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一学习主题:史前时期的人类

第一课早期人类(阅读课文)

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掌握世界三大人种、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和地区、氏族组织,理解劳动创造人的科学观点。2.对学生进行劳动观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爱劳动的好习惯。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学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劳动创造人,原始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教学难点: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本学期的下学期的学习及任务、目标

二、提出本课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拟出阅读提纲。

1.劳动是怎样使古猿逐渐进化成人的?2.现代人分哪几种?各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3.原始人类使用哪些工具?进行了哪些重要的生产活动?4.氏族组织中原始人类怎样生活?

5.世界上哪些地区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其标志着什么?

三、指导学生阅读全文

四、学生回答问题

五、完成课堂练习

本课作业:书后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学习主题 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上古亚非文明

知识目标

掌握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建立、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初步掌握阶级观点。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种姓制度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亚非文明古国示意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见教材P5导语)本课导语导入

新课学习

一、神奇的金字塔

(一).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形成:1.埃及的地理位置(挂图)2.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时间-首都:-

3.社会经济与阶级状况(讲解):农业、手工业

(二)法老与金字塔

阶级关系:法老:名称由来、职权什么是金字塔?金字塔的地理位置与功能,金字塔简介: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金字塔之迷,古埃及鼎盛时期:国王图特摩斯三世、跨亚非

(三)古埃及的衰亡:内外交困、前525年亡于波斯

二、汉谟拉比法典

(一)两河流域和古巴比伦王国1.地理位置(挂图)2.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及统一(讲解)

(二)汉谟拉比法典:1.目的(讲解)2.内容(学生归纳)3.实质(讨论)4.地位(讲解)

(三)古巴比伦的灭亡和两河流域的历史走向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地理位置2.奴隶制国家的建立与统一,阿育王统治时期最为强盛。3.种姓制度:一种等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教学后记:

第2课中古日本和阿拉伯国家

课程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日本大化改新的年代和伊斯兰教创立者的名字,知道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和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解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和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兴起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汉文和日文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日本大化改新接受中国先进文化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汉文和日文两种文字共性的归纳,学习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伊斯兰教产生和阿拉伯国家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学习从经济基础、社会环境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本大化改新效仿隋唐封建制度,实现了社会进步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对

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通过日本大化改新的成功,认识先进文化和国际交流对改变落后面貌、促进文

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兴起关系的了解,认识宗教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二、难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的政教合一关系。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复习中日隋唐时期的交往导入

一.日本的大化改新和幕府统治

⒈大和统一日本(提问):日本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大和统一(掌握统治者名称)、部民制

⒉大化改新(646年):1)背景:朝廷统治的危机,孝德天皇的上台

2)改革的内容:(提问,归纳)分析: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等内容;深受唐朝的影响

3)历史意义: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3.幕府统治的建立(提问,了解)日本幕府统治建立的标志:1192年源赖朝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

“幕府”一词的含义:日本封建庄园的发展→武士集团的兴起

二、阿拉伯国家的兴起

(一)伊斯兰教的产生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1.伊斯兰教的创立(板书)

1)历史背景(板书):阿拉伯半岛地理位置(结合地图分析)创立背景归纳成三点来理解…。

需要共同的宗教信仰能把人们维系在一起,…在这种形势下,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教兰教

2)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板书)

讲述创教经过,要求同学们必须记住这个重要的年代。

2.阿拉伯半岛基本上实现统一

630年,穆罕默德从麦地那返回来,进军麦加,麦加贵族无力抵抗,承认穆罕默德为政治和宗教领袖,即政教合一的国家元首。不久,阿拉伯半岛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二)阿拉伯帝国(板书)

1.帝国的形成与繁荣(板书)

穆罕默德死后,他的继承人称为哈里发。哈里发接连征服了西西、北非、中西和欧洲的西班牙等地。8世纪中期,阿拉伯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指图说明帝国的疆域)。阿拉伯承袭了被征服地区的封建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制度。这种情况在世界历史上是个特例。随着哈里发的扩张,伊斯兰教传到了帝国势力所及的一些地方,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帝国初期的100年间,国势强盛,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帝国的首都巴格达是一座繁华的国际性大城市。2.帝国的衰亡(板书)

帝国衰亡原因:1)人民起义的打击;2)封建割据势力的成长;蒙古人的征服。(提问法)

10世纪时,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了三个哈里发国家。指导学生看脚注,以明确三个哈里发国家的称谓。

巩固小结:1.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强盛、分裂→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的基本线索,进行小结

教学后记:

第三学习主题古代欧洲文明

第1课古代希腊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知道希腊著名的奴隶制城邦斯巴达和雅典,掌握雅典著名的改革家梭伦、伯里克利及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希腊文明的起源及城邦繁荣的状况。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阅读插图,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认识奴隶制民主的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古代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了解希腊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之上的史实,理解古希腊文明是奴隶制文明;通过雅典民主政治从形成到繁荣过程中的梭伦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对学生进行社会的进步需要不断进行改革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雅典民主政治、希腊城邦的繁荣。二、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教学过程:

由奥运会的来历导入

一、古希腊的繁荣

1.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临海、多山2.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国家机构:奴隶制共和国,爱琴文明的历史地位

3.斯巴达和雅典

1)斯巴达:地理位置,居民组成斯巴达人、皮里阿西人、希洛人及阶级状况,国家机构:奴隶制王国

2)雅典: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居民:雅典公民、奴隶和外邦人。出现时间、地点、线形文字及迷宫

4、古希腊的繁荣

提问、讨论、理解:公元前5世纪希腊进入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繁荣的时期。表现为:一是奴隶制的繁荣。奴隶制度充分发展起来。当时奴隶数量众多,被广泛使用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奴隶的地位非常低下,被看作“会说话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语)。二是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商业发达,各种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商贾云集,是当时地中海地区国际贸易中心。三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四是文化的繁荣。雅典思想文化活跃,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哲学家。戏剧活动兴盛,创作了大量流传于世的悲剧和喜剧作品。雕塑和建筑艺术成就巨大。这一切,使雅典成为希腊世界最先进的城邦。雅典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古希腊繁荣时期城邦政治知道的基本情况

明确:绝大多数城邦废除了国王,实现共和,一些城邦建立了公民享有充分权利的民主国家。

2、梭伦改革

学生阅读,明确梭伦改革的背景、时间、内容及主要的民主权利机关。

3、伯里克利改革

学生阅读,讨论理解改革的目的、内容及结果

4、讨论:我们该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

雅典的民主政治由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和“贝壳放逐法”构成,基本上实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每一个有公民权的男子都有参加五百人会议的机会。

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基础是奴隶主对奴隶的专政,是为雅典的奴隶制经济、奴隶主服务的,规定只有男子才有公民权,奴隶和妇女都没有政治权利,即使享有公民权的人,也不可能经常参加政治活动,实际上真正参与民主政治活动的人是不多的。据当时粗略的估计,雅典的奴隶达三十六万五千人左右,外邦人和无产者约四万五千人,自由公民,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共约九万人。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

教学反思:

第2课古代罗马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罗马共和国建立和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记住恺撒、屋大维及其相关的史实;知道布匿战争;了解罗马奴隶制发达的状况和斯巴达克起义;理解古代罗马国家的奴隶制性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让学生概述斯巴达克起义的过程和起义奴隶的英勇斗争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罗马社会经济繁荣的史实,认识广大奴隶为社会经济繁荣所作的贡献,对学生进行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教育;

通过学习斯巴达克起义,使学生认识到奴隶起义具有正义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古代罗马社会经济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劳动基础之上的。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重点:罗马国家的演变过程、罗马奴隶制。

二、难点: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社会的结束。

复习导入:

复习旧课:古代希腊的奴隶制城邦、雅典的改革、希腊的文化、商业中

心、亚历山大帝国。从意大利半岛的地形特征导入。

一.罗马共和国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罗马城的来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材料)

公元前509年建立奴隶制共和国。

2.罗马共和国的征服和扩张

1)对意大利的统一 2)布匿战争 3)对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征服

3.罗马的共和制度 国家机构:执政官、元老院

4.罗马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奴隶使用的普遍和奴隶地位的低下

5.斯巴达克起义理清:时间、经过、历史意义(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

二.罗马帝国

1.罗马帝国的建立:阅读、梳理、总结。

背景:罗马奴隶主统治遭到沉重打击,军事实力人物为建立军事独裁进行争夺。

建立者:屋大维时间:公元前27年

2.帝国前期的繁荣:阅读、生谈

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我国称之为“大秦”帝国繁荣状况

三.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1.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原因:罗马奴隶制的危机、日耳曼人的入侵

