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背熟五首诗词,理解大意,领悟意境。

2.体悟作者情感,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尝试写诗,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2.品味诗词中的优美意境,感受其隽永的意蕴及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及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其诗词风格和代表作。

2.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3.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

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背诵法。

2.讨论点拨法。

3.自主学习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这五首诗词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白居易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有《杜少陵集》传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诗人,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白氏长庆集》。《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诗作。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才女,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她的词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2.背景链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唐王朝军队先后收了河南、河北等地,“安史之乱”基本平定。这时,由于成都曾发生兵乱,杜甫正寄居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当他突然听到大乱平定的胜利消息,又惊又喜,便写下了这首震烁千古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笺校》卷三(朱金城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卖炭翁》是《新乐府》中的一首,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宫市,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太监)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深刻地揭露“宫市”的腐败本质。

《约客》本诗选自《宋诗选》(张鸣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一首展示内心世界的小诗。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以此入诗,就难以写得蕴藉有味。然而赵师秀的这首小诗就此种情致,却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无穷。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情感,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孝宗淳熙二、三年,作者在江西为官,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他来造口登临时,联想起四十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于忧愤中写下了这首抚今追昔、即景明志、表现了词人对中原的怀念和壮志未酬的苦闷的词。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涕(tì)鹧(zhè)蓟(jì)骤(zhòu)襄(xiāng)

辗(niǎn)绡(xiāo)翩翩(piān)

(2)通假字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3)古今异义

漫卷诗书喜欲狂(古义:随便地,胡乱地;今义:满)

初闻涕泪满衣裳(古义:眼泪;今义:多指鼻涕)

却看妻子愁何在(古义:还,再;今义:表示转折的关联词)

浓睡不消残酒(古义:醉意;今义:用谷物、水果制成的含有乙醇的饮料)

应是绿肥红瘦(古义:指花;今义:像鲜血的颜色)

青春作伴好还乡(古义:春天;今义:指青年时期)

(4)一词多义

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动词,使人怜悯)

可怜无数山(动词,悗惜)

却却看妻子愁何在(副词,还,再)

却道“海棠依旧”(连词,表转折,但,可是)

(5)词类活用

黄梅时节家家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西北望长安(名词作状语,向西北)

闲敲棋子落灯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落下)

毕竟东流去(名词作状语,向东)

(6)特殊句式

倒装句

却看妻子愁何在(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却看妻子愁在何”)

江晚正愁余(主谓倒装,正常语序应为“江晚余正愁”)

三、朗读背诵

先播放朗读音频,再由老师范读,最后由学生自由读,默读并尝试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感、音韵美,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朗读复习

二、抽生背诵

三、整体感悟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目说明了诗歌写作的起因。逃亡到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蓟北这个消息,欣喜若狂,并以此为题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卖炭翁”,“卖炭”表明了主人公从事的工作,题目点出了诗歌描绘的主人公。

“约客”,本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却是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来。

“如梦令”,词牌名。原名“忆仙姿”,后改为“如梦令”。相传因后唐庄宗《忆仙姿》词中“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句而得名。词牌是词的曲调名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菩萨蛮”,词牌名,属小令。“书江西造口壁”即词人将这首词书写在江西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的石壁上。这首词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

2.分层解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首联:写听到消息时惊喜的情形。

颔联:写全家人高兴的情景。

颈联:写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

尾联:写诗人想象还乡路线。

《卖炭翁》

第一层(开头到“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的外貌。

第二层(“卖炭得钱何所营”到“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的心理活动。

第三层(“夜来城外一尺雪”到结尾):卖炭翁的卖炭过程。

《约客》

第一、二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并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

第三、四句:写主人耐心而又几分焦急地等着,无所事事,表达了失落的心情。

《如梦令》

第一、二句:写词人无忧无虑的生活。

第三、四句:一问一答,表现女主人活泼的性格。

第五、六、七句:采用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景。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上阕:控诉金兵的南下,对北方故土和抗金军民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

下阕:表露收复失地的决心,抒发忧国忧民的愁情。

(二)深层领悟

1.如何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诗人表现出来的喜悦之情?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气势迅猛,确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诗人多年漂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又不能,就因为“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诗人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急欲返乡的心情。

