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年级二年级课题
信息窗1
上课教师第一单元(组)课时一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计算的学习过程,对后面学习乘法的认识打好基础。△使学生在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计算的学习过程,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前置自学提纲设计观察课本第二页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看奇幻魔术团表演的“魔术三部曲”中的第一场。(出示挂图)二、新课(一)组织学生看图提问,培养观察能力(个性设计)1、观察图画,教师引导: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奇幻魔表演团都表演了什么节目?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提问:你想知道什么?3、分小组进行提问:4、全班进行交流:我想问小鱼有几条?我想问花儿有几朵?我想知道小女孩托着的盘子里有什么?5、教师进行评价:同学们问的问题都不错,下面我们一起去解决们的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好吗?(二)带领学生解决问题1、解决第一个问题:魔术师一共变出了几朵花?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一共有多少?那就请你来数一数,好吗?谁有和他不一样的办法?怎样列算式呢?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要用2+2+2呢?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你说得很好,仔细观察才能找出规律。3、解决第二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灯笼?3+3+3+3+3=15(个)提示学生说想法:一串灯笼有三个,一共有5串,所以要用3+3+3+3+3个人意见
教学过程
4、问题口袋,要计算这样的20个灯笼的个数,怎样列算式呢?5、解决第三个问题: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4+4+4+4=16(条)说算式的意义:一个鱼缸里有四条鱼,有四个鱼缸。(三)体验相同加数连加1、教师指着算式:2+2+2=6,加数都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2、同位互相说说起他算式的加数有几个三、巩固练习(一)练习一:下棋1、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画中有什么2、根据图意列算式3、找学生说算法:为什么你要这样列算式呢?(二)练习二:摆摆算算1、让学生摆学具,小手动一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来摆一摆。2、根据小组内摆的学具列算式3、鼓励算法多样化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算法?四、作业设计:练习100以内的加法;思考老师最后留下的问题。个人意见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2+2+2=6(朵)4+4+4+4=16(条)3+3+3+3+3=15(个)年级二年级课题
信息窗2
上课教师第一单元(组)课时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白乘法的意义、写法、读法和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体会体会乘法的意义。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明白乘法的意义、写法、读法和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体会体会乘法的意义。前置自学提纲设计观察课本第五页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你还有其他算法吗?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看奇幻魔术团表演的“魔术部曲”中的第二场。(出示挂图)二、新课(一)组织学生看图提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观察图画:幻魔表演团都表演了什么节目?仔细观察,你还看到了什么?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提问:你想知道什么?3、分小组进行提问:4、全班进行交流:我想问小鸟有几只?我想问葫芦有几个?我想知道舞台灯的灯孔有几个?5、教师进行评价:同学们问的问题都不错,下面我们一起去解决们的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好吗?(二)带领学生解决问题1、解决第一个问题:魔术师一共变出了几个宝葫芦?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葫芦那么多,数有些麻烦,有没有简单的办法?提示:你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办法?怎样列算式呢?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2、教师进行讲解。在这个算式中有几个加数?8个,加数是几呀?58个5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比较简便。教师板书:8×5=40读作:8乘5等于40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渗透:这个算式也可以写作:5×8=40读作:5乘8等于40。讲解各部分名称:个人意见
教学过程
3、解决第二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只小鸟?4+4+4=12(只)提示学生说想法:一个鸟笼有4只小鸟,一共有3个笼子,所以要用4+4+4=12教师提问:怎样列乘法算式?为什么这样列?学生说算法,教师订正。4、问题口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可以记录在问题口袋里5、解决第三个问题?舞台灯一共有几个灯孔?3+3+3+3+3+3+3+3=24(个)说算式的意义:一行灯孔有3个,有8行。你能列乘法算式吗?三、巩固练习(一)练习一:乒乓球赛1、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画中有什么2、根据图意列算式3、找学生说算法:为什么你要这样列算式呢?列成乘法算式你会吗?引导学生说算理:2个8相加,写成乘法算式就是2×8或者8×2(二)练习二:填一填1、让学生摆学具,小手动一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来摆一摆。2、根据小组内摆的学具列算式3、鼓励算法多样化: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算法?作业设计:初步认识乘法,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考考你。个人意见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5+5+5+5+5+5+5+5=40(个)8个5相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8×5=40读作:8乘5等于40也可以写作:5×8=40读作:5乘8等于40年级二年级课题
信息窗3
上课教师刘第一单元(组)课时3课型新授教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中0与生活的联系;探索并掌握0的乘法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中0与生活的联系前置自学提纲设计1+1=()×()=()0+0=()×()=()1+1+1=()×()=()0+0+0=()×()=()1+1+1+1=()×()=()0+0+0+0=()×()=()1+1+1+1+1=()×()=()0+0+0+0+0=()×()=()1+1+1+1+1+1=()×()=()0+0+0+0+0+0=()×()=()1+1+1+1+1+1+1=()×()=()0+0+0+0+0+0+0=()×()=()你发现了什么?教学过程
一、复习:1、填一填3+3+3+3=()×()7+7+7=()×()5+5+5+5+5+5=()×()6+6+6+6+6=()×()(说一说乘法算式的意义)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4×3=12()()()(说一说乘法算式的意义)二、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新授:1、出示挂图:第一幅图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小组汇报)2、出示挂图:第二幅图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小组汇报)3、汇报课前小研究,你发现了什么?个人意见
