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人类的形成
学习目标:
1、知道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代表、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2、知道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特点。
3、理解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及后果。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南方古猿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更替
难点是科学地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课堂导入: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人类起源神话,比如我们中国流传女娲造人说,而西方盛行所谓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终归是神话传说,没有科学根据,那么科学的人类人类起源论是什么?我们学习了第一课人类的形成就清楚了。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人类的出现
1、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可能是从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使用天然石块、木块做工具,还属于,其生活地点是。
2、正在形成中的人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最终与猿类分道扬镳,出现了完全形成的人,人类大约是在前形成。
3、我们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我们中国的元谋人,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属于哪个进化阶段?
4、当今世界上的黄、白和黑种人这三大人种是在什么进化阶段出现的?形成的原因是?
二、氏族社会:
1、人类最初经历的是,分为氏族和氏族两个时期。其共同点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公有制。不同点是:。
2、父系氏族后期,由于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制和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合作探究:
1、课本第三页动脑筋。
2、第五页活动与探究。
精讲点拨:
1、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是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决定性变化。
2、氏族社会的解体可利用图示去理解:
达标检测:
1、广袤富饶的非洲大陆是黑人的故乡,也是人类的发祥地,约300万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早期人类是:
A、印尼爪哇人B、南方古猿C、尼安德特人D、克罗马农人
2、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
A、原始人群B、氏族社会C、奴隶社会D、封建社会
3、人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
A、使用天然工具B、能直立行走
C、会制造工具D、能采集果实
4、世界三大人种不包括:
A、白色人种B、黄色人种C、棕色人种D、黑色人种
5、导致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B、进化阶段不同
C、体貌特征不同D、封建社会生活习俗不同
6、材料一:人类的生产工具十分原始,物质匮乏,人们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材料二:人们不再杀死战俘,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以便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
(1)材料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哪一阶段?
(2)材料二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那一阶段?为什么不再杀死战俘?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BABCA原始社会早期;父系氏族后期;为了增加劳动人手,保存了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
拓展提升:
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有?
(1)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2)手工业的进步(3)男子主要从事犁耕农业和畜牧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4)婚姻关系相对稳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A、(1)(2)B、(3)(4)C、(1)(2)(3)D、(1)(2)(3)(4)
课外作业:
选做题:神创造了人,是对人类起源的错误解释,但这类传说为什么能流传至今?多种渠道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知识梳理: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学习目标:
1、知道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各自文明遗存。
2、理解人类早期文明——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
3、理解应用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与今天。
4、理解文明成果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
难点是为什么说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折射出上古时代的阶级关系。
课堂导入:
有一个谜语:在早晨有四条腿,到中午成两条腿,到傍晚又成为三条腿,这是什么?相传这个谜语源自希腊神话中的狮身人面怪物,他在路边用这个谜语刁难路人,猜不出者即被吃掉。有谁知道这个狮身人面像坐落在哪里?
自主学习:
一、金字塔的国度:
1、约公元前3000前,在非洲东北部流域一个统一的国家建立起来,这是人类最早的古文明之一。
2、古埃及的统治者俗称法老,自称是神的化身,他们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最大的一个陵墓是。
3、看课本第7页金字塔图文以及第8页“修建金字塔”图文,你能想到的描述金字塔的词语有哪些?这两组图文对比,你对金字塔有何感想?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新月沃地指的是亚洲西部一个狭长肥沃地带,在沃地东部依两条河流形成农业区,叫,在世纪,王国的统治者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制国家。
