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班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 人,男 人,女 人。大部分学生热爱学习,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发言,提出不同的看法,绝大多数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善于动脑的学生不多,所以尖子生较少。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很差,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辅导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我们要依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
二、复习内容
本册复习内容分为三大板快:
一、数与运算。整数、小数、分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每种运算的意义及其运算法则。
二、空间与图形。了解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周长、面积、体积的含义,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解决与周长、面积、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测量、识图、作图等技能。
三、统计与概率。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统计图、统计表)、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三、复习目的
小学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复习时要密切联系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为宗旨。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合作交流,使获得的知识更加条理系统,使知识技能结构化,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习惯,在兴趣、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全面达到小学总复习的教学目标。
四、复习总体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经历对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知识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5.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复习策略
1.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实施科学的复习。
青岛版小学数学总复习无论是体例结构、呈现方式、内容安排还是练习的设计都体现创新的思想。因此,教师要正确地把握与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弄清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组织科学的复习,使总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复习的方法指导
对于复习的方法,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合作交流、自主整理等形式;由点到面、先回顾再联系、举例子等学习方式;表格、网络图等表示形式,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回顾与整理的能力。
3.抓住重点,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复习效率。
把所学的全部内容进行一次回顾与整理,内容很多,但是时间比较少,这就要注意抓住重点,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复习效率。对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重、难点及薄弱环节,应着重加以复习,学生已经比较熟悉的知识就可以适当简略,以节省教学时间。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复习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部分拓展性的补充题,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着重帮助他们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1)引导学生主动建构,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体现协作性。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
(4)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总复习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总复习是对全册所学内容的全面回顾、整理与提升。通过复习,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理解,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进而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整个复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回顾整理,第二部分是综合练习。本单元复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正、负数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粉饰的加减法,根据方形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长风体和正方体,复式统计图和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进而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经历回顾整理的过程,学习掌握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归纳、整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评价与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学习情况,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六课时)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课时
分数加减法 1课时
认识正负数 1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课时
方向与位置 1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 1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P119一1212页综合复习的第1一4题。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有关概念,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数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复习态度。
复习重点:
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
复习难点:
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复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的意义、
1、分数的意义。
(1) 5/7这个分数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有( )个这样的单位。
(2)讨论:单位l与分数单位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3)例如:一段钢筋长5米,平均截成6段,每段钢筋是多少米?每段钢筋是全长的几分之几?
指名回答应如何列式计算?说说单位l与分数单位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单位1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分数单位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1份的数。表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是表示两个量的关系。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9=
小结:被除数除数=用字母表ab= (b0)
3、真分数和假分数。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题,课本第121页的第(5)题,要求学生把假分数写在直线上方,真分数写在直线下方。从图中清楚地看出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关系。真分数<l假分数1
二、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l、口答: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什么是约分?什么是通分?什么叫最简分数?
2、做P121页的第(3)题。
3、假分数、整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说一说假分数怎样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带分数怎样化成假分数?
小结:约分、通分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比较分数的大小除了用同分母、同分子比较方法外,还可以灵活地使用,以1为标准,以中介分数作标准等方法进行比较。
三、综合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带分数。
2125米=()千米80分=()小时
1米40厘米=()米4050千克=()吨
2小时20分=()小时76分米=()米
2、填空
( )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一个最简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的积是24,这个分数是( )或( )
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
分母是5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
通分时选用的公分母一般是原来几个分母的( )
分子和分母都是合数的分数,( )最简分数.
两个分数通分后的新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乘积.原来的两个分母一定( ).①都是质数 ③是相邻的自然数 ③是互质数
一个最简真分数,分子与分母的和是15,这样的分数一共有( )
四、总结: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1页1、2、3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P122页综合练习511题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正确解答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能熟练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数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复习态度。
复习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并能进行简算。
复习难点:
进行简算。
复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复习过程:
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法则
1、说说下列算式表示的意义。
7/83/8 7/13+7/13 1-2/7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2、算P122页的第5题。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各应注意什么?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集体讲评。
3、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分,是假分数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法则计算。如果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退1化成假分数再减。
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规定的,再计算下面的练习:
1/15+4/15+7/15 1-2/9-5/9 5/6-(1/2-1/3)
2、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8+5/12+1/8 11/12-(1/12+1/6)
2、师生共同小结: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中要注意应用,提高计算技巧,做到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独
立练习后指名反馈,说说你是怎样看出能简便计算的。
3、解方程:X+1/6=3/4 X-7/15=2/5
四、教师小结: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2页7、8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
认识正负数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南北位两个相反的方向,如果-8米表示一个物体向南移动8米,那么+7米表示( ),物体在原地不动记作( ),如果A点有一个物体,向南移动了4米,记作( ),又向北移动4米,那么他现在的位置在( )。
2、某日黄山傍晚的气温从中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到7摄氏度,这天黄山傍晚的气温是多少?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通过记录相反意义的数量,进一步了解负数的意义
(1)师:生活中也有很多意义相反的量,老师这儿还有几组意义相反的量,你们想不想听?那就是边听边把它们记录在这张表格中。(出示记录表)记录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2)依次出示三句话,学生记录。
① 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珠穆朗玛峰搞出海平面8844.43米;
② 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③ 助民超市,三月份赚了16900元,四月份亏了127元,五月份赚了15200元。
④ 小明妈妈到银行存入800元,小红妈妈到银行取出200元;
2、反馈学生记录情况,集体讨论。(展示学生作品)
3、让我们再来读几个正负数。(出示:+100、-75、-1.8、38)这个38前面怎么没有符号?你认为它是正数还是负数?为了简便正数前可以不写正号。谁能来说几个正负数?(生:)
说得完吗?说不完怎么办?(板书:)谁再来说几个负数?(生:)说得完吗?(板书:)正数前的正号可以省略不写,那么负数前的负号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正、负数和0的关系。
师:现在黑板上有很多的数,我们来给它们分分类好吗?谁能用一个圈把所有的正数圈出来,再用一个圈把所有的负数圈出来。(生圈)(注意:要把省略号也圈进去)0表示什么呢?(生:0是分界点)那0属于正数还是负数呢?(出示:所有的正数都比0大,所有的负数都比0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借助实例,解释应用
(一)引导学生举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生活中你还曾经在哪见过正负数?(生举例:)
(二)重点讨论
1、做112页4题。
2、下图每格表示1米,小华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A小华从0点向东行5米,表示为+5,那么从0点向西行3米,表示为( )米。
B如果小华的位置是+7米,说明他是向( )行( )米。
C如果小华的位置是-8米,说明他是向( )行( )米。
3、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讨论:风速怎么会有负的呢?(请两生分别代表刘翔和风速表演,是相反的)
师:如果风速是+0.4米,又是什么意思呢?(再请学生表演)
四、总结:生活中有更多的负数等着同学们去探索、发现,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一定会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2页7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空间与图形方向与位置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数对确定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看简单的平面图、根据方向和位置描绘简单的线路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查漏补缺
1.自我整理: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独立整理所学知识,列出知识提纲,以备组内交流。
2.组内交流,教师注意倾听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组间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梳理。
二、综合练习 巩固深化
1、读图
引导学生阅读平面图,分清方向和各个场所的大体位置。
2、复习数对
(1)用数对表示它们的位置:少年宫 图书馆 照相馆
(2)总结反思:用数对表示位置要注意什么问题?
(3)同桌进行写数对,找位置的游戏。
3、复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1)图书馆在少年宫的 偏 方向。
(2)少年宫在王明家的 偏 方向。
(3)总结反思: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要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
提的问题可以有:
集贸市场在王明家的 偏 方向。
集贸市场在少年宫的 偏 方向。
图书馆在照相馆的 偏 方向。
4、复习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
(1)王明从家到图书馆可以怎样走?
(2)王明从家到游泳馆怎样走?
(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
提的问题可以有:从图书馆到少年宫怎样走?从少年宫到游泳馆怎样走?
从照相馆到少年宫怎样走?从王明家到集贸市场怎样走?
三、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出示在方格纸上的学校平面图
(1)先想象学校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在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
(2)对学校的布局进行设计。
2、做综合练习18题
四、总结: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2页7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复习内容:
长方体与正方体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能正确、灵活地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数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复习态度。
复习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复习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复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复习过程:
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板书: 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相等分3组,每组4条棱相等长、宽、高
正方体都相等都相等棱长
2、什么叫做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怎样求?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3、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单位有什么?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35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2.06立方米=()立方分米
0.24立方分米=()升=()毫升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实际应用
1、把一条长60厘米的铁丝焊成一个正方体模型,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这道题关键是已知棱长总和,求每条棱的长度。然后再求表面积和体积。
2、某校用石灰粉刷教室的四壁和顶棚、室内长8米,宽6米、高4米,扣除门窗15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用石灰0.25千克,共用多少千克石灰?
这道题是表面积求重量的问题,关键是先要判断,求几个面的面积总和(五个面)最后再求重量。
3、一个粮仓,里面长20米,宽12米,如果存放的稻谷高3.5米,一升稻谷的重量是0.78千克,这个粮仓存放的稻谷多少吨?
这道题是容积求重量的问题,求容积先求体积,再换算成容积,最后求重量。
4、一个铁油箱,长和宽都是25厘米,高40厘米。做这个油箱至少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能装汽油多少千克?(每升汽油重0.82千克)
这道题前半题是求油箱的表面积,后半题是先求容积,再求重量。学生往往做成表面积求重量,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注意单位的换算。
三、全课总结:
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在实际中应用较广,在解题时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弄清是求表面积,还是求体积的问题,如果是求表面积的问题,还要弄清求几个面。在求积时注意单位换算。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3页13、14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统计图和可能性
复习目标:
通过对统计知识和可能性的整理与复习,加深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可能性的应用有更深的理解,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统计知识体系。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回顾,明确目标
二、解决问题,系统构建
(一)调查搜集数据,复习制作调查表
1、独立思考。
谈话:如果你是活动组织者,要决定活动内容你打算先做什么?
2、班内交流。(引导学生回顾调查表的制作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3、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
4、回顾整理数据应该注意什么的问题?
(二)通过制图,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1、独立思考。
2、班内交流。
3、比较辨析。
4、解决问题。
谈话:观察统计图,你认为选择哪项活动合适?说说你的理由和建议。
5、整理关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三)通过读图,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1、独立思考。
2、班内交流: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对两位同学的体温有什么建议?
3、整理关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谈话:通过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你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四)学生回忆,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三、拓展练习,发展提高
1、独立制作统计图。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出示未完成的第二实验小学对2003年入学学生五年中每年的平均身高变化统计图。)
2、班内交流。
谈话:谁来展示一下你制作的统计图?说出为什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理由。
3、掷飞标游戏。
(1)飞标掷向哪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是几分之几?
(2)飞标掷向哪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是几分之几?
(3)飞标掷向哪两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同样大?是几分之几?
4、砸金蛋游戏。
(1)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砸到钢笔,书包的可能性分别由多大?
(2)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砸不到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有两个人依次砸蛋,谁先砸中钢笔谁算赢,你认为公平吗?
四、总结全课,系统整理
谈话:同学们,通过复习复式统计图和可能性,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3页13、14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第十册课外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1、择优读书法
2、欣赏与借鉴
3、感想型笔记
4、五步阅读法
5、批注笔记
6、抓事件读写人
7、领悟表达
8、快速阅读
9、阅读外国作品
课题1、择优读书法课型指导训练课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择优选读的方法,并进一步拓宽阅读面,在实践训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和习惯。
课前准备总结选择书籍的方法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尝试激趣
导入训练 1.教师摆出一大堆图书,并要求在最快的时间内选择自己所要图书。
2.组织学生交流在择书过程中的方法
3.提出课题:试问今天才这么些书,如果有一个图书馆那么多书,你读得完吗,那就应该选择自己喜爱和需要的书来读。板书课题。 1.学生选书,想想自己选书的方法
2.全班交流择书的方法。
指导方法
尝试练习 1.指导择优读书的方法:
优的标准:①内容好,使人积极向上。②语言优美。能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方法:一是先看首尾,摸清来势。二是倒读。三是不读读不懂的书,四是长篇小说跳过去继续读。
2.进行尝试练习,进入图书馆进行择优选书。
3.组织交流。
4.小结方法和心得。方法:
1.学生学习择优读书方法。
1、去图书馆选书
3、小组交流选书方法,进行全班交流:
①根据自己爱好选择,或根据老师和家长推荐进行选择。②按类找书。
③运用方法进行浏览,确定优劣。
④注意爱护书籍。
设问延伸
巩固方法1、设问;你以前上怎样择优读书的?以后该怎样择优读书?
2、组织交流。
3、小结;书籍是文化和智慧的载体,是前人劳动成果的结晶,我们学会了择优读书,就能在知识海洋中撷取属于自己的那朵浪花,愿同学们阅读更多的好书,掌握好人类进步的阶梯,取得更大的进步。1、学生讨论
2、全班交流
布置作业
巩固方法回家把自己选到的好书阅读,记下你阅读好书的体会。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向父母汇报选书的感受。
-1-
课题2、欣赏与借鉴课型实践体会型
教学目标1、学会学生欣赏与借鉴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健康成长。2、初步阅读欣赏文章中的精彩部分,读写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鉴赏与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准备精彩部分的幻灯片。回忆学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理解题意,激趣导入。1、板题提问:欣赏与借鉴
什么叫欣赏与借鉴?说说学这种本领的好处?