教学过程
四、巩固练习1、自主练习1:提问:(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2、自主练习2: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五、小结: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体会乘法的意义,熟练有0的乘法的列式计算个人意见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现在三顶帽子中共有几只鸽子?0+0+0=?0×3=?年级
二年级
课题
单元综合
上课教师
第一单元(组)
课时
4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丰收园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教学重难点
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前置自学提纲设计观察课本第10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教学过程
一、谈话:
本单元在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背1-3的口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几个数学问题,你们有信心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投影仪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虚线表示什么意思?(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虚线表示把不同的活动分开组)图上共有几组学生在活动?他们在做哪些体育活动?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
2、生质疑,师板书:
做操的有多少人?
玩吊环的有多少人?
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跳摇绳的有多少人?
踢键的有多少人?
3、分小组讨论,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式。
选代表说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
做操的有多少人?
6×4=24(人)4×6=24(人)
玩吊环的有多少人?
0×2=0(人)2×0=0(人)
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1×6=6(人)6×1=6(人)
跳摇绳的有多少人?
3×4=12(人)4×3=12(人)
踢键的有多少人?
2×4=8(人)4×2=8(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所说符合图意就可以评价为好)
个人意见
教学过程
三、数学小知识:
1、投影出示:课本第10页“小知识”
乘法符号是根据加法符号变化来的。乘法运算是一种特殊的加法运算,所以将加法符号“+”稍作变动,变为“×”,英国的奥特雷德首先使用了“×”作为乘号。
2、同桌一起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老师提问:你记住了什么?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练习,老师看得出你们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继续努力,把以后的知识学的更好,你们有决心吗?
五、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观察周围事物进行乘法练习
个人意见
板书设计
我学会了吗?(实践活动)
加数相同时,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我学会了与同学合作;我发言积极了
我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二)
教学内容:人教2011版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教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
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圆片等。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小动物呀?你们想知道老师喜欢什么动物吗?
大熊猫现在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帮它吗?
课件出示: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
(二)动手操作,巩固平均分,明确含义
1、动手操作,激活平均分的活动经验
教师:用你们手中的小棒代替竹笋,用4个圆片表示盘子,将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亲自动手分一分。
2、直观展示,形成表象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分的是什么?你是怎么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依次用课件呈现并完成下图。
3、语言表述,明确含义
教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如下: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对照图和文字,并辅助动作、手势,让学生互相说一说。
(三)自主尝试,大胆表征,突出含义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教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大胆尝试,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典型案例。
2、展示交流,突出含义
教师:请同学们将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教师:观察同学们创造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示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四)规范表征,建立概念,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激发需求,认识除法
教师:刚才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如果不加说明,别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示的含义,怎么办呢?
教师: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教师板书如下:
12÷4=3
除号
教师(指板书):这个符号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教师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除法”(教师板书课题)。
2、说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教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3、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教师: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你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吗?
教师:“÷”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五)及时巩固,体会除法算式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课件出示呈现下图。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教师: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教师:谁来说一说15÷5=3表示的含义?
