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5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19末20初:具有共融性的文学艺术复习学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5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19末20初:具有共融性的文学艺术复习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个时期19末20初:具有共融性的文学艺术

★基础过关

一、世界的文学

1.背景:⑴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次工业革命后,各国文化出现交流与融合,取得了共同发展。

⑵政治:两次世界大战及的影响,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代表:⑴西方文学:法国的,⑵亚非拉文学:印度的,

⑶无产阶级文学:苏联的,中国的。

3.概况:

国家代表人物作品

法国罗曼罗兰称为“”。《》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美国海明威地位: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主要代表,开创美国文学史上“”。

代表作:《太阳照旧升起》《》《丧钟为谁而鸣》是描写两次世界大战名作;《》具有“冰川原则”

亚非拉泰戈尔地位:印度近现代伟大诗人,充满浪漫主义精神,亚洲第一位奖获得者。

代表作:《》,使之在1913年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无产

阶级

文学高尔基地位:被誉为“”、奠基人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

代表作:《海燕》、《母亲》、自传三步曲《》、《》、《》

鲁迅代表作:《》、《》

4.特点:现实主义文学(交流与融合);无产阶级文学。

三、美术:立体派绘画

1.兴起:是20世纪以后在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

2.特点: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集合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集合空间,由于画面破坏人的,给人有的感觉。

3.毕加索:

⑴国籍:。

⑵地位:最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

⑶成就:①“黑人时期”:被认为第一幅立体主义绘画的是《》。

②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少女雕像》《有藤椅的景物》

③“新古典主义时期”:震撼画坛名作《》,受到西班牙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尊敬。

★拓展延伸:

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反映生活↓

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

↑表现时代的要求↑

真实表现生活绝对自由、表现自我

(1)从产生和繁荣的时间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家就主张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从19世纪中叶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文学的主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取代批判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流。

(2)从兴起的社会根源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开始大量暴露出来,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他们迷茫、痛苦而找不到出路。

(3)从创作特点看:批判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人类行为相互冲突的趋势,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共同点事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2.20世纪世界文学的多元化特点

(1)从表现形式上看:20世纪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作品都得到了发展;

(2)从表现内容上看:不仅有资本主义文学表现形式,而且社会主义文学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文学也出现并成就很高。

(3)20世纪世界文学可以说是全面繁荣,表现手法各异,反映的思想内容也体现出时代和多元化的特点。

3.现实主义美术和现代主义美术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从产生背景看:现实主义美术是人们对社会现实不满的结果;现代主义美术是社会现实给人们带来巨大精神危机的结果;

②从表现内容看:现实主义美术侧重于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现代主义美术侧重于表现个人主义虚无主义;

③从表现手法看:现实主义美术继承传统,现代主义美术是反传统的各种流派的统称。

(2)联系

二者都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二者的产生都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决定的。

4.现代主义美术形成的原因

①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②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③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④深受20世纪以来西方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时更多地吸收东方和非洲的艺术风格;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美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艺术形式,充分反映了当代欧美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

