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二十七课:江姐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二十七课:江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二十七课:江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段.

3.通过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感受江姐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

教师:幻灯片(文字).

学生:了解江姐,了解文章的背景.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言行,心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积累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2?感受江姐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

师:你们看过《红岩》这本书或电视剧吗到过渣滓洞参观吗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指名说)江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江姐的事迹.(板书课题)

(多媒体:简介江姐的情况.)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江姐是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新词.

三,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1.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重点叙述了哪个部分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3.小结:文章用2~15段重点叙述了面对死亡时,江姐的从容不迫.一方面从特务不停地催促来反衬江姐的不慌不忙与从容平静,另一方面从难友们难过,不安,痛哭,舍不得烘托出江姐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我们可以通过这两条线索,深刻体味江姐那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四,细读课文,感悟积累

1.再次默读课文2~15段,边读边勾画出描写江姐动作与神态的句子或词语,并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在这部分中,江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2.同桌交流:把你找到的这些段落或句子读给同桌听,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来与同学分享.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4.讲解4~5段.

江姐梳好了头,从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的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着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下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面前看了一下,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1)出示句子,读一读,思考从”梳好了头”“取出”“脱下”“用手拍拍”“理着”“擦去”“在镜子面前看了一下”“试着走了几步”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句话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感受江姐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不迫,这一系列动作描写烘托出了江姐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但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她置生死于度外.)

(2)再读,说说这两段话表现了怎样的江姐(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为了革命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3)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读.(可个别读,小组读)

5.再次探讨”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深含着的意思.

6.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江姐崇高的革命精神(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读第2,3段,抓住”不慌不忙”“像平常一样”“平静的表情”来谈感受.)

五,品读课文,再识江姐

1.分析江姐的形象.

(1)学生在文中画出叙述江姐语言的句子.

(2)讨论:这些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江姐(坚强)

(3)学生发言,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2.”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这句话到底表现了怎样的一种革命品质

3.思考:课文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像迎接庄严的战斗,像迎接即将到来的光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呢你感受到了什么(革命先辈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六,总结m.JaB88.COm

师:是啊,江姐钢铁般的意志鼓舞着狱中同志们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和江姐一样,顽强地等着黎明的到来,等着胜利的枪声,迎接1949年的春天.可是,丧心病狂的敌人却在解放军的炮火快攻克重庆的时候,当狱中的同志们就要与亲友们团聚的时候,敌人将关在牢中的1000多名的共产党员杀害在革命胜利的前夕.

1.听歌曲《红梅赞》(要出示歌词).

2.同学们,让我们把江姐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头脑中吧!背诵课文4~5

编辑推荐

第二十五课:贺龙钓鱼


第二十五课:贺龙钓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并能讲述故事的梗概.

3.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贺龙在艰苦岁月里的乐观,幽默,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贺龙及其他革命前辈的故事.

老师:把关键词句做成课件.

教学重难点

1.能通过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在精神.

2.能讲述故事的梗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问难

1.课件出示贺龙照片,师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贺龙的资料.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3.作为十大元帅之一,作者为什么不写贺龙驰骋沙场的英姿,却写他钓鱼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检测字词

1.默读全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听写文中重点词语,生字,检查学生课前自学字词的情况.

3.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听写的字词,相机重点指导”撅”“髯”的结构和笔画,”腆”的读音.

4.再次默读课文,试着讲述故事的梗概.

5.教师相机指导怎样讲述故事的梗概:要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6.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练习.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文中的贺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默读勾画出有关词句,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重点指导.

3.精读第11段.

(1)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贺龙拔下马尾毛做钓鱼竿.)

(2)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老伙计”“抚摸”“会意”体会贺龙与战马之间的深厚情意以及默契,也说明了钓鱼补充粮食对贺龙来说是常事.)

(3)勾画出本段中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些动词的准确使用有什么作用

(4)贺龙是当时的总指挥,为什么单单写他钓鱼呢

引导学生读第2段的1~2句,体会红军部队在进入草地后所遇到的困难.