分裂:公元395年分裂为东西罗马两部分、首都

2.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消灭

历史影响:标志

巩固小结:古罗马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作业:学习目标

教学反思

3课中古时代的欧洲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和西欧封建庄园形成的时间,记住11世纪前后西欧著名的工商业城市的名称,记住拜占庭帝国名称的由来和灭亡的时间;了解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及影响;理解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分析查理大帝和查士丁尼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读图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比较5世纪叫世纪西欧和中国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教会的作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西欧社会结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封建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制度,比原西罗马奴隶制更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西欧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农奴的处境仍然很悲惨;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分析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及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教会统治的黑暗;通过对比9世纪一14世纪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情况,认识东方文明的先进性,增强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封建等级制度;教会的统治。二、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封建等级制度

1.读书,列表:欧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结合地图)

法国:西法兰克→法兰西,德国:东法兰克→德意志,意大利:意大利王国,英国:英吉利王国

2.阅读教材,理解

1)欧洲封建社会的核心是什么?2)封建等级制度采取什么形式?3)封建庄园在封建制度中的地位。

第一,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

第二,等级制度是由于实行采邑制形成的。

第三,西欧封建庄园。教材插图《西欧庄园情景图》作了生动的展现。指导学生看插图)。

二、教会的统治

提问:罗马教皇国是怎样形成的?“丕平献土”阅读、讨论:为什么我们把欧洲中古时期称为“黑暗时代”?指导学生归纳要点:1.政治上:教会是西欧最强大的封建政治力量。2.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地主。3.思想文化上:教会推行愚民政策。----结论:“黑暗时代”

三、西欧城市的兴起

1.兴起的根本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根本原因:学生答出)→产品增多→对外交流增多→手工者、商人聚集(讲述法)

2.西欧著名的工商业城市

3.城市和商业兴起的影响(学生齐读)积极影响(促进贸易)、消极影响(刺激战争)(分析)

四.拜占廷帝国的败落(阅读部分)

指导学生学生阅读:简介帝国首都的富庶、建筑物、帝国向封建社会转化。

巩固小结

(提问)⒈西欧封建社会的确立时间⒉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⒊西欧封建社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⒋西欧最强大的封建政治力量和封建地主

教学反思:

第四学习主题 古代文明的交融

第1课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希波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希腊各城邦的领导者——雅典和斯巴达;知道马其顿战胜波斯的决定性战役伊苏斯战役和参加十字军东征的主要国家、东征的大致范围;了解马拉松之战的战况和亚历山大、萨拉丁的主要事迹;理解古代东西方战争造成的客观历史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习希波战争,分析希腊获胜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通过了解十字军东征的前因后果,掌握十字军东征的实质,培养学生初步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通过对古代东西方战争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对权力的渴望,对财富的贪婪,对永垂不朽的执著追求,往往导致了历史上一次次大规模的征服战争,而伟大统帅的“丰功伟绩”是建立在累累白骨基础之上。在我们陶醉在史诗一般壮观的战争场景中时,不要忘了成千上万的灵魂在血泊中呻吟、哭泣。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希波战争

二、难点::对东西方战争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本课导语导入

一、希波战争与亚历山大的东征

1.阅读教材,了解波斯帝国的兴起。

2.提问:波斯发动波西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就双方而言,各属什么性质的战争?

明确:波斯向希腊索要“水和土”。波斯向希腊提出领土要求,这就包含了战争性质的隐性判断,即对波斯而言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希腊而言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3.教师讲述波西战争的过程:…前449年,希波战争以波斯军的失败告终。

4,复述马拉松战役的经过,了解马拉松比赛的来历。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5.讨论,为什么希腊能打败波斯:明确:(1)希腊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波斯高;(2)军队编制优越,比曲斯军队组织得更好;(3)希腊绝大多数城邦实行的民主政治优于波斯君主专制;(4)希腊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抵抗侵略的战争,促使希腊内部各城邦紧密团结。

6.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原因:明确:亚历山大东征的原因是,“为了夺取东方的土地和财富”,这表明亚历山大和波斯的战争对双方来说,均是非正义的争霸战争。

教师补充:这次远征有深刻的社会和经济根源。…

7.学生复述伊苏战役战役的经过,要求能根据插图充分发挥想象,生动展现其掺烈的战争场景。

8.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明确:该目最后一段课文讲的是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教材主要从两方面来阐述:一方面东征使亚历山大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另一方面东征给东方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二、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征服

1.读教材,了解历山大帝国解体后东地中海地区的状况.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补充:公元前301年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各国内部矛盾重重,社会斗争十分激烈,这就为罗马征服该地区客观上创造了有利条件。

2.简述罗马征服东地中海地区的经过:注意:时间、主要人物、主要战役,

3.理解:罗马征服东地中海地区带来的影响:明确:指出罗马的征服“结束了这一地区混乱无序的状态”。罗马称霸东地中海客观上促进了该地区的和平稳定,此后这一地区出现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

三、十字军东征(学生阅读)

自读要求: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参与者、东征的过程,影响。

总结:讨论战争的意义

要引导学生辨证的看待问题,充分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反思:

第2课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马可波罗国籍、来华时间、著作的名称;知道“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本课设计的对带“胡”字蔬菜瓜果的历史考证活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可波罗东游历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西方人民自古以来友好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通过学习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马可波罗在元朝的活动、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二、难点::东西方和平交往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由《马可波罗》视频片段导入

一、马可波罗东游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可波罗来华背景:学生回答后归纳:马可波罗来华是在蒙古帝国已经建立、东西方陆路交通大开的背景下实现的。国力强盛、交通方便、对外政策开明。

2.看图,学生复述马可波罗来华经过的国家和地区;读教材,请学生概括马可波罗在华经历

一、学习中国语言;二、受皇帝赏识做官;三、受皇帝之命巡游中国各地、出使亚洲一些国家。

可见马可波罗不是一般地侨居中国,而是深入到了中国主流社会;;积极参与了中国事务,这为他后来写《马可波罗游记》打下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4.理解:《马可波罗游记》的内容和对西方的影影响。内容:…游记中描绘的“东方神奇”,对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欧洲人,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刺激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兴趣,增强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社会动力;另一方面,游记提出了从欧洲可乘船到达东方的看法,破除了赤道无法穿越的误解,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二、阿拉伯数字的西传

1.理解阿拉伯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

学生回答后明确:由于阿拉伯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接合部,所以,它同时吸收了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亚非古国文化的养料,形成了兼有东西文明特征的阿拉伯文化。

2.讨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对数码的贡献

明确:古印度的贡献不仅在于发明十个数字,还创制了与之配套的十进位计算法,…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阿拉伯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介作用。…通过这些书籍,欧洲人熟悉了几乎整个古代世界的数学创造,但在一开始的时候,却把它们当成了阿拉伯数学的成就。他们把经过阿拉伯人改进的印度数字,也当成了阿拉伯数学家的发明,所以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阿拉伯数字”。

3.请学生再举出一些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传播中起中介作用的例子,并谈谈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明确: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着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他们还从中国引入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炼丹术和中医学等科学技术成果。…阿拉伯的文是在同时吸收了古希腊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插图:《书写唐律的纸张残片》和《丝路上的驼队》,进一步理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传播中介作用。

教学反思:

主题活动马可波罗东游寻踪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马可波罗东游的活动,具体了解古代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史实,进一步巩固所学有关马可波罗东游的历史知识,树立交流与融合是世界文明发展主旋律的意识。

2.掌握当时西方人获取、认识和了解中国信息的重要途径,理解中国走向世界的漫漫历程。

3.通过绘制马可波罗东游路线图,学习绘制地图的基本技能并培养通过地图获

取知识的能力。

4.查阅和收集有关马可波罗东游的历史文献,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提取历史

有效信息的能力。

5.通过学生做导游和扮演角色,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进入历史

情景的自我表现能力。

6。模拟马可波罗东游中国,感受中国风韵,领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相关知识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2


板书:(以上条目)

主题活动:马可波罗东游寻踪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马可波罗东游的活动,具体了解古代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史实,进一步巩固所学有关马可波罗东游的历史知识,树立交流与融合是世界文明发展主旋律的意识。

2.掌握当时西方人获取、认识和了解中国信息的重要途径,理解中国走向世界的漫漫历程。

3.通过绘制马可波罗东游路线图,学习绘制地图的基本技能并培养通过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4.查阅和收集有关马可波罗东游的历史文献,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提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

