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冷战导学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冷战导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16课冷战

主备人:审核人:审核时间:

课型:班级:学生姓名:

1.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

2.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一)冷战的发生

1.冷战是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又的与状态。

2.1947年3月,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在演说中,他把世界分为“”和“”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此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开始。

3.1947年,美国国称卿提出“”,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用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二)德国的分裂

4.1948年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美英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

”爆发,最终美苏密谈化解危机。

5.1949折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或“”。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或“”。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6.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了“”,简称“”,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针对西德加入北约,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简称“”。

7.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最终固定下来。

冷战

含义

见课本

背景

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居世界第一,称霸世界的欲望强烈

②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美国称霸的阻碍

③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使对抗冲突加剧

开始

“杜鲁门主义”出台

美国措施

政治

杜鲁门主义(实质、目的、影响)

经济

马歇尔计划(实质、影响)

军事

成立北约组织(性质)

苏联措施

华约组织(性质、影响)

冷战影响

①两国推行霸权主义,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造成世界动荡不安

②美苏互相牵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德国分裂

事件

柏林危机后,美英法占领区成立西德,苏联占领区成立东德

影响

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造成德国的分裂

1、二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总统杜鲁门说:“世界已分为‘集权政治’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为“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B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D是否推广霸权主义

2.基于战后美国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和“阻止共产党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的思想,美国统治集团决定以美元作为主要手段,达到其在欧洲“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与该材料相关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北约组织成立D罗斯福新政

3.造成德国于1949年分裂为两个国家的原因有()

①二战后美苏英法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②德国的民族矛盾激化

③“柏林危机”的发生④美苏冷战的开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从1948年到1950年,美国向欧洲16个国家提供了130亿多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货款。美国此举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B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为巩固

C遏制了苏联向西欧扩张势力D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5.柏林墙玩于1964年建成,柏林墙全长169.5公里,墙高约3.6米,对于柏林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柏林墙的修建是为了更好的保证柏林人民的安全B柏林墙出现反映了世界的两极格局

C柏林墙的修建主要是由经济原因D柏林墙的出现根本原因是防止外国间谍人员潜入

6.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句话中,后一个“战争”指()

A冷战B朝鲜战争C越南战争D中东战争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6年,美国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材料二:如右图

材料三:美国凭借极度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积极谋求全球霸权。苏联的强大及共产主义影响的扩大,阻碍了美国全球霸权的实现。美国采取非战非和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提出这一战略意图的历史条件。

(2)美国为实现上述战略意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结合材料二中图一、图二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一、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何为“冷战”政策?杜鲁门的宣称意味着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能否实现其目的?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1——6BBDDBA

7.(1)领导世界,谋求世界霸权。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2)马歇尔计划,对台军售。

