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掌握我国古代主要土地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但是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4)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

1.讲述;

2.根据历史资料讨论问题;

3.启发式教学。

1.中国原始农业

(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

人们生活: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2)商周时期的农业

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最早的耕作农具: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3)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西汉时的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的垄作法;西汉时的代田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

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5)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条件: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小农经济的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4)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1.土地政策的演变;

2.农业生产的发展。

1.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人们在早期农业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两个阶段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

3.我国的农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

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距今大约有一万年左右。从考古学家的发掘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是: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掌握古代中国冶金、制瓷和丝织方面主要的生产技术,从中概括、归纳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3)理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抓重点内容进行精讲,注意详略得当,剖析与讲解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培养民族自豪感;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从而增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

1.针对本章特点,可采用分类讲述法或分阶段讲述,以方便学生记忆;

2.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大量图片,使同学位对手工业的发展有更直观的了解;利用表格方法,归纳我国手工业发展概况,使知识点更系统。

1.冶铸业:

(1)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商朝青铜铸造规模大;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铜铸造工艺有新的创造,出现了金银错新技术。

(3)魏晋时期: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4)唐朝时期: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5)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生产规模扩大。

2.纺织业:

(1)半坡氏族时,产生了麻纺织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丝织技术有了进步,商周时期,出现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刺绣。

(2)曹魏时期: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锦闻名遐迩。

(3)唐朝时期: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丝织品品种繁多,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有的丝织品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4)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3.陶瓷业:

(1)原始社会出现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商周时期:出现了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魏晋时期: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南方盛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3)唐朝时期:出现了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还出现了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行销海内外,南宋元朝时它成为全国著名的瓷都。

4.造船业:

(1)秦汉时期,造船业发展迅速,汉代时发明了撸、舵和布帆,还使用锚,表面造船航海技术已经成熟;

(2)唐朝时,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还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各型战舰,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3)两宋,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长江航船最大的可载万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中心,造的远洋海船,可载粮食几万石;

(4)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5.手工业著作:

(1)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2)明朝后期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朝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6.造纸业:

(1)西汉发明了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

(2)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3)魏晋南北朝时,纸张白度增加质地细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4)几个世纪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唐朝时向西传到大食(阿拉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北非。

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7.冶铁业:

(1)西周时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多年;

(2)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宛和巩是著名的冶铁中心;

(3)隋唐时期,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4)辽宋时期,辽和金的冶铁业水平较高;

(5)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出铁六七千斤。

在古代的手工业中,除以上七大行业外,还要注意制漆业、制盐业等。尽管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工商政策,它始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无疑是产生了消极影响。

1.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

2.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我国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领域重要的生产技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和发展特征。

2.手工业经营形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在哪些方面领先世界

4.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有哪些突出的表现?。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手工业彻底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当时的手工业主要是与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相关的部门,如生产工具、生活器皿的制造等。汉代的手工业以千姿百态的陶制器皿和明器、陶俑的制造为主。此外,漆器、铁器和铜镜铸造业也繁荣起来,造纸和丝织业也取得了开创性的进展。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4)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插图,问题探究,历史比较,阅读法和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3)通过两宋时期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1.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和实物(如古代货币或都城平面图或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作品)展示形式加深学生印象。

2.要注重培养学生理清线索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按时间顺序,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进行探究学习。并指导学生就中国货币发展史、商业都市和城镇的发展史、海外贸易的发展史等进行课后操作,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教学中,要注重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联系,不可孤立地看问题。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历程:

(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①“商人”的来历: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使用贝为货币。商业由官府控制。

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尊为祖师。

(2)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

原因: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

概况:秦汉到隋唐,经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商业的发展

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大运河的开通。(还包括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概况:①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②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③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

(4)宋元商业繁荣

两宋——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边境贸易(榷场)发达;海外贸易发达。

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业活动。水陆交通的便利。

元朝——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

概况:①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②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A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C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D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乾隆年间开始兴办票号经营存款、汇兑,为官府代理钱粮)。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2.古代交通的发展概况:

⑴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而且相继开凿了邗沟、鸿沟等运河。

⑵秦汉时期:水路交通形成全国网络。秦朝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挖掘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

⑶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重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⑷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3.古代城市的发展概况:

⑴夏、商、周: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⑵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兴起,商业兴盛,但此时城市基本上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商业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大商人。

⑶魏晋南北朝:洛阳、荆州、益州、扬州。

⑷隋唐——城市的兴旺:

