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乘除法的关系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乘除法的关系》,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乘除法的关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11~15页例1~2,课堂活动第1~2题以及练习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计算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经历探索发现乘与除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过程,并有成功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3?能运用乘除法的关系进行验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情景中探索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主题图,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园玩一玩。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情景图,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说出自己选择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解答。

教师板书算式:12×5×4=24012×4=4848÷4=1248÷12=4……

(2)学生认真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都是乘除法算式。

学生2:12×4=48和48÷4=12这两个乘除法算式有相同的地方,好像有点关系。

……

(3)同学们观察得好,你能观察出乘除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刚才我们从情景图中知道:每棵树上挂了4个灯笼。

12棵树上挂了48个灯笼。

通过这3个信息列出了3道算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道算式。

12×4=4848÷4=1248÷12=4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说说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和每个算式解决的问题。

(2)看一看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1:都说的是同一件事。

学生2:…

教师:同学们观察讨论得很好,找出了这3道算式之间的一些关系,我们继续来研究下面的问题是不是也有这种关系?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学生选择两个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

请在12页上写出1道乘法算式和2道除法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算式。

65×15=975

975÷65=15

975÷15=65

说说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再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做好记录)

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师:议一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汇报。

3?讨论

0不能做除数“0不能做除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先计算下列各题:

(1)0÷4=0÷5=0÷134=

(2)0÷0=6÷0=

学生猜一猜这两组算式的商是几?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说明)

4?课堂小结JaB88.cOM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都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课堂活动

1.教科书第14页课堂活动第1题。

师生对口令,然后同桌互对口令。

2?教科书第14页课堂活动第2题。

先读题,问:从题目的要求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独立练习,并写出依据。

抽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作业本上。

2.练习三第2题和3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说出依据。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三第4,5题,学生独立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13页例3,第14页课堂活动中第3题以及练习三第6~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整除,能判断简单的整除问题。

2?在区别“除尽”与“整除”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从除法中整理出“整除”的过程,能判断简单的整除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学例3

(1)口算。

(教师板书结果)

6÷2=39÷2=15÷12=250÷50=26÷13=25÷7=160÷1=0÷9=76÷21

(2)观察口算题及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议一议。

(3)全班按小组汇报交流发现的情况。

(算式都是整数除以整数计算结果有“除尽”和“除不尽”两类,或有“有余数”和“没有余数”两类……教师将学生发现的情况一一板书出来让学生讨论,同时注意引导得出“整除”来)

(3)教师小结出整除的意义。

像6÷2=3,0÷9=0……这些除法算式都没有余数。

6÷2=3我们就说6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

(让学生齐读书第13页)

再让学生尝试说说:250÷50=,26÷13=,谁能被谁整除。

(4)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在表示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的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有什么特点?每个学生举出几个表示整除的除法算式。

2?“说一说”下面哪个算式的除数能整除被除数

(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最后全班反馈。

重点讨论25÷4中的除数能整除被除数吗?

(2)教师小结:要判定算式中除数能否整除被除数,要看除法算式是不是整除,才能确定。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3题:学生读题后,先独立完成,然后抽生订正,请同学帮助有错的同学并说明理由。

2?练习三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回答,再集体订正理由。

3?练习三第8题:学生先独立试做,订正时抽学生说说依据。

4?练习三第10题:学生独立试做,再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习

1.练习三第13题:学生独立思考后试做,对有困难的同学可在小组中商量,全班汇报。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9,11,12题。

扩展阅读

乘除法的运算性质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方法。

2、会运用这个除法运算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6087 180036 48068 72098

56056 180018 480(68) 720(98)

2、简便方法计算

609-51-49 846-121-279

3、动手做

24个圆片平均分成2组,再把每组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体会连续等分:可以分了再分,也可以先求出两次一共分成多少份,然后一次分完。)

4、引入新课:除法的运算性质。

5、出示目标(见学习目标)

二、自互学习:(出示例3)

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1、指名读题。

2、(出示学习指导)

(1)根据题中的信息列出算式,并计算。

(2)试一试,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吗?如果有困难,可以与书进行交流。

(3)对比一下,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能用语言概括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吗?

