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中国的热极 认识正负数,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当下课钟声悠然响起时,学生们依然沉浸在负数的世界里:愉悦、欣喜、充满激情数学课堂进入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精神的境界,这是我们数学教学者希望看到并达成的。反思整节课的教与学,始终以学生为本,体现数学是生活所需,实际所需,从而产生要学数学,要学有用的数学;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反映数学的价值观而设计的,我认为以下几点是组织得比较好的:
1.重视学生对概念的建构过程
对于正数和负数这一课题而言,课题本身很新,学生的感知也很有限。但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重视学生对概念的建构过程:概念引入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记录具有相反意义的三组数量,并通过有序反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比较,使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而且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求,自然地引出课题;动手探究阶段,教师借助温度情境,设计和安排了学生在温度计上动手找不同温度的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在实践中顺利完成了对概念的初步建构。巩固拓展阶段,师生一起讨论了湖水升降中的正、负数、产量增减中的正、负数、方向中的正负数以及存折的正负数等实际情景中的问题,不仅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参与中明确感悟到正、负数的应用价值。
2.数学展现要源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即便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也能找到原型。例如,课始阶段老师让学生记录他们感兴趣的吐鲁番地区的中国之最的信息,用来呈现教学资源,就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如果我们把小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当作数学研究的对象,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尝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的力量,感受到数学的亲切,并且萌发主动学习和运用数学思维方式的动机。
3.数学教学要超越生活
数学知识虽然源于生活,但与现实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毕竟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高度严密的学科。当数学教学找到了与生活的连接点,把数学现象规律用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表现时,数学知识的学习就变的通俗易懂了。如本课教学中从温度计认识与动手操作展开教学,教师先出示了吐鲁番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接着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上的0刻度,然后进行0上和0下的温度读数教学。充分体现由整体认识到局部探索的教学策略,有效的突破了学生认识与探索的难点。
4.数学学习要反映生活
反映生活要求数学学习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需要数学,启发学生从学习中感受数学思维方式及其力量,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学设计中教师注意了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注重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存在。如在展开练习,拓展应用环节中设计了一组常见的应用问题,有水面升降,产量增减,数轴以及存折上的收入支出等等,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教学目标 :
1、在游戏中寻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2、通过温度计的演示,学会正负数的读法和写法。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负数的意义,难点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数量。
教学准备:
课件、背景资料、温度计、挂图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说反正话》。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向上看(向下看) 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意思相反的情况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二、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创设情境引入:
同学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素有火洲之称。下面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那里的奇异风光。(课件展示)
提问: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
2、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及0度的含义。
师:信息中用了很多数据来说明吐鲁番的气候特点,我们先来看这两个温度。(零上1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知道生活中用什么工具测量温度吗?
师:(出示教具温度计)上面的1小格是1度,中间红色的纸条代表温度计的液柱,你能找
出零上1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从0度开始往上数13个格是零上13摄氏度,从0度开始往下数3个格是零下3摄氏度。)
师:为什么零上13摄氏度要往上数,零下3摄氏度要往下数?
生:因为零上13摄氏度比0摄氏度高,所以是从0摄氏度开始入上数13个格;零下3摄氏度比0摄氏度低,所以是从0摄氏度开始往下数3个格。
师:零上8摄氏度怎样找?零下5摄氏度呢?
师结:也就是说,找零上温度从0摄氏度开始往上数,找零下温度从0摄氏度开始往下数。0摄氏度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3、探究正负数的表示方法:
师:像零上1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这种表示方法看起来有点麻烦。你能用一种更简洁的方式表示吗?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找到一种更简洁的表示方法。
学生交流。
师:你们想法与数学家的一模一样,也是用+表示。(板书:+13℃、3℃)以0度为分界线,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 13这个数读作正十三,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13的前面加一个正号;- 3这个数读作负三,书写时,在3前面加一个负号。我们以前熟悉的+、号在里是正负号。
4、了解负数的历史。
师:看来啊,负数的出现还真得是很有必要,那你知道哪个国家最早出现了负数吗?让我们通过一段资料一起来回顾负数的历史。
电脑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公元100年,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就明确提出了负数的概念,以及正、负数的运算。到公元3世纪时,我国著名数学家刘徽晖更加明确了负数的意义。
在算筹中,刘徽把两种表示相么意义的算筹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常规定红色的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的算筹表示负数。而西方国家认识正、负数则要迟于中国数百年。
请学生谈感受。
5、巩固气温的表示方法。
请同学们在本上写出其余的四个温度,找一板演。
6、表示海拔高度。
师:我们再来看这条信息,(电脑出示)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你能用刚才这种表示方法表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
海平面在这里相当于分界线,比海平面高就是+ ,比海平面低就是155。
下面请你们用这种方法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课件出示)
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8.43米,死海比海平面低330米,泰山比海平面高1545米。
7、揭示正负数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用数学符号(+-)表示出了零上、零下温度,比海平面高、比海平面低的高度。每组量表示的意思有什么特点?(意义相反)
师: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我们要用正负数来表示。像+13、+38这样的数是正数;-3、-10这样的数是负数。(板书)
8、举例理解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同学们,你们能再写几个正数和负数吗?(学生举例)
正数有多少个?负数呢?
