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十三第3节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十三第3节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十三第3节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初步掌握实验目的及实验原理和实验结论。
二、预习内容

1.物理学史: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成功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2、演示实验:(1)实验过程:让一束单色光投射到一个有两条狭缝的挡板上,两狭缝相距________,两狭缝就成了两个光源,它们的振动情况总是________的,两个光源发出的光在挡板后面的空间互相________。(2)实验现象:在屏上得到________的条纹。(3)实验结论:证明光是_______。(4)现象解释:出现明显条纹的条件:当两个光源与屏上某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的________时(即恰好等于波长的________时),两列光在这点相互加强,这里出现________;当两个光源与屏上某点的距离之差等于________时,两列光在这点________,这里出暗条纹。
3、光的干涉及条件:两列光________相同,________相同,________恒定。
4、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1)实验目的:a、观察干涉图样,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原理:a、光源发出的光经滤光片成为_______,单色通过单缝后相当于线光源,经双缝的生稳定的干涉图样,通过屏可以观察到明暗相间的________条纹,如果用白光通过双缝可以观察到________条纹。b、若双缝到屏的距离用l表示,双缝间的距离用d表示,相邻两条亮纹间的距离用x表示,则入射光的波长为________,实验中d是已知的,测出l、x即可计算出光的波长λ。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光的干涉现象及产生干涉的条件。
2.用干涉原理测定光的波长
3.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完成“双缝干涉”的实验操作
学习重难点:实验器材的摆放顺序及测定光的波长
二、学习过程

(一)双缝干涉实验

探究一:实验中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的摆放顺序如何?

探究二:在测定单色光的波长时,怎样用测量头测量两个亮纹距离?怎样减少测量误差?
探究三:计算单色光的波长

例、)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装置如图1所示,光具座上放置的光学元件依次为①光源、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⑤遮光筒、⑥__________。对于某种单色光,为增加相邻亮纹间距,可采取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2)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条亮纹中心对齐,
将该亮纹定为第1条亮纹,此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2所示。然后同方向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6条亮纹
中心对齐,记下此时图3中手轮上的示数__________mm,
求得相邻亮纹的间距Δx为____________mm。
(3)已知双缝间距为2×10-4m,测得双缝到屏的距离为0.7m,则所测红光的波长为_________nm。

(二)课堂小结

(三)当堂检测

1.两束光相遇时要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是两束光的_________相等。
2.产生相干光源的方法是:将一束_______的单色光(如红色激光)投射到两条相距很近的平行狭缝,再由这两个狭缝组成了两个振动情况____________的光源,这样的光源就是相干光源。
3.在单色光的双缝干涉中,最后出现的是____________的干涉条纹;当屏上某点到双缝的路程差等于_____________时,该处出现亮条纹,当屏上某点到双缝的路程差等于______________时,该处出现暗条纹。干涉条纹的间距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4.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在屏上观察到干涉条纹。如将双缝的间距变大,则屏上的干涉条纹的间距将_______;如果增大双缝与屏之间的距离,则屏上的干涉条纹的间距将_______;如将红光改为紫光做干涉实验;屏上干涉条纹间距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关于双缝干涉条纹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同一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能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单色条纹
B.用同一单色光经双缝干涉后的明条纹距两缝的距离之差为该色光波长的整数倍
C.用同一单色光经双缝干涉后的明条纹距两缝的距离之差一定为该色光波长的奇数倍
D.用同一单色光经双缝干涉后的暗条纹距两缝的距离之差一定是该色光半波长的奇数倍

