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①认识拟、勋等8个生字。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一段情感波澜,从中领略他那伟大的慈父形象。
③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①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②搜集了解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
*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①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②导入:我们怎么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①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②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③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④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①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划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在文中做批注。
②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a.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深爱他的儿子。此时毛泽东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b.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毛主席把牺牲的儿子埋在国内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c.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d..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第二天早上,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电文稿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的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布置作业,领悟写法
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歇台子小学
教学要求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生读,注意纠音:“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殉”,应读“xùn”,不要读成“xún”。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5.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岸英的了解,为学文作铺垫。
三、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1)“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可联系交流的有关毛岸英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毛主席对他要求严格,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的无比悲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认真体会第八自然段
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A、“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生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B、“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4)“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从毛主席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5)“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6)“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我们不由得不说: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五、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王林)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教学本文,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中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感受毛主席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博大的胸襟。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播放课文情景朗读,创设悲痛氛围
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因此,要让学生很好地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作为毛岸英的父亲的情感世界,从字里行间体验、感受这份“情”,既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激情,又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用“心”解读文本。
课始,我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和图片向学生介绍了毛岸英以及抗美援朝的历史。还介绍了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的六位亲人,让学生对伟人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毛岸英有了具体的认识。接着,我通过一段视频,播放了与课文吻合的各种情景同时伴有深情并茂的原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毛主席面临失去爱子之后无比悲痛的心情,学生在听完朗读后无不为之感动,个个情不自禁,泪眼模糊。学生很好的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基调,毛主席失去爱子的悲痛,以及伟人的宽广胸怀无不震撼了同学的心灵。
二,抓住重点语段,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课文中毛主席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次对话,一次心理活动都能体现他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抓住这些语句去感知毛泽东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作为一代伟人的宽广胸襟。教学时,文本中两处让我读着读着就哽咽了,一处是“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一天不说一句话,一天不出门,一天不吃一口饭……”我和学生都发自内心地替毛主席难过、极度悲痛。学生很懂事,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另一处是“毛主席仰望天花板,强忍者悲痛,用黯然的目光看着……”从这儿进一步体会到毛主席失去爱子的万分悲痛。但最后还是签字,让儿子的遗体就留在朝鲜。这里表现出了毛主席真不愧是伟人的风范及博大的胸怀。学生先抓住重点字词“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又一支”,“热了几次”,“原封不动”等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悲痛感情,然后带着感情朗读,这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文本语言文字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让无声的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形,真切感受到主席内心那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楚。特别是主席面对彭老总和金日成首相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进行抉择时,主席一时难做判断,他渴望见儿子最后一面,可他此时又想到了和毛岸英烈士一样牺牲的无数志愿军战士,他们的父母也一样经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战争嘛,毕竟要死人的”,这样的心理活动描写更能体现出毛主席作为一名普通父亲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和作为一名领袖人物所具备的开阔胸怀。
三 畅谈感受,升华人物情怀
毛主席尽管很渴望见儿子的最后一面,但还是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留在朝鲜,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诗句,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文章主题的高潮和升华,在理解和诵读这十四个字的诗句后,让学生想象主席夜晚泪湿枕巾的情感波澜,再现了毛泽东具有的普通人的情感和一代伟人宽广的胸襟,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我设计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写一写想对主席说的话,畅谈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自主理解了文本,感受到毛主席的博大无私,又活化了毛主席在他们心中的伟大形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要求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生读,注意纠音: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不要读成p;躇,应读ch,不要读成zh;殉,应读xn,不要读成xn。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5.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岸英的了解,为学文作铺垫。
三、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1)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可联系交流的有关毛岸英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毛主席对他要求严格,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的无比悲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认真体会第八自然段
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A、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生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B、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4)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从毛主席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5)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6)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我们不由得不说: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五、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1”,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①认识拟、勋等8个生字。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一段情感波澜,从中领略他那伟大的慈父形象。
③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①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②搜集了解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
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①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②导入:我们怎么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①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②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③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④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①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划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在文中做批注。
②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a.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深爱他的儿子。此时毛泽东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b.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毛主席把牺牲的儿子埋在国内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c.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d..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第二天早上,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电文稿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的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布置作业,领悟写法
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生读,注意纠音:
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不要读成p;躇应读ch,不要读成zh;殉,应读xn,不要读成xn。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5、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岸英的了解,为学文作铺垫。
三、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
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⑴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⑵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可联系交流的有关毛岸英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毛主席对他要求严格,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的无比悲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⑶认真体会第八自然段:
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①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生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②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⑷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从毛主席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⑸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⑹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
我们不由得不说: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五、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
【板书设计】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彭得怀总司令朝鲜首相金日成
破格云回遗体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葬在朝鲜)
毛泽东:尊重朝鲜人民的的意愿。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许马革裹尸还。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2、有感情的朗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里描写。
3、围绕主席“常人情怀,伟人胸怀”想象晚上写批示时神态、动作、心理的内容,并写一小段话。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线索】
三封电报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初悟课题意思。
师:在《长征》中,毛泽东藐视一切困难,积极乐观的的胸怀,另我们敬佩不已,无限敬仰。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去感受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的情感。请读课题。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谁懂这句话的意思?
