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物质的量浓度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量浓度,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1.有关溶液的知识网络

2.溶液体积、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对于任意溶质B的水溶液,溶液体积V[B(aq)]、溶液密度ρ[B(aq)]和溶质质量分数w(B)之间的关系是:
m[B(aq)]=V[B(aq)]×ρ[B(aq)]
m(B)=m[B(aq)]×w(B)=V[B(aq)]×ρ[B(aq)]×w(B)
3.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的规律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保持不变。设稀释前溶液的质量为m1、溶质质量分数为w1,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m2、溶质质量分数为w2,则:
m1w1=m2w2课本知识导学运用
课本知识诠解重要提示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2)公式:c(B)n(B)/V
单位:molLB或molm-3
(3)含义:在1L溶液中含有1mol的溶质,这种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molLB。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常用仪器
①配制中必须用到的仪器有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或量筒。
②容量瓶是配制准确浓度的溶液的仪器,是细梨形、平底的玻璃瓶,瓶中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颈都有标线。常用规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
(2)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称量前先把游码拨到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的摆动是否平衡,如未达到平衡,可以调节左、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②在托盘天平两个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要称量的药品放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③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④称量完毕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3)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①操作步骤:
a.计算→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质量,或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c.溶解或稀释→在小烧杯中溶解固体、稀释溶液,冷却至室温。
d.移液→将小烧杯中液体(沿玻璃棒小心转入一定体积的容量瓶中)进行无损转移。(转移过程将烧杯和玻璃棒用蒸馏水洗涤2~3次,将洗涤液一并转移至容量瓶中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e.定容→向容量瓶中加水至离刻度线2~3cm,改用胶头滴管加入至刻度线。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过来摇动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匀。装瓶→贴标签。
②应注意的问题:
a.根据所配溶液的体积选取合适规格的容量瓶,因为配制过程中用容量瓶定容,而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常用的有50mL、100mL、250mL、500mL和1000mL等,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溶液。
b.因为溶质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时常有热效应。溶质在烧杯中溶解后需冷至或恢复至室温方能转入容量瓶中,更不能把溶质直接放入容量瓶中加水溶解。
c.溶解溶质的烧杯及玻璃棒在溶质转移后必须洗涤2~3次,洗涤液全部转入容量瓶,否则,溶质将有损失。
d.如果定容时加水超过了刻度线,不能将超出的部分再吸走;若摇匀时不小心洒出几滴,不能再补加水至刻度,这样都将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出现以上两种情况,只能重新配制。
e.用胶头滴管定容准确后再振荡,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的情况不要再加水,这是因为极少量的溶液湿润磨口处而附着在玻璃壁上。对溶液浓度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f.在用固体NaOH配制NaOH溶液时,要注意易潮解和腐蚀性药品的称量。在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溶液的时候,要注意浓硫酸稀释的操作。
3.基本计算
(1)稀释定律: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保持不变:1.(1)溶液体积不等于溶剂体积,是溶质和溶剂混合溶解后的实际体积。
(2)“溶质”是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指化合物,也可指离子。
(3)对于一定浓度的溶液,不论取用体积是多少,虽然在不同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量不同,但浓度是不变的。
(4)带有结晶水的物质作为溶质时,其“物质的量”的计算,用带有结晶水物质的质量除以带有结晶水物质的摩尔质量即可。
2.容量瓶使用应注意
(1)要考虑容量瓶的规格,每一容量瓶只能使用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
(2)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
(3)不能加热,不能久贮溶液、不能在瓶内溶解固体或稀释液体。

3.思考:(1)在托盘上称量NaOH固体应注意什么问题?
(2)稀释浓H2SO4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因NaOH极易潮解,应用小烧杯间接量,不能用小纸片;因跟CO2反应,称量要快速。
(2)把浓H2SO4逐滴滴入水中,不可反加,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m.JAB88.cOm

4.(1)溶质在烧杯中稀释或溶解过程总有热效应。因容量瓶的使用有一定的温度指数,只标明在一定温度下的正确体积(如20℃、250mL),其含义是,只有当液体的温度与容量瓶上标出的温度相同时,量出的体积才是准确的。这是因为,不管是固体(容量瓶的材料)还是液体(溶液)都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所以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冷却。
(2)因为当两种性质不同的溶液混合时,混合物的体积有可能小于两种液体体积之和,也有可能大于两种液体体积之和,若等水加到标线时再振荡摇匀,则振荡摇匀后液体的体积就有可能超过标线,这样配制的溶液是不符合要求的。所以在容量瓶中的液体尚未达到标线时,就必须反复振荡摇匀。c1V1=c2V2
(2)有关溶质B的基本计算公式:
cB=
nB=cBV===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式:
cB=
注意理解上述表达式中各英文字符所表达的意义及单位:
nB——溶质B的物质的量(mol)
ω——溶质B的质量分数
V——溶液体积(L)
cB——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
mB——溶质的质量(g)
MB——溶质B的式量
ρB——溶液密度(通常用g/cm3)
随笔:

相关知识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在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必须能够领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加水稀释以及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还有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四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实物展示、问题探讨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等多种手段,并将生活中各种常见溶液作为课堂教具使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合作伙伴是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初中到高中的衔接过程中,学生对初中接触的某些概念如“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尚有一定程度的欠缺。
因此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主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并进行团体合作学习,以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乏味感。
四、教学程序:
1、总体设计:创设情景,引入课题(5分钟)→自主探究(25分钟)→拓展延伸(5分钟)→课堂反馈(5分钟)→课后作业。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因此,课前事先让学生准备或自己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溶液的标签,如常见的口服液、消毒液、眼药水、酒、矿泉水等标签,另外教师还要增加一些实验室常见的溶液,如盐酸、NaOH溶液等,让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亦是如此。这次设计的三个阶梯式练习,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一个练习意在让学生体验“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表达式,达到能初步构建概念的目的;第二个练习意在巩固前一节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间的换算”,达到新旧知识融汇贯通的目的;第三个练习意在强调“单位体积溶液”与“单位体积溶剂”的区别,同时回顾质量的加和性与体积的非加和性,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第三个练习的解答过程将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此时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学生对此练习会有下列见解:有的同学可能会简单地认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有的同学可能意识到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却发现溶液的体积无法求出;有的同学可能会大胆猜测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当然如果这一飞跃学生无法达到,我将以“尽信书不如无书”适当引导,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要勇于质疑。);有的同学可能想到如果已知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有的同学可能想到如果已知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则可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耳朵去听、嘴巴去说、彼此的心灵去碰撞,他们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学习,课堂探究便能活跃起来。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后,趁热打铁我设计了几个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课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从2L1mol/L的NaOH溶液中取出1L,所取出的溶液的浓度为0.05mol/L。
2.将2L1mol/L的NaOH溶液加水至溶液体积为4L,所得溶液的浓度仍为1mol/L。
3.1L1mol/L的蔗糖溶液含蔗糖分子1mol。
4.1L1mol/L的NaOH溶液含NaOH分子1mol。
5.1L1mol/L的H2SO4溶液,氢离子的浓度为1mol/L。
对于以上说法学生可能走入下列误区:从NaOH溶液中取出一部分,溶液浓度改变;NaOH溶液中存在NaOH分子;H2SO4溶液的浓度与其中氢离子的浓度相等。我将请同学们相互协作,相信部分学生很快就能走出误区,实现全班同学整体提高的愿望。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我引导同学们从概念、计算公式、单位、转化关系等方面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意在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类的认知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整合信息。如果有学生能较快推导出两个物理量间抽象的转换关系,我将给予高度的评价,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但我预测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转换关系的建立都是难以跨越的鸿沟。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3)拓展延伸:
课本知识不一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链接,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4)课堂反馈: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mL0.5mol/L氯化铝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浓度相等的是()。
A.150mL1mol/L氯化镁溶液B.450mL1.5mol/L氯酸钾溶液
C.50mL1.5mol/L氯化钾溶液D.50mL0.5mol/L氯化铁溶液
2.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mol/L,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1000a/40ρB.40ρ/1000aC.1000ρ/40aD.40a/1000ρ
3.1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此时NaCl饱和溶液的密度为1.12g/cm3。在此温度下,NaCl饱和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15mol/LB.1.36mol/L
C.5.07mol/LD.6.15mol/L
4.将26.5gNa2CO3溶于水并配成500mL溶液,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5)课后作业:
课本第18页第2、6题。通过作业使学生在课后能及时巩固本节课内容,加强化学计算的能力。
另外,与学生多交流是取得信息反馈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制造师生间的民主氛围,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考试即能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