课后练习与提高
6.用包含红、绿、紫色光的复色光做干涉实验,干涉条纹离中心条纹最近的干涉条纹是()
A.紫色条纹B.绿色条纹C.红色条纹D.都一样近
7.下面有关光的干涉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将入射光由绿光改为紫光,则条纹间隔变宽
B.白光经肥皂膜前后表面反射后,反射光发生干涉形成彩色条纹
C.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若缝S1射入的是绿光,S2射入的是紫光,则条纹是彩色的
D.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8.关于双缝干涉实验,若用白光作光源照射双缝,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屏上会出现彩色干涉条纹,因为白光是由波长不同的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B.当把双缝中的一条缝用不透光的板遮住时,屏上将出现宽度不同、中间是白色条纹的彩色衍射条纹C.将两个缝分别用黄色滤光片和蓝色滤光片遮住时,屏上有亮光,但一定不是干涉条纹D.将两个缝分别用黄色滤光片和蓝色滤光片遮住时,屏上无亮光
9.在双缝干涉中,用白光入射双缝时,在光屏上可观察到彩色条纹,若把双缝分别用红色滤光片(只能通过红光)和蓝色滤光片(只能通过蓝光)挡住,则在光屏上可以观察到()
A.红色和蓝色两套干涉条纹的叠加B.紫色干涉条纹(红色和蓝色叠加为紫色)
C.屏上两种色光叠加,但不会出现干涉条纹
D.屏上的上半部分为红色光,下半部分为蓝色光,不发生光的叠加
10.把一个具有球面的平凸透镜平放在平行透明玻璃板上(如图)。现用单色光垂直于平面照射,在装置的上方向下观察,可以看到干涉条纹,则()
A.两束干涉光是a、b面反射形成的B.干涉条纹是中央疏边缘密的同心圆
C.两束干涉光是b、c面反射形成的D.干涉条纹中是中央密边缘疏的同心圆
11.劈尖干涉是一种薄膜干涉,其装置如图1所示.将一块平板玻璃放置在另一平板玻璃之上,
在一端夹入两张纸片,从而在两玻璃表面之间形成一个劈形空气薄膜.当光垂直入射后,从上往下看到的干涉条纹如图2所示。干涉条纹有如下特点:(1)任意一条明条纹或暗条纹所在位置下面的薄膜厚度相等;(2)任意相邻明条纹或暗条纹所对应的薄膜厚度差恒定。现若在图(1)装置中抽去一张纸片,则当光垂直入射到新的劈形空气薄膜后。则条纹()
A.变疏B.变密
C.不变D.消失

例题(1)滤光片,单缝,双缝,光屏,减小双缝间距,增大双缝到光屏的距离(2)2.320,13.870(3)3970
当堂检测答案:

1频率2、平行,完全相同3、明暗相间,波长的整数倍,半波长的奇数倍,光的波长,双缝间距,双缝到光屏的距离4、变小,变大,变小5、ABD
课下练习答案:

6、A7、BD8、ABC9、C10、BC11、A

相关阅读

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过程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一课,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等知识。教材介绍的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几个经典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光合作用的过程介绍了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通过学习光合作用强度,引导学生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使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2..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3..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2.能力目标:
1.过多媒体投影,对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的分步展示,运用化学知识理解物质和能量变化,理顺所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综合、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过生物结构和生理功能相统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联系等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过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暗反应的科研成果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生理过程
难点:(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与条件、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系。
(2)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四、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接触过生物学,但对本节知识的支撑较弱,加上学生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生物的知识层次有差别,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学生很熟悉的贴近生活的知识、图片、动画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和探究。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结合问题、讨论、比较、归纳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再现科学发现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2)准备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温室中二氧化碳的调控示意图
2.学生准备
(1)阅读本节课的内容。联系前面学习的光合作用探究历程本节课内容作一了解。
(2)调查当前农村生产的实际情况,搜集有关与光合作用的生产实际例子。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由粮食短缺问题导入,让同学们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以及衡量光合作用的指标是什么?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光合作用的原理。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反应式
人们常常根据反应过程是否需要光这个条件,将光合作用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大的阶段。
电脑演示类囊体上光反应的动态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组织小组讨论:
(1)光反应阶段
1、光反应的部位在何处?
2、光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3、色素吸收的光能有哪两个方面的用途?
4、光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
试用反应式写出物质变化。
5、光反应中产生的[H]和ATP到哪里去了?

①发生部位:叶绿体片层结构薄膜上
②反应条件:光、水色素分子、酶
③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
④物质变化
水的光解:ATP形成:能量转变:
⑤[H]和ATP用于暗反应
暗反应又如何进行的呢?
演示叶绿体基质中暗反应的动态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组织小组讨论:
(2)暗反应阶段
1、暗反应的场所在何处?
2、暗反应的条件是什么?是否一定不能有光?
3、CO2发生了哪些变化?
4、暗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
试用反应式写出物质变化。

①发生部位:叶绿体基质中
②反应条件:,不需要光
③CO2被固定和还原
④物质变化
CO2固定:;
C3化合物还原:。
能量转变:ATP中活跃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光反应与暗反应并非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而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展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比较表格
光反应与暗反应的相互影响
光反应与暗反应会相互影响吗?