(5)指导朗读这段话:抽读——齐读.

4.细读第14段.

(1)这个句子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渔竿”凝聚着贺龙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对战友骨肉般的深情厚谊”

(3)小结:这句话是对贺龙的高度赞扬.贺龙在困难面前的乐观,幽默鼓舞着大家,在缺粮少食的境地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感动着大家.

5.细读第18段.

(1)从贺龙的语言,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乐观精神)

(2)这样的精神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有什么作用(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鼓舞着大家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作斗争.)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段话.(抽读——赛读)

四,情感升华,拓展练笔

1.读了《贺龙钓鱼》的故事,你都想到些了什么呢说给大家听听.

2.课后继续搜集贺龙或其他革命前辈的故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材理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①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②白雨跳珠乱入船。③

卷地风来忽吹散,④望湖楼下水如天。⑤

【注释】

①望湖楼: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上,是当时眺望湖中景物的楼。

醉书:酒醉中题写此诗。

②翻墨:打翻了墨水瓶。这里形容云像泼翻的墨一样黑。

③跳珠:滚跳的珍珠。这里形容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跳跃不定。

④卷地风:吹到地面上卷起的大风。

⑤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诗的大意说: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第二十八课:骄傲吧,祖国


第二十八课:骄傲吧,祖国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南极恶劣的环境和北极科考的内容及意义,体会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挂图.

学生:了解南极恶劣的环境和北极科考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说出课文大意;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为人民,为祖国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疑问设置,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自读,基本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来尝试着补充一个句子好吗

1.出示:祖国啊,为骄傲吧!

2.抽生回答.

师:金庆民是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在南极谱写下生命的壮丽篇章.

(填写:祖国啊,为你的女儿骄傲吧!)

师:是的,这些为科学,为人民,为祖国勇于探索的南极科考队员怎能不让祖国骄傲呢(板书课题:骄傲吧,祖国)

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

1.出示”自读提示”.

(1)画出生字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再多读两遍,或同桌互相帮助一下.

(2)快速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本文内容.

(3)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4)思考《骄傲吧,祖国》一文主要写了什么.

2.自由读文.

3.同桌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学生质疑词语,相互解答.

2.教师参与答疑活动,在关键处,疑难处点拨.

四,概括内容,理清线索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事.)

2.小组交流,思考: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段):南极是”死亡地带”,进行科学考察非常艰苦.

第二部分(3~7段):”我”历经生死,发现铁矿.

第三部分(8~11段):”我”与战友们汇合,为彼此的成功而欢欣.

五,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生自由回答)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这类课文都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板书学习方法:读—画—想)

六,重点研读,加深感悟

1.讨论:科学家去南极考察,当时的条件怎样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

(2)小组讨论,自主解决.

(3)小组反馈:读读认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这样具体的描写南极科考的艰苦有什么作用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板书:险恶的天气条件:零下40摄氏度左右,终年冰雪覆盖

地形条件:山势险峻,海拔5140米

生活条件:没有人烟,没有生命的死亡地带)

(4)齐读找到的段落或句子.(侧面烘托出了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国争光的豪迈气概.)

2.师:在如此险恶的条件下,”我”也因此经历了许多的艰难,请概括一下,”我”经历了哪些困难全班交流.找到相应的句子读读.

(1)生活的艰辛.

(2)工作的艰难.

(3)生命的危险.