五、板书设计: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1)符号:CB(B代表溶质)
(2)单位:mol/L(mol·L-1)
(3)表达式:CB=nB/V
2、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简单计算。(课堂反馈中的有关问题)
3、溶液稀释定律:
C(浓溶液)·L(浓溶液)=C(稀溶液)·L(稀溶液)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第4课时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包括概念计算,与质量分数的换算,加水稀释的计算,气体溶于水的计算);
2.使学生掌握有关配置过程中出现的误差的判断;
3.使学生学会阿伏加德罗定律以及推论的运用;
4.总结物质的量的网络,使知识系统化。
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3.培养学生推理、推导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推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2.通过判断,强调操作规范,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气体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教学过程:
[讲述]在熟悉了配制步骤和所用仪器后,请大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并将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
2.为什么不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
3.为什么要轻轻振荡锥形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学生1]为了使烧杯壁上留有的溶质,洗涤液中含有的溶质全部转移到溶液中去,使所配溶液浓度尽可能精确。
[学生2]因为大多数物质溶解时伴随吸热或放热过程,引起溶液温度升降,导致定容不准确。
[学生3]可以防止因溶液混合不均引起的误差。
[讲述]此实验是一个比较精确的定量实验,操作时要注意按部就班地做以避免误差的产生。
[板书]2.误差分析
[投影]请根据,围绕操作作为对n(B)与V的影响而导致c(B)的变化。
(1)若NaCl中含有杂质(或潮解)。
(2)水的凹液面超过标线部分用滴管吸去。
(3)配好摇匀,发现凹液面低于刻度线,再用滴管加水至凹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
(4)烧杯和玻璃棒未洗涤。
(5)容量瓶没有干燥,里面有水。
(6)定容时俯视。
(7)量取浓溶液时俯视。
(8)量取浓溶液时仰视,定容时俯视。
(9)溶液未冷却即转移和定容。
答案:(1)n(B)偏小c(B)偏小
(2)n(B)偏小c(B)偏小此时应倒掉重配
(3)V偏大c(B)偏小
(4)n(B)偏小c(B)偏小
(5)无影响
(6)V偏小c(B)偏小
(7)n(B)偏小c(B)偏小
(8)n(B)偏大V偏小c(B)偏小
(9)V偏小c(B)偏小
[课堂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最主要的仪器是容量瓶,其配制步骤、所需仪器与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是不同的。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几道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题。
1.已知某溶液的密度为dgcm–3,溶质的质量分数是ω%,溶质的摩尔质量是Mgmol–1,求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答:设溶液的体积为V升,则
(molL–1)molL–1
答: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1。
[小结]这个公式表示了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相互转化,在以后的计算中,这个结论可以直接运用。
2.50%的NaOH溶液(ρ=1.525gcm–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若要配制1LmolL–1的NaOH稀溶液,需50%的NaOH溶液多少毫升?
分析与解:用水稀释溶液时,溶液的体积发生了变化,但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molL–1
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c1V1=c2V2
19.1molL–1V1=0.1molL–11000mL
V1=5.24mL
3.100mL0.3molL–1Na2SO4溶液和500mL0.2molL–1Al2(SO4)3溶液混合后,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答案:0.55molL–1
4.标准状况下,aLHCl溶于1000g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bgmL–1,则该盐酸的浓度是()
A.molL–1B.molL–1
C.molL–1D.molL–1
分析与解:本题考查气体溶于水形成溶液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关键是溶液体积的确定,要用溶液质量除以溶液密度,而不能用气体体积加上水的体积。
从定义出发,先找溶质(HCl),求出其物质的量(),再找溶液的体积,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可从密度来求溶液的体积(注意单位)。质量包括溶质(mol36.5gmol–1)和溶剂(1000g)。
molL–1
答案:D
[指导]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以及质量、气体体积、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请大家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建立知识网络。
[板书]三、关于物质的量的知识网络
[总结]由此可见,物质的量在微观粒子与宏观物理量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
[过渡]化学研究最多的是化学方程式,如2H2+O22H2O,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可以表示2个氢气分子与1个氧气分子化合生成2个水分子。也可以表示4克氢气与32克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36克水。
[提问]学了物质的量,现在,你认为它还可以表示什么意义呢?
[学生]2molH2与1molO2反应生成2molH2O,2体积氢气与1体积氧气反应生成一定量的水,标准状况下,44.8L氢气与22.4L氧气反应生成36g水。
2H2+O22H2O
212
4g32g36g
2mol1mol2mol
标准状况44.8L22..4L36g
[讲述]由此可见,用物质的量来表示方程式最方便,物质的量比就等于方程式前的化学计量数比。
[板书]四、化学方程式: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方程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练习)书25页交流研讨,完成表格。
[讲述]这一点,在以后的计算中有广泛的应用,用物质的量解题事半功倍。
[练习]练习册P164.阿伏加得罗定律推论
[布置作业]书27页3、4、5

