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2.2.1.2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
一、内容及其解析
(一)内容: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
(二)解析:本节课是于对数运算性质的一节后延课,是高中新课改人教A版材第二章的第二节的第三节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对数的概念、指数与对数之间的关系,并且利用指数与对数的关系推导出了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的换底公式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的。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对数的换底公式;难点是换底公式的证明及应用。从指数与对数的关系出发,证明对数换底公式,有多种途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去探究,对学生的正确证法要给予肯定;证明得到对数的换底公式以后,要引导学生利用换底公式得到一些常见的结果,并处理一些求值转化的问题。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并能够证明对数的换底公式;
2.正确应用换底公式得到其变形结果,能利用它将对数转化为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来计算,体会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3.通过本节课换底公式的证明及前一节课对数运算法则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内在的逻辑性,发现数学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解析
1.掌握并能够证明对数的换底公式指的是:熟记换底公式,能够证明换底公式;
2.正确应用换底公式得到其变形结果指的是:能利用换底公式得到一些常见结论(即换底公式的变形公式),对于具体的求值问题,能够选择适当的底数进行转化,从而简化计算;
3.对数的运算性质及换底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可以有不同的顺序,各条性质之间有些也能互相推导,也可以转化为定义推导,对于具体的求值问题,可以应用不同的性质来解决,非常灵活,但不困难,题目做起来非常有趣;通过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感受数学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针对具体问题学生不能选择适当的底数来应用换底公式。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换底公式尚不太熟悉,转化的能力也有待提高。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通过对换底公式的变形公式的探究及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探究,必要时给予适当引导,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逐步掌握换底公式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a0,a1,M0,N0,那么
(1)
(2);
(3).
2.换底公式
其中
两个重要公式:,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例1.(1).把下列各题的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1)=16(2)=1
解:(1)2=16(2)0=1
(2).把下列各题的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1)x=27(2)x=7
解:(1)=27(2)=7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例2计算:⑴,⑵,⑶,⑷
解析:利用对数的性质解.
解法一:⑴设则,∴
⑵设则,,∴
⑶令=,
∴,∴
⑷令,∴,,∴
解法二:
⑴;

⑶=

点评:让学生熟练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及计算方法.
例3.利用换底公式计算
(1)log25log53log32(2)
解析:利用换底公式计算
点评:熟悉换底公式.
五.课堂目标检测
1.指数式化成对数式或对数式化成指数式
(1)=2(2)=0.5(3)x=3
2.试求:的值
3.设、、为正数,且,求证:.
六.小结
本节主要复习了对数的概念、运算性质,要熟练的进行指对互化并进行化简.

相关推荐

对数的运算性质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数的运算性质”,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总课题对数函数分课时第2课时总课时总第30课时
分课题对数的运算性质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知道对数运算性质成立的条件,能灵活地运用对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求值
重点对数运算性质的运用
难点对数运算性质的正确运用
一、复习引入
1、对数的概念

2、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

3、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4、对数的运算性质
其中

二、例题分析
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1)

例2、求的值

例3、已知,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保留4位小数)
(1)(2)
例4、设,求证:。

三、随堂练习
1、下列等式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4)

2、设,下列等式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四、回顾小结
1、对数运算性质及其用于计算和证明
课后作业
班级:高一()班姓名__________
一、基础题
1、下列等式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
(1)(2)(3)(4)

2、的值为_____________

3、已知,则_________

4、化简____________

5、已知,求(结果保留4位小数)。

二、提高题
6、已知,试用表示下列各对数。
(1)

7、计算:

三、能力题
8、设,求的值。

对数的概念与对数运算性质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数的概念与对数运算性质”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2.1对数的概念与对数运算性质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对数的概念与对数的基本性质
(二)解析:我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了解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它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从本节开始我们学习对数及其运算.使学生认识引进对数的必要性,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了解对数换底公式及其简单应用,能将一般对数转化为常用对数或自然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教材注重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引出对数概念,所举例子比较全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这些材料的作用,并尽可能联系一些熟悉的事例,以丰富教学的情景创设.教师要尽量发挥电脑绘图的教学功能,教材安排了“阅读与思考”的内容,有利于加强数学文化的教育,应指导学生认真研读.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尽量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性质;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科学分析问题的精神和态度.
2.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引出对数的定义与性质.
3.学会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增加学生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解析
1、理解对数的概念就是指:一是实际的需要;二是人为规定的一种新的表示数的符号;
2、熟练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就是指:一是弄清楚对数与指数,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含义;二是理解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的实质;三是要把这种互化提升为一种方法,为我们以后解题奠定基础。3、会求一些特殊的对数式的值就是指能够熟练利用:和对数恒等式。
三、问题诊断分析
对数概念的理解中学生存在问题,所以要结合具体的实例,指出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引入对数的概念,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的生活,并服务于实际的生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因为使用(),有利于().