3.虽然当时条件恶劣,”我”又经历了许多的艰难,但”我”心中却十分的温暖,火热,因为”我”觉得有一股暖暖的情谊在包围着”我”.请在文中找出体现浓浓情谊的语句.(亲人情,战友情和祖国情)

4.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情”支撑着她,所有,作者才能突过重重困难,找到矿藏.请问:”我”发现的矿藏仅仅只是铁矿吗

出示: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永不停息地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去攀登一个又一个新高度,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七,总结

师: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没有人烟,没有生命,山势险峻,终年冰雪覆盖,冰原随时可能吞没地质队员的生命.但是当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时,南极科学考察的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国争光.所以我们要高呼——骄傲吧,祖国!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

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1

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

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

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

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师:你们一直都是这么聪明,真正的聪明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对仗工整。讲究押韵。

五、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了呢?自己练读。(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品读。

3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六、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于老师刚才已经说过了古人写诗写词是用来吟唱的,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总结学习方法。(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七、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读苏轼写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有什么学生自读。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板书: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第二十三课:胡杨赞


第二十三课:胡杨赞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3.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七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

4.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背景音乐,胡杨组图(课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几个方面.

2.用简短的话概括4,5,7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眼

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出示胡杨组图)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揭示课题,齐读)

二,紧扣文眼,整体感知

1.过渡:读读这篇赞美的文字,看看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

2.生自主读文三遍(出示阅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连贯,流利.

(2)同桌读(齐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3)自主默读,思考: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

3.汇报初读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师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

(2)问: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师相机板演: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默默奉献)

三,自主品读,披文入情

1.过渡:作者钟情于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默默奉献的胡杨,读了课文,你对怎样的胡杨动情了,请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把你动情的原因写下来,再动情地读一读.

2.生自主阅读,勾画,作批注,有感情地朗读.

3.同桌交流感受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探究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2.背诵喜欢的段落,用自己的话赞美胡杨,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3.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词语引入,回顾内容

1.抄写词语:钟情,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默默奉献.

2.师:作者钟情于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默默奉献的胡杨,才写下这赞美的文字——胡杨赞.

二,交流体会,精读感悟

1.过渡:作者为何对这样的胡杨情有独钟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去探寻这些词语背后的意思.

2.汇报交流,朗读感悟

(1)无人关照的胡杨(第3段).

抓住”眼泪”一词,引导”胡杨的眼泪是什么”“它为何要流泪”,体会胡杨受了伤就流出”泪”来为自己包扎伤口,是为了继续生长,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

(2)弓腰驼背的胡杨(第4段).

可从”惨不忍睹”一词入手,引导说说”什么叫惨不忍睹”“胡杨长相为何如此惨不忍睹”,体会胡杨弓腰驼背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

(3)粗茶淡饭的胡杨(第5段).

①抓住”粗茶淡饭”一词,”粗茶淡饭在生活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这里呢“(生长条件极其恶劣)”胡杨粗茶淡饭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

②”它是在夏季酷热……只有粗茶淡饭”,引导:读这个句子,你想说什么(板演:顽强的生命力)

③能把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4)默默奉献的胡杨(第7段).

①”它的树干木质坚硬……从来没有索取.”引导:你读懂了什么

②”彻底”说明什么(体会胡杨对人类的奉献是毫无保留的.)

③让我们把胡杨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读出来.(齐读)

3.小结: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这些词都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它的生命是那样的(顽强),所以,它才会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腐!(板演:千年……千年……千年)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不叫人爱呢

4.问: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几次用到了”千年……千年……千年”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

三,升华情感,书写敬意

1.过渡: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它感动了作者,作者又用隽永的文字感动着我们.你对哪段文字感触最深,请你尽情读一读,赞一赞.

2.生自主朗读,背诵.

3.出示背景音乐,胡杨组图,指名背诵.

4.师:我们感动于胡杨,感动于它顽强的生命,感动于它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也有话想说,想赞一赞这西域的美丽风景——胡杨.赶快写一写,赞美赞美胡杨吧!

5.生自主写话.

6.出示背景音乐,胡杨组图,指名读出学生的赞美.

第二十课:采访周博士手记


第二十课:采访周博士手记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采访应围绕一个话题进行的方式.

