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复习资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复习资料(语文版)

第24课《诗词五首》

一、谋篇立意

1.《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2.《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无题》这首诗大约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4.《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5.《水调歌头》全诗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

二、名句赏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对仗句,对仗工整。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又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2.“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表面上是批评歌女,实际上讽刺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以及沉溺于歌舞升平境界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谐音的方法,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包含着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消逝,但新的事物总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断地出现,生活不因消逝而变得虚无的道理。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和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三、提示默写

1.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千古壮观)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表现词人对世事迷茫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4.《无题》中以凄凉景象衬托分别时的凄苦心情的句子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运用双关表达至死不渝情感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信息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精选阅读

九年级语文上册《茶馆》复习资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茶馆》复习资料(语文版)

一、文学常识

(1)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

(2)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舞台提示(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和人物自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

2.老舍(1899—1966),著名剧作家,小说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龙须沟》、《方珍珠》等,其中《茶馆》是建国来最有成就的剧作之一。

二、字词

戊(wù)戌(xū)遛(liù)鸟拉纤(qiàn)趿(tā)拉(la)太监(jiàn)珍馐(xiū)

咂(zā)摸文绉绉(zhōu)关饷(xiǎnɡ)侦缉(jī)伺(cì)候 眼拙(zhuō)

化干戈为玉帛(bó):化战争为和平。干戈,本指兵器,这里代战争。玉帛,指国与国交往做礼物的玉器和丝织品,代指和平。

兵荒马乱:指战时社会动荡,百姓生活不能安定的景象。

绫罗绸缎:形容穿着十分华贵。

横眉立目:形容强横、愤怒,凶恶等表情。

陶朱之富:像陶朱公那样富有。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容各有各的本领,各显各的深厚。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相书上认为大富大贵的命相。

三、文章思想内容

《茶馆》共三幕,每一幕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清末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第二幕:民国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文章选自《茶馆》第一幕,主要写戊戌变法后,通过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对话、行为,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洋人横行,国民遭殃而又互相倾轧的社会现实。

四、写作特点

1、人物多,头绪多,通过人与人之间多种多样的一个个小的矛盾事件,来构成整个时代的大的矛盾冲突。

2、语言有特色。精炼而又个性化的语言,是老舍戏剧语言的特点。精彩的潜台词是老舍语言的又一突出特点。

五、重要问题

1、结尾“将!你完了!”潜台词是什么?文中哪些地方反映了清末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1)潜台词是:晚清政府完了,清朝社会完了,这个时代灭亡了。

(2)例如:达官贵人为争一只家鸽而大打出手;荒淫无耻的朝廷老太监竟然娶妻;八十二岁的卖挖耳勺的孤老沦落街头;饥肠辘辘的农家姑娘被卖入火坑;常四爷因为一句话被捕入狱;戊戌变法失败、帝国主义入侵等,显示了晚清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矛盾,揭示了这个时代必然灭亡的命运。

2、结合常四爷的台词,分析人物性格。

(1)当二徳子向他逞凶时,他言辞犀利回敬对方“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明里讥讽二德子,暗中指责腐败政府,表现他刚强的性格。

(2)“反正打不起来……”说明他不满于富户人家为一只鸽子而争斗。

(3)“唉!连鼻烟也都从外洋来!这得外流多少银子啊!”说明他痛心于洋货倾销,国家的银子外流。

(4)“大清国要完”,说明他对清朝的腐败和命运深表担忧。

(5)“李三,要两碗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去!”说明他有同情心。

(6)“甭锁,我跑不了!”表现了他临危不惧的刚强性格。

总之,常四爷是一个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

3、体会秦仲义和庞太监对话中丰富的潜台词。

秦仲义的第一句台词“庞老爷!这两天恁心里安顿了吧?”言下之意戊戌变法曾经让庞太监心里忐忑了一阵子,变法被镇压后,庞太监的心里才“安顿”。庞太监的回答也是很有气势,“谁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一句话点明了这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保守势力重新得势。当庞太监将秦仲义划入维新派阵营,讥讽他的势力“比做官的还厉害”时,秦仲义毫不惧怕,以退为进,反唇相讥“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最后,两人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笑声中互相告别,其实却是在暗中较劲,绝不服输。他们的较量,实质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新旧两大势力的较量。