2、组织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地阅读时要学会欣赏,欣赏是为了积累,更是为了提高,在欣赏的同时学会借鉴,使自己的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让我们自己也学会表达。学生全班讨论,说说欣赏与借鉴的意思。
欣赏:指对所阅读的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深入细致的反复品味。
借鉴:就是在欣赏的基础上吸取思想意义上熏陶,写作技巧上的精妙。
尝试练习
明确方法1、教师提出欣赏阅读的要求:
①看文章的思想内容,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②看文章的构思,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③看文章的语言表达,领悟语言之魅力。
2、组织学生尝试欣赏《二泉映月》3、教师小结: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入手欣赏,采用朗读、想象、体验、领悟等方法进行
4、评选欣赏之星。
1、学生尝试欣赏《二泉映月》。
①看内容:体验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②看构思,感悟了文章对环境和阿炳内心的描写。③看语言:生动的泉水描写和内心的刻划。
2、交流感受悟和方法
借鉴训练
体验好处。1、出示练习:①背诵四、五自然段。②模仿描写环境及内心。③摘录优美词语。
2、组织交流检测,总结借鉴方法:学生练习,组织交流。
背诵、模仿、积累,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课外延伸
培养习惯。1、提供鉴赏阅读方法:1.注重语感 语感,是指读者的语言感受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基本条件。2.展开想象 想象,是指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必要途径。3.深入体验 体验,是指读者的情感反映活动。4.力求领悟 领悟,是指读者的理智认识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高级层次。
2、布置作业,进行欣赏阅读。自选书籍阅读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并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做好读书笔记和摘录。
-2-
课题3、感想型笔记课型实践体会型
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写笔记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感想型笔记的类型、作用及其方法,在实践中体会。
2、激发学生对笔记的兴趣,养成边读边思和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1、整理一下自己以前记的笔记,准备交流,布置阅读《二泉映月》。
2、准备练习用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迁移,尝试导入。1、复习展示:
①说说什么是读书笔记。你写过哪些读书笔记?②谈谈读了《二泉映月》感想。
2、学生交流,
3、小结板题:笔记是在读了某一篇文章或得到了新的知识后自己的见解。读书笔记已学过读书摘记。
今天我们要学一种新读书笔记:感想型笔记。1、学生自由地谈谈对笔记的认识。
2、交流阅读《二泉映月》感想。
①阿炳对命运的抗争,
②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③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明确要求,尝试练习。1、点拨概念和方法:①记笔记前要认真阅读,注意重点,做好批注。②掌握感想型笔记的要点。(1)可以谈谈自己读了文章后的随想。(2)针对文章中的某一方面展开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2、进行尝试练习。课后补充课文《二泉映月》写感想型笔记。
3、组织交流,总结方法。1、明确概念和方法。
2、学生尝试练习。
3、全班交流,了解感想型笔记的基本要素:
①交代所读作品名称。
②简介作品内容。
③读后感想。
④插入与“感受”联系的事例,进行夹叙夹议。
训练交流。感悟方法。1、出示练习:找课外书中的文章进行练习,认真读完后进行笔记。
2、组织交流,总结写作方法:
①读懂作品,这是写好笔记的第一步。
②归纳出读后感想。
③选定所要引用的原文内容。
④寻找有关事例。
⑤谋篇布局,安排写作提纲
1、学生练习,组织交流。
2、弄清写作方法
实践体验
培养习惯。布置作业:在课外阅读中运用方法,练习感想型读书笔记,开展班级感想型读书笔记展示活动。开展阅读,做也感想型读书笔记。
-3-
课题4、五步阅读法课型练习体会型
教学目标2、指导学生明确五步阅读方法和途径,并能在实践中加以体会,不断提高。
2、认真处理好五步阅读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了解阅读掌握的情况,准备练习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迁移,尝试导入。1、说说你平时进行阅读的方法?在阅读中有什么收获?
2、学生交流,小结板题:
近五年来大家学了许多阅读方法,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好处,今天我们又要学一种阅读方法,这就是五步阅读法。1、学生介绍自己的阅读方法。画读法、朗读法、划读法、议读法、摘读法、避读法、疑读法、三步读书法、名人读书法。
2、学生交流谈感受。
①获得了知识。②提高了阅读能力。③提高了写作水平。
④提高了思想水平。
明确要求,尝试练习。1、老师出示五步阅读步骤:
①浏览: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对书有大体的了解。
②发问:一边粗读一边提问。
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四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
④复述:回忆书中的内容,看自己发问
⑤复习:隔一段时间再重复一次。
2、进行尝试性练习。课后补充课文《杂交稻之父》进行五步阅读。
3、组织交流。教师小结;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自我检查学习促进巩固记忆,获得新的体会⒈明确要求。
2、浏览(2)发问(3)阅读(4)复述(5)复习⒉学生尝试练习,小组讨论。
①浏览:培育杂交水稻
②发问:外国人说不行,为什么袁隆平还要培育?
③阅读:共8节,分四段。第一节批“伟大”
④复述:想想培育过程。⒊全班交流。巩固五步阅读法
训练交流。
感悟方法。1、出示练习:找课外书中的文章进行练习。
2、说说你学了五步阅读后的感想。学生练习,组织交流。
实践体验,
培养习惯。出示练习,自选文章进行五步阅读,思考从中你又得到了哪些知识。开展五步阅读,做笔记。
-4-
课题5、批注笔记课型实践体会型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明确批注笔记方法和途径,在实践中体会;初步掌握批注笔记方法和途径,提高阅读的能力。
2、通过训练,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复习以前的读书笔记,准备相应的阅读课本
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迁移,尝试导入。⒈提问反馈:我们都学了哪些读书笔记?你平时常用什么方法阅读呢?
⒉揭示课题:批注笔记:
⒊解题:批注笔记法就是在阅读时把文章要旨、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它的作用就是提出自己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1、学生复习回顾以前所学读书笔记,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提纲式笔记、摘录式笔记、提要式笔记、感想式笔记……
2、理解批注笔记。
明确要求,尝试练习。⒈让学生说说如何理解批注读书笔记方法。
2、教师介绍批注笔记方法:
批注笔记内容:①注释: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概念。②提要:在读书中,边看边思考,标节段写大意,。③批语:各种感想、见解、疑问。④警语:值得重要的地方,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等字样。
3、进行尝试练习。
4、组织交流,进行小结。批注笔记既帮助了理解,又有利于记忆,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这样就便于把握文章的脉络,然后复习浏览时,可一目了然常常会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并为今后重点阅读提供条件。1、谈谈对批注笔记的初步理解。批注笔记的形式有3种:①是“眉批”,即批在书头上;②是“旁批”,即批在句子旁;③是“尾批”,即批在一段之后。
2、学生尝试练习,小组讨论。
①注释:如启蒙:让初步学习的人获得入门的知识。
②提要:第四节后写上妈妈在月光下为我唱歌谣。
③批语:在题目边上批“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为题目?
④警语:在结尾节后写上“重要”。
3、全班交流,说说运用批注笔记的好处。
训练交流。巩固方法。1、出示练习:找自读课本上的文章进行练习。
2、组织交流,进行小结。1、说说批注笔记法的运用方法。①边读边思②发现重点和和疑问③标好节次及段落④写好批注
实践体验
培养习惯课后自选文章阅读,写好批注笔记。开展阅读,做批注读书笔记。
-5-
课题6、抓事件读写人课型实践体验型
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写人文章的特点,运用抓事件读懂写人文章的方法,领悟人物特点。
1、初步认识定人文章语言特色,培养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1、则有写人文章的幻灯片
2、了解学生的阅读写人文章情况。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检测激趣
导入新课1、出示题目:选择什么题目是记事文章?有什么共同点?①钱学森②天游峰的扫路人③广玉兰④海天骄子⑤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小结:在丰富多彩的生活里会遇到许多人物,会给我们教益、启迪、留下美好回忆。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阅读写人文章。1、学生根据教师提问回答问题:
记事文章有①钱学森②天游峰的扫路人④海天骄子
共同点是六要素:①都写一个主要人物②用一件或几件事件
写人记叙文就是选取一件或几件事情,刻划人物特点的文章。
出示范例
体会方法1、出示故事《钱学森》,《海天骄子》填充:
项目内容
钱学森海天骄子
人物
事件
特点
2、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填充内容及体会人物的特点。
3、组织讨论,总结阅读记事文的方法。
①读一读,了解文章内容。
②找出人物和事件。
③思考人物特点。
④体会故事感情。
1、学生填充。
项目内容
钱学森海天骄子
人物钱学森柏耀平
事件回国服务苦练技能
当好舰长
特点热爱祖国
为国服务刻苦钻研
严格训练
2、学生小组讨论,说写人记叙文的内容及人物特点。
3、全班讨论写人记叙文阅读方法。
实践体验
感悟方法1、出示课外阅读写人记叙文,用刚才方法读懂它的。再想一想告诉我们人物的特点?
1、全班交流,巩固方法。
3、评选阅读之星,给阅读之星颁奖。1、小组讲人物事件及表达的人物特点。2、全班比赛,总结方法。
3、推荐和评选阅读之星。
布置作业
巩固拓展布置作业;用学到的方法阅读课外书籍,参加全班读书笔记展示。回去读书,用上在课堂里学到的方法,写好读书笔记
-6-
课题7、领悟表达课型练习体会课
教学目标1、知道领悟表达的重要和方法,培养敢于自我表达和判断。
2、学习文章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提高表达和阅读能力,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明义激趣
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领悟表达
2、明确领悟表达的意义。
1.明白领悟表达的意义。表达方法一般指文章的“构思、选材、谋篇、分段、造句、用词”等,就是作者的写作方法,阅读时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就能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尝试练习
明确要求1.尝试练习,出示《天游峰的扫路人》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提出思考问题;
①主要写了什么?②文章是怎样选择和安排内容的?③怎样来突出老人的个性?④还有什么样地方写得好?
2.组织交流,。
3小结:领悟表达的方法
①了解文章主要内容。②琢磨选材和内容安排③揣摩表达方法。
④品味开头与结尾。
1.学生尝试阅读。
①主要写扫路人不辞辛劳地工作,多没感到苦。反映老人开朗、豁达,崇尚自然的特点。②按事情顺序安排:山峰险、遇老人、作交谈。③语言、对比、环境。④开头:山峰险和结尾笑声描写,令人回味。
2.学生理解。
读写结合
巩固方法1、运用阅读《天游峰的扫路人》领悟文章表达方法,仿写一段文章。
2.组织检查交流。
3.小结:读文章要学会自己去感受作品中的优美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对文章的鉴赏能力会逐步提高,习作也会越来越好。1.学生用这种方法进行写作。
2.小组交流。
布置作业
巩固方法要求学生回去运用领悟表达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用领悟表达方法阅读课外书进行课文预习和读写结合。
-7-
课题8、快速阅读课型实践体会型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实践,使学生能领悟快速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读书好习惯,提高阅读水平。。
课前准备1、一张写有短文的幻灯,了解学生的抓住快速阅读情况
2、学生回顾抓住快速阅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尝试激趣
导入新课1、出示课题和短文,限时3分钟让学生说出郑和处西洋的基本情况。
题目:《郑和远航》
2、组织讨论:抓住重点的方法。
3、小结:一目十行。一眼看十行是不可能的,但用来形容读书敏捷,这就是速读。当今科技飞跃发展,各种书籍浩如烟海,要浏览大量书报,确实需要点“一目十行”的本领。1、学生说出郑和处西洋的基本情况和读书方法。
基本情况: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出洋七次,经过三十多上国家,达到了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表现了中国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
方法:
①集中注意力。②一句一句地看。
③边看边记。
介绍方法
体会文意1、介绍方法。快速阅读的七条要领①不要反复浏览。②采用“筛选”式阅读法。③要默读,不要朗读。④要聚精会神地阅读.⑤提倡有理解地阅读,抓住实质性的关键词。⑥运用要领记忆的基本方法。⑦运用多种形式,经常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
2、组织阅读《三打白骨精》指导学生小组内交流。
3、教师小结。1、学生学习方法
2、学生阅读,小组内交流,说说快速阅读要注意什么?①不回读。
②不出声。
③不集中
3、小组推荐代表上台说说阅读方法。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②扩展自己的视距。③培养自己的有意注意。
体验尝试
感悟方法2、出示练习《水浒传》选回运用速读方法进行练习
3、全班交流,总结方法。
3、给阅读之星颁奖。4、学生自读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
5、全班交流总结方法。
3、评选阅读之星。
实践体验
巩固拓展布置作业:回去自选内容进行快速阅读,用上在课堂里学到的方法,说一说你的理解,讲给你的父母听一听你的收获,让他们也来夸夸你。回去实践,并写下你懂得的意思以及快速阅读体会,记在你的读书笔记本上。
-8-
课题9、阅读外国作品课型实践体会
教学目标知道反复读是读懂外国作品的主要方法,了解外国作品阅读应经历有三个阶段,激发学生阅读外国作品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前阅读《穷人》、《凡卡》、《鲁滨逊漂流记》、《童年》等作品。
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检测激趣
明标导入1、出示书名:
《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童年》、《昆虫记》问这是什么作品?读这些作品有什么困难?
2、小结,说明原因,激发学习兴趣。因为国情不同,外国的人名、地名又长又拗口,给学习造成很大障碍。那么,这座“文山”如何铲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的方法。板题:“阅读外国作品》1、回答老师问题:
①这都是外国作品。
②尝试说说读外国作品有什么困难:难于理解,效果不佳。
2、了解原因,明确本课目的
合作讨论
弄清方法1、组织讨论阅读外国作品的方法和途径。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①阅读文字阶段。标人物,理内容。
②感悟理解阶段。解人物,探特点。
③整理记忆阶段。记作者,学特色。
3、尝试阅读《福尔摩斯的推断》,你读了几遍,知道了什么?感悟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印象?
4、小结;①反复阅读了解主要内容。②阅读要与思考相结合。
③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人物特点。
1、小组交流,全班讨论。
①先通读一遍,克服障碍。
②再细读一遍,理解内容。
③最后精读,提高水平。
2、尝试阅读《福尔摩斯的推断》。
①福尔摩斯推断军曹的故事。
②正确推断是仔细观察的结果。
③福尔摩斯是个善于观察,正确推断的人。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特点。
小组合作
实践操作1、提出要求:交流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童年》的体会。
2、教师小结:还可以运用阅读前言、序言、寄语、导读等来加快阅读的速度。1、学生小组讨论。
①走近作者,了解时代背景;②分清主要人物及事件;③把握人物特点,探讨选材、构思、语言特点。
2、全班交流。
课后拓宽
读读画画课后进一步阅读外国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雾都孤儿》,做好读书笔记参加全班展示。学生回家阅读外国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雾都孤儿》,参加阅读交流。
-9-
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
关注污染分数加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公倍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面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通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通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对分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并会运用其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意识与能力。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通分
课时安排: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及通分 2课时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
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混合运算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61页异分母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及对分数单位的理解;能掌握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方法,理解通分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在实践中逐步抽象概括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并能主动寻求证据给出证明。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练习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乐于助人、为人要公正、遇事不能盲目冲动等。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比较。
教学难点:
理解通分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下面是在投票确定2008年奥运会到底在哪个城市举行时,四个城市得票数占投票总数的情况。
你能确定最终获得主办权的是哪个城市吗?
