重心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锤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分布的金属板等。
七、课时安排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有何区别?
引入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一段后答:物体速度(大小、方向)发生变化
物体发生形变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二段后举例。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同学们都平时都习惯这样说,我们班要数某某同学的力量最大,某某同学脚部的力量最强,一脚可以把足球开出五、六十米。这种对力的说法符合物理角度对力的定义吗?本节课我们将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并学习几种简单的力学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一、力和力的图示
⑴力的描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即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
⑵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物体发生形变。
⑶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秤)
⑷力的单位:牛顿
⑸力的量性:矢量,遵循矢量运算法则
⑹力的图示:按一定比例作出的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二、重力
1、重力
提问: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
⑴概念: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就是重量。
一个物体受到10N的重力,可以说这个物体的重量是10N。
提问:重物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谁?
学生: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重物。
强调:地球上的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受力分析中重力肯定有。
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⑵产生条件:是由于地球的吸引。
2、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大小等于其重力。
实验:手提弹簧称及其下挂的钩码,测出钩码的重力;在竖直方向上用不同的方式运动,观察弹簧称示数及其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并结合二力平衡知识得出结论)
⑴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
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一般情况下忽略这个差异,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实验: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归纳: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重锤线下重物的受力情况,可知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3、重心
⑴概念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或各部分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或各部分所受到的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把物体的全部质量集中到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替代的思想。
⑵与重心位置有关的因素:
①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②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此几何中心上。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投影分析)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二次悬挂法或寻找支点法找到。
学生动手找自己的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并且说出其原理。
教师演示:木圆环,不规则形状薄木板的重心。(参照课本中P5的实验)
验证: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让其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也可以重心C为支点,让薄板水平平衡。
演示讲解:不倒翁的制作就是改变椭圆空腔的重心,增强对重心概念的印象。
演示:将一段均匀的直铁丝,做成直角、四边形、圆形等不同的形状,用悬挂法寻找其重心的位置。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
物体的稳定程度与重心的高低及支承面的大小等有关。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
巩固练习:用卡车运输一些有的轻、有的重物体,将这些物体怎样堆放到卡车上较为合理。
(尽量将重的物体放在车的底部,整体的重心较低,行驶较安全)
三、基本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是是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对于通常大小的物体,它们之间的引力非常微弱,常被忽略不计。
电磁相互作用包括静止电荷之间以及运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电和磁是密切相关的,在一个参考系中观察到的磁力可以和另一个参考系中的电力联系起来,电力和磁力可统一为电磁相互作用。
引力和电磁力能在宏观世界里显示其作用。这两种力是长程力,从理论上说,它们的作用范围是无限的。但是,电磁力要比引力强得多。宏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除引力外,所有接触力都是大量原子、分子之间电磁相互作用的宏观表现。
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都是短程力。短程力的作用范围在原子核尺度内。强作用力只在10-15m范围内有显著作用,弱作用力的作用范围不超过10-16m。这两种力只有在原子核内部和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中才显示出来,在宏观世界里不能觉察它们的存在。核子(质子、中子)、电子和中微子等参与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是介子和重子(包括质子、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这种力将核子束缚在一起,核物理学家们把它称为核相互作用。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1、课后完成课本54页“问题与练习”中的习题。
2、用悬挂法确定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硬纸板、衣服挂)
九、板书设计
一、力和力的图示
二、重力
1、重力
2、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重心

三、基本相互作用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应用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力的图示、重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定,以及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只要作一般性的了解。这节课重点是对重物牵引下小车的运动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涉及到了实验的设计、操作以及作图象的方法、原则,很好地提高了大家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又为后面学习这种匀变速运动打下了基础。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物理编写人:刘新婷审稿人:屈迎珍
必修一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本节学习力的基本知识:力的概念、力的图示;重力和重心。介绍了自然界的四种基本作用。
二、预习内容:
1、物体的运动状态用来描述,只要物体的变化了,不管是还是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2、在外界的作用下,物体发生了变化,就说物体发生了形变。
3、在物理学学中,人们把改变物体的,以及产生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之间的,称为力。力的三要素是

4、力的矢量性:力是,它不但有大小,而且有,力的大小可以用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
5、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在