4、人物形象

王利发:是一个圆滑自私、胆小怕事、精明强干的小商人的典型,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的写照。

秦仲义: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这幕中展现出他雄心勃勃梦想通过办大工厂搞民族工业来救国,胸怀理想,要做大事。只是到最后,他也没有逃脱破产的厄运。这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本家的命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总复习资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总复习资料(语文版)

第17课《茶馆》

一、文学常识

(1)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

(2)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舞台提示(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和人物自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

2.老舍(1899—1966),著名剧作家,小说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龙须沟》、《方珍珠》等,其中《茶馆》是建国来最有成就的剧作之一。

二、字词

戊(wù)戌(xū)遛(liù)鸟拉纤(qiàn)趿(tā)拉(la)太监(jiàn)珍馐(xiū)

咂(zā)摸文绉绉(zhōu)关饷(xiǎnɡ)侦缉(jī)伺(cì)候 眼拙(zhuō)

化干戈为玉帛(bó):化战争为和平。干戈,本指兵器,这里代战争。玉帛,指国与国交往做礼物的玉器和丝织品,代指和平。

兵荒马乱:指战时社会动荡,百姓生活不能安定的景象。

绫罗绸缎:形容穿着十分华贵。

横眉立目:形容强横、愤怒,凶恶等表情。

陶朱之富:像陶朱公那样富有。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容各有各的本领,各显各的深厚。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相书上认为大富大贵的命相。

三、文章思想内容

《茶馆》共三幕,每一幕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清末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第二幕:民国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文章选自《茶馆》第一幕,主要写戊戌变法后,通过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对话、行为,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洋人横行,国民遭殃而又互相倾轧的社会现实。

四、写作特点

1、人物多,头绪多,通过人与人之间多种多样的一个个小的矛盾事件,来构成整个时代的大的矛盾冲突。

2、语言有特色。精炼而又个性化的语言,是老舍戏剧语言的特点。精彩的潜台词是老舍语言的又一突出特点。

五、重要问题

1、结尾“将!你完了!”潜台词是什么?文中哪些地方反映了清末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1)潜台词是:晚清政府完了,清朝社会完了,这个时代灭亡了。

(2)例如:达官贵人为争一只家鸽而大打出手;荒淫无耻的朝廷老太监竟然娶妻;八十二岁的卖挖耳勺的孤老沦落街头;饥肠辘辘的农家姑娘被卖入火坑;常四爷因为一句话被捕入狱;戊戌变法失败、帝国主义入侵等,显示了晚清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矛盾,揭示了这个时代必然灭亡的命运。

2、结合常四爷的台词,分析人物性格。

(1)当二徳子向他逞凶时,他言辞犀利回敬对方“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明里讥讽二德子,暗中指责腐败政府,表现他刚强的性格。

(2)“反正打不起来……”说明他不满于富户人家为一只鸽子而争斗。

(3)“唉!连鼻烟也都从外洋来!这得外流多少银子啊!”说明他痛心于洋货倾销,国家的银子外流。

(4)“大清国要完”,说明他对清朝的腐败和命运深表担忧。

(5)“李三,要两碗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去!”说明他有同情心。

(6)“甭锁,我跑不了!”表现了他临危不惧的刚强性格。

总之,常四爷是一个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

3、体会秦仲义和庞太监对话中丰富的潜台词。

秦仲义的第一句台词“庞老爷!这两天恁心里安顿了吧?”言下之意戊戌变法曾经让庞太监心里忐忑了一阵子,变法被镇压后,庞太监的心里才“安顿”。庞太监的回答也是很有气势,“谁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一句话点明了这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保守势力重新得势。当庞太监将秦仲义划入维新派阵营,讥讽他的势力“比做官的还厉害”时,秦仲义毫不惧怕,以退为进,反唇相讥“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最后,两人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笑声中互相告别,其实却是在暗中较劲,绝不服输。他们的较量,实质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新旧两大势力的较量。

