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时期的中国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时期的中国”,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时期的中国

一、时间:从907年朱温废唐自立建立后梁到1368年朱元璋派兵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宣告结束为止。

二、本期历史的分期

1、五代十国:大约从907年朱温建立后梁至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其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合称五代。与五代同时,北方的山西和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十国是:北汉、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和南唐,其中北汉地处山西,其他都在南方,前蜀和后蜀,吴和南唐是前后相继的。

2、辽或契丹:从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到1125年金宋联合(实际为金单独灭辽),其间契丹国号多次更改。947年称辽,983年夏称契丹,1066年又改称辽。都城在上京,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3、北宋:从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到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都城在东京,即今开封。

4、西夏:从1038年元昊建立大夏国至1227年被蒙古所灭。都城在兴庆,即今宁夏银川。

5、金:从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金至1234年被蒙古所灭。都城先在会宁,1141年南宋与金和议后迁到燕京(今北京),并改称中都。

6、南宋:从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建立至1276年被元朝军队所灭。都城在临安,即今浙江杭州。

7、蒙古: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在斡难河源建立。1271年为元朝所继代。

8、元朝:从1271忽必烈建立到1368年其在全国的统治结束为止。都城在大都,即今北京。

三、教材中提到的重要名词

1、皇帝:后梁的建立者朱温,后唐的节度使也是后晋的第一朝皇帝石敬瑭,后周的周世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辽太宗耶律德光;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宋真宗、宋神宗、宋徽宗、宋钦宗;元昊;完颜阿骨打和金世宗;宋高宗赵构;成吉思汗(铁木真),元世祖忽必烈。

2、文臣武将:赵普、寇准、王安石、李纲,陈东;兀术;王彦、宗泽、岳飞、韩世忠、秦桧、文天祥。

3、重大政治事件:朱温代唐,后周世宗改革,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榷场;王安石变法;宋金联合攻辽,东京保卫战,靖康之变,“八字军”抗金,郾城之战,岳飞遇害,宋金和议;斡难河源大会,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文天祥抗元,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汉人”,回族,红巾军。

4、外国人:马可波罗。

5、农民起义领袖:刘福通,徐寿,郭子兴,朱元璋。

6、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7、经济:钱塘江海塘;占城稻,茶树栽培,瓷都景德镇,“坊”“市”,夜市,“瓦肆”,“交子”;古代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棉花和棉纺织业,黄道婆,漕运,海运,六胜塔。

8、文化: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宋四家”,赵孟釜;毕升和印刷术,司南和指南针,火药,沈括和《梦溪笔谈》及“十二气历”,郭守敬;学校,书院,《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

四、本期历史的主要特征

在中国历史上,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总体历史特征是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具体地分析本阶段的历史事实,我们发现本阶段在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等

各方面都有着与中国历史的其它时期各不相同的时代特征。

1、政治上: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从总体上讲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之后,又一次出现的国家大分裂时期,所以其政治特点始终是与国家的分裂与统一问题密切相关的。而且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也都是由国家的分裂,各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征所决定和影响的。具体地讲,这一时期的政治特征表现为:

第一,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长期不统一,又由各民族政权的并存逐步走向统一。

第二,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三,中原汉族先进的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拓展,纷纷为各少数民族所吸取,加速了边疆各族的进步步伐。

第四,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第五,实行了较为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

第六,尽管两宋时经济较繁荣,特别是商品经济繁,但两宋政权并未因此而富强起来,相反却呈现出积贫积弱的状况。

第七,选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第八,出现了一国两制的范例。

第九,是一个改革盛行的历史时期。

2、经济上:宋元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处于继续发展阶段,统治者为稳固自己的地位对政治经济政策都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要求;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族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使各族人民得以共同发展;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现局部统一和元朝的大统一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达(如十二气历的创制)指导了农业生产的进行;加上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以上这些因素促进了本期经济的发展,使本期成为中国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时期,并呈现出自己的时代特色:

第一,统治者重视经济建设,重视发展交通运输,注重推广生产技术和农作物的种植。

第二,南北经济进一步实现交融,南方经济发展较快,江南经济超过了北方,使我国封建经济的重心从黄河流域完全转移到了南方。

第三,商品经济繁荣。

第四,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中,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体现了“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即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农工商业之间相互依存与促进,共同推动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特点。