3.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诗人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卖炭翁是普通百姓的典型代表,是生活在苦难之中无以为计、遭受任意的掠夺、衣食无着的老百姓形象。诗人通过多侧面的描写来表现卖炭翁的苦难:首先是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将一个终日劳作、外表憔悴的老人形象展现了出来;其次是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将老人的复杂心理描摹得十分准确生动;再次从行动上进行描写,“晓驾炭车辗冰辙”“市南门外泥中歇”,将卖炭翁起早摸黑,辛苦劳作的情形描写得十分具体生动,以上种种都将卖炭翁身心之苦表现到了极致。最后的“惜不得”,则表现了老翁希望破灭后的无奈和悲哀。老翁承受的苦,既来自艰辛的劳作,更来自宫使的霸道,善良的百姓被逼上了绝路。

4.怎样理解《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这一句?

此句是绝妙佳句。一个“闲”字,把主人热切期待客人而客人却迟迟不来时的失望与无聊,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敲”一“落”,将诗人约客久等不至时的心情表现得极为生动,主人此时的气、急、失落、无奈,都在这一“敲”一“落”中流露了出来。

5.《约客》是怎样巧妙地揭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烘托出单调而寂寞的氛围。接着两句写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夜半也没有来,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也不知敲了多长时间,又不知有多轻多重,竟震“落”了“灯花”,把约客不至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诗人寂寞的心情。

6.《如梦令》这首小词是怎样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怜花惜花的心情,流露出词人的苦闷的?

此词表现了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浓睡醒来,宿醉未消,就担心地询问经过一夜风雨,窗前的海棠花怎样了。卷帘人不免粗心,告慰说,幸好,无恙。但凭着敏感的心思,她已感到经雨之后必然是绿叶丰润而红花憔悴。

全词仅三十三字,却巧妙地设置了同卷帘人的问答;问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两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词中造语工巧,“雨疏”“风骤”“浓睡”“残酒”,都是当句对;“绿肥红瘦”句中,以绿代叶、以红代花,把“红”同“瘦”联系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到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精。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7.你是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词的弦外之音的?

青山能遮住行人的望眼,却阻挡不住江水的奔流。弦外之音: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敌意志,也是那些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所不能阻挡的。这两句口气坚决,词人坚信人民抗敌的意志是不可阻挡的,就是要遮也遮不住,它像滚滚的赣江水一样,定会冲破阻力而取得胜利的。

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词人是怎样抚今追昔、即景明志的?

这首词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婉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中原未能收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

【结束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抒写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时急于回到老家的喜悦。

《卖炭翁》这首乐府叙事诗以个别事例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艰难,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约客》通过景物描写和形象刻画,展示了一个孤寂者深夜候客不至时无奈和失落的特殊感受。

《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通过描述闺中女主人关注雨疏风骤之后,海棠花有所变化的事情,表现出女词人敏感多情、情趣雅致的性格,以及对大自然中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借江水抒发了抚今追昔,望故乡不得回的悲愤之情,表现了收复失地的意志和不可阻挡的必胜信心,同时也表现出壮志难酬之感。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首联:闻喜讯,流喜泪

颔联:观喜容,呈喜态欢庆胜利

颈联:唱喜歌,思喜归急欲还乡

尾联:喜不自禁谋归程

卖炭翁白居易

伐薪烧炭

辗冰运炭同情卖炭翁之遭遇

宫使抢炭揭露“宫市”之腐败

约客赵师秀

写景梅雨时节处处蛙鸣单调寂寞

叙事夜半候客闲敲棋子失落无奈

客未至心失意

如梦令李清照

听:雨疏风骤——无忧

醒:残酒未消——无虑热爱生活

问:海棠如何——情调敏感多情

辩:绿肥红瘦——理趣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上阕控诉金兵罪行表达深切怀念抚今追昔

下阕决心收复失地报效之志难酬壮志难酬忧时忧民

相关推荐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复习资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复习资料(语文版)

第24课《诗词五首》

一、谋篇立意

1.《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2.《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无题》这首诗大约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4.《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5.《水调歌头》全诗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

二、名句赏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对仗句,对仗工整。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又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2.“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表面上是批评歌女,实际上讽刺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以及沉溺于歌舞升平境界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谐音的方法,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包含着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消逝,但新的事物总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断地出现,生活不因消逝而变得虚无的道理。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和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三、提示默写

