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与训练(川教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与训练(川教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一学习主题史前时期的人类

第1课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导学提纲

一、早期人类

1.人类的起源

(1)神话和传说:人是由_____________创造出来的。

(2)科学证明:人是从_____________进化而来的。许多科学家认为,生活在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就是人类的直系祖先。

2.人类的进化

(1)人类的进化过程

古猿―――→完全形成的人(__人)―――→___智人――――→____智人

 ↓↓ ↓

 距今二三百万年前 距今约25万年前后距今5万年前后

(2)晚期智人的代表:亚洲有中国的_____________人,非洲有阿尔及利亚的_____________人,欧洲有法国的_____________人。

3.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

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_____________作用。

4.世界三大人种

 人类按____特征可分为三大人种,即____________人、_____________人、_____________人。

人种的形成主要受____________影响。人种外表的差异并不影响人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发展,人种没有_____________之分。

二、从野蛮走向文明

1.氏族

(1)人类社会最初经历的是_____________社会,原始社会的基本组织是_____________。

(2)母系氏族:

最初的氏族是____________氏族。氏族成员组成一个大家庭,____________,共同生活。由于__________,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统以_________系计算。那时人们主要用____________作为生产工具,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生。获取的食物除了维持生命,没有剩余,生活极为艰苦。妇女从事采集和家务劳动,在氏族生活中起着____________作用,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氏族的首领多由____________担任。

(3)父系氏族:

在公元前____________前后,随着________和__________业的出现,繁重而复杂的劳动主要由________承担,________取代了________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人们的婚姻关系也逐渐固定,________________家庭出现,血统以________计算,氏族首领改由________担任。________开始处于社会支配地位,母系氏族逐渐演变成了________氏族。

2.氏族制度的瓦解

________氏族后期,由于________和________的产生,氏族开始瓦解,人类由________社会进入________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国家也随之产生。

3.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国家和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国家和地区。

随堂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有许多充满浪漫色彩的人类起源传说,但目前科学界一般认为人类起源于( )

A.上帝创造B.女娲造人C.古猿D.外星球

2.目前许多科学家都认为,人类的直系祖先最早出现在( )

A.亚洲B.欧洲C.非洲D.美洲

3.下列古猿中,属于人类直系祖先的是( )

A.南方古猿B.腊玛古猿C.森林古猿D.西瓦古猿

4.下列对南方古猿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能直立行走B.会使用天然石块

C.能用木棍制作工具D.已经会进行农业耕种

5.古猿进化成“完全形成的人”是在( )

A.距今五六百万年前B.距今三四百万年前

C.距今二三百万年前D.距今一二百万年前

6.“猿人”是对下面哪一时期的人的称呼( )

A.正在形成的人B.完全形成的人C.早期智人D.晚期智人

7.下列什么人在体质与现代人接近( )

A.正在形成的人B.完全形成的人C.早期智人D.晚期智人

8.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是( )

A.语言B.思想C.劳动D.自然环境

9.现代人种形成的时间是在人类进化的哪个阶段( )

A.正在形成的人B.完全形成的人C.早期智人D.晚期智人

10.目前世界上主要的人种有()

①黄种人②黑种人③白种人④红种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1.现在世界上的三大人种,划分的依据是( )

A.地域界限B.智力发展C.语言不同D.体貌特征

12.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形态是()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13.原始社会的基本组织是( )

A.人群B.氏族C.部落D.部落联盟

14.农业和畜牧业出现的时间是( )

A.距今约二三百万年B.距今一二百万年

C.距今七八千年D.公元前五六千年前后

15.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是在( )

A.早期智人时期B.晚期智人时期

C.母系氏族公社后期D.父系氏族公社后期

16.有关母系氏族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B.血统以母系计算

C.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D.财产私有

17.下列关于父系氏族公社的说法,哪项是不准确的()

A.男子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B.家族长和氏族首领都是男性

C.婚姻关系相对稳定,人们“只知其父,不知其母”

D.出现了原始的家业和畜牧业

18.动画片《人猿泰山》讲述了人类与猩猩的亲情,这些温情故事表达了我们对自身的迷茫与追溯。下列人类起源的说法中,最科学的是( )

A.上帝造人说B.女娲造人说

C.人是由猴子演变而来的D.人是由古代的猿类演变而来的

19.看右图中国的原始人类头像复原图,按照不同的进化阶段,应属于( )

A.早期猿人B.晚期猿人C.早期智能D.晚期智人

20.下列国家和地区中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有( )

①埃及②两河流域③中国④印度⑤希腊的克里特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看右图回答问题

(1)通过右图,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科学论断?

(2)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

(3)请列举出人类进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出现的时间。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氏族成员组成一个大家庭,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由于群婚,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统以母系计算。

材料二: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婚姻关系相对固定,人们开始“既知其母,又知其父”。家庭长和氏族首领都是男性。男子开始支配社会。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原始社会什么时期的社会状况?

(2)请你分别介绍一下这两个时期在生活、生产等方面所呈现的其它特点。

(3)材料二中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这种变化和现象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

第二学习主题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

导学提纲

一、神奇的金字塔-古代埃及

1.地理环境

埃及地处_________北部,滔滔不尽的_________河流经全境,在干燥的沙漠中形成肥沃的绿洲,孕育了古埃及灿烂的文明。

2.金字塔

(1)用途: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作为______________。

(2)数量与分布:__________余座大小金字塔至今仍然屹立在尼罗河下游的__________一带。

(3)特点:金字塔规模宏大,巍峨神奇。__________金字塔是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呈________形状,塔下建有保存法老“__________伊”的宫殿式墓室。塔的四面正对__________方向,几乎没有误差。

(4)评价:金字塔建筑的__________和高超的技术,表现出古埃及人令人惊叹的智慧。金字塔是古埃及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

1.地理环境:

古代西亚的两河(______________河和______________河)流域是上古文明的摇篮之一。

2.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_________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兴起。公元前_________世纪,第六代国王_________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3.《汉谟拉比法典》

(1)目的:为维护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成文法典。

(2)内容:法典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部分构成。序言和结语宣扬______________,诅咒不服从_______的人。正文共282条,内容涉及诉讼、财产、债务、奴隶、婚姻、赔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比较全面地反映______________的社会面貌。

(3)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

三、种姓制度-古代印度

1.地理环境:

________河和________流域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古老的印度文明,并表现出独有的历史特征。

2.种姓制度

(1)含义:古代印度实行严格的________制度,历史上叫做种姓制度。

(2)内容:种姓制度把古代印度居民从高到低分成_____个等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________________,享有崇高地位;第二等级刹帝利充当________,掌管________________;第三等级吠舍是__________,以农、牧、工、商为职业,多数人无政治权利;第四等级首陀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从事低贱的职业。

(3)规定:种姓之间__________,低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__________。

(4)影响:种姓等级界限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意思是()

A.尼罗河哺育了古代埃及文明B.尼罗河流域是古代埃及的国土范围

C.古代埃及人把尼罗河治理得很好D.有了古埃及文明,就有了尼罗河

2.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秦兵马俑博物馆后,在留言本上写道:“不看,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A.金字塔B.尼罗河C.开罗市 D.苏伊士运河

3.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它是埃及最高统治者的()

A.宫殿B.陵墓C.行宫D.祭坛

4.右图为埃及最大的金字塔,下列有关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它是法老胡夫的陵墓

B.它大约建于公元前26世纪

C.它所处的地置位于在今天尼罗河下游的开罗一带

D.塔的四面正对着东南西北方向

5.许多地区的人民把当地河流比喻为母亲,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巴比伦文明孕育于()

A.长江流域B.尼罗河流域C.印度河流域D.两河流域

6.在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中,有报道称:“英美联军占领巴格达后,混乱和抢劫现象越来越严重。11日下午巴格达考古博物馆遭到浩劫,大量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文物丢失。”这里的“两河流域”指的是()

①尼罗河流域②印度河流域③底格里斯河④幼发拉第河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下列事件与汉谟拉比无关的是()

A.是古巴比伦的第六代国王B.统一了两河流域

C.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D.制定了种姓制度

8.古巴比伦王国兴起的时间是()

A.公元前3000年B.公元前26世纪

C.公元前18世纪D.公元前19世纪

9.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是()

A.巴比伦B.汉谟拉比C.腓尼基D.婆罗门

10.一位游客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听讲解员指着一件历史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你认为这位游客看到的历史文物应该是()

A.《民法典》B.《甲骨文》C.《汉谟拉比法典》D.《永乐大典》

11.《汉谟拉比法典》制定的目的是()

①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②维护奴隶制社会秩序③保护奴隶的权利不受侵犯④保护商人的利益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12.山东省东营市法院办公楼大厅的两侧是反映东、西方法制文明的铜铸浮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汉谟拉比法典、铭文刑鼎等37幅图案,诠释了人类司法文明的历史进程。浮雕中选用“汉谟拉比法典”图案的原因是()

A.制定者是古代巴比伦王国国王B.此法典出土于山东省东营地区

C.此法典内容丰富,正文282条D.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13.古代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称作()

A.阶梯制度B.种姓制度C.种族制度D.族姓制度

14.在古代印度的四个等级中,哪几个等级是受压迫的?()

①婆罗门②吠舍③刹帝利④首陀罗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②③

15.在古代印度等级制度中,掌管宗教祭祀,享有崇高地位的是()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16.戏说胡夫和汉谟拉比结伴来到古代印度旅游,发现自己在种姓制度中属于()

A.第一等级 B.第二等级 C.第三等级 D.第四等级

17.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从事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属于()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18.下列对印度等级制度叙述不正确的是()

A.等级之间界限森严B.低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

C.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D.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9.构成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刹帝利②吠舍③婆罗门④首陀罗

A.③①②④ B.③④①②C.②③④①D.④③②①

20.上古亚非文明的共同特点有()

①都处于大河流域②都存着着阶级压迫③都有规模宏大的建筑标志④都有自己的等级制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①③

二、非选择题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1年12月至1902年1月,J摩尔根指导的法国考古队在埃兰古都苏撒遗址发现以阿卡德语镌刻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石碑由三块黑色玄武岩合成,高2.25公尺,上部周长1.65公尺,底部周长1.90公尺。石碑上部是太阳神、正义神沙马什授与汉谟拉比王权标的浮雕。浮雕下面是围绕石碑镌刻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楔形文字是垂直书写的。法典中部分铭文(法典第66至100条)在古代就被磨损。

材料二汉穆拉比法典对奴隶主、自由民、奴隶有着不同的规定:如果奴隶主把一个自由民的眼睛弄瞎,只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银子就可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隶,就不用任何赔偿。奴隶如果不承认他的主人,只要主人拿出他是自己奴隶的证明,这个奴隶就要被割去双耳。法典甚至规定奴隶打了自由民的嘴巴也要处以割耳的刑法。属于自由民的医生给奴隶主治病,也是胆战心惊的。因为,如果奴隶主在开刀的时候死了,医生就要被剁掉双手。

请回答:

(1)汉谟拉比法典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制定的?

(2)此法典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3)法典由哪三部分组成?内容涉及到哪些方面?

(4)在这部法典中极力宣扬的思想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此法典?

(5)依据材料二来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什么?

29.看右图回答问题:

(1)古代印度实行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叫什么?右图从左到右分别展现了印度等级制度的四个等级,请你以图表的方式写出这四个等级的名称及从事的不同职业。

(2)这四个等级之间有着怎样的严格的规定?如何评价此制度?

30.请结合地理知识识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

(1)从左至右分别填出四大古代文明的名称。

ABCD

(2)在图中A.B.C三个国家或地区分别有一项残酷压迫奴隶或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内容。想一想,分别是什么?

