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专题16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专题16中国的农业经济》,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题16中国的农业经济
1.农作物是中国古代先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①夏、商、周三代已种
植“五谷”。②两汉时期,从西域地区引进了葡萄、石榴、胡桃等传入内地;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从海外传入,对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经济作物的种植起重要作用,同一时期,烟草从海外传入。③清朝时期,各种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形成了许多专门生产区域,成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④三国时,吴国已经培养出“八辈之蚕”。
2.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①奴隶社会早中期,虽然出现了金属工具,但青铜工具很少用于农业生产。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并推广,标志着铁器时代到来;同时牛耕运用和推广,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③魏晋南北朝朝时期,北方环境破坏有所缓解。表现出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水碓、水磨用于谷物加工。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在西北嘉峪关被推广。深耕细作、积粪肥田由北方传播到南方。渠堰堤塘大量恢复,边疆地区得以开发。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④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江南兴建修复的水利工程,超过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筒车、曲辕犁。⑤明朝徐光启著《农政全书》,书中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3.水利:①春秋战国时中原普遍用桔槔灌溉。楚国的芍陂,秦国都江堰、郑国渠,都是著名的水利工程。②隋朝开凿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农田灌溉。③明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和工具。④新中国成立后,大力进行水利建设,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代表。
4.经济重心南移和农业结构: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发展;隋唐时南北经济持平;南宋时已完成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战乱时期最突出;二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三是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南移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南移,为南方带去了劳动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南方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方有着农业发展有利的地质、气候条件。①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农业开发最早的地区,长期成为我国农耕发达地区。②战国时期,成都平原农业比较发达,素称“天府之国”。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其中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使得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河西走廊的辽东地区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就。④隋唐时期,江南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圩田更加普遍,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但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⑤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农产品商品率提高,但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⑥近代以来,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造成我国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封建自然仍占主导地位。⑦新中国建立后,农村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转变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向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公有制前提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到了1987年,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大多数农民仍然从事的种植业,不能理解为我国农业实现了工业化)

相关知识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古代的农业经济,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学会运用各种史料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

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一、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变化

农具的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

耦犁→一牛挽犁

唐代

铁犁牛耕

曲辕犁(特点)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曲辕犁特点:

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

阶段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名称或措施

意义或概况

史前阶段

大禹治水

防洪、灌溉

春秋战国

都江堰、郑国渠

秦朝

灵渠

汉代

“井渠”

关中农民创造,适合干旱地区灌溉

治理黄河(王景)

唐代

设渠堰使、大运河

立井水车、筒车

宋代

官员奖赏制度

水转翻车

明清

政府重视水利事业

风力水车

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中国古代人民辛勤与智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加强对岭南的管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治理黄河:有利于朝廷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和政局的稳定。

为什么都江堰—青城山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下是评选条件)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如果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请你给都—青文化遗产写一个批准理由

1)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史、青城山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开创性;

2)都江堰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独树一帜

3)青城山道教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文化划时代的杰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

5)青城山--都江堰是全世界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完整的地区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奴隶社会(商周)

奴隶主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

主体的多种

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问题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1、产生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频繁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四、重点难点问题

1、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

不利因素: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

2、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经营方法: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