1.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千古壮观)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表现词人对世事迷茫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4.《无题》中以凄凉景象衬托分别时的凄苦心情的句子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运用双关表达至死不渝情感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信息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七年级语文下册21诗词五首导学案(语文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21诗词五首导学案(语文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六单元
21诗词五首
【课前寄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学习目标】
1.背诵本课五首古诗词,掌握基本字词。
2.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牛郎织女的故事,人尽皆知,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首诗就是借助这个神话传说,抒发情感的。(板书题目)介绍:《古诗十九首》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失意郁闷心情;在艺术上,都属于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与作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
岑参,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辛弃疾,字幼安,南宋爱国词人。中年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2.了解背景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的作品,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中。它是一组诗的名字,它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大都出于东汉末年,抒发了那个时代离家在外的游子和守候在家的思妇的感伤之情。
《渡荆门送别》写作背景:开元十四年(726)秋,26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辞别家乡(四川),乘船东下荆门,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且兼求仕的时期。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就是诗人从四川至两湖途中所见之景,读来自有开阔、雄奇之感。
《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未被囚禁。次年三月,诗人徘徊于曲江一带,目睹春光里这座残破不堪、繁华消尽的都城不禁感时伤世,写下了《春望》这首五言律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作背景:岑参曾两度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天宝十三年,岑参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塞外纷飞的大雪中送别归京的友人,写出了著名的七言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西江月》写作背景:由于辛弃疾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被罢官。这首《西江月》是他罢官所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3.字词积累
札(zhá)擢(zhuó)一水间(jiàn)
蜃(shèn)搔(sāo)簪(zān)
4.词语解释
(1)皎皎河汉女:明亮。
(2)泣涕零如雨:落。
(3)相去复几许:多少。
(4)脉脉不得语:含情凝视的样子。
(5)江入大荒流:广阔无边的原野。
(6)山随平野尽:平坦广阔的原野。
(7)家书抵万金:值,相当。
(8)国破山河在:国都,这里指当时的国都长安。
(9)烽火连三月:战火。
(10)浑欲不胜簪:禁不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并翻译《迢迢牵牛星》
原诗(学生甲)现代诗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女)望着你在河的那边
用扁担把星的闪耀挑在牢靠的双肩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男)望着你在河的那边
用机杼把夜的深邃织成无尽的长绢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女)我怎能织起一丝一缕
终日守望你远远的背影
(男)是思念摇动机杼织出夜幕
将你的闪亮衬托得鲜明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合)浅浅的河汉告诉我
告诉我岁月的失落
告诉我距离的冷漠
(女)让我的话传到那一边
哪怕单位是光年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男)你看那流星它悄悄滑落
那是灼热的泪珠在闪烁
2.朗读并翻译《渡荆门送别》
原诗(学生甲)现代诗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女)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男)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女)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合)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3.朗读并翻译《春望》
原诗(学生甲)现代诗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女)故国沦亡,唯有山河依旧。
春光寂寞,荒城草木丛生。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男)感伤时局,见花难禁涕泪。
怅恨别离,鸟鸣每每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女)愁看烽火,早有阳春三月。
一信万金,家中音讯难得。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合)愁绪缠绕,白发愈搔愈短。
头发稀少,几乎不能插簪。
4.按照上面三首诗的形式朗读并翻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步骤三深层探究深入理解
1.《迢迢牵牛星》
(1)鉴赏“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交流点拨】“擢”让人如见其形,“弄”让人如闻其声。这句既写出了织女的勤劳,又写出她试图借忙碌的劳动来掩饰、排遣自己的愁思。
(2)既然“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牛郎织女为何不“涉过银河去,互把衷肠诉”呢?这悲从何来,恨由何生呢?
【交流点拨】这正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诗人正欲使读者反观出一条无边、无底、无形的银河对牛郎织女自由爱情的扼杀,从有形的优美之中现出无形的丑恶。可见,织女“泣涕零如雨”的悲思是缘于其对情人的爱情被无情毁灭的悲恨。
2.《渡荆门送别》
(1)颔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得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交流点拨】“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象,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2)鉴赏诗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交流点拨】该句运用大胆的想象,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莹透亮。本诗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象。“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象。
3.《春望》
(1)赏析首联中“破”“深”的妙处。
【交流点拨】由“破”字让人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荒芜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破”“深”两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2)鉴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交流点拨】该句通过写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分析作者怎样做到把“写雪”和“述别”完美结合在一起的?
【交流点拨】全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为“送别”作了很好的衬托和铺垫,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2)鉴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交流点拨】“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限春意。
5.《西江月》
(1)词人在开篇勾画了怎样的意境?
【交流点拨】“风、月、蝉、鹊”都为寻常景物,但经过作者巧妙组合,竟于寻常中见出不寻常。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习习微风,惹得树上的蝉儿嘶鸣。“惊鹊”“鸣蝉”似写动而实写静,以动衬静,真乃神来之笔。
(2)说说“明月别枝惊鹊”中“惊”字的妙处。
【交流点拨】首句中的“惊”字是“使……惊”的意思,月儿缓缓升起,被夜幕笼罩的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山鹊却因之受惊。这样写对眼前景物刻画入微,使诗歌意境更加丰富。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主题归纳:《迢迢牵牛星》通过描绘传说中牛郞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互相倾诉衷情的痛苦,抒写了男女离别之情,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女子在爱情上所遭受的折磨和痛苦。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春望》通过作者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处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沉重的忧伤和感慨,表达了深深的爱国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西江月》描写了诗人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二)拓展延伸
本课中描写明月的诗句非常特别,“月下飞天镜”“明月别枝”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结合你的想象,写一段描写明月的短文。
【示例】风轻轻梳理着月光的长发,新月弯弯,默默注视着冷漠的湖面,水面银光闪闪,凉意侵入。湖边的山、石壁、杨树、柳树蓊蓊郁郁,似乎含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性格内向的我,学习、生活中,每当遇到烦心事,就来到这水湾湖畔,在淡淡的月光下,和湖水、小树默默对话。这时候,我觉得它们才是我最知心的朋友,因为它们毫不厌倦地陪伴着我,一起走进这沉默的世界。
板书设计
迢迢
牵牛星(1、2)点出所写对象:牵牛星、织女星
(3-6)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
(7-10)写诗人的慨叹
渡荆门送别首联:点明行程和去向——叙事
颔联:描写长江壮阔的景色——远景
颈联:描写月夜俯视所见和白昼眺望所见——近景
尾联:抒写依恋、思念之情——抒情