4、人物形象

王利发:是一个圆滑自私、胆小怕事、精明强干的小商人的典型,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的写照。

秦仲义: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这幕中展现出他雄心勃勃梦想通过办大工厂搞民族工业来救国,胸怀理想,要做大事。只是到最后,他也没有逃脱破产的厄运。这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本家的命运。

第18课 《陈毅市长》

一、作家作品

1、沙叶新:当代剧作家,回族,1939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主要作品有话剧《陈毅市长》、《假如我是真的》、《马克思秘史》、《寻找男子汉》等。

2、《陈毅市长》是十场话剧剧本。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场戏:陈毅市长夜访化学家齐仰之。此话剧于1980年为纪念上海解放30周年而创作。

3、“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叫作“三顾茅庐”。于是后世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诚心求才的意思。即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二、字词积累

揿qìn钮 趋qū势 驽nǔ钝dùn 聘pìn请 筹chóu划 惭cán怍zuò 赐cì教

1、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语,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2、大而化之之谓圣:原意是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应变的境界就叫圣人了。这里借指政治变化。

3、三顾茅庐:比喻诚恳地一再邀请或请教。

4、才疏学浅:见识不广,学问不深。

5、深居浅出:平日老呆在家里,很少出门。

6、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7、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

8、秉烛夜谈:拿着点着的蜡烛交谈到深夜。

三、主要问题

1、主题:本文通过陈毅夜访齐仰之,说服他主持筹划建立全国第一家盘尼西林药厂的故事,表现了陈毅重视科学文化和尊重知识分子的优良作风和顽强坚毅、幽默诙谐、豪爽干练、乐观的性格。

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陈毅由吃闭门羹到被允许进屋三分钟,取得了初步胜利。矛盾的发生——破门。

第二部分:从三分钟限制到可“尽情尽意言之”,表明陈毅说话技巧的高超以及齐仰之治学的严谨和性格的倔强。陈毅进一步巩固胜利。矛盾的发展——破例。

第三部分:齐仰之折服于陈毅所言之理及其口才的雄辩,答应出山。矛盾的高潮和结局——破格。

3、在剧中“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字条,涉及的地方有十余处,这一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有什么作用?

齐仰之从贴字条到撕字条,从对话不得超过三分钟到要谈上三天三夜,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情节也随之变化。这个字条的设计,是作者设置的一个非常有趣而重要的“小道具”,对展示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以及表现作品主题,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4、人物形象

(1)陈毅:直率、幽默、英睿、坚毅顽强、坦诚爽朗;

(2)齐仰之:固执、清高、朴直、倔强、不讲情面。

四、写作方法

1.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

2.完整的剧情,尖锐的戏剧冲突。

本场戏矛盾的焦点是齐仰之出山与不出山,戏剧围绕这一焦点展开了冲突。

第19课 《开国大典》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张天民张天笑刘星郭晨

2.本文是电影剧本,1989年拍成电影,作为建国40周年的国庆献礼。

二、字词积累

颓垣yuán断壁槐huái树阑lán珊shān疙ɡē瘩da筱xiǎo赊shē欠 

褡dā裢lian掸dǎn子觅mì取 奄奄yǎn一息 惰duò性

熙熙xī攘攘:形容人来人往。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生命危险。

龙盘虎踞:像龙盘着,像虎蹲着。

公事公办:按原则办事,不徇私情。

岂有此理:哪有这种道理。

七嘴八舌:形容说话的人多,意见杂。

聚精会神: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

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

三、重点问题

1.节选的戏剧情节,共有哪四件感人的事?

