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案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1、澳门问题的由来:葡萄牙侵略
2、香港问题的由来:英国侵略
3、台湾问题的由来:中国内战→国家分裂(内政问题)
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
1、形成过程
①最初提出:《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②具备雏形:叶剑英发表谈话,提出九条方针
③正式形成: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全面阐述
一个中国(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社会主义
港、澳、台:资本主义
△实行一国两制后的台湾与香港、澳门在享有的自治权方面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①不同:台湾可以保留军队,而香港、澳门不能
②原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而港澳问题是国际问题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学思之窗:
关于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看法有何共同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①共同点:中国的国力增强
②看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是香港能够收回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决定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
△依据上述答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国收回香港和澳门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其中根本条件是什么?
中国国力增强——根本条件
1、有利条件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有关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2、香港回归(1997、7、1)
3、澳门回归(1999、12、20)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停火: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真正停火
2、交流:三通限制逐渐放宽,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
连战访问大陆,与胡锦涛会谈,坚持“九二共识”
△中共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怎样?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也就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随堂练习《全品》第22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22课,略)△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二十二)

精选阅读

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统一大业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1)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这既是涉及中国内政的历史问题,又是涉及中国外交的现实问题。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一国两制”的涵义及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台湾问题解决中的运用。
(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挫败分裂祖国的阴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
这些知识,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好素材,又是综合能力训练的重点。
二、学生分析
初中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日本等国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
初中地理学习了港、台的区域地理知识;初三政治课学习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语文课文有余光中的《乡愁》,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基本政策”,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等篇目。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这一课题有一定认识,并感兴趣,要加强从历史角度正确看待港、澳、台问题。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基本知识
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涵义。
概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解决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相关学科知识,分析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及解决问题在具体政策上的不同,深刻理解“一国两制”能成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书刊、影视、网络等资源,培养收集运用史料,综合分析、比较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历史、文学及政治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港、澳、台百年来与祖国大陆关系的沧桑变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自觉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负维护祖国统一及振兴中华的使命。“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表现出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大胆创新的意识。
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一)重点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内涵及解决港澳问题的历程。
(二)难点
任何论从史出地认识台湾问题及探讨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
(三)教学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用具
利用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根据学生能力兴趣,分四大组,解决四组问题。
2.合作探究,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
第一组问题:港、澳、台三地的人文地理
问题1:你对港、澳、台三地有何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别是什么?
问题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第二组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
问题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
问题4: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如何评价“一国两制”构想?
第三组问题:香港、澳门的回归
问题5: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问题6: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何在?
第四组问题: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问题7:海峡两岸关系的状况如何?
问题8: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有哪些?该怎样解决?
(二)导入设计
1.情境营造:
用图片、视频剪辑等形式,展现港、澳、台地区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发展,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探究、学习的激情。
2.教学导语
导入:用幻灯片投影简要解析课题名称、课程标准、四组问题
(三)教学结构
1.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幻灯片投影具体问题)
第一小组学生:(多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中国地图,感知港、澳、台的地理环境,图片、视频显示三地的风貌、物产、社会人情等等。朗诵《七子之歌》、《乡愁》或其他文学作品的感人片段,营造特定的情景与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简述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日本等国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的史实。
老师:幻灯片归纳
地区与大陆的联系问题的由来
台湾三国时,吴国的卫温率船队台湾。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台湾,历代政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元朝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明朝民族英雄郑成功把荷兰侵略者从台湾赶走。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行省。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1945年,中、美、英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公告》中规定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逃台湾,将台湾与祖国大陆人为地分离开来。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祖国,现在还有台独和国际反华势力阻挠台湾问题的解决。中国内政问题
香港1842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侵占九龙;1898年强租新界99年。中英外交谈判
澳门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门中葡外交谈判
紧扣问题1,深入设问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回答后指出:港、澳是外交问题,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