(六)巩固练习,深入理解除法的含义
1、分一分,填一填
1)把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2 ÷ =
(2)把12根平均分成6份,每份( )根。
12 ÷ =
2、独立完成练习三第2题。
3、独立完成练习三弟3题。
(七)课堂总结,点明目标
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除法,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第二单元、甜甜的梦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
2.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和简单的换算。
[教材简析]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是以甜甜在梦中与孙悟空比本领的童话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千米、分米、毫米。教材安排了三个红点问题和一个绿点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测量的过程,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学生以后学习对学生以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课时安排:5课时
信息窗1: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孙悟空吗?谁能介绍一下孙悟空的本领?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他也很喜欢孙悟空,晚上在梦中还和孙悟空比本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在比什么?(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动画片放完了,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富有童趣的童话素材,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1毫米。
(1)猜测。
谈话: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5毫米长,请猜一猜,5毫米有多长?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猜测的长度。
(2)验证。
谈话:5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
(3)班内交流,认识1毫米。
谈话:那个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交流一下?(引导学生说出一小格是1毫米,5小格就是5毫米)
(4)巩固对1毫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毫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毫米有多长。
(5)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思考一下毫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有什么关系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2、认识1分米。
(1)、猜测。
谈话:后来,孙悟空又把金箍棒变长了,变到10厘米长了,你认为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把它在练习纸画下来。
(2)验证。
谈话:拿出直尺,验证一下,你刚才猜的怎么样?同桌互相说说。
(3)班内交流,认识1分米。
谈话:谁愿意说说10厘米到底有多长?(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认识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4)巩固对1分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分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3、认识1千米。
(1)猜测。
谈话:孙悟空为了显示出他的本领,他还把金箍棒一下子变成1千米长,仔细观察图画,你能通过图中提供的信息,说说1千米有多长吗?
(2)举例说明(也可以引导学生实地感受)。
A:一个人伸开双臂大约1米,1千米大约需要1000名同学拉起手的总长度。
B:你知道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几圈是1千米呢?(引导学生借助计量单位“米”体会1千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又叫公里,用Km表示,1千米=1000米)
(3)举例体会。
谈话:谁能说一说从学校到什么地方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4、小结。
谈话: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结合故事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感知---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建立起长度单位的表象,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长度单位概念的认识。]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
(1)同桌交流。
(2)教师说长度,学生用手势表示。要求:速度要快而且要准确。
2、自主练习第2题。(先猜单位再量一量)
量一量1元钱硬币的厚度是()
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是()
量一量课桌的高度是()
3、自主练习的第4题。(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趣味性和操作性的练习,让学生在手势游戏的比划中培养学生的
空间观念,在猜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都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引入,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数学课堂,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通过放手让学生猜一猜、估一估、量一量的实践活动,体会1毫米、1分米、1千米有多长,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注重给学生提供自主练习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练习:
(1)计量比较短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
(2)计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
(3)3千米=()米7厘米=()毫米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2、手势比划练习(本题要点:学生能正确用手表示长度单位,加深理解)
师快速变换长度单位,学生快速用手比划其长度。(注意纠正学生长度不规范的手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快速用手势表示单位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的直观认识,准确建立表象。]
3、填写长度单位(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
谈话:刚才,同学们能用手来表示其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估计能力,看谁能准确填写上长度单位。
一棵树高7()飞机每小时的速度是100()
一把小刀长6()课桌高70()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物体,加强学生估测能力,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综合练习
1、做自主练习中的第5题。(重点指导学生量的方法)
(1)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测量。
(2)班内交流。
2、做自主练习第6题(重点让学生理解算理)
(1)引入
谈话: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不错,下面我们来个长度单位换算的小游戏,好吗?(教师
把第6小题变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进行换算。如:1分米-3厘米=()厘米,可以变长一分米的粉笔,去掉3厘米,还剩多少厘米……)
(2)学生抢答,并说清算理。
3、做自主练习第7题
(1)学生独立填写。
(2)班内交流。(学生说出填写理由)
4、自主练习第8题
(1)先让学生读一读,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
能力。]
三、实践测量。
谈话:同学们知道了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下面我们就用我们
手中学具来量实物,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1、量一量手中铅笔的长度。
2、量一量手指的长度。
3、量一量文具盒的厚度。
先让学生独立测量,班内交流时说一说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练习,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创设学生喜欢的游戏情境和动手测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比一比,量一量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直观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甜甜的梦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学会了吗。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教材提供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测量和搜集数据的实践活动,通过课上交流以获得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本课又为学生提供了现场测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在活动中渗透初步的统计知识。
教学准备
学具:各种测量工具(大卷尺、小卷尺、米尺、皮尺、直尺)
足球、排球、7号电池、5号电池、10张卡纸、10张作业纸、
数学书、数学作业本、各种测量表格
课前将附件1作业汇报表,分4组发给每位学生,课前进行调查测量,完成表格。(小组成员调查同一项目)
学生活动形式:每5人为一小组。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复习旧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长度单位了,想一想都有那一些?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设计意图]本课是安排在第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的后面,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厘米和米的知识,所以本节课是对以前学过的所有的长度单元一个综合的回顾与应用。板书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便于学生感知他们之间的关系。
2、用手势比划出长度单位的长度
(1)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
全班一起比划出1毫米
你是怎样记住的?