①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长安和洛阳。

a.长安城内有东西两个市。

b.洛阳城内有三个市,工商业也很繁荣;武则天时,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内。

c.盛唐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活动已发展到市外。

②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扬州和成都。

a.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会合处,成为南北交通要冲,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江南地物产大多在这里集散,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唐朝后期,由于经济重心南移,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繁华的夜市也是扬州城的一个特点。

b.成都物产富饶,与扬州号为“天下繁殖”。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c.南方商业都会、国际贸易港口——广州。

d.北方商业大都市——位于通济渠沿岸的汴州。

⑸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①城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

②江南一些城市出现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⑴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⑵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⑶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⑷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⑸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4.古代货币:

⑴古代货币的发展概况

①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

②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

③隋:仍铸五铢钱,

④唐: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5.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陆为主。唐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明清是海陆贸易地位日渐上升。

原因有: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②路上丝路本身存在南移克服的缺点。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⑤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6.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前提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的东南地区。

产生部门: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

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原因:国内市场小:封建剥削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资本少: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社会环境:封建国家设立众多的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重农抑商);国外市场:实行闭关政策,下令禁止海外贸易;封建行会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1.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2.中国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1.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2.两宋商业空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3.徽商与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闻名全国?

4.简述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商业、农业、手工业之间互相联系,“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商业的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明朝中后期,催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是古代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生力量。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重农抑商”、“海禁”等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习提炼有效信息和阐释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体会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1.针对本章跨度大的特点,可采用时间顺序讲述,便于学生记忆;

2.对于我国古代各朝的经济政策,老师可组织讨论,让学生们自由发言,最后老师补充,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为了便于更直观地学习本章内容,建设采用表格法教学。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集体劳动,集体消费,没有贫富;

(2)夏商西周时——井田制;

性质:土地国有制

含义: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家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土地上耕种,遭受残酷剥削和奴役。那时的耕地,十分规整,成为块状,开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3)春秋战国时——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原因:井田制被破坏。春秋战国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那时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诸候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加上在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

确立:春秋: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其他诸候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各诸候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继两千多年。

(4)土地兼并:

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措施:北魏至唐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收取赋税。

结果:起到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的兼并。

2.重农抑商:

(1)概念: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强调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

(2)表现:商周时,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惩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战国时,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他提出: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西汉继续实行。西汉初年,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被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它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所以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但是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3.“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2)原因。

根本: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具体: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3)后果。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

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但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4.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征

(1)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古代王朝对经济生活的控制非常全面、具体和严密。

(3)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实行禁奢侈的政策。

(4)统治者推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使经济发展出现畸轻畸重的偏差。

1.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重家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

1.试述“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3.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征有哪些?

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很大。由于我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近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使中国与外界联系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造成了近代中国处处挨打的局面。

延伸阅读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时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与手工业经济

1.我国农作物种类很丰富,有粟、水稻、高粱、大豆、小麦、桑、麻等,这些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最早应出现在()
A.原始社会B.夏朝C.西周D.春秋
解析: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西周时期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2.(2010黄冈模拟)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解析:CA项中的“富裕安逸”与题干“丑妻薄地破棉袄”不合,B、D两项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拥有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选C。

3.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征是()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A③说法过于绝对。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

4.(2010温州期中)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宋代福建()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5.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这表明了()
A.垄作法得以推广B.套作制的普及
C.一年二熟制出现D.一年三熟制产生
解析:C从“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判断,应选C项。材料中没有具体提及“垄”与“沟”,故排除A项;材料中麦和禾收获与种植一先一后,所以,套作制的叙述不正确,故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一岁两熟”,故排除D项。

6.(2010滨州模拟)下列关于下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随心所欲的特点
D.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解析:B图为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促进了我国耕犁的完善。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是在汉代。

7.(2010江苏模拟)能反映唐朝发达农业生产的是()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②③④
解析:B本题考查读图能力。①是纺织技术,②是水车,③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法,④是曲辕犁,根据它们的出现年代可知应选B项。

8.(原创题)我国制瓷技术发展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D.②③④①
解析:B①出现于南北朝,②出现于东汉,③出现于元代,④是在明朝。

9.右图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精品——四羊方尊。这件青铜器铸造于()
A.夏朝B.商朝
C.西周D.春秋
解析:B青铜器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商朝青铜器冶铸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如四羊方尊,它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

