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1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1,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开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对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意义,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结论。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插图,对开国大典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讲述史实。提供思考的方向,讨论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解放西藏,认识问题的复杂性,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重大意义。

三、知识与能力:一届政协的召开及其内容(,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与盛况,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经过。从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及革命胜利的原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百年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大家想想1901年和现在的中国有哪些明显的不同?你们知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话题。

认真思考,踊跃发言。

引起兴趣,制造悬念。

二、开国大典

1、指导学生观察书上的图、阅读文字,说说开国大典的盛况。2、指导学生阅读P3-5第二目,找出其中的主要点(毛泽东、五星红旗、《义勇军进行曲》等),强调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为什么确定这些(以上)内容的?分别是什么含义?引入“一届政协”的教学。

认真观察,组内、班上讲开国大典的盛况。

阅读,记忆。

三、中国人民政协的召开

1、问题:为什么要召开“一届政协”,主要内容是什么?2、政协有何作用?它的召开与开国大典有何关系?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你能从历史和现在、未来的角度,以及国内与世界几个角度、去思考吗?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朗读书上的结论。

2、中国革命何以能取得胜利呢?当时,全国领土是否解放?

五、西藏和平解放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问题:为什么说西藏自主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向西藏进军又力争和平解放?和平解放的大致过程怎样?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2、整理知识点。师小结其意义。阅读、思考,找出答案,得出结论积极思考、讨论,归纳,发言。

落实在书上。

讨论、归纳

进入下一目的学习。

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思考、讨论、发言、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认真听,落实知识点。

四、学习反思:要求学生再回头看看本课的内容,清理思路,发现新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思考、结论。认真复习、思考,参与讨论。

五、小结:

巩固与作业:学习测评P7-8;收集人民志愿军英雄的故事书面作业。

收集英雄的故事。

第2课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和平幸福来之不易,要珍惜。认识抗美援朝的正义性。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巩固政权时期内政外交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理解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通过观察地图,学习战争的过程;通过讲述、归纳,学习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教师指导下讨论、理解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与意义,学习辩证地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及引用资料,加深学生对解放后土地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三、知识与能力:抗美援朝的原因、指挥者、简要过程、战斗英雄、结果。《土改法》的颁布,土改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从史实中归纳概括、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综合、归纳的能力。

重点:抗美援朝战争、《土改法》的颁布。难点:出兵朝鲜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故事导入

1、问:抗美援朝的英雄代表的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象与尊严,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们表现出来什么样的精神呢?

2、中国人民志愿军占战士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这些中国的战士为什么要到异国他乡去作战呢?他们为的是什么?导入第一目。

讲述,认真听。

讨论、归纳。

阅读教材,思考、归纳、发言。

二、抗美援朝战争

1、师利用简笔画地图,简介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交待清楚“三八线”。指导阅读教材,进行思考、交流、讨论。

2、问题小结:美国欺凌弱国,我们应持什么态度?讨论。

3、地图,简介经过。知道志愿军五战五捷,为谈判打下了基础。

4、点出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讨论。

7、抗美援朝的胜利有何意义?(指导学生从对朝鲜、对中国、对美国、对世界有何影响等)

三、土地改革运动

1、师生交流。(原因、时间、文件、结果、实质、意义→从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思考)指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

补充1952年主要工农产品与历史上最高年份、1949年的比较情况,说明带来的巨大变化。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四、镇压反革命

问题导学:运动开展的必要性、《惩治反革命条例》颁布的作用及意义、运动的结果及意义

提出自己的问题。听介绍,为后面的讨论原因等作铺垫。

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互动,得出结论。

了解经过,过思考、讨论,交流胜利原因和意义,并得到情感的体验。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理清内容,落实要点。

观察、阅读、体验土地改革及带来变化。

阅读、整理、归纳、发言

五、小结:学生谈本课学习后的体会。师小结。谈话作为小结。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了解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造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图表资料,加深对建国后国家的经济状况的理解和认识。利用地图和插图认识一五期间的巨大成就。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充分认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实质及其意义。

三、知识与能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基本任务、主要成就。第一部宪法的时间、性质。三大改造的内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及时间。从而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与分析综合能力,以及通过纵比、横比,辩证客观地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

难点:“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1、用毛泽东的话,让大家分析建国初期的工业状况。

3、讨论:一个国家的工业对一个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呢?小结导入。

自由发表意见。

悬念,朗读,解决。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

1、问题:“一五计划”提出的背景、内容、时间及其成果是什么?

2、师生互动。由学生来谈背景。问: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一句?指出国家的策略是优生发展重工业。问:当时在中国发展重工业有哪些困难?让学生理解当时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及困难。

3、成就:由学生解决,归纳落实在书上。提示用事实来说明。

4、讨论“动脑筋”,辩证看问题。(比较既要横比、也要纵比)

阅读、提取有用信息、发言、思考、讨论。阅读、笔记、学习比较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回忆:一届政协上通过的哪个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指导阅读,把握一届人大召开的时间、地点、目的、内容与意义。

强调:一届人大的召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3、问:为什么说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教师小结:1954年宪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基本形成,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良好开端。

回忆、发言。

阅读、查找信息。

讨论、朗读书上的引文。

四、三大改造

1、回忆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及经济情况。

2、启发:社会主义改造是什么意思?其实质是什么?引导思考、理解问题。齐读最后一段教材,落实相关要点于教材上。M.Jab88.COm

3、三大改造,你认为在当时有什么作用?对今后有什么影响?