1分米呢?1米怎么比划?
(2)你能不能比划出1千米多长?
学生比划不出来
质疑:为什么你比划不出来?
提问: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1个长度单位大约有多长,只靠眼睛看、耳朵听是无法记牢的,学生必须亲身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在脑中形成长度的表象,这为学生进行准确的目测和估测奠定基础。
3、回顾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提问:这些长度单位之间还存在什么关系?你还记得吗?
生回顾
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010101000
[设计意图]这三部分内容是我们课堂上已经学过的知识,本节课将其回顾、整理,强化基础知识,为下面的活动提供知识储备。
二、交流汇报,课前作业
1、小组内讨论
(1)师介绍课前作业项目
测量或调查项目(附件表1)
(2)谈话:全班分小组,小组内每一同学都对同一项目进行了测量或调查
(3)小组内交流:
①交流内容:测量结果、选用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
②谈谈自己在测量中的收获
2、全班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在全班范围内汇报讨论结果。
3、讨论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1)谈话:观察这四张表格,仔细看看各自选用的长度单位,你发现了什么?
(2)师小结:在测量物体时,要灵活的选用长度,量较长、较高的物体,可用较大的单位米甚至千米,量较小的物品时,可用厘米或毫米做单位。
4、讨论如何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
(1)课件出示:小朋友用直尺量手腕一周长,“我的手腕一周大约长4厘米”
(2)提问:你同意这个小朋友的看法吗?“你想对小朋友说什么?”
(3)师小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如:长度、形状),选用合适的工具,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测量更方便,准确。
[设计意图]在交流之间,学生已经选用了工具及单位,但这时是无意识的去选用:选用长度单位,学生平时比较习惯用“cm”一遇到测量首先想到用“cm”做单位,通过本环节的设计,然学生意识到各种长度单位在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应灵活选择;选择测量工具,一开始选用时,没有系统的概念,只是能测量出结果,通过本环节,学生的思考上了一个台阶,选择工具时,学生已经有意识去思考选择它的原因。
5、拓展知识:
课件出示有关长度的小知识(教师课前搜集一些动物身长、建筑的高度等小知识,制作成幻灯片)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基于课本知识,去了解更多更丰富的课外知识,开放了学习内容,也开放了学习途径、方法。
三、合作探究,现场测量
1、教师介绍活动要求,小组抓阄决定测量活动
(1)揭示课题:动手量一量
(2)课件出示:五项活动及各种测量工具的图片介绍
(3)小组抓阄决定本组的活动并领取相应的表格(附件2)
[设计意图]抓阄一方面为了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体现出公平性.