(5)试着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

自学时间5分钟。

3、学生自学(学生对照学习指导,自学,并完成学习指导的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4、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三、精讲要点

1、小组汇报。

2、解决各小组中在自学中遇到的不会的问题。

3、小结:除法的运算性质。

4、练习:教材P43做一做,指名板演。

四、当堂检测

1、判断

(1)1456-(324+456)=1456-456-324

(2)100(254)=100254

(3)400(4025)=4004025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200254 2000258 35014

3、有1440个玩具,每24个装一盒,每6盒装一箱,一共要装多少箱?

乘除法复习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除法复习”,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课题:复习乘除法总课时:6课时本课时: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99—100页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掌握乘,除法计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表内乘,除法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梳理,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能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表内乘、除法的计算,看谁今天算得又对又
快,(出示课题)
二、复习乘法口诀
1.出示乘法口诀表。
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背一背。
2.对口令。
(1)二六()八八()七八()
四七()二八()六八()
(2)()()十八()()三十六
()()十二()()二十四
其中第(2)组,学生想到几种填法就说几种,答案不惟一。
三、计算方法复习
1.提问:乘法口诀表中,除了每行最后一句口诀,其余的每句口诀
都可以算出几道乘法算式和几道除法算式?
2.口答:根据以下几句口诀,说出相应的乘法、除法算式。
六七四十二五七三十五
七九六十三四六二十四
3.完成期末复习第5题。
(1)学生独立思考,填写算式。
(2)提问:为什么也可以用加法、乘法求出这里一共有多少个草莓?
(3)师小结。
4.完成期末复习第6题。
(1)3分钟内完成,了解全班的正确率和完成速度。
(2)集体订正,针对错误及时纠正。
5.完成期末复习第8题。
(1)学生解答。
(2)说说为什么第(1)题要用除法计算,第(2)题还是用除法计算
呢,两道算式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6.完成期末复习第9窟。
(1)出示线段图,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述图意.
(2)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3)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4)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5)小结。
四、作业
期末复习第7题。
随堂练习二
L口算:
4×9=24+4=32+4=35+5=
8×3=9×3=30+5=2×9=
3×5=7×4=2×2=8×7=
6×9=14+2=21+7=6×6=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敷.
()×3=124×()=329×()=36
42+()=616÷()=436+()=4
6()=1()÷4=6()÷6=3
28÷())=49+()=I0()÷5=3
3.笔算:
42÷73×740÷5
8×672÷94×9
拓展训练:
明明练习写大字,她把“我爱北京天安门”这句话依次反复练习写,第60个字应写哪个字?

