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商汤、纣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召公、微子等历史人物;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以增强趣味性。但重点应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节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
(1)、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海内为郡县”和“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两目是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2)、第一目“六王毕、四海一”,主要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继续开疆拓土的情况。一是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二是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三是将西南夷纳入版图,秦王朝在这些新征服地区设置郡县进行行政管理,并兴修水利工程和交通路线,发展经济,加强边境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统一。数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秦朝的疆域图来讲解秦朝开疆拓土的情况。
(3)、第二目“海内为郡县”,介绍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及其主要特征。首先应指出郡县的出现并不是从秦朝开始,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关于分封与郡县之争只要了解两派的代表人物即可,重在引导学生探讨为何李斯的主张和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主要判别有两点:一是直属中央,二是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初在地方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到汉武帝时削除地方割据,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4)、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讲述秦王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教材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采用了“三公九卿”的说法,要求学生掌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主要职能,至于九卿及其主要职能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能大概了解即可。朝议制度是秦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既要指出其可集思广益的好处,也要点明其局限性。
(5)、第四目“挟书律”,主要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秦王朝的思想专制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焚书坑儒,二是挟书律。要点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与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中的“学习思考”: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来分析挟书律的实质,根本目的及其作用。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温故知新
(一)中外历史整体框架
(二)古代中国的概况:
1、起止时间:
2、社会阶段:
3、重要朝代:
4、朝代特点: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1、西周分封制
谁封:
封谁:
为何封:
封的作用:
最后结局:
2、西周宗法制
(1)何谓大宗?
(2)何谓小宗?
(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怎样?
(4)为了维护宗法制,西周还制定了什么制度?
(5)宗法制的确立对于西周统治有何作用?
3、三公九卿制
名称职责关系
三
公
4、郡县制
郡:
县:
乡:
里:
5、郡国并行制
原因:
结果:
6、推恩令
原因:
结果:
7、三省六部制
唐朝前期皇权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上,说说它们的情况?
8、宋分相权制
行政归,办公机构为
中央机构军政归,拥有之权,统兵权归
财政归(、、)长官(又称
废除了由的制度
州郡长官由出任
地方机构之下设置,有之权。
各州郡的,除自留外,其余运往或其他
指定地点,由掌握。
9、丞相
确立于:
废除于:
存在时间:
10、军机处
设立时间:
设立目的:
军机大臣职权:
。
军机处的特点:
。
三、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
1、说说分封制的来龙去脉?
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受封者是王族、功臣和先代(商代)贵族,是为诸侯,诸侯的义务是服从周王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周王作战,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作用是初期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王权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分封制逐渐崩溃。
战国时秦国:废分封。
西汉: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2、说说郡县制的历史?
战国时秦国:行县制
秦朝: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
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3、秦朝中央机构设置哪些官职?他们各负责什么事务?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是为三公诸卿制。
4、隋唐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怎样?这些机构各负责什么事务?
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事无不总”。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罚,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是为三省六部制。
5、北宋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的设置情况怎样?这些机构各负责什么事务?
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又在各州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以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
6、明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怎样?这些机构各负责什么事务?
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首辅实际上就是宰相。
7、清朝前期中央机构的演变情况怎样?
清初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保留着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从中央到地方都直接惟皇命是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取消。在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四、本专题你应该通过的测试
1、西周分封制的受封主体是
A、殷商降族B、功臣C、先代(商代)贵族D、同姓亲族
2、关于西周分封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B、使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C、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D、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3、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是
A、嫡长子继承制度B、大宗、小宗制度
C、礼乐制度D、世卿世禄制度
4、在西周宗法制度下,大宗和小宗的哪种关系是不存在的?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
C、平等关系D、相对的关系
5、依照周朝礼制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8排64人规格的乐舞礼仪;而诸侯6排,大夫4排。后来鲁国大夫季氏越级用64人在庭院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反映了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
6、(2006上海)《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
7、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周王嫡长子B、周王嫡次子C、周王庶长子D、周王庶次子
8、我国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百世不迁之宗”,它指的是
A、大宗的长子B、大宗的庶子C、小宗的长子D、小宗的次子
9、周朝礼乐制度的本质意义是
A、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C、是一种等级制度D、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
10、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井田制
11、(2006上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B、设立郡县制C、废除郡县制D、废除行省制
12、“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上述材料体现的观点是
A、力主推行分封制B、反对分封制
C、实行郡国并行制D、实行郡县制
13、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14、秦朝时,位高的丞相和权重的御史大夫相互之间的主要关系是
A、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B、御史大夫对丞相负责
C、两者紧密合作D、两者相互牵制
15、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削弱地方权力
C、确立中央集权制度D、防止大臣专权
16、秦始皇每天要批阅重达120斤的奏章,有时直至深夜才能休息,主要是因为
A、功过五帝,地广三王B、以至万世而为君
C、分天下为36部D、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17、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他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的文字
C.统一货币D.统一度、量、衡
18、“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的是
A.皇权至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
B.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皇权排斥相权D.中朝成为决策机构
19、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0、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措施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监察制度D.统一货币
21、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爵位世袭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④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2、下列关于秦朝郡守县令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地方行政长官B、由皇帝直接任免
C、可在辖区内铸造钱币D、是皇帝加强对全国控制的工具
23、(2006天津)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县制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国并行制度D、颁布推恩令
24、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A.古代的分封制B.血缘亲族关系
C.西周礼乐文明D.文字契约的承诺
25、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而实行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26、在刘邦实行的治国措施中,动机与效果明显矛盾的是
A.加强监察制度B.分封诸侯王C.再三减免租税D.复故爵田宅
