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5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二战的扩大与胜利复习学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5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二战的扩大与胜利复习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二课二战的扩大与胜利

★考点说明

1.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

2.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

3.瓜岛战役、意大利投降、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战役及其影响;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及其主要内容;德国、日本投降的经过;加速日本投降的主要因素。

4.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德、日法西斯所犯下的主要暴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基础知识过关

一.二战的扩大与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年月,德军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年月日凌晨,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真正达到世界规模。

2.面对法西斯的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制度构成威胁,1939年,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为掌握制海权的打开了方便之门;1941年美国又通过《》,同时美英两国又确定了美国参战后“”的战略方针。

3.战争爆发后,英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年8月14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9月,苏美英在签订协定,开始了三大国的联合行动。年1月1日,、、、等26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这标志着正式建立。

二.二战的转折

1.欧洲战争的转折:

(1)莫斯科战役:①概况:1941年9月底德军大举向莫斯科发动进攻,在的指挥下。德国遭到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__________来临,缺乏________,寸步难行。德军仓皇退却。②意义: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重大失败,打破了德军,宣告德军______破产。

(2)斯大林格勒战役(年7月——年2月):德军的战略意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可以保证______安全;又可以____________。意义: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___________,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

2.太平洋战场的转折

(1)原因:美国的飞机轰炸了__________,日本举国震动。日本为解决_____________,决定进攻_________。

(2)过程:时间:战果:。

(3)美国胜利,日本失败的原因:日本方面:日军把舰队分为5个编队,分散了______;日军担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重任务,错失了战机。美国方面:事先破译了日本的密码,掌握了日军的________,集中优势兵力在_________,伺机歼敌。

3.北非战场的转折:1942年10月在指挥下,在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德意军队全线西撤,北非战场发生转折。

三.二战的结束

1.盟军的反攻:

(1)太平洋战场:美军在夺占后,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1945年初美军收复了。日军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

(2)西北非地中海战场:1942年美英联军在西北非实行代号为“”的两栖登陆,年北非战事结束。7月盟军在登陆。连续遭受惨重打击的意大利退出战争。标志着。

(3)苏德战场:战役后,德军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1943年,德国为消灭地区的苏军主力,发动了一场二战中最大规模的会展,结果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年1月起,苏联基本收复全部国土,并进入东南欧。

2.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6月美英盟军实施了代号为“”的战役,在美国将军的指挥下,美英盟军在法国的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3.法西斯的覆亡:1945年4月在易北河会师。4月30日苏军攻占柏林,月日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分别投下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出兵中国的。日本于(时间)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4.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的四次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

