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五单元复习方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五单元复习方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五单元复习方案
【复习目的要求】
(1)了解每课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识。
(2)识记并理解每课的生字、生词。
(3)积累每课介绍人与环境方面的相关知识。
(4)学习说明文的常识和写法。
(5)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
(6)体会各篇课文所流露的对花鸟树木的真情,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7)了解标点符号误用的常见错误,能修改用错的标点符号。
(8)开展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提高视听效果。
【复习内容】
《苏州园林》
一、复习重点:
1.作者简介:叶圣陶(189—1989),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主要作品有《隔膜》《稻草人》《四三集》《脚步集》《小记十篇》《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
2.《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国寄深眷——谈苏州园林》。其实它是一篇序言,但却有题目,从“深眷”二字可见他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之情。
3.词语提示
音:
轩榭(xuānxiè)池沼(zhǎo)胸中有丘壑(hè)
重峦叠嶂(zhàng)嶙峋(línxǘn)镂(lòu)空
琢(zhuó)磨斟酌(zhēnzhuó)
义:
映衬—映照,衬托。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依傍—依靠。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其余词语解释见书下注释)
4.题目解说
《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语言十分优美的说明文。文章抓住特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以生动的语言,介绍说明苏州园林的迷人景色。
5.主题全解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从而显示了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
6.全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9),第三部分(10)。
二、复习难点
1.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逻辑分明。
(2)语言准确,耐人寻味。
①动词的运用。
②副词的运用。
③描写性词语的准确运用。
2.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是说明文也是本文的难点,方法如下:
(1)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
(2)用比较的方式突出事物的特征。
(3)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用解说的方法介绍苏州园林,但它并不排斥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熔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都市精灵》
一、复习重点:
1.作者简介
舒乙,老舍之子,当代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随笔》1996年第4期,有改动。
3.词语提示
音:硕(shuò)大啄(zhuó)老鸹(guā)肆无忌惮(dàn)
围剿(jiǎo)鹈鹕(tíhǘ)荒诞(dàn)呱(gū)呱坠地
呱(guā)呱叫拉呱(guǎ)
义:光顾—敬辞,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
幸事—值得庆幸的事。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地位。
驻足—停止脚步。
胜地—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其余词语解释见书下注释)
4.题目解说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是当前人们愈来愈重视的一个问题。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使之与人类友好相处。本文题为“都市精灵”,传达的正是这样一个意思。
5.中心意思
本文有感于某些现代都市连鸟雀也不见的现实状况,提出都市中人应当与鱼、鸟、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质量的愿望。
6.全文结构
文章共12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第二部分(第6—12段)。
二、复习难点
1.本文语言具有诸多特色。
(1)注重选用最富于表现力的词语表现动物的状态。
(2)创造新词和借用旧词相结合。
(3)语句富于韵律,节奏感、音乐性强。
2.写作特点
(1)联想丰富,知识性、趣味性强。
(2)着重运用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展现人与其他生灵共处的景象,揭示其中深义。
《幽径悲剧》
一、复习重点
1.作者简介: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
2.季羡林在1946年5月踏上阔别10年的故土。
回来了,他的梵文研究也停止了,偌大的中国找不到梵文的资料。他只好致力于印度史和中印文化关系的研究。
他翻译出了《罗摩衍那》。这是汉语的首译本,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倡议组织全国研究东方文化的力量,撰写《东方文化集成》,并亲任主编。计划用10年的时间,撰写出版500种书,涵盖东方各国文化。
3.词语提示
音:蜿蜒(wānyán)抖擞(dǒusǒu)潋滟(liànyàn)
猬(wèi)集惆怅(chóuchàng)摇曳(yè)
绽(zhàn)万斛(hú)毛骨悚(sǒng)然
愚氓(méng)
义: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加重视。
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着就显得更有趣味,更有意思。
大抵—大概;大都。
攀附—(1)附着东西往上爬。(2)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高升。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
很大。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市”和“朝”本指市场、朝廷,这里指争名逐利的地方。
(其余词语解释见书下注释)
4.题目解说
本文写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5.主题全解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6.全文结构
全文共l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段),写幽径美景。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1—2段),第二层(第3—6段)。
第二部分(第7—10段),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第11—17段),写藤萝悲剧。
二、复习难点
1.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从用词来说,在大量的现代语汇之中,兼用一点文言语汇,也使用了不少成语及一般的四字短语。从句式来说,多用对偶或一般整句,即使是一般散句,于变化的句式中,也显出一种严谨。作者是一位作家、学者,有着极高的语言素养和丰厚的中外文化底蕴,这才写出这样语言的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文章。有些句子全是口语,你也会感到一份纯粹和优美,如文章开头所写:“出家门,向后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显得十分简洁、亲切,并有一种情味在其中。