9、自主练习1。
师:7是什么数? (学生交流)
正数前的正号可以省略不写,那么负数前的负号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0是正数不是负数?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师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0、找生活中的正负数。
师:你能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都用正负数表示出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你能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他们的意义是相反的。)
师结:表示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三、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填空题:
(1)车内上来8位乘客用+8表示,下去5位乘客用( )表示。
(2)粮店运进大米60吨,记作60吨,运出12吨可以记作( )。
(3)妈妈领取工资1500元,记作+1500元,那么,妈妈帮小明买书用了120元,记作( )元。
(4)小张参加奥运知识竞赛,答对一题得了50分,记作( ),那么答错一题扣了50分记作( )。
(5)小平家住的楼房有15层,地面以下有2层,地面以上第12层记作+12层,地面以下第一层记作( )层。
2、做自主练习5和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希望同学们能用一双数学的眼睛、智慧的头脑来发现生活中更多用正负数表示的有相反意义的量。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岛版五年数下:《中国的热极 认识正负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相反意义的量,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2、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的乐趣,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感悟正、负数的意义,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感悟正、负数的意义。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个神奇的地方,想知道是哪儿吗?
师:仔细听老师的描述,看谁最先抢答出来?
这个地方被称为火洲。(停顿)
有句俗语是这样形容的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停顿)
这个地方的葡萄是最著名的。
生:(争先恐后竞猜)新疆的吐鲁番
师:(展示新疆的风光图片)对呀,说到吐鲁番,那可是个好地方,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有关吐鲁番的资料,想知道吗?(想)
师:那现在我开始介绍,你能把听到的数据信息准确地记录下来吗?(没问题。)
师: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你所表示的意思。
(师叙述事件,学生填写记录单。)
吐鲁番被成为我国的热极,可见它的温度非常的高,有记录表明,吐鲁番的地表最高温度达到零上82度,而最低气温则在零下10度左右。
中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大约比海平面高3000米左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
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干享誉海内外,库尔班大叔是做葡萄干生意的,在三月赚钱最多的一天赚了450元,而3月22号赔钱100千克。
温度差 海拔高度 帐目结算
最高气温 度 吐鲁番盆地 米 三月12号 元
最低气温 度 柴达木盆地 米 三月22号 元
师:记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记录单展示给大家看?
(评析:针对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材提供的 中国的热极这一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加工,创设了游览美丽的吐鲁番这一大的数学情境,从学生赶兴趣的中国之最出发,采用记录数据的形式,让孩子在课伊始就产生了浓浓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后续多个实际参与的环节设计和教师平实、细致的组织、引导,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断的尝试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生伴随着学习过程,亲身体悟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数学学习的魅力。)
二、创造符号,引入负数
(学生记录中大致产生了如下4种情况)
师:谁愿意把你的记录单展示一下?其他同学要一起来欣赏,也许里面就有你的想法。
师:(在投影上展示第一种情况)这样记录,大家有什么看法?
生:这样记录不能让别人看出是赚了还是赔了。
师:450元是赚的钱,100元是赔的钱,一个是赚,一个是赔,意思正好怎么样?(同时借助手势感悟赚和赔是相反的意义.)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的意思呢?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呢?
师:仅仅用我们学过的数,还能区分这些意义相反的量吗?
生:不能。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师:(投影展示第二种情况)这种方法怎么样?意思清楚不清楚?都有谁是这么想的?
生1:一眼就能看明白数据所表示的意思。
生2:我觉得用文字来表达有点麻烦。还可能有不会写的字。
师:看来,虽然用文字记录能清楚的表达意义相反的量,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谁还想说?
师:这个有点意思?(出示第三种情况)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我用向上的箭头表示零上,向下的箭头表示零下,这个符号表示高于海平面,,向下的符号表示低于海平面,赚了钱当然高兴,我就用笑脸表示,赔了肯定不高兴,我就用哭脸表示。
师:大家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样很生动、简便。
师:看得出来,大家很欣赏这种借助符号来表达的方法。同学们还有用其他符号的吗?
生有的出示用了和,还有的用了星星和圆圈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创意。可是你有你的符号,他有他的符号,每个同学只明白自己符号的意思,交流起来很不方便。那怎么样才能让大家都明白呢?
生1:需要找到一种大家都能看懂的符号。
生2: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
师:多好的想法。还有的同学是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的。(投影展示第四种情况)
师:这是哪个同学的,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零上温度,用加号表示;而零下温度,就用减号来表示。海平线以上就用加,以下就用减。赚钱用加赔钱用减。
师:太了不起了。你知道吗?你用的符号跟数学家规定的一模一样!大家也说说,这种方法好在哪?