6、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是,其中g是,重力的方向总是,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7、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自然界中的四种相互作用是、、、。重力是在地球表面的表现,弹力摩擦力是由引起的。强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范围只有约1015m,即原子核的大小。
三、提出疑惑
1、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使物体产生形变呢?
2、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的单位是什么?
3、如何形象地描述力?什么是力的图示?什么是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
4、什么是重力?其方向如何?物体的重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物体的重力与地球对物体吸引力一样吗?
5、苹果为什么向下掉落?何谓物体的重心?
6、科学家想建立一种“统一场“来解决相互作用问题,它们都是哪些相互作用?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改变.
2.知道力是、的原因.
3.知道力的图示是用一带箭头有标度的线段把抽象的力直观而形象表示出来的一种处理力的科学方法,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
4.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掌握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力大小的测量方法.
5.掌握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与哪些因素有关,会确定质量均匀分布且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位置.
6.知道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概念,了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变化.
二、学习过程
任务一、力和力的图示
阅读教材p51回答下列问题
1、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指的什么?你能举出例子吗?如:
2、你还能举出物体发生形变的例子吗?如?
3、什么原因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呢?
4、你能给力下一个定义吗?
5、作用在运动物体上的力,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将加快物体的运动,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将阻碍物体的运动,这说明力的方向不同,它的作用效果也不一样,可见,要把一个力完全表达出来,除了指明力的大小,还要指明力的方向。所以力是矢量我们目前学习里哪些矢量?
6、力的单位是什么呢?
7、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呢?
8、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做一做:
如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任务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可以根据公式G=mg计算,(其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
3、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哪?
4、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
做一做: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物体的各部分中,只有重心处受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任务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2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请把自己阅读的内容总结一下?
三、反思总结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四、当堂检测
1.物理学中用一根带有______的线段来表示力,______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这样的力的表示法称为__________;如果线段的长短严格按照_____来画,这样的表示法叫做_______.
箭头,箭头,力的示意图;比例,力的图示
2.重心是物体所受___________,物体的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_________,重心在物体几何中心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的作用点,不在物体上,质量均匀分布,外形规则
3.在物理学中我们把_______叫做力.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附近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由_____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重力的方向_____,重力的作用点在_____
物体的相互作用大小方向作用点地球地球竖直向下重心
4.在公式G=mg中,在地球表面处g=9.8N/kg,在月球表面处g′=1.63N/g.一个质量是50kg的人,在地球表面处所受的重力为_____N;他在月球表面处所受的重力为_____N
49081.5
5.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B.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物体竖直上升,是因为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升力。
C.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D.同一个物体既可以是施力物体也可以是受力物体。
6.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CD)
A.一个力可能有两个施力物体
B.力的三要素相同,作用效果一定相同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未必改变
D.物体发生形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7.关于力的描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作某力的图示时,若选定的标度不同,那么表示这个力的线段的长度就不同,但箭头的指向是相同的
B.描述力只要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了
C.两力相同指两力大小相等即可
D.两力相同指两力的大小、方向、施力物体、受力物体都相同,实质上指的同一个力
8.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图示如图3-1-4所示,下面正确的说法是(C)
A.这三个力都相等
B.这三个力中只有F1和F2相等
C.这三个力都不相等
D.这三个力,必定有三个施力物体和三个受力物体
9.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CD)
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
B.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必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C.把一物抬到高处,其重心在空间的位置也升高了
D.背跃式跳高运动员,在跃过横杆时,其重心在身体之外
10.关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在地球上方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作用,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不管是否存在其他力的作用
B.在地球各处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
C.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运动的同一物体所受重力
D.对某一物体而言,其重力的大小总是一个恒量,不因物体从赤道移到南极而变化
11.关于四种相互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CD)
A.使原子核内质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
B.在天然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是弱相互作用
C.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是远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近程力
D.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不离去是由于万有引力作用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水平地面上一辆小车的重力是50N,受到与水平面成30°的斜向上的25N的拉力。试画出小车的重力和拉力的图示(图3-1-5)。
见图3-1-5右图

2、有一条质量均匀分布的长为L的绳子盘在水平地面上,现将它竖直向上拉起,当它的下端恰好离地时,它的重心位置升高了多少?
L/2
3.如图3-1-6所示,把一边长为lm的匀质立方体,绕bc棱翻倒,当AbcD平面处于竖直位置时,它的重心位置升高了多少?
0.2m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98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