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4年中考历史一轮七下册第1单元(隋唐时期)复习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4年中考历史一轮七下册第1单元(隋唐时期)复习”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学案(隋唐时期)

考纲要求

(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JAB88.coM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以大运河、赵州桥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识清单

 一、大运河的开凿“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②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②整顿吏治③重视农业生产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八、艺术宝库莫高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他在位时开创科举、开凿运河,造福后世。他好大喜功、不惜民力,结果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这里说的“他”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汉献帝D.隋炀帝

2.宰相魏征去逝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知人善用的唐太宗统治时期史称为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光武中兴”

3.在唐太宗时期,以敢于犯颜直谏而著名的是()

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征D.姚崇

4.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其中“唐宗”的主要贡献是

A.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B.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C.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5.隋朝大运河是人类创造出的奇迹,它的出现为中国也为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13年安徽省积极准备申报大运河安徽段为世界文化遗产。你知道大运河流经安徽是哪一段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6.唐朝时,我国对外友好往来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唐朝的疆域比过去大D.唐朝一些皇帝推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7.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其治国举措的共同点是

A.设节度使B.抗击突厥

C.建立行省制度D.重用人才

8.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反映的内容与我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有关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唐玄宗

9.唐太宗善于纳谏,他常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是

A.房玄龄B.魏征C.杜如晦D.姚崇

10.下列反映唐朝民族关系融洽的佳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鹘衣装回鹘马”B.“车书本一家”

C.“和同为一家”D.“唐风洋溢奈良城”

11.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同贞观时期相比

A.社会秩序更加安定B.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C.经济繁荣程度更高D.国家政权更加稳固

12.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引用此话的根本目的是

A.为了阐明君民关系B.为了阐明水与舟的关系

C.为了说明民贵君轻D.为了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13.2004年10月14日,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扮演京剧《贞观盛事》中一位耿直进谏的名臣。尚长荣扮演的名臣应该是

A.房玄龄B.魏征C.李世民D.杜如晦

14.中国人在世界常被称为“唐人”你推测下列叙述的原因中最有可能的是()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B.中国的对外交通特别发达

C.唐朝在世界享有较高的威望D.唐朝时中国开始对外交往

15.隋唐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最准确的应概括为()

A.繁荣与开放B.光照四邻C.民族关系的发展D.对外交流的频繁

二、非选择题

16.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1)采纳魏征建议开创“贞观之治”的皇帝?(1分)上则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容?(1分)唐朝另外一位君主唐玄宗开创的盛世局面史称?(1分)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图A和图B分别写出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2分)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3)吐蕃人是现在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1分)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1分)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

(4)郭沫诺这首诗盛赞的是谁?(1分)反映的是当时中国与哪国交往的史实?(1分)

(5)以下能反映唐朝时期社会发展最显著特点的是()(2分)

A.政权分立B.繁荣开放C.统一浪潮D.社会危机

(6)通过上述对唐朝历史的探究,谈谈和谐社会需要具备的因素。(3分)

17.阅读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回答:

(1)材料一表明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其中的“夷狄”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记载了8世纪初期发生的一件什么事?“和同为一家”是指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关系?

(3)“和同为一家”有什么意义?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阅读材料一后回答:

(1)材料中的“外甥”指的是谁?

(2)这是他给谁的上书?

(3)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的?

(4)阅读材料二后回答:这句话是谁说的?

19.:“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沁园春雪》毛泽东。(13分)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1)结合材料一,写出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名字。(3分)

(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三人的功绩。(6分)

(3)根据材料二,写出唐太宗对少数民族执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1分)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方式?(2分)他被少数民族尊奉为什么?(1分)

参考答案:

1.D

本题考查隋炀帝的历史活动,在其在位期间曾经创立科举修建运河,所以选择D项,ABC的人物没有这些活动,排除,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B

本题考查的唐朝的历史,在唐太宗时期是B项,C是唐玄宗DA是汉朝的。

3.C

在唐太宗执政时期,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故选C。

4.D

《沁园春—雪》中“唐宗”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其主要贡献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故选D。开创光武中兴的局面的是汉光武帝刘秀;开创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的是汉文帝、汉景帝;开创开元盛世的局面的是唐玄宗。

5.B

通济渠:又称汴水、汴渠、汴河,全长650公里。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至江苏盱眙入淮河,共历现今三省十八县(市),其中流经安徽省的濉溪、宿州、灵壁、泗县,ACD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

6.C

本题考察学生对唐朝与亚非欧各国友好往来的原因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唐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文化发达,交通便利,唐帝国闻名世界,唐朝通过陆路,海陆积极对外交往,引起了各国对唐帝国的向往和敬仰,唐朝和亚非欧各国的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所以ABD三项符合题意,C项明显错误,因此本题选C。