提示:从生产力、阶级、剥削、生产关系等思考。

认真观察、比较、思考,得出结论。

勾画。学习教材、教师介绍背景知识的情况下积极参与讨论。

六、小结:三大改造完成,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集体的农民和手工业,资产阶级已消灭,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阶级剥削基本结束。

认真听,仔细体会。

第4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课程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原因及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具体办法

记住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大跃进”的主要内容和严重后果

掌握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性质、后果

能力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

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辨别图片通过认识“大跃进”时期的壁画,了解“左”倾错误实质;通过先进人物图片,感受他们崇高品质

对比鉴别辩证分析取得建设成就和造成探索失误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教训正确认识这段惨痛的历史,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永远牢记实事求是

唯物史观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产生失误后,党和人民有能力自我纠正,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新成就

教学重点:“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顾前一课内容:建国初的“三大改造”在哪些行业里进行?历史作用是什么?有何意义?“三大改造”的后期,存在着哪些缺点?

二、承上启下:所以,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

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总路线”

1、阅读勾划、合作研讨:1958年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你怎么看待这句话?总路线反映了党、国家和人民的一种什么愿望?其主观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在当时提出总路线?有什么影响?

2、各抒己见:怎样评价1958年的“总路线”?(它反映…愿望,但因缺少…,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终于导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指出有哪些失误,导入下一目。

(二)“大跃进”运动

1、材料分析:出示《“大跃进”时的壁画》和相关课文讨论:这些严重失误表现怎样?你怎么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举例说明:“大跃进”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大跃进”运动给工业、农业生产、资源、人力及人的积极性等方面分别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建言献策: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适当概括或请学生概括)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1、如果说“大跃进”运动是生产力的大跃进的话,那么同时进行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则是生产关系的“大跃进”。阅读讨论: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其实质是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2、事例说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来说明,然后再归纳。

4、综合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严重失误?(对国情…,缺乏…,存在…,忽视…等。)

5、实例证明:这些严重失误产生了什么危害?(由于加上…,使…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

6、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然后指出:为此,党和政府从1961年春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等,取得明显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取得显著的建设成就。

(四)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1、学生阅读,勾划出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措施及其成果:图表说明:归纳为“二钢二铁弹油素”。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A.领导正确:B.干群积极:

四、小结(失误:指导思想、具体表现、实质;经验教训;调整成就重工业)

课后反思:

第5课 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民族脊梁,值得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工作环境和言行的共同点的学习,感悟、体验英模的先进事迹和精神,产生正确的情感体验。。

三、知识与能力:

知道各行业模范代表人物的名字;理解“民族脊梁”的含义。培养归纳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的背景;先进人物的贡献。

难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的条件与创业精神的关系。

相关推荐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4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4”,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4

第3课《国共合作抗日》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中共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

掌握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识图列表复述战役根据图例符号意思,识别战役空间分布情况,了解进程;配合列表,拟顺知识要素;通过复述,学得论从史出方法

重现情景体验情感通过课本插图以及收集到的资料,重现当年激战情景,体验中国军人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讨论探索多角度分析国共合作抗日的战线,战场及不同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国共两党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惜流血牺牲,英勇抗击日寇,体现了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传统

思想意识初步了解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及人民武装是抗日中流砥柱

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说明了什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七七事变发生时和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

(A.日军:已由进攻东北发展为准备进攻华北乃至整个中国。

B.中国:国共内战停止,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民党军队:由“不抵抗”转为“坚决抵抗”。

D.结论: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是局部的,七七事变后的抗战是全国性的。)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一边板书示意草图,一边介绍战争态势)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北平、天津,向西进攻山西,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了合作的八路军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平型关大捷。不久,另一路日军从山东南下,在台儿庄北国民党的军队歼灭了。后来八路军在华北2000多公里战线上,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具体情况,请大家进一步学习教材有关内容。(布置学生阅读92——97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时间、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探讨红军脱帽换装的原因,了解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台儿庄战役(先概述四大会战)

1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平型关大捷的知识点:

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中国军队意义

平型关大捷1937.9山西太原附近八路军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台儿庄战役的知识点:

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中国军队意义

台儿庄战役1938.春山东台儿庄第五战区国民党军队抗战以来最重大的胜利

3组织学生讲故事,再现当年中国军队英勇作战的历史情景,感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讲述王铭章的故事。

教师小结、过渡:这两次战役都是在正面战场上阻击日军的进攻,平型关大捷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由第五战区的国民党军队取得。后来,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以主要兵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共产党为了坚持抗战,组织了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

11938年底以后,日军怎样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提示学生阅读80页第二段小字,答出:“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

2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百团大战的知识点:

3

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中国军队指挥者意义

百团大战1940.8华北八路军彭德怀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3说说百团大战的目标,规模,战绩?