3.认识纯净水,矿泉水,自来水各自的利与弊,增加学生的科普知识,激发学生留心身边事,敢于积极探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在文中画出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纯净水,矿泉水,自来水各自的利与弊,激发学生留心身边事,敢于积极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水有什么作用吗是的,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水,随着天气渐渐热起来,人们需要喝的水更多了,可我们怎样做到科学饮水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众不同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从题目你觉得它与我们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结合学生有关题目的问题师生一起解决,如:”手记”是什么意思快速把想到的,听到的,看到的亲手记下来.)如遇到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师引导:学习了课文我们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

(1)提出不理解的词.(师相机板书:有机物,放射性物质,微生物,微量元素,免疫力,新陈代谢,体液,矿化度,有机污染物,贮存,充沛)

(2)在熟读词的基础上,师生交流理解.

(3)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3.再读课文,说说这篇采访手记主要围绕什么话题来写的(科学饮水)

4.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科学饮水吗(学生各抒己见)

周博士是怎样说的(出示:讲究喝水,喝出健康,喝出充沛的生命活力!)齐读.

5.那我们怎样做到科学饮水呢周博士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良好的建议

三,抓住重点,自读自悟

1.学生自学课文,思考.

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不同的饮用水,它们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在文中画出.

2.学生分小组交流,并填表.

饮用水优点缺点

纯净水没有细菌,没有病毒,干净卫生.得不到有用的微量元素,增加钙的流失.

矿泉水纯净卫生,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不利于广泛饮用.

自来水广泛饮用,所含矿物质基本能满足人体需要.需要解决污染问题.

3.全班交流并展示图表.

4.提问.

(1)既然烧开水是解决自来水污染问题的重要方法,那烧开水有哪些学问呢

(2)你们或你们的家人平时是怎样做的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

四,角色扮演,回顾全文

同学们所知道的科学饮水的知识是通过采访医学专家周博士而知道的,下面我们就扮演三位小记者一起去采访周博士.

1.小组分角色朗读.

2.全班交流,指名分角色朗读,师生评议.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采访手记,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呢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令我们感兴趣的有趣话题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同学议议,还有哪些令你感兴趣话题,课余分组去采访一下有关人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一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一”,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


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2.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3.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交流课前资料,区别诗词异同

1.简介作者及黄沙岭.同学互相补充.

2.讨论题意及表达方式.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词,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宋代.一首是词,一首是诗.什么是词(它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你从课题上了解到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还可引导按我们现在的说话顺序来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再读读课文,感受夜的美妙,夜行的惊喜.你们会越来越喜欢这首词,会用诗人般的眼光感受到这夜晚的美妙,而且也会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夜行的乐趣.

2.学生学习,师了解情况.

3.交流学习情况.

(1)交流学习上阙.

师:你最喜欢哪句词根据学生发言介绍.

①指导朗读,体会这夜晚的静,奇,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指名感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情景体会喜悦.”蛙声”是怎样的作者通过嗅觉,听觉来加以描写.

师:好一支欢快的丰收交响曲,好一个热烈的丰收庆祝会,此时,它们在说着什么闻着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着此起彼伏的蛙鸣,你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该句.

③小结,过渡到下阕.皎皎明月,徐徐清风,鹊飞枝摇,蝉叫声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个夜晚真美妙呀,我们都沉醉在其中了.(齐读上阕)

(2)交流学习下阙.

①指导欣赏,体会意境.

不知不觉,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下起了阵雨.)

伴随着两三点雨滴,可能还会出现——(耀眼的闪电,隐隐的雷声)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意境.

②指导朗读,了解心境.

此时,他迫切需要的是——能躲雨的地方.

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表现出的惊喜.

四,总结全文

1.小结:读到这里,你感觉这个夜晚是——生机勃勃,丰收在望.

这次夜行充满了——喜悦,乐趣,惊喜.

2.齐读这首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揭示题目,复习学习方法

1.以往学习古诗采用的是哪种学习方法(学生回顾:采用的是三步学习法——一知诗句,二抓字义,三入诗境.)