7.D

本题考查学生对唐代三位君主共同点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善于纳谏,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统治时期,重用姚崇宋景为相,发展农业生产,创立武举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统治时期,任用姚崇为相,唐玄宗尤其重视地方吏治,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局面,人们称开元盛世,因此他们的共同点是重用人才,本题选D。

8.C

本题考察学生对唐太宗历史功绩的认识,根据所学,唐太宗时期,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因此,《贞观长歌》反映的内容与唐太宗有关,本题C。

9.B

本题考查学生对唐太宗善于纳谏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唐太宗把魏征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因此,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本题选B。

10.D

本题考察学生对唐朝民族关系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ABC三项分别反映了唐朝和渤海及吐蕃少数民族的关系,而D项“唐风洋溢奈良城”的意思,是说唐朝的社会生活在奈良都能看到,根据所学,奈良城是今天日本的重要城市,因此反映了唐朝和日本的友好关系。本题选D。

11.C

本题考察学生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的对比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玄宗统治时期,任用姚崇为相,唐玄宗尤其重视地方吏治,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局面,人们称开元盛世。杜甫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充分说明了开元时期社会富庶的局面,所以两者相比,开元盛世比贞观之治经济更加繁荣,本题选C。

12.D

本题考察学生对唐太宗说的话的理解,唐太宗这句话是他深刻认识到了百姓力量的强大,把老百姓比喻成水,把君主比喻成船,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意思是不能过分压迫人民,过度压迫人民会引起人民的反抗,危及到封建统治,ABC不符合题意,所以该题选D。

13.B

本题考查学生对敢于犯颜直谏的魏征的认识,解答的关键是“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扮演京剧《贞观盛事》中一位耿直进谏的名臣”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是魏征,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A,D两项是开元盛世的两位大臣,C项是贞观之治的开创者,本题选B。

14,C

本题考察学生对唐朝繁荣及影响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唐朝对世界的影响包括: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鉴真东渡;玄奘西游;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到中国;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日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日本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等。因此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ABD不符合题意,本题选C。

15.A

本题主要考察隋唐朝的对外友好往来的史实,分析题目,隋唐时期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发达,对外交往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出现繁荣的景象,隋唐时期,出现了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如玄奘西行去西方求取佛经,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的故事,主动学习外国文化,表达了中国人的开放意识,也体现了刻苦精神,所以选A

16.

(1)唐太宗;善于纳谏;开元盛世

(2)A:曲辕犁B:筒车

(3)藏族;文成公主

(4)鉴真;日本

(5)B

(6)政治清明;革新生产技术;民族关系融洽;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对外开放(任意3点即可得3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

(1)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玄宗统治时期,任用姚崇为相,唐玄宗尤其重视地方吏治,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局面,人们称开元盛世。

(2)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的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表现在生产工具上,判断A是曲辕犁,B是灌溉工具筒车。

(3)根据材料“贞观十五年(641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吐蕃是现在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4)根据诗中的“唐风洋溢奈良城”根据所学知识,鉴真是唐朝的和尚,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5)根据所学知识,隋唐时期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发达,对外交往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出现繁荣的景象,因此整个的隋唐时期呈现出中华文明的繁荣开放特征,因此本题选B。

(6)通过探究,我认为社会要和谐首先是政治上统治者必须政治清明,经济必须发展,国力强盛,同事民族关系还要融洽,还要革新技术,勇于变革,还要加强和其它国家的合作和交流,更主要的是要坚持对外开放。

考点: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阶段的归纳梳理能力,该题知识点多,考察信息量大,繁多的知识点往往使同学们头疼,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我们不妨化零为整,把繁多的知识点用一根线串起来,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去整理,梳理基础知识,还有就是按照材料题的解题方法去解答,多用心去训练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7.

(1)它表明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和平、友好的民族政策;夷狄指周边的少数民族;(2分)

(2)唐中宗接受尺带珠丹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给他;(2分)(2)吐蕃(今藏族)(1分)

(3)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的友好关系。(2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民族关系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太宗的话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改变了以往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开始实行开明,和平,友好的民族政策,夷狄是指当时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蔑称。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继文成公主入嫁吐蕃后,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又入嫁吐蕃,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给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合同为一家了。吐蕃是指今天的藏族。

(3)根据所学,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密切了唐蕃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加强了汉藏的友好合作。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唐朝文化兼容并蓄,全面开放,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族关系全面繁荣,唐朝经济和文化处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统治者能实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的开放传播了唐朝文化,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的繁荣。

18.