A.目标:破袭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B.规模:兵力共计100多个团,20多万人;战线长达2000多公里。

C.战绩:战斗达1800多次,打死打伤日伪军4万多人,破坏敌人交通线2000多公里,拔掉敌据点近3000个)

4学生讨论回答: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说明了什么?

小结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历史填充图册21—22页

第3课《国共合作抗日》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了解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掌握中国七大的时间、地点、内容、及作用,抗战胜利的史实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教材归纳根据地克服困难的措施

收集资料鉴别整理收集资料讨论抗战胜利的原因,了解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帮助以及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牺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抗战的胜利洗雪了近代民族的耻辱

思想意识仇恨法西斯,愿为人类的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

中共七大

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七大的知识点:

事件名称时间地点意义

中共七大1945.4延安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抗日战争的胜利

1当堂完成83页“练一练”:选A(8月15日)。

2组织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A.平型关大捷、敌后游击战、百团大战等是共产党和人民的抗战;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的抗战;还有爱国华侨对抗战的贡献等,说明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抗战得来的,它改变了百年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历史。

B.美国在太平洋打击日军、苏联红军进攻东北的日军、加拿大白求恩大夫志愿援华等,说明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国际间的有力配合和援助。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这是取胜的最根本原因。)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根据84页“活动与探究”,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A.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C.中国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政治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提醒学生预习第17课《内战烽火》。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内战烽火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和内战初期战局的演变

掌握美蒋勾结、重庆谈判、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识别插图处理信息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资料,认识美蒋勾结的实质、中共的正确对策,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两手准备)

梳理教材分析时局通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刘邓果断插向大别山等史实,认识中共分析时局的准确性和作战方针方法的正确性

讨论探索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中共中央为了争取国家的光明前途,灵活机动地应对和处理复杂局势,显示了作为中国革命事业领导核心的风采,她是值得信赖的

思想意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必须发扬光大,青年学生必须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挺进大别山的正确性——战局发生变化、由守转攻时机成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共七大的召开,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2.中共七大认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哪两种前途?(提示学生根据82页文献资料回答:黑暗的前途——老状态,光明的前途——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

重庆谈判

1学生观察88页插图《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思考回答:

A.这幅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抗战胜利后,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帮助蒋介石运兵,准备进攻解放区。)

B.美国的目的是什么?(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2但是,蒋介石一边运兵,一边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这是为了什么?(进一步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也为了制造舆论来欺骗人民。)

3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不能。因为蒋介石的既定方针是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共的目的是要推翻这种反动统治。)

4根据91页“活动于探究”: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作为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的毛泽东该不该亲自到重庆去谈判?(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不管说该或不该,都应给予鼓励。因为说不该的同学,至少还保持着对蒋介石的警惕,对毛泽东安全的顾虑。这种朴素的情感应该得到呵护。)

5事实是——毛泽东冒险去了,结果怎样?(揭露了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同反动派在政治上进行了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自己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教师小结、过渡:后来蒋介石很快就撕毁协定、发动进攻,但也很快地走向失败。

转战陕北

1当堂完成91页“练一练”:应选B(中原解放区)。

2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够粉碎敌人的进攻?(主动撤离——保存实力;“蘑菇”战术——拖垮敌人;引进“口袋”——全歼敌军。)

3这个历史事实说明什么道理?(中共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粉碎敌人的进攻。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教师小结、过渡:当时蒋介石的主要兵力同时也在山东进行“重点进攻”,毛泽东说他这种兵力部署“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只要攻其薄弱,从中间突破,就可以直接威胁敌人的心脏地区。承担这项战略任务的是刘邓大军,他们进攻的方向是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根据91页“动脑筋”: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按照新学案63页梳理知识:

A.地名:重庆、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延安、山东西南、黄河、大别山、南京、武汉

B.时间:1945.8.28—10.10;1946.6;1947.3;1947年夏

C.人物: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彭德怀、贺龙、刘伯承、邓小平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91页“练一练”:应选B(中原解放区)。

3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64页[自我测评]以及101-103页“一、单项选择”1-6题(必答题);“三、读史有感”(选答题)。

4提醒学生预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使用图表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分析比较整合教材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活动探究“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环保文保意识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三大战役

1学生根据94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在书上做标记:

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3修改95页“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

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组织学生完成97页“练一练”:填《三大战役》表

战役名称发起时间共计歼敌人数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1948年9~11月歼灭和改编敌军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1948.11~1949.1

平津战役1948.11~1949.1

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

1学生阅读97页“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98页“自由阅读卡邓小平走进原总统府”回答:

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3根据98页“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

第一层面:力量对比[如表格所列数字,这是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如书上原因A和D];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如书上原因B和C];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述第二、五层面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根据新学案67页[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知识线索。

2.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69页[自我测评]以及101——102页“一、单项选择”7、8、9、10题(必答题);“二、配伍选择”(必答题);“四、想一想”和“五、史海拾贝”(选答题)。

