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考历史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秦汉时期的文化”,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秦汉文化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外文化交流B.各民族文化交流C.经济发达,国力强大D.统治者开明的文化政策

2.两汉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技发明是

A.提出勾股定理B.发明造纸术C.创制地动仪D.制成“麻沸散”

3.假如在东汉末年要修一条水渠,计算土方可采用下列哪部书所介绍的方法

A.《九章算术》B.《周髀算经》C.《缀术》D.《论衡》

4.下列关于两汉时期医学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经》编定于西汉,奠定了祖国医学理论的基础

B.西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

C.华佗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D.张仲景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5.下列关于两汉天文学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制订出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B.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C.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D.东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对此现象的记录

6.下列史学著作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

A.《史记》B.《汉书》C.《左传》D.《后汉书》

7.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实际吸收了

A.孟子的思想B.韩非子的思想C.荀子的思想D.孔子的思想

8.下列各项在《史记》《汉书》中均可查到的是

A.班超出使西域B.吴越争霸C.大秦使臣来汉D.刘邦分封同姓王

9.在西汉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同时,在文化发展上取得的新成就是

A.在文学中出现了“赋”体裁B.勾股定理被证明C.在中央设立太学D.王充写成《论衡》

10.下列关于秦朝兵马俑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再现了秦朝时的军容②显示了秦朝高超的造型艺术③说明秦朝兵役、徭役繁重④反映了秦朝手工业的成就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03上海历史4)从司马迁著《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到刘知几著《史通》阐发历史通识,形成系统理论,我国史学历经

A.100多年B.300多年C.800多年D.1200多年

2.(04广东1)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治史思想的史学家是

A.司马迁B.司马相如C.班固D.司马光

3.(2005广东2)东汉明帝让西域高僧在洛阳传教,为他们建造了

A.龙门石窟B.云冈石窟C.莫高窟D.白马寺

4.(05上海4)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与发明了

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制墨技术D.活字印刷

5.(2006年上海)朱震亨是金元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他学医虽晚,但终成大器,这主要得益于他潜心研究了被后人奉为“医家之宗”的典籍──

A、《皇帝内经》B、《唐本草》C、《千金方》D、《本草纲目》

6.(2006年上海)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之理,凡百三十篇。”这“百三十篇”就是后来的

A.《诗经》B.《春秋》C.《史记》D.《资治通鉴》

7.(07天津综)13.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

A.创制了简仪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C.制定了《大衍历》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

8.(02上海历史28)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从下列秦砖、汉瓦与画像石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6分)

秦砖西汉瓦当东汉画像石

第二章第七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同步练习)

、1.C 2.B 3.A 4.A 5.D 6.A 7.B 8.D 9.A 10.A

1-5CADAA6-7CD

8答案:

秦砖:秦砖的形状,秦朝文字的特点(或小篆)等。

汉瓦:汉瓦的形状,文字的特点(或隶书)等。

东汉画像石:东汉农民耕作、狩猎(或畜牧),或汉朝农业生产的状况和特点等。

相关知识

考点5:秦汉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掌握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术的成就。

2、哲学与宗教

认识两汉时期思想的特点;哲学成就(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王充的《论衡》);宗教新格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3、史学与文学

掌握《史记》、《汉书》,弄清体裁区别;掌握汉赋、乐府诗,比较不同特点。

4、雕塑与绘画

掌握雕塑代表作品(秦始皇陵兵马俑、东汉说唱俑和杂技俑、秦汉砖瓦和瓦当);掌握绘画代表作品(长沙马王堆汉墓彩色帛画、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

1、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是秦汉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许多科技成就既是秦汉文化发展的表现,又是秦汉经济发展的动力。

②秦汉形成统一帝国,政治统一,促进各地人民生产生活交流,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强有力的政府也促进秦汉文化的发展。秦始皇统一文字,西汉武帝以后大兴儒学教育,鼓励对外交流,东汉明帝求佛法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④当然封建政府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也会对科学文化发展有不利作用,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但总体看来,秦汉统一帝国政府的存在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⑤民族交流的增多也有利于文化的进步。外来文明的传入也促进了秦汉文化的发展。

(2)秦汉时期文化的特点

①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朝独尊儒术,都具有大一统的特点,同时各地、各族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的中华文化。

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秦汉大规模吸取外来文化的长处,特别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华文化接纳包容了西域、印度的文化;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西域,甚至远播欧洲,向南传到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地区。

③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九章算术》的问世、天文和医学成就等,表明那时的中国科学技术等处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先进行列,文学艺术等也形成与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风格。至今,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