5.通过学生做导游和扮演角色,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进入历史情景的自我表现能力。

6。模拟马可波罗东游中国,感受中国风韵,领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课前准备

1.确定活动主题内容

本课活动主题是“马可波罗东游寻踪”,活动要围绕主题让学生了解马可波罗来中国的路线,以及沿途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活动要立足于友好往来是古代中外交往的土流,让学生尽可能以外国人的眼光来看当时的中国,“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元朝”是活动始终应该坚持的视角,避免中国人看中国。

2.制定活动计划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整体上制定活动汁划后,让学生根据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

(1)活动时间、地点和人选。由于采用课本剧的形式,需要提前较多的时间来准备(2—5天),事先确定角色人选和剧本:选择角色时可以以马可波罗为主,再适当增加其他角色,如马可波罗的叔父和随从以及沿途的中国人等。演员通过车:生自荐和推荐的方式产生。

(2)关于剧本。教师作出主题活动的要求后,让学生自己编写,教师修改。可套用《大话西游》的风格和经典台词,搞成《大话东游》。当然,也可采用正剧的方式。

(3)活动具体过程。学生先拿出剧本,师生共同修改,然后排练。自己制作一点服装和道具。

3.搜集整理资料

毕竟历史活动课不是语文活动课。形式可以生动活泼,资料和信息必须准确无误。马可波罗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著名的地方,必须事先落实,以免剧本出现史实方面的失误,比如长城,在《马可波罗游记》里没有提到这个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有可能他没有去过,剧本对此就不能胡编。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寻找资料的方式,如查阅图书、调查访问、上网查询,并对搜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教师审查剧本时,尤其应该关注史料是否准确无误。

活动过程

1.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可由学生主持。由主持的学生写好串词,宣布活动(节目)开始,教师做一名忠实的观众即可。

2.活动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表演,大家当观众认真看。

第二个环节是挑刺,看完后由同学们来挑剔表演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史实是否有误,是否紧扣了活动主题,台词是否精彩,谁的表演最到位等。

第三个环节是教师总结,无论学生表演得怎样,教师应该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适当指出缺点,因为,活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评价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在活动中是否主动积极,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否正确,每个人的表演特点、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测评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第五学习主题: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第1课:古代的文字与文学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的特点及其书写材料;了解古希腊的著名文学、戏剧作品及其作者和阿拉伯文学代表作品;理解《荷马史诗》《俄狄浦斯王》和《天方夜谭》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人类几种古文字的比较鉴别,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对历史文化成果的鉴赏能力;通过学生随堂小制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类古代文字和著名文学、戏剧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这些充满人类智慧的文化成果的浓厚兴趣,感悟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和共容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这些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培养学生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和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古代的文字和《荷马史诗》。

二、难点:对《俄狄浦斯王》艺术价值的理解。

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在前一节课结束时,安排预习,鼓励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情况,并选读《荷马史诗》《俄狄浦斯王》或《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2.准备课堂小节目,如:朗诵《荷马史诗》或《俄狄浦斯王》的选段,讲故事,话剧表演(由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在课文所提及的古典文学中选择,鼓励学生再创造)。

3.每人准备一块10厘米见方的黏土泥板和一根尖头小木棍,上课时放在课桌上。

二、教师准备

将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在学生推选下确定每组组长;组长主要负责督促组员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堂活动等具体组织工作o

教学活动过程

导人新课:

(出示图片):《棺盖残片上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泥版》《商代甲骨文》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三张图片,图片中的哪种文字是我们以前曾经了解过的呢?

生:(回答)

师:是中国商代的甲骨文。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知道,甲骨文在商朝时大量存在,但直到近代才被重新识读。另两张图片上的文字也同甲骨文一样,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为人们所了解。同学们有兴趣去了解它们吗?今天,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去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吧!

教学内容

一、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师:首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个子目的内容,了解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各自的基本情况,并完成大屏幕上出示的表格。

生:(阅读第一子目内容,然后举手回答,完成表格。在回答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特征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分析。在学生回答这两种文字已消亡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的内容,使学生关注古老文字的发现和释读,然后适当补充关于两种文字的演变过程。)

类别象形文字楔形文字

发明时间

使用地域

书写材料

特征

消亡

师:我们刚才了解了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的基本情况,同学们能否鉴别出图片中,哪些是象形文字,哪些是楔形文字?(同学鉴别后)我想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怎样进行鉴别的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强调鉴别的方法主要应根据这两种文字的特征来进行。让学生了解鉴别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强化这两种古文字的特征。)

师:我们已对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有了初步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亲自体验一下楔形文字的特点。大家一起来写一写,比一比,看哪组同学写得又快又好。

生:(拿出准备的黏土泥板和尖头小木棍,仿写楔形文字。然后,各组组长展示该组推选出的部分作品,教师随机请一名或几名同学谈谈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感受。)

师:现在,我们已了解了人类古文字中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的基本情况。如果我们要对这三种文字进行一番比较,同学们说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同学自由回答后,教师归纳出比较的项目,如:出现时间、使用地域、书写材料、文字特征、消亡或演变等。、力图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师:象形文字、楔形文字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它们的复杂与精妙,感受到了我们人类的祖先在创造和发明它们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的智慧。

师:(过渡)在了解了古代的文字以后,接下来便是文字的表达和运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些引人人胜、流芳千古的古典文学作品吧。请同学们在观看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这一片断中涉及的是哪一部世界古典文学名著?第二,这部作品给谢里曼的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播放《谢里曼与(荷马史诗)》的视频片断;片断主要讲述《荷马史诗》对世界级的历史学鼻祖——谢里曼的至深影响。)

师:片断中涉及的是哪一部世界古典文学名著?

二、荷马史诗

那么《荷马史诗》对谢里曼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根据影片的介绍回答。)

师:常言道,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荷马史诗》是怎样的一本好书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究。

首先,什么叫史诗?

(同学回答后.教师指出,“史诗”就是指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长诗。然后,教师就荷马史诗的组成、作品的主要内容、作者、作品成熟的时间、所反映的时代、作品的艺术特点、文学地位等向学生提问,其间可视情况朗诵一些《荷马史诗》中的片段。)

师:(提问结束后)《荷马史诗》内容宏阔、故事神奇、魅力无穷,直到今天,它仍被世人所推崇,并成为电影电视取之不尽的题材。下面,老师准备了部分根据《荷马史诗》改编的精彩影片片断和大家一起分享。请看大屏幕(播放剪辑的《特洛伊》和《奥德赛》的电影片断)。

师:好的书能使懂得欣赏它的人受益终身,正如荷马史诗之于谢里曼。我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去认真凑渎《荷马史诗》以及更多能让你受益的书籍。

三、《俄狄浦斯王》

师:在古希腊不仅诞生了《荷马史诗这样伟大的史诗,而且古希腊还是欧洲戏剧的故乡。古希腊戏剧分为悲剧和喜剧。悲剧是古希腊城邦繁荣时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非常兴盛的文学形式;它以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或现实题材为主要内容,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警示和教化作用,深受当时人们的欢迎。

同学们能从课本的哪些材料来得出当时希腊戏剧非常繁荣的结论呢?

生:(学生从课本上找出相关的信息,主要包括:教材中《古希腊的剧场》图和“史海拾贝”中关于希腊戏剧节的介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

师:公元前5世纪,雅典涌现出了三位非常著名的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图片展示各悲剧家肖像、生卒年和代表作。)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索福克勒斯和他的不朽名篇《俄狄浦斯王》。

我想先问问大家,同学们经过了课前准备,那么你们现在了解的关于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有哪些呢?

生:(讲故事)

师:听完《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大家有怎样的感受和启发呢?