3.提醒学生预习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

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联系比较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解释历史,准确把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用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阶级基础;它的两面性决定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特殊国情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萌芽→“黄金时代”→凋谢萎缩)

教学难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形成的内外因和过程短暂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用课本目录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鸦片战争后,为了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这些探索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它们归于失败后,中人民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场革命的开端是什么事件?胜利于什么事件?(开端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胜利于1949年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中写满了屈辱、抗争和探索的事例。在我们已经学过的内容中,多数属于政治的、战争的历史事实。今天,我们要从经济方面回顾这段历程。(布置学生阅读99——103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相关事件、人名、企业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状元事业家张謇

1你从张謇“实业救国”中,想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张謇办企业的目的、情怀、结局等方面思考回答]:

A.目的:抵制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剥削,发展本国工商业,挽回中国的利益

B.情怀:国家民族利益重于个人利益,主动放弃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

C.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列强的“倾销”挤垮破产。

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但是历史也证明了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很难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压制和阻挠。)

2当时的内外反动势力是什么?(内有封建势力,外有帝国主义。)

教师小结、过渡:我们在前面还学过张骞这个人物。“骞”与“謇”怎么区分?张骞是西汉出使西域的人物,他骑着马儿出塞西行,所以“塞”下以“马”换“土”[此处应板书讲解]。张謇考中过清朝的状元。状元者,必然擅长言语,所以“塞”下是“言”不是“马”[此处也应板书讲解]。

张謇把国家民族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为重,义无返顾地放弃了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他所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是炎黄子孙自己开办的民族工业,这些企业的兴起、短暂发展和迅速破产的过程,就是整个旧中国民族工业历史的缩影。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板书《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简表》,组织学生根据表格的提示,在书上找到答案加以标注,然后通过“接龙”式练习,理解之:

时期ABC

特征DEF

原因GHI

A.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D.萌芽E.短暂的“黄金时代”F.再度受挫,凋谢萎缩

G.在历史趋势的作用下,官民“自强、求富”(此点由老师讲解即可)

H.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I.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2简述101页“阅读文字”关于“荣氏企业”兴衰历程。(提醒学生运用“提炼法”:

A.初创发展:“黄金时代”加上艰苦奋斗

B.屡遭挫折:“九一八”事变后,陷入困境;“七七”事变后,毁于一旦。

C.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但远未达到战前水平。)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是什么?(发展进程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地点集中于沿海沿江工业城市,类型集中于轻工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带有显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根据新学案72页[知识网络]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102页选择题:应选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

A.新学案第73——74页[自我测评]的“一、选择题”、“二、判断正误”、“三、看图回答”为必答题,“四、材料分析”和“五、问题思考”为选答题。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掌握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理解资料处理信息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认识作用分析利弊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讨论探索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进步发展观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思想意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

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

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教师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布置学生阅读104——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

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根据新学案78——79页[知识网络]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108页选择题:应选B(淞沪铁路)。

3.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80页[自我测评]以及103——105页“一、单项选择”4、5、6、7题(必做题)。

4.提醒学生预习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我国近代科技、思想文化的特征和主要成就

掌握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范例教学根据课文和插图中有关的资料,讲解、分析魏源的典型事迹,指导学生“照方抓药”,主动学习有关其他三人的史实

挖掘教材比较概括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共同的(精神、意识、品质、文化素养等),但具体表现又有所区别(学科领域、时代)

讨论探索联系原始遗存的知识举例说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等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赶超世界先进文化,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思想意识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只要谁先进,就要向谁学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西方传入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等,新闻报纸、出版事业也在中国出现)

2.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洋务运动时期:《申报》

B.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C.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南风报》(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

D.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E.五四运动期间:《京报》、《晨报》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报刊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其实,比这些报刊更早研究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魏源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已经出现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布置学生阅读112——116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作为范例进行探究)

1怎样学习有关魏源的历史知识?(通过设问,启发学生从生活时代、代表作[或创造发明]、主要内容、成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解:

A.生活时代:鸦片战争期间

B.代表作:《海国图志》

C.主要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

良好的道德品质[讲诚信,不负林则徐重托];

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2有关严复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生活时代:戊戌变法时期

B.代表作:译著《天演论》

C.主要内容:“物进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主张救亡图存];

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既学军事,也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学说];

强烈的创新意识[为译著加按语,叙述己见,警醒世人,宣传变法]。)

教师小结、过渡: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这些思想为支撑,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内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你知道当年建立这项伟业的人物事迹吗?(组织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人物姓名:詹天佑

B.重要贡献:自行设计和建成京张铁路[干线]

C.年代:1905——1909年

D.突出成就:居庸关、八达岭隧道

E.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

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克服困难,全力以赴];

强烈的创新意识[设计“人”字形路轨]。)

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

侯德榜的贡献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成功时间:20世纪20年代

B.代表作:《制碱》

C.主要成就:比欧洲制碱成本低40%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归来,投身实践,报效祖国];

良好的道德品质[刻苦钻研,意志坚强];

强烈的创新意识[挑战外国垄断,探索新工艺,敢于超越西方]。)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史实和文学艺术巨匠的成就