27、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28、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下列哪一说法符合贾谊这一主张()
A.继承周朝的分封制B.汉初分封同姓诸侯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D.汉武帝设立中朝
2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运行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
30、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政府决策出现民主化趋势
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1、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招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
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C、交兵部出兵D、交内阁处理
32、下列措施不能有效地防止封建割据的是
A、秦朝实行郡县制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C、北宋设文臣知州D、宋初削实权收精兵制钱谷
33、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C、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D、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4、(2006天津)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
35、宋朝的“计相”总管
A、行政B、军政C、财政D、监察
36、北宋统治者设立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主要是为了
A、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B、统治集团内部文臣和武将之间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统治集团内部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37、宋朝时,宰相的办公机构是
A、中书门下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
38、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A、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增加官职和官员数量
B、募兵和养兵的举措可以缓和农民反抗
C、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D、改革必须提高办事效率
39、为解决唐朝后期以来国家割分裂问题,宋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下不属于这些措施积极作用的是
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
B、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40、我国封建社会丞相制度确立和废止的朝代分别是
A、春秋、元朝B、秦朝、清朝C、西汉、清朝D、秦朝、明朝
41、没有大大削弱相权的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宋太祖D、明太祖
42、下列措施不能起到削弱相权作用的是
A、汉朝设立“中朝”机构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C、元朝设中书省D、明代废除丞相
43、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封建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C、宰相权力不断分散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44、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来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45、(2006广东)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1)参知政事的设置(2)丞相制度的废除(3)军机处的设立(4)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1)(2)(3)(4)B、(4)(2)(3)(1)
C、(2)(4)(1)(3)D、(4)(1)(2)(3)
46、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决定清朝的军国大事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47、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
A、内阁和军机大臣职权渐重B、内阁和六部职权加强
C、皇帝越来越任人唯亲D、专制主义皇权不断空前强化
48、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三省六部制的确立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内阁制的建立D、军机处的设置
49、“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概览整体设想
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影响;从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和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设置,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教学难点:结合夏、商、西周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特征;结合秦朝以来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高考预测
重要考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和中央官制的创立、郡县制的全面推广,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从汉到元地方体制和中央机构演变的史实及其规律影响;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的原因和影响,清朝军机处设置的背景和影响,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和影响。
命题角度: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概念和特征;着眼于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背景、特征和影响等具体问题的分析评价;同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世界历史的相关问题,以及现实政治问题相比较联系。
教法建议
理解概念:重视指导学生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掌握线索:指导学生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并探究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比较联系:纵横联系,特别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跨学科联系,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课时安排
新授共4课时:第1课,1课时;第2课,1课时;第3课,1课时;第4课,1课时。
单元总结测试2课时,讲评1课时。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知识与能力:
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及对西周的影响、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古国。
中国古代的早期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一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分析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总体特征,让学生学会类比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本的故事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和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1课时
1、前言:古代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
基本线索:原始的部落民主向专制一步步强化;两大阶段:夏至春秋战国(早期)
与秦至清(走向成熟又走向衰落);着眼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内部的关系(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2、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图片——“鼎”,让学生讨论“鼎”的象征意义,引入第一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3、讲授新课: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特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开创者:夏禹第一个王朝(前2070年)
特点:国家机器——“家天下”
形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商朝)
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
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师(职责)
地方上:封侯、伯义务:纳贡、征伐
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夏商时期的相权状况意味着什么?(分别与禅让时代和秦之后的王朝相比)
侯、伯有几重身份?既是隶属中央的高官,又是地方上方国的首领(双重身份)
二、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1.西周的分封制(前1046年)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功臣
内容: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
影响:扩大了周朝疆域
分封制体现了森严了等级,维护这种等级制度,仅仅靠得是国家暴力机构吗?如果不是,还要依靠什么制度?
2.宗法制度(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
由来: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家族地位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度
影响:保证了贵族政治垄断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
3.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楚庄王问鼎说明了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衰落(西周后期~战国末[秦])
原因:分封制的局限性: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早期)
三、小结:春秋战国(衰落)
夏商(形成、发展)
周宗法、分封(完善)
特点:有专制色彩;宗族血缘关系为主要维系手段,形成家国一体形式。
1、反映我国禅让制被世袭制度所代替的史料是()
A.《国语》中记载“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B.《越绝书》“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左传》“茫茫禹迹,划为九州”D.《礼记》“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2、《史记》记载,楚庄王向周王“问鼎大小轻重”,其含义是()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D.有与周王室平分天下的野心
3、“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度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B.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D.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E.周王室——周王庶妻所生长子
4、孔子说:“殷因于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5、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各起了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这种积极作用只是一时期的?
:
本课分析较透,内容处理较为恰当。教学操作体现了教学设计,但时间把握不太好(留下了一些尾巴)。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发挥较好。理论分析到位,学生掌握较好。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90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