生1:意思很清楚。
生2: 很简单。
生3:形式统一。
师:是啊,他把符号统一了起来,把其中一个量用+号表示,与它相反意义的量用减号表示。只不过在这里+号不读+,读正,是正号。这个呢也不读-。读负,是负号。
师:零上82度记+82(板书),怎么读呢?(正82)。零下10度写成-10,(板书)怎么读呢?(负10)
师: 海平线以上3000米记做?(+3000)海平线以下呢?(-155)
师:赚了450元?(+450)写哪边?赔了200元怎么表示?(-200)。
(黑板上已逐渐把几个正数放在右侧成一列,负数在左侧成一列)
师:大家看,(黑板板书)像这样的数是就是正数,那与他意义相反的数是负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课题)
师:会读了吗?咱们来个快速抢答,看谁反应快!
(师逐个出示写有-100,+6.8,-1.5, 36的四张卡片,同时追问是正数还是负数?并适时贴在黑板上)
师:这个数(36)是正数还是负数?(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认为是正数,有的认为什么数都不是。
师:你怎么认为是正数?
生:我觉得36是正数,因为可以把正号省略了。
师:真是这样的,为了书写更简便,可以把正号省略不写。这些数去掉正号之后,(师指黑板上的正数)你们熟悉吗?(熟悉)对,正数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
师:哎,正号能省略,干脆,我们把负号也省略了?(不行)怎么不行啊?
生:那就又没办法区分了。
师:看来负号不能省略,如果没有这个负号,就不能区分这些意义相反的量。
师:(对照板书)现在我们回头来看看,+82和 10,+3000和-155,+450和-100,他们都是一对意义相反的两个量,象这样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正数和负数)
(评析: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上老师抛出了一个思维价值很高的问题:介绍吐鲁番的资料,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能看明白。记录完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记录高高举起,目的是找到几个典型,学生采用了单纯的数据、文字加数据、图标或符号加数据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了学生对情境问题的深入思考。教师巧妙地利用这些有价值的资源有序反馈,两个数量的相反意义始终凸显在学生面前,并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直到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在解决不断产生的认知冲突过程中,学生感悟着正、负数的意义,体验着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短短的一个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三、借助温度,意义建构
(一)利用学具操作,理解温度中的正、负数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吐鲁番季节温差很大,其实一天中的变化温度变化也很明显。(课件出示)有资料记载:吐鲁番3月份日平均最高温度是在零上13度左右,日平均最低温度是零下3度。能用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记录出这两个数据吗?快速记录在你的计算本上。(一生板演)
师:大家看,你写的和他写的一样吗?读给大家听听。
生:正13表示---零上13度,负3表示-----零下3度,
师:大家知道测量温度用什么工具吗?(温度计)
师:(出示学具)请看,这是一个温度计的学具卡片,1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中间红颜色的部分代表水银柱,上、下可以动。你们能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吗?(能!)
师:谁能把13℃表示出来?你来试试。
(一生到前面来操作,并把最下面的刻度作为0,并把上面数第13个小格处确定为13摄氏度)
师: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吗?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说)是。同意。
师:麻烦你帮我们把-3℃再表示出来。(生直立在黑板前,挠头。)
师:怎么了?出现什么问题了?
生:没法表示了!
师:大家也帮忙想一想,为什么不能表示出-3℃了?请同学们那出你的2号学具温度计,小组讨论研究一下,怎样才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来呢?
生:(七嘴八舌,小声议论)
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我们小组认为首先要找到0的刻度,把0度确定中间这个位置,再往下数三个小格就-3度。
师:大家的想法呢?
生:(集体发言)我们也觉得应该先找到0。
师: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说要先找到0的位置,可为什么要先确定好0的位置呢?
生:因为从0往上数就是零上温度,往下数才是零下温度。
师:(出示课件:温度计模型)是呀,0度以上是零上温度,,0度以下是零下温度, 0度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生:0把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分开了。
师:也就是说0度其实就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师: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我们可以说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师:气温是0度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1:有点冷。
生2:不冷不热。
师:据我的了解,瑞典的天文学家摄尔休斯把自然状态下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也可以简单说成0度
师:(对照课件上的温度计)同学们看这是0度,那这是(5度),这是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越往上温度越高。
师:今天我们这儿的温度是正27度,北京的温度是正32度。哪个温度更高?对,正32度高。
师:那-5度在哪个位置,谁来指指,-10度呢,-15度呢?
生:(迫不及待的说着自己的新发现)我发现越往下温度越低。
师:大家觉得,-8度和-12度哪个温度抵?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1:从温度计上看出来的,8℃高,-12℃低。
生2:-12℃在-8℃下面。。
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威海每年冬天的最低气温大约就是-8℃,用你的动作和表情告诉我-8℃时有什么感觉?(生表示出哆嗦的样子)
师:新疆的北部地区,冬天有时能达到-40℃,怎么样?
生:(自觉用动作表示)更冷了!太冷了!
师:还能在这个温度计上表示出来吗?(不能)谁能到前面来指一指,-40℃大概在哪?(一生到前面来比划)
师:这个同学很聪明,不仅会估计,而且有方法。
(评析:借助吐鲁番特殊的气温情境,在没有标明刻度的情况下,学生面对13℃和-3℃,再次产生认知冲突,唤起了更深层面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讨论,学生在有学习意义的操作中,在思维的碰撞和互动中明确感悟到:在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教师结合学生的操作结果,引导学生思考: -8℃和-12℃相比,哪个更冷?同学们在操作、观察中感悟到温度计上越往下温度越低。直观、具体的思考,把负数大小的比较、绝对值等后续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
(二)总结归纳正、负数和0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的正数和负数,那负数是不是只有这些?谁能快速的说出几个来?