掌握教育改革的艰难,中国近代后期时代特征对文艺的巨大影响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创建京师大学堂与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必然性,时代对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锻造

对比鉴别文艺巨匠的姓名和主要成就(要求“对号入座”)

讨论探索清末新式学堂教学内容与今天学校教学内容异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是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需继承发扬

唯物史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教学重点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姓名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茅以昇

成就《海国图志》译著《天演论》京张铁路《制碱》钱塘江大桥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上述思想家科学家中,除了魏源以外,其余四位都是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且都是留学成材后,归来报效祖国的知识界精英人物。这新式教育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哪些人物?(组织学生阅读117——121页课文,对重要的人名、代表作名称[或主要成就]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式教育的开端

1新式学堂在中国出现的情况怎样?(

A.出现时期:洋务运动开始时[1862年]。

B.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27页]。

C.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在地]。)

2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废除了不合时宜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进步性。但仍然局限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框架内,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经学”课时最多,学生仍立足于做官等。)

教师小结、过渡:《奏定学堂章程》拟订后,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1906年后的考试就都属于近代教育的形式了。在这样的制度下,不但培养出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巨匠。

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1你知道五四运动到1949年间中国文学艺术的神圣使命吗?(宏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2请你根据下表,找出字母所示的内容。(先找到标明之,后组织“接龙回答”)

类别姓名代表作

文学Aa

Bb

Cc

Dd

艺术美术Ee

音乐Ff

Gg

A.鲁迅B.郭沫若C.赵树理D.丁玲E.徐悲鸿F.聂耳G.冼星海

a.《狂人日记》、《孔乙己》b.《屈原》c.《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e.《愚公移山》f.《义勇军进行曲》g.《黄河大合唱》

教师总结:近代中国的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锻造出来的。这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起来。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3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3”,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一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出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关系;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重点与难点

本课有四个子目,揭示了课文的主题内容: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的理解。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属于抽象概念,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关于“五四精神”,建议以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中爱国人士的言行表现和课文图表等史料着手,通过概括图表史料的共同点,形成抽象概念——“五四精神”;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或教师直接介绍民主革命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史实,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开天辟地”和“焕然一新”的历史结论。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法建议

1.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应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2)本单元的时间范围: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结束于1935年红军长征的胜利。(3)本单元的主题知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大革命、人民军队的建立、红军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

2.以五四青年和党的生日为切入点,导入本课。建议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中,激发他们探究“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动机。如设计“为什么把每年五月四日作为我国的青年节?”激发学生探究“五四爱国运动”的动机;设计“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多年了,八十多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好联系当地的标志性变化加以说明)。当时她是怎样诞生的?”激发学生探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动机。

3.“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一目,应讲清几点:(1)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2)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时间、地点、参加者、斗争口号及领导者);(3)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斗争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4)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说其“彻底”是指斗争的坚决性而言的,说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因为,①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对斗争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②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③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这两目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表象,建立历史概念。

(1)阅读导言和第一段小字,设问:这些内容与五四爱国运动有何联系?

(说明这些内容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见问题探究)

(2)阅读正文和第二段小字,设问:五四爱国运动中的爱国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答案见课文相应内容)

(3)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下表:

时间中心地点要求领导者主力结果

1919年6月前

1919年6月后

4.“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二目,应讲清几点(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时间、地点、出席人员和会议的主要议程);(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在本目的教学中,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中共一大的内容,完成下表:

参加者内容性质意义

然后,运用教材有关中共诞生的三则历史材料,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1)《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

设问:①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于哪些地方?(国外有东京和巴黎;国内有北京、上海、济南、武昌、长沙、广州等)②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了哪些地方的党员?(上述国外和国内的党员)

(2)参加会议的部分代表人物像:

(3)“一大”会址:

设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见课文小字)

三则材料间有何内在联系?“示意图”是中共一大召开的条件,“人物像”是中共一大的参加者,“一大会场”是中共召开的地点;三则材料均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有关。

5.在完成上述内容的教学之后,可创设新的学习情境,进行知识巩固。

(1)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间有何联系?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揭示历史事物间的联系,构建宏观知识结构。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骨干和领导,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组织奠定了干部基础;所以,五四爱国运动属于中共诞生的原因之一)

(2)如果你是一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列席者,你如何向社会报道中共一大情况;如果出一期纪念建党八十三周年的黑板报,请你写一篇介绍中共诞生的短文(口头或书面),并说出你这样写的理由。(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

(3)如何向同学解释“五四精神”“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的含义?

活动与探究

议一议: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说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共产党?