那么它们是如何影响的呢?假如将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的某植物置于黑暗条件下,即停止光照,但二氧化碳持续供应,它的暗反应将如何变化呢?
讲解:当光停后,光反应就停止了,作为暗反应的原料[H]和ATP也停止供应了,而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继续进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将因为[H]和ATP的停止供应而停止了,即C3的含量上升,而C5的含量下降。
提问:如果现在换成光照继续,而二氧化碳的供应停止,光反应如何变化呢?C5和C3的含量又会如何变化呢?
思考、讨论、回答。
讲解:光照持续,光反应正常进行,二氧化碳停止,暗反应中二氧化碳固定形成C3反应停止,叶绿体中积累了一定量的C3,C3的还原继续进行,所以C3含量下降而C5的含量上升。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全部内容,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光合作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
光反应:水的光解、形成ATP
暗反应:CO2的固定、C3的还原
(四)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五)化能合成作用
十、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抽象,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分组观察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也提高了学生全面理解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取问题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驱动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容量加大,教学进度加快,课堂效率提高,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课堂容量较大,学生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差异,应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的学习,应指导学生把光合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标明在叶绿体结构的各个场所上,这样更容易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达到对知识的整合和贯通。

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生物21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知识结构


二、教学目标

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出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⑵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⑶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⑷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解决方法]

⑴通过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分离出的不同色带,色带的颜色、分布顺序和宽窄,思考其原因及作用。

⑵让学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看光合作用的过程,明确每一个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相应的能量转化的过程。

⑶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⑵探究影响光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解决方法]

⑴通过由浅入深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区别和联系。

⑵通过探究活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解、实验法。

六、教具准备

课件、实验仪器、试剂、材料等。

七、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让学生讨论认识叶绿体的结构,这种结构有哪些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特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因素等。

八、教学程序

第1课时

[问题探讨]结合教材P97图讨论:1、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用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2、为什么不使用发绿色光的灯管作补充光源?

导言:追根溯源,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要靠光合作用,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首先要能够捕获光能,那么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哪些呢?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探究绿叶中色素的种类: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如P9798的实验。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做实验:

1、加入SiO2、CaCO3的作用是什么?

2、研磨时为什么要迅速而充分?

3、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后,为什么要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

4、滤纸条一端为什么要剪去两角?

5、画滤液细线时应注意什么?

6、为什么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7、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演示相关实验让学生得知: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并结合P99吸收光谱图讲解。

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但当时并不清楚叶绿素分布于何处?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时,发现叶绿素并非普遍分布在植物的整个细胞中,而是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的结构里,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二、叶绿体的结构

结合P99图示讲解叶绿体的结构,教师归纳:

[资料分析]叶绿体的功能。结合P100恩格尔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1、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2、恩格尔曼的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

三、总结

重点总结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哪些,叶绿体的结构,其结构上有哪些特点适用于进行光合作用。

四、作业布置

P100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1、捕获光能的色素


2、叶绿体的结构

1、分布

2、形态


4、功能

第2课时

导言:我们知道,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人们得出这一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历程吧!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教师列表呈现相关内容,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年代

科学家

实验

结论

思考

1771年

英国的普利斯特利

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也不易窒息而亡。

结论?

为什么有人认为植物也能使空气变污浊?

1779后

荷兰的英格豪斯

将普利斯特利所做的实验装置分别放在光下和黑暗中做

结论?

与前人相比,实验做了什么改进?

1845年

德国的梅耶

结论?

梅耶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1864年

德国的萨克斯

结论?

1、为什么要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几小时?2、谁是实验组,谁是对照组?

1880年

美国的恩格尔曼

上一节课已讲

1939年

美国的鲁宾和卡门

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H2O和CO2,进行两组光合作用的实验。第一组向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2。

结论?

二位科学家采用了什么研究手段?