2、小组合作完成测量活动
(1)小组讨论:选用哪个工具完成任务;如何分工完成任务。
(2)小组分工,合作活动
3、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活动虽然和课前的活动同是测量,然而本环节让学生有意识的选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选用不同单位表示他的长度。而课前的测量都是无意识的选用。这一环节是承接上一环节,是对上一环节意识到要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的实践应用。同时每一组两个活动任务的安排是有意识的,每一组的活动一般需要选择不同测量工具和单位,通过更换工具及单位,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的更方便、更准确。
四、全课小结
[课后反思]:
平时的课堂教学有关长度单位的教学是围绕着单位的进率及单位间的互化,这些抽象书面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即使记住了,但大多数学生还是没有建立起清晰的长度观念,不能很好在生活中去应用,然而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需要他们有更多的实践操作的能力。如果将这些内容放到课外去完成,学生测量方法得不到正确、及时的指导,因此,本课安排的现场测量活动,教师能够及时的评价、监控,可以给与学生方法的指导,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在实际测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二十)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包含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2.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除法的含义,以及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铺垫新课
师:老师手中有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看看我是怎样分的。
【学情预设】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个同学。
师:分给了几个同学?
【学情预设】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分到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师:把刚才分的情况同桌之间再来说一说。[板书课题:除法(2)]
【设计意图】由简单的、有提示性的问题引入,采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为学生设计了中间问题,起到了桥梁、铺垫的作用,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并为学生顺利解决后面的问题提供了保障。
二、动手操作,引出表示方法
课件出示教科书P14例5。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学情预设】一共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要求能放几盘。
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每个盘里面都只放4个竹笋。
师:用小圆片代替竹笋,动手操作,并与同桌说一说操作过程和最后的结果。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明白该活动也是平均分的活动。因为已经有了用除法运算表示平均分的经验,所以首先分析活动是属于什么活动,学生明白后会直接想到,这个平均分的活动是不是也可以用除法运算来表示。
三、建立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的联系
师: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
【学情预设】除法算式。
师:尝试着写一写。
【学情预设】20÷4=5;20÷5=4。
师:20÷4表示什么?
【学情预设】一共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
师:那20÷5表示什么呢?
【学情预设】一共有20个竹笋,平均分成了5盘。
师:“平均分成5盘”是已知的,还是要求的?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成5盘吗,还是这个“5”是我们分完后才知道的?
【学情预设】是我们把20个竹笋,每个盘子放4个,最后才知道分成了5盘。
师:那用“20÷5”来表示“20个竹笋,每个盘子放4个”(加上手势),这样列式好吗?
【学情预设】不好。用“20÷4”会更好。
师:“5”表示什么?
【学情预设】“5”表示能分成5盘。
师:真厉害!通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把这个平均分的活动用最合适的除法算式表示清楚了。那就是20÷4=5。(板书:20÷4=5)
师:这个除法算式能完整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边引导学生说,边指算式,建立平均分的包含活动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尝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活动。在列式的过程中很容易写成两种形式。利用好两个算式,借助情境图,产生冲突,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确:应将结果写在等号右边,即20÷4=5。
四、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结合这个除法算式说一说,被除数、除数、商是什么?
板书:20 ÷ 4 = 5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学情预设】被除数是总数,除数是每几个为一份,商是分得的份数。
教师板书:总数 每份数 份数
师:如果我想把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学情预设】通过例题的学习,模仿例题的样子,选择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情预设】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20÷5=4。被除数÷除数=商。
【设计意图】介绍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后,建立平均分的包含活动与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结合情境让学生尝试归纳被除数、除数和商可以是什么,初次尝试抽象归纳,有了一定印象后,后面会用更多的经验验证学生的归纳,同时从概念出发潜移默化地分析,让学生对这一类题有归纳的意识。
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教科书P14“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讨论。
分别说一说每个除法算式中的各个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对新知及时巩固。
师:三个算式中的被除数为什么都是12?
【学情预设】一共有12个小圆片,是把12个物品拿来分。
师:除数表示什么?那商呢?
