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的燃料-----氢气
教学设计
课标
要求
认识氢气
教
材
及
学
情
分
析
学生以前对氢气有一些认识,但对于氢气具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没有了解,本节课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和自己动手进一步认识氢气并知道可燃性气体在使用之前必须验纯等化学性质的具体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认识氢气的物理性质。2.认识氢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实验知道氢气的燃烧过程及产物。通过实验操作初步学习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
3、通过实验操作,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重点
重点:氢气的物理性质及可燃性、氢气的验纯。
难点
难点:点燃氢气之前必须验纯的原因和方法
提炼课题
氢气的可燃性及验纯方法
教法学法
指导
实验法,讲授法
教具
准备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新
课
阅读思考
出示问题:
1.氢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2.了解氢气的燃烧过程及产物。
3.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
4.氢气燃烧的现象有哪些?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内容
教
学
过
程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下表p-132
观察火焰颜色。观察烧杯内壁有什么变化。用手摸烧杯壁,有什么感觉?
观察现象。
观察方法
演示【实验5-1】
演示【实验5-2】
点燃已经验纯的氢气,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
演示【实验5-3】点燃氢气和空气的混合。
【实验5-4】检验氢气的纯度。
小结氢气物理性质
氢气的可燃性
解释爆炸的原因
学习验纯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小
结
小结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板
书
设
计
5、1洁净的燃料-----氢气
一、氢气的物理性质:
二、氢气的化学性质:
三、氢气的验纯
作
业
设
计
必做:课本P128习题1、2、3
教
学
反
思
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三课时)
第一课时碳的单质、碳的燃烧
一氧化碳的性质[可燃性、毒性等(还原性在下册学习)
一、主要内容
①碳的主要单质及性质、用途、性质与用途的关系;②碳的可燃性和燃烧产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③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及用途、毒性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石墨、金刚石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了解);进一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理解)。
3.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理解)。
4.了解碳的单质的化学性质(理解)。
5.知道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毒性(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碳单质的的性质和用途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碳单质、一氧化碳可燃性等的学习,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碳单质、一氧化碳可燃性及用途、毒性等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通过一氧化碳用途和危害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一分为二”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常见碳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碳的燃烧产物
难点: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之间的转化、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关键:物质用途与性质的关系
本课时内容分为两部分: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用途;碳的化学性质和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用途教学基本思路:“常见的碳单质→用途→性能(性质)→应用→结构”。碳的化学性质和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基本思路:“碳的充分燃烧→碳的不充分燃烧→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一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复习导入法,复习了氢气有关内容后(特别是氢气是理想的高能燃料——洁净,给其它燃料相对不洁净打下伏笔),让学生列举出一些常见的燃料,能给出化学式的,教师给出化学式,不能给出化学式的,教师可给出组成元素,如汽油(C、H)[C5~C8]、柴油(C、H)[C12~C19],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等,引导学生分析除H2外,其它燃料组成上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碳元素——碳是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从而引出课题。教师陈述教材126页下本节第一自然段内容。然后进行后面,也是本课时重点内容的教学。
关于碳的单质的用途、性质教学,可采取先由学生自学教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先归纳出碳有哪些单质,然后讨论、交流这些单质的性质(主要是物性)、用途(用途与性质要有机渗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途与性质的关系)。教师作相应的板书或投影。
在进行了130页讨论与交流后,可安排有关碳单质性质、用途等方面练习。
教师可设疑并讲解:为什么它们都是碳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却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由于它们各自中的碳原子排列形式不同(不必深究),这里需要使学生明确C60、C70等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而是由分子构成。
关于碳的燃烧:
由前面的古字画经久不变色,再次强调碳在常温下性质稳定,转而提出碳在点燃或高温下化学性质变得活泼。然后让学生回忆——谁知道碳在点燃的条件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回顾碳在氧气燃烧),让学生说出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之后,教师提出:碳燃烧是否一定生成二氧化碳?(也可提出,大家知不知道煤气中毒的现象,生煤炉为什么会出现煤气中毒现象,也给一氧化碳的毒性打下伏笔)。投影教材130页图5-10——燃烧的炉火,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上述现象(130页你知道吗)?学生自学教材131页上半部分内容后进行讨论,由学生解释130页你知道吗的有关问题和现象,并归纳出碳燃烧的两种情况,写出关化学方程式,然后总结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毒性等知识。
第二课时: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一、主要内容
①二氧化碳主要物理性质、干冰;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③二氧化碳的检验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能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某些现象(理解)。
2.初步学会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语言等表述信息,以及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活动
难点: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关键:探究过程中的信息收集与加工
教学的基本思路:探究活动→收集信息→解释、结论。
首先需要复习碳的燃烧及产物,可由此引出本课时题目,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学生通过观察(包括闻气味),通过观察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由学生归纳出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的三个主要化学性质,教材安排的是探究活动,至于此探究活动可有两种处理方法。
第一种是:按教材的设计思路,实验、观察实现象(探究活动),分析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和结论。这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对现象进行解释和讨论,教师作引导和指导,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
第二种处理是: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假设(或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这需要在教师更多的帮助下进行,例如:问题、猜想、方案设计,需要教师帮助参与完成。问题的提出,不宜笼统提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而应时分别提出,二氧化碳能否燃烧,能否灭火?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是否发生反应,分别进行猜想、设计方案,以上需要教师很好地调控教学,使其真正进行探究。
第三课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用途、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一、主要内容
