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城市空间结构》第一课时学案鲁教版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第一课时:城市功能区
标准
活动建议
l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l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探讨、说明城市空间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
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对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并积极引导学生活动。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学会在城市地图上,指出城市具有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能用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城市内部的中心地结构等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解释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列举恰当实例分析说明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上一节教材把城市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教材则把城市看做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本节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形成原因
图1
1.认识城市主要的功能区,知道各功能区分布特点。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
1.教学重点
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
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1、调查自己家附近主要是哪种城市功能区?有什么特点?这块土地的利用方式在最近几年有没有发生变化?2、利用百度地图测量自己居住的地方离市中心大约多少千米?比较不同地区土地租金的高低。
教师搜集“扬州城市规划用地现状图”、“扬州城市主要商业区分布图”、“扬州城市工业区分布图”等地理分布图等地理景观图,“地租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表”等数据比较表,设计“三大功能区的区位特征”、“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异”。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姓名
在小组中的职责
发言次数
个人观点
×××
第一课时:城市功能区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情
诊断
调查:①扬州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获得过哪些荣誉?②扬州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
学生回答。
了解学生对城市的认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与学习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析概括三大功能区的区位特征。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城市功能区
①投影“扬州城市规划用地现状图”、“扬州城市主要商业区分布图”、“扬州城市工业区分布图”、“北京城市功能区”。
②展示导学问题:城市住宅区的特点是什么?城市工业区的区位特点是什么?商业区是怎么形成的?形状如何?区位特点是什么?各类城市的功能区类型是否相同?一个功能区是否只有一种功能?城市功能区形成后会不会发生变化?
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④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
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填写如表2所示的比较表(表2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
④2-3个小组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地理分布图的读图技能,并培养协作能力。
表2三大功能区的区位特征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区位特征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区位特征
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大/小)
形态特征
分布特点
商业区
小
团块状
或条带状
交通便捷的市中心、街道两侧
工业区
较大
片状
城市外围、
并沿主要交通干线
住宅区
最大
最广泛、最基本
片状
一般分布在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
[内容解析]一般而言,一座城市一般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功能区,城市越大,功能区越复杂。各种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资*源%库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区与城市形态的区别: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区在城市内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而城市功能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会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等;城市形态是指整个城市的外部形态。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2
探究活动2: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绘制各种土地利用的租金与距市中心的距离变化的斜线图,并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经济因素。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城市功能分区的经济因素
①在学案上呈现表3“地租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表”
②与学生对话,指导绘制地理统计图的方法;
③组织评议活动,对统计图的科学性、美观程度给予准确评价。
①根据表3中的数据,在学案图3上绘制商业、住宅、工业三种用地付租能力水平线;试找出三种功能区的分布范围。
②投影作品,并说明经济因素如何影响城市功能分区。
训练学生的绘图技能;并通过绘图理解土地价格或地租水平不同的影响因素;商业、工业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
表3地租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表
距市中心的距离(千米)
各种土地利用的租金(元/平方米/月)
商业
住宅
工业
0
300
150
50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2”,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2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第四节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2.难点
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图片
1.概念
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
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铁路
4.发展趋势(特点):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
5.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思考:假设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选择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公路
铁路
航空
水路
管道
运速
较快
较慢
最快
最慢
--
运量
较小
较大
最小
最大
--
运价
较高
较低
最高
最低
--
灵活性
最好
居中
好
差
最差
连续性
居中
好
差
最差
最好
其它
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受天气影响较大
受自然条件限制大
设备投资大
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航空——贵重急需数量不大;公路——易死亡、变质、短途;铁路——易死亡、变质、长途;大宗笨重远程——水运;管道——液体、气体、粉末状固态。
北方:多呈团块状,形状比较规则;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沿河道、铁路、公路呈带状分布;河网密度较大;铁路、公路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
思考:为何古代著名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
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1.河流(水运)和城市区位
沿河设城的类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交汇处;河口;过河点。
2.铁路交通和城市区位
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
思考:1.山区和平原的交通线路布局有什么不同?(提示:形状、密度等)
山区的交通线路受地形限制,多沿河谷和山间谷地布局,线路较弯曲。平原地区地形开阔平坦,道路不受限制,非常平直。
2.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分布有何差异?试分析其原因(提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人口、交通)
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
山区商业网点多沿河流分布,因为河谷地带是山区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但由于山区人口稀少、交通闭塞,所以商业网点密度较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品流通便捷。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平原:交通发达,商业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密度大;
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路线稀少,商业网点密度小。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交通最优: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
市场最优: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二章第二节
三.学时
1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解读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生首先要了解基础的概念,如城市化概念、特点;通过图片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材料分析,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展示汕头建设30年的对比照片
1.概念
人口和产业活动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出现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②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改善,区域联系加强。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上册地理教案:城市发展与城市化鲁教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一上册地理教案:城市发展与城市化鲁教版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49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