A:B:C:

(3)它们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第3课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

导学提纲

一、日本的大化改新

1.背景

__________中叶,日本__________朝廷的统治出现危机。

2.时间、特点

_________年(大化二年),以天皇的名义发布诏令,效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内容

废除________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_______管理;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_________________”和租庸调制;实行中央集权,废除世袭制度,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治理。

4.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由________________过渡到________________。

二、阿拉伯的兴起

1.伊斯兰教的创立

(1)背景:公元_____世纪以后,阿拉伯半岛___________制度逐渐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半岛不断遭到__________,阿拉伯人经营东西方中介贸易的商路从红海逐渐转移到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导致阿拉伯社会动荡,经济萧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

(2)创立:____世纪初,____________创立了伊斯兰教。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_________年,穆罕默德在___________建立了____________的国家。穆罕默德既是伊斯兰教的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年,穆罕默德率麦地那武装兵临_______城下,迫使麦加贵族皈依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为“先知”。穆罕默德便把_________确定为伊斯兰教的圣地,并把麦加城中的_______神庙改为伊斯兰教_______寺。

3.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阿拉伯各部落迅速走向统一。到________年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大体完成。

随堂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大和朝廷统治出现危机是在()

A.公元前8世纪B.公元前7世纪中叶C.7世纪中叶D.8世纪中叶

2.在日本大化改新前,日本专权的是()

A.孝德天皇B.苏我氏父子C.高向玄理D.中大兄皇子

3.孝德天皇即位时间是在()

A.645年B.646年C.647年D.676年

4.日本进行大化改新是效仿当时的()

A.罗马B.朝鲜C.雅典D.隋唐

5.有关“大化改新”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实行“班田收授法” B.实行租庸调制

C.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D.实行中央集权和世袭制度

6.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A.大和统一B.改年号为大化C.大化改新D.明治维新

7.见右图,图示反映了构成日本文字体系的有()

①平假名②片假名③汉字④拉丁语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8.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是()

A.释迦牟尼B.耶稣

C.穆罕默德D.乔达摩悉达多

9.伊斯兰教的创立触犯了下列哪一地区贵族的利益()

A.麦地那B.麦加C.波斯D.耶路撒冷

10.伊斯兰教建立政教合一政权是在()

A.麦加B.麦地那C.伊斯坦布尔D.耶路撒冷

11.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大体完成是在()

A.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B.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C.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D.穆罕默德去世时

12.下列关于大化改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大化改新后,天皇成为了政治中心B.大化改新把日本推到了奴隶社会的顶峰

C.有才能的人都有机会入朝为官D.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13.公元6世纪后,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有()

①统一国家②抵御外侮③恢复商路④创立宗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4.下图中的城市,是伊斯兰教创始人诞生的地点,又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此城市是()

A.麦地那B.麦加C.耶路撒冷D.也门

15.小明的爸爸信仰伊斯兰教,他说622年是为伊斯兰教的元年,请你帮小明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是()

A.这一年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B.这一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C.这一年穆罕默德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

D.这一年阿拉伯半岛已经基本统一

16.公元6世纪以后,造成阿拉伯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的原因有()

①外族不断入侵②阿伯人的商路从红海逐渐转移到波斯湾和两河流域

③各部落间争战不休④氏族制度解体,奴隶制发展起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7.穆罕默德的历史功绩在于()

①创立伊斯兰教②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③使阿拉伯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④建立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A.①③④ B.①②C.①②③ D.③④

18.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①大化改新②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③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④阿拉伯半岛已经基本统一

A.①②③B.③②①④C.②③④①D.④③②①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材料二: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农民必须给国家服劳役(庸)或纳布代役;农民必须向国家交土产(调)。男子还必须服兵役,兵器本人自备,军权归属中央。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改革的规定?请各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两项内容。

(2)这是哪个国家进行的改革。时间是在何时,当时的人物是谁?

(3)此次改革的内容还有哪些,请你再列举出来。

(4)此次改革是效法哪个国家的制度?改革有何意义?从这次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伊斯兰都在麦加的科里希特族的男女间传播开来。科里希贵族把那批属于自己管辖的伊斯兰教徒关在监牢里,并尽量引诱他们脱离伊斯兰教。

材料二:穆罕默德命令他拉信徒配备起来,交准备为出征所需的一切东西,后来,他告诉他们要进军麦加,并命令他们认真准备。

请回答:

(1)伊斯兰教是在什么时间由谁在哪里创立的?

(2)材料一说明伊斯兰教开始在麦加传播的时候遭遇怎样?麦加的科里希特贵族为什么那样对待伊斯兰教?

(3)面对着麦加的科里希特贵族的迫害,穆罕默德采取了什么措施?

(4)穆罕默德进军麦加是在哪一年?结果如何?

21.观看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日本和服表演唐朝服饰日军侵华时在山东办的报纸日本建筑唐招提寺

请回答:

(1)比较日本和服与我国唐朝服饰,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共同点?

(2)观察“日本侵华时在山东办的报纸”图,你获得哪些信息?

(3)结合上列图片,联系所学知识,谈谈唐文明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学习主题古代欧洲文明

第4课古代希腊

导学提纲

一、古希腊的繁荣

1.地理位置

古代希腊包括______半岛、__________、_________西部海岸和___________南部地区。

2.爱琴文明

公元前________年左右,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出现了奴隶制的国家。公元前________年左右,希腊半岛的迈锡尼也出现了奴隶制国家。________和________的古老文明被称为爱琴文明。爱琴文明是希腊历史的开始,古希腊是________________的发源地。

3.奴隶制城邦的繁荣

(1)著名的城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地区兴起了众多奴隶制城邦,其中以________和________最为著名。

(2)雅典城邦:公元前________世纪,希腊进入经济、政治和文化________的时期,奴隶制度充分发展起来。手工作坊、商业贸易、交通运输、葡萄种植以及家务劳动都普遍使用________,________成了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奴隶的劳动带来了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雅典___________兴盛,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是最繁荣的城邦,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建立――梭伦改革。雅典在___________年进行了著名的梭伦改革,建立了民主政治。

2.高峰――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在_________执政时城邦政治更加民主化。民主政治时期的雅典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掌握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机构。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国家各级官职向公民开放,通过______产生。由全体公民组成的____________是雅典国家的最高决策机构。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基本上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民左右着国家政权,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

3.局限性:这种民主是建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基础之上的,______和_____________都没有政治权利,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见右图,在这里出现了希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这里是()

A.克里特岛B.迈锡尼C.斯巴达D.罗马

2.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出现奴隶制国家是在()

A.公元前3000年B.公元前2500年

C.公元前2000年D.公元前1500

3.爱琴文明包括()

①克里特岛②迈锡尼③斯巴达④雅典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地区兴起了众多的奴隶制城邦中,最为著名的有()

①雅典②斯巴达③克里特④迈锡尼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希腊进入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繁荣的时期是在()

A.公元前8世纪B.公元前6世纪C.公元前5世纪D.公元前4世纪

6.公元前5世纪时,希腊最大的商贸中心,最繁荣的城邦的是()

A.雅典B.斯巴达C.克里特D.迈锡尼

7.在希腊进入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繁荣时期,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的是()

A.平民B.妇女C.奴隶D.外族人

8.在古代希腊,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的城邦是()

A.雅典B.斯巴达C.克里特D.迈锡尼

9.梭伦改革的时间是在()

A.公元前8世纪B.公元前7世纪C.公元前594年D.公元前549年

10.下列属于梭伦改革后,掌握雅典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机构的是()

①公民大会②五百人会议③陪审法庭④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⑤

11.使雅典城邦更加民主化的执政官是()

A.梭伦B.伯利克里C.恺撒D.屋大维

12.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国家最高的决策机构是()

A.陪审法庭B.公民大会C.五百人会议D.元老院

13.雅典实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可以左右国家政权是在()

A.梭伦改革后B.伯利克里执政时期C.恺撒执政时D.屋大维夺取政权

14.在雅典下列的哪些人没有政治权利()

①妇女②奴隶③男性成年公民④外邦人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⑤

15.下列文明中,自然环境明显不同于其他文明的是()

A.古埃及B.古印度C.古巴比伦D.古希腊

16.雅典经济繁荣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奴隶制度的充分发展B.政治的民主

C.工商贸易的兴盛D.对外往来的频繁

17.古希腊繁荣时期在政治上所呈现的特点是()

A.绝大多数城邦国王的权利至高无上B.绝大多数城邦实现了共和

C.绝大多数城邦仍然是奴隶主贵族专权D.绝大多数城邦实现了平民执政

18.右图是第28届奥运会的会徽和吉祥物,举办国被誉为西方文明的“根”( )

A.希腊B.迦太基C.罗马D.埃及

19.假如穿过时光隧道,来到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下面那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A.民主政治高度发展B.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C.国家各级官职向公民开放,通过选举产生D.屋大维执政

20.“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语)这里的“她”是指()

A.埃及B.巴比伦C.雅典D.罗马

二、非选择题

21.识图题

(1)右图为《古代希腊》地图。请写出古代希腊所包括的地理范围。

(2)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应地点的字母及对应的地名。

①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奴隶制国家的是:

②公元前1500年左右,出现奴隶制国家的是:

③爱琴文明包括的文明的地点在:、

④公元前8世纪至6世纪,在希腊兴起的奴隶制城邦中,最著名的有:、。

(3)希腊文明与亚非文明最显著的不同点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希腊全盛时期,奴隶数量众多,一个公民通常都占有几个奴隶,有的富人占有奴隶成百上千,雅典的劳里温银矿常年有上万奴隶从事开采和冶炼。有的城邦还让奴隶充当被认为是“贱业”的警察、书记员。奴隶没有人格,没有自由,他们被看做“会说话的工具”,可以出租和买卖,许多地方设有专门买卖奴隶的市场。

材料二:雅典公民大会由年满20岁的全权公民组成,大约每10天在雅典卫城召开一次会议。在会上,公民都可以登台学说,对事关国家的议案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众以喝彩欢呼或高声怪叫来表示自己的支持或反对。演说者多是善于雄辩的活跃人物。大会演说通常是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辩论结束后再对议案进行表决。表决用举手或投石子、贝壳、陶片等方式进行,遵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裁决。雅典的重大事务就是这样在公民大会上决定的。

请回答:

(1)希腊进入全盛时期是在什么时候?结合材料一,回答总结希腊进入全盛时期是与什么因素分不开的?

(2)雅典公民大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这种民主的政治制度建立于何时?又是在什么时候更加民主化的?

(3)结束两则材料说一说雅典民主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保持兴盛,该国十分重视教育。男孩在学校里练习乐器演奏、跑步、角力、拳击,学习诗歌、天文、史地、锻炼当众演讲,开展自由讨论,从而增强体魄,提高素养,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公民作准备。女孩除担任家务以外,也在家练习读写,演奏乐器。

材料二:“一座以人墙代替砖墙的城市,就是一座坚固设防的城市。

请回答:

(1)两则材料中的内容,你可以判断材料中的“该国”或材料二中的“城市”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个地方?

(2)从材料一看,该国教育侧重于什么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该国有哪些特点?

(3)如何理解材料二这句话?

(4)两则材料反映的内容是哪位统治者在位时期采取的措施。该统治者在位时,该国发展的状况如何?

(5)说一说这一地区的教育对于我们今天有何启迪?

第5课古代罗马

导学提纲

一、罗马共和国

1.地理位置

古罗马国家由位于_________台伯河畔的__________发展而来。

2.罗马共和国的兴起

____________年,罗马建立了奴隶制共和国,公元前3世纪统一了____________。接着,罗马向海外扩张,与控制地中海西部的北非强国_____________进行了长达100多年的争霸战争,史称__________,罗马最终击败了________。罗马还不断向地中海东部发动征服战争,公元前_________,罗马取得了___________的霸权,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3.罗马的共和制度

罗马共和国时期,制定了___________法律,完善了共和制机构,公民享有_____________的权利。国家没有______________,最重要的机构是_____________,最高的官职是______________。罗马共和国的政权主要掌握在_________________手中。

4.罗马的奴隶制度

罗马共和国时期___________盛行。________、_______和家庭都广泛使用奴隶劳动,甚至一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由奴隶充任。奴隶被视为“__________”,没有人身权利。奴隶主还把强壮的奴隶训练成____________,让他们自相残杀或与狮虎搏斗,以此取乐。

5.罗马共和国的衰亡

罗马共和国后期,共和制度出现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声势浩大的__________起义震撼了罗马的统治。一些军事领袖为获取国家权力展开了激烈争夺。公元前45年,_________夺得罗马最高权力成为独裁者,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

随堂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罗马建立奴隶制共和国是在()

A.公元前610年B.公元前594年C.公元前510年D.公元前3世纪

2.罗马在向海外扩张时,与控制地中海西部的北非强国哪个国家进行了争霸战争()

A.迦太基B.雅典C.斯巴达D.埃及

3.罗马取得了地中海霸权,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是在()

A.公元前3世纪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1世纪D.公元2世纪

4.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没有国王或皇帝,最重要的机构是()

A.执政官B.元老院C.公民大会D.五百人会议

5.掌握罗马共和国政权的是()

A.全体公民B.奴隶主贵族C.所有奴隶主D.大多数公民

6.在罗马共和国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的是()

A.奴隶主B.奴隶C.平民D.公民

7.下列罗马共和国时期,广泛使用奴隶的地方有()

①农庄②医生③矿场④老师⑤家庭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8.罗马奴隶地位悲惨主要体现在()

①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②让奴隶做角斗士,自相残杀或与狮虎搏斗

③没有人身权利④可以从事一些地位较高的职业,如医生

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9.罗马共和国后期,对罗马的统治起到了震撼作用的事件是()

A.斯巴达克主义B.屋大维独裁C.恺撒独裁D.伯里克利改革

10.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时在位的统治者是()

A.恺撒B.屋大维C.梭伦D.伯里克利

11.恺撒夺得罗马最高权力成为独裁者是在()

A.公元前510年B.公元前45年C.公元前27年D.公元395年

12.罗马帝国建立的重要标志是()

A.罗马战胜迦太基B.恺撒夺取统治权

C.屋大维建立元首制D“罗马和平”的出现.