生:青山到处可以埋葬英雄。
师:(出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为什么一定马皮包回家乡
这是清代的一位诗人龚自珍的诗句。
师: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我们再读这句诗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再读一遍,读出革命者血洒疆场,无怨无悔的气概。
生朗读。
三、读通课文,知晓三封“电报”
师:课题是毛泽东收到三封电报以后回电的内容。我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9个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用()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边听边订正学生读错的字音,如“踌躇”;同时解答“踌躇”、“黯然”、“勋鉴”等词语的意思,其间又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
三、学习课文,体会主席情怀。
师:请看第一封电报。
出示
主席勋鉴:
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滥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敌机的汽油弹击中。主席的儿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
一位同学朗读。
师:(板书:闻噩耗)听闻噩耗以后,主席万分悲痛。我们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学生读至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中的“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师:(出示)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师: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请抓住关键词语体会。
生:主席无限的痛苦。整整一天没有说话,他不想说,只想哭,只想一个人静静呆一会儿。
生:主席不想说话,还要不断吸烟,用吸烟的办法摆脱自己的痛苦。
生:主席一口也不想吃,满心中都是失去儿子的痛苦。
生:主席痛苦极了,他不相信儿子已经死了,一定在边吸烟边在回忆和儿子在一起的情景。
师:你们了解岸英吗?找到书上句子。
生:毛岸英是毛泽东的大儿子,当年地下党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后来送到苏联留学,又到农村锻炼,现在又来到了战场。
师:(补充资料,出示主席与岸英一起合影的图片)主席有三个儿子,五岁的岸青流浪街头的时候被警察打伤头部,一直治疗,岸龙在战争中不幸失踪,再无信息。长子岸英,受尽了苦难才回到主席身边。(出示地图)可是美国人把魔掌伸向了朝鲜,想消灭了朝鲜以后,进攻中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派彭德怀带领自己的儿子和几十万志愿军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主席多么希望经过朝鲜战场上锻炼后回来做自己的接班人啊,可是----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
生:(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第二封电报和第三封电报内容意见不一。
(出示第二封电报和第三封电报,学生朗读)
……岸英是主席的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请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师:这是两封意见不同的电报。圈出“破格”两字,能明白吗?
生:其他的战士牺牲在朝鲜战场是不能够回家的。因为他是主席的孩子,唯一的一个健康的孩子,可以破格把尸体运回家乡。
师: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安葬还是葬在朝鲜,决定权在主席手中,可是主席最后的决定却是让儿子埋在朝鲜的土地上。默读第五自然段,最能打动你的词句圈话出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默读第五自然段)
师:我们心中一定有很多的体会。
生:“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强忍”两个字让我感觉到毛主席内心的无限哀伤,但是,他还要安慰自己,人家的父母也悲痛,没有见到儿子的遗体,我要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多么了不起的人啊。
生:主席太了不起了,他想到的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利益,他想到的是朝鲜人民的请求,他想到的是满足朝鲜主席的愿望,他的胸怀多么宽广啊!