(3)冷战是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意味着战后美苏“冷战”的开始。

(4)①能实现。美苏争霸的实质是综合实力的较量,苏联整体实力和经济发展不如美国,苏联最终会因为国力所限而退出争霸斗争。

②不能实现。因为争霸会引起世界动荡不安,也会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抵制。

精选阅读

2019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配套导学案(41份)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9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配套导学案(41份)”,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
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学习方法】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
1.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
干瘪()驳船()蜗行()胚芽()迷惘()隧洞()
绯红()淤滩()纤绳()
2.词语解释﹙A级﹚
疲惫:
簇新:
绯红:
喷薄:
迷惘:
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
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4.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
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
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B级﹚
.
2.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C级﹚
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C级﹚
【学习反思】﹙B级﹚
如何诵读这首诗?
五【作业布置】﹙C级﹚
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
思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1.诗的第一节选用、、和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
和等情思
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拓展阅读】
《双桅杆》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双桅船》赏析: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参考答案
一、1.注音:干瘪(biě)驳船(b)蜗行(wō)胚芽(pēi)迷惘(wāng)隧洞(su)
绯红(fēi)淤滩(yū)纤绳(qin)
2.词语解释:
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二、1.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
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2.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又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3.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
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象征着祖国的希望
4.笿: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四、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
1.答: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答: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3.答: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六、参考答案:
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
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
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文章
《梅岭三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当时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三.整体感知
1.朗诵全诗,读出节奏;把握乐观、豪迈的情感基调。
2.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3.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运用设问,总领全诗
4.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写出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力量的浩大,表现出与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
5.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至死不渝的革命斗争精神
6.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族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7.如何理解本诗前两句?
烽烟十年表明革命事业之艰难与诗(一)相呼应;头悬国门化用伍子胥的故事,具有悲壮之感。抒写了诗人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
8.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后两句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意之上,更增加一份豪壮之气,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和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飘传?为什么?
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0.如何理解诗歌前两句?
诗人投身革命便义无反顾,面对枪林弹雨的惨烈斗争,坦然面对生死,甘为革命献身,并且坚信人民终究得到解放。
11.最后一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有什么表达效果?
是对诗(一)自问式起句的最终回答,是诗人所追求的革命理想,表现出诗人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本诗。
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
13.概括这组诗的内容。
示例: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
第三首:
【细读感悟】
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写作特色】
①想象、联想相结合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联想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浪漫主义的创作,在表达诗人强烈思想感情的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②借代和引用。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作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课堂小结】
诗人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的概括了革面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旌旗十万、纷飞的捷报、遍布人间的自由之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板书设计】

历史九年级下册《冷战》导学案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第16课《冷战》

年级

九年级

主备人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1.掌握冷战的定义以及冷战的原因。

2.知道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影响,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了解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

3.知道德国分裂,基本形成欧洲冷战对峙局面。

4.分析冷战的影响,启发学生感受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冷战的原因和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任务一:结合教材,识记冷战的发生、德国的分裂、北约和华约等基本史实。

1.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__美、苏__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__对峙__与__竞争__状态。

2.二战后,__美国__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3.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__社会制度__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4.1947年3月,美国总统__杜鲁门__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__欧洲复兴计划__”,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5.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__西德__”。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__民主德国__”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6.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__北约__”。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__华约__”。华约实际上处在苏联的控制之下。

7.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__冷战对峙__,两极格局形成。

出示任务:任务二

1.阅读教材:归纳冷战发生的背景。

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教师总结。

美国: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经济、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欲望十分强烈。并且认定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侵略性

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2.阅读教材,列举冷战的表现。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政治: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经济: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军事: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阅读教材,说出针对“北约”的成立,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

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4.分析思考美苏对峙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l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l美苏双方势均力敌,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任务三: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1.二战行将结束时,美国总统杜鲁门说:“世界已分为‘极权政治’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B)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B.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D.是否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2.二战后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A)

A.杜鲁门主义出台B.丘吉尔“铁幕演说”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D.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3.1947年,为帮助西欧摆脱经济动荡的局面,美国总统杜鲁门强调:“我们的帮助应该首先通过经济和财政援助的途径。”为此,美国采取的行动是(B)

A.发表“铁幕”演说B.实施马歇尔计划C.建立“北约”组织D.建立“华约”组织

4.没有在战场上兵戈相见的是(C)

A.同盟国与协约国B.轴心国与反法西斯联盟C.北约与华约D.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

5.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C)

A.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B.北约组织的建立

C.华约组织的建立D.德国的分裂

人教部编版九下《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导学案


《凡尔赛条约》到《九国公约》

适用学科

初中历史

适用年级

初三年级

适用区域

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知识点

1.战后的“新秩序”

2.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主导巴黎和会的三巨头

2.《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内容、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和作用

3.国际联盟的建立、华盛顿会议的背景

4.《九国公约》的签订、主要内容和作用

教学重点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教学难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你知道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哪一年吗?你知道五四运动为什么会发生吗?假如你知道它是因为1919年由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下的“巴黎和会”,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民族情感而招致中国人民的愤怒,那么,你是否会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了解“巴黎和会”的冲动呢?你是否想知道:巴黎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会议?谁操纵了它?为什么中国的主权和民族情感会被外国列强所伤害?为什么一些号称文明世界的西方大国竟会无视一个参加了协约国集团并为战胜同盟国作出贡献的中国的外交要求呢?