(1)尺带珠丹

(2)唐中宗

(3)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他(尺带珠丹)

(4)唐太宗

本题考察学生对唐蕃民族关系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继文成公主入嫁吐蕃后,金城公主又入嫁吐蕃,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给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合同为一家了”,因此材料中的外甥是尺带珠丹。

(2)根据所学知识,文成公主入嫁吐蕃后,金城公主又入嫁吐蕃,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给唐中宗,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合同为一家了”。

(3)根据所学知识,文成公主入藏后,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所以他说唐蕃合同为一家了。

(4)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统治者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所以唐太宗才有那样的感慨。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唐朝民族关系的识记和认识能力,唐朝时期,统治者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导致民族关系融洽,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增强,这也是唐朝繁盛的表现之一,对于唐朝时期各少数民族和唐的关系,同学们要注意掌握。

19.

(1)它表明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和平、友好的民族政策;夷狄指周边的少数民族;(2分)

(2)唐中宗接受尺带珠丹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给他;(2分)(2)吐蕃(今藏族)(1分)

(3)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的友好关系。(2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民族关系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太宗的话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改变了以往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开始实行开明,和平,友好的民族政策,夷狄是指当时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蔑称。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继文成公主入嫁吐蕃后,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又入嫁吐蕃,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给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合同为一家了。吐蕃是指今天的藏族。

(3)根据所学,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密切了唐蕃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加强了汉藏的友好合作。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唐朝文化兼容并蓄,全面开放,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族关系全面繁荣,唐朝经济和文化处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统治者能实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的开放传播了唐朝文化,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的繁荣。

相关阅读

2014年中考历史一轮七下第3单元(明清)复习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2014年中考历史一轮七下第3单元(明清)复习》,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学案(明清)
考纲要求
 ((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妥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知道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
知识清单
 一、八股取士:“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1、目的: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考试范围:四书五经3、形式:八股
 4、后果:只顾读书,不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二、明朝郑和下西洋:“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
 2、时间:1405-1433年共7次
 3、经过: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三、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明朝戚继光率戚家军取得台州九战九捷,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被称为“民族英雄”。
 四、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政治上设三司六部,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文化上“八股取士
 五、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
 1、政治上,设立军机处(雍正)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文化上,制造“文字狱”
 六、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台湾府设立“开辟荆榛逐荷夷”
 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七、达赖、班禅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的设置“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1、顺治帝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2、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八、伊犁将军的设置: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九、土尔扈特部回归: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2、时间:1771年(乾隆帝)3、首领:渥巴锡
 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十、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出现时间:出现在明朝中后期;
 2、萌芽地区: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3、典型表现:“机户(手工工场主)出资,机工(雇佣劳动者)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工人,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4、影响: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十一、清“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1)清朝政府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
 2、主要表现: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禁海政策,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1)清朝实施闭关政策对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来@源#:~
 4、启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5、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
 夏~商一西周~东周(春秋、战国)一秦一西汉一东汉三国(魏、蜀、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清顺治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是()
 A.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
 B.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C.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
 D.多伦会盟
 2.16~17世纪入侵中国的外国侵略者有()
 ①荷兰②沙俄③日本④英国
 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3.下列反映中外友好交往的史实有
 ①丝绸之路②遣唐使③郑和下西洋④册封“班禅”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
 4.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期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A.禁止对外贸易B.实行闭关锁国C.加强思想控制D.鼓励商业发展
 5.下列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中,搭配正确的是()
 A.顺治帝——大小和卓叛乱
 B.康熙帝——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C.雍正帝——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D.乾隆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6.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部,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修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矗立在拉萨城红山之巅,作为西藏地标之一,阅尽千年沦桑,见证了西藏的历史进程,也见证着西藏的今天。下列史实中哪些是清朝管理西藏的措施
 ①文成公主入吐蕃
 ②顺治帝和康熙帝对西藏佛教首领先后进行了册封
 ③设置驻藏大臣
 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
 7.某校历史研究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他们收集的历史资料中不恰当的是()
 A.靖难之役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D.雅克萨之战
 8.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是:
 A.设立军机处B.创设八旗制度
 C.在中央设内阁D.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9.清朝前期在和西方的交往中采取的政策是:
 A.闭关锁国政策B.开放政策
 C.开明政策D.宽大政策
 10.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钱币,下列钱币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元通宝 ②刀币③金“正隆元宝”④乾隆通宝
 A.②①③④B.①③④②C.④③①②D.④②①③
 11.清朝在和西方各国交往中采取的是()
 A.开放政策B.闭关政策C.积极通商D.消极通商
 12.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皇帝是()
 A.顺治B.康熙C.雍正D.乾隆
 13.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使国泰民安,分裂将导致国运衰退。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朝设置管理机构为()
 A.北庭都护府B.宣政院C.西域都护府D.伊犁将军
 14.下面四个选项中,有一项与其他三项的性质明显不同,请把这一项选出来
 A.戚继光等荡平东南沿海倭寇B.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
 C.康熙帝派清军大败沙俄侵略军D.清朝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15.在探讨“明清时期中国由盛转衰的原因”时,下列分析有误的是:
 A.近代化的因素萌芽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推行闭关政策D.大力推行文字狱
 二、非选择题
 16.史学界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主要原因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郑成功是因为感到在大陆抗清无望,遂渡海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作为继续抗清的基地。另一种观点认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史荷兰殖民者于中国人民的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郑成功属于海上商人集团,深切感受到荷兰殖民者侵略之害,而他当时在大陆的抗清斗争又遭受挫折,自然而然就把斗争矛头转向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以建立新的抗清基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
 七、综合题(题型注释)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二: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三: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方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18.“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反映清政府奉行一种怎样的对外政策?
 (2)清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3)你认为这种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
 (4)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19.材料一:唐朝的开明是唐朝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材料二:明朝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他们的足迹到达南洋与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材料三:嘉庆皇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阅读后请回答:
 (1)唐、明、清分别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
 (2)不同的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后果?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A
 
