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复习岳麓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复习岳麓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复习岳麓版

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M.Jab88.Com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1)目的:为了平定国内武装叛乱和战胜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2)时间:1918年开始。

(3)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民的余粮;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品配给制。

(4)作用:在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1)背景原因: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转入和平建设后,遇到新的经济困难和危机,列宁从实际出发,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认为必须实行新经济政策。(2)时间:1921年开始。

(3)内容: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

3.作用和意义: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探索,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

二.苏联的成立: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时间是1922年。参加的基础是自愿平等。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和斯大林领导下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工业化:

(1)1925年,联共(联布)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1928年起,苏联实行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2)成就表现: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3.农业集体化:1927年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集体农庄。到1937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并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四.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存在的弊端:

(1)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2)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

相关推荐

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知识点复习岳麓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知识点复习岳麓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知识点复习岳麓版

第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对斯大林时代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整改。

2、内容:

(1)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2)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3)结果: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政策失误和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许多问题。

二、匈牙利改革:

1、背景:50年代初,照搬苏联模式,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1956年底,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进行改革。

2、特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匈牙利本国的特点相结合。

3、内容:

(1)政治上大力推行民主集中制,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加强法制建设。

(2)经济上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放慢重工业发展速度,大力扶持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积极改善人民生活。

(3)结果:取得一定成效,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平稳,市场较繁荣,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提高。

三、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也先后进行了一些改革。

四、戈尔巴乔夫改革:

1、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苏联按照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进行全面改革。

2、内容:

(1)对内改革: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提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方针。但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后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1988年6月提出了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2)对外:开展“新思维外交”,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幻想得到西方大量的经济援助,实行妥协和退让。

2019九年级历史下册《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复习(北师大版新)


2019九年级历史下册《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复习(北师大版新)

第4课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2月)

1、背景:一战将俄国推向全面崩溃的边缘。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结果:(功绩)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苏代表维埃)并存的局面。

二、“阿芙乐尔号”的炮声(十月革命)

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①时间:1917年11月(俄历10月);

②地点:彼得格勒(冬宫);

③领导人及政党: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

④胜利象征: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⑤、十月革命功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苏俄)。1922年,苏联成立。

2、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3、★历史意义:

①是世界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②为世界上的落后国家发展树立榜样(如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均受到十月革命的鼓舞)。

③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打破了近代世界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世界进入到现代史,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4、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区别: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苏俄: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三、★列宁在建设方面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府面临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反扑。

②目的:巩固新政权,打退敌人的进攻。(帮助苏维埃政权度过了难关。)

③作用:取得了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的胜利。但它不符合和平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④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形势下实行的非常经济措施。

★2、新经济政策(1921——1925年)

(1)时间:在列宁领导下,苏联在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2)内容:实行粮食税;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在一定范围进行自由贸易。

(3)影响: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

(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注:新经济政策: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4)、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5)、▲从政策调整中得到的启迪:

①政策要符合国情。

②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③要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的利益。

④学习列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品质。

四、斯大林的探索:

(1)、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衣业集体化。

(2)、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措施:1928-1937年实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国防力量大大增强。

(3)、农业集体化----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4)、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5)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最早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6)、★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2)特点:高度集中。

(3)特征:

①政治上:党政不分,高度集权后果:民主与法制匮乏。

②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五、★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①政治上,党政不分,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3)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②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九年级历史下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复习岳麓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九年级历史下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复习岳麓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九年级历史下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复习岳麓版

第13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改革也出现了失误,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动荡不安。再加上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的严重影响。

2、概况: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到1992年,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国家名称也改变了。

二、苏联解体:

1、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取得成效,反而使政治、经济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成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2、催化剂:1991年,苏联发生“8.19”事件,叶利钦掌握国家大权,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3、标志: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原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集合,共同签署《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并发表《阿拉木图宣言》。1991年,苏联宣告解体。

4、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解体结束了战后40多年来美苏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彻底瓦解,也标志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636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