2、北京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于是开始了口号的征集,大家都积极参与,这是通过三种方式参与人数占参与总人数的情况。
E-mail 1/2 普通信件 1/3 手机短信 1/6
你能知道哪种方式参与征集的人最多吗?
2008年奥运会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我们国家举办奥运会,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大事。环境污染的问题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请看大屏幕。(厨师情境图)
二、自主合作、主动探索
1、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堆放处理的垃圾与填埋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师:怎样比较哪类多?(比较一下七分之三和五分之二的大小就行了。)
怎样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让学生讨论后回答。按照自己的想法试试看。
2、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领悟不同的比较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很会研究问题,你们的方法其实都是将新知识转化成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是我们研究数学经常用到的方法。我们这种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你们根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将七分之三的分子分母都乘5,五分之二的分子分母都乘7,两个分数的分母都变成了35。)
师:像这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相同的分母35就是它们的公分母。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分数可以适用于任何两个分数。
让学生明确:先通分再比较,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2、练习:2000年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在奖牌榜上名列第三,2004年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名列第二。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名次如何?体育报和新浪网分别进行了预测调查:
我们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出两种媒体调查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我们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通常情况,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有的时候我们灵活地选择方法,那比较起来更方便快捷。
1、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方案公开向社会征集,认为用长城图案的占3/10,用天安门图案的占5/8。请选用适当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看选用哪种图案的人多?
2、2008奥运会赞助产品伊利奶粉,每1千克中含有2/5千克蛋白质和3/10千克淀粉。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比较蛋白质和淀粉哪种成分的含量高?
3、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五年级的同学出了奥运主题小报。其中小明用了 小时完成,小青用了 小时完成,小红用了 小时完成。谁完成的速度最快?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1、2题。
2、拓展作业:同步的部分练习。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时相同的分母就是它们的公分母。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分数可以适用于任何两个分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62页第二个红点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难点:
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
分数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 练习? 相互评价? 交流(3分钟)
二、合作探索:
1、出示例题:你会比较3/4和5/6吗?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 ,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
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 注意方法的规范。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2、小结: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3、练一练: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63页练一练
(2)自主练习第七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再做。
4、教师出示: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可以安排为擂台赛)
7/11和15/22 5/21和3/14 3/8和5/12
做完后集体订正,请同学评讲。
三、巩固练习:
1、据调查,截至2002年底,日本学生中小学生的1/4、初中生的1/2、高中生的16/25裸视力不足5.0,那个学段裸视力不足5.0的学生比例大?
2、出示课本练习63页第7题? 把下面分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1/2 3/8 2/9 4/7 11/20 4/15
比1/3大的分数有:
比1.3小的分数有:
师生讨论:怎样快速的分类?
3、小明:我10步走了6米, 小红:我7步走了4米。 问:谁的平均步长长一些?
4、小组讨论,明确解题步骤。
四、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8、9、11题
2、拓展练习:下面3名小棋手某一天训练的成绩统计谁的成绩最好?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65页信息窗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和验算。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及迁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运用通分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和分数做朋友。能告诉老师你喜欢和哪个分数做朋友吗?(学生举例,师板书分数,在8 个左右)
2、现在请你任选其中两个分数 ,组成一个加法或减法算式。比一比:谁写的又快又多
交流汇报,板书算式
你愿意给它们分分类吗?同桌合作,并说说你分类的依据。
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圈成左右两块。
左边这一组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你能找一个与同意思相反的词吗?(异),请同学们猜一猜: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什么?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1、看信息窗2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怎样列式?你有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分数的分母不同,能否直接相加?
对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对?(得出结论,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3、归纳小结:你认为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应怎样进行?
板书: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进行计算。
4、尝试巩固
任选黑板上一加法算式计算,同桌交换批改。
5、挑战减法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请你猜一猜: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应怎样计算?(学生主动猜测)
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我想请大家自己来证明,好吗?
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算式进行计算,然后归纳方法,并再次进行尝试。
小组交流。交流渗透验算的方法。
三、课堂百草园
1、知识窗
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 ),然后按照()法则进行计算。
2)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 )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化成( )分数再加减。
2、出示自主练习4题,填一填,哪个得数小于1/2,哪个得数大于1/2?
学生计算,相互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
四、总结: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它的方法吗?(补充板书)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2、3、5题
2、拓展练习:同步的部分练习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5+1/2=4/10+5/10=9/10
(2)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2.列式计算.
(1)1/2与2/3的和是多少?
(2)8/9减去3/8的差是多少?
3.大东村计划用果园面积的1/4中苹果,1/3种梨,5/12中山楂。
(1)中苹果和梨的面积已攻占果园面积的几分之几?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7、8题
2、 拓展练习:同步的部分练习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3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把异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进行计算,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三个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把异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来计算多个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并能够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配套教材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指名回答:什么叫通分?通分的方法是什么?
2、课件出示:把下面每组分数通分。
1/5 、 1/2 、 1/10 1/2、1/3 、1/6
二、新课
1、教学信息窗3的红点。
课件出示信息窗3信息图,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根据你所知道的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受交通噪音污染的城市一共占几分之几?)
先让学生列式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引导学生想到首先要进行通分,然后再进行计算。鼓励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计算。
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计算的过程,教师板书学生的计算过程。鼓励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请大家看68页的红点,看一看课本上的计算方法。
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种方法?
小结:异分母分数连加,要应用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的法则,先通分再计算。计算,可以分步通分、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加减。同学们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2、变题:把上题-改为+该怎么做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3、出示信息窗的绿点,找一名学生到板前计算,其他同学用练习本做。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信息反馈、师生评价
1、完成自主练习1题
提醒学生根据分数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补充练习
1-1/3-1/4-1/6 2/3+1/4+5/8
四、全课小结:
三个以上的异分母分数相加减,通常怎样计算?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2、4题
2、拓展练习:同步的部分练习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P70-71页完成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使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养成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使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检查预习
1、口答: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加减混合运算是同一级运算,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遇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2、投影出示下面一组题:
38+25+62 5.4+7.1+2.9
12.5-4.8-5.2 2.5+0.75+7.5+0.25
你想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单?
二、设疑激趣、自主互学
1、出示70页5题,独立完成后,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用哪些方法简单?讨论后回答问题。
2、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连减中的计算方法在分数的计算中适用吗?举例说明。
3、根据学生的举例情况板书。
4、概括: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连减中的计算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5、出示题
①这是一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你能说出这道题的运算顺序吗?(从左往右计算)
②在计算之前,先要做什么?(先一次通分) ③通分以后,再怎样计算? (通分之后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让学生试算,同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6、归纳小结: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从左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进行计算比较简便。能用简便方法用简便方法计算。
三、信息反馈、师生评价
1、完成我学会了吗练习题。
2、解方程:
X+3/7=4/5 X-3/8=1/2 X+4/9=1
四、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8、9题
2、拓展练习:同步的部分练习
课后反思:
把握整体注重归纳讲究方法突破弱点
——三年级复习指导
一、明确学习目标,讲究方法
要搞好复习首先就要掌握知识要点,把握教材的目标。本学期,主要掌握以下几方面:
字
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
复习方法:
1、字音方面,利用生字表让学生就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进行自主归类。
2、字形方面,加强听写。(家长全面听,同伴、老师有侧重地听,重在易错难写字、读音不准或多音字)
3、字义方面,通过组词,说句子帮助理解(可以布置书面作业,可以互帮互助的形式)
词语
(一)反义词练习
1、课本P15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由意思相反的字组成的词)
动静、得失、吞吐、详略、攻守、进退、始终、呼吸、是非、爱憎
方法:
(1)为了帮助理解、记忆,可以给这些词后面再补充两字
动静(皆宜)、得失(取舍)、吞吐(自如)、详略(得当)、攻守(平衡)、
进退(两难)、始终(如一)、呼吸(均匀)、是非(不分)、爱憎(分明)
(2)拓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课外的积累,加深对这类构词方式的印象。
明暗、对错、软硬、真假、抑扬、起伏、昼夜、深浅、张弛、文武
2、课本P31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读读认认
清对浊廉对贪
功对过正对偏
奖对惩优对劣
善对恶勤对懒
方法:对这些单音节的反义词可以变为双音节的反义词去帮助理解、记忆
(清澈对浑浊)(廉洁对贪污)
(功劳对罪过)(公正对偏心)
(奖励对惩罚)(优势对劣势)
(善良对凶恶)(勤劳对懒惰)
3、复习册P10第十七题、十八题
(二)数量词练习
1、课本P15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我会填
2、拓展: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如常用的、特别的
(三)成语积累:
1、课本P16语文园地一《读读背背》
描写花草的:
描写日月的:
描写山峦的:
2、课本P69语文园地四《读读背背》
关于勤奋学习的:
关于专心学习的:
3、课本P70语文园地五
看图说成语:
4、课本P119语文园地七《我的发现》
AABC式的成语:
5、课本P137语文园地八《日积月累》——读读记记
(1)数字式成语:
(2)ABAC形式:
(3)AABB形式:
(4)反义词形式:
补充:
AABC
念念不忘夸夸其谈孜孜不倦欣欣向荣节节胜利
循循善诱比比皆是斤斤计较心心相印扬扬得意
AABB
轰轰烈烈老老实实蹦蹦跳跳冷冷清清真真假假
吵吵闹闹规规矩矩唠唠叨叨日日夜夜形形色色
ABCC
风尘仆仆怒气冲冲书声朗朗生机勃勃议论纷纷白发苍苍
神采奕奕、温情脉脉、小心翼翼、喜气洋洋、逃之夭夭想入非非
ABAC
不B不C
一B一C
无B无C
有B有C
大B大C
自B自C
又B又C
不三不四
一心一意
无忧无虑
有始有终
大模大样
自暴自弃
又惊又喜
不慌不忙
一生一世
无影无踪
有声有色
大是大非
自吹自擂
又冷又饿
不屈不挠
一针一线
无缘无故
有血有肉
大摇大摆
自高自大
又高又大
不亢不挠
一草一木
无边无际
有头有脸
大风大浪
自给自足
又白又胖
不伦不类
一言一行
无法无天
有利有弊
大吃大喝
自生自灭
又吵又闹6、关于成语故事的:杯弓蛇影、画龙点晴、夜郎自大、盲人摸象、买椟还珠、画龙点睛、一鸣惊人、名落孙山、井底之蛙
7、关于寓言故事的:刻舟求剑亡羊补牢对牛弹琴守株待兔狐假虎威拔苗助长
画蛇添足庖丁解牛望洋兴叹杞人忧天愚公移山滥竽充数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守株待兔
8、关于神话故事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开天辟地、精卫填海、擎天之柱、愚公移山
后羿射日含沙射影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叶公好龙
(四)同音字P69、一字多义(多义字)P87语文园地五《我的发现》、多音字P103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形近字P137《我的发现》
复习要求
1、以上四种类型的字,课本都以“我的发现”的方式让学生发现特点,找出规律。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做“我的发现”这类题目,一定要让学生打开思路从音、形、义等多角度去思考,避免惯性思维。(在第五、六单元的测试中,有一组字很明显是一组为平舌音,一组为翘舌音,但部分学生以惯性思维只从字形方面考虑,因此规律难以概括。)
2、“多义字”与查字典结合起来,体现在义项的选择。
3、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多体现在组词方面,选择题等常见的题型方面。
具体练习:
复习册P8十三、十四题
(五)词语搭配:
如课本P69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我会填中“的、地、得”的运用
复习册P11第二十题
句子
(一)比喻句练习:
1、课本P31语文园地二我的发现
2、课本P48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读读记记
3、复习册P17、P28
常态练习:
(1)把一句话改成比喻句
(2)用比喻词造句
(3)把句子补充完整
(二)反问句练习:
(1)课本P48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
(2)复习册P18第七题
(三)复句
在说明文《太阳》一课中,多次出现了转折复句和条件复句。
如:
1、“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转折复句)
2、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条件复句)
必背内容:(包括词、句、段、篇)
一、古诗:
(1)《咏柳》、《春日》、《乞巧》、《嫦娥》
二、课文
P2《燕子》、P8《荷花》、P18《翠鸟》、P41《画杨桃》(倒数第二自然段,老师说的话)、P52《和时间赛跑》、P72《可贵的沉默》喜欢的句子、P106《太阳是大家的》、P108《一面五星红旗》感人的句子、P130《女娲补天》生动的句子
三、课后内容
1、珍惜时间格言:P55
2、描写月亮的诗句:P95
四、语文园地(读读背背、读读记记)
P16、P32、P48、P49、P69、P88、P104、P120、P137
补充表现友谊的名句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争报恩》
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于平时的教学中形成,复习只能是一个加强、提升的过程。所以复习的重点不是放在怎么读,而是放在怎么审题、怎么解题的方法上。如:在做阅读题时先要求学生把短文读一遍,大体知道短文讲了什么内容,再读读短文后面的习题,带着这些问题把短文再读两遍,然后再动笔答题。在答题时要注意格式:问答题要写答,回答问题要完整。在做每一道题时,要求学生审清楚题目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
教师可根据教材出一些阅读题或从学校定的试卷中选择一些阅读篇目,多让学生见各种题型,在做之前先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再让学生当堂完成,当堂分析、讲解,以提高复习效率。做一道题有一道题的效果。尽量不要让学生带回家完成对于错得多的题不要只讲答案,一定要讲方法,让学生知道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思考?为什么这样回答?如: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的题,可用换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来做。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作文
回顾这个学期写过的八篇作文,分别是:
一、介绍家乡景物(写景)
二、关于环境保护
1、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说明文、调查报告)
2、可以发挥想象,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想象文)
3、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写事)
三、介绍自己(写人)
四、介绍自己的绝招(写事)
五、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或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感人的事(写事)
六、写未来的一样感兴趣的东西(想象文)
七、自由作文
八、编一个“我变成……”的故事(想象文)
复习方法:
习作的复习应以方法为主而不应以写为主。
首先复习如何审作文题目。拿到一个作文题目至少读三遍:一读想想这次习作让我们写什么?二读看看有哪些具体要求?(可用线画出并标1、2、3)三读看有没有遗漏的要求。
其次是对本册教材中的八篇习作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列出简单提纲,老师对这八篇作文要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列出简单提纲,指导学生在遇到这一类习作时知道从何处入手去想、去写。归纳一下,本学期主要有四类文章,其中写事和想象占的比例是最多的,而这两类的文章的写作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写作兴趣。
如写事的习作。写事的习作可分三大部分:
1、事情的起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略写)
2、事情的经过(作为重点来写,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写)(详写)
3、事情的结果及自己的感受。(略写)
这样一来不管是写什么事(快乐的、难过的、还是课余发生的事、在学校发生的事等等)学生都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最后,习作反复修改。由于我平时对学生的周记、读中学写、课后习作都抓得很紧,指导及时,讲评反馈比较到位,所以我班学生习作的复习重点不是反复的写作文,而是把重点放在反复的修改上。1、每天修改一个方面:可以是作文中的重点段、可以是人物的一段对话、可以修改开头和结尾的方法。2、坚持写好周记:我让学生从四个一练习写周记(1)一事一议(练习写事的,把过程写清楚)(2)一景一描(练习写景的,抓住景物特点)(3)一人一写(练习写人的,要让人活起来)(4)一感一想(练习想象的,想象事实结合)
二、把握复习的三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复习是把平时在每篇课文中学到的零碎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因此,要把复习课与新授课区别开来,切忌逐课逐段地把字词句像回放电影镜头似的重复一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册教材。在期末总复习之前先把全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按照拼音、字、词、句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把课文中出现的练习题类型分别列出来(可提示学生参照课本中的“积累运用”和课后练习题,同时注明各题型出现在课本的哪一页);再把阅读思考题的类型、作文训练的不同内容等也分门别类地列出来。这样,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全册内容,复习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其次,教师要采取恰当的复习形式,有些内容可以整册教材为整体复习,如生字、多音字、诵读课文等部分基础知识及作文训练等;有些内容也可以单元教师为整体复习,如阅读能力的训练等。但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着眼于各类知识的整体性,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二)开放性原则