 本题考查学生对驻藏大臣与将军、参赞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子目驻藏大臣与将军、参赞中的内容:“清朝,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可知,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属于清顺治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故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CD选项都属于康熙皇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
 2.
 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克萨反击战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第三子雅克萨反击战中的内容:“16世纪后期,沙俄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沙俄军队乘清军入关时大肆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富饶的台湾岛。”可知,16~17世纪入侵中国的外国侵略者有荷兰、沙俄和日本,故选①②③,故选A。
 3.B
 本题考察学生对中外友好交往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①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外的友好往来,②遣唐使亚洲国家排除的遣唐使,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促进了中外的友好往来,③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④册封“班禅”是清朝对西藏地方势力的册封,所以①②③正确,本题选B。
 4.B
 本题考察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A项表述错误,题目中规定,允许广州一口通商贸易,B项,明清时期,中国遭受到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为了自保,清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严禁对外贸易,关闭国门,不允许和外国人交往,C项是文化方面的措施,D是经济方面,本身也叙述错误,不符合当时情况,本题选B。
 5.B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中顺治帝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封号、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A、C、D项均错误,故选B。
 6.A
 本题难度适中,文成公主入吐蕃是在唐朝,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不属于清朝了,排除①④,答案选A。
 7.A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戚继光抗倭是明朝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为清初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靖难之役是指明朝建文年间发生的内战,故选A。
 8.A
 本题考查的是军机处的设立。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选A。
 9.A
 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前期在和西方的交往中采取的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故选A。
 10.A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钱币。正确的先后顺序是:战国时期的刀币、唐朝的开元通宝、金“正隆元宝”、清朝的乾隆通宝,故选A。
 11.B
 本题考查的是闭关政策。清朝在和西方各国交往中采取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故选B。
 12.B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根据所学可知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皇帝是康熙皇帝,故选B。
 13.D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对新疆的管辖。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朝设置管理机构为伊犁将军,故选D。
 14.D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清朝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属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政权的史实,A、B、C项均为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故选D。
 15.A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中国由盛转衰的原因。“近代化的因素萌芽”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现象,不是明清时期中国由盛转衰的原因,B、C、D均为原因,故选A。
 16.提示:学生可以据史回答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论从史出,史出结论。做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论点一的观点是了解郑成功背景,郑成功,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南明皇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永历帝封延平王。出生于平户。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其父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论点二要讲述明末的历史背景,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荷兰人在亚洲的胃口很大,巴达维亚公司成立后,通过非法贸易、强卖强买、抢劫掠夺、武装侵略等手段,明抢暗夺,东方国家和人民的无数财富成了他们的战利品。到1615年间,巴达维亚公司先后抢夺各国商船540艘,拥有800艘武装商船,已经成为进行非法贸易和武装侵略的大本营,成为荷兰在远东活动的指挥中心和行动基地,攻占中国台澎地区成为它的主要目标。东印度公司一再要远东分公司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贸易地点,贩运中国的生丝和瓷器,以“带来更多的收入和繁荣”。荷兰人在澎湖抢走中国人的600余艘各类渔船,强迫中国人为他们修筑工事、炮台和城寨。在苦役中,有1300名中国人饿死累死,有270多人被掠往爪哇做苦役,从中可以看出新兴殖民者的贪婪、无耻、残忍。以后荷兰利用在澎湖的基地,不断搔扰中国大陆,严重危害东南沿海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17.(1)炫耀明朝国威。(2)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和平交往等。(3)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本题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识记。第(1)问材料一中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向外邦(异国)炫耀国威武力,宣扬明朝(中国)的富强。结合教材“郑和所到之处,带去了明朝皇帝给当地统治者的友好书信和礼物,受到各国统治者与百姓的热情接待。”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炫耀明朝国威。第(2)问从材料一“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材料二“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却从不征服异族……”可见,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和平交往等。第(3)问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第一子目郑和下西洋中的内容:“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可知,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考点:郑和下西洋
 18.(1)闭关锁国。(2)维护清朝统治,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观念②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③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3)弊大于利。因为清朝实行闭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4)启示:闭关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本题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二子目“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内容中,有这样一些内容:“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来,英国商船几次到宁波贸易,企图在那里建立长期的商业据点。清政府深感疑虑,下令只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1)本小题依据教材内容,就不难得出答案。(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封建社会一种政策的制定实施,目的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封建统治。而清朝实施这样一种政策的原因,我们结合教材,从内外两个方面,即可得出具体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观念②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③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3)本小题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侧重于考查这一政策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利和弊两个方面来分析,不难看出弊大于利。因为清朝实行闭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4)本小题能正确答题的前提是第三小问的正确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造成了中国落伍于世界。从而得出闭关就要落后的启示。考点:“闭关锁国”的政策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以及影响的分析。
 19.(1)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
 明朝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往;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唐文化远播于世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文明吸收了发展营养,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明朝的对外交往中,促进了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而清朝的闭关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启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封闭自守,应该几级的吸收别国的先进的东西,否则就会被淘汰。当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我们应当学习一切先进的文明查过发展经济,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不变。
 