④气势宏大。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史记》等都表现了秦汉时期人们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显现出宏大不凡的气势。

(3)秦汉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第一、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从此,中国文明源源不断传到西方。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第二、秦汉文明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时期,不仅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还有不少移民到日本等国,他们把秦汉先进文化带往邻国地区。

第三、秦汉文明对世界文化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不少国家把中国称为China,即为秦的译音,或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中国学称为“汉学”,都说明中国秦汉文明对世界影响之深。

2、秦汉时期思想的特点

儒学经董仲舒阐发,既使儒学神秘化,又使儒学官方化,成为汉代思想的突出特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哲学观点的对立;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宗教格局开始形成。

3、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师,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董仲舒援引阴阳五行学说,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汉代今文经学派杰出的大师。他对儒学的发挥主要包括:(1)大一统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识、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这种天谴说既不科学,又有迷惑性,但作为臣下劝谏君主顺从民意的凭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限制君权的意义。(3)君权神授学说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种思想理论,目的是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借以维护封建统治。从这个基点出发又提出了三纲五常说,将封建等级制度神圣化。它所体现的神权、政权、族权和夫权是束缚历代人民的精神枷锁。(4)更化与德政思想,主张以秦为鉴,缓和阶级矛盾,提倡德治,在现实政治中革除秦政余毒,即所谓更化说。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的发展及其所体现出的历史变化规律。

发展:①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他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还主张改良,“损益”旧的章法。②战国时期──发展: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要求给人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③西汉──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规律:①古代思想学说既有继承,也有发展。②古代思想学说总是吸收其他合适的思想主张来丰富和发展。③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思想主张往往受到格外重视。

例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

本题答案是D。本题为组合选择题,但体现出一定因果关系,难度较大,试题较为新颖。解题时,要求考生对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原因、影响等作出恰当分析,应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一规律,同时,西汉时虽“罢黜百家”但并不是消灭各家,由此可排除④。

例2、(2005上海历史)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与发明了

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制墨技术D.活字印刷

本题答案是A。造纸术发明后,轻便价低的纸张逐渐代替了笨重的竹木简,从而改变了携书不方便的现象。

例3、秦汉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化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水平居世界前列、气势恢宏等突出特点。其中,造成“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这一特点的直接原因是()

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与巩固

B.处在封建盛世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

C.中外交通发达,政府重视对外交流

D.科技文化先进,对周边国家有强大的吸引力

本题答案是C。秦汉时期由于中外交通的发达,中国大规模的吸取了外来文化。

从文化上看,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其文化成就领先于世界,对中国后世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秦汉文化特点突出,成就巨大:天文历法、地学、数学、医学、造纸等科学领域,都有许多领先于世界水平的发明创造;哲学也有很大发展,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王充的唯物思想,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史学、文学成就卓著,出现了两部史学巨著《史记》、《汉书》和新的文学体裁赋;雕塑成就辉煌,秦兵马俑、东汉说唱俑和杂技俑以及秦砖汉瓦都极具艺术价值;绘画艺术,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艺术精品。

注意:应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上全面分析秦汉文化大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特征和表现、作用和影响,深刻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关系。

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特征、科技与思想


课时教案总第16课时课题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特征、科技与思想教学目标(目的)识记秦汉文化特征、科技与思想成就;分析这些成就与当时政局联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汉文化的特点;秦汉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董仲舒的新儒学。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与宗教。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反映在文化上定然必别特征且文化成果非常丰硕。教学过程: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文化特点

1.地位:(1)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2)是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奠定基础。

2.特点:(1)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统一措施;多民族);(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中外互传);(3)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造纸、数学、天文、医学等);(4)气势恢弘(长城、兵马俑、《史记》)。

3.成因:(1)政治统一;(2)经济发展;(3)交流频繁。

一.科技:先进的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

(1)西汉:制订《太初历》(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历书);世界上最早记录太阳黑子。(2)东汉张衡:对月食作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地动仪。

2.数学:

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3.医学:

(1)三典:(西汉时编定)《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2)二医:“神医”华佗(麻沸散、五禽戏);“医圣”张仲景。

4.造纸术:

(1)西汉前期:最早的纸(西汉前期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的纸)。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3)外传时间(口诀,结合外传示意图):四七朝日八世阿,十二欧非去安家,十六美洲十九大,造纸外传誉天下。(注:阿指阿拉伯,大指大洋洲)张衡的贡献:东汉安帝时,太史令张衡掌天文,撰《灵宪》一书,他对当时天象的解释主要在这一部书里,如他对月食作过最早的科学解释,他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时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他还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理论。张衡发明地动仪制成于公元前132年,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欧洲早1700多年。张衡还制造了“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台仪器。张衡还是一位数学家,写一部数学著作《算罔论》,今已失传。他还是一位文学家,写出了著名的《西京赋》和《东京赋》。崔瑷(东汉著名书法家)在张衡的碑文中称赞他“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1956年,人民政府重修张衡墓,郭沫若题写了“万祀千龄,令人敬仰”的碑文。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在纸没有发明前,古代先民曾经使用龟甲、兽骨、金石、简牍、缣帛等作为书写材料。朝鲜、日本也用简和帛写字,印度用白桦皮和棕榈树叶写字,埃及用纸草的内皮压成“纸草纸”写字,欧洲用羊皮作纸写字。这些书写材料,有的很重,有的很脆,有的很贵。我国造纸术发明、改进和传播以后,解决了上述困难,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正如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评价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我国四大发明的时候所说的:“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明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

二.思想:哲学和宗教

1.特点:两汉时期哲学观点截然不同;古代宗教形成新格局(佛入道兴)。

2.董仲舒的新儒学(唯心):

(1)主张:依天行事;儒家独尊;儒学教育。

(2)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背景:适应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4)意义:确立儒家统治地位;儒学官学化并具有神学倾向;光大儒学;加强文化专制。

3.王充的唯物思想(唯物):

(1)代表作:《论衡》(评论衡量之意)。

(2)思想:一“认为”三“反对”。(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客观物质;反对天人感应,反对有鬼,反对厚葬。)

4.佛教东来:

(1)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2)东汉明帝时建造白马寺。

5.道教兴起:

时间:东汉;来源:神仙方术和道家学说;经典:《太平经》;理论:阴阳五行。王充小传: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浙江),生于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六岁即在家开始读书识字,因成绩优异,从书馆保送到京师太学。此间,因家贫而买不起书。常游逛洛阳书肆,翻看所卖之书,边看边记,就这样博通了百家经史。不久回到故乡,以教书来维持生活。回县后,王充当过普通的政府属员,后由于与当道不合而自免回乡。但王充并不气馁,在乡居期间,认真读书,思索着当时种种思想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俗儒任意歪曲儒典,不致实诚,而闭门潜思,杜绝种种庆吊之礼,在窗户、墙壁上放满了刀笔,一有思想就记下,著成《论衡》85篇。

从先秦到西汉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改造的基本路线及其社会地位的变迁。

(1)春秋晚期的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儒家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他还主张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3)西汉武帝时的儒生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宣扬君权神授与“大一统”思想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接受。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总之,先秦时期受冷遇,秦朝受打击,西汉初因用“黄老无为”被抛弃,武帝重用。

第页课时教案总第17课时课题秦汉时期的文化(二)史学、文学与艺术教学目标(目的)识记秦汉时期史学、文学与艺术的主要成就;突出其背景与贡献。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司马迁与《史记》;汉赋与乐府诗;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难点:对史学、文学与艺术成就时代背景的把握。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在科技成就突出、思想大放异彩的的同时,秦汉时期我国在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也体现了国家稳定繁荣、大气磅礴的气象。教学过程:三.史学:史学的巨大成就

1.司马迁与《史记》

体例: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时间: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

内容:十二本纪(帝王),三十世家(诸侯),七十列传(除前两类之外的重要人与事的单传、合传、类传),十表(分类大事),八书(典章制度)。

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班固的《汉书》:记载西汉和“新莽”时期历史(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

3.范晔的《后汉书》:记载东汉历史。

四.文学:文学的新成果

1.汉赋

(1)时间:兴起于两汉。(2)特点:讲究排比,散韵并用。

(3)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

2.乐府诗

(1)特点: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

(2)名篇:《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

五.艺术:雕塑与绘画

1.雕塑:兵马俑、成都说唱俑、洛阳杂技俑、秦汉砖瓦与瓦当。

2.绘画:墓室壁画、帛画、木刻画、画像石、画像砖。《史记》的三大价值

(1)史学价值:它全面记述了西汉武帝以前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取材广泛,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深刻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古人“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2)文学价值:它文辞优美,生动活泼,人物栩栩如生,事情跃然纸上。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迁雄于文”,《史记》“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文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3)社会价值:它叙述了历史兴衰,肯定了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歌颂了伟大诗人屈原,抨击了暴君酷吏,表达了作者鲜明的道德观。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关于本节内容的一些高考题