【学情预设】除数都是表示每份几个。商表示最后分得的结果,即分成了几份。
师小结: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其中,这个总数就是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每份几个就是除法算式里的除数,分得的份数也就是最后的结果,是除法算式里的商。
2.完成教科书P14“做一做”第2题。
(1)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回答,及时纠错。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通过平均分的等分活动建立了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动手操作,明确包含也是一种平均分活动,同样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学生在根据平均分的包含活动写除法算式时,会有冲突,写成20÷4=5或20÷5=4。我借助情境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此过程,分析并处理了该问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应该写在等号的右边。在理解的过程中建立平均分和除法的联系,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同时为以后分析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三)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
掌握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课件
学具:画画
教学过程
展示课件
二一班明天去参观科技馆,咱们看看他们都准备了些什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交流意见。
引入课(教学例1)
把6个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一)用“圆”代替“糖果”分一分
(二)分完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
可能有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个,另一人5个;
其中一人2个,另一人4个;
其中一人3 个,另一人也3个;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教师给学生再次看图说话: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2个糖果,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在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个糖果,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其它三个图里的糖果同桌之间分一分,交流自己的意见。
(三)说一说
要求每个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一画15个胡萝卜,然后把15个胡萝卜分成3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动手画一画,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的情况,
学生完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 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四)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同样多
教学例2, 出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边口述题目,边画出18个橘子和6个盘子)“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的同样多)
“把18个橘子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因为要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2个,然后在提问:“分完了吗?”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做怎样分?(板书课题:平均分)
(五)巩固练习
1,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六)全课总结:
(七)布置作业:
课本14页的第1/2/3题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二)
一、教学目的
1. 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 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3. 会读写除法算式。
二、教学重点:
1. 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三、 教学难点:
1.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来齐读一下。
(二)、探究新知
师:大家已经了解了平均分,那么老师想考考大家,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 份,每份有几根?现在请大家借助手中的小棒摆摆看。
师:谁想把自己摆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师:你觉得他说得怎样?
生:很棒!
师: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师:还有谁也想说一说?
生: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师:你也说得很棒,大家也把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来齐读一下“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生:齐读“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师:之前我们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算式表示,表示几个几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那么你能将“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这件事也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谁想说一说?
生:12÷4=3
师:从哪几个字让你想到用除法?
生:平均分
师:你的意思是说平均分表示除法的意思对吗?
生:是的。
师:对在数学上平均分可以用÷来解决。
师: 谁认识这个符号“÷”?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视频介绍来历。
1659年,瑞士人拉恩首创除号“÷”。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平均分。这样“÷”就产生了。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正式把“÷”作为除号。
师:既然平均分表示除法的意思,那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就可以用12÷4=3来表示。
师:12÷4=3 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板书,全班齐读一遍)。
师:12÷4=3你知道这个算式的意思吗?(12、4、3各表示什么?)
生:说(略)
师: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解决了”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这个问题,可以用12÷4=
师:发挥你的想像力还有哪些题目也可以用12÷4=表示的?
生1:“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个?”
生2:“把12个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人?”
师:看来12÷4=3能表示的内容很多,现在老师想问大家为什么这些内容都能用这个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的几分求每份是多少?
师:看来只要是把一个数平均分的几分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三)、练习
1、课本13页做一做1-2题(略)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教案(二)”,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分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认识除法首先要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几个几”,并且低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每位学生也都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平均分的问题,这些都为学习平均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措施】通过具体的情景图片来帮助学生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有趣的故事和动画效果还有老师的动手操作分一分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
【教学方法】因为这节课的特殊性,我采用的是情景教学法和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同学们,大家好!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猴妈妈摘了4个红红的大桃子,回到家后,给弟弟分了1个桃子,给哥哥分了3个桃子。
弟弟很生气,哭着说:“妈妈你偏心,这样分不公平”。
于是妈妈从哥哥那拿了一个桃子分给了弟弟。
这时候弟弟开心的说道:“太好了这样就是平均分,这样分就公平了。”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思考中,什么是平均分?也了解到平均分的方法是最公平的,猴弟弟和猴哥哥分别有2个桃子,给学生初次留下平均分的印象。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吗?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吧,《认识平均分》。
动物园里在聚会,来了许多的小动物,有松鼠、小鸡、小兔子和猫咪,在这些小动物的背后都有一道数学题,只有做对的人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你准备好了吗?
【设计意图】借助导入的故事,顺其自然的衔接到本课内容,认识平均分。用学生喜欢帮助小动物的爱心,慢慢灌输平均分的知识。
(二)实际操作,理解平均分
(1)认识平均分
看,三只小松鼠正向我们打招呼呢!哈喽你们好。
松鼠们最喜欢吃松果了,现在请你把6个松果分给3只松鼠,分一分?