生1:-10、-11
师:说得完吗?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省略号)同样道理,正数有多少个?(无数个)
师:谁能到前面来用一个圈把所有的负数圈出来?再找一个同学,用一个圈把所有的正数圈出来。(两生在黑板前画,结果一个圈了省略号,一个没圈)
师:这个省略号到底圈不圈?
生:因为还有很多正、负数,所以要把省略号圈进去。
师:(表扬)考虑问题要全面、细致。
师:哎,还有个问题。这0可够孤单的,负数没要,正数也没要。0算正数还是负数?你们的意见呢?(生随意说。)
生:正数都比0大,负数都比0小,所以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想想看,所有正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所有负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
(板书:负数0正数)
(评析:结合相关内容向学生渗透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如极限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等,这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广泛举例,初步感悟到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时,学生对正、负数集合的认识是浅显的、体验是感性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省略号到底圈不圈?简单而又巧妙的设问给学生创造了体验的机会。通过小小的省略号充分体现无限的观念、集合的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展开练习,拓展应用
师:刚才我们对负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时候需要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呢,想不想再了解一下?(想)
师:(利用电脑课件,逐个出示练习)
1、欣赏吐鲁番的美丽景色。(课件出示:吐鲁番地势最低的月光湖)
吐鲁番月光湖水位下降20厘米,记做-20,那么河水上涨5厘米,记做(+5)
2、(课件出示库日班大叔的葡萄园)走过了月光湖,我们来到了库日班大叔的葡萄园,
如果减产记做-,库日班大叔的葡萄园科学管理,产量增加120吨,记做
3、(课件出示:库日班大叔经营葡萄园的收入情况)
日期 注释 支出或存入 20061007 存入 5918.50 20061024 支出 -3500.00 这里也有正数和负数,你找到了吗,说说它表示的意思?
4、(课件出示:)闻到了葡萄的香味,我们的好朋友小华也来了。
下图中,每个小格代表1米,小华开始的位置在0处,向东是吐鲁番盆,向西就是库日班大叔的葡萄园
请同学们拿出3号练习纸,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1)小华从0点向东行5米,表示为+5,那么从0点向西行3米,表示为( )米;
(2)如果小华的位置是7米,说明他是向( )行( )米。
(3)如果小华的位置是-8米,说明他是向( )行( )米。
5、寻找生活中的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在生活的不同方面有许多这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就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情况,仔细想想,谁找到了请举手。
生1:评比台加分用正数,减分用负数。
生2:转入、转出学生,(转入为正,转出为负,他们是一对意义相反的量)。
生3:做游戏赢了为正,输了为负
。
6、有奖竞猜: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吐鲁番的风景卡片,想奖励咱们同学们,不过,每张卡片的背后都有一道问题,如果你能顺利解决问题的话,卡片就属于你,大家有信心得到卡片吗?
(1)常温状态下,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度?
(2)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度?
(3)最冷的地方是南极,南极的最低温度是多少度?
(师用低的多,高的多,低一点,高一点等语言引导学生猜出正确答案)
(评析:让学生在观赏吐鲁番美丽风光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气温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安排了各种不同的具有现实背景的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每个情境恰到好处的蕴涵着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奖竞猜可以说是将整节课推向了一个新的**,让孩子解决卡片背后的问题本身就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其实是对孩子正负数大小比较的最好的检验方法。短短的时间内,孩子就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负数的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五、了解史料,思想渗透
师:对负数的认识,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人遇到这样问题时,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想知道吗?(想)
师:(利用课件在背景音乐下进行简要介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在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出钱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
古代的人们为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的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的算筹表示负数。而西方国家认识正、负数比咱们中国晚了数百年。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古代的人真聪明。
生2:我觉得咱们中国特别了不起。
师:看的出来,同学们都在为祖先、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其实同学们也非常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大家就想到了文字呀,符号呀这么多种方法,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评析:适时地向孩子介绍数学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尤其是古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对于孩子来说,既是知识上的积累,眼界的开阔,更是一次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六、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师: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只是初步的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其实他们在我们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走进生活,去发现更多更有趣的知识。
四年级上册《白鹅》学案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1、阅读单元导语。
2、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老师从三方面引导与梳理:学习内容、课文特点、学习要求。)
3、揭题,引入本课。(可结合出示挂图或课件简笔画)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2、教师分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如,8个认读的生字,课文中注音的其他词,“待”等容易读错的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注意正音、读通读准)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1、口头填空: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侯……)
2、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引导学生找相关段落,并完成如下板书。)
姿态:左顾右盼
叫声:引吭大叫
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架子十足
◆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作业
1、写生字。
1、朗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订正。
2、导入:你还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再识“高傲”
1、出示两句话:
⑴鹅的叫声很高傲。
⑵鹅的步态,更是傲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3、小练笔(填空)
⑴厉声_______厉声_________________大叫厉声______________大叫(从这五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⑵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_的,颇像_______________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研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
1、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这问题研读、交流。
如:⑴“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最可笑的是什么?