 本题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
 (1)本小题只要认真阅读材料,就可以得出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明朝实行的政策正好居唐朝和清朝政策的中间,即明朝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往。
 (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这些政策实行的影响。如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唐文化远播于世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文明吸收了发展营养,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明朝的对外交往中,促进了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而清朝的闭关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至于给我们的启示,从唐明清实行的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就是闭关只会导致落后。

2014年中考历史一轮七上第2单元(先秦)复习


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学案(先秦)

考纲要求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知道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

知识清单

一、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阳城禹桀

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几次迁都,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汤纣

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周幽王

东周公元前770年洛邑周平王

二、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三、春秋争霸

1、著名霸主:齐桓公(标志:葵丘会盟),晋文公(标志:城濮大战胜利),楚庄王

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在晋楚争霸中取得胜利。

3、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四、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注意方位)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相关成语: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注意是哪个战争中的)

五、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著名的都江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地点:成都平原泯江中游

③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六、政治上——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③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④内容和影响:

内容影响

奖励耕战

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经济发展,国富总之,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

七、文字的演变

时间商商周西周晚期战国

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竹书、帛书

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丝帛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八、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的成就

天文古书记载的最早日食发生在夏朝

商朝甲骨文有许多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

历法相传夏朝就有历法(夏历),商朝的历法更为完备

战国时期,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医学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文学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

音乐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

九、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学派时期代表人物著作思想内容

儒家春秋孔子《论语》政治思想——“仁”:“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战国孟子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可持续利用资源

道家春秋老子《道德经》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战国庄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战国墨子”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孙武《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 运用三家观点解决问题:儒:说服教育;道:顺其自然;法:严格的规定和有效的惩罚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下面对青铜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青铜器造型雄伟,纹饰古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

B、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C、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

D、青铜器造型雄伟,纹饰古朴,只有实用价值没有艺术价值

2.汉武帝时,把其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学说是

A.儒家学说B.道家学说C.法家学说D.墨家学说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A.商朝B.夏朝C.西周D.东周

4.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生花妙笔,曾经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田地输送汨汨清流。”请从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是指()

A.都江堰B.郑国渠C.大运河D.六辅渠

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

A.知识分子思想活跃B.各学派重视学术交流

C.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化D.各国诸侯重视知识分子

6.2011年举办的“都市风采”京津沪渝声乐组合大赛中,由松江区文化馆陆春彪作词、刘勇作曲的歌曲《方块字》获本次大赛银奖,“篆隶楷行映日月,田字格里唱摇篮。”唱出了汉字的演变过程。下列对“方块字”的演变说法正确的是

A.金文——甲骨文——行书

B.甲骨文——隶书——楷书

C.甲骨文——小篆——隶书

D.甲骨文——金文——小篆

7.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中国古代改革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但其改革却得罪了秦国的贵族,贵族诬告他谋反,商鞅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奖励军功C.推行县制D.严明法令

8.下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

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

C.青铜树D.四羊方尊

9.要查找孔子当初教育他弟子的具体情况,可以查阅

A.《离骚》B.《论语》C.《道德经》D.《春秋》

10.青铜工艺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周朝是我国青铜器鼎盛灿烂时期

B.司母戊鼎是我国青铜文明的代表

C.四羊方尊是我国目前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D.在殷墟发现的“三星堆”青铜文化举世闻名

11.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谁建立的

A.炎帝B.黄帝C.禹D.启

12.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中华第一鼎---“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右图为该鼎腹部的文字拓片,其文字属于

A.甲骨文B.金文C.隶书D.楷书

13.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的前言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请问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核心是

A.“仁”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法治”

14.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A、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B.、让诸侯给周天子交纳贡品