2.中心理解:
理解本文的中心意思,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藤萝很美,但又不仅是美,而是兼具真、善、美。如果一定要用一个“美”字来概括藤萝的话,这个“美”则是广义的“美”。二是文章矛头所指,既是“十年浩劫”,又不仅是“十年浩劫”,这就意味着必须消除愚昧,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才能使真、善、美得到维护和弘扬。
3.写作特点
(1)浓墨重彩的描绘与酣畅淋漓的抒发相结合。
(2)强烈的悲剧效果。
《明天不封阳台》
一、复习重点
1.作者简介
杜卫东(略)。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1995年1月12日的《光明日报》。
3.词语提示
音:倏(shū)然蜷(quán)缩孵(fū)育喧器(xiāo)
悖论(bèi)蚂蚱(màzha)咆哮(páoxiào)恬(tián)淡
温馨(xīn)龟(jūn)裂开辟(pì)复辟(bì)
义:变幻莫测—变化很多,使人无法捉摸。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蜷缩—蜷曲而收缩。
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速,邀请。
恬淡—(1)不追求名利;淡泊。(2)恬情;安适。
4.题目解说
居住于高楼大厦的某一单元,封闭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也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到底要不要封闭阳台呢?本文作者叙说了自己的一段心灵的历程。
5.主题全解
本文叙说了“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6.全文结构
全文共13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
第二部分(第3—10段),写“明天还封阳台吗”?
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3—7段),写因见到鸽子而提出明天是否封阳台的问题。
第二层(8—10段),从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角度思考明天是否封阳台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11—13段),写“明天先不封阳台吗”。
二、复习难点
1.本文用语形象,无论记叙、描写或议论,都显得具体、生动、形象,具有画面美。
2.写法全解
(1)夹叙夹议,不断推进,线索清晰。
文章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贯串全文,无论写“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都有叙有议。综观全文,叙说在不断往前推进,议论也在不断往纵深开掘,叙议并进,虚实交融。
(2)抓住特征描写,虽简洁而传神。
文章在记叙甚至在议论之中.兼有描写之笔,如对鸽子的描写、对内蒙古草原风光的描写,都充分抓住对象特征,用笔虽不很多,却显得生动传神。
《治水必躬亲》
一、复习重点
1.作者简介
钱泳(1759-1844),清代江苏金匮(今属无锡)人,原名鹤,字立群,号台仙,一号梅溪。长期做幕客,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潭诗》《兰林集》梅溪诗钞》等。辑有《艺能考》。本文选自《履园丛话》。
2.背景资料
海瑞(1514—1587),明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字汝贤,自号刚峰。回族。嘉靖举人。由南平教谕历任淳安、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均摇。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户部主事时,上疏批评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等事,被逮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任应天巡抚,疏浚吴淞江,推进一条鞭法,曾令徐阶等退田。后因被张居正、高拱排挤,革职闲居十六年。万历十三年(1585)再起,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和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污,病逝于任上。溢忠介。作有《海瑞集》。
3.词语提示
音:潴(zhū)相度(xiàngduó)咨询(zīxún)胼胝(piánzhī)
义:盖—发语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就因为”
必如是—必须像这样。如,像。是,这样。
举—办事成功。
计利—考虑私利。计,盘算,考虑。
4.题目解说
本文论述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说明只有躬亲、清廉才能治好水。
5.主题全解
本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
6.全文结构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
二、学习难点
1.治水与清廉有什么关系?
如果一个治水官吏不清廉,那么他治水时,就会贪图安逸,就会计较个人利益,忘记公益,事情就作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
2.写作特点
(1)正反对比论证。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
(2)举例论证,以海瑞治水为例,论证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作文训练: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1.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各占什么地位?
记叙是主要方式,抒情和议论是辅助方式,也是不可分的。
2.记叙文中的抒情有哪两种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在记叙中少不了抒情和议论。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而真切的感情,以此来打动读者;另一种是作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激情涌动,抑制不住,直接将感情倾泻出来。
3.记叙文中的议论是指什么?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对所记叙的人物、事情等加以评述:或作评价,或议得失,或论影响,或表态度,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化文章的主题。
4.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有什么要求和作用?
记叙中的抒情与记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很难截然分开;记叙中的议论往往是要言不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会在记叙中作必要的抒情和议论,对于提高写作记叙文的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诵读欣赏
诵读鉴赏
课文选自作者的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属随笔、随感之类,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
课文选了两个独立的散文片断,但内容上又紧密联系,都是谈的人与大地,即人与地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第一个片段,写作者由“徒劳盘旋的鹞子”所想到的。
第二个片段,写人类与地球的关系。第一个片段以叙述为主,第二个片段则以议论为主。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用他所特有的联想和想像,表达了他对鹞子、对人类和地球的观察与感受,文字洗练,语颇隽永,耐人寻味。
综合实践活动
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和习惯。
2.培养学生专注听讲并人脑辨别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培养视听能力有什么意义?
2.导致人们视听水平不高的原因有哪些?

