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二章第二节
三.学时
1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解读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生首先要了解基础的概念,如城市化概念、特点;通过图片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材料分析,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展示汕头建设30年的对比照片

1.概念
人口和产业活动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出现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②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改善,区域联系加强。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精选阅读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1概念: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2城市区位分析:自然地理区位(相对稳定):(1)地形:温带——平原,热带——高原,山区——河谷或开阔低地(2)气候:降水适中(沿海地区)和气温适中(中地位地区)(3)河流:沿河设城,河流交汇处或河口水运的起点或重点社会经济区位(不是一成不变的)(1)资源:矿产(2)交通运输:武汉,徐州(3)政治:首都:雅典,罗马城,西安,洛阳,杭州新首都:华盛顿,堪培拉,巴西利亚,伊斯兰堡(4)旅游(5)科技(经济)(6)宗教: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7)军事:嘉峪关市
3日本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原因:山多平原少、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资源匮乏多进口、海岸线曲折多海湾港口易于贸易
4城市的区位选择考虑因素:地质(避开灾害多发区,考虑地基承载力),地形(平原),河流(码头建在河的凹岸处),注意环境保护5城市地域形态(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形态):集中式(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组团式(用地分散,交通联系不方便,投资较大)条带式,放射式6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P30
7中心商务区的特点:建筑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为频繁、内部分区明显、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交通通达度高
8西方城市结构学说: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P3233
9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其等级主要是根据中心地提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
10一个地区城镇的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城镇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商业因素、行政因素、交通因素的影响。
11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大,低级中心地反之(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低级中心地3倍)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体系(相同级别的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独立排斥)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中不断上升(衡量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2城市化的意义P36
3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4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关系尤为密切,工业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未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5城市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第3/5页
6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点;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展不合理(南美洲国家“虚假城市化”,印度、孟加拉、印尼的“滞后城市化”)
6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7中国城市化特点P40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学案1湘教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学案1湘教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学案1湘教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
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图示、材料及实地考察,了解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城市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的合理发展和分布,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节课我们学习“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板书: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推进新课
师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课件展示:
“现代化城市”景观图

生在城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在农村,城市现代文明深刻影响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农村青年向往都市的繁华。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城乡差距迅速缩小。
师(承转)城市是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生(合作探究):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师由于城市的核心功能,城市能够带动区域开发,加速经济发展,从而对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课件展示:
“城市化与地面下沉”图解

师城市化过程对人类地理环境还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生(合作探究)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师(激励性评价后,请学生阅读P43“扩容与
提质并重”材料,回答问题。)
生1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扩张的现象主要表现在: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大举侵占土地;②城市人口膨胀等。

生2盲目开发对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面积减小,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城市农副产品供应;②大批农村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等。
板书:景观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师在高度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的不当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那么,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呢?
课件展示:“城市环境污染图”

师城市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产生了哪些危害?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板书: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生(合作探究)观看视频并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内容空缺,让学生填写)

课件展示:
表格:
主要表现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环境


下降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出的烟尘;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
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们的健康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影响人体健康和植物的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限量排放
固体垃
圾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
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
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增加就业难度,扩大失业队伍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师(待学生完成表格填写后,依次呈现答案并作精讲,及时查缺补漏。)
(承转)城市的急剧膨胀,使原来的城市布局形式、城市结构、城市的市政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会造成哪些问题呢?[]
生交通拥挤,住房条件差等。
课件展示:

城市交通拥挤

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
师当前为什么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实行“公交优先[]”的策略?
生(合作探究)主要针对交通拥挤、交通秩序混乱提出来的。小汽车对个人来说改善了交通条件,提供了舒适的交通环境,但小汽车过多会造成交通阻塞,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小汽车低速行驶还造成能源的浪费和尾气污染。实行“公交优先”,公交车的大容量可以同时解决几十甚至上百人的交通问题,这样一方面可提高社会效率,减少了交通阻塞现象,还有利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师城市人口因规模大,未充分就业,存在一定数量的失业队伍,乡村人口的大量涌入,必然导致失业问题加重,也影响社会安定。此外,城市化过程还会带来其他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等。
贫困问题: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报酬较高的工作要求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具有过硬技术的劳动力,无技术或缺乏充分教育或熟练技术的人就容易陷入贫民群体。
内城衰落问题:二战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小汽车的迅速增加,引发了城市工业、人口、商业大规模郊区化,内城地区出现了工业基础缩减、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自然环境恶化、服务设施缺乏等衰落现象。
板书:三、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师(承转)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首先在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各