C、巩固对西周周边的统治D、炫耀周天子的权威

15.右图是我国发明的世界最早的指南仪器,它最早出现于

A、春秋B、战国C、秦朝D、宋朝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铁制工具的使用,使战国时期的各国都能兴修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总结成都平原人民与岷江水害斗争的经验而筑成的都江堰。岷江沿途高山深谷,水流湍急,每年夏秋,水量骤增,灌县以下常泛滥成灾。相传在李冰主持下,在今灌县西边的岷江中凿开了与虎头山相连的离堆,在离堆上游修筑了分水堤和湃水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即郫江)和外江(即检江),分散了岷江的水流,既免除了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后涂(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后涂(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后涂(填)“C”。

(1)都江堰是秦朝时修建的。

(2)都江堰的设计较为科学。

(3)都江堰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都江堰的修建便利了灌溉和运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进步。

17.自古以来,民生问题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繁荣及政权的稳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做君王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1)孔子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请根据材料概括其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

材料二

(2)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都与统治者的民本思想有关。历史上出现的与材料二相关的两个盛世局面是什么?(2分)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你认为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民生思想的内容是什么?(1分)

材料四

(4)根据材料四分析我国人民家庭生活用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实施了哪些措施?(至少写出两项)(3分)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商汤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为恢复工业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又称《全国复兴法》。根据该法成立了全国复兴总署,由它召集工商界、劳工组织和消费者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由不同行业制定的这种法规后来达到750个之多。《全国工业复兴法》的第7节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对雇员不得以必须参加公司工会为条件;雇主应遵守总统批准或规定的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齐世荣《人类文明的演进》

材料三“在广东和福建获得特殊地位的30年里,中国的出口增长了一百多倍,1978年时广东没有一家拥有现代化生产线的工厂。30年后来广东南部的人,却可以看到摩天大楼、世界级饭店和高速公路。到1992年邓小平退休时,估计有一亿人次涌入广东的沿海地区。”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主张及其理由。(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法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法规内容产生的作用。(2分)

(3)材料三中“广东和福建获得特殊地位”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的历史影响。(2分)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改革的一点认识。(1分)

参考答案

1.D

本题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青铜文化是商周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丰富、品相繁多。加之用合范法铸造,一般一范只铸一器,很少有面目完全一致的青铜器,因此件件面貌各异,拓宽了艺术欣赏的视野。尤其是其中精品迭出,看了使人叹为观止,同时,中国古代青铜器集造型、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成就为一身,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观察选项,ABC选项说法正确,其中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D选项说法错误,本题选D。

考点: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青铜文化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商周时期的重要文物,青铜器像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在教材中表述清楚,是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回答,属于送分题。

2.A

本题考察学生对儒家思想称为正统思想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办儒家学说,提出仁,后来战国时期孟子又提出仁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过分压迫人民,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A。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对诸子百家的思想都要识记清楚,然后在分析题意,看诸子百家中那个思想符合题意,然后得出正确答案。这几派的主要思想如下: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主张「德治」和「仁政」,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

3.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为标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成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故选B项。

考点:本题考查原始社会的解体。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由于社会劳动分工和产品交换,一些人能够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成为富裕的人,并利用已占有的财富奴役贫穷的人,这样出现了贫富差距,出现了剥削人的现象,也就出现了阶级、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4.A

本题的关键词是“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大运河是隋朝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六辅渠是古代关中地区六条人工灌溉渠道的总称,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左内史倪宽主持修建。大运河在隋朝修建。B、C、D均不符合题意。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属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消除水患、灌溉农田、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四川人民。A符合题意,故选A项。

考点:本题考查都江堰。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李冰修建的都江堰虽然不如万里城那样闻名世界,但就实用功能而论、都江堰消除水患、灌溉农田、使四川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5.C

本题考察学生对诸子百家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由于战乱,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为思想自由提供了空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派别,这些派别从不同的立场出发纷纷著书立说,体现了社会深刻的变化,A,B,D不符合题意,本题选C。

考点: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派别,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其主要思想有: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主张「德治」和「仁政」,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

6.D

我国很早就有文字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商朝的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文字叫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现在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文字来源于甲骨文,后来出现了金文,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秦统一后,秦始皇把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发行全国,因此,本题选D。

考点:汉字的演变过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我国的文字演变经历了一个过程,尤其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成熟的文字,也是人们当时主要用来记录国家事务的文字,更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回答,属于送分题。

7.B

本题考察学生商鞅变法内容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内容有:编制户口;加强刑法,奖励军功,奖励生产,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其中,奖励军功,按军功封爵位,打破了贵族世袭的传统,直接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所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

考点:商鞅变法的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上重要的变革,是课本的基础知识,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起来,从变法的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好好的去掌握这一历史知识点,

8.A

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千克,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说明了当时青铜工艺水平高超。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就是司母戊鼎,A符合题意,故选A项。