10.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给了丰富的信息:“青铜”、“铁质”、“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据教材基础知识和“最早可能”,排除A、B两项,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铁农具,而铁更有可能用于兵器。

11.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D.生产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解析:A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其出现在明朝中后期,在唐代还未出现,答案为A。

12.《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身善织屦(麻等组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营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①②③在材料中均有体现,“手工业者受到歧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13.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制的,刺到敌人身上立刻弯曲,必须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用。同一时期我国的刀剑锐利坚硬。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A.春秋时期我国已经开始冶炼生铁
B.春秋时期我国出现灌钢技术
C.用水排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水平
D.春秋时期我国铁质兵器完全取代青铜兵器
解析:A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灌钢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用水排鼓风冶铁是在东汉时期,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春秋时期铁器普及,但并没有完全取代青铜器。故A项正确。

14.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小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汉代丝织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C从材料中焦仲卿作为小吏,他的妻子打扮得如此精美,且大多是丝织品,可以得出汉朝丝织业的发达和普及程度。

15.(2009扬州模拟)“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制脱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昌南镇)。”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A.瓷器B.丝绸C.铁器D.青铜器
解析:A材料中提供了关键词“昌南镇”,明清时期此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以及由“18世纪初期”的时间信息可知A项正确。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材料二考古发现西汉铁农具的地区,黄河流域有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长江流域有云南、四川、江苏;珠江流域有广西、广东、贵州等。发现的铁农具主要有犁铧、铲、镐、锹、锄、镰、耙、刀等。在不少地区还发现了铁犁壁,证明了我国使用此种农具的时间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冶铁业和农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2)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中,选自《天工开物》的是()
A.①②③B.①②
C.②③D.①③
(3)①②两幅图分别反映了哪一手工业部门的情形?
17.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一下面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的哪一生产部门的成就?图片右部分三件产品是哪个朝代的产品?反映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的哪一手工业部门的成就?这一部门的发展对我国历史大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哪一手工业部门的成就?这一部门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2课时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与经济政策
1.中国古代商品交易不再由官营商业机构垄断始于()
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D.秦汉时期
解析:C春秋战国时期政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2.(原创题)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有很多剧情发生在都城长安的“市”上,下列“市”的场景布置不符合史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里有专职官员管理
C.“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解析:C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考查对唐朝的“市”“坊”功能不同的记忆和认识。当时的“市”是固定交易场所,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故“市”外店铺林立不符合史实。A、B、D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3.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不可能进行下列哪种活动()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解析:C汉唐时期的城市布局都是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的。

4.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A.《坊墙倒塌以后》B.《汴河两岸》
C.《长安城的落日》D.《宋代京城的辉煌》
解析:A宋代城市中的市坊界限被打破,这与唐代市坊严格分开形成鲜明的对比。

5.(2010湖州模拟)平遥是著名的“晋商”发源地之一。清道光四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
B.晋商与外国资本存在竞争关系
C.明清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D.金融汇兑事业在中国开始发展
解析:A根据“日昇昌”票号设立各省分支并走出国门,可得出B、C项正确,根据其经营性质可得出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6.(2010泰州模拟)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
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D宋代商业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开封是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故排除①②。

7.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抑商政策主要措施有()
①专卖制度②多设关卡③歧视商人的规定④征收重税⑤推行传统的闭关自守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
解析:A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以使用排除法,闭关自守不是传统的抑商政策,排除带有⑤的选项即可。

8.(2010聊城模拟)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
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
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
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清雍正帝)
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清雍正帝)
解析:C注意题干中“抑商”和“初衷”两个限制词的含义,确定答题的范围,然后理解四个选项的意思是不是初衷即可。C项主要以重农为初衷。

9.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D.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解析:D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这一限制词。经济原因是根本的原因。

10.明清时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贫困,消费不足
B.商人往往“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C.关卡林立,税收苛重
D.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解析:D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辩证关系来分析。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1.清初地主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财”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农民贫困,购买力极端低下
B.手工工场规模受到严格限制
C.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D.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解析:D本题考查政府商业政策的影响。“本”即农业,“末”即商业,清初地主商人因投资手工业或者经商生财,但是挣钱之后却把资金重又投入农业,致使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12.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土地买卖现象严重
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
C.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思想
D.中国古代人多地少的特点
解析:C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政策。我国古代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农业思想浓厚,所以选C。