生:(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发言,各抒己见,为接下来讲述《俄狄浦斯王》的艺术价值作好铺垫;引导学生感受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的美。)

师:听了大家的精彩发言,下面老师也讲讲自己的认识。

歌颂英雄主义是古希腊戏剧鲜明的主题,而俄狄浦斯王就是古希腊戏剧所塑造的英雄人物之一。

当俄狄浦斯王得知自己是弑父凶手时,他悲叹:“一切都应验了!我成了不应生我的父母的儿子,娶了不应当娶的母亲,杀了不应当杀的父亲。”(出示文字和图片)然而,即使在命运的掌握中他也没有失去坚强的性格,他为自己的行为悲痛万分(出示文字和图片),但他放弃了相对而言要容易得多的了结自己不幸命运的方式——“自杀”。最后,他用王后的金别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自残、然后自我放逐。他选择的是一条活受罪的生存路径,这不仅显示了俄狄浦斯王对生的渴望与生的勇气和毅力,也表明了他勇于担负起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在被命运击倒的那一瞬间,俄狄浦斯王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力量使他高贵地立于山巅而不是匍匐在泥沼之中,他的生命因此具有了震撼人心的永恒的价值与意义。这也正是这一悲剧能够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今天,俄狄浦斯王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虽然他深知“弑父娶母”的命运不可抗拒,但他从未放弃与命运抗争的权利。虽然最终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但他“不可为而为之”的竭力抗争却谱就成了一曲感人而悲壮的交响乐,正是这种“抗争”彰显了他崇高的尊严与令人敬畏的精神。因此,我希望这种精神能够给大家以力量,使我们能够更加坦然地去面对人生中的困难、挫折,甚至不幸。

四、《一千零一夜》

师:在领略了欧洲文学的艺术魅力之后,接下来我们把注视的目光投向亚洲的阿拉伯半岛;我们要欣赏的正是大家非常喜欢的《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大家知道这个名字的来由吗?

生:(回答)

师:那么,在《一千零一夜》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有哪些呢?

生:(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注意抽选一两位学生简单讲述一下其他同学不是很熟悉的故事)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些故事的片断。(播放剪辑的《阿拉丁》《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巴达历险记》的电影片断,学生讲述得较详细的故事就不用看了,同时还要视课堂时间而取舍)

师: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千零一夜》主要讲述和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呢?

生:(回答)

师:那么,《一千零一夜》这样一部阿拉伯的民间文学作品为什么能反映出这么多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呢?

生:(讨论,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要特别指出,《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从8世纪起不断得到丰富提炼,到16世纪定型。8世纪时,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因而这部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既有源于古波斯、伊拉克、埃及等国的故事,也有源于印度、希腊等国的故事。)

师:《一千零一夜》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它的故事来源面广,优美有趣,引人入胜,深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至今仍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同时,它对西方各国的文学、音乐、戏剧和绘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尔基称赞它是民间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在中国,它陪伴着我们许多孩子度过了童年的美好时光。书中的很多故事,甚至已经成了我们怀念童年的一种符号。这些故事既歌颂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的品质,又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黑暗不平的现实,它甚至在我们的一生中,都提醒着我们在辨别假、恶、丑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去珍惜和实践真、善、美。

课堂小结

(出示本课知识结构图,复习本课基本知识后)

师:今天,我们既领略了古朴而奇妙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又感受到了《荷马史诗》、《俄狄浦斯王》和《一千零—夜》的艺术魅力,那么,这些古老的文字与文学名著给大家带来了怎样的启迪和感受呢?请大家把你们的心得与疑问写在课后的空白处,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作业:学习目标

第2课古代科学技术与造型艺术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简述阿基米得和欧几里得的主要成就,了解古希腊著名雕塑作品的名称、巴黎圣母院和阿拉伯麦加清真寺的建筑特点;理解阿基米得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探究希腊科学家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正确的创新方法。通过对古希腊著名雕塑作品和巴黎圣母院、麦加清真寺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代美术作品和建筑艺术欣赏的兴趣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阿基米得、欧几里得等科学家的事迹和贡献的学习,认识他们的成就在人类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欣赏希腊著名的雕塑作品,了解希腊裸体人像雕的特点,认识这些作品非凡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通过对巴黎圣母院和麦加清真寺建筑艺术特点的分析,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培养学生理解、尊重、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阿基米得及其主要成就,巴黎圣母院与麦加清真寺,,

二、难点:世界古代造型艺术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本课导语导入

老师明确造型艺术的概念:。造型艺术是以—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等。因此课题将本课中的雕塑、建筑合称为“造型艺术”。

一、阿基米得与欧几里得

1.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两位科学家出生的先后、国籍、主要贡献及他们在科技史上的地位。

2.请学生概括两位科学家的成就

明确:阿基米得是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精通哲学、数学、物理和天文等科学知识,体现了古希腊学者博学多才的特点。在数学上,他研究无限分割问题及直线与曲线的比较,第一次求得圆周率的近似值,并确定物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在物理学方面,他的贡献尤其巨大,主要是发现杠杆原理和“阿基米得定律”(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等于该物体所排出同体积水的重量),从而奠定了机械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基础。同时,阿基米得善于把理论用于实践,发明了举重滑轮、灌溉用的螺旋扬水机以及军事上的投射器等。阿基米得有多种著述留传至今,如《圆的度量》、《球与圆柱》、《抛物线求积法》、《论螺线》、《论锥形体与球形体》等数学著作,《论平板的平衡》、《论浮体》、《论杠杆》、《论重心》等物理学著作。这些著作是人类科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欧几里得,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然后简要叙述了他最重要的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几何原本》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该书的基本素材源于前人的几何学成果,而欧几里得本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材料组织和逻辑推导的卓越天才上。他把各种命题、定理结构化,填补其中逻辑上的漏洞,又在许多地方重新设计证明,从而形成一个完美而巨大的演绎体系。这部书长期以来被作为初等几何学体系的范本,其科学性至今为数学界所肯定。同时,该书还是使学生接受严格的逻辑训练和科学训练的工具,直到今天,《几何原本》几乎一直是欧洲各大学中公认的教科书。

3.讨论:两位科学家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回答后归纳:古代希腊人爱好思考和探索,善于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和提炼,善于把理论用于实践,善于继承前人的成果并勇于创新。

二、古希腊雕塑

1.学生阅读教材,记住主要的雕塑作品

2.出示作品图片,欣赏

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1)多为裸体艺术,表现了古希腊对人体的崇尚。2)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3)主要题材包括神像和运动竞技优胜者的纪念像。4),人物刻画非常逼真.表现了雕塑家对自然的准确观察和对人体结构的准确了解,以及纯熟的艺术表现力和非凡的雕塑技巧。

3.学生根据以上的分析欣赏雕塑作品〈拉奥孔〉

三、巴黎圣母院与麦加清真寺

1.教师介绍西欧宗教建筑发展概况(出示图片)

西欧教堂的风格,分为罗马式和哥特式两种。12世纪以前,罗马式占统治地位,这种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厚重的石墙,粗大的圆柱,狭小的窗户,低矮的屋顶。这种建筑,在中世纪初西欧战争连绵不断的情况下,是非常实用的。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法国的普瓦提埃教堂、德国的沃姆斯大教堂等都是罗马式建筑的典型。随着西欧封建社会渐趋繁荣,12世纪末,哥特式教堂开始出现于法国,13世纪便取代罗马式而风行西欧。后来,因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将西欧封建社会视为野蛮时代,而以蛮族“哥特的”(Codlic)称之,故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为“哥特式”。又因最先出现于法国,因而也称为“法国式建筑”。这种建筑与罗马式建筑风格迥异,以曲肋拱和尖顶作为建筑的整个结构模式,塔尖高耸,立柱修长,再配以轻盈通透的飞扶壁、彩色玻璃镶嵌的宽大花窗,给人一种开放、迷离和飘然欲升的感觉,寓含着人们对上帝的景仰、祈祷,对天国的向往、追求。因这种建筑最大的特点是“高而直”,因此中文又译为“高直建筑”。著名的哥特式教堂除教材中的巴黎圣母院外,还有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的坎特伯雷大教堂等。

2.学生读教材,明确巴黎圣母院的位置、修建时间、特点及在建筑史上地位。

学生回答后明确: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的天主教教堂,位于巴黎塞纳河畔,始建于12世纪中叶(1163年)。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特点,其一是结构匀称,外形美观;其二是呈现出鲜明的哥特式建筑特点:屋顶是高矗的尖塔,门窗是尖圆的拱券。就其规模而言,整个建筑东西长130米,南北宽47米,两座钟楼高69米,屋顶正中直插蓝天的尖塔高达90米,教堂内部东西向排着两列直达屋顶的高达24米的柱子,从而形成了一个极其窄长而又极高的空间,教堂大厅可容纳9000人。

它是欧洲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其理由有二:一是因为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第一座哥特式教堂,其建筑风格呈现出典型的哥特式特征,整个教堂的建筑形式和向往天国的神秘气氛结合得十分完美,被誉为“中世纪建筑中最完美的花”;二是因为教堂底层的三个正门都以精美的雕像作装饰,这三座门位于教堂的西面,中间门上是“最后的审判”浮雕,南北两门上是关于圣母和圣子的浮雕,三座门的门洞上方,是一排群雕像,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28尊雕像。这些雕刻都技艺精湛,雕像栩栩如生。教堂内藏有13世纪至17世纪大量的艺术珍品,更增强了其艺术宝库的魅力。

3.阅读教材,明确麦加清真寺的地理位置和始建时间,回答,为什么麦加清真寺成为阿拉伯建筑的典型代表?