⑵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是怎么侍侯的?
⑶作者怎样仔细观察鹅的吃相?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⑷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食料简单的句子。(一日三餐、三样东西)
⑵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先……再……然后……)
⑶鹅老爷脾气的句子。(每逢……就……责备、架子十足)
⑷有人“侍候”的句子。(堂倌、非……不可)
⑸狗“扬长而去”的句子。
3、返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体会情感,朗读背诵
1、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2、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作业
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准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与习作。
教学反思: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麻雀》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上册《麻雀》学案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会写“梧、桐、绒、掩、嘶、哑、搏、庞、危、险”10个生字,会认“嗅、巢、拯、嘶、哑、搏、庞、愣”8个生字,掌握“摇撼、嫩黄、绝望、安然”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悟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写作方式,并根据课后练习2进行训练。
4.在熟悉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旨,体会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强势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叙述顺序。
[2.着重理解和欣赏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小麻雀的段落,结合文中重点词句充分谈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对本文中描写老麻雀部分的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体会老麻雀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强大的爱的力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启发谈话:麻雀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愿意多看它几眼。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有着一种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精神,却很少有人发现。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少见的事。]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课文描述的是怎样一件事。
三、自学课文。要求学生读懂每一段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四、检查预习、自学情况。
1.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
2.理解词义:摇撼、扎煞、绝望、拯救、庞大、安然、无可奈何等。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的是猎狗要吃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一只老麻雀为拯救小麻雀从树上飞下来要与猎狗搏斗,“我”深受感动,带走猎狗的事。]
五、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先写在“我”打猎回来的路上,猎狗发现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接着写猎狗欲吃小麻雀,但被一只老麻雀的勇气弄得愣住了;最后写了“我”带着猎狗走开了。
[2.按这种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全文分两段:第1自然段为第一段,第2——7自然段为第二段,其中第2、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4、5、6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第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局。]
六、作业。
1.写生字和词语。
2.根据课后的练习1体会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二)学习第二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呆呆地”与“无可奈何”这两个词可以用来描写人或动物的哪些方面?(神态、心理等)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
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默读第四自然段。
[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指导学生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
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绝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时老麻雀是什么样子。
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现出老麻雀的绝望。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
[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
(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
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愣妆、“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讨论事情的结局。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只弱小的老麻雀,在凶猛的猎狗面前拯救了小麻雀的生命。老麻雀的英勇无畏,老麻雀伟大的母爱令人钦佩,令人感动。
四、板书设计
13.麻雀
“爱”
强大的力量
搏斗拯救
猎狗老麻雀小麻雀
(凶猛)感(弱小)
唤回动怜爱
我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母鸡》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母鸡》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课后生字;与《猫》进行比较,了解文章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了解母鸡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鸡的热爱,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了老舍先生的《猫》,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在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读完后想想作者眼中的母鸡是怎样的?
3、检查生字词。
4、作者眼中的母鸡是怎样的?他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喜欢母鸡的?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轻声读,想想作者为什么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划出来,用一个词概括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
(2)、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3、学习4-10自然段。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1)快速默读课文,用笔划一划,作者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
(2)出示第九自然段读。(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
(3)读4—8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朗读并想象说话,进一步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有什么感觉?
四、升华主题。
看到这令人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
难怪作者会这样地赞叹道: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带着对母鸡的敬佩读第九自然段)。
五、学习写法。
1、作者一开始非常讨厌母鸡,后来却是那么地敬佩母鸡,由一开始的“一向讨厌”到后来的“不敢讨厌”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那作者写猫也是用这种方法吗?他是怎样写猫的?
3、小结: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六、总结
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七、作业、
练习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板书设计:
16*母鸡
讨厌喜欢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正数和负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 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4.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5.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一、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教学难点:
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 ℃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二、教法建议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负数都统一于有理数,可以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逐步树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三、正数与负数概念的理解
1、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例如: 一定是负数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字母 可以表示任意的数,若 表示正数时, 是负数;当 表示0时, 就在0的前面加一个负号,仍是0,0不分正负;当 表示负数时, 就不是负数了,它是一个正数,这些下节将进一步研究。
2、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为有理数,奇数和偶数的外延也由自然数扩大为整数,整数也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如…-6,-4,-2,0,2,4,6…,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如…-5,-4,-2,1,3,5…
3、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细分有五类: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但研究问题时,通常把有理数分为三类:正数、0、负数,进行讨论。
4、通常把正数和0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0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0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0统称为非正整数。
四、有理数的分类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1、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2、整数也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但为了研究方便,本章中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
3、注意概念中所用“统称”二字,它与说“整数和分数是有理数”的意思不大一样。前者回避了分数是否包括整数的问题,即使把整数包括在分数范围内,说“统称”还是不错,而用后一种说法就欠妥了。
4、分数和小数的区别:
分数(既约分数)都可表示成小数,但不是所有的小数都能表示成分数的。如圆周率就不能表示成分数。
5、到目前为止,所学过的数(除外)都是有理数。
四年级上册《口算除法》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整百数及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除法的估算。
2、通过交流探索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数及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新课之前,老师来考考同学们对前面知识掌握得怎么样?挑战一下下面的练习。
1、填空。
(1)90里面有()个十;
(2)120里面有()个十;
(3)42里面约有()个十;
(4)58里面约有()个十。
2、口算
20÷5=42÷7=70÷7=59÷3≈81÷4≈
3、70×3可以看成是()个十×3等于()个十,就是()。
对前面知识掌握不错,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板书)。
二、讲授新知
(一)探讨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同学们,元旦节快到了,为了把我们的教师装点的更漂亮,学校特意准备了80个气球,每个班分20个
1、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可以分给几个班?)如何解决呢?