延伸阅读

第五单元:公输


一、前置性自学1.诵读课文要求:(1)字词的发音要准确(2)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有感情地诵读该文(3)通译文义,并关注文章中重点字词。2.材料搜集(包括作者及相关作品;写作背景;有关辩论的相关知识;重点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材料1 关于作者:墨子墨子(约前476~390),名翟(dí),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宣传“非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兼爱(爱天下所有的人)”等主张,反映劳动者的利益和愿望,其学说与儒家对立,在战国时影响很大。文章逻辑性强,语言质朴,富有说服力。材料2 关于作品:《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原有71篇,流传的只有53篇,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的思想。材料3 关于公输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期,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 ,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墨斗、凿子、铲子等工具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 。人们把他尊为我国土木工匠的始祖。在今天,我国建筑行业的最高的奖项--鲁班奖,以他的名字命名,也是对他的一种怀念。 材料4 关于写作背景: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点击此处免费下载本资源

()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站,本站所有资源免费下载,欢迎您下次再来。

八上第五单元教案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一、桃花源记第__1课时总序第44个教学设计

课型:精讲课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1.作者简介:略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

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

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

源去看看。

二、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1.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缘古义:沿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

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作业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一、桃花源记第__2课时总序第45个教学设计

课型:精讲课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人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

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

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

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

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

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里

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

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

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

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

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二、短文两篇第__1课时总序第46个教学设计

课型:精讲课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1、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2、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

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

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

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

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

什么?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

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

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三读领悟内涵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

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

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三、小结: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二、短文两篇第__2课时总序第47个教学设计

课型:精讲课论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

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

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

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

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

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

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赞颂陶渊明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

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独”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作者赞赏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

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作者则把莲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

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

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

六、总结课文

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

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

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板书设计:爱莲说周敦颐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托物言志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三、核舟记第__1课时总序第48个教学设计

课型:精讲课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二、学生朗读课文。(听录音)

三、讲解课文1段。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2、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

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

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四、讲解课文2段。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2、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

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五、讲解课文3段。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

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

“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

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

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

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

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2、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一)以形显神。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

(二)对照鲜明。

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

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

(三)笔触细微。

“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

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3、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

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六、小结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三、核舟记第__2课时总序第49个教学设计

课型:精讲课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二、讲解课文4段。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

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

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

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

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

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

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三、讲解课文5段。

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四、第6段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小结

1、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

这篇文章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

点明确。

2、一词多义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

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定语后置“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

“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六、布置作业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四、大道之行也第_1课时总序第50个教学设计

课型:自读课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

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

二、整体把握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

1.总领全文

2.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3.总结全文

三、研读理解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3.全班交流

四、探究讨论: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五、指导朗诵

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

六、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

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

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七、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五、杜甫诗三首第__1课时总序第51个教学设计

课型:精讲课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了解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加强朗读教学,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古诗五步教学法。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语设计

二、杜甫简介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

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

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

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

三、师生共同研讨《望岳》

1)配乐诗朗诵《望岳》,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

而且角度有别,学生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

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

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

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

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

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

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

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

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

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

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

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

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3、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小结

五、作业背《望岳》。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五、杜甫诗三首第__2课时总序第52个教学设计

课型:精讲课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了解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加强朗读教学,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古诗五步教学法。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二、师生共同研讨《春望》