13.独揽政治、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被尊为“奥古斯都”的罗马统治者是()

A.恺撒B.屋大维C.梭伦D.伯里克利

14.罗马帝国分裂成两部分是在()

A.公元前510年B.公元前45年C.公元前27年D.公元395年

15.西欧奴隶制度结束的标志是()

A.恺撒独裁B.屋大维实行元首制

C.罗马帝国分裂东西两部分D.西罗马帝国主的灭亡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们(奴隶)容易捕获,这桩买卖的最重要最发财的中心是……提洛岛,这里一天之内可以进出几万名奴隶。……原因是,迦太基……被摧毁之后,罗马人变得非常富裕,役使大量奴隶。海盗看出用这种方式赚钱非常容易,于是海盗在各地兴起,自已去袭击和贩卖奴隶。

材料二:有人将工具分为三类,会说话的工具、半哑巴工具和哑巴工具。会说话的工具包括奴隶,半哑巴工具包括牛,哑巴工具包括车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罗马社会的哪一特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罗马奴隶的来源都有哪几种?

(2)材料一中罗马摧毁迦太基的战争历史上称为什么战争?这使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3)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在罗马繁荣的背后,奴隶的命运如何?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第6课中古时代的欧洲

导学提纲

一、封建等级制度 

1.西欧封建社会的建立

____世纪末,随着一个个______国家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西欧进入了封建社会。

2.封建等级制度

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公元______世纪初,_________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推行__________,实行土地分封。国王将________分封给臣下,臣下又将分得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下属,下属又将土地再分封。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国王、_____爵、____爵、____爵、____爵、____爵和________等不同爵位的封建主等级。各封建主之间以主臣关系依次隶从,构成一座封建等级金字塔。塔的最底层是________。大大小小封建主占有土地,形成_________,封建庄园遍布西欧。

二、教会的统治 

1.教会统治的形成-丕平献土

_____年,________国王矮子丕平为报答________对他的支持,把用武力夺取的_________中部一片领土献给教皇,形成了____________,史称“丕平献土”。

2.教会统治的表现

(1)政治上:______________被视为_______在人间的最高代表,有权_______,地位至高无上。

(2)经济上:_______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西欧_______以上的土地,不但剥削领地上的农民,还要向全体居民征收_________。

(3)思想文化上:教会是西欧最顽固的封建精神堡垒,垄断_______,宣扬____________是一切知识的顶峰,反对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禁绝______________古典文化。

3.影响

教会的统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上把教会统治的时代称为“_____________”。

三、西欧城市的兴起 

1.时间:_______世纪前后

2.原因:西欧_______的提高,_______逐渐发展起来。

3.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这些城市都建立在______________的领地上。城市为获得_______权,不断进行反对封建主的斗争,甚至举行武装起义。______________是城市反封建主斗争的典型。

4.著名的工商业城市

意大利的_______、热那亚、____________,法国的_______、马赛,英国的_______等,都是当时西欧兴起的著名工商业城市。

5.城市兴起的作用

城市的兴起对瓦解______________和孕育_____________________起着重要作用。

四、拜占庭帝国的败落 

1.拜占庭帝国

即_______帝国,因其首都______________原称拜占庭而得名。

2.繁荣

拜占庭帝国继承______________文明,5世纪至6世纪初时一度出现繁荣景象。那时,境内_______,_______,君士坦丁堡因繁华富丽而被西欧人视为天堂。

3.衰败的原因

拜占庭帝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肯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__,看重_____________________。6世纪上半叶,皇帝______________为恢复昔日的罗马帝国而频频用兵,导致民穷财尽。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国力日渐衰落,领土被蚕食,国家四分五裂。

4.灭亡

_______年,崛起的______________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掉了延续千年的古老帝国。

延伸阅读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4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有哪些?学生回答后,结合本章导语导人新课。

*一、美国领土的扩张

1.读教材,了解美国领土扩张的背景:提问后明确:为了满足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大批的移民拥人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不久,美国就掀起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2.明确:西进运动有哪两种方式?提问,回答:西进运动一是向西扩张领土,二是向西部大量移民。

3.读书,想想美国领土扩张有哪些手段;读图,了解美国领土扩张的进程。提问,明确:美国在独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通过签订和约、购买、侵占等手段进行领土扩张。美国独立时,地域很小,其版图只拥有东部的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面积不过90多万平方公里。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美国不断向西进行领土扩张,把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了太平洋地区。其领土扩张课分为三个阶段:

①1776年最早宣布独立的有十三个州,面积为90多万平方公里;②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将密西西比河以东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领土划归美国,面积达到230万平方公里;③美国在独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通过购买、侵占等手段进行领土扩张,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扩展到太平洋沿岸,约占北美大陆的一半。

4.读书,思考,我们该如何认识美国的西部移民运动?

提问,回答,明确:向西部移民是美国西进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美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举措。西迁使印第安人人口锐减,土地丧失。到19世纪末,印第安人从原来的100多万减少到只有24万。在20年内,就有1500多万亩土地被掠夺。印第安人西迁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西进运动的历史也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在领土扩张的同时,东部地区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随之推广到西部,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使美国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西进运动和大规模移民则使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得到充分发挥,使美国很快赶到了世界前列,工业总产值一跃而居世界第四位。

二、南北战争的爆发

1.读教材,明确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

明确: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提问后教师讲解:独立战争之后建立的美国联邦政府,代表着北方资本家和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美国在独立前后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即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南北方两种社会经济制度随着美国的领土扩张、南北方经济的发展,围绕奴隶制的存废,北方资产阶级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就越来越尖锐。

19世纪初,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到1860年,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四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北方资产阶级急需保护国内市场,保障原材料供应,提高关税,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特别是需要大量自由的雇佣劳动力。所以,他们迫切希望联邦政府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实行关税保护,取消奴隶制。而南方却盛行奴隶制的种植园经济,种植园奴隶主为了牟取高额利润,为了控制国家政权,他们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批运往英国,并从英国输入大批廉价工业品,因而他们主张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充奴隶数量,在西部扩展奴隶制,增加蓄奴州。这样,便同北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所以,教材指出南方的奴隶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在全国的发展”。奴隶制的存废便成为美国南北方矛盾斗争的焦点。

北方工商业资本家为获取国内市场和劳动力,主张废除黑奴制度,而南方种植园主则坚持奴隶制度,发展奴隶制度,这种矛盾难以凋和,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3.提问:南北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明确:1860年11月,代表北方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林肯当选总统,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因为林肯反对奴隶制并主张废除奴隶制,南方奴隶制种植园主就以此为借口挑起这场战争。

4.学生概述南北战争爆发的经过:

明确:首先挑起战争发动叛乱的是南方奴隶制种植园主,时间是1861年11月。“叛乱”一词表达南方的分裂行为是一种贬责,也是一种性质的界定。为说明南方的行为是“叛乱”,三个事实:一是南方11州退出联邦,另立政府——“美利坚诸州同盟”;二是制定新的宪法,选举总统;三是另立里士满为首都。林肯号召人民为维护联邦统一而战,人民群众纷纷响应。

三、北方的胜利

1.读书,概括南北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明确:1861年4月一1862年为第一阶段,北方节节失利;1862年至1865年为第二阶段,北方扭转战局,获取胜利。

2.想一想:北方在力量对比和人心向背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北方有强大的工业,人口达2234万,得到广大人民支持;而南方不仅工业力量薄弱,而且人口中黑奴占400万,他们与奴隶主有很大的矛盾。但在战争之初北方却节节失利。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局面呢?

提问:一是南方奴隶种植园主叛乱蓄谋已久,准备充分;二是北方林肯政府总想妥协。林肯在初期虽反对奴隶制,但他因担心南北分裂而反对立即取消奴隶制,因此总想与南方奴隶主妥协,不提出废除奴隶制,不发动人民群众,没解决广大人民的土地问题,缺乏战争的准备,从而导致失利。

3.思考:北方能在第二阶段扭转战局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林肯政府为了扭转战局,先后通过了《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是南北战争中美国政府颁布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法律文件。《宅地法》规定,凡支持、拥护共和国的成年公民,从1863年6月1日起,只要缴纳10美元登记费,就可以从西部的国有土地中领取160英亩的土地,在连续耕种5年以后,成为私有财产。这一规定极大地鼓舞了联邦军队广大士兵的战斗热情,激发了联邦军队的战斗力。《宅地法》的颁行也是美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措施。《解放黑奴宣言》的颁行,对扭转北方的不利形势同样起了积极作用。《宣言》宣布,从1863年1月1日起,叛乱诸州的奴隶全部获得自由,并且可以参加联邦军队。

《宣言》,立即产生了巨大反响。南方各州的奴隶成批地逃亡,他们纷纷来到联邦军队的营地,要求参军杀敌。1864年,联邦部队中的黑人团队猛增到166个,达12.6万余人。所以,这两个法律文件的颁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为北方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4.明确南北战争结束的标志。1865年4月,北方攻占南方都城里士满,内战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结束。

5.提问:我们该如何评价林肯的功绩?明确:林肯为领导解放黑人奴隶和维护国家统一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的名字和事业在美国历史上将永垂不朽。

6.讨论:南北战争的性质和影响:明确: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这是教材对南北战争性质的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是针对美国独立战争性质而言的。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那时,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联合打败英国殖民者,取得独立,但保留了奴隶制。美国南北战争是北方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统一的市场,北方资产阶级所进行的战争。战争的目的是通过废除奴隶制,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以维护美国南北统一。因此,我们称南北战争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南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南北战争的结果不仅维护了美国南北统一,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还取消了黑人奴隶制,使美国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到19世纪后半期,美国超过了英、法等先进国家。

作业:阅读《飘》或《根》

教学反思

第2课俄国农奴制的废除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时间、代表人物;了解沙皇俄国的对外扩张概况;掌握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是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国力,从而说明改革是强国之路,对学生进行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了解沙俄的侵略扩张史,使学生认识到拥有2200万平方公里的地跨欧亚两洲的沙俄帝国是建立在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侵略的基础上的。并联系近代沙俄对我国的侵略,揭露沙俄的侵略野心和罪恶,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俄国农奴制的废除。难点: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原因和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讲述俄罗斯发展历程进入本课学习

19世纪中叶,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严重地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巩固统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于1861年实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农奴制度,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成为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俄国通过改革,极大地增强了向外侵略扩张的实力.经过400多年的向东、南、西、北的扩张,它从16世纪的一个内陆国家发展到20世纪初拥有2200万平方千米土地的、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一、农奴制的危机

1.通读全课,请学生概括本课内容:提问回答,明确: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俄国历史上著名的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和沙皇俄国的对外扩张。

2.提问,废除农奴制之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

回答,明确:19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俄国已有一定的发展。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发展到2800家。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1860年俄国采取机器生产的工厂已达1.2万多家,铁路里程1500公里。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的人数不断增加。实行改革以前,已有工人86万。同时,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也逐渐超过农奴劳动。自由雇佣工人的比例上升,1860年已占全部工人的87%。

3.进一步提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进行改革呢?