明确:麦加是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清真寺中的黑陨石是伊斯兰教圣物。伊斯兰教徒最基本的宗教活动之一,就是在健康、经济及交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生中至少到麦加清真寺朝圣一次。由此可见麦加清真寺在阿拉伯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麦加清真寺成为阿拉伯建筑的典型代表。

4.观察插图,谈一谈麦加清真寺的特点

回答后明确:麦加清真寺的特点,第一是规模宏大:清真寺建筑面积18万余平方米,以道大门,全寺可容30万穆斯林同时礼拜。整个清真寺,从围墙到楼梯台阶以及整个地面均用洁白的大理石铺砌.显示出宏伟不凡的气度。第二是呈现出典型的阿拉伯清真寺特征:圆柱高矗,穹隆尖顶。麦加清真寺共有七座高塔,座座高耸入云,由24米多的围墙连接。穹隆尖顶的象征意义,教材已有说明。至于塔顶的新月标志,表现的则是阿拉伯人对月亮的崇拜。阿拉伯人生活在热带沙漠地区,气候炎热干旱,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多在夜晚进行,阿拉伯历将太阳降落到太阳初升作为一天,而新月初升则为每月第一天的开始。在伊斯兰教看来,新月代表一种新生的力量。同时,穹隆加上新月,会使尖塔更高,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宏伟、巍峨、庄严和肃穆。

5.麦加清真寺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和在古代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地位。

总结:

请学生介绍自己所看到的一座宗教建筑物的特点。

作业:学习目标

第3课古代宗教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创建的时间、创建者和经典,知道三大宗教的基本教义;理解宗教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虚幻反映,是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不科学认识,同时正确理解宗教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填写三大宗教基本情况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比较基督教、伊斯兰教基本教义的共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通过既肯定三大宗教早期的积极意义,又认识到其本身的非科学性,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宗教实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宗教是人类对社会现实曲折的、幻想的、不科学的反映,从而培养学生的无神论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但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宗教的产生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认识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从而培养学生对宗教的正确态度和对宗教文化的尊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三大宗教的产生、思想和影响。

二、难点:三大宗教的实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由唐三藏取经的故事导入,也可由伊拉克议会选举中出现的逊尼派与什叶派之争导入。

新课学习

1.通读教材,填写下表:

宗教名称产生背景创建时间创建者基本教义经典传播概况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2.教师讲解:

佛教、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最根本的教义是四谛说,四谛的意思是关于人生苦恼和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说人生充满着种种痛苦,如生、老、病、死、离别、怨恨等;集谛是说人生多苦的原因,是因为集中了各种欲爱,贪图欲爱,就要在轮回中不断反复受苦;灭谛是说若要不痛苦,就要灭掉苦因,消灭一切欲爱;道谛就是讲灭掉苦因的方法,即通过修道达到涅磐(绝对宁静,超脱生死,避免轮回,不生不灭)的境界。同时

佛教主张因果报应,认为人有了欲爱,必然有思想和行动,这样就会造成其后果业”。业既是欲爱的果,又是以后的因。于是因果相连,生死轮回不止。善业恶业将带来不同的报应。其实,业和报应早在婆罗门教中就已存在,但佛教加以吸收后又有了新的发挥。即现实中人的种姓差别和富贵并非由梵天所造,而是由人前世的业决定的;同时行善的最高理想并不是为了转生到高层次,而是达到不受因果报应和业力轮回支配的境界——涅獒。这样,人人都可以因自己的善业而得到自我解脱,到达极乐世界。“宣扬因果报应,提倡禁欲修行,寻求自我解脱”。

基督教的教义。崇拜上帝、忍受苦难和相信天堂地狱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教义。这些教义的宣传使苦难中的被压迫者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和寄托。基督教早期的教徒多是贫苦民众和奴隶,他们在吸纳信徒时不分阶级、民族、性别,反对罗马帝国的暴政和剥削者的为富不仁,在内部实行财产共有、共同消费、彼此平等互助的原则,因而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基督教在各地逐渐传播开来。

3.说说:佛教为什么会成为国王维护统治的工具?

回答后明确:佛教“众生平等”的主张顺应了人们破除种姓等级界限的愿望,深得中下层民众支持。同时,它要求人们放弃对现实的抗争,禁欲修行,有利于维护国王的统治,因此得到国王的大力推崇,佛教逐渐成为国王维护统治的丁具。

4.比较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教义上有什么共同点,可看出什么?

明确:两种宗教教义的共同点是:都主张世间只有唯一的真神,并要求对这唯一的真神虔减崇拜;都主张有天堂和地狱,对神虔减者,灵魂就能升人天堂,反之,则会坠人地狱。

从中可看出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影响。

5.思考: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民族的密切关系。

明确:伊斯兰教在促进阿拉伯各部落统一的过程中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伊斯兰教已渗透到阿拉伯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阿拉伯民族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政策和阿拉伯人民的社会生活,并对维系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促进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总结:

1.读导语,讨论: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宗教?

回答后明确:1)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是人类对社会现实认识曲折的、幻想的、不科学的反映。2)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宣扬的神灵崇拜、天堂地狱、灵魂转世等体系化的神学理论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宗教所出现的建筑、雕刻、绘画、音乐、文学、医学等成果,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3)宗教是一种社会力量。这种力量既体现为精神的,也体现为物质的。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穆斯林世界、中外历史上以宗教为号召进行的人民起义等都是社会力量的表现。

2.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对待“宗教信仰自由”?

作业:学习目标

板书:上

世界近代史(上)

第一学习主题: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

第1课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文艺复兴时期早期的代表人物但丁和达芬奇及其代表作;记住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哥伦布等人的名字和新航路的路线;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文艺复兴的意义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伟大斗争,新航路开辟的成功,促进了各国的交流,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理解文艺复兴时期文艺作品反神学、反封建的精神,从而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二、难点:人文主义的含义,文艺复兴的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美术作品“蒙娜丽莎”,导入

一、文化巨人但丁与达芬奇

1.读教材,明确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

明确:1)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2)欧洲封建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摧残和对人们进行精神世界的控制。随着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产生,从而掀起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2.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人文主义的内涵

提问后明确:文艺复兴是指欧洲(主要是意大利)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文化和思想发展的潮流。文艺复兴兴起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背景下,是资本主义发展要打破封建神学束缚在思想上的要求。是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教权大于王权的中世纪,反封建首先体现为反神学,反对神学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重要特点。

人文主义的内涵,是“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实生活”,以人为本,是一种把人放在首位、极力维护个人尊严的思想,鼓励要以人的眼光而不是以神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肯定人性就是反对教会主张的禁欲主义;肯定现实生活,就是鼓励人们追求个人幸福。

3.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为什么称但丁为“由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新课标第一网

明确:主要有但丁、达芬奇等

但丁在作品中积极关心现实,他写的是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生活。诗中所写的游历三界的所见所闻,很多都是意大利的现实生活,涉及了当时佛罗伦萨以至意大利复杂的党派斗争,涉及教皇和僧侣们的罪恶,也涉及贪官污吏和新兴产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等。但丁在作品中所要贯彻的主题思想相当明确: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诗中还表现了他对现世生活的兴趣。《神曲》的主要内容是以反对神学权威为核心,所以,但丁被称为“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4.欣赏《蒙娜丽莎》,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色彩

回答后讲解: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的人文色彩,即对人和人性的刻画。作品的意义在于通过一个普通市民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人对于自身的肯定,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作品提示人性真实的一面,让自然之美展现于观者的眼前。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详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5.讨论:文艺复兴的影响

回答后明确:1)解放了思想;2)孕育了近代西方文化;3)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解放思想指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中解放出来,开始用“我”的眼睛而不是神的眼睛看世界。孕育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指建立在人文主义基础上的世俗文化,它的特征是崇尚理性、科学,鼓励进取,追求享乐。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往往把矛头对准宗教专制,文艺复兴反对神权专制,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思想准备的作用。

二、新航路的开辟

1.读教材,明确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提问后明确:1)经济根源: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对外市场。2)社会根源: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对货币需求增加,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当时,很多欧洲人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3)商业危机:奥斯曼国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受阻。4)客观条件具备: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远洋航行开辟新航路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2.读教材,读图,填表: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航海家国别航行时间资助国家航行线路