老师给大家列举了三种分法,请你思考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选择哪种分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第一种分法把松果分成了1、1、4。第二种分法把松果分成了1、2、3。第三种分法把松果分成了2、2、2。
老师说完了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致的答案,那就是第三种分法,对不对,因为前两种分法第一只松鼠和第二只松鼠得到的松果都不一样多,那他们是不是也会像小猴子一样哭起来呀,我们说第三种分法,每只松鼠都得到了2个松果,是不是很公平啊。像这样我们数学上把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设计意图】这道题是书中例1的改编,核心是把6平均的分成3份。我在此把糖果替换成了松果,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再次加深对平均分的印象,直接出示概念,正如图所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练习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鸡最喜欢吃什么吗?瞧,小鸡爱吃的毛毛虫爬到了课堂上,请你来看一看,下面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第一种情况,毛毛虫分成了3份,每份都是3只,我们说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第二种情况,毛毛虫分成了4份,2、2、2哎这里是不是很像平均分啊,我们接着看最后一个是1,那这还是不是平均分了?不是,我们说分均分必须每份都一样,这个1和前面的2不一样,所以我们说它不是平均分。
第三种情况,毛毛虫分成了3份,分别是2、2、4,很显然这也不是平均分,因为每份不一样多。
第四种情况,毛毛虫分成了2份,每份都是4只,每份同样多,所以这也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意识到,分东西的时候,分的份数可以不一样,但只要每份的个数都一样就叫做平均分。第②种情况要注意,前面3份像是分均分,但最后只有1个,所以不是平均分。
(3)平均分的方法
小白兔白又白,爱吃萝卜和青菜。有18根胡萝卜平均分给6只小兔子,每只分几根?分一分。好了小兔子饿急了,快让它们出来吧。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么多的萝卜怎么分呢?
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来分,先给每只兔子分1根萝卜,还剩下这么多,那继续再给每只兔子分1根萝卜,最后剩下的在每只分一根,刚好分完,我们看到每只兔子都得到了3根胡萝卜,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分均分。那一个一个的分比较麻烦费时间,动脑筋,想一想,你能不能2个2个的分?或者3个3个的分呢?同学们下去可以用小棒代替胡萝卜自己动手分一分。
【设计意图】这道题的原型是书中的例2。在认识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来学习平均分的分法。最后把2个2个的分,3个3个的分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真实的体验平均的意义。
(4)练习
最后一个好朋友就是猫咪了,小猫钓鱼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它告诉我们静下心来才能钓到鱼,那小朋友你现在认真听了吗?请你把10条鱼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条?我们按照分萝卜的方法来分鱼,一个一个的把鱼分到盘子里,最后我们得到每个盘子里可以分5条鱼。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几条几条的去分,同学们下去动手试一试。
【设计意图】这道练习题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上道例题中平均分的方法,意在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三)课堂小结,回顾平均分
这节课大家认识了许多的好朋友,表现的都很棒!我们的猫头鹰大哥给大家做了课堂总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可以一个一个的分,还可以几个几个的分。
【设计意图】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最后总结里出现是为了起到强调作用,巩固所学,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师:针对今天的内容老师布置了两道题,请同学们写在作业本上,第一题是把大圆的圆圈平均的分到下面的小圆里。第2题有一点难度,但相信你开动脑筋一定可以做出来。同学们要认真完成哦。
【设计意图】根据今天的所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布置了两道数学题,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根据学生们完成作业的情况可以反映出他们对这节课掌握了多少。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九)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生学习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特别重要。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实际操作摆一摆、分一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培养动手能力。掌握平均分的几种不同方法,选出最优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用两种方法对事物进行平均分。
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熟练地进行平均分。
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牌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平均分。
1.8个★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可以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
2.8个 ★分成两份,哪一种分法是最公平的?为什么?(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二、合作探究。
1.帮猴妈把8个桃子分给4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
(1) 小组先讨论分法,再动手分一分,教师参与分配的过程。
(2) 交流分的过程,每小组派一名成员。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倾听他人意见。
(4) 讨论评价不同的分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提问: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引导最快,最准确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设计意图:平均分的分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ppt的直观演示。
2.揭示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思考: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4分,求每份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呢?