回答,明确:俄国仍处于落后的农奴制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由于农奴制的严重制约和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俄国的生铁产量增长了两倍,而英国增长了近30倍,俄国的生铁产量仅为英国的1/15。同期,俄国的铁路有1500公里,而英国有1.5万公里,德国有1万公里。对外贸易的结构,也反映出俄国工业的低水平。俄国出口的是农产品,进口的是工业品,它已逐渐沦为西欧各国的原料供应地。

4.由此看出农奴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必然会产生危机,想一想,这种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问,明确:危机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奴制度严重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腐朽的制度,这是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的根本原因。二是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国内矛盾,爆发了人民起义。

5.思考:为什么农奴制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阻碍呢?(提示:上节课美国南北战争前的奴隶制度)

明确:一点是农奴制度无法满足工业发展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因为在农奴制度下,大批的农奴被固着在封建庄园的土地上劳动,他们没有人身自由,不能以自由之身进入城市,成为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雇佣工人,这从劳动力上制约了俄国工业的发展。二点是农奴制度下的庄园经济是落后的、封闭的经济,社会购买力低下,对工业产品的需求量小,这从商品的销售上制约了国内商品市场的扩大。教材指出的这两点既是农奴制对资本主义的阻碍作用,也是农奴制度危机的表现。

6.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国内矛盾的表现,用事例说明

提示:一个是人民群众的起义和暴动,二个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武装起义。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统治激起农奴起义不断发生。1825年至1855年的30年间,俄国掀起了汹涌澎湃的农民运动,农奴起义多达500次以上,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在农民运动的困扰之下,沙皇为摆脱国内的困境,力图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1853年,俄国发动了侵略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战争以失败而告终。结果使俄国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引发了新的全国性的农民运动,仅1860年就发生了农民暴动108起。新兴资产阶级的起义教材主要指出了俄国“十二月党人”的武装起义。“十二月党人”是俄国的贵族革命者,属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派,其骨干是俄国军队中进步的贵族军官,他们结成秘密的革命团体,主张消灭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1825年12月(俄历),“十二月党人”乘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去世之机,在彼得堡发动起义。起义因脱离人民群众而被沙皇政府镇压下去。

7.请概括俄国1860改革的根本原因

明确:农奴制度摇摇欲坠,已经过时。要消除农奴制度下俄国的社会危机,必须实行社会改革。

二、农奴制的废除

1.提问:俄国废除农奴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明确: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

2.请学生复述克里米亚战争:明确: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向黑海地区扩张,于1853年10月向土耳其宣战。为了达到控制土耳其的目的,英国、法国及撒丁王国先后加入土耳其一方。这场战争的主战场在克里米亚半岛,因而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

3.请进一步说明改革的目的。

明确: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加剧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是在这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才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的。正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自己在谈农奴制的废除时所说:“与其等待农民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对沙皇改革的动机,教材小字已有说明。

4.概括改革的主要内容。提问,明确:中心措施是废除农奴制度。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发的法令规定:①给农奴以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任意买卖、典押、交换和转让农民,农民享有家庭和婚姻生活的自由,农民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从事工商活动以及同他人或机关订立契约或进行诉讼。但是,农奴要向地主缴纳赎金,才能成为自由农民,否则继续受地主的奴役和剥削。②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可分到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但是,在法律上份地仍属地主财产,农奴仅有“永久使用权”,而且,也要缴纳高于地价50%的赎金。③取消地主对农民的行政和司法权后,保留由政府和地主贵族掌握的村社作为管理农民的自治机构,并实行连保制,农民未经许可,不得到外地谋生。

5.讨论:我们该如何评价俄国废除农奴制度

提示: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虽然是封建统治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由于它废除了农奴制度,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9世纪60年代,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同时沙皇专制政权开始变成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因此,这场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是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开始,所以说这场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这场改革很不彻底,由于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在政治上,依旧是沙皇专制统治,农民继续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在外交上,因改革而加强了统治的俄国进一步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三、俄国的扩张(阅读)

提示:侵略成性的沙俄是在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向周边不断吞食、扩张而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的。

在1861年改革前,特别是彼得一世和女皇叶卡捷琳娜时期,在欧洲方面,主要是向波罗的海沿岸和黑海北岸夺取出海口岸,使俄国成为濒海国家,以便称霸世界;在波罗的海岸边建立新都圣彼得堡是俄国向西扩张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亚洲方面,则是从16世纪末就向西伯利亚进行殖民,又南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侵占我国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土地。18世纪中叶,又侵占了中亚广大地区。1861年改革之后,沙俄更为变本加厉,通过一系列战争,向东、南、西、北四方扩展版图。到20世纪初,沙俄成为拥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被称为“民族监狱”的殖民大帝国。

教学反思:

第3课日本明治维新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首先打开关闭的日本国门的国家,倒幕派的组成力量、维新开始时间和主要代表,归纳、概括幕府统治的危机和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概述武装倒幕运动;理解并分析明治维新的性质和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概述幕府统治的危机和武装倒幕运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对明治维新背景、主要内容、性质和作用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幕府统治的危机和武装倒幕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历史必然性。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的强国,从而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坚持改革与开放。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及作用。难点:明治维新的背景及成功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老师:在日本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改革:一次是大化改新,日本向中国学习,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一次是明治维新,日本向西方学习,由封建社会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提问:“明治维新是如何向西方学习,使日本成为亚洲近代唯一民族独立的国家?”由此导入新课。或者提问:“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同是被欧美列强用军舰轰开国门的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为什么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日本却成为亚洲唯一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强国?”然后引入新课。

一、幕府统治的危机

1.读课文,请学生分析19世纪中叶日本的社会状况

提问,明确:19世纪中叶日本的社会状况,日本虽然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但是,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产生。在城市,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手工工场发展起来,有的商业资本控制了手工业生产,一些小商品生产者分化成为手工工场主。手工场雇佣工人,进行商品生产。当时的棉纺织业甚为发达,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手工工场,有的拥有织机已多达200余台。在农村,许多富农和商人从封建领主手中承包开垦新田,再把新田租给农民,或直接雇工经营农业。这样,他们就成了新地主:是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经营地主。这一时期,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还不高,还处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初级阶段。

2.思考,当时在日本国内,幕府统治出现怎样的政治危机?

明确:当时,日本处于幕府统治之下,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幕府统治时代,天皇只是日本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国家实权掌握在由德川家族世袭的将军手中。将军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政厅——幕府是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将军同时也是日本最大的封建领主他在全国的大多数地区都有直辖领地,所占土地面积达全国土地的25%。将军把土地分给其下属大名(诸侯),大名的领地叫藩,大名也叫“藩主”,全国有250--300个大名。大名有自己的军队,独掌领地内的行政、司法、征税大权,可以在领地内发行货币,在本领地与别人领地之间设关卡。大名在政治上是将军的附庸,要向将军效忠,把收入的一部分奉送给将军,还要负担军事上或其他方面的一些封建义务。将军和大名都豢养许多武士,武士享受将军和大名分赐的俸禄(领地或年贡米)。武士分等级,内部有上层武士和中下级武士之分。上层武士可以参与藩政,下级武士一般不能直接参与藩政,也没有封地,只领取禄米。下级武士是享有俸禄的世袭职业军人,专门学文习武,有佩刀特权,负有随主出征的义务。下级武士也属于封建统治阶级,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支柱。这样,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的封建地主阶级。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日本社会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剥削压迫而破产失地的农民和市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激化。新兴地主、资本家和商人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势力,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对封建幕府统治不满。统治阶级内部的中下级武士在幕府体制下由于等级低下,不能享有政治权力和经济权益,加之将军和大名常常用停发或削减下级武士俸禄来解决财政困难,因而日益贫困、地位没落,对封建幕府统治不满。大批下级武士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从事手工业生产,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与资产阶级结成倒幕联盟。他们由封建统治的支柱转化为倒幕运动的主力。再者,西南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地区经营工商业的一些大名,随着经济势力的增强,对自己在政治上无权的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强烈要求改革。这样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国内各种矛盾交织在

一起,幕府统治成为众矢之的。

3.思考:同时,在日本,幕府统治又面临怎样的外交危机?

提问,明确:日本遭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威胁,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欧美各国向外扩张,要求日本开港通商,遭到日本的拒绝。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柏利率领美国海军,以炮击江户相威胁,迫使日本政府屈服。1853年,美国首先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关闭的国门被打开。西方列强进入日本,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日本。

4.学生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问,明确:幕府统治下的日本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

二、武装倒幕

1.提问:在倒幕前夕,日本发生了哪些反幕斗争?倒幕派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

明确:农民起义、市民暴动、人民反侵略反幕府斗争,并在此愈演愈烈的形势下,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组成的倒幕派形成。倒幕派在1867年拥立年幼的明治天皇(睦仁),准备进行武装倒幕.

2.学生叙述日本武装倒幕的经过:明确:1868年1月,倒幕派军队与幕府军在京都郊外的伏见、鸟羽进行激战。讲述战斗经过。

3.思考武装倒幕运动的意义。经过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统治日本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统治,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是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可以说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是搬开了日本社会改革的绊脚石。

三、明治维新

1.读教材,知道明治维新的领袖、政治口号、及开始时间。提问,明确:明治维新主要的改革者,口号“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历史上把推行的这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措施称为“明治维新”。

2.请学生叙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提问。一、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废除了封建领土土地所有制,触及了日本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消除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局面,加强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实现了明治政权向近代资本主义政权转化的关键性一步。二、在经济上,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推行殖产兴业的政策。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扶持和保护资本主义企业,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三、改革教育。四、…提倡欧美生活方式..。五、建立效忠天皇的武装——皇军。

3.思考,明治维新的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讨论:明治维新为什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讨论:日本明治维新的作用及其评价:提问,明确:对内,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外,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民族独立国家。明治维新的局限性,由于这次改革不彻底,保存了大量封建残余,反映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各个方面。典型的表现一个是日本仍然保留着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一个是仍然保留着“天皇制”这一传统的国家君主制度。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总结:同时期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为什么日本成功,我国却没成功?日本明治维新对我国有什么启示?比较日本和俄国的改革。

教学反思:

第四学习主题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欧洲宪章运动的名称和《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的学习,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对课文中的资料阅读、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得出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介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认识马克思、恩格斯选择为人类谋福利作为自己职业的高尚情操,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激发学生勤奋学习,追求真理和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

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

先提问:19世纪哪些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产生什么后果?后导入新课: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增长,生产发展了,但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却日益相对贫困。当时英法等国有些思想家对这种社会现象提出了疑问,他们费尽苦心设计方案,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后来,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革命实践,才寻找到改造社会的切实可行的答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接着以“科学社会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呢”的设问来导入新课。

讲述新课

一.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1.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为什么会出现空想社会主义?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时思考上述三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材料有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印象。空想社会主义它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最优秀的政治思想,这些设想对于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但他们的社会主义主张,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这是因为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不成熟,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还不发展,他们不能发现、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认识无产阶级是创造新社会的伟大力量,因此也就不能指出真正的出路。

2.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指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让学生先看课文(包括插图及其说明文字),接着逐个提问上述两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挂“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简表加以小结,说明其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达到非常尖锐的程度,无产阶级把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即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要求学生记住这三次工人运动爆发的时间(19世纪三四十年代)及其名称,(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强调理解其意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虽都遭到镇压,但它有深刻的教训: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因此,创立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就成为时代迫切的需要。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板书)

张挂马克思、恩格斯人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部分(包括插图及其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迹(板书)。为了使学生接受具体、生动的革命理想教育,有一个更鲜明的感知和从导师身上受到些做人的启迪,可讲述相关的两段自阅课文(小字),适当介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远大理想。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革命活动的共同点是他俩从小就勤奋好学,有大志、有抱负,均决心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认真研究理论,深入工人群众,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因而才能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使社会主义空想变成了科学。1844年,他俩相会于巴黎,结成了毕生的战斗友谊,并为人类解放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他俩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以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为理论的来源,并加以革命的改造和吸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1)空想社会主义;2)德国古典哲学;3)英国政治经济学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历史意义:

(老师补充材料)“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1847年6月,当时的国际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它是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同年11月,该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这次大会,并受委托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共产党宣言》。

(引导学生看98页《共产党宣言》(封面),接着提问)《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它的基本思想及其伟大意义,然后强调,要记住它发表的时间:1848年2月。(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材料了解其基本思想):①分析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指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发生、发展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历史使命。②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伟大意义: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作了完整的、系统的阐述。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它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创造了一个时代,无产阶级有了自己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巩固小结:依据板书简要归纳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即教学要点的三个方面,接着提问:

1)空想社会主义与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2)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两者之间有何异同?