第五、封建生产方式(封建经济)由中原地区向边疆地区拓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第六、善于吸收国外的技术成就,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3、民族关系上,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总体态势和特征是少数民族势力强大,各民族政权并存,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其中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上最突出的特征。

第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到元朝时已结出了硕果,使元朝的民族融合不仅在范围上比南北朝时更广,而且在融合程度上也大大加深了。

第二,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各少数民族注重行“汉法”。

第三,出现辽、宋、夏、金、蒙古等几个民族并存的局面,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第四、民族矛盾相对突出和尖锐。

第五、中原汉族政权相对较弱,在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处于守势,时常以妥协退让即以议和、送“岁币”来换得一时苟安。而且两宋政权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第六,本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史实,体现了马恩关于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中落后的征服者反被先进的被征服者所征服的正确论断。

第七,由于各民族政权的并立,各民族政权间时分时合的联盟关系变幻莫测,使汉族统治者为达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少数民族政权及其军队的现象增多起来。

4、对外关系上: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自己的统治,各政权统治者都推行了开明的对外政策。由于这一时期有各民族政权并存,国家长期不统一,所以这一时期的对外交往呈现出了独特的时代特色。

第一,北方陆路对外贸易受阻,南方海外贸易空前发展。

第二,与海外各国的政府使节往来较多,民间往来也突出,并对东西方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对外交往范围较大。

第四,中国的许多重大发明都被阿拉伯人传到西方,对整个人类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文化上:宋元时期,我国社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民族政权并存,民族战争相对较多,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经济交往频繁,加上宋元社会又相对安定,对外交往活跃,在此基础上,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并反过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第一,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又具有开创性和开放性,西方国家望尘莫及。

第二,这一时期的各项文化成就都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真实反映,这些成就的取得表明,文化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政治稳定为依托,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第三,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第四,人才培养体制进一步完善。

第五,封建统治阶级继承汉唐传统,重视历史的借鉴效能,史学发达。

第六,科技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科技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和科技成就取得的长期性。

扩展阅读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教案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在理财、军事、教育三方面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讲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社会危机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统治危机,引发了政治改革。

2.庆历新政是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一次局部调整,由于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而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3.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是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运动,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内部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由于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失败,体现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4.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特别是王安石变法,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积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教学要点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冗官、冗兵、冗费

3.农民的反抗斗争

4.辽、西夏的威胁

二、庆历新政

三、王安石变法

1.主要内容

(1)理财措施(2)军事措施(3)教育措施

2.变法成效

3.失败原因

4.历史地位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

本节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和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二、本节课共有三个目: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2.庆历新政;3.王安石变法。其中,第一个目是北宋中期改革的背景,第二、三个目是改革的主要表现。庆历新政是针对北宋社会积弊所做的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较全面的改革。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三、“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一目,包括:

1.本目内容的讲授是本节的关键,因为只有真正弄清了北宋中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危机及其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以及更好地理解改革的迫切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2.讲授本目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回忆上节课北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教材所给史实疏理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表现:

(1)政治危机。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买卖得到保护,从而加剧了土地兼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加深北宋土地兼并程度的印象)。土地兼并严重的结果,造成农民与地主的尖锐对立。②土地兼并造成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生活恶化。财政困难又使北宋统治者加重对农民的剥削。所有这些情况,加剧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人民的反抗斗争,极大威胁着北宋的封建统治。

(2)财政危机。主要来自于:①冗官、冗兵、冗费。冗官局面出现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武官员专权,结果导致机构重叠,另一方面科举制的改革,导致官吏人数激增,同时,大官僚的子孙、亲属、门客还可以以“恩荫”受官。冗兵局面出现主要在于募兵、养兵制的弊端。这样,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费开支增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造成财政困难,形成积贫局面。同时,兵员素质低下,操练不勤,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②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也是造成北宋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

(3)民族矛盾导致的危机。北宋中期,还面临着民族矛盾。辽、西夏不断进攻北宋。北宋在战争中进一步消耗了财力,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的加剧,北宋统治面临全面危机。

3.讲授本目时,教师应着重强调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复杂性:各种危机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使北宋面临全面危机。这些危机的出现,是封建制度固有矛盾引起的结果。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本身。冗官、冗兵又是北宋封建专制主义强化措施带来的必然结果,因而危机又是深刻的。所有这些情况,表明了改革的迫切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四、“庆历新政”一目,主要应讲清:

1.变法的开始。北宋中期,各种矛盾的急剧发展,使北宋统治集团日益深刻地感觉到,已经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怎样巩固地主阶级专政,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最先提出一套改革方案,并在宋仁宗的支持下,于1043年付诸实施,史称“庆历新政”。

2.主要内容。教师应按教材叙述的五条来讲授,不必过多补充。在讲述中,引导学生体会新政的特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整顿官僚制度,节约国家开支,并在整个官僚机构改善的基础上,实行“厚农桑”“减徭役”的政策,从而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农民反抗,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

3.结果。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教师指出:在新政实施过程中,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反对派诬蔑范仲淹等人结成“朋党”,进行恶意中伤。“新政”实行仅一年左右,其改革措施便随着范仲范等改革派被排挤出朝廷而被废止了。

五、“王安石变法”一目,需讲清以下几点:

1.变法的开始。教师指出:虽然“新政”失败了,但北宋统治阶级内部要求改革的呼声并未停止,相反,随着危机的加深,改变现状的要求越来越强烈。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了更为全面的改革。

2.主要内容。教材已作了详细、明确的介绍。教师不必补充新材料,可按教材介绍的理财、军事、教育三方面内容,讲清每一项中包含的措施、内容及作用,也可绘制变法内容的表格,帮助学生整理知识。

3.在指导学生掌握变法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从背景、内容等方面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以便进一步理解北宋中期改革的目的。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积贫、积弱危机所进行的较全面的改革:通过理财方面的措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收入,实现富国愿望,以解决积贫问题;通过军事方面的措施,增强军队战斗力,对内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对外可抵御辽、西夏的进攻,还可节省军费开支,实现强国愿望,解决积弱问题;而教育方面的措施,则是要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使变法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这样,北宋统治者试图通过较全面的改革,挽救统治危机,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4.关于变法的成效,教师可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作出总结。让学生通过总结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得出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论。

5.关于变法失败的原因,教师可结合变法内容和有关史实,引导学生认识: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②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③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教师应强调,第一点原因最主要。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权益,所以,不可避免地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6.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可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从变法的性质、变法的进步性等方面去理解,最后由教师概括总结: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应肯定变法的进步意义:①变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②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教案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2、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及其主要表现;3、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时间、代表人物;4、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表现;5、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结果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建立了,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表现:民族资产阶级的提高;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
代工业的热情。
2、初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各种的出现,形成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新热潮;也竞相投资国内工业。
3、期间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4、前后,群众性的斗争,有力的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而掀起的、运动;“抵制外货”、“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的口号成为各阶层人民的共同要求;
5、“”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的驱使和的刺激,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投资新式工业。
二、发展概况
1、时间:期间(或:1912——1919年)
2、发展最快的行业:业和业
3、代表性的实业家:——民族工商业的楷模、、、等。
三、发展特点
1、特点:性
2、表现:①民族工业主要集中于,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
②与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的控制下,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的道路。
③与相比,仍占绝对优势,严重束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结果和影响
1、结果:一战结束后,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下去。
2、影响: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强,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由革命向革命的转化、为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1、关于北洋军阀的性质和特点
①性质:是封建军阀统治——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同时不同程度地具有资本主义色彩。②特点: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要社会基础,各有一支为自己争权夺利的军队,并采用近代兵制,各有一块可以随意搜括和统治的地盘,割据称雄,拥兵自重。各派军阀大都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统治的工具。
2、袁世凯洪宪帝制梦迅速破灭的原因
①尽管袁世凯拥有国家政权和优势军队,但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这是袁世凯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②辛亥革命摧毁了统治中国二干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3、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问题
焦点:共和与反共和的斗争
表现: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专制独裁,刺杀宋教仁,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②袁世凯对内复辟、对外卖国,革命党人进行护国运动;③张勋复辟,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④段祺瑞重新掌握北京政权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但最终失败。
斗争的实质: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
认识:①两次复辟的失败,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②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多次斗争,仍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4、在甲午战后,许多人认为振兴实业是救国的重要方法,张謇甚至把实业称为“富强之大本”。试分析这一思想出现的社会原因,结合一战前后的有关史实,评论“实业救国”的主张和实践。
社会原因:①甲午战后,在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和洋务运动宣告破产的情况下,一部分开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民族危亡;②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特别是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④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民族资产阶级把发展实业作为救国的重要手段,形成了当时的一大社会思潮。
评价:①这一思潮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②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的、进步的意义;③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一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重新受到压制,很快萧条下去即是证明;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⑥“实业救国”主张的命运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民族工业不可能得到独立发展,“实业救国”不可能实现。
5、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不利因素有哪些?
有利因素:①外来技术的引进。如洋务运动。②外来经济侵略的客观影响——破坏自然经济,客观上提供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③政府开放的政策,如清末甲午战争后的政策,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④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如一战的影响。⑤重大政治变革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⑥新式学校的创办,教育制度的改革所起的作用。
不利因素:①政治腐败、专制统治。②外来侵略,特别是主权的进一步丧失,外来经济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③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④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外来技术垄断),管理经验缺乏等。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阶段时间历史条件主要表现影响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①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劳动力市场;③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著名企业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诞生。
初步发展19世
纪末①甲午战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自然经济遭到进一步破坏;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供阶级基础。
进一步发展一战
期间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民国初年各种发展实业团体的出现;③一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⑤“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⑥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7、例:概述1840年到1919年近代工业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具体分析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1996年上海高考题)
基本线索:①1840年后,英法等国在沿海通商口岸设立船坞、工厂;②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③19世纪6、70年代在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出现了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④19世纪末,大量外资在中国兴办工业、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⑤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黄金时代”。
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①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的支持;②各种实业团体的出现;③“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⑤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列强减少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增加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8、反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时代特征
主要体现“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两大历史潮流。二者相互影响,但都不能走向成功。
具体表现:①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对外出卖国家权益,对内践踏民主共和和镇压民主革命。因此辛亥革命以后,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仍然是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这些斗争都不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正确的道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尽头。违背历史潮流将受到历史的惩罚,袁世凯及张勋的下场即是证明。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中国无产阶级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电阻的进一步研究