2.继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板书作者名)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初读.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指名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2.理解诗句意思.

(1)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1.联系生活中的荷花,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2.让学生静静地听范读,静静地想象.

3.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碧”: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4.小结: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6.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夏季的景象有着不同的特色,关于夏季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课后题)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

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

3.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

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五,归纳总结

学了诗词两首,本课的词与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呢(都是写夏季的自然风光,不同点在于一首是词的形式,一首是诗的形式.

第二十九课 钓鱼的启示教案


第二十九课钓鱼的启示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的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诱导学生写课文标题
??师:小朋友们好!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钓鱼的启示》,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勇气,敢上黑板写课文标题,志愿者请闪亮登场、一展丰采!
二、突出主体,指导学生读课文
师: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用心体会。我相信你们经过十分钟的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朗读兴趣
师:你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读的内容和方式去读。
四、自读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师:下面,咱们仔细读课文,将自己的疑难问题写在黑板上。
生:边默读,边思考,然后,陆续将问题写在黑板上。
五、钢笔描红,辅导学生练写生字
师:仔细读一读课后生字,认真看一看字型结构,然后用钢笔描红、临写、注意书写姿式,做到头正、身正、臂开、脚平放;手离笔尖一寸、眼离本子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教师可以放轻音乐,让孩子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舒畅、愉悦地练字。)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
师:孩子们,《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许多印刷的空白,这是有待咱们开发的“黄金地段”,咱们可以充分利用,在此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欣赏、评价。
二、交流“批注”,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孩子们,看了你们书本上密密麻麻的阅读批注,我知道你们的批注是“丰收”的。下面,大家和我一起交流批注成果,好吗?
生:自由交流
师:(创设对话情景,主持对话)
三、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
1.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两天内完成)
2.摘录文中优美词句。(当天完成)
3.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4.你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本周内完成)
参考资料:
鲈鱼又名花鲈、鲈板、鲈甲、真鲈等,俗称鲈鲛,为浅海近岸鱼种,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交汇处和淡水中。其体长而扁,口大,两颔下长上短,有毛齿,体披小栉鳞,体侧及背鳍散布着黑色斑点。鲈鱼肉质细嫩,味美清香,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第二十二课 观潮教案


第二十二课观潮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目标1、3)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涨潮、退潮的录象或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见过涨潮、退潮吗?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变化。
2.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
2.再默读课文,讨论理解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去之后)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潮(chao)涨(zhang)沸(fei)恢(hui)
薄(多音字)bao(薄雾)bo(单薄)
号(多音字)hao(号叫)hao(座号)
2.认清字形:
注意:(昂、沸、屹、罩、霎)的写法。
3.讨论理解词语:
屹立、人声鼎沸、犹如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新词,口头组词。
2.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1.理解第一自然段:
1)读课文,说说主要意思。
2)理解“奇观”和“自古以来”的意思。
2.理解第二自然段:(潮来之前)
1)读课文,说说潮来之前,钱塘江什么样?
2)思考:课文还交代了什么?
3)理解:“笼罩”、“若隐若现”的意思。
4)“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大家的心情如何?
5)用“等”“盼”的心情读课文。
3.理解第三、四自然段:(潮来之时)
1)读课文,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2)讨论理解:①潮来时,先写什么?
②未见其潮先闻其声,说明了什么?(找出有关句子)
③江面有什么变化?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
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形成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④谈谈自己的感受。
3)理解其中的比喻句。
4)指导朗读,试背诵。
4.理解第五自然段:(潮去之后)
1)读课文,感受潮去之后的景象。
2)说说潮去之后江面的另一番景色。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说说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去之后的壮观景象。
2.再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完成练习册。

第二十五课:小兵张嘎


第二十五课:小兵张嘎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体会小兵张嘎的懂事,勇敢和机智.

3.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小兵张嘎》的电影片段和当时的背景资料.

学生:搜集有关其他儿童团员的故事,观看有关电影.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品质.

