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7.1力教案2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7.1力教案2”,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7.1力》教案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5)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后巩固练习
一、达标自查
1、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3、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A、一头小牛B、一块砖C、九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二、能力提高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8、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请就此问题做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
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请写出你的猜想。
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体的形状,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改变了,当这个力撤去的时候,物体的形状会怎么样?谈谈你的观点,并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观点。m.JAb88.com

延伸阅读

《摩擦力》教案2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摩擦力》教案2》,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摩擦力”教学实录【设计理念】

1.在摩擦力的定义中,“相对运动”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通过两次海绵实验(木板不动,水平推动海棉;海棉不动,水平抽动木板)解决了这个问题。

2.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如果让学生无目的猜想,可能会出现很多答案,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运动的速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运动的方向等,由于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本身就是有争议的谜团,它与以上因素的关系要解释清楚并不容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无法接受,但要是不让学生猜想,直接探究压力和粗糙程度的关系又太牵强。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四个和增大摩擦力有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解决办法归纳分类,自己形成假说,顺理成章地找出压力和粗糙程度的关系。

3.在实验验证摩擦力与压力、粗糙程度的关系时,为了节约时间,保证实验质量,明确实验目的,采取分领课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小游戏──拨河比赛。

师:一人抓一头,用力握住不锈钢管(一端事先抹上洗洁净)。(采访失利方)说说你失败的原因?

生:太滑了。

师:(采访胜利者)你这边滑不滑?

生:不滑。

师:除了自己的力量,还有什么力帮了你的忙?

生:摩擦力。(若说不出,就转问“大家认为呢?”)

师: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一下摩擦力。

板书:12.3摩擦力

二、进行新课

1.摩擦力定义(方向、作用点)。

师:要认识一个力,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生:大小、方向、作用点。

板书: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演示海棉实验:木板不动,水平推动海棉)

推动过程中,海棉在水平方向上,除了受推力,还受什么力?摩擦力对运动起什么作用?摩擦力发生在什么部位?

生:回答。

师:(再演示海棉实验。海棉不动,水平抽动木板。)

海棉还受到摩擦力吗?何以见得?它对运动起什么作用?发生在什么部位?

生:回答。

师:可见不管谁运动,只要有相对运动,就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摩擦力。

由此可见,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_________,作用点在______________。

生:(讨论后填空)

师:能不能根据摩擦力的方向、作用点和它对运动的作用,给它下个定义?

(学生讨论后说出答案)

师:(出示定义;学生齐声朗读)

2.摩擦力的大小。

师:你见过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学生讨论后举例)

师:既然大家这么熟悉摩擦力,帮我解决几个问题吧!

问题1:小明新买了一瓶果酱,可是瓶盖儿怎么也打不开,你有几种办法把它拧开?

问题2。小华做航模时需要把木块的一条棱锉掉,操作要领是什么?

问题3:攀岩活动中怎样做才能顺利到达顶峰,而不滑下来?

问题4:妈妈买了几条泥漱,小红捉的时候发现很滑,怎么做才能把泥漱抓起来?

板书:解决问题

(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讨论、实验,写解决办法,贴到黑板上展示。)

师:这些增大摩擦力的办法,哪几种实质是一样的?实质是什么?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大胆说出你的假说!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压力、粗糙程度

师:若要增大摩擦力,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使接触面粗糙,增大压力

师:举个例子。

师:有时还需要减小摩擦力,逆向思维,看减小摩擦力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使接触面光滑;减小压力

师:实际上我们通过对具体办法的归纳分类,已经得出了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粗糙程度、压力有关的假说。但是,假说仅仅是一种可能,不一定成立!应该怎样来检验?

板书:形成假说

生:做实验。

板书:实验验证

师:你想怎么测摩擦力?友情提示:1.怎么测量摩擦力?

(学生讨论后上台演示:弹簧秤拉木块)

师:说出操作要领和原理。

生:匀速、水平、二力平衡。

师:友情提示:2.我们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在探究时应采取什么方法处理?

(学生讨论说出“控制变量法”。即: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观察摩擦力大小或控制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观察摩擦力大小。)

师:得到了哪两个课题?

生: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师:友情提示:3.怎样改变压力,观察摩擦力?怎样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观察摩擦力?

(学生思考讨论,但不回答)

师:小组讨论选择你们想探究的一个课题,动手实验,并写出探究报告,一会儿上台展示。

(学生讨论、实验、填写报告)

(请做完的小组上台演示实验,展示数据,说出结论。其他小组注意观察,看有无不规范之处,有无更好的做法。)

(一个小组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小组评估)

师:同一个实验,方法有没有不一样的?大家同意他们的结论吗?能否提出小建议?展示其他小组的报告,分析数据。

(同样处理第二个课题)

师:谁能概括说出总的结论?

生: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这个结论能不能证明我们的假说?

板书:得出结论、箭头、假说成立

三、拓展探究

师:(再次演示海棉实验)怎样利用刚才的结论减小摩擦?

生: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光滑。

师: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学生讨论回答)安轮子。

师:轮子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属于另一种摩擦,叫做滚动摩擦。我们今天研究的叫做滑动摩擦。

板书: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在相同情况下,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哪个大?

(学生猜想)

师:拿出数据来证明!

(学生讨论实验得出结论)

师:相同情况下,滚动摩擦远小于滑动摩擦。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讨论举例)车轮、溜冰鞋、轴承…

师:摩擦还能更小吗?

假如它是一列火车,想通过减小摩擦力来提速,怎么办?