知道了问题的由来,那么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2、统一之道——“一国两制”的构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马上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呢?虽然结束了近代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但是在此后的三十年间,由于条件还不成熟,统一问题被暂时搁置。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展开,综合国力稳步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增强,中国国际地位日渐提高,许多国家纷纷与台湾断交,与中国建交,尤其是美、日与中国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美日与台湾断交,条件逐渐成熟,完成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落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肩上。祖国统一也是人民的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及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高瞻远瞩,提出切实可行的祖国统一纲领,为结束分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思考:“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
第二组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教材概括回答,同时教师作简要评价并要求学生在书上分层划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形成的大致经过。在屏幕展示:“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提醒学生注意,“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而最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成功运用。
思考: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如何评价“一国两制”构想?
对于前一个问,不能直接从教材上找到答案,应适当补充相关内容,努力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从两岸三地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归纳;然后自然过渡到第二问,这一问学生可以从教材找到答案,稍作阐释:“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具有伟大的意义,能很好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一国两制”的构想既体现了坚持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高度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与现实可能性的高度灵活性,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把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运用于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的经典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
第三小组学生:一国两制如何在解决港澳问题上得到成功实践?
看有关港、澳回归祖国的视频片断,引导学生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事,在书上划下层次、要点。
让学生展示并解说有关澳门回归的图片。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签订。1999年月12月20日凌晨,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在澳门举行,继香港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胞。
思考: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何在?
学生复述课文并谈自己的感想,深入理解:“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思考: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幻灯片展示)
组织小讨论,之后各小组推选同学起来发言,结合同学们发言情况给予评价,表扬先进,鼓励后进,点拨后用幻灯片提示思维要点:港、澳自古是中国领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联合声明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民心所向等。
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炎黄子孙挥之不去的梦想和责任。
四、海峡两岸的关系
思考:海峡两岸关系的状况如何?
第四组学生:展示台湾及反映海峡两岸交流的图片、“海峡两岸”节目片断、近期报刊反映两岸人民坚决反对台独、台湾一些名人怀念故土盼望统一的感人篇章等资料。
台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全面复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政策与措施,促进两岸的和缓与交流,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思考: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有哪些?该怎样解决?
学生通过报刊媒体的信息感性认识,老师的引导归纳出:1949年以来,台湾与大陆一直处于分离状态。两岸关系经历了军事对抗、和平对峙、民间交流、分裂与反分裂等几个阶段。如蒋氏父子主政台湾期间,始终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台独是非法的,不敢公然猖狂活动。而后台独势力由潜滋暗长发展到泛滥成灾的地步,2000年一贯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并大搞分裂活动,使得两岸关系又增加了一些变数,国际反华势力企图以台湾问题遏制中国崛起,这两股势力成为阻碍两岸统一的最大逆流。就目前而言,两岸关系有两条相反的主线,一条是两岸民间往来与文化交流持续扩大,两岸经济互惠互补并走向一体化,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台湾民众对祖国与“一国两制”的认同增多;另一条是两岸直航与完全“三通”仍未能实现,两岸政治僵局持续,台海潜伏着新的危机。美国政府以霸权主义心态,从“美国至上”的利己主义出发,在战略上防范中国,在策略上支持民进党当局,竭力阻挠和拖延中国的统一大业,台独势力也据此挟洋自重,中国统一大业面临新的挑战,要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必须反对台湾当局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
台湾问题的由来与港澳问题不同,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一国两制"的构想在香港、澳门实行的政策,原则上都适用于台湾。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和台湾的实际情况,祖国实现完全统一后,对台湾的政策将比港澳更宽。
看大屏幕,加深印象: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蒸蒸日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稳步提高,随着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台湾一定会重归祖国的怀抱。纵观历史,每一次国家民族的统一,都会带来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我们企盼东方巨龙再次腾飞!
六、教学总结
课堂小结
七、教学后记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突出重点问题“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和难点问题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认真设计了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解答的问题,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八、课后系统
1、学生收集并传阅、探讨相关资料
2、建议学生收看相关的影视节目
3、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搜索港澳台的有关资料
围绕“一国两制”解决祖国统一大业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小论文。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1、澳门问题的由来:葡萄牙侵略
2、香港问题的由来:英国侵略
3、台湾问题的由来:中国内战→国家分裂(内政问题)
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
1、形成过程
①最初提出:《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②具备雏形:叶剑英发表谈话,提出九条方针
③正式形成: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全面阐述
一个中国(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社会主义
港、澳、台:资本主义
△实行一国两制后的台湾与香港、澳门在享有的自治权方面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①不同:台湾可以保留军队,而香港、澳门不能
②原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而港澳问题是国际问题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学思之窗:
关于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看法有何共同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①共同点:中国的国力增强
②看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是香港能够收回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决定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
△依据上述答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国收回香港和澳门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其中根本条件是什么?
中国国力增强——根本条件
1、有利条件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有关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2、香港回归(1997、7、1)
3、澳门回归(1999、12、20)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停火: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真正停火
2、交流:三通限制逐渐放宽,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
连战访问大陆,与胡锦涛会谈,坚持“九二共识”
△中共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怎样?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也就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随堂练习《全品》第22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22课,略)△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二十二)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国两制”
海峡两岸的关系