师:(板书:伟人的胸怀)
生:主席非常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其他的战士牺牲后都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我也要和普通人一样,真是一个伟大的人。
师:在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四十多万志愿军死伤战场上。在这以前,毛主席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革命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年逾花甲的主席又失去了心爱的长子,哀莫大于老丧子,主席的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啊!但艰难抉择后的批示是将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那博大的胸怀令人震撼。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诵主席的批示──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我请一生读读第八自然段。
生:(朗读第八自然段)
师:如果,我把第八自然段文章的内容去掉是否可以。
生:可以,因为上下能连起来了。
生:不可以,虽然,毛主席下了决心尊重儿子的意愿,但是内心还是很疼很疼的,写不下去的。
四、发挥想象,表达主席情怀
师:他毕竟是一位父亲啊!一直想了一个晚上才写下了电文,是伟人,也是常人,这就是毛泽东,常人的情怀,伟人的胸怀。这篇文章最感人的就是对主席的神态、动作、心理的描,把一个普通的父亲形象和一个伟人的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我们的眼前。请几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下面的句子。
出示: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楠楠着。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师:这一个晚上,10多个小时主席又是经过了怎样的煎熬,而最后作出伟大的抉择呢?请我们结合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人的胸怀写一小段他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
学生写话。
师:我们走进了主席忍痛写批示的那一个晚上,你笔下的主席是怎样艰难地度过一个晚上的。
生:主席坐在床上,辗转反侧,一支接着一支吸烟,眼前浮现出和岸英在一起的情景,心痛不已,把儿子的尸体接回来是一种破例,我应该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他拿起笔,老泪纵横,挥笔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辗转反侧、一支接着一支吸烟、心疼不已”刻画了常人情怀,“挥笔写下”、“应该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是伟人的胸怀。
生:主席在卧室里,不停徘徊着,目光黯然,泪流满面,岸英,岸英,你在朝鲜的国土安息吧!你永远在父亲心中。
生:主席踌躇着,神情憔悴,目光呆呆地看着自己和岸英的照片,嘴里喃喃地,岸英,永别了,永别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生:主席半躺在床上,眼睛一直望着窗外,嘴里喃喃地,岸英!岸英!我的好儿子,父亲对不起你,把你留在了朝鲜,你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师:主席是一位领袖人物,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他和每位父亲一样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他最后的抉择尊重了朝鲜人民的意愿,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让我们一起再次朗读课题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闻噩耗──悲痛常人情怀
做抉择──艰难
写批示──忍痛伟人胸怀
教材简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上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主席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主席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文章大意。
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快速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3.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点:
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毛主席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同学们,XX年前,美国政府派兵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我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约有12万志愿军战士永远地长眠在了朝鲜那块土地,其中,就有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同毛岸英牺牲有关的。
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合作交流
1、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纠正难读的词语:勋鉴殉职
3、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主席在电文稿中的批语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同学们,中国人最讲究"魂归故里",那么主席是否就这样轻易地放弃了这段父子情吗?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主席的痛苦?
三、品读体验
1、默读课文,思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感受大致分两个方面:个人情感‘悲痛’等;思想品质方面‘胸怀宽广,无私’等。
3、划出具体体现主席痛苦的句子。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这是对主席动作的描写,可这里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吸烟。
为什么对桌子上的饭菜也要进行细致的描写?
指导朗读。
(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你能补充一下省略号的内容吗?
(3)"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楠楠着。
抓住"喃喃""紧锁眉头"。这是主席发自内心的对儿子的呼唤,希望他能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
(4)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怎样的叫"强忍"?他是一位主席,在别人面前,他必须保持冷静,甚至还不能把悲伤的情绪影响别人,从"强忍"这个词我们似乎看到了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圈。
眷恋,可以换哪些词,眷恋与这些词有什么不同?
用悲伤、镇静的心情来读。
(5)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
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踌躇什么意思?(犹豫)他在犹豫什么?听听主席内心的独白。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有我们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这是两种不同的想法,指名读。
课件出示小资料
是的,朝鲜战争中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士,不可能将他们一一回国安葬,主席必须带好这个头,把岸英葬在朝鲜,为老百姓做个榜样,更何况朝鲜人民也将这些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埋在朝鲜这块土地,所以,这样做也能增进两国的友谊。可是,主席那时毕竟已经是一位年近60的老人,他的5位亲人已经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如今他最心爱的孩子又离他而去,他是多么的不忍心呀。
指导朗读这一段。
难怪,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引读下文。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转"、"指"、"示意",没有任何的话语,三个简简单单的动作,却感受到了主席的黯然神伤。
4、读最后一段: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可以想象,这一夜对主席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四、巩固延伸
1、小结课文,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主席是平凡的,失去爱子,他也痛苦,伤心,但是,他又是伟大的,因为他拥有我们常人难有的广博胸襟。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向大家推荐一部电影《毛主席的故事》、一本书《毛岸英在朝鲜战场》。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常人伟人
丧子悲痛胸怀宽广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注重从文本中挖掘,让学生通过初读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在细读中让学生动手划出描写主席心情的句子,划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交流学习,使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句子的含义,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采用“情境教学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在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通过读、议、写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掌握写人方法,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①认识拟、勋等8个生字。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一段情感波澜,从中领略他那伟大的慈父形象。
③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①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②搜集了解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
↘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①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②导入:我们怎么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①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②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③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④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①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划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在文中做批注。