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原理;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③二氧化碳的用途;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应用)。
2.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理解)。
3.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了解)
4.知道什么是温室效应,知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了解);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语言等表述信息,以及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的能力。
3.通过归纳实验室制备气体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和归纳实验室制备气体一般思路和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
2.通过二氧化碳等用途及“温室效应”、自然界中碳循环等知识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3.通过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和少的利弊分析,增强学生对“一分为二”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及探究,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难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关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性质与制取气体装置的关系
教学基本思路: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选择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根据反应探究发生装置、根据气体性质探究收集方法→制取实验。
采取复习导入法。
提问:(1)实验室制取氧气(H2O2=KClO3=KMnO4=)装置、收集、方法等。
(2)二氧化碳的性质。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出本课时题目。
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写出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如C+O2、CO+O2等),学生写不出来的教师予以补充[如CaCO3+HCl、Na2CO3+HCl、CaCO3=CaO+CO2等,CaCO3、Na2CO3与盐酸反应可给学生演示(用试管)],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反应,选择适合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CaCO3+HCl),要求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
由CaCO3(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盐酸的状态、反应条件、二氧化碳的性质,提出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应采用什么样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怎样验满等。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引导、总结所用装置、方法等。
学生可能提出用单孔塞(或试管或其它容器),教师硬予以肯定,并提出若要中间加酸怎么办?从而引出应用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双孔塞)。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的意见情况确定,你如何引导如何调控教学。
接下来,由学生归纳总结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选择适当的反应;
2.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根据生成气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
3.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确定验证气体、验满的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可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知识、教材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完成教学。(这里也要渗透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由二氧化碳的用途,说明二氧化碳与人类有密切关系,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空气中适量的二氧化碳不可缺少(光合作用、温室效应等),但多了就有不利的一面——加剧了温室效应(注意:温室效应对人类有时是有益的,但过了就不利了)关于“温室效应加剧”知识,让学生阅读即可。
关于“自然界的碳循环”教育,可由二氧化碳的用途及“温室效应”加剧的危害延伸;二氧化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作灭火剂,更重要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6CO2+6H2O=C6H12O2(葡萄糖)+6CO2]。空气中适量的二氧化碳(0.03%),不仅可促进深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调节地表温度和湿度,但事物却是一分二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多了,反而有害——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气候反常,土地沙化,植物和动物都会受到损害等。这时教师提出:谁能知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怎么来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燃料燃烧产生的、动物呼出的等,教师不必做深究和补充,接着提出:一般情况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为什么不发生变化?学生可能会说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等,这时引出课题“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136页图5——18,完成此内容教学。
——正是由于图中的变化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平衡,若人类活动破坏这种平衡,将给人类带来多大危害(意义要使学生清楚)。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教学要求比较高,按课标要求应达到理解水平(课标第19页“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学的关键是分析好教材第136页图5-18,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按教材思路进行即可。
建议在此基础总结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大气中氧气产生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还有其它途径)
自然界中消耗氧的途径:动植物的呼吸,地表物质腐败氧化过程。
人类活动消耗氧气:燃料的燃烧。
※海洋、江河湖溶解二氧化碳,也是一种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关于温室效应,有时对人类是有利的,加剧了就不利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污染指数是评价大气环境质量优劣的标准,学会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
2.能用实例说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污染大气,被污染的大气又会反过来危害人类。
二.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分三大教学过程
1.教师设计一定的题目,提供适当的资料,让学生自学完成大气污染指数部分;
2.通过分组打官司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污染大气,被污染的大气也会危害人类;
3.通过讨论得出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和合作完成宣传画,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观念和合作精神,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初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观念,认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懂得一些基本的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
1.大气污染指数是评价大气环境质量优劣的标准。
2.用实例说明人类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分组活动
教学教具:
1.教具:自制幻灯片、自绘图。
2.资料:课堂辩论所需提示。
3.为每位学生准备一张A4的白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教师展示一幅大气环境被污染的画面(几只白天鹅飞过滚滚浓烟后,变成了黑天鹅),让学生体会、感悟。
2.设问:如果你是一只白大鹅,你愿意遇到这样的状况吗?
3.提问:那么你们愿意生活在什么样的大气环境中呢?
1.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2.学生自我想象、描绘。
二、讲授新课
感受现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过渡:首先,我们来感悟一下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空气状况。下面,请大家打开记忆的闸门,尽情发挥。(展示幻灯片一)
2.再让学生感受白己家乡的空气状况。
3.讲述:刚才大家是用肉眼看到的、感受到的大气状况,那么,我们有没有什么标准科学地、准确地来衡量空气状况呢?