3)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

4)《共产党宣言》何时发表?有什么意义?(小结指出:1848年,即19世纪40年代。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强调: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此后,无产阶级有了自己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组织课下讨论:“我从马克思、恩格斯身上要学习些什么?”指定课外阅读《马克思青少年时代》。

教学反思:

2课巴黎公社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普法战争爆发时间和巴黎公社成立的时间;了解3月18日革命和巴黎公社建立情况;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的学习和对巴黎公社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巴黎公社历史意义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和评价能力。通过对巴黎公社失败原因的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巴黎公社的教学,特别是公社成员为捍卫公社而英勇战斗和献身的革命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主义教育。通过对巴黎公社成立和失败史实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是曲折的,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通过学习巴黎公社,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国际歌》的教学,认识《国际歌》是国际无产阶级战斗不息、可歌可泣精神的体现。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巴黎公社历史背景和公社性质。难点:巴黎公社性质和失败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上课前请全体同学齐唱《国际歌》,感受乐曲的悲壮和昂扬精神,接着提问:《国际歌》是在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下写出来的?从而开始新课。

一、巴黎公社的建立

1.读书,思考:巴黎公社革命发生的背景。

提问,明确: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先后建止的国防政府和以梯也尔为首的临时政府实行对外卖国、对内敌视工人的反动政策,是巴黎公社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巴黎公社是在祖国处于危难关头,本身遭到临时政府进攻时情况下发动革命的。

2)资产阶级掌权的国防政府,实际上是卖国政府,它对外投降卖国,对内企图消灭人民武装力量。而普鲁士并不以色当的投降为满足,继续大举进攻法国,9月19日,普军包围了巴黎。1871年1月28日,法国卖国政府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祖国处于危难关头,于是爆发了3月18日革命。

3.请学生概述巴黎公社成立情况:明确:教材讲述了公社的成立。3月18日革命取得胜利,3月28日,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4.思考,理解巴黎公社政权形式。

明确:巴黎公社是第一次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创造的新的政权形式,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二、五月流血周

1.学生读书,复述巴黎公社失败的经过

明确:公社成立后由于没有乘胜进军凡尔赛,使反动政府有了喘息机会,反动政府纠集反动武装疯狂反扑,进攻巴黎,制造了血腥的“五月流血周”。5月21日,梯也尔军队在巴黎城内奸细的策应下,从圣克鲁门进入市区,与巴黎公社社员发生了激烈的巷战,公社社员英勇奋战,表现了顽强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5月21至28日,巴黎公社战士经过一周的浴血奋战后,终因寡不敌众,5月28日,最后一批公社战士牺牲在贝尔一拉雪兹公墓的一堵墙下,巴黎公社在反动军队的血腥镇压下失败了。马克思说:“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它的英烈们已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

2.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明确: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是这一尝试的具体表现。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巴黎工人却以高昂的热情和革命首创精神,对旧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造,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是全世界革命人民的宝贵财富。公社的革命精神鼓舞着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继续进行不断的奋斗。

三、《国际歌》的诞生

1.结合全课,讲述巴黎公社的英勇事迹。

2.学生复述国际歌产生的经过:公社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了整个巴黎,巴黎变成了凡尔赛反动军队屠杀革命者的大屠场。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公社战士气壮山河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的战斗场面永远激励着巴黎人民。公社社员、诗人欧仁鲍狄埃满怀悲痛地创作了振奋人心的诗篇《国际歌》歌词,表达了无产阶级永不屈服,一定要最后消灭世界上一切剥削阶级的气壮山河的誓言。

3.〈国际歌〉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工人集会上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国际歌》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1917年十月革命中,进攻冬宫的工人士兵就唱着《国际跚夺取了冬宫。

教学反思: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2


板书:(以上条目)

主题活动:马可波罗东游寻踪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马可波罗东游的活动,具体了解古代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史实,进一步巩固所学有关马可波罗东游的历史知识,树立交流与融合是世界文明发展主旋律的意识。

2.掌握当时西方人获取、认识和了解中国信息的重要途径,理解中国走向世界的漫漫历程。

3.通过绘制马可波罗东游路线图,学习绘制地图的基本技能并培养通过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4.查阅和收集有关马可波罗东游的历史文献,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提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

5.通过学生做导游和扮演角色,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进入历史情景的自我表现能力。

6。模拟马可波罗东游中国,感受中国风韵,领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课前准备

1.确定活动主题内容

本课活动主题是“马可波罗东游寻踪”,活动要围绕主题让学生了解马可波罗来中国的路线,以及沿途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活动要立足于友好往来是古代中外交往的土流,让学生尽可能以外国人的眼光来看当时的中国,“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元朝”是活动始终应该坚持的视角,避免中国人看中国。

2.制定活动计划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整体上制定活动汁划后,让学生根据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

(1)活动时间、地点和人选。由于采用课本剧的形式,需要提前较多的时间来准备(2—5天),事先确定角色人选和剧本:选择角色时可以以马可波罗为主,再适当增加其他角色,如马可波罗的叔父和随从以及沿途的中国人等。演员通过车:生自荐和推荐的方式产生。

(2)关于剧本。教师作出主题活动的要求后,让学生自己编写,教师修改。可套用《大话西游》的风格和经典台词,搞成《大话东游》。当然,也可采用正剧的方式。

(3)活动具体过程。学生先拿出剧本,师生共同修改,然后排练。自己制作一点服装和道具。

3.搜集整理资料

毕竟历史活动课不是语文活动课。形式可以生动活泼,资料和信息必须准确无误。马可波罗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著名的地方,必须事先落实,以免剧本出现史实方面的失误,比如长城,在《马可波罗游记》里没有提到这个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有可能他没有去过,剧本对此就不能胡编。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寻找资料的方式,如查阅图书、调查访问、上网查询,并对搜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教师审查剧本时,尤其应该关注史料是否准确无误。

活动过程

1.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可由学生主持。由主持的学生写好串词,宣布活动(节目)开始,教师做一名忠实的观众即可。

2.活动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表演,大家当观众认真看。

第二个环节是挑刺,看完后由同学们来挑剔表演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史实是否有误,是否紧扣了活动主题,台词是否精彩,谁的表演最到位等。

第三个环节是教师总结,无论学生表演得怎样,教师应该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适当指出缺点,因为,活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评价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在活动中是否主动积极,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否正确,每个人的表演特点、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测评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第五学习主题: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第1课:古代的文字与文学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的特点及其书写材料;了解古希腊的著名文学、戏剧作品及其作者和阿拉伯文学代表作品;理解《荷马史诗》《俄狄浦斯王》和《天方夜谭》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人类几种古文字的比较鉴别,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对历史文化成果的鉴赏能力;通过学生随堂小制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类古代文字和著名文学、戏剧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这些充满人类智慧的文化成果的浓厚兴趣,感悟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和共容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这些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培养学生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和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古代的文字和《荷马史诗》。

二、难点:对《俄狄浦斯王》艺术价值的理解。

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在前一节课结束时,安排预习,鼓励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情况,并选读《荷马史诗》《俄狄浦斯王》或《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2.准备课堂小节目,如:朗诵《荷马史诗》或《俄狄浦斯王》的选段,讲故事,话剧表演(由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在课文所提及的古典文学中选择,鼓励学生再创造)。

3.每人准备一块10厘米见方的黏土泥板和一根尖头小木棍,上课时放在课桌上。

二、教师准备

将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在学生推选下确定每组组长;组长主要负责督促组员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堂活动等具体组织工作o

教学活动过程

导人新课:

(出示图片):《棺盖残片上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泥版》《商代甲骨文》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三张图片,图片中的哪种文字是我们以前曾经了解过的呢?

生:(回答)

师:是中国商代的甲骨文。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知道,甲骨文在商朝时大量存在,但直到近代才被重新识读。另两张图片上的文字也同甲骨文一样,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为人们所了解。同学们有兴趣去了解它们吗?今天,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去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吧!

教学内容

一、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师:首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个子目的内容,了解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各自的基本情况,并完成大屏幕上出示的表格。

生:(阅读第一子目内容,然后举手回答,完成表格。在回答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特征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分析。在学生回答这两种文字已消亡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的内容,使学生关注古老文字的发现和释读,然后适当补充关于两种文字的演变过程。)

类别象形文字楔形文字

发明时间

使用地域

书写材料

特征

消亡

师:我们刚才了解了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的基本情况,同学们能否鉴别出图片中,哪些是象形文字,哪些是楔形文字?(同学鉴别后)我想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怎样进行鉴别的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强调鉴别的方法主要应根据这两种文字的特征来进行。让学生了解鉴别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强化这两种古文字的特征。)

师:我们已对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有了初步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亲自体验一下楔形文字的特点。大家一起来写一写,比一比,看哪组同学写得又快又好。

生:(拿出准备的黏土泥板和尖头小木棍,仿写楔形文字。然后,各组组长展示该组推选出的部分作品,教师随机请一名或几名同学谈谈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感受。)

师:现在,我们已了解了人类古文字中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的基本情况。如果我们要对这三种文字进行一番比较,同学们说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同学自由回答后,教师归纳出比较的项目,如:出现时间、使用地域、书写材料、文字特征、消亡或演变等。、力图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师:象形文字、楔形文字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它们的复杂与精妙,感受到了我们人类的祖先在创造和发明它们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的智慧。

师:(过渡)在了解了古代的文字以后,接下来便是文字的表达和运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些引人人胜、流芳千古的古典文学作品吧。请同学们在观看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这一片断中涉及的是哪一部世界古典文学名著?第二,这部作品给谢里曼的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播放《谢里曼与(荷马史诗)》的视频片断;片断主要讲述《荷马史诗》对世界级的历史学鼻祖——谢里曼的至深影响。)

师:片断中涉及的是哪一部世界古典文学名著?

二、荷马史诗

那么《荷马史诗》对谢里曼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根据影片的介绍回答。)

师:常言道,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荷马史诗》是怎样的一本好书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究。

首先,什么叫史诗?

(同学回答后.教师指出,“史诗”就是指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长诗。然后,教师就荷马史诗的组成、作品的主要内容、作者、作品成熟的时间、所反映的时代、作品的艺术特点、文学地位等向学生提问,其间可视情况朗诵一些《荷马史诗》中的片段。)

师:(提问结束后)《荷马史诗》内容宏阔、故事神奇、魅力无穷,直到今天,它仍被世人所推崇,并成为电影电视取之不尽的题材。下面,老师准备了部分根据《荷马史诗》改编的精彩影片片断和大家一起分享。请看大屏幕(播放剪辑的《特洛伊》和《奥德赛》的电影片断)。

师:好的书能使懂得欣赏它的人受益终身,正如荷马史诗之于谢里曼。我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去认真凑渎《荷马史诗》以及更多能让你受益的书籍。

三、《俄狄浦斯王》

师:在古希腊不仅诞生了《荷马史诗这样伟大的史诗,而且古希腊还是欧洲戏剧的故乡。古希腊戏剧分为悲剧和喜剧。悲剧是古希腊城邦繁荣时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非常兴盛的文学形式;它以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或现实题材为主要内容,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警示和教化作用,深受当时人们的欢迎。

同学们能从课本的哪些材料来得出当时希腊戏剧非常繁荣的结论呢?

生:(学生从课本上找出相关的信息,主要包括:教材中《古希腊的剧场》图和“史海拾贝”中关于希腊戏剧节的介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

师:公元前5世纪,雅典涌现出了三位非常著名的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图片展示各悲剧家肖像、生卒年和代表作。)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索福克勒斯和他的不朽名篇《俄狄浦斯王》。

我想先问问大家,同学们经过了课前准备,那么你们现在了解的关于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有哪些呢?

生:(讲故事)

师:听完《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大家有怎样的感受和启发呢?

生:(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发言,各抒己见,为接下来讲述《俄狄浦斯王》的艺术价值作好铺垫;引导学生感受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的美。)

师:听了大家的精彩发言,下面老师也讲讲自己的认识。

歌颂英雄主义是古希腊戏剧鲜明的主题,而俄狄浦斯王就是古希腊戏剧所塑造的英雄人物之一。

当俄狄浦斯王得知自己是弑父凶手时,他悲叹:“一切都应验了!我成了不应生我的父母的儿子,娶了不应当娶的母亲,杀了不应当杀的父亲。”(出示文字和图片)然而,即使在命运的掌握中他也没有失去坚强的性格,他为自己的行为悲痛万分(出示文字和图片),但他放弃了相对而言要容易得多的了结自己不幸命运的方式——“自杀”。最后,他用王后的金别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自残、然后自我放逐。他选择的是一条活受罪的生存路径,这不仅显示了俄狄浦斯王对生的渴望与生的勇气和毅力,也表明了他勇于担负起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在被命运击倒的那一瞬间,俄狄浦斯王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力量使他高贵地立于山巅而不是匍匐在泥沼之中,他的生命因此具有了震撼人心的永恒的价值与意义。这也正是这一悲剧能够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今天,俄狄浦斯王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虽然他深知“弑父娶母”的命运不可抗拒,但他从未放弃与命运抗争的权利。虽然最终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但他“不可为而为之”的竭力抗争却谱就成了一曲感人而悲壮的交响乐,正是这种“抗争”彰显了他崇高的尊严与令人敬畏的精神。因此,我希望这种精神能够给大家以力量,使我们能够更加坦然地去面对人生中的困难、挫折,甚至不幸。

四、《一千零一夜》

师:在领略了欧洲文学的艺术魅力之后,接下来我们把注视的目光投向亚洲的阿拉伯半岛;我们要欣赏的正是大家非常喜欢的《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大家知道这个名字的来由吗?