乘除法竖式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乘除法竖式”,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理解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乘、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能用竖式正确计算乘、除法.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竖式的计算方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计算结果积、商的对位及除法每步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例7挂图、学生用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表内乘、除法口算:
7×38×520÷4
72÷98×736÷6
32÷463÷79×6
4×342÷65×6
2.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竖式计算,并口述计算过程和应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加、减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同样乘、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竖式计算乘、除法.板书课题:乘、除法竖式
2.教学例6.【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6横式:5×9=
(2)教师启发:乘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法的竖式有相同的地方,被乘数与乘数上下对齐数位写,乘号也与加、减法书写位置相同,下面也用直尺画一横线,横线下写积,一定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最后向横式报告计算结果.
(3)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教师巡视.学生可互相讨论.
(4)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计算,然后订正.请学生口述书写及计算过程.
①先写被乘数5;
②再写乘数9,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③在乘数左边空一个字的位置写乘号“×”;
④在乘号和乘数下画一横线,两边稍长一点,要用直尺画;
⑤5乘以9的积是45,写在横线下面,注意把积的十位上的“4”写在十位的位置上,积的个位“5”要与9对齐;
⑥在横式等号后面写上积45.
(5)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总结乘法竖式计算的六个步骤,重点强调积的数位的写法,一定要相同数位对齐,其关键是积的个位与被乘数和乘数的个位对齐.
(6)学生修正做错的题.
(7)反馈练习(101页做一做):
①独立完成;
②集体订正:竖式中各部分名称,写积时注意什么?
3.教学例7.【继续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7挂图
①引导学生观察挂图,理解题意:把8个苹果按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②明确属于平均分的第二种分法,用除法计算.列式8÷2=
(2)教学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讲解: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乘法的竖式不一样.哪不一样呢?
①先写“”,表示是除法计算,被除数写在“”里,除数写在“”的左边,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照写.
②8除以2商是4,把4对着被除数8写在的上面.同时注明4是商.教师讲明,每2个是一份,可以分成4份,共分掉了(2×4=8)8个,就把2×4的积写在被除数8的下面,表示从原来的8里分掉8个,8-8=0,说明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用“0”表示,竖式中这样写:在2×4=8,即分掉的8下面用直尺画一条横线,用被除数8减去2×4的积8,等于0,写在横线下面,写时注意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逐步写.
板书:
③引导学生总结写除法竖式的步骤,重点总结商的对位及商和除数乘积的写法.
4.教学例8.【继续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8:,这个算式表示直接让我们求商.
(2)被除数是63,除数9,商应是几?(7),商应写在什么置?因为(7)是7个1,所以要把7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
(3)下一步该怎样计算?把9和7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
最后一步怎样算?用减法,63-63=0,画横线,在横线下把“0”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得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4)反馈练习.(101页例8下面的做一做)
教师指导做对重点步骤要强调.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后订正.教师要加强计算步骤及书写格式的指导,书写必须规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巩固发展.
1.竖式计算并口述计算步骤及写法.强调积、商的对位.
6×5=8÷4=27÷9=
2.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通过这一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方法、书写格式、特别防止积、商数位对错现象的发生.
四、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看板书,总结今天学的新知识,再次强调重点、难点.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63÷96×78×9
2.食堂运来24袋米,平均分8天吃,每天吃几袋?(写出横式和竖式)
六、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教学设计片段(一)

(1)从简入难的引入问题:利用课件出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几个?

学生口头回答算式及结果:63=2(个)。

(2)把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长多少米?

学生口头回答算式及结果:44=1(米)。

(3)课件出示一块饼,提问:把这一个月饼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个人能分到这个月饼几分之几?每人分得多少个?

学生很容易说出:每人分得月饼的。继续提问:这里的是把谁看做单位1?

(学生分析,回答问题。)

师:怎样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14=(个)(多媒体演示分的过程及结果)。

师小结:1个饼的是个饼。

2.教学片断(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教学教师应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

(1)多媒体课件出示3个月饼,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这些月饼的几分之几?每人分得多少个?

由于有分数意义的基础,学生思考后都能明确:每人分得这些饼的。

师:每人分得多少个,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算式:34。

师:得多少?(对于每人分得多少个,学生有异议,有人说是个,有人说是个。)

(2)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结果。

小组合作操作:拿出圆形纸片,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四张,让学生亲自剪一剪,再拼到一起看一看,看看结果到底是多少?

(3)汇报结果。

学生回答并用纸片演示过程:

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把每个圆形纸片都平均分为4份,一共分成12份,然后再分给每一个人,这样每个人都拿其中的三份。

师:那每人分得多少个呢?(让一名学生将分到的纸片贴到黑板上,拼一拼,看是多少?)

生:个。

第二种分法:把三张圆形纸片叠放到一起,同时剪成4等份,拿出其中重叠的一份,每人分得3个饼的。

师:将每人分得的饼分别拼一拼,看是多少?

生:是个。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践验证,对所学的知识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能力。讲到这里,我觉得大多数同学的明白还是停留在直观操作经验上的明白,而没有真正弄清为什么1个饼的与3个饼的是相等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就可以简单地不求甚解地把被除数写到分子上,把除数写到分母上就算解决了这类问题的难点。这个问题如果用分数的乘法很好解决的。但是在这里是要通过分数的意义来理解,这对于刚接触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学生来说困难不小。

3.教学片段(三)

引导学生分析:1个饼的与3个饼的是否相等,为什么

他们要辨别思考,把1个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3个就是个饼。把3个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有3个1张饼的,也就是个。在这里看似只是简单的单位1发生了变化,其实还包含着等量代换的内容。这对于处在具象思维阶段的孩子来说是个难点。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关系》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关系》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乘、除法的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乘、除法解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7×5=()9×6=()()×4=32