召开时间

与会国

会议内容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问题提升:
1.苏联卫国战争初期,为何连连失利?法西斯德国第一次在战略上没有达到意图的战役是什么?法西斯德国第一次在军事上遭受重大失败的战役是什么?
2.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是什么?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对二战有何影响?
3.列举二战期间出现的重要战场。最后开辟的是什么战场?其标志是什么?最先出现转折的是什么战场?最先结束的战场及其标志是什么?
4.英美在太平洋战阵爆发前,面对30年代日本的在中国的扩张,其态度先后发生过哪些变化?导致其态度变化的着眼点是什么?
5.从《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后所产生的影响,你从中有何启发?
6.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瓦解的是什么事件?标志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瓦解的事件是什么?
7.二战中美英盟军的联合军事行动有哪几次?时间及影响如何?
8.二战期间有中国领导人参加的国际性会议是哪一次会议?有中国参与签署或发表宣言或公告的会议是哪几次会议?二战中有中国参与的会议与过去有中国参与的国际性会议相比,有何根本不同?原因是什么?
9.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有哪些原因?最值得重视的原因是什么?二战对世界历史发展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
★拓展延伸
(一)比较一战与二战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背景:
①根本原因相同: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的结果,
②都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出现了军事对峙集团,
③德国都是一个主要的挑起国,
(2)结果:①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②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③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④也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⑤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⑥都使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⑦都促使社会主义与和平思想的发展;⑧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⑨都加强了美国的实力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一战爆发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两大侵略集团不断制造战争危机;巴尔干地区是双方争夺的焦点而成为战争的火药库。二战爆发前,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战争的目的和性质不同:一战时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双方进行的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西斯制度;与之相反,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人民,进行的是以打败法西斯.争夺人类安全.社会进步为目的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3)爆发过程:一战的导火线是突发事件,二战①经济危机使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②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③法西斯国家不断挑起局部战争,最终爆发世界大战。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4)规模结果:“二战”的规模、破坏性更大。
(5)影响不同:一战后新秩序仍然体现大国压迫小国.强国控制弱国的帝国主义原则;二战不仅打败了法西斯主义,更教育了世界人民,使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人人心,所建立的战后新秩序多的倡导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反法西斯国家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1.法西斯国家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捍卫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维护世界和平的战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反法西斯阵营拥有远比法西斯侵略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
3.轴心国集团内部缺乏紧密合作和战略协同,而反法西斯同盟则实现了战时的全面合作和战略协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争胜利的保证。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破坏,血腥的战争体验也使战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2.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为德日走上和平、民主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战后对法西斯进行的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起了警示作用,有利于制止战争的发生。
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而战争彻底打垮了德、意、日帝国主义国家,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崩溃。很多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民族解放力量得以增强,民族解放运动在战后蓬勃开展起来。
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范围,并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战后中国等亚洲和欧洲一系列国家,在共产党领导下,摆脱帝国主义的羁绊和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5.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由于军事上的需要,使各交战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二战后科学技术用于和平事业,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6.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德、日、意因战败而不再是国际舞台上的主角,英、法等战胜国严重削弱,而美国则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其军事力量跃居世界第一,在经济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并掌握国际金融控制权。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政治威望大大提高。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最终结束,以美苏两极对峙为特征的新的国际格局逐渐形成。
7.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二战的历史教训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直接由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引起的,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是消除战争隐患的关键。
2.少数国家推行绥靖政策,对法西斯侵略姑息纵容,助长了德、意、日法西斯的霸权野心,未能阻止法西斯国家的局部侵略战争演变为全面的侵略战争。
3.在战争中,一些国家墨守陈规,军事思想陈旧落后,缺乏创新精神,结果有的遭到亡国厄运,有的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4.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后,盟国在政治上互相协调,经济上互相支援,军事上互相配合,对迅速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表明国际统一战线是打击共同敌人的有力武器,是战胜德、意、日轴心国的重要保证。
5.世界和平是不可分割的,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只有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和平才能持久。
(五)二战的启示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4.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扩展阅读

2015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复习学案