(1)吃羊肉泡馍(2)宴请程潜(3)接待乡亲(4)与儿子交谈

2.分析四个故事表现出毛主席的哪些品质,通过语言对话可看出毛主席怎样的精神品质?

(1)表现了他生活简朴,平易近人的崇高品质。

(2)表现了他胸怀宽广的大家风度。

(3)表现了一代伟人那种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

(4)表现了他不徇私情,严于律己的崇高品质。

从这些感人的平凡小故事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居安思危、严于律己、不徇私情、不计前嫌、大公无私、一心为国的革命领袖。

3.分析作者刻画“九叔”这人物有什么作用?

通过言语、动作描写,表现九叔这个农村老人纯朴而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的特点,进而衬托毛泽东同志不徇私情、严于律己的高尚品质。

四、写作方法

选材生活化,以小见大。通过一些生活化的素材,反映了领袖作为平常人的朴实平凡的一面。

九年级语文上册《马说》复习资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马说》复习资料(语文版)

第28课 《马说》

一、文学常识

1、作者韩愈,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世称昌黎先生。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马说”就是谈马或论马。

二、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句子回答)

1、中心论点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写千里马悲惨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或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写出食马者愚昧昏庸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读准字音

祗(zhǐ)骈(pián)槽(cáo)枥(lì)才美不外见(xiàn)

其真无马邪(yé)食(sì)之不能尽其材粟(sù)

四、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饲养、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吗”。

五、一词多义

常1、千里马常有。(经常)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

其1、安求其能千里也?(它,指千里马)2、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

3、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4、策之不以其道?(它,指千里马)

食1、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饲养,喂养)2、食不饱,力不足(吃)

3、一食或尽粟一石(顿) 4、身上衣裳口中食(食物)

能1、食之不能尽其材(能够) 2、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策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动词)2、执策而临之(鞭子,名词)

3、策勋十二转(记载)

之1、策之不以其道(它,指千里马)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3、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4、虽有千里之能(的)

5、何陋之有(提宾助词,表宾语前置 不译)

而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顺接)

3、执策而临之(表修饰)4、而山不加增(然而,表转折)

5、富而可求也(表假设)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以1、不以千里称也(用、按照)2、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以啮人(如果)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6、以君之力(凭借)

六、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分发挥出来。

3、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4、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七、指出句式1、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日行千里的马。

八、内容理解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会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2、课文三个自然段末字“也”表达的语气,分别是:一、陈述语气,二、反问语气,三、感叹语气。包含的情感对应是一、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之情,二、对埋没人才的愤怒,三、对愚妄无知的统治者的嘲讽。

3、课文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起的作用是:是立论的依据,说明伯乐对于千里马起决定的作用,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4、课文最后一段运用了三种修辞是:排比、反问、引用。作用:增强语势,把愚妄无知的统治者刻画得淋漓尽致,表达作者辛辣的嘲讽。

5、举两个“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1)萧何月下追韩信,使韩信成为汉代著名的将领。(2)、舜在田间耕作的时候被尧发现并起用。

6、应该如何对待“千里马”:要善于发现千里马,要善待千里马,让它充分施展才能。(或要善于识别人才,善待人才,善用人才)

7、结合实际,谈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理解。

(答:它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在封建

君主专政的社会里是很有道理的。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不能坐等机遇,而应毛遂自荐、自我推销、张扬个性、展现自我,主动去发现“伯乐”,做时代的弄潮儿。)

九、熟记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十、积累成语

1、头字马:马到成功、马失前蹄、马首是瞻、马革裹尸

2、二字马:快马加鞭、万马奔腾、走马观花、老马识途

3、三字马:车水马龙、人高马大、兵荒马乱、蛛丝马迹

4、后字马:千军万马、青梅竹马、塞翁失马、害群之马

文章来源://m.jab88.com/j/10143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