13.清朝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这种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A.清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业的规模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D注意对“实质”的理解。清政府限制手工业的规模是对表面的认识,其实质是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4.下列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与禁海政策理由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
C.“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D.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反抗斗争
解析:CA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B认为工商业扰乱治安,都属于抑商政策的理由;D是禁海政策的理由;C广设关卡、征收商税,这是抑商政策的表现。
15.(2010潍坊模拟)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解析:C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可知盲目自大心态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的。

16.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商业发展中的哪一个要素的什么情况?这种状况后来是怎样结束的?
(2)材料二是什么朝代的什么物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有何意义?
(3)材料三是一幅名画,请说出作者的名字和作品的名称。该画属于哪个绘画类别?这幅画反映了什么社会状况?地位如何?

17.阅读下列材料
雍正二十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载:
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费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惟有不法之徒,不谙(熟悉、精通)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名色,挟众叫歇,勒加银两,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长洲县官府决定)嗣后如有不法之徒,胆敢挟众叫歇,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此照把持行市律就处,再枷号一月示儆。
请回答:
(1)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反映出官府对事实真相作了哪些歪曲?

第七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第七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脱胎于古代农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中国古代手工业具有历史悠久、素称发达、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兴起和繁荣。从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到明清地域商人群体的兴起,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由官府垄断到地域范围不断发展扩大、城镇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的特点。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由于受到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阻碍,发展非常缓慢。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中国由先进转为落后,埋下了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原始农业早期农业:南稻北粟商周:作物种类丰富

方式:鉄犁牛耕制度:一年一熟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技术:垄作法、代田法、工程:都江堰、漕渠水利:工具:翻车、筒车产生原因:鉄犁牛耕的使用特点: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影响: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为精耕细作作出贡献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发展历程及特点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重要成就艰难经营的原因: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手工业产品远销亚非欧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丝绸之路

瓷器大国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夏商周:土地国有,井田制土地制度的演变春秋:井田制瓦解战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含义、目的含义“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危害

第一讲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是长期以来的高考的热点之一。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等都是以往高考重要的入题点。本考点的考查面广,题型全,以单项选择题为主;从考查内容看,有关农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制度、水利工程等都是重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过程

(1)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最初,人类仅仅简单地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后来,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先清除地上的树木、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耒耜。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农具比木石工具坚硬、锋利,由于比较贵,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4)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还安装了犁评。

(5)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6)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灌溉工具有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⑴男耕女织

⑵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⑷精耕细作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1.古代中国在冶金方面的成就

(1)中国很早就掌握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的青铜器。夏朝时能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青铜器造型趋向灵便轻巧,更显得精美华丽。

(2)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到汉代已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更使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3)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西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2.制瓷业方面的成就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工匠在烧制陶器的实践中,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2)到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出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宋代的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涌现出一批名窑。至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珍贵。宋代著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

(4)明清时期,著名的瓷器产地很多,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至精至美的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明中后期,又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多种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

(5)中国瓷器从唐代起已输出国外,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大量销往亚、非、欧各国。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3.丝织方面的成就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蚕茧和丝织品残件。商代的丝织品除平纹织物外,还出现了斜纹提花织物。

(2)到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多种丝织品产量很大,质量也高。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

(3)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卅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清中期以后,又从中发展出“金宝地”的新品种,也称“妆花遍地金”。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1.市的形成和发展

(1)秦朝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长安城东、西有市。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周边有围墙,市内设有出售商品的店铺。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再有经营活动。

(2)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各占两坊之地。市与坊仍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东西两市各有220行。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的商业,空前繁荣。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买卖时间也一改旧时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

2.古代中国商业城市

(1)秦都城长安与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2)隋唐时期,除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外,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①,也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3)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3.著名的商帮

明清时期,涌现了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1.我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首先,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如形成并成熟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旱地“耕一耙一耢一压一锄”防旱保墒耕作体系,形成于宋代的南方耕、耙、耖、耘、耥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就成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其次,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会,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第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我国自战国以来,精耕细作农业也进入了成型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商品交换的发展突破了井田制的樊篱。从此农民土地私有,可以买卖。自耕农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人身相对自由,经营比较自主。地主则主要采取租佃制方式经营,而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要比份地制下劳动者对地主的依附轻些,因此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西欧中世纪农奴为高。但在多子继承、土地可以买卖和兼并等条件下,他们的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不稳定。这样,中国古代农民就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多投劳动、精细耕作的方法,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我们知道,农业生产归根结底要靠人,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正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的。同时,由于个体农民经济力量薄弱,他们的生产条件不稳定,经常受土地兼并和地主夺佃增租的威胁,扩大生产规模是很难的,一般只能在小块土地上,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另外,我国古代经济制度有其特有的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再生能力,从唐宋迄明清,正是地主经济制的自我调整,使小农进行生产的条件获得某种改善,从而使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精耕细作农业继续获得发展。这也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人多地少”这种情