(大气污染指数)电视天气预报里经常提到。
4.请同学阅读课本后思考幻灯片二上展示的问题。(展示幻灯片二)
5.(提供幻灯片三)讲解完成思考题。教师根据情况作适当补充,并让学生从图3.9中找出2001年1月9日自己家乡的空气污染指数,从而对大气污染指数有个清醒的认识。与此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有许多大城市大气污染已非常严重。
6.讲述:我们通过大气污染指数知道了空气质量状况后,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大气状况安排不同的活动。专家们通过观测分析发现大气质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展示幻灯片四)
7.教师布置任务:大家回去通过不同的途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查找今天我市的大气污染指数的大小,判断空气质量状况及人们从事什么样的活动?
1.描述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空气状况各不相同。
2.谈出自己的感受。
3.根据课本资料自学完成幻灯片上展示的思考题。
4.读图:认识到我国大气污染的严重状况。
5.看展示,思考老师的讲述。
6.思考并课后活动。
探究原因及危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所生活的大气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那么,究竞是什么原因造成大气污染的呢?被污染的大气又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呢?(板书:探究原因及危害)下面我们就结合实际亲身体验,来打一场官司。
2.引导学生分组并提出要求。(展示幻灯片五)
3.向各个小组发提示文稿,并帮助请求支援的学生。
4.师生共同参与打官司活动。针对知识性错误和不符合主题的内容加以纠正,评判,并给学生鼓励和引导。
5.总结:污浊的大气的确是危害了人类,比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到的:①使人得各种疾病,如肺结核、肺气肿、支气管炎等;②酸雨危害农业;③全球气候变暖④造成各种间接的经济、精神损失等。但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人类各种不合理的活动污染大气造成的。比如:①农村燃烧秸秆;②工厂排放大量浓烟;③汽车排放尾气;④个人随地吐痰等。所以大气是无罪的,罪在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但是,只要人类能合理地活动,便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污染。
1.学生思考,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打官司进行一次对大气污染的亲身体验。
2.分成原告和被告两个大组,阐明各自主题。
3.先讨论四分钟,将结果写在纸上,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归纳、总结、发言。
4.检讨自己的错误出现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正。
5.听取老师的总结。寻求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思考:那下面就请人类自身思考,以及大气帮助人类思考“人类如何才能减轻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呢?”(板书:寻求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
2.对学生回答简单评判后(展示幻灯片六),总结。
3.提问:如果我们如此做了,那我们还会生活在污浊的大气环境中吗?还会像白天鹅一样遇到那样的大气状况吗?
4.讲述:我们作为地球的小主人,就应该为保护大气环境做点实事,下面我们就以“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为主题制作一幅保护大气环境的宣传画。
5.巡视。制作完后选3~4个同学上台展示自制宣传画并讲解自己的构思。
1.讨论后自由发言。
2.看展示,听取老师总结。
3.在事先已发的A4纸上用彩色笔动手绘制。(可单独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4.3—4个同学走上讲台讲解,其他同学听讲并和自己的构思对照。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类各种不合理的活动,使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并正遭受着日益严重的污染,因此,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保护好我们所生活的家园——地球。让白天鹅永远是白天鹅,不会变成黑天鹅。
板书设计: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感受现状→探究原因及危害→寻求防治措施
幻灯片一:
尽情发挥:请你用最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你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大气状况(包括洁净的和污浊的)。
幻灯片二:
1.什么是大气污染指数?
2.大气污染指数的大小与空气质量的优劣有什么关系?
3.图3.9中我国各大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找出最好、最差和自己家乡的)
幻灯片三:
空气质量级别
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一级(Ⅰ级)
1~50
优
二级(Ⅱ级)
51~100
良
三级(Ⅲ级)
101~200
轻度污染
四级(Ⅳ级)
201~300
中度污染
五级(Ⅴ级)
>300
重度污染
幻灯片四:
大气质量与人类活动:
1.当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时,人们可以正常活动,对健康无影响;
2.当大气污染指数达到100~200时,对少数敏感人群或某些疾病的患者(如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有轻微影响,应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
3.当大气污染指数达到200~300时,对敏感体质人群会有明显影响,一般人群中可能会出现眼睛不适、气喘、咳嗽、痰多等症状,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肺病患者应停留室内,并减少体力活动;
4.当大气污染指数大于300时,对健康人群有明显强烈症状,降低运动耐受力,提前出现某些疾病。健康人也要避免室外活动。
幻灯片五:
原告:人类
主题:污浊的大气危害人类
被告:大气
主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污染大气
要求:1.原告与被告必须用事实证据指控对方,但过程中不得涉及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2.声音洪亮、语言准确、逻辑清楚。
法官:教师(评判)。
幻灯片六:
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
1.采用清洁能源作燃料;
2.进行植树造林;
3.工厂治理污染;
4.国家采取政策措施,如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对随地吐痰者实行罚款、实行环境收费标准;
5.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6.树立环保意识,做好宣传工作。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15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