2.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用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导入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抗日小英雄,如把敌人引入包围圈而光荣牺牲的王二小,巧送鸡毛信,勇敢机智的海娃……今天,我们来读读小兵张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张嘎到底是个怎样的小兵呢带着问题轻声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就多读几遍.

2.抽读,检查学生是否能读正确,读流利,相机指导”淀”“霎”的读音,”囊”的读音和字形.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的情况.

4.默读,想想张嘎到底是个怎样的小兵(机智勇敢,懂事,爱憎分明……)

三,细读课文,感悟交流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写了小兵张嘎的哪几件事其中哪件事写得最详细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痛失奶奶”“成为小兵”略写,”消灭鬼子”详写.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文章重点,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细读6~11段,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形象,并作上批注.

3.交流:从哪些词句可看出小兵张嘎的机智勇敢,爱憎分明

重点1:嘎子一惊,失声叫道:”哎呀……快预备饭啊!”

由”失声叫道”到”急忙改口高叫道”,把”两个鬼子”改称为”两个太君”,体现了嘎子的临危不惧和聪明机智.

重点2:”说时迟……栽在台阶上.”

(1)勾画出描写鬼子军官的动作的词语.(窜,夹,栽)

(2)从这几个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一方面描写出了鬼子的狼狈相,另一方面突出了嘎子的机智及对敌人刻骨铭心的仇恨.)

重点3:读描写嘎子对手枪的喜爱与渴望的句子.

(1)找出文中三处写嘎子对手枪的喜爱与渴望的句子,勾画出来,再读一读.

(2)嘎子为什么那么喜爱与渴望手枪

(他希望自己能像真正的游击队员那样上战场,打鬼子.)

(3)指导朗读这几个句子.

四,教师总结,迁移拓展

1.回家后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长听.

2.在下次习作中用上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第二十四课:到山下去看树


第二十四课:到山下去看树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常年驻守在冰天雪地的高原的战士们热爱生活,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师生:查阅资料了解高原雪山的气候特点,生活条件.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常年驻守在冰天雪地的高原的战士们热爱生活,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人们把解放军叔叔称作”最可爱的人”,你认为他们的”可爱”体现在哪些方面(抗洪抢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打击外敌,守卫家园;驻扎边疆,捍卫国土……)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写了一群”可爱的解放军战士”,他们的愿望是——(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归纳成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到山下去看树战士们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树)

4.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哪些问题是通过我们自己读书能解决的,再看看我们在读书中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分组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比一比哪组读得最流利.

3.师生共同评价,并相机指导朗读.

4.读了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勾画出相关句子.

2.交流.

(1)这是一座怎样的山

①交流勾画出的句子,并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②补充介绍高原的气候特点,生活条件,深入理解战士们生活的艰苦.

(2)为什么战士们的愿望是到山下看树

在交流中感受战士们长年驻扎在冰天雪地的高原,默默奉献生命的崇高品质.

(3)战士们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树

指导朗读描写胡杨树的句子,体会战士们就像生命顽强的胡杨树一样默默奉献.

3.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体会感情.

交流:重点引导体会”将军缓缓地抬起手来,给我们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包含的深刻含义,领悟人们对战士们的尊敬和赞扬.

4.齐读课文.

四,拓展训练,指导阅读

1.出示句子:

(1)它的叶子常常是晦暗的灰色,至多是个淡绿色,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

(2)那树叶密密的,宽阔的胡杨树呀,随同它光亮的绿色……从此就永远印在我们青春岁月的深处!

2.读这两个句子,注意比较带点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交流.

(1)与银杏,柏树相比”晦暗”的灰色,形象地写出了胡杨树叶子长得不好看,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胡杨树的赞扬.

(2)在高原雪山下显得”光亮”的绿叶,是那么的富有生机,就如战士们年轻的生命,包含着作者对战士们驻扎高原,热爱生活,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的敬意.

4.小结阅读方法: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十七课:江姐》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721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