望望所见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寄情于物)
所感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触景生情)春城败象
饱含感叹
盼所盼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所思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思念亲人
白雪歌送武
判官归京第一部分:雪景
(第1-10句)大雪纷飞,遍地银装
雪天奇寒,战地艰苦
沙漠冰封,愁云惨淡
第二部分:送别
(第11-18句)送别场面,军中环境
轮台送别,依依不舍
西江月上阕:晴朗、宁静(晴)明月清风稻香(静)
鸣蝉蛙声(动)
下阕:天气突变(雨)星稀雨落
茅店溪桥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诗词五首(语文版七下)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诗词五首(语文版七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练朗读并背诵五首古诗词。

2、理解诗词大意,把握意境,体会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对比联想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串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背诵诗词,理解大意,把握诗词描绘的形象、意境,体会感情。

难点描绘意境。突破方法

对古诗词的教学,就是在基本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多诵读、多感悟,通过诗

词描写的形象、意境,来达到体会作者感情的目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投影片。

◆学生准备

熟悉五首古诗词及补充资料。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情境导1.朗读,体味

2.重点提2.把握情感

3.拓展巩固3.对比朗读

一、《迢迢牵牛星》(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情境导人。投影古诗。秋夕

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2.牛郎织女的故事,尽人皆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借助这个神话传说,抒发情感的。(板书题目)介绍:《古诗十九首》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失意郁闷心情;在艺术上,都属于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

3.“诗”是抒情色彩较浓的一种文体,要想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当时的意境,就必须反复朗读,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谈谈本诗

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

4.请同学们将这种情感通过吟咏来表达。(师要做必要的示范和指导)

5.请同学们将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1.看投影,朗读古诗,进入情景。

2.结合注释①了解《古诗十九首》:收

录在萧统编的《文选》,题目都是用

诗的首句为题。

3.自由朗读、同桌互读结合注释,理解

内容,积累词语。

谈本诗所抒发的情感(全诗抒发了

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

情)

4.至少找五位同学来表演,可选好、

中、差同学轮流表演。

5.改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内

容要充实、丰富;语言要优美,能将

人带入意境之中。

小组评议,将最佳作品在全班朗读,

朗读仍要做到有声有色。

二.《渡荆门送别》(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每个星期天的下午返校的时候,母

亲送你上车,你总会觉得有些许留

恋,这时,看看路旁的树,都会觉得

它们似乎在向你招手,谈谈当时的

感受。

2.板书《渡荆门送别》,提问“送别”到底

是谁送,送谁?