2.2对电阻的进一步研究学案(粤教版选修3-1)
一、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1.用纵轴表示__________,用横轴表示________,画出的______图线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2.金属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是______________,即电流与电压成________的线性关系,具有这种伏安特性曲线的元件叫做线性元件.
3.气态导体和二极管等器件的伏安特性曲线不是______,________定律不适用,这种元件称为非线性元件.
二、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中各个电阻两端的____跟它的______成正比.
2.并联电路中通过各个电阻的____跟它的______成反比.
一、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问题情境]
1.什么是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2.区别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
3.二极管有什么特性?如何识别二极管的正负极?

[要点提炼]
1.伏安特性曲线:用纵轴表示电流I,用横轴表示电压U,画出的______图线.
2.线性元件:电流和电压成正比关系,其伏安特性曲线为______的元件.
3.非线性元件:电流和电压不具有正比关系,其伏安特性曲线______,这种元件称为非线性元件.
例如:气体导体、二极管等
[问题延伸]
1.欧姆定律的适用范围是怎样的?

2.根据下列甲、乙两伏安特性曲线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直线的斜率有什么物理意义?
(2)图甲中哪一条直线代表的导体的电阻较大?
(3)图乙中I3U3代表电阻的倒数吗?曲线上某点的斜率能否代表电阻的倒数?
二、电阻的串联
[问题情境]
1.什么样的电路是串联电路?
2.串联电路中各个电阻上的电流有什么特点?
3.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与各个电阻两端的电压有怎样的关系?
4.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电路中各电阻间有怎样的关系?
[要点提炼]
串联电路中各个电阻两端的电压跟它的阻值成正比,即有U1R1=U2R2=…=I
[问题延伸]
滑动变阻器是怎样起到分压作用的?电路应如何连接?