列式80÷20
2、怎样口算80÷20?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
80÷20=4(组)
(1)利用表内除法计算:80是8个十20是2个十
8÷2=480÷20=4(组)
(2)做除法,想乘法:20×(4)=8080÷20=4
(3)80里面有几个20(4个20是80,所以80÷20=4
(二)探讨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算理。
光用气球装扮我们的教室是不够美观的,所以学校又买来了150面彩旗,每班分50面,可以分几个班?
(1)学生独立解决。
(2)给同桌交流一下的算法。
方法1:()个50是150,150÷50=()
方法2:15÷5=()150÷50=()
请小朋友们观察黑板上的式子,我们的除数有什么特点?——除数是整十数,在口算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1)相乘法算除法。(2)根据表内除法来算
(三)探讨估算的方法
下面的题目你会算吗?
想一想83÷20≈80÷19≈122÷30≈120÷38≈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不是整十数的数看成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进行口算。
三、巩固提升
1、争分夺秒(抢答题)
60÷20=90÷30=180÷30=240÷40=
62÷20≈93÷30≈184÷30≈240÷37≈
2、对口令(女生说乘法,男生对除法)
30×2=40×3=80×3=90×5=
60÷30=120÷40=240÷80=450÷90=
3、火眼金睛(先算一算,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80÷40=800÷40=8000÷40=
9÷3=90÷30=900÷300=
4、解决问题:
四年级265人去旅游,每辆车现乘40人,需要排几辆车?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白公鹅》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4、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过程方法:
1.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能够体会两只白鹅的不同之处。
2.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创设,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课件出示鹅的各种神态及活动图)
2.引出课题和作者。师:你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不是白鹅而是白公鹅?
师:课文里的白公鹅又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生自由大声朗读。
2、师巡视指导,点拨、相机把有关词语写在黑板上。
三、以读带检,披文入情
1、交流、认读黑板上的词语:军衔、荣膺、掂量
2、同学们读得真用功,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朗读句子的机会。看看谁最厉害。
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①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学生读,教师适当指正,要求学生读通读顺即可)
②这只白鹅在整片河湾里最引人注目。它过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青草茂密的河岸属于它,水边最洁净的沙滩也属于它。(老师先范读,学生跟读,个别读,齐读一遍)
③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鹅攀谈时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品句,先让学生自读,说说这句话白公鹅留给你什么印象?从哪个词看出来?引出派头。让学生读出派头的语气,再通过派头理解板正的姿势,老师可加上表演)
那它的步态又是怎么样的呢?引出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第二自然段,白公鹅的步态有什么特点?找一找,划一划。
2、相机交流句子:A、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它走路的特点:慢条斯理(让学生把慢条斯理写在课题的旁边)。它是怎样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呢?用课文中的句子具体说一说,引出第二句话。
①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小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到地上。
你又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看出来它的慢条斯理呢?引出“不慌不忙”和“先再然后再”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去掉关联词读一读。
平时它是这样慢条斯理的走路,在遇到其他情况的时候它还是这样子吗?引出:
②、通过车辙零乱而泥泞的路时,它也那么有办法,身上的任何一根细翎都不沾上一点污泥。
③就是狗在身后追赶,这只鹅也决不举步奔跑。它总是高傲的、一动不动地挺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
两句话又回归到句子:“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小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到地上。”进行朗读。
五、总体整合,回归派头
1、是呀,不管是在平时还是在遇到危险的时候,白公鹅总是慢条斯理、不慌不忙,这才是上将的派头。来,让我们把这个句子送给这只白公鹅!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喜欢这只白公鹅吗?说说理由。
六、作业
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某种小动物。
板书:
14*白公鹅
慢条斯理不慌不忙派头
先……再……然后……再
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学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本数学四年级上册内容。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平行与垂直,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在分析、比较、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情和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设计理念: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本课主要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不同情况,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对“面”的想象、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相交情况的想象等等。
教学设计: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三种图形,谁来说一说这三种图形的特征呢?
生答。
师:在这三种图形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图形呢?为什么?
生答。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直线,因为它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想长就长,想短就短。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师: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张白纸,我们把这张白纸看作一个平面,,想象一下,这个面变大了。能想象出来吗?