况迫使人们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到了清代,地主制经济制度的调整导致农业生产的高涨,这就为人口的激增提供了物质基础或现实可能性(当时人口的增长还与安定的政治局面和“摊丁人亩”、“滋生人口永不加赋”的政策有关)。

2.如何区分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与工厂?

对于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与工厂的区分,我们应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去分析,最根本的是考查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手工作坊: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基本单位。手工作坊拥有私人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的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再同一工场主指挥下的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生产,其规模、分工与技术均比手工作坊进步,更重要的是生产组织形式与手工作坊有本质区别,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工厂:泛指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企业。18——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机器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工厂和手工工场相比,虽然同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但它采用了机械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

①原始末期:出现偶尔以物易物行为,产生原始商业

②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商人”一词由来)

③周朝: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④春秋战国:a.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许多大商人;

b.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

c.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⑤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发展

⑥西汉:a.“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b.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c.长安、洛阳等许多大城市发展成著名的商业中心,出现了专供贸易的“市”,官府有专职官员管理。

⑦魏晋南北朝:a.社会动荡,商业发展受一定影响。货币作用减小,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换手段。

b.北方发展时起时伏

c.南方有小幅发展,有关商税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⑧隋唐:

发展原因: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开明政策

发展表现:a.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定点-市坊分隔;定时-市白天定时开放;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b.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市镇c.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唐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外贸。d.出现了“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

⑨宋元:宋:a.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b.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夜市兴盛c.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d.品种速增,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e.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f.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

元:a.漕运、海运发达,遍设驿站b.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⑩明清:a.城镇经济空前繁荣,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b.广泛使用贵金属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c.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4.自然经济的结构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影响。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小农经济下,农民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承担了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1.(09年广东历史)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C

题眼:“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为什么超过了农业税收?”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原因背景。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朝代。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宋代农业生产发展;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出现在明朝;因此可以排除ABD项。

2.(09年辽宁文综)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D

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选项,但完整的分析材料,D选项更符合题意。

3.(09福建文综)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C

福建临海,具有靠海谋生的特点和优势,“闽人以海为田”主要是指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一、易错知识点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2.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

3.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由官府垄断,即所谓的工商食官。

4.中国古代的商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点,但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和封建政府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中国的商业没能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

二、方法点拨

学习本专题一要形成诸如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冶金技术和冶金业的发展、古代制瓷技术和制瓷业的发展、古代丝织技术和丝织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和城市发展等具体而清晰的专题线索;

二要注意用辨证的方法思考自然经济的结构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影响。

一、选择题

1.(山东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山东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A.魏晋B.隋唐 C.宋代 D.清代3.(山东枣庄市2009届高三阶段性检测)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图(一)图(二)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4.(山东青岛市09第一学期期中)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②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③宋代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广东汕头市金山中学2009届高三月考)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

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

6.(江苏苏州中学2009月考)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7.(山东省聊城一中2009年高三期中)关于右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适应范围广的特点

D.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完善

8.(山东青岛市2009高三期中)“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

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

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 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朝

9.(浙江瑞安中学2009高三月考)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A.《坊墙倒塌以后》B.《汴河两岸》

C.《长安城的落日》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二、非选择题

10.材料一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一反映了我国商业在战国时期的什么发展状况?反映的政治状况是什么?这种状况是怎么结束的?(2)图二反映了我国货币在北宋时期出现了什么新特点?概括指出这一特点产生的原因?(3)图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情况,试简要分析其特点?(4)图一、图二反映了我国货币的什么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与图三反映的生产方式有什么内在联系?材料二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秦朝有关,因为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而古代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

(5)根据材料二分析英文“CHINA”一词这三种说法和日本古代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的历史文化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D3.B4.D5.D6.C7.B8.C9.A