3.请反复朗读本首诗,并结合注释,理

解诗意。请同学们把自己体会到的

意境,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4.朗读表演。(本诗充满激情,最好请

几位男同学来表演)

1.各抒己见,谈出真情实感。

2.整体感知,找到理解本诗的突破口:从首尾两联看,是故乡水……长江送诗人离家远游。

3.把握诗歌字面意义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长江水远远渡出荆门山外,伴随着自己来到楚地游览,本文是作者顺流而下,但他却说江水跟从自己游览,可见诗人的大气魄;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莽莽无际的辽阔草原,依然滔滔不绝,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晚上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乘船的诗人仍旧喜爱那不远万里伴随着他的家乡水,诗人虽是远行,却少了几分忧愁多了几分激情)

4.朗读。

三、拓展阅读(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李白的诗句很多都与长江有联系,

大家就曾学过他的《早发白帝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境开

阔,激情荡漾。

(投影):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2.请同学们朗读、比较,这首诗与《渡

荆门送别》在意境上有何相似之处。

1.朗读、比较。

这也是李白青年时期初次出四川

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

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

眉山尖的半圆的秋月,山月的影子

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

流,好似也依恋着这个初次离家的

游子,与《渡荆门送别》有异曲同工

之妙。

2.两位同学将两首诗做对比朗读表

演。

四、复习导入《春望》(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了杜甫的《望岳》。,那是作者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怎样的豪情壮志。可是诗人在中年却经历了安史之乱,长安被占,诗人被俘,在长安城时,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板书题目、作者)

背诵《望岳》,朗读《春望》,了解背景。

二、重点提示(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放录音,范读。

2.简介律诗各联的名称,并提问。

(1)首联写什么景象?你怎样理解

“草木深”?

(2)颔联中的“花”、“鸟”怎会使作者

“溅泪”、“惊心”呢?表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情感?

(3)“家书抵万金”是否太夸张了?

3.国难家愁使诗人变成了怎样的形

象?

1.听读,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自由朗读,排除字词障碍。

2.记录、记忆。

(1)它表面是描写城市的破败、人烟

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实际深

含着人作者无限的感慨。

(2)由于感伤国家破败,看到美丽的

花、听到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增加了

自己的感伤。

(3)并非夸张,这是作者对亲人思念

之切所致。

3.描述诗人的形象。

三、辐射对比(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诗人的爱国情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

才能体会,让我们以读来进一步体

会诗歌内涵。

2.下学期我们将学习杜甫晚年的代表

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通过

这三首诗会对这位诗史的一生有所

了解。(投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小组轮读课文,互评。朗读表演。

学习自学、讨论,整体感知即可。不

做过多要求。

2.看投影,预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形成印象。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前两首诗歌,一首低回婉转,一首意境宏大,都是中国诗歌中的

精品。请同学反复吟咏,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搜集一两首与这两首诗在内容、写法上

有相似之处的诗歌做做比较。读了《春望》一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长

安城中,目睹春花,耳闻鸟鸣,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

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少得都有

些插不住了簪子了。

五、板书设计参考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皎皎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荆门

2.填写诗句

①迢迢牵牛星,________。

②________,札札弄机杼。

③盈盈一水间,________。

④________,江人大荒流。

⑤月下飞天镜,。

⑥,恨别鸟惊心。

⑦烽火连三月,。

◆个性练习设计

1.请写出至少三句有关写长江的诗句。

2.阅读《相见欢》,回答下列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心绪。这两句后人多用来比喻________。这首词中的

“愁”与“春望”中的“愁”有什么不同。

3.古人描绘凄惨环境时,常用一些动物形象的描写。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1.回顾旧知

2.指导朗读2.感知理解

3.诱思导学3.思考表达

4.引导辐射4.拓展丰富

一、情境导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李白曾有一名句:“燕山雪花大如席”,

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虽是

一首送别诗,却以描写边地雪景为主。

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朗读记忆,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岑参是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释题(“歌”是指歌

行)

二、指导朗读(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初读课文

2.听读、正音、范读。

3.请大家大声地把课文朗读一遍。

(巡视,个别辅导)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读

课文。

2.请2至3名同学朗读课文,其它同学

帮助正音。听读,把握感情基调。

3.自由诵读,熟悉课文内容。

三、诱思导学(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诗的前四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疾风

暴雪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万树梨花开”这一比喻句的本体、

喻体分别是什么,你认为这个比

喻句用得好吗?为什么?