考点:本题考查商朝的青铜器。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还可改为:巨大的商代司母戊方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畜牧业发达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中国#~教育出*版网%@]

C.铁器开始使用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9.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因此要查找孔子当初教育他弟子的具体情况,可以查阅《论语》故选B项。

考点:本题考查先秦文化。

点评:《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指导意义。

10.B

本题考察学生对商周青铜文化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此鼎初始被定名时,鼎内铭文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然而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A,B,C三项表述错误,本题选B。

考点: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商周时期的重要资料来源,青铜文化中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在教材中表述清楚,是基础知识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对于商周时期的文化成就,同学们要用心去识记和理解。

11.C

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古代的奴隶制国家的认识,民主禅让制度是我国民主推举首领制度的办法,相传尧老了就把首领位置让给舜,舜老了就把首领的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但禹后来却把位置传给儿子,从此禅让制被破坏,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因此本题选C。

考点: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解答的关键是读懂题意,还要理解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意思,然后在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答案,另外其它的几个人物也是对中华民族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对于他们对社会历史做出的重大贡献同学们也要好好理解和识记。

12.A

本题考察学生对商周青铜文化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此鼎初始被定名时,鼎内铭文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然而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甲骨文是商朝比较成熟的文字,B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C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D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本题选A。

考点: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商周时期的重要资料来源,青铜文化中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在教材中表述清楚,是基础知识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对于商周时期的文化成就,同学们要用心去识记和理解。

13.A

《论语》是儒家经典,它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的一部书。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故选A。“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兼爱”、“非攻”属于墨家思想,“法治”属于法家思想。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儒家思想

点评:关于孔子的儒家思想,学生还要知道,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孔子还主张“因材施教”、“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14.C

本题考察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目的的认识,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封它们为诸侯,诸侯在往下分封,这样就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要定期向周天子缴纳贡品,要带兵随周王打仗,所以A,B,D三项都是分封制的内容,因此本题选C。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识记能力,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也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这个知识点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教材表述的非常清楚,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得出答案,属于送分题。

15.B

根据所学知识,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期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期广泛用于航海。故选B项。

考点:本题考查司南仪器的发明。

点评:本题图文结合,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司南仪器在战国时期发明,这是课文的基本史实,本题是送分题。

16.(1)B(2)A(3)C(4)A(5)A

(1)题目中给出的是在战国时期的秦王命人修建的,所以错误;

(2)材料中描述了该工程的作用,可见设计是合理的,正确;

(3)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材料中的“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可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铁制工具的使用,使战国时期的各国都能兴修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所以正确。

17.(1)儒家学派。(1分)以民为本或仁政。(1分)

(2)文景之治、贞观之治。(2分)

(3)平均地权。(1分)

(4)原因:改革开放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1分)措施: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取消农业税、家电下乡等任意两条即可。(2分)

此题考察学生的记忆与综合能力。从古至今,重视人民,就能兴国安邦,就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18.(1)主张:要求变法;(1分)历史上汤武的成功经验和夏殷失败的教训。(1分)[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2)制定公平竞争法规,保障工人部分权利;(1分)减轻了企业的恶性竞争,缓和了社会矛盾。(1分)

(3)建立了经济特区;(1分)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人口的流动。(1分)

(4)言之有理即可。(1分)

(1)根据材料一可知,商鞅变法的主张是要求改革、变法。原因是“故商汤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即历史上汤武的成功经验和夏殷失败的教训。

(2)材料二说明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核心内容是制定公平竞争法规,保障工人部分权利。《全国工业复兴法》的颁布减轻了企业的恶性竞争,缓和了社会矛盾。

(3)材料三中“广东和福建获得特殊地位”是指建立了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影响: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人口的流动。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改革的一点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坚持改革开放等。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和改革开放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综合能力。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公元前356年,秦国国君是秦孝公。主要内容包括: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奖励生产;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作用:使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确立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意义: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2014年中考历史一轮八上第3单元复习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4年中考历史一轮八上第3单元复习”,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上第三单元

考纲要求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知识清单

 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

 简介: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学生为主,6月以后以上海的无产阶级为主。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誓死力争”。

 意义: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革命阶段划分-1840至五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

 五四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

 二、共产党成立

会议名称时 间地点内 容意 义

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上海1大会确定建党,制定了党的纲领。2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3选举出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和总书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

国民党一大1924年广州国民革命的开始,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

 三、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

 时间:1924年5月地点:广州的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学校

 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进军(1926-1927)

 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经过: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要战场。叶挺独立团:贺胜桥战役、汀泗桥战役,人称“铁军”;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汪精卫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4、三湾改编树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5、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6、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首都。中央革命根据地,就是赣南闽西根据地。

 五、长征

 原因: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湘江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挢-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六、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解决博古等到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强化训练