师:太好了,那咱们闭上眼睛一块来想象一下。准备好了吗?:这个面变大了,又变大了,变的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你想象的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是怎样的?睁开眼睛把它们用彩笔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1、师:同学们,画完了吗?举起来,互相看看,你们画的一样吗?
师:让我也看看你们画的。果然画的不一样,想贴黑板上吗?谁愿意贴?
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2、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
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进行分类
1、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同一平面里的两条直线竟然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样子。真不简单,仔细看看,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
生:能。
师:为了大家叙述起来方便,咱们给它们编上号。我们一起编吧。
师:下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哪几号作品能够分在一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小组长做好记录。
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们有问题吗?
设想:当出现“b”情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并把直线画得长一些,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部画出。
如果生不能说出。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说直线的特征是什么呢?
生: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师:那也就是说这些直线都可以再延长。那我们把这些直线都延长一些,你会发现什么呢?
生:看似不相交的直线,延长后都相交了。
师:那这种图形,到底是属于相交,还是属于不相交呢?
生:相交。
师:为什么?
生:因为直线可以无限延伸,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部画出,所以没有看到它们相交在一起,还以为不相交呢,其实它们是相交的。
师:所以说,看似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把它们延长后能够相交在一起,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相交。也就是说,这些看似不相交的直线,也属于相交。
当出现“c”的分法时,开始同“b”的做法一样,先使学生明确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再使学生明确分类时要统一标准。相交的一类,快要相交的一类,不相交一类,这样分类是以相交与否为分类标准。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据两条直线相交后所成角度来分类的。二者不是同一标准,所以这种分法是不正确的。从而达成分类的统一,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
生:看似相交属于相交,相交成直角也属于相交,他们组的分类标准不统一。
师:分类标准不统一,就无法正确给这些图形分类,所以这种分类方法不成立。
3、教师总结: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所组成的图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相交图形;一类为不相交图形。
三、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1、揭示平行的概念
师:(指不相交的图)这一类相交了吗?是不是因为这两条线画得太短了?说说你们的想法,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发现这两条直线不管怎么延长也不会相交。
生2: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它们之们的距离,如果距离一样,肯定不会相交。(请学生量一量)
师:这位同学不仅会用眼睛看,而且还会想出量的方法,真不简单!量了这两条直线间的距离都是一样的,画得再长些,这两条直线能不能相交?由此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不管怎么延长,这两条直线是永远不会相交的。(板书不相交)
师:像这样,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管怎么延长永远不会相交的现象,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板书:互相平行)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互相平行?
师:这两条直线我们可以称为(互相平行)。你们知道为什么加互相两个字吗?
生答。
师:谁能说说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这句话里少了一个前提条件,大家看,老师的这个讲桌面上的这条线和黑板上面的那条线相交吗?
生:不相交。
师:但是我们能说它们互相平行吗?
生:不能。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没有在同一个面上。
师:对,也就是说必须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呢?
生: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这时教师归纳总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揭示垂直的概念。
研究相交的一类图形:
师:在同一平面内任意画两条直线会出现几种情况?(相交、平行也就是不相交)再来看看相交的这一类,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什么?
生:形成交叉点和角。
师:出现了哪些角呢?
生:直角、锐角、钝角
师:那幅作品相交形成直角?
教师适时引导: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呢?
生:可以用三角板、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验证。
师:你们知道像这样的两条相交成直角的直线在数学中叫什么?
师:对了,就叫互相垂直,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互相垂直?
师:(出示定义)自己读一读吧。
师:(课件演示)这条直线叫做这条直线的垂线,这条直线也叫做这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引出课题-----垂直与平行)
四、习题设计
1、摆一摆
师:咱们认识了垂直和平行,能用小棒摆一摆吗?
A、拿出一根长的,和一根短的小棒。摆一摆,使他们互相平行,再摆一根短的小棒,使它跟长的小棒互相平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根短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B、这次摆一根长的和短的使它们互相垂直,再摆一根短的小棒使它跟长的小棒互相垂直,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根短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垂直和平行,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3、出示主题图,我们看看运动场上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总结:这节数学课老师和同学们认识了垂直和平行,我们今天只是初步认识这两种现象,其实在这两种现象中还蕴藏着非常多的数学知识,让我们在今后的数学课中继续研究吧!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导学案
学教
目标
⒈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结合词语手册划词)”等15个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⒊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⒋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学教
重难点
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并练习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
导学
设计
一.读通课文
⒈借用工具书解决不会读的字词,在书上注上拼音。
⒉文中划词,抄写2遍。(按词语手册上要求的)
⒊完成作业本第1、2题;同步练习第1题。
二.资料收集。
收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三.课文研究
⒈读完课文,你能否说出课文谢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⒉各个景点各自有哪些特色,请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⒊感受着颐和园优美的景色,你想对它的建造者说些什么?
四.疑难征集
在学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呢?
五.课堂密码
你想启用什么密码呢?(注:密码为小组活动时的行动命令,小组学习开始时师生背2句古诗,结束时背2句,旨在加强学生古诗积累。)
共学
过程
学生共学
教师导学
一.预习交流
⒈上台交流收集到的颐和园的资料。
⒉小组交流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作业本和同步练习上的作业。
二.深入学文
⒈本文写了那几个景点?