20世纪40年代

美国的卡尔文

用14C标记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

讨论:1、从人类对光合作用探究历程来看,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和化学有什么联系?与技术手段的进步有什么联系?2、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你还有哪些感悟?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师结合P103图讲解。光合作用总反应式:

CO2+H2O(CH2O)+O2

光反应阶段

暗反应阶段

部位

类囊体的薄膜上

叶绿体的基质中

条件

光、色素、水、酶

[H]、ATP、CO2、酶

物质变化

①水的光解:2H2O4[H]+O2

②ATP的形成:ADP+Pi+能量ATP

①CO2的固定:CO2+C52C3

②2C3(CH2O)+C5+H2O

能量变化

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各类有机物中。

联系

①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②光反应与暗反应是光合作用全过程的两个阶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

三、总结

人类认识光合作用的历程和光合作用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P106练习

五、板书设计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

1、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2、英格豪斯的实验

3、梅耶的实验

4、萨克斯的实验

5、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6、卡尔文的实验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1、总反应式

2、过程

3、实质

第3课时

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在农业生产上为了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可采用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的措施。那么哪些环境因素能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呢?先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一、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4105的实验。

因素

对光合使用的影响

在生产上的应用

1、光照强度: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光照弱时光合作用减慢,光照逐步增强时光合作用随之加快,但是光照增强到一定程度,光合作用速度不再增加。

2、光质不同影响光合速率,白光为复色光,光合作用能力最强。单色光中红光作用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3、日变化,光合速率在一天中有变化,一般与太阳辐射进程相符。

1、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2、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3、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合理密植。

4、对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

5、若要降低光合作用则用有色玻璃,如用红色玻璃,则透红光吸收其他波长的光,光合能力较白光弱,但较其他单色光强。

温度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是酶促反应,温度直接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光合速率。温度过高,还会影响植物叶片气孔开度,影响CO2供应,进而影响暗反应,从而影响光合速率。

1、适时播种。

2、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3、植物午休现象的原因之一。

二氧化碳浓度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高低明显影响光合速率。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是随CO2浓度增加而增加,但到达一定程度时再增加CO2浓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

温室栽培植物时适当提高室内CO2的浓度,如施放一定量的干冰或多施农家肥。

矿质元素

矿质元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N、Mg、Fe、Mn、Cu、P、Cl产生直接影响(N影响酶的含量,N、Mg、Fe、Mn影响叶绿素的组成或生物合成)。K、P、B对光合作用产生间接影响。

合理施肥

水分是光合作用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合理灌溉

二、化能合成作用

学生阅读P105回答:1、什么是自养生物?什么是异养生物?2、自养生物与异养生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3、自养生物有哪些类型?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教师归纳: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

2NH3+3O22HNO2+2H2O+能量

2HNO2+O22HNO3+能量

6CO2+6H2OC6H12O6+6O2

三、总结

重点小结光合作用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及化能合成作用。

四、作业布置

P106练习二

五、板书设计

一、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1、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

2、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二、化学合成作用

1、自养生物、异养生物概念、区别

2、化能合成作用概念、与光合作用的区别

《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学案


《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初步把握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

二、预习内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不止一种,不溶于水,但可以溶于,所以可以用来溶解提取色素。它们在层析液中不同,在滤纸上的扩散也就不同,这样,在滤纸上可将各种色素分离开。这种分离色素的方法叫法。

2.目《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学案的要求:(1)《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学案。

(2)。

3.材料用具:新鲜的绿色叶片(如菠菜叶片)。

干燥的定性滤纸,棉塞、试管架,小试管,小烧杯,研钵,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学案吸管,剪刀,培养皿盖,药勺,量筒(10mL)。

无水乙醇,,二氧化硅,碳酸钙。

4.实验步骤:

(1)提取色素

称取绿叶→剪碎→→,得到滤液。研磨时要在研钵中放入少许《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学案和。

(2)制备滤纸条:如何制备。

(3)画滤液细线:画线的要求是。

(4)分离色素:

将适量的层析液倒入试管中,将轻轻插入《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学案层析夜中,随后用塞紧试管口。注意,不能。也可用小烧杯代替试管,用盖住小烧杯。

5.观察和记录: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在下面: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完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操作。

二、学习重难点: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种类及作用。

三、学习过程

探究一: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呢?