(2004上海历史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D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2004广东历史1)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治史思想的史学家是A

A.司马迁B.司马相如C.班固D.司马光

(2005广东历史2)东汉明帝让西域高僧在洛阳传教,为他们建造了D

A.龙门石窟B.云冈石窟C.莫高窟D.白马寺

(2005上海历史4)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与发明了

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制墨技术D.活字印刷

(2006上海历史A组4题)朱震亨是金元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他学医虽晚,但终成大器,这主要得益于他潜心研究了被后人奉为“医家之宗”的典籍──A

A.《皇帝内经》B.《唐本草》C.《千金方》D.《本草纲目》

(2007天津文综13郭沫若为张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D

A.创制了简仪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C.制定了《大衍历》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

(2007四川文综23)图7反映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四川地方文化特色的是B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②④

(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3)有一部断代体史书,首创“志”的体裁,经两代人合作完成。这部书是C

A.《史记》B.《三国志》

C.《汉书》D.《资治通鉴》

(2009年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C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2009海南历史4)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D

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

(2009年上海历史1)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BA.以事件为中心B.以人物为中心C.以年代为中心D.以制度为中心(2009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

高考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复习1


1、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进步主要成就;2、道教发展的两个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地位;

3、佛教传播的原因;4、范缜《神灭论》的历史意义和灭佛的两个人物;

5、玄学形成的时间、思想特点、主要经典、政治主张和活动中心;

6、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及建安文学、田园诗、骈文和民歌的代表作;

7、书法艺术形成的时间及主要代表人物、成就;

8、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和代表人物、著名石窟。

魏晋刘微:运用理论提出计算的正确方法。

①精确算出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早于外国年。

②著《缀术》等书。

①北朝著,我国现存的农书。

②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

西晋绘制出《》,提出地图的原则。

①北魏为《水经》作的注。

②以《水经》为纲,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区的和,是历史、地理和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地理著作。

东晋:葛洪结合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服务的宗教。

萧梁:经典增多,吸取教义和观念,丰富道教教义,建起道教的体系。

原因:宣扬、、,为百姓找到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的需要。

①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

②统治者广修,施舍钱财,浪费了。

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和,农民负担加重。

内容:针对佛教形神分离、形亡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和是统一的,

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

意义: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展

北魏和北周从加强出发,先后两次灭佛。

特点:。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

建安文学:含义:建安时期,以父子为代表的诗人写出的内容、风格而又富有生气的诗赋。代表作:曹操《》、王粲《》、蔡文姬《》等。

陶渊明田园诗:向往农村生活,内容,风格。代表作《》、《》。

南方:,多描写爱情,如《》等。

北方:,有恋歌,也有牧歌、战歌,如《》、《》等。

东汉末:成为一种艺术。是著名书法家。

曹魏: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这是汉字书法的一大进步。

东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代表作《》、《》。

其子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

特点:往往带有色彩。

人物:三国: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

东晋:擅长画。布局严谨,线条流畅。代表作《》和《》

石窟:山西大同石窟和河南洛阳石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突出特点

下列材料摘自贾思勰《齐民要术》,读后回答问题。

《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丈人(即荷条丈人:指劳动人民)曰:“四体不敬,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传曰:“人生在勤,勤在不匮。”古语曰:“力能胜贫,谨能胜祸。”盖言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则以避锅。……夫财货之生,既艰难矣,用之又无节。……既饱而后轻食,既暖而后轻农,或由年谷丰穰,而忽于蓄积,或由布帛优赡,而轻于施与。穷窘之来,所以有浙。……今采捃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xlhdi希海,醋与肉酱),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其有五谷果瓜非中国所殖者。存其名目而已。种莳之时,盖之闻焉。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土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鄙意晓示农童,未敢问之有识,方提其耳。自事指斥,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阅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l)归纳贾思勰的经济思想。(不得照抄原句,须用自己的话归纳)

(2)说明其成书经过。

(3)评价贾思勰的经济思想。

参考答案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怫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例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济民要术》,祁道元的《水经注》等。

(1)认为耕织是人民衣食之源,是社会文明安定的基础;主张勤、谨,反对懒惰;主张节俭与蓄积,反对浪费与奢侈;轻视商业,认为经商终不能致富。

(2)研究古代农业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实地考察农业生产情况,历时12年,写成该书。

(3)要思聪总结了北魏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社会进步稳定的基础,主张勤检、蓄积;这些思想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但它忽视商业的重要性,是其历史时代的局限。

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的文化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的文化,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课时教案总第43课时课题