复习课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要实施开放式教学,即让学生自主选择复习的内容和形式,自己总结复习的方法。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把握复习的方向和进度,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等。复习时,教师不再布置学生多读多写,而要把复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复习生字:布置学生做错字手抄报,对新课学习过程中及练习中出现的错字进行搜集整理,然后鼓励学生个性复习。“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难写,应重点复习哪些字;你愿意怎么复习就怎么复习,可以反复练,可以同桌合作听写,也可以出一份自测题。”复习阅读部分:“自己从课外读物中找一篇文章,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该怎样回答,然后在小组内容交流。”复习完整册教材后,让学生每人出一份测试题,在全班内互相检测。这样的开放式复习,学生自身受益,全班其他同学生受益,教师也了解到更多的学情信息,使指导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
(三)灵活性原则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无练习和机械练习同变化练习的效果相比,差别很大。如果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复习形式,采用形式活泼的方法复习,学生就会兴趣浓厚地进行复习。
1、集体朗诵
集体朗诵是学生们在教室里发出的声音。这有利于学习集体的形成。在复习阶段挑选一些想让学生牢记的资料。把要背诵的内容制成小卡片,要学生朗诵卡上的内容。老师也跟着朗诵,然后快速抽取卡片,不停地变换卡片,希望学生跟上节奏,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我上学期末在班上使用,效果很好。我用它来复习成语、反义词、歇后语等。
2、快速听记
一次10个生词的听写,快速复习。学生听写,教师在黑板写。当学生写完后,他们对照老师黑板的答案,检查自己的听写,并及时更正错误。同时,做好记录。
第一次听写
全对()错()错字记录:
第二次听写
全对()错()错字记录:
第三次听写
全对()错()错字记录:
第四次听写
全对()错()错字记录:
3、学习组对
通过同伴互助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上,让我们的同桌自然成对,再有意识的把一些优生和学困生组对。组对学生共同合作。教师在课堂上有意安排一些学习的内容需要合作完成,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4、闯关游戏
在集中复习“成语”时,可以这样设计游戏闯关,记忆成语。如果单纯让学生听写或默写成语,学生也会感到枯燥无味。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并乐此不疲的活动之一。游戏有趣而富于刺激,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如果采用游戏闯关的练习形式,每十个为一关,可按内容或成语类型分成几关,每闯一关得一颗星,这样,学生就会兴致盎然,复习起来就会感到轻松、有趣。待学生闯关成功以后,再设计成语填空的形式闯关。这样经过几轮闯关练习,学生就会牢固地掌握本册成语。
句子练习、词语积累、格言、歇后语、名言警句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5、火炬接力游戏
在学生学习课文知识后,总有一些掌握不够好的内容。复习课上针对这些缺漏必须予以补充,以求得学生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这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和他们玩“火炬接力”的游戏。在学完全册书后,鼓励学生把平时学习中收集出来,整理成测试的考题。然后告诉大家这个游戏的具体玩法,一听到玩游戏,又能考别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来了,跃跃欲试。题很快出好了,并装进了袋子,“火炬接力”的游戏正式开始。我一喊停,火炬在谁的位子上,谁就上来抽题,答对了可以回到座位上去,没答对的,有上一个小小的惩罚,就是代替我发令,如此反复,课堂气氛出来了,知识也在不知不觉得到掌握。
(四)突破弱点,有效指导。
1、学科弱项的突破。在每次测验完毕,我都利用精细化测评表,对自己班学生的单元情况进行复习,找出一次测验中失分较多的五类错题进行搜集,在期末测验前有针对性进行突破。
2、学困生的辅导。
1)建立学困生学习档案。
2)利用精细化测评表对学困生测验进行分析。
3)错题收集、分析。
4)有针对性操练。
总之,要想上好语文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应该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第八单元
教学内容:
下跳棋可能性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摸名片中初步学习了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等稍复杂可能性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3.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111页信息窗1的红点
教学目标:
通过试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摸球游戏,能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弄清可能是多少。
教学难点:
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具、学具:
合作小组准备一个装有红、白两种颜色棋子的袋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下过跳棋吗?下棋前,你们一般用什么办法决定谁先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办法。你们的方法公平吗?为什么?
二、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出示111情境图,仔细观察信息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大家看,图中的两位同学要用摸棋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图中有两个袋子,大家帮忙选一下,摸那袋棋子公平?谁来说一说?
生:甲袋。因为甲袋中红棋子和蓝棋子的个数同样多,两个同学先走棋子的机会一样大。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谁还有补充?老师也同意这个同学的说法。不过,我想补充:在甲袋中,红棋子和蓝棋子各一个,各占总数的1/2。所以,摸到红棋子和蓝棋子的可能性都是1/2。
师:同学们讨论怎样保证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师:只有对每一个游戏者的机会是均等的,游戏规则才公平。根据刚才的学习,谁能分析一下摸乙袋的棋子为什么不公平?
生:乙袋中红棋子,蓝棋子多。摸到蓝棋子的可能性大,这样对方明来说不公平。
师:如果摸乙袋的棋子,摸到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是多少?摸到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小,是多少?请谈谈你的想法。
生:摸到蓝棋子的可能性大,是2/3;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小,是1/3。所以不公平。李力占优势。
同桌相互说说。
三、试一试
让学生自己说说112页,磨秋游戏
(1)上面盒子中任意摸出1个球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2)上面盒子中任意摸出1个球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自己说一说,摸出红球的结果。
锻炼学生表述客观事件的方法和能力。会用分数表述可能性的大小。
四、总结: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3、5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板书设计:
可能性摸棋子游戏
甲袋 乙袋
蓝球 1/2 2/3
红球 1/2 1/3
公平 不公平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113114页可能性
教学要求:
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从而引发思考,探究规律,预测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够根据给定的可能性设计游戏。
教学重点:
能够预测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够根据给定的可能性设计转盘。
教学难点:
根据给定的可能性设计游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发现问题
1、你们参加过抽奖活动吗?在哪参加的,结果怎么样?
2、前两天我去西单商场,正赶上他们搞促销活动,满200元可以摇一次奖(课件出示)蔡老师也参加了,你们猜我中了几等奖?
3、他们那个摇奖盘非常有意思,就请美术老师帮忙做了一个,你们看漂亮吗?你们想不想亲手摇一摇试试手气呢?
4、时间关系不能每个人都来,咱们一组选一个好吗?到底选谁,我说了不算,你们说了也不算,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公平的办法。(用色子,每人选一个号,掷一次,哪号朝上就是所选这号的那个人)
5、小组活动选出代表,站在台前依次摇奖。
6、我们大家一起帮着他们计摇奖结果。(代表依次摇奖)
7、看到这样的结果你们想说些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引出:怎么全是三等奖,有没有可能得到一等奖,得到每种奖的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113页玩转盘游戏,同学们自己看一看,同桌讨论。
2、指名汇报交流。
(1)圆盘被平均分成了十二份,红色的扇形占8份,因此小刚的得分的可能性十二分之八,也就是三分之二。绿色的占4份,因此小明得分的可能性是十二分之四,也就是三分之一,所以游戏不公平。
(2)教师:要使游戏规则公平,应怎样修改转盘?
(3)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的要使游戏规则公平红色的和蓝色的份数一样
(4)商家可能按着我们的想法去设计吗?如果你再碰到商家搞这种摇奖促销活动,你会不会为了凑够抽奖钱数而去盲目购物?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下面我们看看纸牌游戏来分析一下他的可能性。
1、114页我学会了吗?第一题。从这些纸牌中任意抽取一张,抽到奇数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抽到偶数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我们看一看一共有几张纸牌,几个奇数,几个偶数?再讨论分析。
2、114页第二题:任意抽取一张,,抽到是5的倍数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抽到3的倍数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3、114页第三题:甲、乙两人玩纸牌游戏。规定:从上面的纸牌众任意抽取一张,抽到奇数甲先出,抽到偶数乙先出。你认为这种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4、商场有这样一则广告:购物满100元获得一次抽奖机会:一等奖笔记本电脑、二等奖一床棉被、三等奖一个被罩。结果很多人疯狂购物,疯狂抽奖。对此现象你想说些什么?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4、6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数学与生活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数学与生活是青岛版教材第二学段新增设的一个栏目,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有一个聪明睿智的头脑,从整体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它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呈现给学生,凸显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统筹(合理安排时间)和优选(挑次品)方法。
2、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优化意识。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多经历寻找最优化策略的过程,体会与感受最优化的意义。
教学难点:
总结出最优化的策略和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帮妈妈做家务 1课时
找质量不足的糖果 1课时
复习 1课时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教材分析:
已学知识:同分母合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因数与倍数的认识(四上农田里的数学拓展平台)。分数的意义与性质(本册(二)校园科技周)
本单元新学知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约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能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在探索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约分等知识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会用所学新知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在参与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约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难点: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及约分的方法。
课时安排: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2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课时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三、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教学内容:
信息窗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几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谈话: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我们班的二课活动就要学习剪纸,同学们有兴趣吗?
2.出示情境图,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 师: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
2.提出要求:利用我们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摆一摆,用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
小组合作进行,可以将拼摆的结果纪录下来。学生有的在摆,有的可能在想象。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生1:我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24个,可以摆18行,这样正好铺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2:我用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12个,可以摆9行,也正好摆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3:我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6个正方形,摆了4行,还有剩余。(课件演示)师将可以摆满和不能摆满的数据分类进行板书
(二)分析概括,提升数学问题
1.讨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生: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
2.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
3.师: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将长方形摆满。
4.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填写下图并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
(三)总结概括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2,3,6是24和18共有的因数,6是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2.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书31页自主练习1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举的方法
2.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3.师介绍: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4.师:同学们学会了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一下它们各自有什么优势?学生讨论得出:列举法适合数比较小的题目,如果数比较大用短除法好。
5.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出现的错误着重讲解。
(2)自主练习3使学生明确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也就是求72和48的最大公因数。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31页2题
2、拓展作业:同步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 课件出示:找出10和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结合此题,教师提出问题:你用什么方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什么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2. 课件出示: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解答的过程,
二、研究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1. 课件出示p32自主练习 4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6和12 18和54 24和72
(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到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全班进行交流
(2)师:仔细观察,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与这组数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每组数中的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生2:我发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
(3)师:可以再举例验证一下吗?
(4)师生共同总结: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
2. 课件出示第二组数:8和9、17和28、15和32
3. 练习
(1)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发现这些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2)师:像上面这组数,它们只有公因数1,我们可以说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也叫做互质数。8和9是互质数,17和28是互质数。还能举出几组互质数吗?
(3)共同总结: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三、拓展练习
1.p32自主练习 7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地板砖使学生明确,要求的地板砖的边长必须是微机室长和宽的公因数,也就是找90和60的公因数。
2.p32自主练习 8
学生审题,明确:把3种彩条截成同样长的小段且没有剩余,每段彩条最长几厘米?就是求16、32、56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列表法也可以用短除法。
指名学生板演,试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集体订正,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先用3个数公有的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三个数只有公因数1为止,再把所有的公因数连乘起来。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p32自主练习 5、6
2、拓展作业:同步相关练习
课后反思:
信息窗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3--37页。
教学目标: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结合情景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激趣导入
今天我进了学校的网站了解了一下。瞧,这是我无意间发现的几幅剪纸作品。(播放学生作品),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挺棒的,我相信你们在这节课的表现也同样会是很棒的,是吧?
2.出示在网站上得到的信息。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通过信息复习分数单位。
3.请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2)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一)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你是怎样想的?揭示加法的意义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应该怎样计算?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想想看,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2)实在想不出办法的,可以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信封。(信封中装有1/8和3/8的直观图)
2.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出(不一定要小结出具体是什么法,可视情况而定):
方法一: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得出1/8+3/8=4/8 小结:图示法
方法二:1个1/8加上3个1/8等于4个1/8,也就是4/8
小结:分数组成法
方法三:1/8=0.125,3/8=0.375,0.125+0.375=0.5,也就是4/8,小结:转化法
方法四:1/8+3/8=1+3/8=4/8 在前面某一方法的基础上,观察得出: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3.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比如计算1/120+3/120,由此得出:图示法直观明了,但分母较大时比较麻烦;分数组成法要用文字叙述,也比较麻烦;转化法不能适用于任意的分数。唯有第四种方法既简便,又适用,易于操作。由此揭示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则。
4.规范计算过程。
5.总结法则。
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么计算?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吗?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6.闭上眼睛想一想,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计算结果要注意些什么?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7.最简分数
(1)像1/2、1/8、1/3、3/8、3/4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2)结合实例 巩固认识
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张玲和陈静都喜欢课外阅读。张玲一天看了《皮皮鲁和鲁西西外传》的1/2,陈静一天看了《蓝猫淘气3000问》的1/2。两人一天共看完了1/2+1/2=2/2=1(本)。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p32自主练习 5、6
2、拓展作业:同步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8+3/8=1+3/8=4/8=1/2
像1/2、1/8、1/3、3/8、3/4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1、 2/9+7/9 7/24+23/24 4/15+8/15 13/20+27/2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同学们你是怎样计算的?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计算结果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6和8 27和9 8和9 42和54
二、经历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一)尝试变分数。16/24
1.活动要求:
(1)尝试用以前面的知识解决。
(2)这个分数要和原来的分数大小相等。
(3)它的分子、分母要比原来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2.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1)用公有的因数2分几次去除。
分步约分
(2)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一次性约分
(二)归纳概念。
1.引导观察:观察所变出的分数与原来分数的关系?