学生根据预习自由回答
追问: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根据预习自由回答
⒉小组合作学习: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试着寻找长廊的美,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写下理由。
交流汇报。
⒊小组合作学习:
1到6小组品读“万寿山”
7到11小组品读“昆明湖”
从文中找出能表现景色之美的句子,做上记号,在边上写上你的想法。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交流。
品读“滑”字的用法。
⒋小练笔
自由写作
三.作业
作业本第5、6题。
⒈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长城》,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实,不仅仅是长城,我国有很多景观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第18课《颐和园》。(板书课题)
对于颐和园大家都做了了解,下面我们就来交流我们的收获。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⒉课文初探
通过预习,抓住本文几个主要的景点,理清写作的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游览顺序
⒊品读课文
细读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之美,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标注一下。
颜色美、形状美、图画美、风景美、心情美
引导学习后两个景点
景点的内容、美丽之处,重点句子品读
朗读指导
重点语句分析
⒋学以致用
学习本文的记叙顺序,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或者教室
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四年级上册《老师,您好!》导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老师,您好!》导学案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体会教师工作地崇高,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阅读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始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体会词义,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2体会教师工作的崇高和美好,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新学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即将来临,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祝福的话想对老师说,那么,今天在课堂上把自己心中想对老师说的话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学生自由发言)
是啊,老师不仅教给我们丰富的科学知识,还传给我们无数做人的道理。师生情,这是人间多么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饱含深情的诗歌。
板书课文题目:老师,您好!
二、初读全诗,掌握生字
(一)教师范读。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同学们仔细听。
(二)学生自读。模仿老师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节朗读全诗,学生点评,展开赛读,适时正音。
2、卡片出示本课生字,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崇浸项老涌塑霞编茁衷
(1)指名读,正音,齐读。
(2)区分字音:
翘舌音:崇(chong)
前鼻音:浸(jin)
平舌音:塑(su)
(四)齐读全诗,特别注意读准一些易错的字词。
(五)再读全诗,想这首诗有几节,主要写什么,并初步交流。
三、细读第一小节(1—5句)
(一)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二)理解诗句意思。
1、谁“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老师)指名读句子思考:昨天、今天、现实、理想分别指什么?
2、出示: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崇高”什么意思?(最高尚,最受尊敬。)(可查词典)
3、过渡: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教师事业的崇高呢?找一找。
4、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这教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老!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古今中外,所有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每个有成就的人所作出的贡献都包含老师的辛劳。)
(2)分别说说“浸透”和“蕴含”的同义词。
(浸透一渗透蕴含一包含)
(3)比较朗读:
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这教师的心血!
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每一项创造都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前者语气比后者强烈,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
5、过渡: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社会的进步同样离不开老师。想起我们最崇敬的人—老师,作者心中不禁涌起感情的波涛,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一“老师,您好!
“老师,您好!”这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饱含深情、无比感激的语气)
(三)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四、作业:
1抄写课后第3题词语。
2背诵诗歌第一小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一)听写课后词语。
(二)背诵诗歌第一小节,再次体会教师职业的崇高和学生对老师的无限感激。
二、细读第二小节(6—9句)
(一)学生自由读,并思考,这一小节歌颂了什么?
(教师事业的美好与神圣。)
(二)理解诗歌内容。
1、出示: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描述了老师在教书育人中所起到的哪些作用?
(传授科学知识,教会做人的道理。)
2、指导朗读:“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
3、过渡:为什么教师的事业那么“美好”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往下读。)
4、出示: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制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哪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1)指名读句子:谁来表现一下?
(2)反复朗读,说说下列词语分别指什么?
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
(“春蚕”指老师,“理想的丝线”指教学成果,“甘露”指教师的心血,“茁壮的新苗”指学生。
(3)指导朗读:带着感激的心情,读出老师的辛劳和亲切。
5、过渡:无数稚嫩的幼苗在辛勤园丁的不懈浇灌下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他们不图回报。同学们想对老师说什么呢?
出示句子:每当看到鲜花在幸福的开放,
我就情不自禁地衷心祝愿:
老师,您好!
(1)指名读句子。
(2)理解词语;“情不自禁”什么意思?
(指控制不住不住自己的感情,说明祝愿是发自内心的,真心实意的。)
(3)提问:“老师,您好!”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都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读的时候一样吗?
(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无比爱戴和无限感激之情;读的时候应饱含
深情,但后一句语气应比前一句更强烈。)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试背第二小节。自由练习,同桌互背,指名背诵,齐背。
三、全课总结,激发情感。
老师为了学生的成长,不怕苦,不怕累,默默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上,精心地培育着祖国的花朵,老师希望每个学生对老师要有礼貌,尊敬老师,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爱。下面我们唱一首赞歌吧!
师生同唱《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
四、作业
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课件出示)
3.小练笔
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或文章,长短不限。
五、板书设计
《老师,您好!》
铺大道架金桥
浸心血蕴辛劳
崇高
教师事业的崇高而美好
塑人才照心灵
编理想洒甘露
美好
《四年级上册《正负数》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正负数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959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