②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a.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深爱他的儿子。此时毛泽东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b.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毛主席把牺牲的儿子埋在国内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c.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d..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第二天早上,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电文稿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的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布置作业,领悟写法
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期末复习资料”,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青山处处埋忠骨》期末复习资料
【原文】
中南海,毛泽东的卧室。
写字台上,放着一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总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nǐ)定的电报。
主席勋(xūn)鉴:
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滥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被敌机的汽油弹击中。主席的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xùn)职……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主席,”秘书走进来,小声说,“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秘书又凑近主席,轻声说:“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向主席表示慰问,他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fù)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ma),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chóu)躇(chú)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àn)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字词学习】
字:嘛(ma)
词:拟(nǐ)定、勋(xūn)鉴、殉(xùn)职、踌(chóu)躇(chú)、黯(àn)然、奔赴(fù)
【重点句子】
1.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滥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被敌机的汽油弹击中。主席的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xùn)职……
2.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3.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fù)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4.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5.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主要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感情,超人的胸怀。
【中心思想】
《青山处处埋忠骨》文章记叙了毛泽东从知道岸英牺牲到作出将岸英葬在朝鲜的决定,歌颂了一代伟人无私的胸怀。
【段落大意】
第一段(开头至“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主席收到了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电报。
第二段(从“收到这封电报起”结束):主席强忍着悲痛,作出了将岸英葬在朝鲜的决定。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对传统课堂结构模式的分析一、读拼音写词语。
Chóuchúyítǐjuànliànzìwǒānwèi
()()()()
bēnfùnǐdìnɡjǐnsuǒkuánɡhōnɡlànzhà
()()()()
二、组词。
理()原()员()以()
埋()愿()勋()拟()
询()练()西()著()
殉()炼()牺()躇()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狂轰滥()原封不()情()自禁自我()慰
四、照样子写词语。
例:平平安安(AABB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慢吞吞(ABB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先组词,再填在句子的括号里。
醒:()、()、()、()
1、妈妈不断地()我要认真对待考试。
2、儿童团在墙上刷下()的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3、昏迷了两天的小青渐渐()过来,一家人十分欢喜。
六、从下面选择与"死"近义的词语:()
A投身;B殉职;C献身;D牺牲;E逝世
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反问句。
1、他为什么要躲躲藏藏呢?()
2、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
3、战争究竟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4、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分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分析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上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学情分析: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二是方法上,更加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日常教学中,老师的指导要么过分精细,要么过分粗略,“度”很难把握准确。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文章大意。
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快速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3.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
4.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设计理念:
在略读课文中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学会自己读懂课文。根据学生对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对毛泽东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围绕如何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个重点问题,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提高能力。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阅读实践,自读自悟,积极探究,有效合作;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语文综合素养在主体的主动发展中健康有效地前行。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同学们,60年前,美国政府派兵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我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约有12万志愿军战士永远地长眠在了朝鲜那块土地,其中,就有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同毛岸英牺牲有关的。
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合作交流
1、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纠正难读的词语:勋鉴殉职
3、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主席在电文稿中的批语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同学们,中国人最讲究魂归故里,那么主席是否就这样轻易地放弃了这段父子情吗?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主席的痛苦?
三、品读领悟
1、默读课文,思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感受大致分两个方面:个人情感‘悲痛’等;思想品质方面‘胸怀宽广,无私’等。
3.划出具体体现主席痛苦的句子。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这是对主席动作的描写,可这里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吸烟
为什么对桌子上的饭菜也要进行细致的描写?
指导朗读。
(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你能补充一下省略号的内容吗?
(3)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楠楠着。
抓住喃喃紧锁眉头。这是主席发自内心的对儿子的呼唤,希望他能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
(4)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怎样的叫强忍?他是一位主席,在别人面前,他必须保持冷静,甚至还不能把悲伤的情绪影响别人,从强忍这个词我们似乎看到了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圈。
眷恋,可以换哪些词,眷恋与这些词有什么不同?
用悲伤、镇静的心情来读。
(5)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
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踌躇什么意思?(犹豫)他在犹豫什么?听听主席内心的独白。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有我们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这是两种不同的想法,指名读。
课件出示小资料:
是的,朝鲜战争中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士,不可能将他们一一回国安葬,主席必须带好这个头,把岸英葬在朝鲜,为老百姓做个榜样,更何况朝鲜人民也将这些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埋在朝鲜这块土地,所以,这样做也能增进两国的友谊。可是,主席那时毕竟已经是一位年近60的老人,他的5位亲人已经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如今他最心爱的孩子又离他而去,他是多么的不忍心呀。
指导朗读这一段。
难怪,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引读下文。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转、指、示意,没有任何的话语,三个简简单单的动作,却感受到了主席的黯然神伤。
4.读最后一段: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可以想象,这一夜对主席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小练笔、反馈。
四、巩固延伸
1、小结课文,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主席是平凡的,失去爱子,他也痛苦,伤心,但是,他又是伟大的,因为他拥有我们常人难有的广博胸襟。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向大家推荐一部电影《毛泽东的故事》、一本书《毛岸英在朝鲜战场》。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常人伟人
丧子悲痛胸怀宽广
《27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处处皆学问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766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