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二)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
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学法指导:以利用时间和地点为线索梳理知识,掌握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工具的演进,以及
主要的水利工程。通过阅读教材第三、四小节,了解中国古代的赋役和土地制度。通过事例,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
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
2、“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民众(“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许多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农业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成就,都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思考探究1:
古代圣王传说中“神农氏”有显赫地位,这说明了
A、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B、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C、神农氏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同时代的“圣王”
D、神农氏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生产力)
*1、演进过程:
①中国农业经历了“”的原始阶段。
②在时期,中国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火耕水耨nòu)。
“以牛田”(即牛耕)和铁器的使用:(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③在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秦国“以牛田”,所以国富民强。
④在,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便于中耕的和便于收割的的出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说明农具已经改进。
⑤时,耦犁(二牛抬杠)在某些地方已经被取代。——这种先进的耕作方式便于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6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
2、认识:
农业的进步,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共同消费。
(2)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
思考探究2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这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中国古代农民的负担
1、“泰半之赋”:时代,农民要将收成的上缴国家。
2、徭役:是古代王朝民众承担的劳动。(古代农民对专制王朝承担的主要义务有缴纳赋税、服徭役和兵役等)
3、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导致正常的遭到破坏,引发,成为
和的直接原因。
农业税退出历史
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兴修水利
主要史实:
①大禹是传说中的英雄。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为主的建设。
②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主持的工程和主持的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③代,水利也有比较好的发展。农民创造了一种“”,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地区。
④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东汉)。
⑤代,有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⑥灌溉工具:、、、。
思考探究3
你认为促进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石,长期以来这种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占据着无可争辩的主导地位,时光荏苒,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种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最终消灭了小农经济,但农业一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今天的土地流转,我们党时刻关注农业,到2009年中央已连续六次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锁定“三农”。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农村市场成为我国企业的避风港,一系列的下乡活动,拉动了内需。农业又一次成为了共和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课堂小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一.选择题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
2.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
A.扩大了耕作面积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D.积累了生产经验
3.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了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
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4.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
5.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6.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
7.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A、农业经济的发展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
C、生产工具的革新D、社会矛盾的缓和
8.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小王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9.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
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 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
C、花钱招募工人 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
10.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
二.材料解析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提示

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
粟水稻耒耜耕作新石器农耕生产生活文明农业
思考探究1A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刀耕火种西汉南方春秋战国汉代铁制曲柄锄大镰耧车东汉一牛挽犁牛耕唐代曲辕犁耕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
思考探究2
(1)原因: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土地买卖的合法;c、由于农民起义等因素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
(2)影响:a、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失去土地,日益破产,农耕生产秩序遭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b、农民失去土地,导致农民起义发生,社会动荡不安;c、农民无力承担封建国家的赋税负担,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进而出现财政危机。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秦始皇强制无偿经济生活秩序社会动乱王朝覆灭社会经济文化凋残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兴修水利
治水灌溉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汉代关中井渠新疆干旱王景立井水车高转筒车水转翻车风力水车
思考探究3
(1)促进因素:a、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b、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及时调整生产关系,鼓励垦荒;c、水利事业的发展;d、相对稳定的政局;e、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2)阻碍因素:a、小农户个体经营限制了农耕技术的发展;b、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和抑商政策限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c、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重人文轻科技阻碍的古代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d、土地兼并的严重和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5DBBBA6-10CABBC
(1)牛耕技术。(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境。(只要答对两点就满分)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反思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反思

通过分析教材,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古代中国农耕方式的变化、农耕工具的变化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重难点定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利用丰富的材料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运用表格的方法简洁明了的展现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变化。

成功之处:

导入较为新颖并与课题相关,起到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快速导入课题的作用。

表格的方式简洁明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可以迅速概括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变化。

材料较新,易引起学生兴趣。

不足之处:

导入挖掘不够,还可深入挖掘,使本课更有深度。结尾有升华,但力度欠缺。

重难点突破时,材料丰富,但是学生不能够从材料中得出信息,并概括知识点。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随机调整讨论方法,可适当给出提示,让学生把握大致的方向,更有利于学生的有效讨论。

问题设置过于浅显,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还较缺乏。教师讲为主,可通过问题的设置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各部分过渡稍显不自然,应有相应顺畅的过渡和简洁的总结语。

应加强课堂管理,如督促学生做笔记,在书本上划一划等等。

语音语调过于贫乏单调,应有适当的重音等等使得声音抑扬顿挫,引起学生注意,学生更不容易走神。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导学练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2.农耕格局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事业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术: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

3、小农经济的影响

农业文明的基础;农民生活的保障;具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技术进步缓慢,暴政之下社会易动乱)。

[学习延伸]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答案提示: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课堂练习]见《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详解》及学案

[课后作业]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50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