相关知识

2015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复习学案


第二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以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基础过关:
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皇权专制
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制度;
2.特点:皇帝有的地位;国家的、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具有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4.演变:以、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二)调整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措施
1.调整原因:为防范宰相;加强统治提高;弥补政事繁多宰相才干不足。
2.措施:秦朝设丞相,以分割其军权。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通过建立“”对抗“外朝”;唐朝通过建立、、,将相权一分为三;同时在门下省设立作为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宋代设立中书门下,长官称,后又设为副相,同时还设管理军事,另设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3.结果:逐步加强,相劝被分散和削弱。
(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主要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范围内,由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1)含义:由查访合适的人才向推荐,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魏晋南北朝时以为基础选拔官员。
(3)评价: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其形式都是,操权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1)含义:是通过选官的制度;
(2)实施:以后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
(3)实质:是一种将人才诱入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4)评价:破除了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风尚,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形成;从追求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历代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
1.秦汉在地方设、两级,后增加了;
2.唐代设、、;宋代设、、三级;
3.元代以作为地方常设机构,全国共分个,另外设两个单列行政区,即与宣政院,宣政院管辖、和部分地区。
4.元朝省级地方行政机构以下依次为、、、县四级,
5.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级。清代在地方上主要有、、、四级行政区划。
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内阁制度的形成
(1)原因:朱元璋废职位,导致政务集中于一身的弊端;
(2)设立:明成祖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机构;
(3)职权: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受的太监牵制;
(4)实质:是皇帝位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2.军机处
(1)设立
①原因:清朝年间,为适应的需要;
②权力:由单纯处理逐渐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2)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
(3)特点: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的特征更为明显。
(4)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制度;其建立与的推行,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
★问题提升:
1.在历代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措施中,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唐代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本质区别是什么?
2.中国古代有那三大地方性机构?分别于何时设置?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有何意义?
3.中国古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上采用了什么办法?你有何评价?
4.元朝设行省的目的。十个主要的行省。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是什么?行省如何受中央节制呢?行省的作用是什么?元朝中书省和唐朝中书省的区别是什么?行省制与郡县制有何异同?
5.从察举制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法和标准来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标准呈现怎样的趋势?指出这种趋势有何作用?
6.你认为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什么不同?宰相制度被废除有何利弊?
★拓展延伸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
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结束和文化在较广泛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
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以后,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同时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加强(北宋)、发展(元朝)、强化衰落(明清)。
4.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实行时间先秦时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时期
依据世袭才能、品德到门第考试成绩
备注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
5.评价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之间,职权既相互牵制和监督,又分工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额中央政令的失误;
(2)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是秦汉以来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标志着唐朝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6.评价行省制
(1)作用影响:①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制度上的主要进步之处:行省犹如听命于朝廷的十个区域性枢纽,朝廷只要控制了十个行省区域枢纽,对全国成百上千的路府州县的控制就会举一纲而万目张。十行省区域枢纽的形成,弥补了秦汉以降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或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
(3)制度存在的问题:①行省设置完全打破自然界限和地区间长期形成的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给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②行省权力过大(元朝行省制带有强烈的民族征服色彩,行省权力主要掌握在蒙古贵族手中,这些人是元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忠实维护者,很难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但这要放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去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虽然保持行省,但把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就是针对于此)
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2)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
(3)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另一方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以及对官员的监察来看都是与皇帝意志相统一的。

2015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二战的扩大与胜利复习学案


第二课二战的扩大与胜利

★考点说明

1.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

2.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

3.瓜岛战役、意大利投降、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战役及其影响;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及其主要内容;德国、日本投降的经过;加速日本投降的主要因素。

4.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德、日法西斯所犯下的主要暴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基础知识过关

一.二战的扩大与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年月,德军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年月日凌晨,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真正达到世界规模。

2.面对法西斯的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制度构成威胁,1939年,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为掌握制海权的打开了方便之门;1941年美国又通过《》,同时美英两国又确定了美国参战后“”的战略方针。

3.战争爆发后,英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年8月14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9月,苏美英在签订协定,开始了三大国的联合行动。年1月1日,、、、等26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这标志着正式建立。

二.二战的转折

1.欧洲战争的转折:

(1)莫斯科战役:①概况:1941年9月底德军大举向莫斯科发动进攻,在的指挥下。德国遭到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__________来临,缺乏________,寸步难行。德军仓皇退却。②意义: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重大失败,打破了德军,宣告德军______破产。

(2)斯大林格勒战役(年7月——年2月):德军的战略意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可以保证______安全;又可以____________。意义: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___________,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

2.太平洋战场的转折

(1)原因:美国的飞机轰炸了__________,日本举国震动。日本为解决_____________,决定进攻_________。

(2)过程:时间:战果:。

(3)美国胜利,日本失败的原因:日本方面:日军把舰队分为5个编队,分散了______;日军担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重任务,错失了战机。美国方面:事先破译了日本的密码,掌握了日军的________,集中优势兵力在_________,伺机歼敌。

3.北非战场的转折:1942年10月在指挥下,在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德意军队全线西撤,北非战场发生转折。

三.二战的结束

1.盟军的反攻:

(1)太平洋战场:美军在夺占后,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1945年初美军收复了。日军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

(2)西北非地中海战场:1942年美英联军在西北非实行代号为“”的两栖登陆,年北非战事结束。7月盟军在登陆。连续遭受惨重打击的意大利退出战争。标志着。

(3)苏德战场:战役后,德军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1943年,德国为消灭地区的苏军主力,发动了一场二战中最大规模的会展,结果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年1月起,苏联基本收复全部国土,并进入东南欧。