本诗采用诗歌境界教学法。它以启发诱导学生想像、体验、

品味诗歌为手段,以诗的不同境界为阶梯,引导学生循序

渐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分三个教学步骤:想像形象,

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三、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四、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

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

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

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

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一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

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二是诗人伫

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

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3.想像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

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

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引导学生把握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五、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

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

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

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

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六、掌握表手法。

七、作业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五、杜甫诗三首第__3课时总序第53个教学设计

课型:精讲课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了解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加强朗读教学,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古诗五步教学法。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三、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2.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中的情节。

3.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

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

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

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

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4.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

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

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5.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

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

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出

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差吏用了暗写,一

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

“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

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

的。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

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四、小结与作业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复习课: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复习课: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复习课: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通过感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是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及其战果和意义。渡江战役和南京的解放。

难点是挺进大别山对于在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的原因的认识。

教学与方法

教法:讲述法、谈话法。

学法:讨论与探究。

教学过程:教师: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些胜利对世界和中国的政治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中国的政局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历史的走向将会怎样发展呢?我们今天就学习这部分内容。由于是复习课,所以首先大家根据大屏幕的问题进行自学。

自学指导:

1、学生观察102页插图《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思考回答:

A.这幅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

B.美国的目的是什么?

2、“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各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近切悬盼这至。”

从字面看,蒋介石“诚心诚意”,“以国家利益为重”实际上真是这样吗?

自学指导:3、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为什么还要赴重庆谈判?结果如何?

4、课本104页《毛泽东领导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图,思考:面对国民党的疯狂进攻,中共中央和解放军如何应对?

5、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教师点拨:

1、反映的历史事实是:抗战胜利后,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帮助蒋介石运兵,准备进攻解放区。

美国的目的是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2、蒋介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也为了制造舆论来欺骗人民。

3、中国共产党一贯代表人民的愿望,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揭露和孤立蒋介石,毛泽东冒风险赴重庆谈判,在谈判桌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4、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行多次战役,粉碎敌人进攻。

5、一、中共中央的英明决策

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知识整理环节:

抗战胜利后中国各方态度:国民党:美国支持扶蒋反共继续独裁统治

共产党: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和平民主

人民厌倦战争,渴望和平

介绍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重庆谈判蒋介石准备内战

进攻中原解放蒋介石发动内战

进攻陕甘宁解放区蒋介石重点进攻

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开始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战略决胜

一、重庆谈判:1945年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参加重庆谈判,即《双十协定》,

背景: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准备内战。

电邀原因:争取时间,欺骗人民。

赴谈原因:争取和平,戳穿阴谋。

谈判结果:和平建国,“双十协定”。

二、转战陕北

1、1946年6月将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1947年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战胜了敌人,采用“蘑菇战术”战胜了敌人。

三、挺进大别山

目的:两翼牵制三军配合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四、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利用大屏幕,简要介绍。

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役:解放华北全境

五、渡江战役:战略决胜

抢答检验环节:

选择题:

1、1945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D)

A、讨论停战问题B、讨论成立联合政府

C、筹备政治协商会议D、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2、标志全面内战爆发的事件(B)

A.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

B.国民党军队发动对中原解放区的进攻

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D.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

3、率部千里跃进,挺进大别山的领导人是(B)

A.毛泽东、周恩来B.刘伯承、邓小平

C.彭德怀、贺龙D.朱德、陈毅

问答:1、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2、重庆谈判蒋介石和中共的的目的()

3、人民军队什么时候转入反攻的()

4、全面内战爆发是在国民党进攻()

5、排列三大战役发生的顺序、从北到南分别是()

6、你认为蒋介石败退台湾的最主要原因()

7、你知道2009年是渡江战役多少周年?()

中考考点剖析:

1、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答、他们是分别从不同角度认识这个问题的。

女同学说对了一个方面: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作用相当大。

男同学说对了另一方面:解放军其他各战场同时也转入进攻,解放战争进入了新阶段。

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的开始。

2、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由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答: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一、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深厚的兵源。

二、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后方。

三、人民群众大力支前。

这就能保证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3、阅读下面毛泽东在1949年5月写的一首七律诗:

4、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教师分析、学生记录)

课后思考:为什么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课堂小结:三大战役大决战,歼敌一百五十多万;

 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就完蛋;

 解放战争留遗憾,蒋匪残余逃台湾。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其实也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胜利。民主革命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作为中学生朋友,只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909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