生:(回答)

师:那么,在《一千零一夜》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有哪些呢?

生:(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注意抽选一两位学生简单讲述一下其他同学不是很熟悉的故事)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些故事的片断。(播放剪辑的《阿拉丁》《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巴达历险记》的电影片断,学生讲述得较详细的故事就不用看了,同时还要视课堂时间而取舍)

师: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千零一夜》主要讲述和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呢?

生:(回答)

师:那么,《一千零一夜》这样一部阿拉伯的民间文学作品为什么能反映出这么多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呢?

生:(讨论,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要特别指出,《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从8世纪起不断得到丰富提炼,到16世纪定型。8世纪时,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因而这部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既有源于古波斯、伊拉克、埃及等国的故事,也有源于印度、希腊等国的故事。)

师:《一千零一夜》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它的故事来源面广,优美有趣,引人入胜,深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至今仍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同时,它对西方各国的文学、音乐、戏剧和绘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尔基称赞它是民间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在中国,它陪伴着我们许多孩子度过了童年的美好时光。书中的很多故事,甚至已经成了我们怀念童年的一种符号。这些故事既歌颂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的品质,又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黑暗不平的现实,它甚至在我们的一生中,都提醒着我们在辨别假、恶、丑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去珍惜和实践真、善、美。

课堂小结

(出示本课知识结构图,复习本课基本知识后)

师:今天,我们既领略了古朴而奇妙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又感受到了《荷马史诗》、《俄狄浦斯王》和《一千零—夜》的艺术魅力,那么,这些古老的文字与文学名著给大家带来了怎样的启迪和感受呢?请大家把你们的心得与疑问写在课后的空白处,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作业:学习目标

第2课古代科学技术与造型艺术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简述阿基米得和欧几里得的主要成就,了解古希腊著名雕塑作品的名称、巴黎圣母院和阿拉伯麦加清真寺的建筑特点;理解阿基米得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探究希腊科学家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正确的创新方法。通过对古希腊著名雕塑作品和巴黎圣母院、麦加清真寺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代美术作品和建筑艺术欣赏的兴趣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阿基米得、欧几里得等科学家的事迹和贡献的学习,认识他们的成就在人类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欣赏希腊著名的雕塑作品,了解希腊裸体人像雕的特点,认识这些作品非凡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通过对巴黎圣母院和麦加清真寺建筑艺术特点的分析,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培养学生理解、尊重、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阿基米得及其主要成就,巴黎圣母院与麦加清真寺,,

二、难点:世界古代造型艺术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本课导语导入

老师明确造型艺术的概念:。造型艺术是以—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等。因此课题将本课中的雕塑、建筑合称为“造型艺术”。

一、阿基米得与欧几里得

1.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两位科学家出生的先后、国籍、主要贡献及他们在科技史上的地位。

2.请学生概括两位科学家的成就

明确:阿基米得是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精通哲学、数学、物理和天文等科学知识,体现了古希腊学者博学多才的特点。在数学上,他研究无限分割问题及直线与曲线的比较,第一次求得圆周率的近似值,并确定物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在物理学方面,他的贡献尤其巨大,主要是发现杠杆原理和“阿基米得定律”(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等于该物体所排出同体积水的重量),从而奠定了机械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基础。同时,阿基米得善于把理论用于实践,发明了举重滑轮、灌溉用的螺旋扬水机以及军事上的投射器等。阿基米得有多种著述留传至今,如《圆的度量》、《球与圆柱》、《抛物线求积法》、《论螺线》、《论锥形体与球形体》等数学著作,《论平板的平衡》、《论浮体》、《论杠杆》、《论重心》等物理学著作。这些著作是人类科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欧几里得,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然后简要叙述了他最重要的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几何原本》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该书的基本素材源于前人的几何学成果,而欧几里得本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材料组织和逻辑推导的卓越天才上。他把各种命题、定理结构化,填补其中逻辑上的漏洞,又在许多地方重新设计证明,从而形成一个完美而巨大的演绎体系。这部书长期以来被作为初等几何学体系的范本,其科学性至今为数学界所肯定。同时,该书还是使学生接受严格的逻辑训练和科学训练的工具,直到今天,《几何原本》几乎一直是欧洲各大学中公认的教科书。

3.讨论:两位科学家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回答后归纳:古代希腊人爱好思考和探索,善于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和提炼,善于把理论用于实践,善于继承前人的成果并勇于创新。

二、古希腊雕塑

1.学生阅读教材,记住主要的雕塑作品

2.出示作品图片,欣赏

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1)多为裸体艺术,表现了古希腊对人体的崇尚。2)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3)主要题材包括神像和运动竞技优胜者的纪念像。4),人物刻画非常逼真.表现了雕塑家对自然的准确观察和对人体结构的准确了解,以及纯熟的艺术表现力和非凡的雕塑技巧。

3.学生根据以上的分析欣赏雕塑作品〈拉奥孔〉

三、巴黎圣母院与麦加清真寺

1.教师介绍西欧宗教建筑发展概况(出示图片)

西欧教堂的风格,分为罗马式和哥特式两种。12世纪以前,罗马式占统治地位,这种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厚重的石墙,粗大的圆柱,狭小的窗户,低矮的屋顶。这种建筑,在中世纪初西欧战争连绵不断的情况下,是非常实用的。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法国的普瓦提埃教堂、德国的沃姆斯大教堂等都是罗马式建筑的典型。随着西欧封建社会渐趋繁荣,12世纪末,哥特式教堂开始出现于法国,13世纪便取代罗马式而风行西欧。后来,因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将西欧封建社会视为野蛮时代,而以蛮族“哥特的”(Codlic)称之,故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为“哥特式”。又因最先出现于法国,因而也称为“法国式建筑”。这种建筑与罗马式建筑风格迥异,以曲肋拱和尖顶作为建筑的整个结构模式,塔尖高耸,立柱修长,再配以轻盈通透的飞扶壁、彩色玻璃镶嵌的宽大花窗,给人一种开放、迷离和飘然欲升的感觉,寓含着人们对上帝的景仰、祈祷,对天国的向往、追求。因这种建筑最大的特点是“高而直”,因此中文又译为“高直建筑”。著名的哥特式教堂除教材中的巴黎圣母院外,还有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的坎特伯雷大教堂等。

2.学生读教材,明确巴黎圣母院的位置、修建时间、特点及在建筑史上地位。

学生回答后明确: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的天主教教堂,位于巴黎塞纳河畔,始建于12世纪中叶(1163年)。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特点,其一是结构匀称,外形美观;其二是呈现出鲜明的哥特式建筑特点:屋顶是高矗的尖塔,门窗是尖圆的拱券。就其规模而言,整个建筑东西长130米,南北宽47米,两座钟楼高69米,屋顶正中直插蓝天的尖塔高达90米,教堂内部东西向排着两列直达屋顶的高达24米的柱子,从而形成了一个极其窄长而又极高的空间,教堂大厅可容纳9000人。

它是欧洲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其理由有二:一是因为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第一座哥特式教堂,其建筑风格呈现出典型的哥特式特征,整个教堂的建筑形式和向往天国的神秘气氛结合得十分完美,被誉为“中世纪建筑中最完美的花”;二是因为教堂底层的三个正门都以精美的雕像作装饰,这三座门位于教堂的西面,中间门上是“最后的审判”浮雕,南北两门上是关于圣母和圣子的浮雕,三座门的门洞上方,是一排群雕像,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28尊雕像。这些雕刻都技艺精湛,雕像栩栩如生。教堂内藏有13世纪至17世纪大量的艺术珍品,更增强了其艺术宝库的魅力。

3.阅读教材,明确麦加清真寺的地理位置和始建时间,回答,为什么麦加清真寺成为阿拉伯建筑的典型代表?

明确:麦加是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清真寺中的黑陨石是伊斯兰教圣物。伊斯兰教徒最基本的宗教活动之一,就是在健康、经济及交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生中至少到麦加清真寺朝圣一次。由此可见麦加清真寺在阿拉伯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麦加清真寺成为阿拉伯建筑的典型代表。

4.观察插图,谈一谈麦加清真寺的特点

回答后明确:麦加清真寺的特点,第一是规模宏大:清真寺建筑面积18万余平方米,以道大门,全寺可容30万穆斯林同时礼拜。整个清真寺,从围墙到楼梯台阶以及整个地面均用洁白的大理石铺砌.显示出宏伟不凡的气度。第二是呈现出典型的阿拉伯清真寺特征:圆柱高矗,穹隆尖顶。麦加清真寺共有七座高塔,座座高耸入云,由24米多的围墙连接。穹隆尖顶的象征意义,教材已有说明。至于塔顶的新月标志,表现的则是阿拉伯人对月亮的崇拜。阿拉伯人生活在热带沙漠地区,气候炎热干旱,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多在夜晚进行,阿拉伯历将太阳降落到太阳初升作为一天,而新月初升则为每月第一天的开始。在伊斯兰教看来,新月代表一种新生的力量。同时,穹隆加上新月,会使尖塔更高,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宏伟、巍峨、庄严和肃穆。

5.麦加清真寺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和在古代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地位。

总结:

请学生介绍自己所看到的一座宗教建筑物的特点。

作业:学习目标

第3课古代宗教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创建的时间、创建者和经典,知道三大宗教的基本教义;理解宗教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虚幻反映,是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不科学认识,同时正确理解宗教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填写三大宗教基本情况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比较基督教、伊斯兰教基本教义的共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通过既肯定三大宗教早期的积极意义,又认识到其本身的非科学性,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宗教实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宗教是人类对社会现实曲折的、幻想的、不科学的反映,从而培养学生的无神论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但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宗教的产生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认识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从而培养学生对宗教的正确态度和对宗教文化的尊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三大宗教的产生、思想和影响。

二、难点:三大宗教的实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由唐三藏取经的故事导入,也可由伊拉克议会选举中出现的逊尼派与什叶派之争导入。

新课学习

1.通读教材,填写下表:

宗教名称产生背景创建时间创建者基本教义经典传播概况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2.教师讲解:

佛教、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最根本的教义是四谛说,四谛的意思是关于人生苦恼和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说人生充满着种种痛苦,如生、老、病、死、离别、怨恨等;集谛是说人生多苦的原因,是因为集中了各种欲爱,贪图欲爱,就要在轮回中不断反复受苦;灭谛是说若要不痛苦,就要灭掉苦因,消灭一切欲爱;道谛就是讲灭掉苦因的方法,即通过修道达到涅磐(绝对宁静,超脱生死,避免轮回,不生不灭)的境界。同时

佛教主张因果报应,认为人有了欲爱,必然有思想和行动,这样就会造成其后果业”。业既是欲爱的果,又是以后的因。于是因果相连,生死轮回不止。善业恶业将带来不同的报应。其实,业和报应早在婆罗门教中就已存在,但佛教加以吸收后又有了新的发挥。即现实中人的种姓差别和富贵并非由梵天所造,而是由人前世的业决定的;同时行善的最高理想并不是为了转生到高层次,而是达到不受因果报应和业力轮回支配的境界——涅獒。这样,人人都可以因自己的善业而得到自我解脱,到达极乐世界。“宣扬因果报应,提倡禁欲修行,寻求自我解脱”。

基督教的教义。崇拜上帝、忍受苦难和相信天堂地狱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教义。这些教义的宣传使苦难中的被压迫者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和寄托。基督教早期的教徒多是贫苦民众和奴隶,他们在吸纳信徒时不分阶级、民族、性别,反对罗马帝国的暴政和剥削者的为富不仁,在内部实行财产共有、共同消费、彼此平等互助的原则,因而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基督教在各地逐渐传播开来。

3.说说:佛教为什么会成为国王维护统治的工具?