1.实验原理:

(1)色素提取的原理:

(2)色素的分离原理:

2.阅读教材P97---99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试剂的作用是什么?

无水乙醇的作用:

二氧化硅的作用:

碳酸钙的作用:

层析液的作用:

过滤研磨液时,能否用滤纸过滤?为什么?

(2)滤纸条为什么要剪去两个角?

为什么要重复画滤液细线?如果只画一次会怎么样呢?

(3)收集到试管中的滤液,为什么要用棉塞塞严管口?层析时烧杯要加盖,为什么?

为什么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如果接触了又会怎么样呢?

(4)滤纸条上出现了几条不同颜色的色素带,其排列顺序怎样?《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学案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3.结果及分析

从色素带的宽度知色素含量的多少依次为:。

从色素带的位置知色素溶解度的大小依次为:

在滤纸上距离最近的两条色素带是,距离最远的两条色素带是

()

(含量)()

叶绿体中的色素

()

(含量)()

探究二:绿叶中四种色素对光的吸收有什么差别吗?

1.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

胡罗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

2.思考题:(1)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许多植物到了秋天叶子就变黄了?红叶是怎么回事呢?

(3)温室的顶棚用红《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学案色玻璃还是绿色玻璃好?

四、反思总结

色素的种类

颜色

含量

溶解度

扩散速度

吸收光谱

叶绿素

(占总量)

主要吸收

主要吸收

类胡萝卜素

(占总量的)

主要吸收

主要吸收

五、当堂检测

1.提取和分离绿叶中色素的正确《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学案顺序是()

A.进行纸层析→制取滤液→在滤纸上划线→将实验材料剪碎后研磨

B.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在滤纸上划线→将实验材料剪碎后研磨

C.将实验材料剪碎后研磨→在滤纸上划线→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

D.将实验《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学案材料剪碎后研磨→制取滤液→在滤纸上划线→进行纸层析

2.在圆形滤纸的中央,滴上叶绿体的色素滤液进行色素分离,会看到近似同心的四圈色素环,排在最外圈的色素是()

A.橙黄色的胡萝卜素B.黄色的叶黄素

C.蓝绿素的叶绿素aD.黄绿色的叶绿素b

3.用纸层析法将色素进行分离,在滤纸条上出现的最窄的一条色素带的颜色是()

A.黄色B.橙黄色C.黄绿色D.蓝绿色

4.刚光通过三棱镜能显示出七种颜色的连续光谱。如果将一瓶叶绿素提取液放在光源和三棱镜之间,连续光谱就会出现一些黑色带,这些条带应位于()

A.绿光区B.红光区和绿光区

C.蓝紫光和绿光区D.红光区和蓝紫光区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

A.叶绿体外膜、内膜 B.叶绿体基粒和基质

C.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中 D.叶绿体所有结构上

2.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该实验在设计上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具体体现在()。

A.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B.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C.本实验为空白对照实验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3.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快的色素是()。

A.叶绿素aB.叶绿素C.胡萝卜素D.叶黄素

4.下列关于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如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1与2均有选择透过性B.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均分布在3上

C.光反应是在3上进行的D.暗反应是在4中进行的

5.将一叶绿体研磨后,基粒和基质便释放出来,在去掉基粒后,只对叶绿体的基质照光,再通入14CO2可能出现的物质是()。

A.[H]和ATPB.含14C的淀粉

C.含14C的三碳化合物D.含14C的(CH2O)

6.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能否进行有氧呼吸B.能否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C.能否进行光合作用D.能否将外界无机物合成自身有机物

7.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CO2的供应,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与C5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变化是()。

A.C3化合物增多、C5化合物减少B.C3化合物增多、C5化合物增多

C.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增多D.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减少

8.研钵中研磨叶片提取叶绿体色素时,至少要破坏几层磷脂分子,才能使色素分子溶于无水乙醇中?()

A.3B.4C.5D.8

9.一棵重0.2kg的柳树栽培于土壤中,三年后连根挖出,称其干重达11kg,这些增加的物质主要来源是()。

A.大气中CO2B.土壤中的水分C.大气中的O2D.土壤的矿质元素

10.下图中的甲是在有光照条件下验证O2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装置,乙和丙是另外两个装置,通常可作为甲的对照实验装置的是()。