二、课题教学

考点1战后的“新秩序”

1.巴黎和会

(1)原因:战胜国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

(2)时间:_1919__年1月。

(3)参加国:有__27_个国家,大会被法国总理__克里蒙梭_、英国首相_劳合·乔治_和美国总统_威尔逊操纵。

(4)内容:

①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_凡尔赛和约_》。

领土

由法国收回__阿尔萨斯__和_洛林_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_义务兵役制__;不许拥有__空军__,__陆军_人数不得超过__10万__;莱茵河东岸___50___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_奥地利__的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_赔款委员会__”,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来

殖民地

德国的__全部__海外殖民地由_英___、__法___、___日__等国瓜分

②1919~1920年,协约国还同德国的盟国__奥地利__、___匈牙利__、__土耳其__、__保加利亚__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5)影响:

①这些和约共同构成了_凡尔赛体系__。

②确立了帝国主义在_欧洲__、__西亚__、__非洲__统治的新秩序。

2.国际联盟:___1920_年1月成立,被__英__、__法__控制。

考点2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1)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2)时间:1921~1922年。

(3)操纵国:美、英、日三国。

(4)主要内容: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它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评价: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三、例题精析

考点一战后的“新秩序”

例1凡尔赛体系确立的帝国主义统治新秩序的地区在()。

①欧洲②东亚、太平洋地区③西亚④非洲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D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因此D正确。

考点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例2巴黎和会调整了列强在欧洲的统治秩序,这一地区暂时稳定下来。但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十分尖锐,其中尤以下列哪两个国家的矛盾最为激烈()。

A.美、英B.英、日C.英、法D.美、日

D

依据资料中“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十分尖锐”,可推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的两个国家是美国和日本,因此D正确。

课程小结

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

1.有人说:“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来看,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A.军备竞赛问题B.海外殖民地问题C.德国边界问题D.奥地利独立问题

2.下图是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五头怪兽》。漫画中,“五头怪兽”将德国踩在脚下,贪婪地将其内脏吞食殆尽。对这幅漫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怪兽代表的是英、法、美、意、苏俄五国

B.刻意渲染德国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

C.突显了巴黎和会对德国的苛刻

D.法国是最为凶狠的一头,要求将德国彻底咬死

3.都德的著名短片小说《最后一课》是以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德国割占为背景,40多年后法国根据下列哪一条约的规定收回了这两个地区

A.《凡尔赛和约》B.《九国公约》

C.《四国条约》D.《慕尼黑协定》

4.以下条约中,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是()

A.协约国同保加利亚签订的和约B.《凡尔赛和约》

C.《九国公约》D.协约国同奥地利签订的和约

5.下列哪个国家虽为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没有得到好处反而主权遭到严重践踏的是()

A.中国B.美国C.德国D.日本

6.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华盛顿会议的资料卡片,其中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历史背景:美、日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争夺激烈

召开时间:1921年-1922年

主要内容:签订《九国公约》等条约

主太要影响:确立了战后整个世界的新秩序

A.历史背景B.召开时间C.主要内容D.主要影响

7.某条约指出“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这一条款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

A.取消了列强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B.中国实现了关税自主C.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D.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8.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B.均有损中国主权

C.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D.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9.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列宁这样说主要是因为()

A.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没有解决

B.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没有解决

C.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D.进一步造成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二、材料分析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斯大林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材料三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这不是和平,不过是20年的休战。

(1)材料一中的“三巨头”分别代表哪些国家?两次会议的核心条约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战后和平制度”是指什么?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写出维护这一制度的国际组织名称及其宗旨。

(3)材料三中福煦为什么会作出如此判断?

答案

一、选择题

1.B2.A3.A4.C5.A6.D7.D8.C9.C

二、材料分析

10.(1)国家:英法美;条约:《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2)制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战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体系;国际组织名称:国际联盟;宗旨:制止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3)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没有真正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567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