2.哪几句是写酷寒中的军营生

活。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作顺

序是什么?

3.(投影:“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

长江天际流”)这首诗中哪一句

与李白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

妙。请找出来并默读。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1.默读思考(从视觉角度):

作者把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比喻

成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十分新

奇、贴切。,作者不畏奇寒、昂扬向上的精

神得以表现。

2.分析发言:

次六句写酷寒的军营生活。运用反衬的手

法,先着意写“珠帘”、“罗幕”,以见主人地位之尊贵,取暖设施之优越;但是穿“狐裘”、盖

“锦衾”仍觉寒冷异常,乃至都护也手脚僵

直,拉不开弓,穿不上甲。“瀚海”二句从帐

内写到帐外,仍紧扣“寒”来写。

3.默读雪地送别的四句。勾划诗句“山回

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畅谈感受。

边地虽酷寒,但不觉其苦;主客虽难舍,

但不觉缠绵。本诗气势磅礴,精神昂扬。

读后令人精神振奋。

四、引导辐射(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赏读《沁园春·雪》,思考:这两首诗中的景物都是以“雪”为主,但两者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致?

(此题旨在使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诗中意境的理解。)

学生回答,要联系词句:两首诗都对雪景做了描写,都表达的是不畏严寒,积极向上的精神。岑参的诗主要突出边地的奇寒,毛泽东的词,描写北国雪景,色彩丰富,动静结合,两首诗各有千秋,都是传世名篇。

五、导入《西江月》(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放朗读带。

2.请同学谈听了这首诗后的初步感受。

1.静听、欣赏。

2.谈感受(仿佛来到了乡村夏夜,明亮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习习的微风,惹得树上的蝉儿嘶鸣。扑面而来的稻花香,使人联想到丰收的景象。

二、朗读理解(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名解说作者、题目。

2.指导朗读。

1.依课下注释解说:西江月,词牌名。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字幼安,号稼轩,爱国词人。

2.个人朗读、齐读。

六、诱思导学(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出思考题。

(1)在上片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

物,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同学用

自己的话说一说。

(2)上片,夜色清幽,气氛恬静,那么

下片则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2.提出问题。

(1)你如何理解“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话?

(2)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

忽见。”这句中看出:本来很熟悉茅

店的位置,一时竞找不到了。这是

为什么呢?

3.鼓励个人背诵,看谁背得快。

(提出齐背要求:声音洪亮、注意语速)

1.理解词意。

(1)词人选取了风、月、蝉、鹊这些寻常景物,经过巧妙组合,于寻常中见出不寻常。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习习的微风,惹得树上的蝉儿嘶鸣。“惊鹊”、“鸣蝉”似写动实写静,以动衬静,真神来之笔。

(2)由近而远,着力描写远处的“星”、“雨”、“茅店”、“路”、“溪桥”,与上片清幽、恬静的氛围相映成趣。

2,分组讨论,明确:

(1)扑面而来的稻花香,使词人联想到丰收的景象,他竟有些掩饰不住心头的喜悦——常人耳朵里喧嚷的蛙鸣,在他听来,俨然是蛙儿们在“说丰年”。

(2)词人因醉心丰收景象而竟忘了自己的位置,反映了词人当时怡然自得、淡泊潇洒的心态。

3.踊跃背诵。集体背诵。

七、辐射比较(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写农村风光的诗

句?与本诗描写的意境有何异同?

交流,思考。(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

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诗一词。在作者的笔下,一幅幅奇异而美丽的画面,或令

人感慨,或使人陶醉,在思想、情感上都给予了陶冶,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

六、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召开一次讨论会,围绕对古诗文的不同看法展开讨论。观点一:“古诗文那么难

学,现在又不写古诗文,有什么必要学呢?”观点二:“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学习古诗文可以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还有助于提高语文

整体水平。”你怎样看待上述两种观点?你还有其他观点吗?将你的观点说出来,并

说说理由,大家讨论。

教学探讨与反思

古诗文教学,一要重视“读”,特别是朗读;二要重视“想”,联想诗人创作时的意境;三要重视“情”,品味作者所抒之情。做到了这三点,就差不多了。另外,应利用早自习,多积累名家诗作。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071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