2、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有何影响?。
3、阅读第9页楷体字及第10页俗语,想想,这部法典,是维护哪些人的利益的?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亚洲南部,由于河的滋养,约年开始出现国家。后来雅利安人侵入古代印度,把当地居民变为奴隶,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2、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制度,史称。其影响是,。
3、通过课本10页楷体字,说出种姓制度的几个等级及其顺序。再结合11页表格,说说这几个等级的身份和职责。
4、12页“练一练”
合作探究:
1、11页“动脑筋”
2、12页“活动与探究”(同时结合8/9/10页的地图)。
精讲点拨:
1、金字塔是法老动用全国奴隶大兴土木而建,目的是延续生前的权威。因此,金字塔也折射出古埃及的奴隶制阶级关系。
2、种姓制度是维护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利益,特别是婆罗门阶层的特权地位,是古代印度社会的主要特征。种姓制度的不平等激化了当时社会矛盾,也为之后宣扬众生平等的佛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结合地图,新月沃地不能等同于历史上的两河流域,后者只是前者东面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在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一带。
达标检测:
1、古代非洲被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的是:
A、古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伦
2、观察右图:这一文物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世界闻名的重要遗产。它记载的是:
A、伊利亚特的内容B、一千零一夜C、古兰经D、《汉谟拉比法典》
3、乐山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要研究古代西亚奴隶社会的情况,你认为应该选取的素材是:A、金字塔B、汉谟拉比法典C、种姓制度D、论语
4、假如春秋时期楚国国王导印度去旅游,他发现自己竟属于:
A、第一等级婆罗门B、第二等级刹帝利C、第三等级吠舍D、第四等级首陀罗
5、今天的伊拉克仍然暴力不断。他所在的两河流域曾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出现在该流域的文明古国是:A、古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伦
6、下列国家中,推行过种姓制度的有:
A、古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伦
7、印度奴隶社会种姓制度所反映出的实质是:
A、社会成员分工不同B、四个等级间权力义务的多少
C、严格的等级关系D、等级间的种族差异
8、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利益受到保护的见证是:
A、推行等级制度B、修建规模宏大的金字塔C、汉谟拉比法典D、把佛教定为国教
9、古代埃及法老权力的象征是:
A、狮身人面像B、空中花园C、木乃伊D、金字塔
10、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被征服者属于
A、婆罗门 B、刹帝利 C、首陀罗 D、吠舍
11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①吠舍②婆罗门③首陀罗④刹帝利。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D、④②③①
12、识读下面的历史文物回答问题: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导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记住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知道CO2的主要用途。
2.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课前预习】
1.将集满CO2的集气瓶正放在桌子上,可得出CO2的哪些性质?
2.根据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你知道CO2还有哪些性质和用途?
【情境导入】有一首诗“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她躯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她奋不顾身扑向烈火,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诗中所赞美的是什么气体呢?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二氧化碳
【实验】教材P113实验6-3,检验CO2是否收集满时,木条应放在什么位置?______________。
【观察】教材P113观察实验6-4,填写下表:
现象
分析与结论
【交流讨论】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深洞,怎样判断其中CO2的含量是否对人造成威胁?你能设计一个简单实验么?
【观察】教材P114观察实验6-5,填写下表:
现象
分析与结论
【讨论】
1.CO2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比空气,溶解性
2.CO2只是简单的溶于水吗?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能通过实验来证明吗?
【实验】教材P114观察实验6-6,填写下表:
(石蕊是一种色素,与不同性质的物质发生反应时,能显示不同的颜色如变红、变蓝等)
I喷稀醋酸
II喷水
III直接放入
IV喷水放入
现象
分析与结论
将经过第4次实验后的纸花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思考】
1.在小花上喷稀醋酸的目的是什么?
2.干燥纸花接触水和干燥纸花接触水后又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现象为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阅读】教材P115找出CO2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自学】自学教材P115~P117,完成以下问题:
1.农民它说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却称它为“粉刷匠”;化工专家称它“多才多艺”;饮料业师傅说它“够气够味”;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些说法分别指CO2哪些用途?利用了它的哪些性质呢?
2.什么原因使空气中的CO2含量越来越高?CO2过多会造成什么后果?根据CO2的来源,可以采用什么办法来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强?