在以前的民主革命中,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有自己的政党,但由于自身的软弱与妥协,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使得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到,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建立中国共产党。

第二课国命大革命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读图析图再现情景从课文和插图或影象资料中想象北伐战争情景,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辛亥革命缺陷→孙中山创黄埔军校→国共紧密合作→北伐胜利进军→陈独秀“右倾”危害、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讨论探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

思想意识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终于形成国民国革命的高潮——国民大革命。(布置学生阅读55——60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北洋军阀手中的教训,希望创造一支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2、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区别?(启发学生从军队的任务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小结、过渡:袁世凯等人利用北洋军队作为自己独裁专制的工具,继续祸国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国家危亡,就必须针锋相对,动用枪杆子来解决问题。

二、北伐战争

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战争的对象有哪些人?(指导学生在57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位置,画圈作标记。)

3、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指导学生在57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两种箭头所经过的地名,作出标记:

A.广州→长沙→岳阳→汀泗桥→武昌→贺胜桥→九江、南昌→南京

B.广州→南昌→南京

C.广州→上海)

4、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在不到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A.作战方针正确;

B.国共两党紧密合作;

C.[叶挺独立团]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官兵浴血奋战;

D.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等。)

5、国民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根据课本回答的基础上,补充介绍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领导权、一再妥协退让、甚至压制工农运动等]:

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

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中国大地上同时并存着哪三个对抗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教师指出: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檫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北伐战争的历史昭示我们:国共两党真诚合作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具有很大的好处;两党的合作被破坏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梳理本课线索。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61页学习测评:

3、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历史填充图册》

第三课人民军队的建立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知识要点

掌握“反抗→受挫→开辟新路→星火燎原”这样一个历史进程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再现情景从课文和插图中体会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特点,理解以退为进策略的正确性,认识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精神的宝贵价值

论从史出评价事件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光辉典范

讨论探索秋收起义的队伍进军井冈山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崇敬革命前辈业绩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道路到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前辈为此作出了伟大贡献,他们的业绩永远值得后人崇敬

思想意识必须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斗争策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原因(理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遭到失败?

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

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2、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继续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檫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布置学生阅读63—6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概况怎样?(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

A.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就定在8月1日。

B.地点:江西南昌。[要求学生在56页地图上标明位置]

C.领导人: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等

D.结果:一度占领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2、63页《南昌起义》图中的演讲者是谁?(周恩来)

3、思考: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遭到反动军队包围,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

4、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教师小结、过渡:当时,毛泽东也接受党中央的指派,回到家乡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毛泽东怎样发动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

A.工农革命军三路进攻的出发地:修水、铜鼓、安源。[画圈]

B.受挫后会合的地点:文家市。[画圈]

C.改编部队的地点:三湾。[画圈]

D.最后落脚的地点:井冈山。[画圈]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A.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的生活。)

3、观察彩色图片《井冈山会师》和66页地图《南昌、秋收、广州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分点提问——

A.会师时间:1928年4月

B.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C.领导人:朱德、毛泽东)

4、小组议论并发言: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答题思路。然后,采用“剥笋法”层层引导:

A.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义不可能全胜。

B.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完成学习与探究

课后完成《历史填充图册》本课作业

第四课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中央红军的长征是本课的重点。教材首先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在这危急关头,是毛泽东力挽狂澜,提出了停止去湘西、进军贵州的正确主张,并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转兵贵州避免了红军的全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

教法建议

1.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学习长征的开始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的问题,教师可以联系前一课学习的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四次“围剿”的内容,指出胜利的原因;而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应特别指出是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的。

3.要用好课本和地图册上的红军长征示意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4.本课有几处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遵义会议召开时14年的时间里,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左”的或右的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挫折;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也是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遵义会议的深远意义。

5.要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七根火柴》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问题探究

动脑筋

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等等。

练一练红军长征经过哪些省?

(1)走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2)在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

活动与探究

1.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湘江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

乌江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赤水河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金沙江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

大渡河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

2.观看有关长征的电影或电视剧,谈谈长征的精神。由学校或老师组织学生观看,可用不同的形式交流。

课后完成《历史填充图册》本课作业

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课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

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结果;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课文复述史实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注意拟出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知识点

研究资料理解原因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处心积虑、蓄谋策划,蒋介石实行“绝对不抵抗”政策则进一步助长了日军侵略气焰

讨论探索辩证分析中共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同时也是依据当时实际情况,推动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主义民族情感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对于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必须进行历史清算

思想意识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种实事求是、高瞻远瞩的史实证明了党的正确、伟大和光荣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组织学生了解一组新闻:

1(记者王军于新超郑东鸿)新华网沈阳9月16日电: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70周年,辽宁省及沈阳市将相继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张一波教授认为,这一天是国耻日,全体中国人都应该记住这惨痛的历史教训。“在这样的日子里,再搞嫁娶和开业之类的庆典活动,实在不应该”。

2在去年“九一八”前夕,曾担任辽宁省副省长和政协副主席的林声在一次有老红军、老战士和二战受害劳工参加的座谈会上,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吁,他说:“现在还有一些市民在9月18日这天仍然搞一些喜庆活动,这是不合时宜的”。林声的倡议不仅得到了在场的老红军、劳工等的热烈掌声,一些商家和市民也积极响应这一呼吁。

3去年,原定于9月18日开业的沈阳一酒店为了纪念这一国耻日,特意推迟了开业日期。一些原打算这一天喜结良缘的年轻人也改变了结婚日期。

4今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张一波等人说:“国家应通过立法等形式形成一种制度,最少也应号召人民不要忘记国耻,牢记这一天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5近年来,每当9月18日事变爆发之时,沈阳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