第二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以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基础过关:
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皇权专制
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制度;
2.特点:皇帝有的地位;国家的、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具有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4.演变:以、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二)调整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措施
1.调整原因:为防范宰相;加强统治提高;弥补政事繁多宰相才干不足。
2.措施:秦朝设丞相,以分割其军权。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通过建立“”对抗“外朝”;唐朝通过建立、、,将相权一分为三;同时在门下省设立作为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宋代设立中书门下,长官称,后又设为副相,同时还设管理军事,另设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3.结果:逐步加强,相劝被分散和削弱。
(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主要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范围内,由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1)含义:由查访合适的人才向推荐,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魏晋南北朝时以为基础选拔官员。
(3)评价: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其形式都是,操权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1)含义:是通过选官的制度;
(2)实施:以后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
(3)实质:是一种将人才诱入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4)评价:破除了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风尚,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形成;从追求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历代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
1.秦汉在地方设、两级,后增加了;
2.唐代设、、;宋代设、、三级;
3.元代以作为地方常设机构,全国共分个,另外设两个单列行政区,即与宣政院,宣政院管辖、和部分地区。
4.元朝省级地方行政机构以下依次为、、、县四级,
5.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级。清代在地方上主要有、、、四级行政区划。
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内阁制度的形成
(1)原因:朱元璋废职位,导致政务集中于一身的弊端;
(2)设立:明成祖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机构;
(3)职权: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受的太监牵制;
(4)实质:是皇帝位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2.军机处
(1)设立
①原因:清朝年间,为适应的需要;
②权力:由单纯处理逐渐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2)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
(3)特点: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的特征更为明显。
(4)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制度;其建立与的推行,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
★问题提升:
1.在历代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措施中,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唐代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本质区别是什么?
2.中国古代有那三大地方性机构?分别于何时设置?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有何意义?
3.中国古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上采用了什么办法?你有何评价?
4.元朝设行省的目的。十个主要的行省。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是什么?行省如何受中央节制呢?行省的作用是什么?元朝中书省和唐朝中书省的区别是什么?行省制与郡县制有何异同?
5.从察举制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法和标准来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标准呈现怎样的趋势?指出这种趋势有何作用?
6.你认为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什么不同?宰相制度被废除有何利弊?
★拓展延伸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
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结束和文化在较广泛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
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以后,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同时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加强(北宋)、发展(元朝)、强化衰落(明清)。
4.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实行时间先秦时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时期
依据世袭才能、品德到门第考试成绩
备注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
5.评价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之间,职权既相互牵制和监督,又分工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额中央政令的失误;
(2)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是秦汉以来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标志着唐朝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6.评价行省制
(1)作用影响:①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制度上的主要进步之处:行省犹如听命于朝廷的十个区域性枢纽,朝廷只要控制了十个行省区域枢纽,对全国成百上千的路府州县的控制就会举一纲而万目张。十行省区域枢纽的形成,弥补了秦汉以降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或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
(3)制度存在的问题:①行省设置完全打破自然界限和地区间长期形成的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给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②行省权力过大(元朝行省制带有强烈的民族征服色彩,行省权力主要掌握在蒙古贵族手中,这些人是元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忠实维护者,很难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但这要放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去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虽然保持行省,但把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就是针对于此)
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2)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
(3)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另一方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以及对官员的监察来看都是与皇帝意志相统一的。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二战爆发的原因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二战爆发的原因