2.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6月美英盟军实施了代号为“”的战役,在美国将军的指挥下,美英盟军在法国的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3.法西斯的覆亡:1945年4月在易北河会师。4月30日苏军攻占柏林,月日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分别投下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出兵中国的。日本于(时间)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4.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的四次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

召开时间

与会国

会议内容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问题提升:
1.苏联卫国战争初期,为何连连失利?法西斯德国第一次在战略上没有达到意图的战役是什么?法西斯德国第一次在军事上遭受重大失败的战役是什么?
2.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是什么?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对二战有何影响?
3.列举二战期间出现的重要战场。最后开辟的是什么战场?其标志是什么?最先出现转折的是什么战场?最先结束的战场及其标志是什么?
4.英美在太平洋战阵爆发前,面对30年代日本的在中国的扩张,其态度先后发生过哪些变化?导致其态度变化的着眼点是什么?
5.从《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后所产生的影响,你从中有何启发?
6.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瓦解的是什么事件?标志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瓦解的事件是什么?
7.二战中美英盟军的联合军事行动有哪几次?时间及影响如何?
8.二战期间有中国领导人参加的国际性会议是哪一次会议?有中国参与签署或发表宣言或公告的会议是哪几次会议?二战中有中国参与的会议与过去有中国参与的国际性会议相比,有何根本不同?原因是什么?
9.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有哪些原因?最值得重视的原因是什么?二战对世界历史发展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
★拓展延伸
(一)比较一战与二战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背景:
①根本原因相同: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的结果,
②都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出现了军事对峙集团,
③德国都是一个主要的挑起国,
(2)结果:①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②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③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④也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⑤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⑥都使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⑦都促使社会主义与和平思想的发展;⑧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⑨都加强了美国的实力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一战爆发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两大侵略集团不断制造战争危机;巴尔干地区是双方争夺的焦点而成为战争的火药库。二战爆发前,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战争的目的和性质不同:一战时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双方进行的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西斯制度;与之相反,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人民,进行的是以打败法西斯.争夺人类安全.社会进步为目的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3)爆发过程:一战的导火线是突发事件,二战①经济危机使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②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③法西斯国家不断挑起局部战争,最终爆发世界大战。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4)规模结果:“二战”的规模、破坏性更大。
(5)影响不同:一战后新秩序仍然体现大国压迫小国.强国控制弱国的帝国主义原则;二战不仅打败了法西斯主义,更教育了世界人民,使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人人心,所建立的战后新秩序多的倡导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反法西斯国家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1.法西斯国家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捍卫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维护世界和平的战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反法西斯阵营拥有远比法西斯侵略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
3.轴心国集团内部缺乏紧密合作和战略协同,而反法西斯同盟则实现了战时的全面合作和战略协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争胜利的保证。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破坏,血腥的战争体验也使战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2.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为德日走上和平、民主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战后对法西斯进行的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起了警示作用,有利于制止战争的发生。
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而战争彻底打垮了德、意、日帝国主义国家,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崩溃。很多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民族解放力量得以增强,民族解放运动在战后蓬勃开展起来。
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范围,并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战后中国等亚洲和欧洲一系列国家,在共产党领导下,摆脱帝国主义的羁绊和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5.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由于军事上的需要,使各交战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二战后科学技术用于和平事业,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6.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德、日、意因战败而不再是国际舞台上的主角,英、法等战胜国严重削弱,而美国则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其军事力量跃居世界第一,在经济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并掌握国际金融控制权。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政治威望大大提高。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最终结束,以美苏两极对峙为特征的新的国际格局逐渐形成。
7.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二战的历史教训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直接由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引起的,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是消除战争隐患的关键。
2.少数国家推行绥靖政策,对法西斯侵略姑息纵容,助长了德、意、日法西斯的霸权野心,未能阻止法西斯国家的局部侵略战争演变为全面的侵略战争。
3.在战争中,一些国家墨守陈规,军事思想陈旧落后,缺乏创新精神,结果有的遭到亡国厄运,有的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4.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后,盟国在政治上互相协调,经济上互相支援,军事上互相配合,对迅速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表明国际统一战线是打击共同敌人的有力武器,是战胜德、意、日轴心国的重要保证。
5.世界和平是不可分割的,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只有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和平才能持久。
(五)二战的启示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4.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2015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复习学案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基础过关
一、起步:
(一)历史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二)政府措施:
⑴建立发展方针:。
⑵成立科研机构:1949年成立;1958年成立。
⑶壮大科研队伍:归国“游子”(地质学家,数学家,两弹元勋、、医学家);政府培养。
⑷编制远景规划:56年编制《》,提出“”方针,重点发展尖端科技。
(三)重大成就:
1、国防科技:
(1)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2)1964年第一颗爆炸成功。
(3)1967年第一颗爆炸成功。(4)1970年第一颗进入预定轨道。
2、医学: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
3、农业: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的籼型杂交水稻。
(四)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一)背景:
1、文革使科技受挫,邓小平提出“”的口号。
2、78年大会和全会的召开,迎来科学发展春天。
3、85年中央发出《》,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二)提出: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
(三)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三、走向世界:
(一)原因:
1、“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科研工作者的努力,3、科技规划的实施(即计划,计划)。
(二)成就:
1、核技术方面: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和平利用。
2、空间技术领域
(1)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2)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技术的国家之一。
(3)从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3、运载火箭方面:
(1)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2)99年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5次“”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
(3)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杨利伟)
4、信息技术领域:
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巨型计算机系统。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5、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任务和框架序列图。
★拓展延伸
1、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⑴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⑶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2、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
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⑵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
⑶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⑷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技和教育入手。
⑸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⑹要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3、中国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1)增强了中国综合国力,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巩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设了安定的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2)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4)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如何理解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2)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3)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人提高;
(4)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4、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侧重点有不同与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妄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国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侧重点是发展国防科技,以冲破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环境。
80年代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我国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侧重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文学艺术