2.归纳意义:启发学生由分数的大小和分子、分母的变化概括约分的概念。(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3.规范格式
4.巩固练习
(1)观察:这个分数能否再化简了?为什么?
(2)游戏:找最简分数练习。
要求学生两人合作,一个同学出一个分数,另一个同学变出一个和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把变出的分数写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能变几个就变几个。
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再全班交流。(观察后发现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5.归纳提升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怎样约分、什么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三、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被美丽的剪纸情境吸引住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看,这里还有问题呢!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呈现问题: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1)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吗?试着做一做。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算法,加深理解。
2.归纳方法提升认识
想一想: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一般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五、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p32自主练习 5、6
2、拓展作业:同步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课后反思:
信息窗3: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8-40页,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计算法则,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出示flash课件)
1、5/6的分数单位是() 3/8是( )个1/8
6/7是6个()/() 6个1/11是()
2、口答
1/4+3/4= 5/18+7/18= 9/20+11/20=
4/5-4/5= 13/15-4/15= 28/45-13/45=
师:说一说,刚才这些题你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任选两题说出计算方法)
二、情境导入新知
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欣赏了剪纸小组的同学精美的剪纸作品,现在他们的功夫可是更加了得,不信你们看。(课件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图,学生欣赏。)
师:让我们仔细观察两个小组的剪纸情况统计表,通过观察你想从中了解些什么吗?(给学生充分的了解信息的时间)
三、同分母分数连加的学习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生:甲、第一小组的四位同学的作品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乙、刘虎同学和杨华同学的作品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丙、王芳同学李军同学和刘虎同学的作品,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丁:第二小组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的板书,在后续教学中解决。)
师:我们先来解决丙同学的提出的问题,谁能根据这个问题列出算式?(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师: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三个分数直接连加,计算更加简便) 教师板书:1/15+2/15+8/15
四、自主探索
师: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正确的计算出算式:1/15+2/15+8/15= 的结果,分组讨论。(在小组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请每个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能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同分母分数连加的法则吗?(概括能力的培养 优秀生)
教师板书:同分母分数连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五、同分母分数连减的学习
师: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二小组作品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学生自主在练习本上列算式,放手让学生探索计算)
教师提示:总数是单位1,计算过程中这个1应该如何处理。
自主计算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说出自己的思路。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1、1-1/9-5/9= 2、1-(1/9+5/9)=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思路
师:你们的想法非常有道理,能把你的想法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同分母分数连减的方法吗?(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师:同分母分数连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板书)
六、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随意找出其中两道题指名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学困生),集体订正。
自主练习2、3自主完成;
自主练习4,同桌交流做题思路在独立完成。
七、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同学们能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掌握了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你们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p39自主练习 4、5
2、拓展作业:同步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同分母分数连加(减) 1/15+2/15+8/15=1+2+8/15=11/15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1/9-5/9=3/9=1/3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9-40,自主练习5-10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能够熟练正确的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正确分析和解答用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填空
1、2/9+5/9表示()个1/9加()个1/9,一共是()个1/9,就是()。
2、3/4-1/4表示()个1/4减()个1/4,还有()个1/4,就是()。
二、计算
1/6+5/6+1/6= 5/9+2/9+8/9=
7/12+2/12-3/12= 1-1/3-1/3=
三、指名说出同分数分母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四、独立完成自主练习5、6、8、10认真审题,注意解题思路,正确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
五、自主练习7,开火车口答的形式完成,关注学生的熟练程度。
六、自主练习9,小组交流讨论后完成
指名说出如何正确的填出括号里的数,集体订正。
7、补充练习
(引导学生探索,当分子相减为零时,所得的结果应怎样书写,为什么?)
8、归纳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回答提炼重点,概括归纳。
小结板书:
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只能分子相加减,分母还是原来的分母。
②运算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数。
③整数1可以化成同分母假分数,进行计算。
④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⑤有括号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就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但括号内计算的结果可以约分时,不必急于约分,等到和括号外的分数计算后,可约简的再约简。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p40自主练习 7、9
2、拓展作业:同步相关练习
课后反思:
信息窗4:展板布置
教学内容:
教材41~47页。
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使学生学会找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在探索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会用所学新知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同桌一起动手操作)
1、摆纸片活动。(课前一分钟)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2、情境导入,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
教师:在刚刚结束的寒假中,小明积极参加了社区的公益活动,为了增加春节期间的节日氛围,社却要用右图所示的这种规格的剪纸作品布置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展板,来装饰社区,你能不能帮小明想一想用多少个春字作品可以摆成正方形展板?这些展板的边长分别是多少分米?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盒中的这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代替春字,同桌合作,用你手中的这些纸片摆摆看。
(2)学生操作,老师巡视,适时指导,对于找到一种摆法的学生,应即使提示他们思考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摆法。挑选学生作品留待展示。
(3)情况反馈:指名学生到实物展台上摆给全体同学看。
学生拼出的结果可能有许多种:
①用6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
教师适时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摆成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
②用24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12厘米的正方形。
第六单元
教学内容:
爱护眼睛统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统计知识是在学习了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之后安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根据复式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的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4.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通过参与爱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复式统计图。
课时安排:(六课时)
设简单的调查表 1课时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2课时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73-P74窗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相关事例的调查、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数据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具准备:
课件,表格,未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刚才同学们了解了王老师的一些情况,那想了解一下我们学校学生的一些情况吗?请看屏幕.
课件:XX路学学生体育爱好项目调查表
师:从上面图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追问:你是观察的统计表还是统计图?) 谁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再问:你是观察的统计表还是统计图?)
师:同学们了解我校学生的体育爱好,想知道他们吃零食的情况吗?
请继续看屏幕:
课件: XX路小学学生吃零食情况调查表
注:每个年级大约200人.
师:从上面图表中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追问:你是观察的统计表还是统计图?)
谁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再问:你是观察的统计表还是统计图?)
师:刚才,我们大部分同学是通过观察统计表还是统计图得到以上信息的?那你感觉到统计图有什么优越性?
那你们想画一画这样的统计图吗?请打开书第73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例1.
二、探究新知
1.绘制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引领学生观看信息窗1.
师:你认真读窗1的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师:我们在设计调查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一要确定调查对象;,二要确定调查内容;三要记录数据.把数据进行整理)
师:我们调查45名患有近视的学生和家长,他们患近视的年龄分别如下,我们如何把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呢?用什么统计图可以直观的描述数据?
2.尝试交流,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预设:同年份的可以画在一起,追问:怎样学生和家长呢?一是引出图例;二是位置要固定。然后学生尝试画一画在书上完成。)
展示绘制的各种方法,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课件演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学生再次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师巡视辅导。
3、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揭示课题
师:像用两种以上的直条表示不同数量的条形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要画两种以上的直条,为了区别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者线条来表示,这就是图例,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画图例。
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有哪些优势?
全班汇报、交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
(4)分析数据:我们一起再来观察这幅漂亮的统计图。
①?在这个统计图上,你能了解哪些信息?
②认真观察,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注意:挖掘数据反映出的内在趋势。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巩固练习
1.师:刚才同学们了解我校45名学生和家长患近视的一些情况,你们还想了解他们运动会的得分情况吗?
课件:出示我校五年级一班、二班学生运动会得分情况统计表。
①哪个班在短跑项目上占优势?
②分析数据:在这个统计图上,你还了解哪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出示2003我国对部分国家和地区贸易情况统计图,回答
①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②你还发现了什么?
3、出示教材77页5题,观察并回答问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随处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其实,只要大家留心,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困难。愿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业设计:
1、自主作业:自主练习1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材内容:
教材第7778页例题、自主练习第5、6题。
教学目标:
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在制作方法上与单式统计图的不同之处,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数据做简单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初步的统计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等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数据做简单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出示单式条形统计图
问:谁能说一说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图中条形和数据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哪个班人数最多,另两个班的人数怎样?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如果要用条形统计图同时表示出三个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多少怎么办呢?这就需要用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观察例题:说一说:晨光小学六年级各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统计表的意思?
3、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在画法上的异同,制作日期下面为什么要表示出不同颜色的图例。
4、显示制作过程
(1)按制作统计表的步骤,先要表示什么? (说明:统计图名称和制作时间)
(2)接着画什么?(说明:横轴、纵轴及横轴上各直条宽度,间隔,单位长度与数量)
(3)怎样表示各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怎样才能明确哪一条表示男生人数,哪一条表示女生人数?根据什么区分?
说明:自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其他方式进行区别,并结合统计图说明怎样表示。
(4)观察思考:
1、各班男女生人数分别是多少?
2、从图中你还能获取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习
1、做自主练习六题
教师提问:数据有没有表示?怎样区别A、B两个停车场?
2、试一试:制作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
五年级三个班男、女生人数统计图(2008年5月)。
说: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复式统计图的绘制与单式统计图有什么异同?除了按照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以外还要注意什么?
作业设计:
1、自主作业:自主练习6
2、拓展作业:78页课后实践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79页信息窗2
教学目的: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意义与用途,初步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那些?制图步骤有哪些?评讲作业。
二、合作探索
1、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提问:这道题要求制什么图。要统计哪些内容与前面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师指出像这样要统计两项或两项以上内容的折线统计图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
2、教学信息窗2的红点
观察信息窗的内容,思考:城镇和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怎样?应怎样比较?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好?
(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与步骤与前面学过的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与步骤相同,但是由于复式折线统计图比单式多统计一项内容,所以制图内容有所增加。
(2)从这幅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3)检查。主要检查标题,制图日期,各点数量,两条射线箭头单位名称,项目名称,时间,图例等内容有无漏写,错写。
3、学生练习,试画同步上无线电二厂的产值增长折线。
4、看图回答问题:
(1)哪个厂的工业产值增长快?(一厂增长得快,可从一厂的折线上升的多看出。)
(2)哪一年的工业产值增长得最快?(2000年增长最快,从1999年2000年两点间的线段升得最高中可以看出。)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81页的1题。教师巡视指导,练后评讲。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它不仅能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还能更好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分析,说明问题。它的绘制方法与单式折线统计图基本相同。
作业设计:
1、自主作业:自主练习82页2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习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P.80-P.81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和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过程。使学生能根据绘制出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反映的一些简单事实,能作出一些简单的推理与判断,进一步认识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统计图表,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学会看图回答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绘制复式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复式统计图
1、昨天晚上,有谁观看了天气预报?昨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度?
2、出示苏州地区最近一周最高气温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3、为了看起来更直观,我们可以把这张统计表制成统计图。
你们想制成什么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为什么?(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
请同学们在纸上完成这张折线统计图。
你们是按哪几个步骤来制作的?(描点、标数、用线段连接)。
观察这张折线统计图,你知道最近一周最高气温出现在哪一天吗?
4、老师还收集了最近一周的最低气温,并且也把它制成了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最近一周最低气温出现在哪一天?
5、课件同时出示两张统计图。
从这两张统计图中,你能很快地看出近一周内哪一天的温差最大,哪一天温差最小吗?
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如果把两张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看得很清楚。)
6、出示合成的复式折线图,这样能看清楚了吗?(无法分清哪根折线表示哪个温度)
小组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要用不同的折线区分)
你打算用什么折线来区分?(用虚线或用不同颜色的来区分)课件出示用不同的折线表示的最低温度。
7、为了能清楚地表示出两条折线分别代表什么内容,还要在图的右上方画出图例。课件出示补画图例。
二、进一步感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1、出示80页第二个红点
找同学读一读内容,仔细观察两个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理由
2、同位互相讨论后找同学回答。让学生知道:因为两幅统计图的画法不同,一个单位大一个单位小。
3、小结:通过分析、比较、讨论,同学们知道,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容易使人们对数据的描述和解释产生差异,并影响对事物的判断。在制作方法上,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吗?(要用不同的折线来表示数量,注意标注图例)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分析练习我国某城市2004年品均最高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1)说一说两个城市2004年月平均最高气温表化的趋势。
(2)1月份两个城市的月平均最高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8月份呢?你有什么发现?
(二)下面是某地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统计图
(1)比较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把你的身高与平均值比较,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统计图,学生讨论、交流读到了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自主作业:自主练习82页3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练习
教学目标:
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了解统计图的特点。能独立完成统计图的填写和比较。???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练习复式折线图的意义与统计图。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
一、课本练习
1、谈话导入
师:P82中4题世纪小学对2002年入学学生五年中每年的平均身高记录,根据表里的数据,你了解了什么?。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 这说明要从表里了解和收集数学信息。
2、回顾旧知
复式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一吗?
3、小结学习
同学们,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4、集体订正
二、自主学习天地
(一)完成练习题:自己班同学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合格情况,收集有关的信息。
1、小组分工整理数据,把数据填入统计表。
2、小组内交流统计表的数据如何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4、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按照什么顺序填写的。
注:也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项目开展活动。
(二)把?课前调查借阅图书情况统计的数据做以分析。
1、根据统计的数据独立完成统计图,想一想用条形统计图还是复式统计图。
2、指导学生适当重新整理数据,问:如果不分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应怎样整理数据?统计图应该怎样画?(按图书种类把相应的借阅本数相加)
3、学生再独立完成2个统计图。
4、分析比较:
(1)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五年级一班有40人,你能分别算出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平均每人借了多少本图书吗?
(3)五年级一班本学期平均每人借了多少本图书?
5、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说一说。
三、拓展
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自由叙述。
四、小结:
1、完成自主学习P83
2、小结:与同学们一起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和你的疑惑。
作业设计:
1、自主作业:自主练习82页3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习题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84页 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考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使学生能根据图中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这个单元中你们学习了哪种统计图?这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优越性?