A.只有乙B.只有丙C.乙和丙都是D.乙和丙都不是

11.在光反应中,最本质的变化是()。

A.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B.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C.CO2被固定D.ATP分解为ADP和Pi

12.硝化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形成有机物,需要下列哪种环境条件?( )

A.具有NH3及缺氧B.具有NH3和氧

C.具有硝酸和氧D.具有硝酸及缺氧

13.下图为某植物细胞部分结构,据图分析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a、b箭头表示的是O2进出细胞的过程B.e、f箭头表示的是CO2进出细胞的过程

C.A是叶绿体,B是线粒体D.A产生的气体在细胞内直接进入B要穿过5层膜

14.右图表示在一定光照条件下,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量(a)与呼吸作用量(b)的影响曲线图(通过测定CO2量而获得)。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植物在25℃左右时,重量增加最大

B.该植物在20℃与30℃时,重量增加相同

C.该植物在40℃时重量减少

D.该植物在25℃时,重量增加是在5℃时的8倍

15.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的两阶段均有[H]和ATP产生B.光合作用中产生的O2来自水和CO2

C.光合作用中固定CO2的是一种C3化合物D.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在有光无光条件下都可以进行

16.有甲乙丙丁四盆长势均匀的植物置于阳光下如下图所示,甲添加品红色光照(红橙光和蓝紫光混合而成),乙添加绿色光照,丙与阳光之间隔品红色滤光片,丁与阳光之间隔绿色滤光片。经过一段时间后,各盆植物长势由好到差的顺序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C.丙—甲—乙—丁D.乙—甲—丁—丙

二、非选择题

17.下图为光反应、暗反应联系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物质;

a、b、c、d;

(2)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和[ ];

(3)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变是:光能→→;

(4)如小麦在适宜条件下栽培,突然将d降至极低水平,则小麦叶片中的三碳化合物含量会,其原因是;若降低d的同时,又停止光照,则不会出现上述现象,其原因是。

18.将金鱼藻置于一烧杯中培养,水面覆盖一层植物油,在不同温度下,金鱼藻光合速率(用每小时O2释放量表示)与光照强度关系如图所示;呼吸速率(用每小量O2消耗量来表示)与温度关系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耗氧量/(mg·h-1)

0.30

0.35

0.50

0.70

1.10

(1)金鱼藻光合速率与等因素有关;

(2)金鱼藻呼吸速率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是;当温度上升到70℃时,金鱼藻的呼吸速率是否呈现这种变化趋势?请说明原因;

(3)在适宜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的金鱼藻,开始时O2产生较快,但一段时间后O2生成减慢,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19.下图为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简图,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A过程是,A过程的能量变化是;

(2)B过程叫,需要A过程提供的;

(3)上述过程中放出能量最多的是过程;

(4)在线粒体中进行的过程是。

20.一株绿色植物被放置于黑暗中3d,标号A~E5片大小相同的叶片被取下置于黑暗中按下图进行实验。回答下面的问题:

(1)实验前为什么要将这株植物在黑暗中放置3d?;

(2)B组和C组实验结果的分别处,由此可以推断得出的结果是;

(3)D叶片与C叶片实验结果分别是,可能的原因是;

(4)设置A组实验的作用是;

(5)有同学想证明这种植物上表皮的气孔不少于下表皮,于是将E叶片叶柄去掉并用胶带纸封口,将上表皮朝下放在5%蔗糖溶液中,下表皮朝上不接触蔗糖溶液。2d后脱色并用碘液处理。

实验假设是。

预期实验现象是。

21.左下图所示的是测定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表中数据是在适宜(恒定)温度条件下,改变光源与烧杯距离测得的金鱼藻放出的气泡数。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根据表中数据转换成坐标图;

灯源与烧杯的距离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气泡数(个/min)

18

15

10

8

6

4

2

0

(2)从图或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若将灯与烧杯间的距离固定在15cm处,温度适宜,光照较长时间后发现产生的气泡数逐渐减少。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4)据表中数据估计,呈现如有右上图量变关系时的灯与烧杯间的距离为cm。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903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