高中历史二战爆发的原因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发展。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惩罚性规定,使战后德国民族主义复仇主义情绪蔓延,成为法西斯势力兴起的土壤。战胜国之间也矛盾重重,意大利和日本不满已得利益,伺机重新瓜分世界;美日之间的矛盾不断发展。还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的矛盾。

2.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垄断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急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

4.英法推行缓靖政策。二战前英法美推行的缓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高中历史绥靖政策

1.“缓靖政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二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慕尼黑协定》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是绥靖政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该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它严重地侵犯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权,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同时,这一协定的签订,也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促使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推行祸水西指的自保政策。

高中历史太平洋战争的原因

1.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这使日本垄断资产阶级向外谋求出路。

2.太平洋战争是日、美争夺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地区的必然结果。

3.战争经济的需要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经济根源。日本的国力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日本帝国主义把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在中国战场上,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的贸易禁运,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打击沉重,促使日本下了“对美一战”的决心。

4.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胜利及攻势,客观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成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外部动因。

高中历史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二战”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对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战争,对后世的借鉴作用尤为重大。为了赢得战争,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潮流。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形成了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各国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他国的合理利益,达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有国家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2015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复习学案


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基础过关
一.不断调整的美国经济
(一)第一阶段:二战结束到60年代
1、经济状况: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2、经济政策:理论依据是;目标是:
内容:和政府注重解决就业来促进生产和消费,保持财政预算平衡。和政府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
3、反危机的措施及后果
措施:利用和等经济手段反危机
后果: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1、经济状况: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和并存的“滞涨”困境。
2、经济政策
内容: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交替使用政策和政策。
结果:面对严重的经济滞胀问题,失灵。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1、经济状况
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和得到缓解,但是政府大幅度增加国防开支,造成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的局面。
2、经济政策
理论依据:学派和学派。
措施:里根上台后,用大规模削减和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和来医治生产停滞。
结果:1982年底,经济开始回升,和状况得到缓解;但造成了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并存局面。
(四)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迎来新一轮经济扩张,创下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美国进人“”时代,这一时期的美国总统是。
1、“新经济”的概念: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表现:经济强势发展,问题也被化解;消失;下降;经济发展使美国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个人消费费市场繁荣,出口增加,股指扶摇直上
3、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其宗旨: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其目标是: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措施: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裁减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解决问题,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解决失业问题。
克林顿政府还扶持产业,通过增加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得了成功。
4、新经济的特点: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
5、影响
、和的关系被打破,美国进人“新经济”时代。
二、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总论:二战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虽然模式各不相同,但都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之处,这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一)联邦德国的经济
1、二战后德国建立经济模式是介于和之间,这一模式的特征是:让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政府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2、措施
(1)为防止滥用垄断权力,保护中小企业,使竞争有序进行,采取了限制,保护。
(2)为防止通货膨胀,实行了和政策。
(3)为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用政策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为此,福利制度耗费巨大。
3、结果:经济成为西欧的“”。60年代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经济大国,仅次于和。
(二)日本的经济
1、二战后日本政府实行“”,50年代中后期,逐步建立起以为基础的自由经济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和的决策权。其经济模式的特征是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2、结果: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年日本人均国民总产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但80年代末,由于和的暴涨,日本进入了所谓的时代。
3、影响: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政治开始谋求的步伐;外交上以代表自居;军事上,在的名义下向海外派军。
★问题提升:
1.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角度分析德国、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2.战后日本与德国经济发展原因有哪些相同点。对中国发展经济有何启发?
3.与二战前相比,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等方面分析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新”在何处?
4.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哪几次重大调整?
★拓展延伸
1.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1)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
(2)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3)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关系。
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调整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造成一系列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2)二战的促进。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3)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证明,仅靠私人垄断和自发市场机制已无法缓解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只有国家充当调和矛盾挽救危机的“救世主”;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高科技产业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对各部门有效的管理,这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干预。
3.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
(1)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改革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对经济进行规划和指导;
(2)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在所有制方面,通过股票分散化,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由于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
(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4.战后资本主义采取加强对经济干预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必须坚持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科教兴国战略;同时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民生;另外,还必须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重视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

2015高考历史第一轮基础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复习学案


第三课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基础过关
一.世界贸易组织
1.建立背景
(1)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迅速提高。
(2)关贸总协定在调整上难以适应时代潮流
2.建立:年9月“回合”启动,1994年达成《》,决定建立世贸组织,年1月1日正式运作,总部设在。
3.宗旨与基本原则:通过、和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界贸易目标。
4.性质:以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体制。
5.意义:标志着全球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推动世界贸易在、、的基础上进行;也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6.作用:
(1)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促使各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3)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历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年开始成为原始缔约方;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年12月在会议上正式加入。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1)机遇:
①有利于继续深化改革和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及升级,扩大就业机会和提升生活水平。②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更多地扩大和更好利用;
③有利于实施“”战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与国际分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利于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并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2)挑战:
①中国的一些产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特别是高、水平低和落后的企业;
②各政府部门对经济管理从观念上、上都要做出调整,各产业部门要对管理方法、也要做相应的转变。
三.当前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原因:由于的历史影响和不合理的的存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独立后,政局动荡,经济严重恶化。
(2)影响:孕育更大规模的动荡的危险,和平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2.当前存在的危害全球的问题:
(1)表现: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
(2)应对:需要全人类共同行动才能走出困境;加强对人类共同性问题的对策研究;制定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措施;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问题提升:
(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哪一类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拥有怎样的优势?哪一类国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其中的机遇与挑战各是什么?你认为面对“机遇与挑战”,正确的态度应该怎样?
(2)当前世界面临和平与发展的两大问题,你认为这两大问题有什么关系?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首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拓展延伸
1.世贸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1)世贸组织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普遍接受的规则,为全球贸易的发展规定了方向;
(2)世界贸易组织内容扩大,将其自由贸易原则拓展到更多领域。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扩大,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争端必然增多,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会演变成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严重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世界贸易组织不仅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它本身作用的扩大和地位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1)联系
①二者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是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表现;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全球化的现阶段的表现形式,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梯,从整体上看,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因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有所削弱,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关系反而得到加强;
③二者在发展中不想促进,又互相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2)区别
①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从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3.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因为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但总的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①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②消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在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具有绝对优势,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退化等问题,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2)态度:
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因此,反对全球化是不正确的,也是无济于事的。
②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全球化之外是没有出路的。
③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安全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长期的侵略与掠夺是历史原因
(2)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是重要根源
(3)发展中国家科技落后、教育落后以及环境恶化、人口问题的制约是重要因素
5.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1)对中国而言,有利于促进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举措。但也有消极影响,对本国经济带来压力和挑战。
(2)对世界而言,世界需要中国,中国入世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世界经济和的全球化发展。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57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