2、完成练习84页第2题。
出示统计图。
问:这张统计图反映了什么情况?
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追问:你能解决这三个问题吗?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
师:学好折线统计图对我们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或事情有帮助吗?想自己试一下吗?
二、指导练习
1、完成同步练习第2题。
⑴小组分工整理数据,把数据填入统计表。
⑵小组内交流统计表的数据如何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
⑶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⑷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按照什么顺序填写的。
注:也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项目开展活动。
2、完成我学会了吗第一题。
⑴分析男生、女生活动情况统计的数据。
⑵根据统计的数据独立完成统计图,想一想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
3、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说一说你认为选择哪项活动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三、全课小结
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统计方面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设计:
1、自主作业:自主练习84页1、2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习题
课后反思: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
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前后、左右、上下等物体位置和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看简单的平面图,描述简单的线路图。本单元编写特点:素材的选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从小对军营就有一种神秘感和向往感,他们渴望了解军营里的一些事情。选取了大量的生活事例,帮组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材选取大量用数对描述位置的实例,如队列、小区布置、瓷砖的铺设等都运用了数对的知识,这些材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体会数对的作用。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线路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能力。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用角度表示方向。
课时安排:
理解行与列的含义 1课时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1课时
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信息窗1: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教材用数对确定位置5155页内容。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学习内容,体验确定位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行与列及数对的含义。
教学难点: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生活经验。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军营吗?这节课咱们一起去看看夏令营时同学们的训练情况吧。看,这是小强那一队的队列,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小强的位置吗?(出示课本情境图中小强那一列同学的队列)学生可能说:第2个、第4个、从前面数第2个、从后面数第4个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队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说清数的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明确行、列的意义。
1.(出示信息窗情境图)
同学们这是小强全班同学的队列图,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小强的位置吗?
2.教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 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情境图上的每有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学互相指一指。
3.教师介绍: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小强的位置。(第3列第2行)
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教室中同学的位置吗?(学生练习)
认识数对
1.谈话:同学们,如果用一个圆点表示一个同学,他们的队列就可以表示成一个点子图。(隐去人物图,出示点子图)用点子图表示队列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点子图的简洁。
第5行 ○ ○ ○ ○ ○ ○
第4行 ○ ○ ○ ○ ○ ○
第3行 ○ ○ ○ ○ ○ ○
第2行 ○ ○ ● ○ ○ ○
第1行 ○ ○ ○ ○ ○ ○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列 列 列 列 列 列
2.让学生在点子图上找出小强的位置。
3.个性化表示位置,学习数对这一概念。
谈话:数学的一大特点是简练,刚才我们用一句话描述了小强的位置,能不能想一种更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呢?
教师介绍:小强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写成(3,2)。数学上把这一对数叫做数对。
谈话: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小青、小亮等)
引导思考: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2.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再根据数对确定是班中哪一个同学。
3.找生活中的数对。(找坐位、找楼座等)
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展示方格图。介绍方格图:标注方格图上的列和行,使学生明白,横为行竖为列,列与行的起点为0。
谈话:我们把每个同学看作一个点,连起来就成为方格图,这样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方格图比点子图更为简洁。
2.在方格图上标出小强的位置和其他同学的位置。
3.52页红点例题。
三、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1、2、3
2.自主练习6、7
3.利用所学的方向和数对的知识绘制一张你的座位图。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数对的抽象过程,巩固所学知识,回忆有人物图抽象为点子图,再将点子图抽象为方格图的过程,体会用数对表示事物位置的简洁,理解研究数学的方法。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1、2、3题
2、拓展作业:观察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数对?用数对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第5行 ○ ○ ○ ○ ○ ○
第4行 ○ ○ ○ ○ ○ ○
第3行 ○ ○ ○ ○ ○ ○
第2行 ○ ○ ● ○ ○ ○
第1行 ○ ○ ○ ○ ○ ○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列 列 列 列 列 列
● 第3列第2行 写成(3,2)
课后反思:
信息窗2: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57页。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通过观察、测量、计算、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在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测量角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除此之外,表示物体的位置还有哪些方法呢?你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信息窗2情境图中的沙盘图。
谈话:这是一幅军事沙盘图。今天,参加夏令营的同学要从指挥部到红军阵地进行军事演习。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二)借助情境,解决问题
1.解决红点问题
学生根据军事沙盘图找出红军阵地大致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指名回答。
谈话:从指挥部出发沿西北方向到达红军阵地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同时具备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出示情境图中右下角的平面图。学生观察平面图,质疑问难。
教师解答学生困惑,重点让学生理解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学生计算红军阵地与指挥部之间的实际距离。
借助平面图,指名交流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位置。
教师在平面图中指出几个指挥部的西北方向10千米处的点,引导学生发现还需测量角度才能得出红军阵地的准确位置。
教师演示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方法。
指导学生借助量角器量出红军和指挥部的连线与正北方向的夹角是50。谈话:现在谁能准确地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规范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北偏西50方向10千米处。
2.小结谈话:把方向与距离结合起来,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一般情况下,以南北为主要方向,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多少度来描述。
3.解决绿点问题
谈话: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蓝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学生先独立测量,然后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演示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方法,并提醒学生描述位置的语言要严谨规范。
三、走进生活教师出示生活中根据方向和位置确定物体位置的图片。
四、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这是一道巩固新知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平面图,然后独立思考填写答案。
2. 自主练习第3题。题目是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来确定建筑物的位置。练习时,要让学生弄清北(南)偏西与北(南)偏东的区别,然后再填写。
3. 自主练习第2题。
五、回顾总结谈话:今天我们又研究了确定位置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学生总结交流。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1、2、3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部分习题。
课后反思:
信息窗3:利用方向与距离描述路线
教学内容:
教材5859页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平面图。能够运用方向、距离用语言描述简单的线路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和表达的能力。感受方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参与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角度表示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2008年我们青岛将迎来一次世界性的盛会,大家说是什么?(奥帆赛)
师:届时国内外游客将会集岛城,开好奥运会,当好东道主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今天我们进行一次小导游培训,为奥帆赛做好准备。
下面我们进行小导游初级培训:看路线图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识
(一)如何看路线图
师:(出示信息窗,不带角度、距离)
请同学们看这路线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老师有选择性记录下面两个问题:
A:从指挥部到5号怎样走?
B:从5号到宿营地怎样走?
师:哪位同学解答A问题? 哪位同学解答B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单独回答,理清思路,然后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向对方介绍一下A、B两个问题。(学生互相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正确说出路线,已经是一个基本合格的小导游。现在我们进入高级培训: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
(二)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运用现在的图能清晰精确说明行走路线吗?
你需要老师提供哪些帮助?
(学生根据信息窗2所学基础,回答出缺少方向、距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增加方向距离的路线图,提出要求:
请运用现在的导游图,同桌两人一组讨论完成A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教师组织订正交流,确定正确的答案。要求学生确立起由( )出发向( ),行( )米到达( )这样一个模式。要求学生运用这样一个模式独立完成B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组织交流,进一步强化描述模式。
教师小结:运用距离方向可以精确描述路线,同学们表现很好,同学们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小导游了。下面我们进行导游小测试。
三、拓展应用,走进生活
小测试:
教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59页第一题,考察学生对行走顺序的掌握情况。
教师引导看59页第二题,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2)少年宫在王明家的 偏 方向。
(3)总结反思: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要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
提的问题可以有:
集贸市场在王明家的 偏 方向。
集贸市场在少年宫的 偏 方向。
图书馆在照相馆的 偏 方向。
4、复习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
(1)王明从家到图书馆可以怎样走?
(2)王明从家到游泳馆怎样走?
(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
提的问题可以有:
从图书馆到少年宫怎样走?
从少年宫到游泳馆怎样走?
从照相馆到少年宫怎样走?
从王明家到集贸市场怎样走?
三、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出示在方格纸上的学校平面图
1、先想象学校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在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
2、对学校的布局进行设计。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60页部分习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部分题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正负数认识
教材分析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含义。负数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并有着广泛应用的数。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认识负数。这些都为学生初步了解正数和负数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模型。
通过现实生活问题,是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以统计表的形式记录欣欣商店上半年的盈亏情况,让学生认识到在统计工作中,通常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以数轴的形式呈现小卫所在的位置在不同的,向东或西行走的情况,引导学生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行走时方向相反的路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难点
正数、负数的意义。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
正负数的认识 2课时
课题 正负数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自主练习15题
教学目标: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张联系纸、一个信封、温度计。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生活需要。
1、记录相反意义的量。
(1)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的表示出来。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明白你表示的意思。
师叙述、生记录。
①中国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
②学校四年级转来2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了18名同学;
③小明妈妈做生意,三月份赚了6000元,四月份亏了2000元。
(2)汇报:
第一种:用文字表示
第二种:用笑脸图、哭脸图表示
师:你的符号你明白,我的我明白,数学语言是要交流的,怎么办?
生:要统一。
第三种:用+2、-2表示
师:和数学家表达的一样,这种表达有什么好处?
生:简明、清楚
(3)认识正、负数。
师:你知道像上面的数叫什么?(正数)+2怎么读?
生:读加二。
师导读:正二
师:像下面的数呢?(负数)板书2怎么读?
生:负二
(4)读上面各数,并板书在黑板上。
师:加号和减号和过去的意义不同,加号叫做正号,减号叫做负号。
抢读。-100、+6.8、-1.8、36(同时贴于黑板相应位置)
师:为了简写可写36。如果去掉正号,这些数你们熟悉吗?反馈并说明正号+可以省略并将正数与以前所学的数字联系起来。
师:负号-,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二、学以致用,合作探索,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1、欣赏图片,发现数学问题。
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欣赏几幅美丽的风景图片。你能猜出来这儿是我国的什么地方吗?猜不出来我可以提示大家:
这个地方(吐鲁番)是我国最热的地方,夏季平均气温在38℃左右,(盆地中心)有的地方的平均气温达到49℃以上,有记录的地表最高气温达82℃。但到了冬天平均气温则降到零下10度左右。最冷时温度达到零下40℃,它素有火洲之称,堪称中国的热极。
这里一日的气温差别特别大, 3月份,一天中平均最高气温在零上13℃左右,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有句民谣说: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的就是这里。
位于新疆的吐鲁番盆地要比海平面低155米(出示海拔图),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而被誉为天山 明珠的新疆天池,(出示天池图)则比海平面高1980米(出示海拔图)。
现在能猜出这是什么地方了吗?你可真聪明,这的确是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出示新疆图片课件)。你是怎么知道的?那咱们同学对吐鲁番还有哪些了解呢?
(方案一)如果学生交流的水果比较多,师:是呀,这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有首民谣说的好: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一枝花。
2、你能用刚才我们学习的知识来表示出上面这段文字中的数据吗?
(1)(指着学生写出的数据)有正、负数吗?读出来。
零上的温度用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用什么表示?0呢?师:0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2)温度计。(教具:表示水银的位置可挪动) 师:每格代表1℃,请生拔出13℃。拔-3℃。为什么拔不出来?要先找到什么温度?
生:先找到0℃,这是分界点。 师:将温度计上的数揭开,越往上温度?
再拿一个温度计请该生再拔-3℃。 拔-10℃ 比较两个温度(-3℃和-10℃)哪个更冷?怎么能说明-10℃比-3℃更冷了?
生:温度计上有表示
生2:-10℃在-3℃下面。
我国新疆地区最冷时温度达到-40℃,大概在温度计的哪儿?
师:用你的动作和表情告诉我-40℃时的感觉。
(3)比海平面低155米是什么意思?怎样表示?它们又是以谁为分界线的呢?
3、正数、负数和0。
师:你能说几个正数和负数吗?
生:-10、-11
师:一对一对说。
生1:+10、-20
师:说得完吗?用省略号表示。
所有正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
所有负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板书:负数0正数)
用一个圈把所有正数圈出来,用一个圈把所有的负数圈出来。
生圈出了板书的正数和负数。
生:不同意,因为还有很多正、负数。要把省略号圈进去。
师:0,正数不要,负数不要。怎么办?
生1;0是分界点。
六人小组讨论:0算正数吗?算负数吗?
师: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0比0小吗?(0不是)
小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分界点。
作业设计:
1、基本应用:自主练习3、5题。
2、自主实践:用正负数可以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板书设计:
认识正负数
正数:+2、+10、+52
负数:-2、-155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相反意义的量:温度、高度、方向、收支
课后反思:
课题:正负数认识(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35页 自主练习 6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口算卡片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一读,分一分。+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正数 负数
二、理解、运用正负数。
1、情境引入。
师: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列出统计图。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盈亏(元)+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师: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表中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根据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
七月份:亏损1200元; 八月份:亏损850元;
九月份:盈利2500元; 十月份:盈利4300元;
十一月份:盈利3700元;十二月份:亏损250元;
月份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盈亏(元)
介绍一下服装店七至十二月份盈亏情况。
三、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超过警戒水位用正数表示,低于警戒水位用负数表示。
读一读哪些天超过警戒水位?哪些天低于警戒水位?
你是怎样表示的?让学生交流。
如果8月8日又高于警戒水位2厘米,该怎样表示?
板书:高于低于
2、自主练习第9题。
让学生明确得分用正数表示,扣分用负数表示。
再让学生说一说兰花表示什么?红花表示什么?黄花表示什么?
最后算出各年级的得分。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1)你会填一填、读一读吗?
(2) -2接近2,还是接近0?
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怎样的?
2、某市2004年每个季度的平均气温如下表。
季 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平均气温(℃) -10 15 20 -5
你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这些温度吗?
3、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升降机上升8米记作+8米,下降5米记作( )米。
(2)一幢大楼18层,地面以下有2层。地面以上第3层记作+3层,地面以下第1层记作( )层,地面以下第2层记作( )层。
(3)学校举行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抢答题的评分规则是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如果把加100分记作+100分,那么扣10分应记作( )分。
阅读:你知道吗?