35÷5=()54÷6=()32÷()=8

35÷7=()54÷9=()()÷4=8

2、导入: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的意义

(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教师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2种算法,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3,4和12在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乘法算式和各部分的联系看,乘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乘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教学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提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什么?(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什么?(积数)(教师板书)

2、教学除法的意义

(2)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2÷3=4

(3)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可以插几枝?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2÷4=3

教师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2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4,3和12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2)(3)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提问: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教师板书)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引导学生观察第(2)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反馈:做6页的“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504÷36=□

5、教学关于0在除法中的特性

(1)启发同学想: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引导学生自己举例

老师提问:为什么相除的结果都是0?

教师强调: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2)学生讨论: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教师说明: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讨论、口答)

2、练习二第2题。

(四)全课小结:总结性提问

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

2、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3、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4、乘、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各是什么?

5、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4,5,6题。

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课题: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除法关系应用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些常见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通过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加深他们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加深学生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铺垫准备.【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

根据24×6=144,列两个除法算式.

144÷6=24,144÷24=6

根据230÷5=46,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46×5=230,230÷46=5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乘法各部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出示:被乘数×乘数=积

积÷乘数=被乘数

积÷被乘数=乘数

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有哪些?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探索新知.

1.【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师结合课件问:动画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要想知道带的钱是否够用,可以估算一下,还可以先算出买鼓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结合课件演示叙述题意.

出示:(1)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问:这个问题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98×8=784(元)

解决动画中“钱是否够用”的问题.

2.根据“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谁能联想出两道除法计算的应用问题来?

学生讨论编题,然后口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2)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一共需要784元,每个鼓多少元?

(3)学校鼓乐队买鼓需要784元,每个98元,一共可以买几个?

分别读题,列式解答,订正并板书:

(2)784÷8=98(元) (3)784÷98=8(个)

3.观察三个算式,联系题意,推出数量关系式.

(1)观察98×8=784(元) 784÷8=98(元) 784÷98=8(个)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想784、98、8分别代表哪一数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除了有乘法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提炼得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应用“总价÷数量=单价或总价÷单价=数量”的实际例子.

发散迁移.【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讨论74页“做一做”,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式.

问:根据“工效×时间=工作总量”这一乘法数量关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推理得出这三个量间的除法数量关系.

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课内容,从具有乘除法数量关系的三个数量间的紧密联系中体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思想.

布置作业

略.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摆卡片,拼问题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沟通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与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学会根据需要提取和处理信息,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将符合本课所学的生产、工作、价钱、行程的问题各选一道,每题分为三张小卡片,卡片正面为条件,背面为相应内容的问题.如:

卡片1:正面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背面为“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卡片2:正面为“从甲地到乙地行驶3小时” 背面为“从甲地到乙地行驶几小时?”、

卡片3:正面为“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 背面为“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制作这样的卡片三到四组(可以掺入多余条件).

活动过程

发给每个学生或每组一份,使学生通过动手拼卡片,寻找相关的条件和问题编题,说明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法设计:

引导与讲授相结合。

学法设计: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设置预习案(见练习册第3页第1、2、3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四、检查预习落实情况(学生汇报)

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被除数=商X除数+余数

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

商 =(被除数-余数)÷除数

六、课堂检测

1、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2、已知403÷17=23......12,那么 X + =403,17=( - )÷

3、44+44+44+44+44+44+44,用乘法计算是( )

4、除数 = ( )÷ ( )

七、评价激励

作业布置:

练习二、第2、3、4、5题。

板书设计: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二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科书p5页至6页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概括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师生相互交流兴趣爱好。

(1)生谈爱好

(2)师:老师的爱好是插花,昨天下午老师老师就在花瓶里插了几瓶花,来看看吧

(3)投影展示课本插图

二、新知学习

(一)理解乘法的意义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出示(1)

3.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快速列式计算。

4.学生汇报算式: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

5.哪个算式简单?比较这两个算式,你能说说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6.学生汇报后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7.师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并板书在下边。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

1.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2.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例2(2)(3)。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思考:与第(1)题比,(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第(2)(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

4.小组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5.过解决问题与对比思考,大家都清楚了三个题的联系与区别,请观察板书,想想什么样的运算叫做除法?