教学设计示例
文学和艺术
重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欧洲绘画艺术流派;贝多芬
难点:学习内容份量过重,知识过于繁杂。如何体现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教学过程
一、古典主义文学和启蒙运动时期文学
1.古典主义文学
指导学生看书上有关古典主义文学特点的大、小字内容,讨论分析这些特点与社会条件的关系。
请学生根据语文课的学习内容,介绍有关莫里哀及《伪君子》、《悭吝人》等,然后自由讨论评价这些文学作品的影响。
2.启蒙运动文学
学生回忆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教师详略得当地介绍英国、法国和德国启蒙文学代表作加及其代表作品,使学生了解启蒙文学的特点及其在18世纪流行的条件。
二、浪漫主义文学
法国大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学者描绘的那样美妙,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浪漫主义作家反映了这种社会情绪。
浪漫主义文学最大的特点是主观性。由于对现实不满,就用主观幻想、想像的世界同现实对抗,注重抒发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它们所塑造的主人公常常是同社会对立的反叛者。
师或生介绍每位作家及其作品,学生分析作品归纳出共同特点
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教师或教师指导学生分国别按洲际分别介绍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及其代表作,学生在综合众多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归纳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最突出的特点是广阔地、真实的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深刻揭露批判封建贵族的没落、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这正是巴尔扎克《人间戏剧》的主题。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创作的思想基础。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唯利是图、尔虞我诈,弱肉强食都是违反“人道”精神的,都应受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体裁是长篇小说,因为长篇小说可以更丰富地表现社会生活和各色人物形象,可以扩大文学反映生活的手段。现实主义文学对没落的封建主义的批判,对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思想的宣传,对资本主义社会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揭露,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宝贵的社会和艺术价值。
四、美术和音乐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下面两个表格:
绘画流派历史时期画家、作品绘画风格
巴洛克艺术
洛可可艺术
新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印象画派
音乐流派历史时期音乐家、作品音乐风格
巴洛克艺术
古典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艺术
在学生填写表格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重要的画家及其作品,音乐家及其作品。教师主要精力应放在介绍近代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可以请学生介绍贝多芬的生平,教师补充。组织学生讨论你如何看待贝多芬的一生?
小结
17世纪至20世纪初科学的进步、文学艺术的繁荣,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兴起、确立和定型的基础之上。而这一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既集中反映了时代的风貌,表达了人类的理想,也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着眼点有两个:第一,介绍每一个文学艺术流派一定交待清楚这一文学艺术流派所依赖的社会背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思维能力;第二,对各流派文学艺术特点的分析尽量由学生完成,教师设法使学生全面了解每一文学艺术流派作品的内容,指导学生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自己得出结论,将学习的过程变为自主探究的过程。

板书设计
文学和艺术
一、古典主义文学和启蒙运动时期文学
1.古典主义文学
2.启蒙运动文学
二、浪漫主义文学
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四、美术和音乐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70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