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作业设计
基本应用 自主练习 第8、 9题。
自主实践 与爸爸妈妈交流今天的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高于警戒水位用正数表示,低于警戒水位用负数表示。
飞机上升用正数表示, 飞机下降用负数表示。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校园科技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习分数的第二个循环。本单元将在信息窗1学习分数的意义;在信息窗2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在信息窗3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应用。这些知识的学习,为今后学习分数的四则运算和解决有关分数的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课时安排
分数的意义 3课时
真分数和假分数 2课时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课时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3课时
回顾整理 3课时
信息窗1: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 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使学生在说明分数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分数的定义,重点是建立单位1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1、平均分、表示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定义里的三个主要内涵。相对于后两个内涵,单位1较难理解,是教学分数的关键,是必须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
电脑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一、揭题
谈话:以前我们曾经认识过分数。关于分数,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有关分数的什么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新课
1、出示情景图
(1)观察:两组情景图以及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多数学生能提出平均分的问题,借机明确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 一个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若学生提问有困难,教师可适当提示引导。
2、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一:每个同学分得的船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
动手实践,让学生结合实物模型分分看,探讨得出1/5。
(1)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的是其中的几份?
(2)引导学生明确:把所有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1只船模占这个整体的1/5。
解决问题二: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把多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一份是多个物体),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1)动手实践,让学生结合实物模型分分看,探讨得出1/2。
(2)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的是其中的几份?
(3)引导学生明确: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
解决问题三: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
(1)动手实践,让学生结合实物模型分分看,探讨得出1/3。
(2)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的是其中的几份?
(3)引导学生明确:把6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3,2份是( )?
对比探讨:
(1)每份都是2架,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不一样呢?
(2)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 1的?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 l。
(3)分别把单位l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4)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做分数呢?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3、扩展
出示:把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是( )?把1条线段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5份是( )?
指出:把单位l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三、练习
1、自主练习1
说说题中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取这样的几份。
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指出: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个数量就是单位l。
2、自主练习2 学生动手涂涂看。
3、自主练习3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适当引导。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自主练习6:
(1)1/4 1/2 7/8
(2)1/2 3/4 5/12
明确:
(1)让学生反复说说这些分数的意义。(教师要给学困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允许其出现错误,教师或其他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2)数轴上的点越往右越大。(初步渗透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四、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自主练习7
(1)学生独立填写,当学生碰到困难时,鼓励学生交流探讨,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2)集体订正。小结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分子大的分数值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值就小。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分母大的分数值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值反而大。)
五、扩展应用
自主练习8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只有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没有卫星的行星数占行星总数的几分之几?有卫星的行星数呢?适当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课前组织感兴趣的学生上网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课堂上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介绍交流。
六、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作业设计:
基本应用:自主练习3、6题。自主实践:和家长交流今天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练习课(1)
无论分得的一份是一个物体还是多个物体,只要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练习课(2)
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巩固理解所学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及观察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本信息窗的的教学重难点是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与学活动过程:
把班级里某一组学生作为单位1,出示:
1、该组中,男生人数占了全组人数的;
2、该组中,来自外来务工家庭中的学生人数占了全组人数的;
3、该组中,11周岁的人数占了全组人数的
4、该组中,参加艺校的人数占了全组人数的;
学生利用材料圈出各人数,交流:我把( )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份,取这样的( )份,就是结合这些分数说一说分数的意义。
二、生活数学。(说说下列每句话中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1)小军吃了一块饼的1/4。
(2)中国的农民占全国人口的4/5。
(3)这次数学测验我们班2/3的同学成绩为优秀。
(4)中国用占世界1/2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4/20的人口。
三、自我检测。(分层练习,深化提高)
自主练习:学习的形式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互相协作的能力。
四、轻松片刻。
自主练习10
与同学做20次剪子、包袱、锤游戏,把你的胜负次数填入表中。胜的次数游戏总次数的几分之几?负的呢?
五、趣味探索
自主练习11
鼓励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业设计:
课外实践: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写一篇有关分数的数学日记。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练习课(2)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目标:
运用多媒体展示,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运用多媒体辅助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和表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关系
1、问题: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
把1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
提问:怎样计算每一段的长度?商是多少?为什么?(画线段图)
2、3/5表示什么意义?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怎样列式?
把一根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管的几分之几?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3、揭题、猜想关系: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该写多少呢?(学生一时语塞)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探究关系
1、验证关系
(1)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运用多媒体展示)
(2)出示红点1:把1米长的木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教师让一学生读题,然后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参 与各小组的讨论,并适时点拨。
师:谁能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这样的?因为木条的长度是1米,把它平均分成3段求每段的长,用除法,列式为:13(板书: 13),但除不尽,商是一个循环小数,等于0.33
师:不错,商是一个循环小数?那同学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求法呢?
生:要把1米长的木条平均分成3段,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长的钢材看作单1,求1段的长就是 1/3米。
师:真棒!这样所求的钢材长度不再是循环小数,而是一个简洁的分数。(师板书::1/3米)
指着13和 1/3米,问: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关系。因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材的长度,所以它们相等 。
师:由上可知:1除以3,商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师生共同小结:整数除法不能整除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它们的商。
(3)出示红点2:把2米长的塑料板做9个书签,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列式质疑:29=(师:商可能是几?为什么?你能否验证一下呢?)
动手操作:剪拼图形,研究29的商的由来和表示的含义。
小组交流:结合操作,请跟你的同桌说说29的商是多少及其由来。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点拨,然后小组汇报。
生1:我们组是一个一个地分的。先把1米平均分成9份,得到9个1/9,2米共得到18个1/9,平均分9份,每份1/9,拼在一起是2/9米。
生2:我们组是把2米叠在一起,先平均分成9份,剪下其中的一份,再把这一份展开,拼在一起得到 2/9个饼,所以平均每个书签2/9米。(板书::2/9米)
师:两种分法都对,相比来说,哪种分法简便些?(后一种)下面请同学们看后一种的分饼过程。(老师演示分的过程并在黑板上留下图示)
根据演示过程和黑板上的图形,再让学生思考回答:
(1)2/9米表示什么意义?
(2)2/9表示什么意义?
板书:29=2/9
2、揭示关系探求规律
教师指着两个算式:13=1/3 29=2/9 提出以下问题。
1、观察这两个算式,等号左边是什么算式?右边是什么数?你能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并且被除数作分子,除数作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2、如果用文字表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3、在这个等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4、若用a、b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又怎样表示?
学生板书:ab= a/b(b0)
5、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
6、分数的各部分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什么?
7、综合以上问题,能不能说除法就是分数除法与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
生: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你得出了哪些结论?
①两个数相除,当商不是整数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②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师:我们已经通过实例验证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结合具体算式将分数与除法关系表填写完整吗?
联 系 区 别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是一种运算
分数
师: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你能不能用字母关系式清楚地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b=a/b
引导推理:除法里有什么具体要求?为什么?那分数有没有要求呢?(引导从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说明没有意义)板书:b0
三、巩固关系
1、强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自主练习1题
(2)填上合适的分数
8cm=( )m 13g=( )kg 15dm=( )m 29分=( )小时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 )= 5/8, 3/5=( )( ),=( )( )
2、比较练习,完成自治练习2
四、总结提升
师:分数与除法有些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生:)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7页1、2
2、拓展练习 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把1米长的木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13=1/3
把2米长的塑料板做9个书签,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29= 2/9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a/b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2第二个红点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并掌握它们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等于1的假分数。
教学准备:
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图形中阴影部分的分数:
2.说出表示图形里阴影部分的分数,再说出它的分数单位,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用分数表示直线上的点。
教师:把直线上0到1这段看作单位1,1到2,2到3之间也都是单位1。
教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1份,2份,3份,4份的数各是多少?
教师:要表示这样的5份是几分之几?7份是几分之几?
教师依次在数轴上点出几个点,请学生用分数表示。学生口述。
教师:(指板书)根据分数的意义,口答后教师标出:1/5 2/5 3/5 4/5。我们写出了很多的分数,下面来研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教师:请观察黑板上的分数,比较每个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大小。试按一定的原则把这些分数分组。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根据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教师:我们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板书:第一组后补出真分数,在第二、三组后补出假分数。
教师:请说出3个真分数,3个假分数。
线段数。说一说这两个分数的意义?这样的分数等于多少?(等于1。)
教师:请观察第一,三组的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分数值与1的关系,你发现有没有规律?
学生讨论,汇报后老师板书在真分数后补出: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后补出: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
(3)教师:请看板书第3题的线段图。哪一段上的点表示的是真分数?哪一段上的点表示的是假分数?
学生口答后,教师小结:由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真分数,假分数实际上是以1为界,把分数分为了两类。所以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而课题却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练习:(投影片)
1、下面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把上一题中的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看一看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请两位同学写在投影板上,其余同学写在本上。)
3.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1)教师把板书的用红粉笔圈出,请同学观察这些分数,问: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教师:这些假分数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教师:这些假分数实际上就是整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化成整数?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分子除以分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教师:说一说怎样把假分数化为整数?
练习:把化为整数。(一人写投影板,其余同学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说一说怎样把假分数化为整数?
三、巩固反馈
1、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
2、说出3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3、说出两个分母是9,分数值比1大又比2小的假分数。
4、把下面这些分数化为整数。(口答)
5、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
(2)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
6、分数中,当a、b分别是什么数时,它为真分数?当a、b分别是什么数时,它为假分数?
四、课堂总结与作业
真分数,假分数,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 4、5、6
2、拓展练习 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真分数,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P16带分数的意义,练一练,练习十六5~9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带分数,知道带分数也是假分数。使学生理解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带分数的意义;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难点:
知道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圆片、长方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根据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可以把分数分成两类(板书集合图)。
2、出示:下面各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5/4 10/10 4/7 45/9 3/21 12/5
真分数:
假分数:
(1)师:什么样的分数是真分数?什么样的分数是假分数?
(2)在这些假分数中,哪些能化成整数?为什么?
(3)其余的为什么不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分子不是分母整数倍的假分数。
二、教学新课
1、教学7/3
(1)用圆片表示7/3,需要几个?怎么表示?(图略)
(2)7/3可以看成是哪两个数合起来的数?3/3也就是多少?(把表示3/3的圆片翻过来涂色)
(3)这时可以写成什么形式?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带分数。
2、教学12/5
(1)用长方形纸片表示12/5,需要几个?怎么表示?(图略)
(2)12/5可以看作哪两个数合起来的数?(把表示5/5的两个长方形纸片翻转图色)
(3)这时可以怎样表示?这也是一个带分数。
3、教学带分数的意义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数叫做带分数?(同桌互说指名说)什么样的假分数可以改写成带分数?
(2)讲授:有些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整数倍。这样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3)教学带分数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
(4)互相举例读一读并说说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各是多少。
4、教学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1)如果不看这些图片,你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吗?
(2)讨论汇报:A可以看直线上的点;B可以想有多少个分数单位;C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
(3)重点讲解用分子除以分母
(4)练一练:P18自主练习6题
5、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假分数和带分数,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带分数容易看出大小,所以在计算中结果是假分数的一般都要化成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分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为什么不对?假分数和带分数是什么关系?(在集合图上说明)
2、P18第8题用带分数表示下面每组图中的涂色部分。
3、自主练习9题,让学生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4、自主练习10题?填带分数时你是怎么想的?
5、在自主练习13题,从图上可以看出来什么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 教材19页12题
2、拓展练习 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带分数
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7/3 可以写成 读作二又三分之一
9/4 可以写成 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3(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明确分数和整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一些实例发现规律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自制学具、教具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人,揭示课题。
1、教师讲故事。
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3三块。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
学生:讨论:哪只猴子分得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出示三块大小一样的饼,通过师生分饼、观察和验证,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
教师:引导: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2.组织讨论。
(1)既然三只猴子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它们分得饼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呢?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让学生小组讨论后答出:这三个分数是相等关系, 1/4=2/8=3/12,它们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2)猴王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一部分后,剩下的部分大小相等吗?你还能说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通过观察演示得出: 3/4=6/8=9/12。
(3)我们班有40名同学,分成了四组,每组10人。那么第一、二组学生的人数占全班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分数表示,然后得出: 1/2=2/4=20/40。
语文教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八单元测试题
第八单元测试题(一)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多音字组词。
三、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精会神不言而()奋不()身精妙绝()
()尽全力万马奔()千()一发无影无()
四、选词填空。
连续陆续继续
1.早晨,同学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学校。
2.那毛毛细雨,()下了两天两夜。
3.我们要()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当然虽然既然竟然
4.你()答应和他一块看,就应该准时去。
5.在科学不发达的时期,人们()不可能正确解释日出日落的现象。
6.去年种了一株桃花,不料今年()开了几朵花,()少得很,但总算已经开花了。
不仅还不但而且如果就即使也
7.()你考试得了一百分,()不能骄傲。
8.他()聪明过人,()学习也很用功。
9.()明天晴天,我()到你家来。
10.这座建筑()形式优美,结构()非常坚固。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扩句:
我登过泰山。
2.缩句:
坚韧的小草可以骄傲地嗤笑养育在花房里的盆花。
3.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我们请王校长。王校长到我们班参加班会。
4.改成被字句:
我们把操场打扫得干干净净。
5.修改病句:
(1)清晨,阳光从东方慢慢升起来。
(2)我们从小要养成讲卫生的好风气。
(3)这件洁白的衣服真白。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成语与广告
国内最先动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已不可考证。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用语是日本人做的,用的也不是成语,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
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将广告词结成了一对。你有咳不容缓(药品),我有骑乐无穷(山地车);你有默默无蚊(蚊香),我有无可替带(透明胶带)没人预告,亦未履行合法手续,成语已经嫁给了广告,并堂而皇之地添丁进口,毫无汗颜,合适吗?
意见显然难以统一。有的人认为没什么不合适,以成语或篡改之后的成语充当广告词,借用了成语本身具有的知名度,移花接木,貌合神离,既广而告之,又易于传诵,而且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一举多得,焉有不妙?有的人认为不合适,因为广告词贵在新意,然而现在大批广告人一古脑地全跑到成语中去偷梁换柱,并自诩高明,成语之林也就快成为广告用语的木材基地了。还有人认为对于广告记忆和传播得最多的人群是中小学生。如此这般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最终将误导中小学生把广告用语当成成语词典扩大版去研习、记忆,其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1.请将下列广告用语改正为正确的成语。
咳不容缓()默默无蚊()
骑乐无穷()一明惊人()
2.你还能从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出四个成语吗?