一.单选题

 1.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可知,这是报道的

 A.辛亥革命B.北伐战争

 C.五四运动D.公车上书

 2.对下面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B.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过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过程D.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3.1961年,董必武写了一首怀念战友的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诗中“四十年前”的“会上”通过的决议不包括

 A.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

 B.确定了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明确规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4.2010年7月一位老者动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一声惊雷震九天,南湖八十九年前。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红旗温卷映河山。”这首词赞颂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爆发B.中国共产党诞生

 C.黄埔军校创建D.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5.在一次专题学习中,李军同学将该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地位概述为:它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决心;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如果需要你再补充内容,你认为下列最合适的是

 A.它是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B.它是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C.它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力这首诗写于l935年10月,叙述的长征历程中没有涉及到的事件是

 A.强渡大渡河 B.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C.飞夺泸定桥 D.巧渡金沙江

 7.“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慷慨激昂的《国民革命歌》唱响于

 A.辛亥革命期间B.北伐战争期间

 C.五四爱国运动期间D.新文化运动期间

 8.右图是民国75年7月9日,台湾地区发行的一枚周年纪念封的局部邮票处。该纪念封是为了纪念60年前(民国15年)发生在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历史事件是

 A.中国同盟会成立B.北伐战争开始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D.辛亥革命胜利

 9.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携手,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有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建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

 C.创建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D.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0.历史学家杨天石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读到蒋介石日记的学者,他研究蒋介石已日记长达27年。右图是他的著作《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封面。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是

 A.国内各阶级的利益

 B.工人阶级的利益

 C.农民阶级的利益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1.贺龙对团长以上的军官说:“国民党已经叛变革命,我们今天要重新树立革命的旗帜,反对国民党,打倒蒋介石。”这句话可能说于

 A.北伐战争前B.南昌起义前

 C.秋收起义前D.红军长征前

 12.“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湘赣边工农革命军损失大,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民歌中“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的含义是

 A.建立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B.开辟了由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D.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13.右图中,①所示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创

 C.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4.这幅图片是陈列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的一张油画,该画所反映了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史实。这一史实是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

 C.井冈山会师D.陕北会师

 15.某旅行社计划推出一条红色旅游路线,以便使游客重温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光辉历程。你认为以下景点哪一个不应在设计路线之中

 A.井冈山纪念馆B.秋收起义纪念碑

 C.南昌起义纪念塔D.会宁会师纪念塔

 16.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次大迁移”是指

 A.太平天国北伐

 B.国民革命军的北伐胜利进军

 C.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军向农村进军

 D.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17.有首诗写道:“生死攸关转折点,左倾错误受批判。重新确立领导人,党和红军脱危险。”此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B.中共诞生

 C.遵义会议D.挺进中原

 18.搜集有关五四运动的标语和口号,下列哪一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

 A.誓死争回青岛B.取消二十一条

 C.外争国权,内除国贼D.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19.右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它采用五星和“八一”二字图案。其中,五星象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那么,“八一”二字纪念的是

 A.武昌起义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

 20.八年级(1)班为某期黑板报的出刊,收集整理了如下资料:“五四运动”“黄埔军校创建”“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据此,你可以判断,八年级(1)班本期板报的主题是

 A.国民革命的洪流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二、非选择题

 21.2013年3月22日,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回顾历史,苏联(俄)曾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此回答问题

 (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仿照苏联(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请举一例。(2分)

 (2)仿照俄式革命道路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走向胜利?(2分)

 (3)建国之初(1949~1956年),中国经济建设也深受苏联(俄)影响,请举一例说明。(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人又探索了一条怎样的建设道路?(2分)

 (4)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22.材料一:

 

 材料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材料一是五四运动中的一个画面。请写出五四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两个中心城市。(2分)

 (2)材料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指的是哪一年?(1分)

 (3)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谈谈你对五四精神的理解。(1分)

 

 

 23.阅读下面材料: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代战争史上党领导人民军队谱写的英雄史诗。请回答:

 (1)长征途中哪次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分)这次会议确定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分)

 (2)在长征途中,红军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什么?(1分)

 (3)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5.CBCBA6-10.BBCCD11-15.BBBCD16-20.DCCCB

 21.(1)南昌起义或者秋收起义。(答对1点计2分)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如答井冈山道路亦可计分,共2分)

 (3)一五计划。(其它如三大改造、土地改革等均可计分,共2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它如答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均可计分,共2分)

 (4)革命与建设道路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和生搬硬套别国经验。(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计分,共2分)

 22.(1)前期是北京(1分)、后期是上海(1分)

 (2)1919年(1分)

 (3)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爱国主义(1分)(符合题意也可)

 23.(1)遵义会议;(1分)毛泽东。(1分)

 (2)四渡赤水。(1分)

 (3)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1分)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1分)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1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681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