62003年9月18日,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72周年的国耻日。而这几天的珠海,却发生了足以令整个中国愤怒的一幕——数百名日本男客人组成的一个观光团,在一个五星级酒店中大肆“买春”,并公开称“就是来玩中国‘小姐’的”。

7晨报合肥专讯13日下午2时,鄂州、珠海两地警方联手,成功抓获“916”珠海特大组织、介绍卖淫案重要涉案嫌疑人廖某。14日,鄂州警方将廖某移交珠海警方。

承上启下,设问过渡:“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个国耻纪念日?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布置学生阅读79——81页二框题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事件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在学生阅读时,低分贝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录音,烘托本课历史氛围。)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二、九一八事变

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直接目的是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的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2.80页“文献资料”说明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实行什么政策?(不抵抗政策。)

3.不抵抗政策造成什么后果?(只有四个多月时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沦陷。)

4.东北沦陷后,中国人民怎样展开局部抗战?(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成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等建立东北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教师小结、过渡: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

三、西安事变

1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归纳:

A.根本原因:日军进一步侵犯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激化。这就使得具有爱国传统的炎黄子孙同仇敌忾,站到一起。中共的抗日主张对于爱国的张学良和杨虎城起到了感召的作用。

B.直接原因:蒋介石顽固反共、一意孤行,激起爱国学生和官兵的强烈不满。)

3怎样评价西安事变?(这场“兵谏”目的在于逼蒋联共抗日,属于爱国和正义的事件。)

4教师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A.日本:暗中支持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向西安发动进攻,以便它扩大侵略中国。

B.英美: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英美在华势力,希望和平解决,保住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C.国民党内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准备乘乱夺权。

D.国民党内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宋子文、宋美龄等人亲自到西安与张、杨谈判。)

5小组讨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西安事变后应当怎样处置蒋介石?)

(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按照下面的纲要信号梳理本课知识:

国民党屠杀剿灭→攘外必先安内┓(破产)→合作抗日

1927年→1931年西安事变

国共矛盾为主 中日矛盾上升

共产党土地革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

武装反抗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71页填表题:

事变名称时间地点简单经过结果

九一八事变1931.9.18沈阳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东北三省沦陷

3.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历史填充图册18页

4.根据86页“史海拾贝”或“九一八国耻日新闻”(导入本课用的那些材料)写一段读后感,题目自拟。

5.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2课《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中共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八一三事变的概况。

掌握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史实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教材从课文和插图中认识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体验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民族情怀,控诉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收集资料鉴别整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的主要罪行,结合学习活动,准备《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继承先烈“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思想意识仇恨法西斯,愿为人类的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

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

教学难点通过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险恶用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直接目的是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的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2.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东北三省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就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地区,对北平(即今天的北京)实施包围。中国军队为了保卫北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同敌人在那里展开血战,谱写了一段“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英雄史诗。(布置学生阅读87——90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

1根据88页“看看”:你能指出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吗?(1937年7时,北平的东面、北面和西北面已被日军或汉奸军队占领,只有西南面还控制在中国驻军国民党29路军手里。卢沟桥位于北平西南15公里的平汉铁路上,成为北平通往内地的唯一门户,是中日双方必争的军事要地。)

2说说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相比,它们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A.日军:已由进攻东北发展为准备进攻华北乃至整个中国。

B.中国:国共内战停止,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民党军队:由“不抵抗”转为“坚决抵抗”。

D.结论: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是局部的,七七事变后的抗战是全国性的。)

3根据88页“读一读”:佟麟阁的话体现怎样的民族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不怕死是军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军人只有将自己的勇敢同人民、民族、国家的利益联系起来,符合人民的愿望、符合和平的需要,军人的不怕死才是崇高的。否则,军人的不怕死就会造成严重的灾难。)

教师小结、过渡:例如,日军推崇的就是所谓“武士道”精神,日本兵打仗很不怕死。但是这种“不怕死”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带来的却是巨大灾难。

淞沪抗战(1937年8月-11月)

学生自行阅读这一框题,然后教师简单小结突出淞沪抗战的意义。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938年1月)

1日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说:“因为是在战争期间,即是发生某种屠杀,也并非‘大屠杀’一类的行动。”你认为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我们不否认打仗总要死人的,那是在战场上你死我活作战的必然结果。但是日军是在占领南京之后,对那些已经放下武器的军人、警察和无辜平民实行屠杀的,并且违背国际公法进入“安全区”残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所以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它歪曲了历史真相,其目的是美化侵略战争,企图逃避罪责,蒙混视听。)

2作为中国人应当如何对待南京大屠杀事件?