3.广告人使用默默无蚊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4.对成语嫁给广告的现象,概括写出文中的几种意见。
答案:
一、抑制、解释、榜样、平庸、恐惧、仆人、樱桃、凄惨
二、
三、(聚)精会神;不言而(喻);奋不(顾)身;精妙绝(伦);(竭)尽全力;万马奔(腾);千(钧)一发;无影无(踪)
四、1.陆续2.连续3.继续4.既然5.当然6.竟然,虽然7.即使也8.不但而且9.如果就10.不仅还
五、1.我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2.小草嗤笑盆花。3.我们请王校长到我们班参加班会。4.操场被我们打扫得干干净净。5.(1)清晨,太阳从东方慢慢升起来。(2)我们从小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3)这件衣服真白。
六、1.刻不容缓、默默无闻、其乐无穷、一鸣惊人;2.移花接木、堂而皇之、貌合神离、偷梁换柱;3.指蚊香的宣传广告,用来指蚊香的驱蚊效果好。4.第一种意见是蔑视,认为玷污了成语。第二种意见是赞同,认为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第三种意见是认为不合适,使成语之林成为广告用语的木材基地。第四种意见是反对,认为影响小学生对成语的正确学习与运用。 第八单元测试题(二)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东()西()东()西()
南()北()南()北()
左()右()左()右()
三、把不可以搭配的字划去,可以搭配的组成词语写在括号里。
四、把下面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闪电撕碎了乌云。
2.乌云遮住了太阳。
五、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西曼已经(闪电般)扑到他的脚前。
1.扬科的母亲()寄居在人家的屋檐下。
2.英雄们都()穿过熊熊大火。
3.几个穿花衣裙的小姑娘()在草地上跑来跑去。
4.江边的花儿()红艳艳。
5.大雨()从天空倒下来。
六、把下列句子按一定顺序排成通顺的短文,序号写在前面的括号里。
()就这样,挚友被押解起来,米卢司赶回家乡
()然而就在准备行刑时,他们看见疲惫不堪的米卢司飞奔而至。
()很多人知道下面这个故事。
()在场的人无不为两个人的友情所感动,当权者也当即决定释放米卢司。
()上述故事可能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法律,但是它所包含的情感却不会过时。
()一个名叫米卢司的人犯法当死。
()规定的期限眼看到了,米卢司却还是不见踪影。当权者以为他再也不可能回来了,就把米卢司的挚友押解到刑场。
()临刑前,他的挚友向当权者请求,希望给米卢司一个机会,让他回家去与父母见最后一面;如果米卢司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回来,他的挚友表示愿意替他担当死罪。
七、修改病句。
1.学校开设了语文、数学、音乐和许多副科等课程。
2.在六一联欢会上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3.全校师生都想争做三好学生。
八、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一)
我的故乡是一个山清水秀、绿树成阴的小村庄。在故乡的小山坡上,小溪旁,盛开着一簇簇火一样红、雪一样白的小野花,村里的孩子们都叫它无名花。
春天,我来到山坡上,那些无名花在春风里频频点头,好像向我传递春天的信息;夏天,我来到小溪旁,那些无名花舒展腰肢向我招手,仿佛对我倾诉大自然芳香的话语。每当我看到它,就从心底涌出一股无比欢畅的爱意。我喜欢无名花,我尊敬无名花。
清晨,阵阵幽香把我吸引到无名花的身旁,只见晶莹发亮的露水像一颗颗珍珠在无名花的花叶上滚动。远远看去,那一片片无名花好像一片片彩云铺在山坡上,把大地打扮得非常美丽。傍晚,我站在村口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无名花,分不清哪儿是晚霞哪儿是无名花。朴实无华的无名花啊!色彩缤纷、万紫千红的花圃里没有它的身影,它不与各种名贵的花卉争奇斗艳,只愿与茫茫的野草作伴。它不要人们的照料,只要在泥土里、雨水中吸取一点点养料和水分,来维持自己并不太长的生命。它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们:它的花美化环境,它的叶、茎是牲畜的好饲料,当它的生命结束时,又把自己的身躯化作肥料滋养大地
无名花是坚强的。人们从它的身上踩过,牲畜在它的身上践踏,它不委屈、不叫苦,仍然昂首挺胸地站在那里,为绿色的山坡增添色彩,为人们的生活编织锦绣
啊!朴实无华的无名花,我喜欢你,我尊敬你,因为你是无私、坚强的花。
1.文章第三、四个自然段末尾都用了省略号。在下列表示意思正确的序号下画。
(1)表示内容省略。(2)表示断断续续的语气。(3)表示话没说完。
2.文章第三自然段写无名花是()的,第四自然段写无名花是()的。
3.本文第二、三自然段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4.在文中找出能概括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5.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6.用横线画出描写无名花无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写无名花坚强的语句。
(二)自信的柱子
那时,他是英国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设计师,参加了温泽市政府大厅的设计。他运用工程力学知识,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很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大厅天花板的方案。一年后,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要求他再多加几根柱子。
年轻的设计师十分自信,认为只要用一根坚固的柱子便足以保证大厅的安全,并详细地计算说明,列举相关实例,最后,他坚持自己的完美设计而拒绝了工程验收者的建议。可想而知,他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官员,他险些被送上法庭。
后来,在种种压力下,矛盾了很长时间,他终于想出一条两全其美的计策,以证明自己设计的合理性。那就是,他在大厅里增加了四根柱子,不过,这些柱子并没有与天花板接触,只是摆设给那些愚昧无知却又刚愎自用的人看的。
时光如梭,300年过去了。300年的时间里,市政官员换了一批又一批,而支撑他们头上天花板的柱子仍是那一根,直到前两年,市政府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时,才发现了这个秘密。
消息不胫而走,世界各国的建筑家和游客慕名而来,观赏这根神奇的柱子,并把这个市政大厅称作嘲笑无知的建筑,当地政府对此也不加掩饰,在新世纪到来之际,特意将大厅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许多人在那一根柱子面前流连忘返,遐想联翩。
这个年轻的设计师就是克里斯托莱伊恩,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今天,能够找到有关他的资料实在是微乎其微了,但在仅存的一点资料中记录了他当时说过的一句话:我很自信,自信至少100年后,当你们面对这根柱子时,只能哑口无言,甚至瞠目结舌我要说明的是,你们看到的不是什么奇迹,而是我对自信心的一点点坚持。
当时有人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而今天的现实又是如何呢,300年的历史还不足以说明一切吗?克里斯托来伊恩,这依然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我相信,读他的名字,很多人不敢发出声音。
因为,300年前,也许只有上帝听见他说过:能把自己的梦想擎到天堂的高度,靠的是自信的柱子。而这样的柱子,不需太多摆设,一根足够。
1.按下面的意思把文章分成三段,用//标明。
(1)年轻的设计师设计了只有一根柱子支撑的市政府大厅的方案,遭到了权威人士的反对,他只得增加了四根作为摆设的柱子。
(2)300年后,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都来观赏这根神奇的柱子。
(3)设计师名叫克里斯托莱伊恩,在仅存的一点资料里记录着他的话,一根柱子不是奇迹,而是他对自信心的坚持。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做事时照顾到两方面,使双方都得到好处。()
(2)文中形容很少很少。()
3.抄写文章结尾处的红色句子,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答案:
一、精妙绝伦、不言而喻、抑制不住、经典、恐惧、监狱、笛子、罚球
二、东张西望、东倒西歪、南辕北辙、南征北战、左顾右盼、左思右想
三、模型、毕竟、自豪、欣慰、奥秘、梦想、姿态、恳切、距离、带头
四、1.闪电把乌云撕碎了。乌云被闪电撕碎了。2.乌云把太阳遮住了。太阳被乌云遮住了。
五、1.像燕子一样2.飞箭似的3.像蝴蝶飞舞一般4.火一样5.瓢泼似地
六、46178253
七、1.学校开设了语文、数学、音乐等课程。2.宣传队在六一联欢会上表演了精彩的节目。3.全校学生都想争做三好学生。
八、(一)1.(1)2.第三自然段写无名花无私,第四自然段写无名花坚强。3.第二自然段拟人,第三自然段比喻。4.啊!朴实无华的无名花,我喜欢你,我尊敬你,因为你是无私、坚强的花。5.对朴实无华的无名花和像无名花一样无私、坚强的人们的歌颂和赞美。6.写无名花无私:色彩缤纷、万紫千红的花圃里没有它的身影,它不与各种名贵的花卉争奇斗艳,只愿与茫茫的野草作伴。它不要人们的照料,只要在泥土里、雨水中吸取一点点养料和水分,来维持自己并不太长的生命。它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们:它的花美化环境,它的叶、茎是牲畜的好饲料,当它的生命结束时,又把自己的身躯化作肥料滋养大地写无名花坚强:人们从它的身上踩过,牲畜在它的身上践踏,它不委屈、不叫苦,仍然昂首挺胸地站在那里,为绿色的山坡增添色彩,为人们的生活编织锦绣
(二)1.(1)那时只是摆设给那些愚昧无知却又刚愎自用的人看的。(2)时光如梭遐想联翩。(3)这个年轻的设计师就是克里斯托莱伊恩一根足够。2.(1)两全其美(2)微乎其微3.略。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五年下学期课文复习内容提纲”,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五年下学期课文复习内容提纲
第一单元主题:走进西部习作:写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
A作者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
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线索:草原美景、喜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草原美景、迎客、待客、话别)(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B说说对“蒙汉情深何任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答: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C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友谊之路)
3《白杨》作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A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B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爸爸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C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理解体会: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D造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修建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经过。赞扬了建设者的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和吃苦奉献的精神。
第二单元主题:永远的童年习作:童年趣事(写事)
5《古诗词三首》
A背诵、默写。
B诗句解释
C《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
6《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中国著名女作家林海音。
A本文是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以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B作者在文中“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了童年这样几个画面:看骆驼咀嚼、想象骆驼系铃铛、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四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些场景是按季节推移顺序写的。
7《祖父的园子》
A作选自萧红《呼兰河传》
B课文描写了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8《童年的发现》
A作者:俄国费奥多罗夫
B课文讲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
C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D请你说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并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由于人们不了解,不习惯,被认为荒谬或违前人的结论等,而被鄙视甚至迫害,这是存在的现象。【例子: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结果怕遭到教会的处罚而不公布真相,布鲁诺坚持了日心说,结果被教会处死;哈唯发现血液循环,结果被烧死。】
9《儿童诗两首》
A《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B《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第三单元主题:语言的艺术习作:发言稿
10《杨氏之子》A《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B背诵、默写。
C古文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D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两点:一是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二是杨氏之子并没有直接反驳孔君平(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显得幽默有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前面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E杨氏子的特点: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11《晏子使楚》写出了晏子的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A课文主要内容:春秋末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
B《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答:《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开头写了事情的起因(齐国大夫晏子出世出国,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中间写了事情的过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可以用小标题概括为(进城门,见楚王,赴宴席)或是(狗洞与狗国,下等人与下等国强盗与强盗国)】,结尾写了事情的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C晏子:机智、勇敢、爱国
12《半截蜡烛》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
13《打电话》
A本文是一段相声,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
B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第四单元主题:他们让我感动习作:一件令我感动的事(写事)
14《再见了,亲人》
A节选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B课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C大娘:洗补衣服,三天没合眼;送食物,累得昏倒;救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
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妈妈。
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
志愿军:浴血奋战,帮助朝鲜人民赶起侵略者。
D反问句
E这篇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然后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最后从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
15《金色的鱼钩》A写出了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他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金子般的思想光辉。
B课文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C“金色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16《桥》:文中的老汉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精神保护了村民,老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他在人们心中目中的地位很高,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A这篇课文的句子和段落与我们平常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这篇课文的句子和段落都比较简短,这样写的好处是渲染紧张气氛。
B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C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
17《梦想的力量》
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第五单元主题:中国古典名著之旅习作:缩写
18《将相和》:“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A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B司马迁,汉代;《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中心思想: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D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
E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
廉颇:勇于改过,以国家利益为重。
F《史记》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其中有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的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9《草船借箭》
A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作者:罗贯中。
B中心思想: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赞扬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C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周瑜:智谋过人、妒贤忌能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
D《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还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记”等
20《景阳冈》
A《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作者:施耐庵
B中心思想: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敢、倔强、机敏的英雄性格。
C注释D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E《水浒传》中还有很多个性人物: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浪里白条张顺。
21《猴王出世》
A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作者吴承恩
B中心思想: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C注释。
第六单元主题:走进信息世界习作:研究报告
A从古至今信息传递形式的主要发展经历:1、古代,驿差长途跋涉。2、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3、现代,电报、电话。4、当代,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
B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人传信、漂流瓶等。
C调查研究问题:1、确定研究的问题。2、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3、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资料。4、形成自己的观点。5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信息获取的途径:阅读书籍报刊、上网浏览、调查访问、观看影视节目、收听广播……
研究报告的写法:1、问题的提出2、调查方法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4、结论
第七单元主题:作者笔下的人习作:一个印象深刻的人(写人)
22《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本文主要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有智谋、富有心计,胖墩儿忠厚老实的个性特点。【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清代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本文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极其吝啬的守财奴的形象。【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清代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本文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方面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并主要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
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3《刷子李》
A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B刷子李:技艺高超
C作者抓住细节描写写出了师傅的超凡技艺和他的艺高胆大、自信、豪气千丈。文章最后一句话意思有:1、“刷子李”确实有绝活,这一绝活,要不是亲眼看见,怎么也不敢相信是真的,说明“刷子李”技艺高超。2、“刷子李”的绝活是他自我挑战、不断磨练的结果。3、“刷子李”的所言所行深深震撼了曹小三,让他感触很深,获益颇多。
24《金钱的魔力》:节选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本文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文中人物:托德),也刻画出了老板的唯利是图、世故圆滑、阿谀奉承、献媚讨好的丑态。
第八单元主题:异域风情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A作者季羡林,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中“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B“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的?
答:因为德国人爱花,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而自己走到街上有享受别人为自己创造的美,这种民族风情的境界是高尚的、无私的、实实在在的,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因此,耐人寻味。
26、《威尼斯的小艇》介绍了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和小艇的重要作用。本文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景、物、人相互联系。
27、《与象共舞》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
本文抓住了大象的外貌、神态、动作以及性格、聪明、善于表演等方面的的点来写;抓住了人与物(或动物)之间互相紧密关系来写;并列举实例加以说明;按先概述后分述的顺序来写。
28、《彩色的非洲》描述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都是彩色的。
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文章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
《五年级语文下学期复习资料》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664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