生:磁悬浮列车。(它靠强磁场把列车从轨道上微微托起,使接触面分离,来有效减小摩擦。)

师:除了磁悬浮,还有什么方法能使接触面分离?

生:气垫船(利用船底与水面之间的一层空气垫来减小摩擦力),润滑油…

师:(点击课件)拓展探究:减小摩擦力。你能总结出减小摩擦力的几种方法吗?

(学生讨论回答)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讨论回答)f的方向、作用点、大小的影响因素、增减方法…

师:应用了哪些方法?

(学生讨论回答)控制变量法(探究f的影响因素)…

师:(点击课件)看看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

探究的方法多种多样,要灵活运用,才能不断提高。

(说明:一般的探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本节课采取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类、形成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方法,使学生不用漫无目的地猜想,直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假说。)

五、布置作业

1.小论文:“没有摩擦的世界”(点去课件)图片:无摩擦王国。

2.(击课件)小明说摩擦真讨厌,因为要推动地板上笨重的箱子得费很大的力气!小华不同意了,说浴室的地板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多亏有摩擦,放上一块浴垫就不会摔跤了!

摩擦究竟利大?弊大?你支持谁的观点,赶快回家搜集资料吧!下节课我们要开一个辩论会!

【板书设计】

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导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课题: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姓名
【学习目标】
会用内错角相等判定二条直线平行
会用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二条直线平行
【学习重点】
推导的过程,证明推理
【问题导学】

如图,是一块小木板,在它上画了一条线段AB
如果要求用量角器,通过度量某些角的大小来判断
木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准备怎样去做?
【问题探究】
问题一:
1、如图1,直线a、b被直线c所截,∠2=∠3,直线a与直线b平行吗?试说明理由。
2、如图2,直线a、b被直线c所截,∠2+∠3=180°,直线a与直线b平行吗?试说明理由。

问题二: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内错角”、“同旁内角”,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由问题一、问题二,得出直线平行的条件:

问题三:
:如图:与、与、与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成的角?他们分别是什么角?

如图:∠1=∠2,∠B+∠BDE=180°,图中哪些线互相平行,为什么?

如图,AB与CD相交于点O,,,AC与BD平行吗?

如图,已知,,,BE与CF平行吗?
【问题评价】
1、如图,给出下面的说法:①因为,所以AB∥EF;
②因为,所以AB∥CD;③因为,所以AB∥EF;④因为AB∥CD,CD∥EF,所以AB∥EF。其中正确的是

2、如图,(1)因为,所以∥;(2)因为,所以∥;(3)因为,所以∥。

3、如图,与互为余角,,,垂足为E,AC与DE平行吗?

7.1溶液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7.1溶液”,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一节溶液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培养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2)建立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疑点:透明是不是溶液的宏观特征。

4.解决办法:

(1)通过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利用挂图(或模型),通过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三.教学过程

[讲解]:本章重点研究有关溶液的知识,那我们先来了解溶液的概念。

[板书]:一.溶液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1:把泥土、植物油分别加入少量水中,振荡后静置。

[板书]:实验7-1

刚加入水时

振荡

静置

泥土+水

上下分层

浑浊

又上下分层

植物油+水

上下分层

浑浊

又上下分层

[提问]:实验现象有何异同?(启发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填表。

[总结]:1.刚加入和静置后,均上下分层。

2.振荡后液体变浑浊。

[板书]:1.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

2.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

[讲解]:悬浊液浑浊是因为固体小颗粒引起的;而乳浊液变浑浊是因为液体小液滴引起的。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

[教师活动]:继续演示实验7-1:将蔗糖、食盐分别放入少量水中,振荡后静置。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描述:蔗糖、食盐加入水中,在振荡后液体澄清,静置一段时间后也不会发生变化。

[设问]:为什么蔗糖、食盐溶于水后和前面所做两个实验现象不同呢?

[讲解]:(可利用彩图或画简图)把蔗糖溶于水,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随着振荡,蔗糖分子就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同理,食盐溶于水,也是构成食盐的小微粒(Na+、Cl-)均一分散到水分子中间。

[目的]:利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微观世界认识以上实验。

[总结板书]: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5.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29-130有关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内容,思考:(1)如何根据溶液名称来确定溶剂跟溶质?

(2)理解溶液概念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练习]:(1)教材P131第二题。

(2)区别以下液体是不是溶液:

a.硫酸铜溶于水;b.牛奶;c.高锰酸钾溶于水;d.醋。

[目的]:加深学生对溶液、溶剂及溶质概念的理解。

[教师活动]:通过学生练习发现问题并随堂解决,启发学生总结:

[板书]:注意:a.溶液并非全是无色,无色不是溶液的特征。

b.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剂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c.水为溶剂,不论多少,水均为溶剂。

2.溶液的应用

[学生活动]:自己阅读教材P132,并用语言概括(举例说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并启发他们举出更多生活中的实例。

[板书]:(1)在溶液中反应可加快反应速度。

(2)溶液对动植物生理活动有很大意义。

如:生理盐水、眼药水、CO2的输送。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34第3题

2.判断:

(1)溶液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

(2)均一、稳定是溶液与浊液的本质区别。

(3)某浓度的食盐溶液,取出部分后,剩余的浓度变小。

(4)溶液的特征是“均一”,即同溶液各处的浓稀一样,性质相同。

(5)将食油滴入装水的试管内,充分振荡,所得到的液体中食油是溶质,水是溶剂。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630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