(A.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穷的灾难,绝对不能忘记我们的同胞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祈愿: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B.炎黄子孙绝对不能忘记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要高度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卑劣行径,坚决防止法西斯势力的复活。

C.我们是头脑清醒的中国学生,我们还要注意将日本人民同军国主义分子、右翼分子、新法西斯分子区分开来,尽量帮助那些暂时受到蒙蔽的日本中学生明白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3课外活动,准备《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引导,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当堂拟出信件内容提纲,计划好准备使用的资料。)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根据[知识网络]梳理、巩固本课知识要点。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填充图册第19页的练习题

3.按组完成《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

5.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国共合作抗日》。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2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2》,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

第一课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洋务运动重点难点

本课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洋务运动的概况。第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洋务运动教法建议

1.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应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2)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导入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3.解释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教材是从以下四方面介绍的,应以教师讲解为主。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在介绍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时,要明确它们各自具有“开端”、“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的特点。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而且使外国机器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运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同时,洋务派举办军用工业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他们也意识到“求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当时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又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此外,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因此,他们在“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这些企业涉及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其中,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所获利润大都落入李鸿章私囊。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

第三、筹划海防。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清朝朝野上下基本一致地认识到建立海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正规筹建海军的活动。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北洋海军。洋务派筹建海军的目的和作用,与他们创办军事工业一样,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担负着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秩序,镇压国内一切反抗势力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负有抵抗外侮的责任。

第四、创办新式学堂,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主要是私塾和书院。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前,在中国还没有近代新式学校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们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为了培养人才,洋务派还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不但学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5.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师可提出“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你怎样看待洋务运动”?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对洋务运动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首先,指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这其中的原因固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其次,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其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6.新课讲完后,教师对全课作小结: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官僚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这一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洋务运动问题探究

动脑筋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思路一:可以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进行分析。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思路二:可以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进行分析。洋务派学习西方限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活动与探究

1.提炼信息:根据课本的内容,请你提炼出有关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看谁能提炼得既多又准。

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应包括:兴起、内容、口号、目的、作用等。

2.小讨论:根据你自己提炼出来的有关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看法。

作业

第二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戊戌变法重点难点

本课简要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从开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

本课的重点之一是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本课的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戊戌变法教法建议

1.学生历来崇敬英雄人物。教师可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例如:“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等。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2.“公车上书”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教师可利用“公车上书”的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如让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叙述,对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

3.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教师可通过对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的叙述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车上书影响的理解。

4.“百日维新”一目,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讲述中可对每一项内容设问,例如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时,为什么不见兴民权、设议院或是立宪法等措施呢?”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多大作用?”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会不会引起思想文化界的剧烈变化?”等等。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5.关于变法的失败,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历史讨论,验证下列说法,例如:“康有为多次上书,显示当时官民向上陈述政治主张渠道畅通”,“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中国最大的维新者和爱国者”,“光绪帝的大力支持使维新派实施变法全无障碍”,“‘举国欢蹈鼓舞’,‘人人皆谈西学’表明变法在全国深得人心”等等。通过这些讨论,引导学生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就课文所示的两种观点让学生进行讨论,赋于人的多元化。

思路一:可从谭嗣同献身精神给后人的激励方面考虑。

思路二:可从维新人士逃脱后继续斗争的作用方面考虑。

2.假设:“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这只是一个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陈述理由。

让学生讨论,不必给答案,可以告诉学生到哪里去寻找有关资料,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活动与探究

1.议一议,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参见教法建议和学法指导。

2.“小故事”叙述了康有为拒绝给女儿缠足的故事,你还了解哪些维新人士向传统陋习挑战的事例?你受到哪些感动?下一课我们再听听你的议论。

目的:引导学生自动阅读,交流信息,表述史实,提升认识。

第三课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辛亥革命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革命的重要史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必要的讲述,帮助学生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同盟会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革命纲领,后来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辛亥革命教法建议

1.“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2.“辛亥革命的酝酿”一目,教师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革命纲领。然后指出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讲同盟会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建议教师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对照讲解。还可以指导学生看课文中“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动脑筋插图,想象其涵义,加深对其理解。并指出,三民主义在当时是一面鲜明的民主革命的旗帜,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讲完以上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的问题,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3.“武昌起义”一目,要求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和过程。可利用电脑屏幕或投影打出“武昌起义形势图”,作生动的叙述:因新军参谋长孙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引来巡捕,革命处于群龙无首之状态,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于1911年10月10日率领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11日占领武昌,12日收复三镇。清朝统治处于名存实亡境地。

讲“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录像“中华民国的成立”,然后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条件。第一,武昌起义,各省独立,清王朝统治崩溃,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二,三民主义革命纲领,为民国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为民国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建议教师用投影打出“孙中山在总统府门前接受卫兵的致敬”,诱发学生想象,然后指出: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讲“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师应按教材上的内容讲清辛亥革命的直接目标和所达到的直接结果,并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作客观的评价。

辛亥革命问题与探究

动脑筋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吗?教师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去评价历史事件。

教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活动与探究

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故事在班上交流。

作业

第四课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新文化运动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新文化运动教法建议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43页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课中动脑筋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以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叶中国人民探求救国救民道路、进行不屈不挠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起积极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败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这里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书中人物画图,并作必要的人物介绍,以突出地说明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应讲清楚: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这里,教师应强调两点:①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个方面,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②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内容,归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及主要思想,进而指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四)教材第三个子目的内容是“新文化运动的新阶段”。

本课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叙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客观评价,以真切理解“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在。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一、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二、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四、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五、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作业: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437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