回答后明确:佛教“众生平等”的主张顺应了人们破除种姓等级界限的愿望,深得中下层民众支持。同时,它要求人们放弃对现实的抗争,禁欲修行,有利于维护国王的统治,因此得到国王的大力推崇,佛教逐渐成为国王维护统治的丁具。

4.比较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教义上有什么共同点,可看出什么?

明确:两种宗教教义的共同点是:都主张世间只有唯一的真神,并要求对这唯一的真神虔减崇拜;都主张有天堂和地狱,对神虔减者,灵魂就能升人天堂,反之,则会坠人地狱。

从中可看出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影响。

5.思考: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民族的密切关系。

明确:伊斯兰教在促进阿拉伯各部落统一的过程中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伊斯兰教已渗透到阿拉伯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阿拉伯民族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政策和阿拉伯人民的社会生活,并对维系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促进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总结:

1.读导语,讨论: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宗教?

回答后明确:1)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是人类对社会现实认识曲折的、幻想的、不科学的反映。2)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宣扬的神灵崇拜、天堂地狱、灵魂转世等体系化的神学理论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宗教所出现的建筑、雕刻、绘画、音乐、文学、医学等成果,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3)宗教是一种社会力量。这种力量既体现为精神的,也体现为物质的。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穆斯林世界、中外历史上以宗教为号召进行的人民起义等都是社会力量的表现。

2.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对待“宗教信仰自由”?

作业:学习目标

板书:上

世界近代史(上)

第一学习主题: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

第1课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文艺复兴时期早期的代表人物但丁和达芬奇及其代表作;记住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哥伦布等人的名字和新航路的路线;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文艺复兴的意义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伟大斗争,新航路开辟的成功,促进了各国的交流,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理解文艺复兴时期文艺作品反神学、反封建的精神,从而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二、难点:人文主义的含义,文艺复兴的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美术作品“蒙娜丽莎”,导入

一、文化巨人但丁与达芬奇

1.读教材,明确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

明确:1)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2)欧洲封建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摧残和对人们进行精神世界的控制。随着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产生,从而掀起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2.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人文主义的内涵

提问后明确:文艺复兴是指欧洲(主要是意大利)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文化和思想发展的潮流。文艺复兴兴起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背景下,是资本主义发展要打破封建神学束缚在思想上的要求。是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教权大于王权的中世纪,反封建首先体现为反神学,反对神学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重要特点。

人文主义的内涵,是“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实生活”,以人为本,是一种把人放在首位、极力维护个人尊严的思想,鼓励要以人的眼光而不是以神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肯定人性就是反对教会主张的禁欲主义;肯定现实生活,就是鼓励人们追求个人幸福。

3.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为什么称但丁为“由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新课标第一网

明确:主要有但丁、达芬奇等

但丁在作品中积极关心现实,他写的是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生活。诗中所写的游历三界的所见所闻,很多都是意大利的现实生活,涉及了当时佛罗伦萨以至意大利复杂的党派斗争,涉及教皇和僧侣们的罪恶,也涉及贪官污吏和新兴产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等。但丁在作品中所要贯彻的主题思想相当明确: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诗中还表现了他对现世生活的兴趣。《神曲》的主要内容是以反对神学权威为核心,所以,但丁被称为“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4.欣赏《蒙娜丽莎》,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色彩

回答后讲解: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的人文色彩,即对人和人性的刻画。作品的意义在于通过一个普通市民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人对于自身的肯定,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作品提示人性真实的一面,让自然之美展现于观者的眼前。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详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5.讨论:文艺复兴的影响

回答后明确:1)解放了思想;2)孕育了近代西方文化;3)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解放思想指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中解放出来,开始用“我”的眼睛而不是神的眼睛看世界。孕育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指建立在人文主义基础上的世俗文化,它的特征是崇尚理性、科学,鼓励进取,追求享乐。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往往把矛头对准宗教专制,文艺复兴反对神权专制,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思想准备的作用。

二、新航路的开辟

1.读教材,明确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提问后明确:1)经济根源: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对外市场。2)社会根源: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对货币需求增加,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当时,很多欧洲人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3)商业危机:奥斯曼国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受阻。4)客观条件具备: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远洋航行开辟新航路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2.读教材,读图,填表: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航海家国别航行时间资助国家航行线路

哥伦布

达迦马

麦哲伦

3.讨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明确:一、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二、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三、引发了西欧人殖民掠夺的狂潮。

老师进一步讲解:关于扩大了经济文化交流,可以从两方面来看,1.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贸易范围扩大,欧洲与亚非之间贸易量增加,开始同美洲联系,欧洲市场出现各地商品就是一种表现。

2.商路和贸易中心变化,沿地中海商路衰落,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港口城市后来居上,占据贸易中心地位。

关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可从三方面来认识:1.大量的贵重金属从美洲流向欧洲,金银价值下降,货币贬值,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的实际收入大减,封建主衰落;2.货币贬值造成商品增值与物价猛涨的局面,拥有丰富商品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3.物价猛涨中,劳动人民贫困化,甚至走向破产,造成小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成为自由劳动力。欧洲的价格革命实质就是一次“通货膨胀”。它反映了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价格体系的变动,从而导致西欧国家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实际上解决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要素——资本原始积累,并加速了欧洲封建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关于引发西欧的殖民掠夺,可以理解为新大陆的发现刺激了欧洲人对财富的贪婪。欧洲人蜂拥而至新大陆进行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殖民侵略开始进入高潮。

总结:

哥伦布的航海冒险对你有什么启示?

作业:学习目标

板书

第1课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

一、文化巨人但丁与达芬奇

1.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

2.文艺复兴概况

时间:14~16世纪

地点:欧洲(意大利为主)

文艺复兴本质—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人文精神内涵—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实生活

3代表人物

但丁——“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神曲〉

达芬奇——《蒙娜丽莎》——表现人性的美好

4.文艺复兴的影响

1)解放了思想;

2)孕育了近代西方文化;

3)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经济根源

2)社会根源

4)客观条件具备

3)商业危机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填表)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扩大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3)引发了西欧人殖

民掠夺的狂潮。

第2课英国的新生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光荣革命”的时间;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权利法案》的内容;概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认识克伦威尔在英国历史上的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权利法案》内容,比较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的权力地位与中国封建皇帝的差异,学习比较认识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初步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克伦威尔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权利法案》的内容和作用。

二、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不彻底性;对克伦威尔的评价。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有哪些影响?(提问法)我们知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它处于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但是,当时统治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推翻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专制统治,必须实行革命。今天,我们就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讲授新课:

同学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因此,从这一课起,我们学习的内容属于世界近代史。我们先了解一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一、革命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板书)

1.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板书)

结合教学挂图说明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其工商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英国手工工场的发展(板书):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海上强国了。市场扩大了,财富来源增加了,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

2)“圈地运动”(板书)

什么是圈地运动?(学生答出)

圈地运动的历史作用:1)消极方面:“羊吃人”,对农民的空前剥削;2)积极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准备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学生讨论)

3)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板书)

简介基本情况,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小字材料,掌握东印度公司。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板书):英国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当时英国的封建经济基础瓦解了,但是保护它的上层建筑却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

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继承了英国王位,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这个王朝的国王家族姓斯图亚特,故名)。詹姆士一世登上英国王位,便鼓吹“君权神授”。他根本不把议会放在眼里,曾三次解散议会。他不关心英国的海上贸易,忽视建立海军。这些政策大大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强烈不满。查理一世继位后,仍然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议会,结果形成多年无议会统治的局面。王室生活腐化,挥霍无度。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劳动人民。

二、共和国的诞生和克伦威尔的独裁

1.革命爆发的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当时苏格兰和英格兰虽然都由查理一世统治,但苏格兰内政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与英格兰是两个国家。查理一世把专制统治推行到苏格兰,引起苏格兰人民的愤怒,苏格兰贵族和资产阶级发动了反英战争,并于1639年攻入英格兰北部。查理一世为了筹划军费,镇压起义,被迫于1640年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标志:1640年英国议会的重新召开。

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利用议会同国王进行斗争,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取消国王的专卖权,监督国王和大臣的活动。国王和议会最后决裂。

3.革命战争进程(板书)

1642年革命战争爆发。内战初期,议会处于防守地位,从1644年夏天开始,军事主动权转到议会手中,因为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请学生看克伦威尔插图并阅读小字,了解纳西比等三大战役的经过。)

克伦威尔出身于新贵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两次当选议员,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保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内战爆发后,他组织的“铁骑军”屡建战功。1645年,英国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组成,即“新模范军”,这支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具有很强的战斗力。1645年6月,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一举摧垮了国王的主力军,缴获了大量辎重、大炮和文件。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第一学习主题:史前时期的人类

第一课早期人类(阅读课文)

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掌握世界三大人种、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和地区、氏族组织,理解劳动创造人的科学观点。2.对学生进行劳动观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爱劳动的好习惯。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学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劳动创造人,原始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教学难点: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本学期的下学期的学习及任务、目标

二、提出本课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拟出阅读提纲。

1.劳动是怎样使古猿逐渐进化成人的?2.现代人分哪几种?各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3.原始人类使用哪些工具?进行了哪些重要的生产活动?4.氏族组织中原始人类怎样生活?

5.世界上哪些地区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其标志着什么?

三、指导学生阅读全文

四、学生回答问题

五、完成课堂练习

本课作业:书后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学习主题 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上古亚非文明

知识目标

掌握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建立、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初步掌握阶级观点。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种姓制度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亚非文明古国示意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见教材P5导语)本课导语导入

新课学习

一、神奇的金字塔

(一).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形成:1.埃及的地理位置(挂图)2.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时间-首都:-

3.社会经济与阶级状况(讲解):农业、手工业

(二)法老与金字塔

阶级关系:法老:名称由来、职权什么是金字塔?金字塔的地理位置与功能,金字塔简介: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金字塔之迷,古埃及鼎盛时期:国王图特摩斯三世、跨亚非

(三)古埃及的衰亡:内外交困、前525年亡于波斯

二、汉谟拉比法典

(一)两河流域和古巴比伦王国1.地理位置(挂图)2.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及统一(讲解)

(二)汉谟拉比法典:1.目的(讲解)2.内容(学生归纳)3.实质(讨论)4.地位(讲解)

(三)古巴比伦的灭亡和两河流域的历史走向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地理位置2.奴隶制国家的建立与统一,阿育王统治时期最为强盛。3.种姓制度:一种等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教学后记:

第2课中古日本和阿拉伯国家

课程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日本大化改新的年代和伊斯兰教创立者的名字,知道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和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解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和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兴起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汉文和日文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日本大化改新接受中国先进文化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汉文和日文两种文字共性的归纳,学习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伊斯兰教产生和阿拉伯国家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学习从经济基础、社会环境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本大化改新效仿隋唐封建制度,实现了社会进步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对

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通过日本大化改新的成功,认识先进文化和国际交流对改变落后面貌、促进文

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兴起关系的了解,认识宗教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二、难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的政教合一关系。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复习中日隋唐时期的交往导入

一.日本的大化改新和幕府统治

⒈大和统一日本(提问):日本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大和统一(掌握统治者名称)、部民制

⒉大化改新(646年):1)背景:朝廷统治的危机,孝德天皇的上台

2)改革的内容:(提问,归纳)分析: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等内容;深受唐朝的影响

3)历史意义: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3.幕府统治的建立(提问,了解)日本幕府统治建立的标志:1192年源赖朝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

“幕府”一词的含义:日本封建庄园的发展→武士集团的兴起

二、阿拉伯国家的兴起

(一)伊斯兰教的产生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1.伊斯兰教的创立(板书)

1)历史背景(板书):阿拉伯半岛地理位置(结合地图分析)创立背景归纳成三点来理解…。

需要共同的宗教信仰能把人们维系在一起,…在这种形势下,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教兰教

2)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板书)

讲述创教经过,要求同学们必须记住这个重要的年代。

2.阿拉伯半岛基本上实现统一

630年,穆罕默德从麦地那返回来,进军麦加,麦加贵族无力抵抗,承认穆罕默德为政治和宗教领袖,即政教合一的国家元首。不久,阿拉伯半岛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二)阿拉伯帝国(板书)

1.帝国的形成与繁荣(板书)

穆罕默德死后,他的继承人称为哈里发。哈里发接连征服了西西、北非、中西和欧洲的西班牙等地。8世纪中期,阿拉伯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指图说明帝国的疆域)。阿拉伯承袭了被征服地区的封建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制度。这种情况在世界历史上是个特例。随着哈里发的扩张,伊斯兰教传到了帝国势力所及的一些地方,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帝国初期的100年间,国势强盛,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帝国的首都巴格达是一座繁华的国际性大城市。2.帝国的衰亡(板书)