哥伦布

达迦马

麦哲伦

3.讨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明确:一、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二、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三、引发了西欧人殖民掠夺的狂潮。

老师进一步讲解:关于扩大了经济文化交流,可以从两方面来看,1.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贸易范围扩大,欧洲与亚非之间贸易量增加,开始同美洲联系,欧洲市场出现各地商品就是一种表现。

2.商路和贸易中心变化,沿地中海商路衰落,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港口城市后来居上,占据贸易中心地位。

关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可从三方面来认识:1.大量的贵重金属从美洲流向欧洲,金银价值下降,货币贬值,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的实际收入大减,封建主衰落;2.货币贬值造成商品增值与物价猛涨的局面,拥有丰富商品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3.物价猛涨中,劳动人民贫困化,甚至走向破产,造成小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成为自由劳动力。欧洲的价格革命实质就是一次“通货膨胀”。它反映了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价格体系的变动,从而导致西欧国家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实际上解决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要素——资本原始积累,并加速了欧洲封建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关于引发西欧的殖民掠夺,可以理解为新大陆的发现刺激了欧洲人对财富的贪婪。欧洲人蜂拥而至新大陆进行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殖民侵略开始进入高潮。

总结:

哥伦布的航海冒险对你有什么启示?

作业:学习目标

板书

第1课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

一、文化巨人但丁与达芬奇

1.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

2.文艺复兴概况

时间:14~16世纪

地点:欧洲(意大利为主)

文艺复兴本质—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人文精神内涵—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实生活

3代表人物

但丁——“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神曲〉

达芬奇——《蒙娜丽莎》——表现人性的美好

4.文艺复兴的影响

1)解放了思想;

2)孕育了近代西方文化;

3)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经济根源

2)社会根源

4)客观条件具备

3)商业危机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填表)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扩大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3)引发了西欧人殖

民掠夺的狂潮。

第2课英国的新生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光荣革命”的时间;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权利法案》的内容;概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认识克伦威尔在英国历史上的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权利法案》内容,比较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的权力地位与中国封建皇帝的差异,学习比较认识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初步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克伦威尔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权利法案》的内容和作用。

二、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不彻底性;对克伦威尔的评价。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有哪些影响?(提问法)我们知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它处于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但是,当时统治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推翻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专制统治,必须实行革命。今天,我们就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讲授新课:

同学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因此,从这一课起,我们学习的内容属于世界近代史。我们先了解一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一、革命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板书)

1.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板书)

结合教学挂图说明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其工商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英国手工工场的发展(板书):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海上强国了。市场扩大了,财富来源增加了,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

2)“圈地运动”(板书)

什么是圈地运动?(学生答出)

圈地运动的历史作用:1)消极方面:“羊吃人”,对农民的空前剥削;2)积极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准备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学生讨论)

3)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板书)

简介基本情况,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小字材料,掌握东印度公司。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板书):英国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当时英国的封建经济基础瓦解了,但是保护它的上层建筑却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

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继承了英国王位,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这个王朝的国王家族姓斯图亚特,故名)。詹姆士一世登上英国王位,便鼓吹“君权神授”。他根本不把议会放在眼里,曾三次解散议会。他不关心英国的海上贸易,忽视建立海军。这些政策大大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强烈不满。查理一世继位后,仍然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议会,结果形成多年无议会统治的局面。王室生活腐化,挥霍无度。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劳动人民。

二、共和国的诞生和克伦威尔的独裁

1.革命爆发的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当时苏格兰和英格兰虽然都由查理一世统治,但苏格兰内政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与英格兰是两个国家。查理一世把专制统治推行到苏格兰,引起苏格兰人民的愤怒,苏格兰贵族和资产阶级发动了反英战争,并于1639年攻入英格兰北部。查理一世为了筹划军费,镇压起义,被迫于1640年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标志:1640年英国议会的重新召开。

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利用议会同国王进行斗争,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取消国王的专卖权,监督国王和大臣的活动。国王和议会最后决裂。

3.革命战争进程(板书)

1642年革命战争爆发。内战初期,议会处于防守地位,从1644年夏天开始,军事主动权转到议会手中,因为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请学生看克伦威尔插图并阅读小字,了解纳西比等三大战役的经过。)

克伦威尔出身于新贵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两次当选议员,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保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内战爆发后,他组织的“铁骑军”屡建战功。1645年,英国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组成,即“新模范军”,这支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具有很强的战斗力。1645年6月,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一举摧垮了国王的主力军,缴获了大量辎重、大炮和文件。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3


6.提问《独立宣言》是谁起草的?并口述其主要内容。

《独立宣言》通过于1776年7月4日,由杰斐逊等起草。宣言内容分为三部分:宣

布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生命、自由与追求幸福的权利;宣言接着历数英王的种种罪行,最后宣称:“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同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且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表达了全美人民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的强烈愿望。

7.理解《独立宣言》发表的意义

《独立宣言》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伟大的历史文献,它的发表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它是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旗帜,它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为神圣不可侵犯,它比法国的《人权宣言》早13年,所以马克思称它是“第一个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所以,7月4日被定为美国的国庆日。

二、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

1.读教材,学生自主填表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美力量的对比

国别经济英国实力雄厚美国经济比较落后

人口本土六七百万,连同殖民地人口共3000多万不到300万

军队装备拥有较多的正规军,强大的海军,较好的武器,有军事基地作补充,在北美驻军几万人20000军民,几个人一条破枪

2.复述独立战争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明确:主要有三件大事: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它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1年英军司令康华利向大陆军投降,北美独立战争结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3.思考:为什么美国能在独立战争中取胜?

回答后明确:独立战争中,美国以弱胜强。强大的英国为何失败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进行的是正义战争,正义战争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所以美国最终战胜了非正义的英国,独立战争赢得了国际援助也是它战胜英国的原因之一。

4.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美国进行的是正义战争?

讨论后明确:这是一场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对于这一性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来看,北美独立战争是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发的;二是从革命的目的来看,北美独立战争是为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三是从革命的领导阶级来看,领导这次革命的是资产阶级;四是从革命的结果来看,战争的胜利、美国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表现形式与英国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推翻本国的封建专制统治,美国则是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美国既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也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也就是说美国独立战争完成了民族独立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任务。

5.学生简述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明确:1787年宪法确立的美国联邦制国家。按照宪法规定,国家按联邦制组成,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6.讨论: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明确: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这一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拉于美洲民族解放运动,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美国国父”华盛顿

1.读教材,思考华盛顿对美国的主要贡献。明确:他是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统帅,领导了北美独立战争。特拉华河战役和普林斯顿战役的胜利即是证明。

华盛顿在国家初创中的卓越贡献。1789年4月,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面对刚刚独立的美国,百废待兴,华盛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教材所讲到的:建立和完善民主法制,创立“合众国银行”,统一货币,建立税制,鼓励发展民族工:业,从而使美国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和在国家初创中的杰出贡献,由此,他被誉为“美国国父”。

2.我们该如何评价华盛顿?(讨论,作为本课总结)

明确:他被誉为“美国国父”,不但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而目是世界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教学反思:

第4课法国大革命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知道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简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了解法兰西共和国、雾月政变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理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正确评价拿破仑。

二、能力与方法:分析原因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人权宣言)的内容,认识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自主概述革命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拿破仑的主要革命活动,评价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在革命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民群众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发展,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正确思想。通过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史实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侵略战争必然失败,树立学生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思想。欣赏课文中的彩色插图,从图画中去寻找历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及其评价。难点:对拿破仑及其对外战争的评价。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师:(导入)一个国家一年有许多节日,但对一个国家来说,有一个节日显得特别重要,那就是国庆节。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国家的国庆日?法国的国庆日是什么时候?为什么?

师:(概述本课内容)本课有三个子目:“攻占巴士底狱”讲述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讲述了大革命的发展;“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讲述了拿破仑的上台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一、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的爆发(板书)

首先,我们来分析:为什么在18世纪末法国会爆发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1.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板书)

师:(提问)18世纪法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归纳)18世纪晚期,法国资本主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封建专制制度;各地度量衡不统一,行会继续存在,国内关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存在,阻碍着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师:革命前法国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大特点是什么?利用图片说明(农民、教士、贵族)

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板书)引发这次革命的导火线又是什么?