二、非选择题

10.(1)商业:货币不统一

政局:分裂割据

结束:秦统一六国、统一了货币

(2)特点:金属货币开始向纸币转化

原因:北宋商业空前繁荣,贸易更加频繁,为了方便交换,纸币产生

(3)特点:景德镇的制瓷业通过手工工场进行生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缓慢

(4)趋势:由不统一走向统一,由金属货币走向纸币

联系:纸币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从而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5)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方的主要是丝绸和瓷器,所以西方称呼中国为“瓷器”之国和“丝绸”之国。古代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强唐盛汉的中华文明影响了日本和欧洲,故用“秦”、“汉”、“唐”代指中国。(如考生提到汉代、唐代发达的对外水陆交通和开明积极的对外交往,或者汉代、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科技文化也可给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教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原始农业采用“”方式。
2.随着松土工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耕作方式
3.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和并将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原因:

土地制度——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过程:
地位:
含义:
形成的条件:
经营模式——
小农经济特点:

有利:
影响其发展的条件

不利:

影响:

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北方南方
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
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
魏晋南北朝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1167.73.851.9251.92590%
隋唐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1450.926.423.213.21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3分)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3分)
(3)你对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的可信度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2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5分)

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古代手工业的成就
分类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
青铜铸造冶铁业
时期
成就原社晚期掌握冶铜技术西周
晚期商朝四五千年
商周时代繁荣时期(司、四、三)春战东汉商代
商周繁荣时期两汉北朝西周
东汉唐朝西汉
魏晋
南北
朝宋代唐朝
16世
纪前明清
宋朝
明清
二、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1、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地位
官营手工业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
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2、民间手工业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开始发展,民营手工业受鼓励。
如商鞅变法规定,生产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匠人如墨子的弟子、鲁班木匠祖师。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到隋唐恢复发展。
(4)两宋以后,曲折中艰难发展——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5)元朝,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占主导地位。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朝中后期
(1)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
(3)缓慢发展: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4)本质特征:
(5)标志:
(6)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三、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世界的原因

材料一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称昌南镇。……至宋景德年始置镇,因改名景德镇。……——清嘉庆蓝浦著、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
材料二唐陶窑:唐初器也,上惟白壤,体稍馨,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瓷名天下。”……宋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清嘉庆蓝浦著、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
材料三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城,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海樽山俎,咸萃于斯,盖以山国之险,兼都会之雄也。……景德……业制陶器,利济天下,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其不趋之如骛。——清嘉庆蓝浦著、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
材料四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造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浙江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锈,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概述景德镇以及景德镇瓷器的有关信息。(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10分)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含义: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的场所
宋以前市的发展状况:所处地位

“市”的形成政府管理:
与发展
营业时间:

宋时期市的发展:①所处地位:
②政府管理
③营业时间
④城郊和乡村的____________更加普遍
⑤出现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城市的发展:(1)古代大城市的繁荣:具有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的多种功能: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
大城市。
(2)南方城市的兴起
①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现_________、________等一批南方城市兴起,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商帮的出现:

古代中国商业
发展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国故城(临淄)由大、小二城构成......小城嵌在大城的西南角,周围七公里强。总面积共计约60平方华里,在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为宏伟,齐国故城形势险要,城墙宽厚高大(据《齐补记》所记,在12米以上),东面凭借淄河天险,城墙筑在淄河的古天然堤上,依地形蜿蜒伸缩,向西北缓缓倾斜,居赶临下,易守难攻。齐国故城所以选择在淄河西岸,除了适应自然条件外,而更多的可能是基于军事上的考虑。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故城的复原与城市布局《历史地理(创刊号)》
材料二(西汉长安城)四面城墙总长约25700米,约合汉代60里强,与《汉旧仪》长安城周围六十三里的记载基本相符。......占据全城面积一半以上的五大宫殿,已得到考古证实。长乐宫、未央宫、桂宫仍有部分城墙墙基和宫内建筑遗迹可寻,可以明确表定方位。明光宫和北宫已破殆尽......
——《中国通史》第四卷秦汉时期(上)
材料三“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四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英国城市人口统计表
时期农村人口数城市人口数
16世纪337.5万112.5万
19世纪前期400万左右900万左右
材料五200年来无数大大小小的哲人都曾告诫过我们:城市的水泥丛林使人疏离了自然的美好;城市的废气、噪音和污水侵蚀了人的健康;城市的尔虞我诈污染了人的心灵……所有这些沉重的代价,只不过为我们换来了表面上看似富足一点的物质生活而已。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讴歌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可谓不计其数,而要找到哪怕一两首赞美城市的诗歌,恐怕都是十分不易的。
——陈季冰《城市真的能够让生活更美好吗》2010年4月29日《中国青年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二概括出我国古代早期城市的主要功能。
(2)指出材料三中“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的具体史实,这说明城市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四反映了英国出现什么趋势?主要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和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利弊。