6.根据回答板书: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并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

7.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第1题是求4个3的和,用乘法计算,第2、3题正好相反,是已知4和3的积是12,还知道其中一个因数是34或者4,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从这三道题的计算和除法的意义可以看出,除法运算和乘法运算实际上是相反的运算,所以,我们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板书)

(三)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因数?怎样求被除数和除数?

2.会用等式表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3.展示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思考交流: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课堂总结

1.板书课题

2.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乘除法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呢?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四、巩固应用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3、4题。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六)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六)

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在已学的乘、除法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

2.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掌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的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明确0不能做除数及其中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计算下列算式,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63+88= 165-45= 572-242= 243+302=

引导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如何验算的?

2. 导入:刚才我们复习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在乘、除法 中,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互动新授

1. 教学乘、除法的意义。

(1)出示教材第5 页例2第(1)题,指名学生读题。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怎样计算?为什么?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师:结合刚才的例题,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哪个算式比较简便?并想一想,乘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交流后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叫做乘法。

师:你们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吗?

交流后明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分别出示第例2(2)(3)题。

指名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怎样解答?

学生列式:

12÷3=4 12÷4=3

师:第(2)题和第(3)题所列出的两个除法算式所涉及的数有哪些,更乘法的一样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用自己的话说出除法的意义。

得出结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师:你们知道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名称吗?

交流后明确:在除法中,已知的被除数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商。

2. 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那谁能说一说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生汇报: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积=因数×因数

如果知道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关系式 是: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那除法各部分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师生交流后汇报:

除法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商=被除数÷除数

如果知道被除数和商,求除数是:除数=被除数÷商

如果知道除数和商,求被除数是:被除数=除数×商

教师进一步提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被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3)沟通梳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用一句话来概括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 教学有关0的运算。

(1)你知道有关0的哪些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出示口算;

0+15= 24-0= 58×0= 0÷36= 42-42=

分别让学生算一算

(2)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举出 相同的例子吗?

总结:

1、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来。 2、一个减去0.还得原来

3、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4、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5、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0.

在除法算式中,0 不能做除数。

三. 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叫做乘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0 不能做除数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三)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三)

教学目标:

1、在已学的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

2、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掌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明确0不能作除数及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计算下列各题,并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63+88= 165-45=

2、我们学习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引出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乘、除法的意义。

(1)出示教材P5例2(1)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3+3+3+3=12(枝)或3×4=12(枝)

结合刚才的算式思考:哪个算式更为简便?想一想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出示教材P5例2(2)(3)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12÷3=4(瓶) 12÷4=3(枝)

对比这三个算式,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除法?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总结:除法可以看做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商。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如果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后,板书总结。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通过刚才算式的比较,你能说一说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总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有关0的运算。

(1)出示P6例3

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0的哪些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说试题,教师记录。

预设:0+5= 24-0= 5×0= 0÷6= 4-4=

指名口算后,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一个数加上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的本身

0乘任何数都得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0

(2)思考:在除法算式中,0能做除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总结:5÷0不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和0相乘能得到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因此0作除数无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发散

1、P6 做一做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2、根据25×32=800写出两道除法算式。指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3、列竖式计算,并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4×65=

704÷16=

891÷27=

326×12=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3+3+3=12(枝) 12÷3=4(瓶)

3×4=12(枝) 12÷4=3(枝)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0不能作除数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乘法与除法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习利用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乘除法算式中的未知

数。在探究乘除法关系及求解乘除法算式中未知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计算能力。

3、使学生会应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过程与方法:在分析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并会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解答和良好的验算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明确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四则运算》中的两个好兄弟“加法”和“减法”运算,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

2.你还记得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吗?

9 + 11 = 20 20 - 9 = 11

( ) ( ) ( ) ( ) ( ) ( )

3.根据21+5=26,78-43=35,完成下面算式。

26 -( )= 5 ( )- 5 = 21

( )- 35 = 43 43 + ( ) = 78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今天,《四则运算》中的另外两兄弟也来了。(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层层推进。

(一)教学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乘法的意义

(出示课件)展示教科书 5页例题2的问题(1)。

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

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1)出现问题:

①你们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②你们是怎么计算的?