…国王路易十六目的…第三等级的目的…同国王发生了尖锐的对抗。第三等级在7月9日宜布把三级会议改为制宪会议,着手制定宪法。形势的发展变化完全打破了路易十六本来的意图,于是他准备用武力驱散制宪会议。在这种形势下,巴黎人民组织国民自卫军发动了武装起义,7月14日攻占了巴士底狱,(多媒体出示巴士底狱图片)从而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所以,三级会议成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了。

2;导火线(板书)三级会议的召开(1789年5月)(板书);

3.革命的开始: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为纪念这次起义,7月14日被确定为法国的国庆日。

师:三级会议改为制宪会议后,1789年8月通过了《人权宣言》。

二、《人权宣言》和共和国诞生(板书)

1.《人权宣言》(板书)请学生阅读P92末段,’思考两个问题:1)人权宣言》表达了哪些民主思想?(2)它和美国的《独立宣言》相比,有何相同之处?如何评价《人权宣言》?

生:(回答)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2)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4)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平等、自由、主权在民和保护私有财产是《人权宣言》的核心思想。它和美国的《独立宣言》相同之处在于倡导自由、民主和平等。(指导学生欣赏教材插图,体会《人权宣言》通过时人们的喜悦心情。)

讨论:《人权宣言》有何进步性?其实质是什么(保护什么人的利益?)

师:《人权宣言》发表后,革命也向前发展了一步。

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板书)

师:面对革命形势的发展,巴黎人民在1792年发动了第二次武装起义,将革命形势向前推进了一步,9月2日成立了法兰西共和国,这就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共和国。次年,封建君主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指导学生看教材插图)1793年巴黎人民又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将资产阶级民主派雅各宾派推上了统治地位,法国大革命达到高潮。

3.雅各宾派专政——革命的高潮(板书)

为什么说雅各宾派专政使法国大革命达到高潮,也使法国大革命成为世界历史上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多媒体展示主要措施。)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阅读投影上的内容,思考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说明了什么?会带来什么问题?教师补充介绍罗伯斯庇尔的所作所为,以全面了解当时的情况。

师:雅各宾派以后的法国政局又有了新发展。1794年资产阶级右派势力发动了“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的统治。法国的形势却发生了逆转,拿破仑就是在右派势力无法控制法国局势的形势下上台的。

三、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该子目,思考四个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并展开小组讨论。(1)拿破仑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夺取政权的?(2)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分别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作用?(3)你如何评价拿破仑和他所推行的战争?(4)你认为拿破仑帝国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生:发言。师:1794年的“热月政变”建立了督政府。大资产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的正常统治秩序,为资产阶级利益而牺牲人民利益,取消了最高限价法令,从而导致国内物价飞涨,粮食短缺,人民对政府不满,国内王党势力伺机反扑。同时,英、俄、土、奥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进攻法国。面对这种形势,督政府束手无策。大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军事政权,来扭转形势,他们选中了拿破仑。拿破仑本人也以其政治敏感,看准时机,返回法国。1799年在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发动了“雾月政变”,执掌国家大权。“雾月政变”标志着法国开始进入拿破仑统治时期。

1.“雾月政变”(1799年)(板书)拿破仑上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恩格斯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多媒体出示这段话)

2.拿破仑的内外政策(板书)师:对内,拿破仑改革财政,颁布《法典》,强化国家机构,镇压国内的叛乱,1804年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具有进步意义。对外,与欧洲反法同盟开战,解除了外来的威胁。

3.拿破仑所推行的战争(板书)

问:你如何评价拿破仑和他所推行的战争?讨论回答。

4.拿破仑帝国的崩溃(板书)

师:你认为拿破仑帝国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师:总结主要原因:扩张侵略战争激起了被奴役地区人民的联合反抗。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拿破仑?

师:评价历史人物时,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应将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第二,看人物的活动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第三,要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因此,对拿破仑的总体评价应该是:第一,拿破仑掌权期间,通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第二,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1)正义性,保卫法国;(2)进步性,保卫和传播资本主义制度;(3)侵略性,奴役和镇压当地人民的反抗;(4)争霸性,与英国争殖民霸权,与俄国争欧洲大陆霸权。第三,拿破仑是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

师:关于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同学们还可以继续探讨,并准备本学习主题的活动课:《我看拿破仑)。同学们可以阅读有关书籍。

推荐书目:《拿破仑评传》李元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拿破仑论》(法国)福尔著(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拿破仑一世传)(英国)罗斯著(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拿破仑传》(苏联)塔尔列著(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除了这些专著外还可阅读各种外国历史人物列传中的拿破仑传,以及法国史、欧洲史、世界史著作中的有关章节。

师:拿破仑帝国的覆灭,标志着法国历史一个阶段的结束。请同学们概述本课内容。

师:(本课小结)轰轰烈烈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去了,拿破仑帝国也覆灭了,但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还是在法国确立下来,法国成为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之一,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所以法国革命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

五、课后作业:比较英、法、美三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教学后记:

第5课殖民扩张与反殖民斗争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知道英国在北美、亚洲等地殖民掠夺的有关史实;讲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

二、能力与方法:概述“三角贸易”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分析“三角贸易”和英国殖民掠夺的影响,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拉丁美洲和印度人民的反抗争,分析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在反抗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三角贸易”和英国的殖民统治中,认识到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和野蛮性,从而体会马克思说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通过概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感受殖民地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英国在北美和亚洲的殖民掠夺;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难点:对“三角贸易”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过程:

用马克思的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引入心课学习

一、“三角贸易”

1.学生读教材,明确什么是三角贸易。明确:指欧洲、美洲、非洲之间的贸易,它们的路线形成三角形

2.思考:三角贸易出现的背景:回答后明确: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开始了向海外的殖民扩张,先后入侵美洲、非洲、亚洲地区。(充分利用地图讲解。)

3.概括三角贸易的内容和路线,以及三边的特征、影响(对欧洲、北美、非洲)?

4.讨论:三角贸易的影响,我们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话的含义?

回答后明确:“三角贸易”的影响: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问题,一方面,对于殖民者来说,给殖民者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的资本。另一方面,对于殖民地来讲,是巨大的灾难。从这两个方面综合来看,欧洲殖民者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对殖民地掠夺基础上的,所以,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二、英国的殖民掠夺

1.读教材,说说,英国是怎样夺得海上霸主地位的?

明确:英国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与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发生了矛盾.先后发生了英西战争、三次英荷战争和英法殖民战争。通过这些战争,英国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中叶成为了海上霸主。

1763年间,英法两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结果英国打败了法国,夺取了法国的一些殖民地。

2.概述英国在北美、非洲和亚洲进行殖民掠夺的情况。

明确:在北美,英国建立了13个殖民地,从法国手中夺取了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在非洲,占领了塞内加尔等地;在亚洲,将印度完全占领为殖民地。

3.请学生讲述英在印度实行殖民统治的史实。明确: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通过占领印度、侵吞印度土地、武力洗劫、征收高额税赋等手段掠夺印度。

4.读图,理解英国是“日不落帝国”的含义

明确:经过两个世纪的扩张,到19世纪,英国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英国成了“日不落帝国”。

三、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本子目由学生自读,通过抓典型事例讲故事方式完成。

老师提示:本目选取的是两个典型事例:拉丁美洲和印度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从而体现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正义性。

教材重在突出两个人物: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通过概述两位领导人的活动,感受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决心和信心。首先,教材讲述了玻利瓦尔是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主要活动是领导了拉丁美洲人民反抗西斑牙的殖民统治,最终赢得了多个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教材小字内容对玻利瓦尔进行了较洋细的介绍。接着,教材讲到了印度民族大起义。印度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其中1857—1859年起义的规模比较大。教材没对起义过程作较详细的介绍,重点:突出章西女王的英雄事迹。

总结:讨论,通过本课学习,你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反思:

主题活动二一—辩论会:我看拿破仑

活动目标:一、通过本主题活动,使学生不仅进一步了解法国大革命的有关知识,巩固和拓展有关拿破仑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能获取教材以外有价值的信息;二、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敢于和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三、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五、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活动重点难点:一、重点:资料的收集和辩论过程;二、难点:资料的收集和观点的提炼

活动过程

一、辩论会前的准备

1.确定正、反辩方

本活动是一辩论会,在组织活动前,应先确定正反辩方。可将全体学生分为两个大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自由选择加入正方或反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行协凋,达到双方人数大体相当。

2.确定辩论的规则和程序师生共同确定辩论的规则和程序。一般来说,辩论会由一人主持,即主席。正反辩方分别由四人组成,每方一位主辩。其辩论程序是:正方1辩——反方1辩——正方2辩——反方2辩一一正方3辩——反方3辩——门[h辩论——正方4辩总结陈词——反方4辩总结陈词。自由辩论时,本组同学均可参加。组成7人评委小组,评委中既有教师,也有学生,师生比例可商定。评委将评出最佳辩方和最佳辩手。每方推选两名同学作汇时员。