(1)军事防御要塞、政治中心。
(2)市场随处可开,商品贸易时间不再限制,官府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松弛。经济功能显著加强(或手工业和商业功能)。商品经济的发展。
(3)城市化趋势,工业革命。
(4)利: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城市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化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言之成理、符合事实,酌情给分)。弊:环境污染损害健康;功利主义和商业气息浓厚,淡漠了人的感情。
(5)世界和中国城市化进程都在大大加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中改善人民生活。
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一、重农抑商
原因:

主要表现: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________;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_________;
②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③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
(2)西汉时期——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①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并向工商业者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时期——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①继续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②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常经营;
评价:
积极:

消极:

二、海禁与闭关锁国
含义:

原因:

表现
(1)明朝:人们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片板下海;
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青衿士子在家闲,走长途而赴京试,则短褐至玕,芒鞋淅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问之则皆千万金家也。徽人四民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不称富也,有自来矣。——顾炎武《肇域志徽州府》
材料三《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四《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3分)
(2)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财致富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他还忽略了徽商致富的哪些历史原因?(4分)
(4)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产生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
(5)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5分)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复习纲要(特长班专用)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

考纲内容课标要求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史实,探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征。见“步步高”P73页。

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业的起源:原始社会即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作物种植格局。
(2)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其中:
①早期/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基本模式:奴隶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自耕农经济,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基本模式:精耕细作,小农经济。
(3)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石器、骨器——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极少,仍以石器、骨器为主——春秋:铁器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西汉:犁壁、耧车——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
②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汉代:漕渠、白渠、西域特色工程坎儿井、治理黄河。
③耕作技术的成熟:春秋至秦汉:两年三熟,代田法,区田法——魏晋:《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农书,绿肥和轮作早欧洲1000多年——宋元:精耕细作全面成熟,稻麦复种制,南宋江浙为经济重心——明清: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扩大。
(4)经济重心南移:①过程:魏晋时开发江南;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江浙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②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代表:商周时期的井田制:①演变:商代出现,西周盛行,春秋后瓦解。②实质:名义上国有,实为贵族所有。③瓦解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根本原因);战争使劳动力减少;各国税制改革,立法确立土地私有制。④瓦解的影响:封建剥削方式产生。
(3)封建社会:①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三种;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兼并(将公田转为私田、赏赐、买卖等)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
A.三国:屯田制,军屯、民屯;保证军粮,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B.北魏至中唐:均田制。a.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其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b.实施前提:国家控制足够多的土地。c.实施效果: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4)土地经营方式:
①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至明清一直占主导。
▲出现条件: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
▲特点:个体农耕、男耕女织、耕织结合、铁犁牛耕、自给自足。
▲地位及影响:a.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d.局限: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抵抗灾害能力弱;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近代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②田庄式经营:以东汉、唐为典型。
③租佃制经营:战国产生,宋代仅次于自耕农,明清时期普及全国,占主导。▲租佃式经营普及的意义: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减弱,农民有选择雇主和支配产品的自主权,甚至与市场发生联系,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和商品经济的稳步发展。
3.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模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5)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6)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缴纳赋税,少量用于交换。
(7)地域水平:各地区、各民族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农业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考点2: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概况
▲冶金业
(1)青铜时代(夏商周-春秋):商周时期是其繁荣时期,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2)冶铁业(春秋时期铁器时代到来):①冶铁技术的进步:春秋:生铁、块炼钢——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16世纪前领先世界)——南北朝:灌钢法(古代最先进)。②燃料:煤(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炭(南宋末年开始,明代流行)。
▲纺织业
(1)丝织业:上古时代发明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后工艺发展——汉代由于丝绸之路远销欧洲,获“丝国”之称——唐:缂丝技艺——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并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棉纺织业:宋代:出现——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衣被天下”)——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陶瓷业
(1)制陶:新石器时代出现,唐代的唐三彩享誉中外。
(2)制瓷(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南北朝:白瓷——唐:制瓷业成为独立工业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珍贵;瓷器成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宋:瓷窑遍布全国各地,景德镇成为瓷都——元:进入彩瓷生产期,以青花、釉里红为代表——明:斗彩、五彩瓷——清:粉彩、珐琅彩。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1)历史悠久,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2)地域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技术先进,产品远销欧亚非。