比一比,谁做得快。

师:在刚才的计算中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特别快,我很想知道你怎么会那么快呀?

生汇报,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3+3+3+3=12(枝)

用乘法计算:3×4=12(枝)

(2)引导提问,小结乘法意义

①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4个加数是相同的,都是3.)

②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哪个算式比较简便?(乘法简便)

③想一想,乘法是一种什么样的简便运算?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课件出示乘法的意义)

2.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也就是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二)探究除法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师:刚才你们学得很棒!现在还有一个任务等着大家。

1. (课件出示)你能结合情境和这个乘法算式改写出用其它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吗?(小组合作完成)

汇报:(1)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2)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谁能说说这两个问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答案预设:(这两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列式计算:(2)12 ÷ 3 = 4

(3)12 ÷ 4 = 3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2.学生讨论得出除法的意义

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1、观察讨论,思考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3×4=12 12÷3=4

2、归纳: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利用这个关系可以对乘法、除法进行验算。

3、探究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完成)

出示: 10×11=110 110÷10=11

10=110÷( ) 10=110÷( )

11=110÷( ) 110=( )×( )

观察这组算式并填空,再根据这两组算式说说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讨论归纳得:(板书)

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求因数用除法)

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求被除数用乘法)

除数=被除数÷商(求除数用除法)

四、巩固训练

(一)完成练习二第1题

(二)完成练习二第2题

(三)能力提升:我努力 我成功

1、在A÷8=30……B中,当B最大时,A是( )

2、已知△+□=○,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 ( ) (2) ☆×◇=◆( )

五、课堂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二)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二)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利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除法算式和改编乘除法应用题。

【重点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5页例2(1)。

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教师巡视检查,可能会出现两种列式:

用加法:3+3+3+3=12

用乘法:3×4=12。

2.反馈、投影校对

(1)讨论两种书写方式:

①用连加形式写;

②写成乘法。

A.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B.简便在哪里?

C.比较加法列式与乘法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

(2)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呢?

明确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

3.揭示乘法的定义

(1)你能说说什么叫乘法吗?

(2)教师小结:所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3)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4)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3 × 4 = 12

因数 因数 积

4.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并列式计算,教师集体讲解展示:

教师概括: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5.揭示乘除法的关系

教师: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课堂作业】

教材第6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乘除法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课后作业】

1.教材第7页练习二3、4、5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教材入手,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从对比中得出结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导学案

课题2 乘、除法的意义和有关0的运算

班级 组名 使用人 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2、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会把乘法算式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

3、掌握关于0的计算,知道0不能做除数。

学习重点:会把乘法算式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会把除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学习难点: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一、温故知新

根据下列三个数写四个算式。

(1) 7、8、56

(2)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自学教材的例题,分析并解答:

(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用加法计算,列式3+3+3+3=12,用乘法计算,列式计算为( )。

(2)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列式计算为( )。

(3)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可以插几枝,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列式计算为( )。

2、有关0的运算

你知道有关0的哪些运算?

a-0=( ) a+0=( ) a-a=( )

0×a=( ) 0÷a=( )

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

三、交流展示

1、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 )。

2、预习后,我还知道了:

积=( )×因数 因数=( )÷另一个因数

商=( )÷除数 除数=( )÷商

被除数=( )×差

四、过关检测:

1、填空题。

(1)一个除法算式中,商是8,除数是6,被除数是( )。

(2)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与它相同,他们的积是( )。

(3)被除数是54,商是9,除数是( )。

(4)另个因数的积是72,其中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 )。

(5)0乘( )都得0;0除以( )都得0。

2、根据算式直接写得数。

(1)32×25=800

800÷( )=25 800÷32=( )

(2)425÷17=25

17×25=( ) 425÷( )=17

3、计算下列各题。

45+45×0 0÷18+9 469+0

32×3×6×0 430×0 0÷318

总结、评价:

我学会了: 。

总体表现(优、良、差)

《乘除法的关系》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除法的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638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