3.制定活动坪价标准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尴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在本次活动中,可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记入学生期末成绩。同时,还将评出最佳辩方和最佳辩手。其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商定。

学生评价标准参考以下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兴趣态度(10分)收集整理方法交流合作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4.收集资料:根据辩论主题,正方观点是:拿破仑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反方观点是:拿破仑是野心家、战争狂人。学生资料的来源:①②与拿破仑有关的史书:《拿破仑传》、《拿破仑一世传》、《拿破仑时代》、《法国通史》等;③历史学学术杂志中有关对拿破仑研究的文章;④上网收集有关拿破仑的资料。

资料整理:一是浏览;二是筛选,提取资料中的有效信息;三是归类、提炼,形成自己的观点。

5.小组交流:在小组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选出四位同学代表本组与对方进行辩论。

二、辩论会

1.导入主题:由学生推选的主席主持。①介绍双方辩手。②介绍辩论会的规则。③展示本次辩论主题:我看拿破仑。④介绍正反方论点,正方观点是:拿破仑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反方观点是:拿破仑是野心家、战争狂人。⑤介绍评委会的组成。

2.辩论过程:①正反方1、2、3辩分别阐述己方的观点;②自由辩论(辩手和本组的同学都可参加);③正方4辩总结陈词;④反方4辩总结陈词;⑤主席总结本次辩论过程中各方的表现,感谢辩手的精彩发言。请领导发言,请评委公布最佳辩方和最佳辩手。

3.辩沦总结由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包括会前资料的收集和会中学生的表现,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表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和形成的学习能力,客观公正地指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还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三、辩论会后的反思

第二学习主题 工业革命

第1课第一次工业革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促进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为祖国建设而学习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英国最早进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的发明和影响。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从现实的交通工具——汽车、火车等引入新课

一、纺织机的发明和蒸汽机的改良

1.老师讲述:什么是工业革命?

明确:所谓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

2.读教材,分析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进行的原因。

提问,明确:17世纪中叶以后,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起来,它的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18世纪中叶,英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先后打败荷兰、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随之扩大,商品的需要量随之增加。而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求,技术革新就成为紧迫的要求,这是工业革命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庞大的无产者队伍,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生产所必须的大量的雇佣劳动力。16—18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如英国科学家牛顿的力学,机械学理论等的出现,为发明机器提供了条件。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知识,分工更为精细,这都为机器生产提供了可能。因为当时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具备以上条件,所以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发生。

3.读书,通过表格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学生设计填写,(表格式或时间顺序或关系递进式)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讲解:棉纺织业是工业革命最早发生的行业。由于棉纺织业是当时新兴的工业,对于新方法的采用较为容易,加之棉纺织业比较集中,也比较容易改变为机器化的大生产。同时棉纺织业销路好,盈利快。此外,英国为了与印度进行棉纺织业的竞争,亟待提高产量和质量,促使了其技术革新。

这一过程中,纺纱和织布各个环节相互促进。首先是飞梭代替抛梭,织布速度大大加快,从而引起了1764年“珍妮纺纱机”和“骡机”到“水力织布机”的一系列相互发明。纺织机器的发明,促进了纺织业的飞速发展,动力问题的解决又提上了日程,从而推动了动力机器的革新。1769年瓦特成功研制了改良的蒸汽机,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纺织工业的技术革新,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机器制造、采煤、冶金、交通运输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技术和机器的使用。到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蒸汽机的使用,是对自然认识的一个巨大的进步。人类历史上,摩擦取火曾把机械运动转化为热能,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又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这说明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要把科学推向前进,而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又指导技术改革,技术改革把科学知识应用到生产过程,从而构成直接生产力。思格斯说:“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

4.想想,工业革命中,各项新技术之间怎样相互推动?

提问,明确:从纺织业中,织布速度加快,引导纺织机器的改良,促进了织布机的发明。机器的使用促进动力问题的解决,从而出现了改良的蒸汽机;动力的解决,促进了机器的制造、冶金、采矿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

5.思考:工业革命扩展的过程及其意义。

明确: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初到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家也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使应用机器生产的大工厂建立起来,真正的工业时代到来了,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

二、轮船和火车的出现

1.讨论:轮船、火车出现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由于大机器生产扩大了生产规模,需要大量的原料,并运走大量的产品。据统计:1764年,英国加工的棉花,只有1720吨,到1789年,就达到了14700吨。1740年,英国生铁用量不过1.7万多吨,1800年,就增至25万吨。煤的年产量由1700年的260万吨,增到1795年的1000万吨。由此可见,机器生产使生产规模扩大,原来的交通运输已不能满足机器生产的需要,这就需要对交通运输进行变革。于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火车就发明出来了,从而使世界交通运输进入了“汽轮时代”和“铁路时代”。

2.记住火车和轮船的发明者、国籍、时间,并口述他们的发明经历。

明确: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1814年美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火车。

3.讨论: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明确:马克思曾说:工业革命“它是比任何一种革命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同思想革命和政治革命相呼应,引起了市民社会的全面改革”。工业革命既是生产领域的一场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它给人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工业革命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是生产技术上划时代的改革,它使社会生产力有了飞速的发展。工业革命形成了近代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工业、贸易、交通体系,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文明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2.工业革命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引起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由于机器生产是协作性的复杂劳动,必须在统一的管理下、有组织地进行生产劳动,这样就形成了近代工厂企业制度。机器生产使如美国的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新的城市出现,也使旧的城市发展。大量的工人做工,商人经商,城市人口增长起来。19世纪初,英国城市人口在几十年中,就由占全国人口的二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二。1850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2%,初步实现了城市化。

3.工业革命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早期进行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取得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取得统治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甚至影响和左右着后来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总结:你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有何感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热爱科学,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教学反思:

第2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学和发明家;了解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初步认识人类迈进电气时代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将科技成就制成图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生产革命的发展领域及方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科学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积极探索、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科技成就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及其影响后指出: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新时代――蒸汽时代。19世纪末,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然后用导语导入新课。

一、电力的应用与电讯技术的兴起:

1、自己动手自制表格,将19世纪60年代的科技成就用图表开工表现出来。老师可边讲边引导学生填表。

19世纪科技成就一览表

时间国别姓名科技成就结果意义

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开发了电力新能源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说一说电是如何发现的?电力是怎样进行应用的?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有哪些优点?

比较使用电力生产的工厂与使用蒸汽动力的工厂,谈谈它们的区别,年年哪个更先进?

讨论、回答、小结、填表,然后得出结论(进入电气时代)。

3、仔细观察插图,结合课文,归纳讲了哪几个问题?

思考电话和无线电报的区别。梳理知识后,让学生回忆我国何时开始使用电话和电报。

二、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回忆第一次动力机械的革命指哪一历史事件?是谁发明的?在什么年代?观察书上的插图,想一想它们是用什么作为动力的?是用蒸汽机吗?观察早期汽车和飞机的特点?讨论:汽车的发明与广泛使用给我们的利和弊各是什么?从而理解科技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阅读教材,落实知识点在书上。并观察P115页的图对整个第二次工业革命有更宽更深的了解。

 三、“发明大王”爱迪生:让学生讲关于爱迪生的故事,特别是他勤奋钻研拼博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谈感想,感受他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大声朗读爱迪生的名言,激励学生发愤学习,勇攀科学高峰。

 四、小结: 用科技成就一览表

教学后记:

第三学习主题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第l课美国南北战争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了解美国向西部领土的扩张情况;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战争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和战争的结局;认识战前美国南北矛盾,理解北方在南北战争中取胜的原因及南北战争的性质和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美国与中国西部大开发背景、方式、性质、作用等方面的比较,使学生学习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通过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林肯当选总统、林肯政府采取的基本措施以及内战的性质和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对林肯的评价,培养学生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美国南北战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取消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领导这场战争的林肯也因废除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而受到广大美国人民的尊敬,在历史上成为与华盛顿齐名的总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美国政府在南北战争中采取的措施;南北战争的性质和意义。难点:美国南北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美国南北战争的性质。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川教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初中历史教案
七年级(上)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
体质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用火
穿着
自然过渡,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比较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五、收获与疑问
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六、练习
书后“学习测评”。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习
P16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学生讲。

第4课 夏朝和商朝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史上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暴政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720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