五、教学过程
1.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1)取4次,还有多长?(2)取多少次,还有0.125尺?
2.假设200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a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8%,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是2002年的2倍?
抽象出:1.=?,=0.125x=?2.=2x=?
也是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你能看得出来吗?怎样求呢?
问题1.将上述问题进行归纳----对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a(a0,a≠1)的x次幂等于N,就是ax=N,那么数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logarithm),记作x=logaN,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有了对数的定义,(1)前面问题中的x就可表示成什么式子?
x=log1.01,x=log1.01,x=log1.01.
(2)怎样用表格表示对数和指数幂之间的关系?
由此得到对数和指数幂之间的关系:
aNb
指数式ab=N底数幂指数
对数式logaN=b对数的底数真数对数
例如:42=162=log416;102=1002=log10100;4=2=log42;10-2=0.01-2=log100.01
探究一:指对互化
例1将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课本第87页)
(1)=625(2)=(3)=27(4)=5.73
解析:直接用对数式的定义进行改写.
解:(1)625=4;(2)=-6;
(3)27=a;(4)
点评:主要考察了底真树与幂三者的位置.
变式练习1:将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1);(2)128=7;
(3)lg0.01=-2;(4)ln10=2.303
解:(1)(2)=128;
(3)=0.01;(4)=10
探究二:计算
例2计算:⑴,⑵,⑶,⑷
解析:将对数式写成指数式,再求解.
解:⑴设则,∴
⑵设则,,∴
⑶令=,
∴,∴
⑷令,∴,,∴
点评:考察了指数与对数的相互转化.
五.课堂目标检测
优化设计:随堂练习.
六.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对数的概念,要熟练的进行指对互化.
七.配餐作业
优化设计:优化作业.

(1)求log84的值;
(2)已知loga2=m,loga3=n,求a2m+n的值.

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2.2.2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2)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记住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二、预习内容
1.对数函数的性质:
a10a1



质定义域:
值域:
过点(,),即当时,




在(,)上是增函数在(,)上是减函数
2.函数恒过的定点坐标是()
A.B.C.D.
3.画出函数y=x及y=的图象,并且说明这两个函数的相同性质和不同性质.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进一步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通过定义的复习,图像特征的观察、巩固过程使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适时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底数a的变化对函数性质的影响
二、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2);(3)
解析:利用对数函数的定义域解.
解:略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了利用函数的定义域.
探究点二
例2.比较大小
1.,,2.
解析: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解.
解:略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了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对数的大小.

探究点三
例3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①②
解析:利用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解.
解:略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了反函数的解法.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1-x)(2)y=
(3)y=
2.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函数的定义域是()
A、B、
C、D、
2、函数的值域是()
A、B、C、D、
3、若,那么满足的条件是()
A、B、C、D、
4、已知函数,判断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对数函数的性质及简单应用


2.2.2对数函数的性质及简单应用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对数函数的性质
(二)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的性质及简单应用,其核心(或关键)是对数函数的性质,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学生已经掌握了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是构造复杂函数的基本元素之一,所以对数函数的性质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能简单应用
(二)解析:
(1)就是指根据对数函数的两类图象总结并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函数值的分布特征等性质,并能将这些性质应用到简单的问题中。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底数a对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影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参量认识不到位,往往将参量等同于自变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将参量的取值多元化,最好应用几何画板的快捷性处理这类问题,其中关键是应用好几何画板.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因为使用(),有利于().

五、教学过程
问题1.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再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小问题):
1.这些对数函数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2.通过这些函数的图象请从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方面进行总结函数的性质。
3.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从函数值的分布角度总结相关性质
4.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总结:当自变量取一个值时,函数值随底数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问题2.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

问题3.根据问题1、2填写下表
图象特征函数性质
a>10<a<1a>10<a<1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函数的值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函数的定义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上升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下降增函数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横坐标大于1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横标大于0小于1
在第四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横标大于0小于1在第四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横标大于1

[设计意图]发现性质、弄清性质的来龙去脉,是为了更好揭示对数函数的本质属性,传统教学往往让学生在解题中领悟。为了扭转这种方式,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函数的性质,再利用类比的思想,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图象主动探索出对数函数的性质。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已有感性认识后,得到这些性质必然水到渠成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log23.4,log28.5(2)log0.31.8,log0.32.7
(3)loga5.1,loga5.9(a>0,且a≠1)
变式训练:1.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⑴log106log108⑵log0.56log0.54
⑶log0.10.5log0.10.6⑷log1.50.6log1.50.4
2.已知下列不等式,比较正数m,n的大小:
(1)log3mlog3n(2)log0.3mlog0.3n
(3)logamlogan(0a1)(4)logamlogan(a1)
例2.(1)若且,求的取值范围
(2)已知,求的取值范围;

六、目标检测
1.比较,,的大小:
2.求下列各式中的x的值
(1)
(2)
(3)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21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