探究活动一:“一国两制”的形成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过程:
(1)《》的发表,宣布采用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79、1)
(2)提出了“ ”的伟大构想(20世纪80年代初)
2.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香港、台湾实行
3.意义:“ 、 ”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探究活动二:“一国两制”的实践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
(1)中英会谈,邓小平提出可以用“”方案解决香港问题(1982)
(2)中英签署了关于的联合声明(1984)
(3) 年 月 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雪洗百年国耻
2.澳门回归: 年 月 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探究活动三:海峡两岸关系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背景:
(1)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解放台湾 方针
(2)台湾当局:迫于形式采取了一些 措施(1987年开始)
2.表现:
(1)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
(2)“海基会”、“海协会”相继成立,并达成“九二共识”: ,这是两岸关系的一次
(3)中共书记 会见国民党主席 ,重申“九二共识”(2005)
(4)两岸直接 、 、终于实现(2008)
3.发展的阻力:

教材P103页学思之窗


( )1.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写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A.国共两党内战遗留的问题B.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C.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对立D.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破坏
( )2.中国政府第一次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
A.《告台湾同胞书》中B.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
C.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D.《中美联合公报》中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是在
A.1997年12月20日 B.1998年7月1日C.1999年12月20日D.2000年7月1日
( )4.我国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是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C.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一国两制”构想被各方接受
( )5.在“一国两制”构想中,台湾不同于港澳地区的是
A.设立特别行政区B.社会经济制度长期不变
C.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 )6.2005年,率团访问大陆的中国国民党主席是
A.马英九 B.宋楚瑜 C.连战 D.江丙坤

附:课堂相关资料:
1.香港问题的由来①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1860年的《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③1898年,英国强迫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和附近岛屿(今统称新界),租期为99年。
2.台湾问题的由来中国内战遗留的产物;外国干预中国内政的结果
3.“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形成过程: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2)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它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内容。
(3)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4)在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这一方针,使“一国两制”构想成为国策而具有了法律效力。

祖国统一大业学案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对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历史意义。

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阅读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台湾问题的有关讲话,深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及其实践。

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认识到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惟一可行之路。

香港、澳门的回归

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1.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纪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港澳地区参观、旅游,亲身感受“一国两制”的伟大成就。

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汪辜会谈”;江泽民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八项主张。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和江泽民对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

在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听音像资料《七子之歌》,讨论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怎样提出和实践的?对于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积极的指导意义呢?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2、同月,邓小平访美期间,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的伟大构想。他指出,所谓“一国两制”,就是。

4、1984年,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条件:。

2.香港回归过程: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与邓小平会谈。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

,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回归的意义:3个标志。

对香港

对中国

对世界

3.1987年4月,中葡签署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方针政策:。

(二)措施

1.1979年元旦,真正停火的标志。中央人民政府又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即

2.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了。

3.90年代初期,,海峡两岸分别成立,1992年达成重要共识即;在此基础上,会谈。

注意:会谈的意义和成就。

4、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情况,提出。

5、2000年以来,针对台湾当局的变化,中共重申。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港、澳体现了我国恢复对两地主权的实施,但根据“一国两制”构想,台湾为什么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港、澳、台问题同是保持我国主权完整,中华民族实现完全独立的问题。但因历史情景不同,二者的性质并不相同,在同为“户国两制”的框架下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台湾问题是我国解放战争所遗留下的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而港、澳问题是晚清时期西方殖民侵略的问题,是个国际问题。所以,虽然都可用“一国两制”来解决,但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因这终归是中国自己的中国人军队,而解放军进驻港、澳,英、葡军队撤走,正是体现我国对它们恢复主权的重要标志。

[例3](2001 全国)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更大的自治权,这主是指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B.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含义和对台湾的特殊政策。香港和澳门是历史遗留问题,应该派出军队行使主权,而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祖国统一的问题,不分你我,可以保留军队。

[答案]D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48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