三、电阻的并联
[问题情境]
1.如何组成并联电路?
2.并联电路中各个电阻上的电压有什么特点?
3.并联电路的总电流与各支路电流有什么关系?
4.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与各电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5.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要点提炼]
并联电路中通过各个电阻的电流跟它的阻值成反比:即I1R1=I2R2=…=U.
例1某导体中的电流随其两端电压的变化图象如图1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
A.该元件是非线性元件,所以不能用欧姆定律计算导体在某状态的电阻
B.加5V电压时,导体的电阻约是5Ω
C.由图可知,随着电压的增大,导体的电阻不断减小
D.由图可知,随着电压的减小,导体的电阻不断减小
听课记录:
变式训练1电阻R1和R2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已知R1=1Ω,则R2的阻值为()
图2
A.3ΩB.3Ω
C.13ΩD.33Ω
例2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R1=8Ω,R2=4Ω,R3=6Ω,R4=3Ω.
图3
(1)求电路中的总电阻.
(2)当加在电路两端的电压U=42V时,通过每个电阻的电流是多少?
变式训练2如图4所示,有三个电阻,已知R1∶R2∶R3=1∶3∶6,则电路工作时,电压U1∶U2为()
图4
A.1∶6B.1∶9C.1∶3D.1∶2
【即学即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则导体的电阻越小
B.当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变化时,导体中的电流也发生变化,但是电压和电流的比值对这段导体来说等于恒量
C.只有金属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才是直线
D.欧姆定律也适用于非线性元件
2.三个阻值都为12Ω的电阻,它们任意连接、组合,总电阻不可能为()
A.4ΩB.24ΩC.8ΩD.36Ω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电阻和一根无电阻的理想导线并联总电阻为零
B.并联电路任一支路电阻都小于电路的总电阻
C.并联电路任一支路电阻增大(其他支路不变),总电阻也增大
D.并联电路任一支路电阻增大(其他支路不变),总电阻一定减少
4.以下给出几种电学元件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图象,如图5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5
A.这四个图象都是伏安特性曲线
B.这四种电学元件都是线性元件
C.①②是线性元件,③④是非线性元件
D.这四个图象中,直线的斜率都表示了元件的电阻
参考答案
课前自主学习
一、
1.电流I电压UI-U
2.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正比
3.直线欧姆
二、
1.电压阻值2.电流阻值
核心知识探究
一、
[问题情境]
1.见[要点提炼]
2.线性元件是电流和电压成正比,其伏安特性曲线为直线的元件;非线性元件是指电流和电压不具有正比关系,其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的元件.
3.单向导电性;二极管符号里的箭头表示正向电流方向.
[要点提炼]
1.I-U2.直线3.不是直线
[问题延伸]
1.欧姆定律仅适用于线性元件,对于非线性元件欧姆定律不适用.
2.(1)直线的斜率代表电阻的倒数.
(2)倒数值小的电阻值大,即图线2代表的导体的电阻较大.
(3)I3U3表示此时刻电阻值的倒数,斜率不能代表电阻的倒数.
二、
[问题情境]
1.把电阻依次首尾相连,就组成串联电路.
2.电流大小处处相等.
3.总电压等于各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
4.串联电路的总阻值等于各个电阻值的代数和.
[问题延伸]
按课本图2-2-5所示方式连接电路,可使滑动变阻器起到分压作用,在电学实验中称为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其优点是可使Upb由U变到零,即能够使电压从0开始连续调节.
三、
[问题情境]
1.把几个电阻并列地连接起来,就组成了并联电路.
2.各电阻两端电压相等.
3.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4.1R=1R1+1R2+…+1Rn
5.见课本本节“资料活页”.
解题方法探究
例1BD[非线性元件欧姆定律不一定不适用,例如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可以用欧姆定律计算各状态的电阻值,A错误.当U=5V时,I=1.0A,R=UI=5Ω,B正确.由图线可知,随着电压的增大,各点到坐标原点连线的斜率越来越小,电阻越来越大,反之,随着电压的减小,电阻不断减小,C错误,D正确.]
变式训练1A[过U轴上任一不为零的点U0作平行于
I轴的直线,交R1、R2的伏安特性曲线分别于I1、I2,表明在电阻R1、R2的两端加上相同电压U0时,流过R1、R2的电流不同,如图所示.
由欧姆定律R=UI和数学知识可得:
R1R2=U0I1U0I2=cot60°cot30°=13
又R1=1Ω,故R2=3Ω]
例2(1)14Ω
(2)3A3A1A2A
解析电路连接的特点是R3、R4并联后再和R1、R2串联,可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总电阻和流过每个电阻的电流.
(1)R3、R4并联后电阻为R34,则R34=R3R4R3+R4=6×36+3Ω=2Ω,R1、R2和R34串联,总电阻R=R1+R2+R34=14Ω.
(2)根据欧姆定律I=UR得I=4214A=3A.
由于R1、R2串联在干路上,故通过R1、R2的电流都是3A.设通过R3、R4的电流为I3、I4,由并联电路的特点:I3+I4=3A,I3I4=R4R3,解得I3=1A,I4=2A.
变式训练2D[设R1=R,则R2=3R,R3=6R,R2与R3的并联电阻R23=3R×6R9R=2R,故U1∶U2=1∶2,选项D正确.]
即学即练
1.BD[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不能说明导体的电阻越小,由公式R=UI知,还与电压有关,选项A错误;电阻是反映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与是否通电无关,与电流和电压的大小无关,故选项B正确;线性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都是直线,选项C错误;欧姆定律也适用于非线性元件,如小灯泡,故选项D正确.]
2.B[共有四种组合,三个串联:总电阻为36Ω;三个并联:总电阻为4Ω;两个串联再跟第三个并联:总电阻为8Ω;两个并联再跟第三个串联,总电阻为18Ω.]
3.AC[由并联电路的特点知: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一支路的阻值都要小,所以A、C对,B、D错.]
4.C[伏安特性曲线是以I为纵轴,U为横轴的,所以A错误.线性元件并不只是说I-U图象是直线,而必须是过原点的直线,所以①②是线性元件,③④是非线性元件,B错误,C正确.在U-I图象中,过原点的直线的斜率才是导体的电阻.]