国,相继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请你具体描述该现象的产生。
生这是城市化过程从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称为逆城市化现象(或城市郊区化)。由于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城市居民为追求较好的生活环境,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结果造成市中心的衰落。
师城市化过程造成城市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呢?
生(小组汇报各组实地调查后的改进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适当分散污染源;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
师(激励性评价后,多媒体展示“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阅读材料,请同学们回答问题。
生1大树移植对生态环境造成下列影响: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生2山区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一方面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和湖泊泥沙淤积萎缩,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汛期威胁中下游地区人口、农田、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安全,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而枯水期,发生严重的旱灾,影响中下游地区及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
生3城市地区,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师“生态城市”的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城市生态系统的目标可归纳为和谐、高效和发展。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可能与山、河、湖泊、植被等自然景观协调。
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人的生活和生产需要环境保障。随着生活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良好的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调整演替的保障。
(承转)我国城市如何发展呢?
课件展示: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示意图”,请学生自主探究后合作讨论,明确答案要点。
生(回答)①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②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③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④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⑤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⑥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师现代化城市要具备两个属性,即生态化和特色化。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创造一个为市民提供具有文化特色的“家园综合体”。自然背景和社会文化传统千差万别,因此城市特色应该五彩缤纷,万紫千红。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二课时
郑闽慧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图”及“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学生根据以下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P37~P39内容并结合上图,小组合作讨论填写下表。
问题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哪一阶段?
2.城市化进程中各有何特点?
3.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你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合理吗?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国家类型所处阶段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发展水平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原因后果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二)中国的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阶段”资料及“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水平”
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
我国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1949~1957年的城市化起步阶段。
2.1958~1965年的振荡阶段。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及“跃进”失败后的调整造成。
3.1966~1978年的停滞阶段。“文革”十年,使经济停滞,工业化停滞,加上农村人口猛增,使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不前阶段。
4.1979~1995年的恢复正常发展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开始步入正常轨道。
5.1995年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也正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国已拟定《中国城市规划》,决定对城市布局作重大调整,以提高城市化质量,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请同学们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做好哪些工作?
课堂小结: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目前城市化水平也不高,但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防止过快发展造成的“虚假城市化”,也要认真研究合理规划,防止出现“滞后城市化”,在发展经济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为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找到根本的出路,
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拓展训练—评价单(二)
班级:姓名:
1.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
B.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
C.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数量上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D.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速度加快,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下列叙述与下图相符的是()
A.发达国家农村人口逐渐减少
B.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逐渐减少
C.发达国家城市人口逐渐增多
D.20世纪4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多于农村人口
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4.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B.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C.发展中国家轻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城市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超过了发达国家
5.分析“加尔各答、纽约、伦敦、墨西哥城4个超级大城市人口增长趋势图”,指出下列4组选项中,城市名称排列与图中顺序相同的是()
A.①加尔各答②墨西哥城③纽约④伦敦
B.①墨西哥城②纽约③加尔各答④伦敦
C.①墨西哥城②加尔各答③纽约④伦敦
D.①伦敦②纽约③加尔各答④墨西哥城
6.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城市职能单一化B.限制重工业的发展
C.实现郊区城市化或建卫星城D.积极在新区建设新城市
7.我国苏南地区的乡村城镇发展很快,这主要是因为()
A.苏南紧邻上海、苏州、无锡等大城市,这些大城市中的人口和企业大量地迁往苏南地区
B.这里人口密集、人口数量大
C.这里最新发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
D.这里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8.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可能很快的原因是()
A.城市规划还没有经验B.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C.人口的素质不高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9、读下表,回答问题。

年份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
(亿人)农村人口
(亿人)城市人口
比重(%)城市人口
(亿人)农村人口
(亿人)城市人口
比重(%)
19201.15.616.41.510.712.3
19403.64.842.91.613.610.5
19604.86.144.03.615.618.8
19807.94.464.26.225.919.3
200011.14.471.62024.445.0
(1)根据表中的数据在下面的坐标系中画出1920~2000年发达国家(用——表示)和发展中国家(用----表示)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折线图。
(2)从表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比表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水平。
(3)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国家出现的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称为
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湘教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以及意义。
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关材料,提高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
2.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3.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4.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

态度——遵循经济规律办事。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为家乡发展和祖国建设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教学方法本节课内容条理性较强,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图片以及教学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学法指导分析1.自主探究城市化的概念、三个标志以及五个方面的意义,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生生合作,研读“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3.生生合作,比较学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4.讨论探究,比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成就和问题,取长补短并结合我国国情,寻找一条适合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今天汨罗市景观”图并比较“三十年前的汨罗城”,通过汨罗城市的地域空间过程的变化,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过渡]汨罗城市景观的变化,就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推进新课
一、城市化
展示相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获得有关城市化的知识信息。由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出城市化的概念,具体表现,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问题小结]
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由此可见: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变化过程。
2.城市化的表现有: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展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图,归纳出乡村—城市转型概念和三种类型。
[问题小结]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资源库二、城市化的意义
提问:城市人口增加了,城市变大了,有何好处呢?
学生根据自身感受自由发言,并根据教材归纳出结论:
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在: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三、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结合教材,设小问小步探究:
(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为什么?
(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是什么?学@科网
(3)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是什么?为什么?
资源库(4)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生生合作,师生互动,老师注意巧妙点拨。
小结: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1)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不仅可为城市提供大量的粮食和副食品,同时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2)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3)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主导城市化的过程正处于上升阶段;发达国家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四、城市化的特点
比较学习:[课件]展示图表资料,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差异,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并小结: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般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能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小结: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的原因是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其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多在75%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的原因是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小(约40%)。
[课件]展示“城市化进程曲线”,由学生观察得出:(指导学生读图:城市化水平高低看数值,速度看斜率大小。)
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进程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速度快。
学习材料“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使学生获得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的有关知识。
1.阅读“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分析发达国家从1970年开始,产生大城市市中心区萎缩,小城镇发展迅速的原因。(何谓逆城市化?)
问题小结:学科¥网
由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随着大城市过度扩张,造成市中心居住环境恶化,同时城市居民多拥有小汽车,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向环境更好的乡村和中小城镇迁移。这种乡村人口数量增多,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现象,叫逆城市化。
阅读“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前三段,总结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学生归纳总结:
(1)城市化水平低(2000年为39.9%);
(2)城市化速度快;
(3)地区发展不平衡,亚洲、非洲较低,南美洲较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60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