【归纳小结】
一、二氧化碳
1.CO2的性质
物理
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与空气比较)溶解性固态CO2俗名
⑴
⑵化性:①一般情况下,______燃烧,也______燃烧,不能供给____________。
②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______
H2CO3==H2O+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③能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__:CO2+Ca(OH)2==CaCO3↓+H2O(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④与灼热的碳反应:C+CO2高温2CO
(此反应吸热热量,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2.CO2的用途:
⑴______(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⑵干冰用于____________、制冷剂
⑶肥料,作用等
3.CO2对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____________。
⑴定义:大气中的气体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从而使全球。
⑵起因:①大量使用燃料;②面积急剧减少。
能产生这种效应的气体:二氧化碳、、、氟氯代烷等。
⑶危害:①全球变暖,冰川;②海平面,淹没城市;③土地,农业。
⑷措施: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②使用能源,如;③大力,严禁乱砍滥伐。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三、自我测评
【课堂练习】课本P120.3~5,7~9
1.检验某种气体是否为CO2的最常用的方法是()
A.将燃烧的木条放入气体中B.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D.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2.下列选项中的两种物质,组成元素种类不相同的是()
A.金刚石、石墨B.水、双氧水C.氧气、臭氧D.冰、干冰
3.下列有关CO2性质的实验,无明显现象的是()
4.CO2的下列用途,既跟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跟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灭火B.制干冰C.制化肥D.温室肥料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温室里施用CO2可提高农作物产量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和制冷剂,是利用它的化学性质
C.CO2属于氧化物,也属于化合物和纯净物D.CO2能溶于水
6.下列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CO2通入水中B.绿色植物吸收CO2发生光合作用
C.刷过石灰浆的墙壁日久变硬D.将CO2加压、降温压缩成干冰
7.在大气层中,因CO2含量不断增加而引起“温室效应”,造成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由于动植物呼吸作用增加B.由于实验室中逸出CO2量增加
C.由于森林面积递减,使得自然界吸收CO2的能力降低D.由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中考直通车】
8.下面O2和CO2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用干冰作制冷剂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C.用煤作燃料D.发烧病人用酒精擦身体降温
10.下图分别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其中错误的是()
11.全球气候变暖正成为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A、N2B、O2C、H2D、CO2
1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限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
⑴绿色植物通过作用吸收CO2,通过作用将CO2释放到大气中。
⑵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将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请在括号中填写该化工原料的化学式:2CO2+6H2==1()+4H2O
⑶为了减慢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填序号)。①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③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13.干粉灭火器是利用压缩的CO2吹出白色干粉来灭火。这种灭火器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其中干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它受热后生成苏打、水和一种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碳酸氢钠的性质有
(2)灭火时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反应。
14.下图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几种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指出有编号的仪器名称:①,②。
⑵利用上述A、D装置的组合可以制取的一种气体是,写出制取该气体化学反应方程式。
⑶欲收集一种难溶性气体,有人认为E装置可以代替B装置。请简述应如何使用E装置?。
【拓展延伸】
15.用玻璃管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里吹气,过一会儿再给试管加热,试管里溶液颜色变化情况是
将盛满CO2的大试管倒插在澄清石灰水中,可观察的现象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⑴有CO2生成的化合反应:;
⑵有CO2生成的置换反应:;
⑶有CO2生成的分解反应:;
⑷有CO2参加的化合反应:。
【作业布置】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及答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课《沁园春雪》学案
教师寄语: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七律)
学习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其抒发的革命豪情。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原驰蜡()象分()外妖娆如此多娇()
稍逊风骚()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惟余()莽莽须()晴日竞()折腰
略输()文采数()风流人物俱()往矣
3.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理解探究:
4.文章的标题“沁园春雪”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起什么作用?
5.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侧重?
6.反复诵读课文,想想毛泽东在词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合作释疑:
阅读全词,完成后面对问题。
7、找出词中“望”和“惜”所统领的内容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望
惜
8、简析诗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9、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怎样理解?
品读梳理:上阕:写景(描写)“望”字统领的句子实写:
“须晴日”三句虚写:
前两句:过渡
下阕:议论、抒情“惜”字统领的句子:评古
后三句:论今(主旨)
总结历史——俱往矣;歌颂——当今英雄
拓展延伸:阅读下面毛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说说看这首词中赞美了“梅”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答:
10、课外收集咏雪的诗文佳句,并作欣赏点评,整理到钻井的收藏夹中。
参考答案
1、làfènjiāosāohánshǔ
2、剩下等到纷纷欠缺算得上都
3、略
4、提示:“沁园春”是词牌,规定了词的形式,“雪”是题目,是词中描写的内容,相当于一般文章的题目。
5、提示:上片写景,下片议论抒情。
6、要求:上片写景,抒发了毛主席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下片总伦理是人物,抒发诗人的问答抱负。
7、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8、从修辞上看,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化静为动,把静静的山脉和高大的高原比喻成飞舞的银蛇和奔驰的白象,具有活泼奔放的气势,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9、从上下文看,作者评论历代历史人物,指出他们的不足,正是要表达自己作为革命家在那特殊的历史关头要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抒发自己要超越古人,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的壮志豪情。
品读梳理:
上阕:写景(描写)“望”字统领的句子:具体描写北国雪景
“须晴日”三句:写想象中雪后的美景
前两句:过渡
下阕:议论、抒情“惜”字统领的句子:评古
后三句:论今(主旨)
10.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787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