(3)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官营手工业:夏商周时期推行“工商食官”政策;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特点:规模大、分工细、组织严密、管理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代表手工业最高成就;产品不流通,对工匠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激化矛盾。
▲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产品在市场流通。
(4)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
(5)随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生产布局相应变化。
考点3:商业的发展
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
(1)原始末期:偶尔以物易物。
(2)商朝:职业商人和货币出现(“商人”由来)。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商业活动为官府所控制。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出现,并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官营商业和私营商业构成中国古代商业的两种主要经营形态;各国铸造货币,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城市繁荣,出现大都会(临溜,邯郸)。
(5)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商业发展。
(6)西汉: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中外贸易发达;商业中心:长安、洛阳,出现专供贸易的“市”,官府有专职官员管理。
(7)隋唐:商业蓬勃发展,南北经济交往和对外贸易发达。①原因: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政府重视,政策开明。②表现:a.城市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b.市场发展:市坊分开;有严格的时间限制。c.金融货币:出现了“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d.对外贸易: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市舶使专管外贸。
(8)宋元时期:进入新的高峰期。①宋代表现:a.打破市坊界限和时间限制,出现夜市、早市和草市;集镇兴盛,城市经济功能增强。b.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四川益州)。c.交换品种速增,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d.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e.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②元代表现:a.纸币广泛流通。b.漕运、海运发达,遍设驿站。c.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9)明清时期:出现新特点。表现:①商业市镇的兴起,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苏州等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贵金属货币白银广泛使用。③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破产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也成为商品。④国内市场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快。⑤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早,与农业、手工业相辅相成,各期发展不平衡。
(2)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
(3)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城市中有市,乡村中有草市,且有夜市和晓市等。
(4)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商人群体活跃,形成地域性商帮。
(5)商业领域官营和专卖制度长期存在。
(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考点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产生的基本条件: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出现雇佣关系。
(2)产生概况:①时间、地点、部门: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江南地区,纺织部门。②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主要特征:微弱、稀疏,发展非常缓慢;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就全国而言,不占主导地位;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拓展,妨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具体表现:封建政府重农抑商,征收重税,限制工场规模,残酷剥削农民,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束缚了萌芽的发展;“禁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发展,妨碍了国外市场的扩大。
③思想上:长期以来重农抑商、重利轻义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地主、商人致富后热衷于买田置地而很少投资扩大再生产。
④外交上: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失去海外市场和先进技术。
(5)认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趋势,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2)原因:工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保证国家赋税与徭役来源。
(3)演变过程:
①战国:商鞅变法首次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②汉代:进一步加强。③中唐至宋元: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④明清时期:封建政府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
(4)评价:①重农抑商的实质是维护封建国家统治的经济基础。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对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②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造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③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3、“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明清时期严格限制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经济政策。
(2)原因:①根本原因:维护封建自然经济,巩固封建统治。②直接原因:明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③清政府盲目自大,自认“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交流。
(3)表现:①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②清朝:禁海、迁界;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如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4)评价:①积极:曾起过一定自卫作用,维护了国家的主权。②消极作用为主: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1.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直接用来论证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2.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3.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②农民不用承担国家赋税徭役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秦)“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表明在当时的秦国
A.土地私有已合法化B.国家分配土地给百姓
C.在全国推行县制
D.井田制是主要土地所有制形式
5.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
7.先后成为古代中华文明象征的手工业产品是
A.铁器、瓷器B.青铜器、铁器
C.丝绸、瓷器D.麻布、丝绸
8.“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该情景应该发生在
A.汉都长安B.唐都洛阳
C.宋都东京D.秦都咸阳
9.《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D.闭关锁国
10.汉高祖曾经令贾(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用重税困辱他们。孝惠、高后时,仍不准市井之子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
A.休养生息政策B.禁止经商政策
C.歧视商人政策D.打击商业政策
11.在明清统治者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下,许多商人“以末敛财,以本守之”。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这种现象导致的最不利的后果是
A.小农破产影响社会稳定
B.破产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来源
C.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持
D.土地集中经营提高了商品化程度
12.右图是乾隆二十五年清政府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其主要目的应是
A.保护国人的海外活动
B.鼓励国人出海贸易
C.限制国人的海外活动
D.打击倭寇,保护海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66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