明清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明清时期科技、思想、文学、图书、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分析明清时期思想、文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时代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古典科技巨著;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小说。难点:对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的评价。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明朝至清朝前期,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总体稳定的条件下,明清文化取得了很多重大成就,也体现了时代的新趋势。教学过程:

第七节明清时期的文化

明清文化特点(承古萌新)的具体表现:科技著作集大成;民主启蒙应运生;文学主流是小说;古典文化总结期;西方传教士东来。

一.科技: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1.特点:古典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2.成就:

(1)医学:李明珍《本草纲目》(“东方医药巨典”)(联系战国、秦汉、唐代医学)

(2)农学:徐光启《农政全书》(介绍欧洲水利技术)(联系南北朝农学)

(3)地理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石灰岩溶蚀地貌)(联系南北朝地理学)

(4)生产技术: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世百科全书”)(联系《考工记》)

中国古代传统科技能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政治制度先进;封建经济发展;“农本”观念影响;进取勤奋精神)。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李约瑟难题”)

(封建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文化专制)

明清科技特点——“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

(传统科技世界领先;西方自然科学传入;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

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的差别

(内容上——应用科学非理论科学,方法上——整理总结非观察实验)二.思想:进步的思想家

1.特点:封建官方哲学占统治地位;早期民主启蒙思潮有潜滋暗长。

2.封建思想: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客观或主观唯心主义,都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进步思想:

(1)产生根源:君主专制空前加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商品经济继续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封建制度日益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2)概况:

①李贽:指责儒家经典;揭露道学(程朱王等)虚伪;反封思想先驱;反映萌芽要求。

②黄宗羲:反对专制;提倡法治;工商皆本。

③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

④王夫定:唯物观;辩证观;发展观。(联系战国荀子、东汉王充、南朝范缜)三.文学:明清小说

1.明清文学特点:古典小说蓬勃发展。

2.根源: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学需求增加(类似唐代传奇和宋元话本)。

3.著名小说:

(1)《三国演义》: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2)《水浒传》:最早的农民起义题材的长篇小说;(3)《西游记》: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4)《红楼梦》: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5)《儒林外史》:古代优秀讽刺小说;(6)《聊斋志异》:古代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四.类书、丛书的编纂

1.类书(口诀:类书部分典集)

明成祖,《永乐大典》——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

清康熙,《古今图书集成》——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

2.丛书(口诀:丛书分类全选)

清乾隆,《四库全书》——我国最大的丛书(保存文化遗产,禁毁书籍很多)。康熙帝的部分功绩联想记忆:名故阁藩台赐尼姑

(更名田;固丁数;噶尔丹;平三藩;台湾府;赐班禅;尼布楚;古今图书集成)五.西学东渐

1.背景:

(1)明清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化专制,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和科技进步。

(2)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近代科学产生。

(3)新航路开辟,殖民者和传教士相携东来(“魔鬼”与“天使”来了)。

(4)宗教改革使天主教在欧美势力缩小,天主教建立耶酥会向东方发展。

2.活动:

(1)把西方宗教、文化介绍给中国(如:明末——利玛窦与徐光启译《泰西水法》、《几何原本》;清初——康熙帝重用南怀仁修订历法、铸造火炮)。

(2)把中国儒家、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伏尔泰借用儒家学说和科举制反对法国的等级制度;莱布尼茨借用儒家的“大一统”主张德意的统一)。

3.影响:

(1)为中西文化交流作了突出贡献;(2)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4.结果:罗马教皇的规定违背中国习俗;部分来华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雍正帝下令禁止传教(1723年),西学东渐的势头衰落。评价:利玛窦来华(“西儒”)

1.主要目的:传播天主教。

2.辅助手段:尊重中国习俗;宣传西方科学;进献外洋物品;进行学术合作。

3.客观效果: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4.现今启示:

(1)文化传播者必须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习俗,才有可能成功;

(2)中外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利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

(3)必须重视中外文化交流的延续性(又有一些传教士来华)和合作性(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四位进步思想家的主张侧重点

(李贽—抨击孔子权威;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与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经世致用;王夫之—唯物思想与辩证法)

后三位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相同点

(明末清初人;早年参加抗清;隐居著书立说;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

明清时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总体上——封建制度由盛而衰,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法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表现)

(1)政治上: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废丞相、特务统治、军机处、文字狱、八股取士)。

(2)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受封建统治与经济基础的巨大阻碍。

(3)阶级斗争上,明末农民起义口号“均田免粮”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4)文化上:市民文学和早期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5)对外关系上:西方殖民者侵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90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