对函数的进一步认识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对函数的进一步认识》,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必修1】第二章函数
第二节对函数的进一步认识(3)
学时:1学时
【学习引导】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P32—P33
2.回答问题
(1)课本内容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层次间有什么联系?
(3)什么是映射?什么是一一映射原像和像分别指什么?
(4)函数和映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完成P33练习.
4.小结.
二、方法指导
本节通过简单的对应图示了解一一映射的概念,同学们在学习应该认识到事物间是有联系的,对应、映射是一种联系方式.于此同时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论述能力都得应该到相应的提高.
【思考引导】
一、提问题
1.函数有哪几要素?
2.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特殊在哪里?
二、变题目
1.在M到N的映射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中有两个不同的元素对应的象必不相同
B.N中有两个不同的元素的原象可能相同
C.N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原象
D.N中的某一个元素的原象可能不只一个
2.设A,B是两个集合,并有下列条件:
①集合A中不同元素在集合B中有不同的像;②集合A,B是非空的数集;③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A中都有原像;④集合A中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像.使对应成为从定义域A到值域B上的函数的条件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集合A,B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集,给定从A到B的映射
:(,)(+,),则(5,2)的原像是.
4.已知A=B=R,∈A,∈B,:→=+b,若1,8的原像相应是3和10,则5在下的像是.

【总结引导】
1.在理解映射的概念时,应抓住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元素和它对应,或者说A中的每个元素在B中都有惟一的象;
在理解一一映射的概念时,应抓住三点:①A到B是映射,②A中每个不同元素在B中有不同的象,③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A中都有原象;或者抓住两点:①A到B是映射,②B到A也是映射.
2.函数的实质就是一一对应,一一映射不等同于一一对应.
3.映射必须满足的条件是:(1);(2);(3).

【拓展引导】
一、课外作业:P34A组3
二、课外思考:
1.已知从到的映射是,从到的映射是,其中,则从到的映射是___________.

2.下列对应是不是从A到B的映射,为什么?
(1)A={全体正实数},B=R,对应法则是“求平方根”.
(2)A={x|-2≤x≤2},B={y|0≤y≤1},对应法则是“平方除以4”
(3)A={x|0≤x≤2},B={y|0≤y≤1},对应法则是f:x→y=(x-2)2,
(其中x∈A,y∈B).
(4)A={x|x∈N},B={-1,1},对应法则f:x→y=(-1)x,其中x∈A,y∈B.
(5)A={平面内的圆},B={平面内的矩形}对应法则是“作圆的内接矩形”

参考答案
【思考引导】
二,变题目
1.A
2.D
3.(2,1)(1,2)(-1,-2)(-2,-1)
4.3
【拓展引导】
1.
2.(1)错,因为像不唯一
(2)对,
(4)错,当x=0时,在B中没有与其对应的元素
(5)错,应为一个圆中不止有一个内接矩形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95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