板书设计
2.误差分析
三、关于物质的量的知识网络
四、化学方程式: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方程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布置作业]书27页3、4、5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2、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2、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实验准备:天平(含滤纸)、药匙、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

内容

【复习提问】

1、复习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NaOH的溶液500mL,所含溶质NaOH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

【问题】2g的NaOH可以用天平来称量,500mL溶液的体积怎么量?用什么仪器才比较精确?

【练习】《同步训练与测试》P85.

学生活动

CB=

讨论

观察容量瓶的结构

练习

教师活动

介绍――容量瓶

课本P16图1-7容量瓶有不同的规格,常用的有100mL、250mL、500mL和1000mL。

使用注意事项:①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②溶液温度与容量瓶上标定温度一致时所取液体的体积最标准(所以配制溶液时一定要将溶液冷却至室温)。③溶液液面接近刻度线1~2cm时,须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教学反思

备注

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反思

备注

【问题】如何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

【板书】5、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移液(冷却)

(5)洗涤

(6)定容

(7)摇匀(装入试剂瓶)

【问题讨论】

课本P17《学与问》

【误差分析】

根据浓度CB=n/V,围绕操作对n与V的影响来分析

思考、讨论

看课本P16实验1-5

学生做实验

讨论、回答问题

向容量瓶内加入多量的水后倒置容量瓶,并观察容量瓶口处是否漏出液体。若不漏,将瓶塞旋转1800,再按刚才操作检查是否漏出液体。若不漏,则容量瓶的瓶塞与瓶口的密封性合格。

指引学生进行实验

注意引导学生哪些操作可能引起实验误差

从操作中讨论可能出现的误差,进行小结

(1)计算:结果5.85g,称5.9g

(2)称量:砝码生锈,少量NaCl粘在滤纸上

(3)溶解:为促进溶解而加热,将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

(4)移液(冷却):溶液未冷却,有液体溅出

(5)洗涤:未洗涤或洗涤液没有装入容量瓶

(6)定容:仰视(浓度偏低)或俯视(浓度偏高);加水超过刻度线,吸出一部分水

(7)摇匀(装入试剂瓶):摇匀后液面下降,补充水;装瓶时,试剂瓶刚用蒸馏水洗涤过

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反思

备注

【小结】

配制的步骤及其操作的注意事项

【练习】

1、《同步训练与测试》P73、4、P917、20

2、课本P17《思考与交流》

【作业】

1、课本P184、

2、复习本章内容完成课本P19《归纳与整理》准备测试

做练习

配制的步骤及其操作的注意事项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学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学案

一、教材分析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对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的具体应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技能之一,也是中学化学中有关计算和实验基本操作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过渡: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接下来我谈谈对学情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操作方法,有配制溶液的基础,因此可以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引入新知,运用探究的方法,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并进行实战操作,从而掌握新技能。
过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教材和学生,如何保证我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会进行误差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提高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过渡: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配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容量瓶的使用。
【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五、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实验探究法、谈话法、小组讨论。
过渡:我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法、学法的认识,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六、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观看图片,展示试剂瓶中标签的内容,复习旧知,引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这样设计,通过图片上的标签复习旧知,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二)复习旧知
在这个环节我将以提问的方式复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唤起学生对以前知识的回忆,对后边选择仪器作铺垫。
(三)引入新知
学生小组讨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的容器,因为烧杯和量筒不能精确的量取液体的体积,从而引出容量瓶。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容量瓶,讲解演示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这样设计可以从旧知与新知的比较入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的构建新知,学习新知。
(四)探求新知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演示一部分学生已熟悉的操作,然后学生代表继续演示实验,其他学生进行纠错,我将进行补充学生漏掉的步骤,从而确定正确的配制步骤。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得出研究成果。将教师的演示转换为学生的演示,学生更乐于接受,寻找他们错误的同时自己也在提高。
(五)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实验互相配合,掌握正确的配制方法。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学会方法,分组实验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小组团结协作精神,取长补短。
(六)拓展提升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思考分析由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不变的物理量,得出原理。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小结作业
我将采用师生共同小结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然后布置作业“如何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500ml1mol/L的稀硫酸。”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要点,拓展应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09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