帝国衰亡原因:1)人民起义的打击;2)封建割据势力的成长;蒙古人的征服。(提问法)

10世纪时,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了三个哈里发国家。指导学生看脚注,以明确三个哈里发国家的称谓。

巩固小结:1.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强盛、分裂→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的基本线索,进行小结

教学后记:

第三学习主题古代欧洲文明

第1课古代希腊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知道希腊著名的奴隶制城邦斯巴达和雅典,掌握雅典著名的改革家梭伦、伯里克利及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希腊文明的起源及城邦繁荣的状况。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阅读插图,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认识奴隶制民主的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古代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了解希腊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之上的史实,理解古希腊文明是奴隶制文明;通过雅典民主政治从形成到繁荣过程中的梭伦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对学生进行社会的进步需要不断进行改革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雅典民主政治、希腊城邦的繁荣。二、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教学过程:

由奥运会的来历导入

一、古希腊的繁荣

1.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临海、多山2.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国家机构:奴隶制共和国,爱琴文明的历史地位

3.斯巴达和雅典

1)斯巴达:地理位置,居民组成斯巴达人、皮里阿西人、希洛人及阶级状况,国家机构:奴隶制王国

2)雅典: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居民:雅典公民、奴隶和外邦人。出现时间、地点、线形文字及迷宫

4、古希腊的繁荣

提问、讨论、理解:公元前5世纪希腊进入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繁荣的时期。表现为:一是奴隶制的繁荣。奴隶制度充分发展起来。当时奴隶数量众多,被广泛使用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奴隶的地位非常低下,被看作“会说话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语)。二是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商业发达,各种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商贾云集,是当时地中海地区国际贸易中心。三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四是文化的繁荣。雅典思想文化活跃,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哲学家。戏剧活动兴盛,创作了大量流传于世的悲剧和喜剧作品。雕塑和建筑艺术成就巨大。这一切,使雅典成为希腊世界最先进的城邦。雅典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古希腊繁荣时期城邦政治知道的基本情况

明确:绝大多数城邦废除了国王,实现共和,一些城邦建立了公民享有充分权利的民主国家。

2、梭伦改革

学生阅读,明确梭伦改革的背景、时间、内容及主要的民主权利机关。

3、伯里克利改革

学生阅读,讨论理解改革的目的、内容及结果

4、讨论:我们该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

雅典的民主政治由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和“贝壳放逐法”构成,基本上实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每一个有公民权的男子都有参加五百人会议的机会。

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基础是奴隶主对奴隶的专政,是为雅典的奴隶制经济、奴隶主服务的,规定只有男子才有公民权,奴隶和妇女都没有政治权利,即使享有公民权的人,也不可能经常参加政治活动,实际上真正参与民主政治活动的人是不多的。据当时粗略的估计,雅典的奴隶达三十六万五千人左右,外邦人和无产者约四万五千人,自由公民,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共约九万人。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

教学反思:

第2课古代罗马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罗马共和国建立和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记住恺撒、屋大维及其相关的史实;知道布匿战争;了解罗马奴隶制发达的状况和斯巴达克起义;理解古代罗马国家的奴隶制性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让学生概述斯巴达克起义的过程和起义奴隶的英勇斗争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罗马社会经济繁荣的史实,认识广大奴隶为社会经济繁荣所作的贡献,对学生进行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教育;

通过学习斯巴达克起义,使学生认识到奴隶起义具有正义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古代罗马社会经济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劳动基础之上的。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重点:罗马国家的演变过程、罗马奴隶制。

二、难点: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社会的结束。

复习导入:

复习旧课:古代希腊的奴隶制城邦、雅典的改革、希腊的文化、商业中

心、亚历山大帝国。从意大利半岛的地形特征导入。

一.罗马共和国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罗马城的来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材料)

公元前509年建立奴隶制共和国。

2.罗马共和国的征服和扩张

1)对意大利的统一 2)布匿战争 3)对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征服

3.罗马的共和制度 国家机构:执政官、元老院

4.罗马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奴隶使用的普遍和奴隶地位的低下

5.斯巴达克起义理清:时间、经过、历史意义(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

二.罗马帝国

1.罗马帝国的建立:阅读、梳理、总结。

背景:罗马奴隶主统治遭到沉重打击,军事实力人物为建立军事独裁进行争夺。

建立者:屋大维时间:公元前27年

2.帝国前期的繁荣:阅读、生谈

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我国称之为“大秦”帝国繁荣状况

三.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1.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原因:罗马奴隶制的危机、日耳曼人的入侵

分裂:公元395年分裂为东西罗马两部分、首都

2.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消灭

历史影响:标志

巩固小结:古罗马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作业:学习目标

教学反思

3课中古时代的欧洲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和西欧封建庄园形成的时间,记住11世纪前后西欧著名的工商业城市的名称,记住拜占庭帝国名称的由来和灭亡的时间;了解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及影响;理解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分析查理大帝和查士丁尼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读图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比较5世纪叫世纪西欧和中国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教会的作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西欧社会结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封建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制度,比原西罗马奴隶制更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西欧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农奴的处境仍然很悲惨;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分析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及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教会统治的黑暗;通过对比9世纪一14世纪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情况,认识东方文明的先进性,增强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封建等级制度;教会的统治。二、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封建等级制度

1.读书,列表:欧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结合地图)

法国:西法兰克→法兰西,德国:东法兰克→德意志,意大利:意大利王国,英国:英吉利王国

2.阅读教材,理解

1)欧洲封建社会的核心是什么?2)封建等级制度采取什么形式?3)封建庄园在封建制度中的地位。

第一,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

第二,等级制度是由于实行采邑制形成的。

第三,西欧封建庄园。教材插图《西欧庄园情景图》作了生动的展现。指导学生看插图)。

二、教会的统治

提问:罗马教皇国是怎样形成的?“丕平献土”阅读、讨论:为什么我们把欧洲中古时期称为“黑暗时代”?指导学生归纳要点:1.政治上:教会是西欧最强大的封建政治力量。2.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地主。3.思想文化上:教会推行愚民政策。----结论:“黑暗时代”

三、西欧城市的兴起

1.兴起的根本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根本原因:学生答出)→产品增多→对外交流增多→手工者、商人聚集(讲述法)

2.西欧著名的工商业城市

3.城市和商业兴起的影响(学生齐读)积极影响(促进贸易)、消极影响(刺激战争)(分析)

四.拜占廷帝国的败落(阅读部分)

指导学生学生阅读:简介帝国首都的富庶、建筑物、帝国向封建社会转化。

巩固小结

(提问)⒈西欧封建社会的确立时间⒉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⒊西欧封建社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⒋西欧最强大的封建政治力量和封建地主

教学反思:

第四学习主题 古代文明的交融

第1课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希波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希腊各城邦的领导者——雅典和斯巴达;知道马其顿战胜波斯的决定性战役伊苏斯战役和参加十字军东征的主要国家、东征的大致范围;了解马拉松之战的战况和亚历山大、萨拉丁的主要事迹;理解古代东西方战争造成的客观历史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习希波战争,分析希腊获胜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通过了解十字军东征的前因后果,掌握十字军东征的实质,培养学生初步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通过对古代东西方战争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对权力的渴望,对财富的贪婪,对永垂不朽的执著追求,往往导致了历史上一次次大规模的征服战争,而伟大统帅的“丰功伟绩”是建立在累累白骨基础之上。在我们陶醉在史诗一般壮观的战争场景中时,不要忘了成千上万的灵魂在血泊中呻吟、哭泣。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希波战争

二、难点::对东西方战争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本课导语导入

一、希波战争与亚历山大的东征

1.阅读教材,了解波斯帝国的兴起。

2.提问:波斯发动波西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就双方而言,各属什么性质的战争?

明确:波斯向希腊索要“水和土”。波斯向希腊提出领土要求,这就包含了战争性质的隐性判断,即对波斯而言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希腊而言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3.教师讲述波西战争的过程:…前449年,希波战争以波斯军的失败告终。

4,复述马拉松战役的经过,了解马拉松比赛的来历。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5.讨论,为什么希腊能打败波斯:明确:(1)希腊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波斯高;(2)军队编制优越,比曲斯军队组织得更好;(3)希腊绝大多数城邦实行的民主政治优于波斯君主专制;(4)希腊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抵抗侵略的战争,促使希腊内部各城邦紧密团结。

6.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原因:明确:亚历山大东征的原因是,“为了夺取东方的土地和财富”,这表明亚历山大和波斯的战争对双方来说,均是非正义的争霸战争。

教师补充:这次远征有深刻的社会和经济根源。…

7.学生复述伊苏战役战役的经过,要求能根据插图充分发挥想象,生动展现其掺烈的战争场景。

8.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明确:该目最后一段课文讲的是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教材主要从两方面来阐述:一方面东征使亚历山大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另一方面东征给东方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二、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征服

1.读教材,了解历山大帝国解体后东地中海地区的状况.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补充:公元前301年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各国内部矛盾重重,社会斗争十分激烈,这就为罗马征服该地区客观上创造了有利条件。

2.简述罗马征服东地中海地区的经过:注意:时间、主要人物、主要战役,

3.理解:罗马征服东地中海地区带来的影响:明确:指出罗马的征服“结束了这一地区混乱无序的状态”。罗马称霸东地中海客观上促进了该地区的和平稳定,此后这一地区出现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

三、十字军东征(学生阅读)

自读要求: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参与者、东征的过程,影响。

总结:讨论战争的意义

要引导学生辨证的看待问题,充分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反思:

第2课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马可波罗国籍、来华时间、著作的名称;知道“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本课设计的对带“胡”字蔬菜瓜果的历史考证活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可波罗东游历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西方人民自古以来友好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通过学习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马可波罗在元朝的活动、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二、难点::东西方和平交往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由《马可波罗》视频片段导入

一、马可波罗东游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可波罗来华背景:学生回答后归纳:马可波罗来华是在蒙古帝国已经建立、东西方陆路交通大开的背景下实现的。国力强盛、交通方便、对外政策开明。

2.看图,学生复述马可波罗来华经过的国家和地区;读教材,请学生概括马可波罗在华经历

一、学习中国语言;二、受皇帝赏识做官;三、受皇帝之命巡游中国各地、出使亚洲一些国家。

可见马可波罗不是一般地侨居中国,而是深入到了中国主流社会;;积极参与了中国事务,这为他后来写《马可波罗游记》打下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4.理解:《马可波罗游记》的内容和对西方的影影响。内容:…游记中描绘的“东方神奇”,对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欧洲人,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刺激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兴趣,增强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社会动力;另一方面,游记提出了从欧洲可乘船到达东方的看法,破除了赤道无法穿越的误解,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二、阿拉伯数字的西传

1.理解阿拉伯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

学生回答后明确:由于阿拉伯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接合部,所以,它同时吸收了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亚非古国文化的养料,形成了兼有东西文明特征的阿拉伯文化。

2.讨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对数码的贡献

明确:古印度的贡献不仅在于发明十个数字,还创制了与之配套的十进位计算法,…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阿拉伯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介作用。…通过这些书籍,欧洲人熟悉了几乎整个古代世界的数学创造,但在一开始的时候,却把它们当成了阿拉伯数学的成就。他们把经过阿拉伯人改进的印度数字,也当成了阿拉伯数学家的发明,所以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阿拉伯数字”。

3.请学生再举出一些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传播中起中介作用的例子,并谈谈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明确: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着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他们还从中国引入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炼丹术和中医学等科学技术成果。…阿拉伯的文是在同时吸收了古希腊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插图:《书写唐律的纸张残片》和《丝路上的驼队》,进一步理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传播中介作用。

教学反思:

主题活动马可波罗东游寻踪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马可波罗东游的活动,具体了解古代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史实,进一步巩固所学有关马可波罗东游的历史知识,树立交流与融合是世界文明发展主旋律的意识。

2.掌握当时西方人获取、认识和了解中国信息的重要途径,理解中国走向世界的漫漫历程。

3.通过绘制马可波罗东游路线图,学习绘制地图的基本技能并培养通过地图获

取知识的能力。

4.查阅和收集有关马可波罗东游的历史文献,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提取历史

有效信息的能力。

5.通过学生做导游和扮演角色,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进入历史

情景的自我表现能力。

6。模拟马可波罗东游中国,感受中国风韵,领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712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