(1)思考: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4分,求每份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呢?
(2)想一想,填上适当的符号。
8( )4=2
想:“+”不成立,“-”不成立,“×”不成立,所以我们用新的算法:除法来算。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
3.板书课题: 除法的初认识
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用除法计算:8 ÷ 4 = 2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说明:平均分就可以用除号来表示)
8÷4=2 读作:八除以四等于二。
表示:把八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二。
结论: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算更简便。 (板书)
三、尝试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今天熊猫遇到了麻烦,那他遇到了什么麻烦呢?原来是,熊猫由于赢得了比赛,他要请朋友们来他家做客,于是他准备了好多好吃的来招待大家,眼看朋友们就要来了,这可急坏了我们的熊猫啊,那下面咱们就想办法一起来帮帮熊猫吧。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图中的熊猫要咱们帮什么忙呢?
(2)分别找出要解决的问题。
(3)用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1.熊猫爱吃竹笋:把12支竹笋平均分给两只熊猫,每只熊猫得几支?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12÷4=3(支)
2.猴子爱吃桃: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几个?
20÷5=4(个)
3.兔子爱吃萝卜: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2只兔子,每只兔子得几个?
12÷2=6(个)
4.松鼠爱吃松果:把15个松果平均分给3只松鼠,每只松鼠得几个?
15÷3=5(个)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除法的写法和读法。
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的结果叫商。
四、练习巩固
1.判断一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2.有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3.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4.有15梨,3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5.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个苹果。)
6.把20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怎样分?
7.把16个苹果,
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
平均分成4份,每份( )个;
平均分成8份,每份( )个。
五、总结
这节课中,同学们都表现得很不错,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平均分)用什么方法可以快速的平均分配?并且知道了用除法算式能快速的将平均分表示出来,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七)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
教材分析:除法运算的教学宜采用直接讲授的方式。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同时说明除法算小棒分法各部分的名称。但要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需要建立除法算式和平均分操作活动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平均分的活动中自然过渡到除法运算,便于学生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小棒”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让学生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难点: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那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咱们看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
1、在正确的说法下面打“√”
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哪个说法正确呢?(第三个正确)
那我问一下,第一个也是平均分,5个,5个,为什么不正确呢?
(生:第一题是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
第一题是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而题目中说“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也就是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对不对。
2、看下一题:12个笑脸,每4个一份,能分几份?
学生回答
有不同意见吗?
有同学说第一个正确,有同学说第二个正确,到底哪个正确呢?(第二个)
为什么?(因为12个笑脸,每4个一份,第一个是每3个一份)
12个笑脸,每几个一份?(每4个一份)
每4个一份,每4个一份,这是每几个一份?(3个)对啦,这是每3个一份,这是每4个一份,所以哪一个正确?(第二个)
3、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数一数有几个苹果,怎么样?(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谁来说说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4、那咱们再来看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有8个苹果,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有8个苹果,每几个一份(2个一份),那咱们最好怎么分。
那老师来把它圈一圈
谁来说“8个苹果,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分了4份)
像刚才这样的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一种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法”。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除法是怎么回事呢,它就在我们身边,请看:
师:老师今天带了18块糖,要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到几块呢?“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每人分的糖一样多。
师:对,说的真好!那下面前后桌4人一组商量一下!(找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
师: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但无论怎么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人分几块糖?(生:每人分6块)
师: 把18块糖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6块,每人分的同样多,是平均分吗?(生:是)
师:那么,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师: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1)介绍除号
(2)学生练写除号
我们已经会写除号了,那么要把刚才分糖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首先,我们先看分几块糖?(生:18块)
师:我们就把“18”写在除号前面。分给了几个人?(生:3人)
师:我们就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人分几块?(生:6块)
师:最后把“6”写在等号后面。
师:这个除法算式就读作“18除以3等于6”。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就是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谁替老师再重新说一说,生回答
师:把18块糖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6块,中间的这个符号叫除号,除号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你看一条短短的横线,上、下各有一个小圆点,分的多平均呀!所以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用除法计算。
那孩子们,谁能根据这道题再给编一道除法应用题?前提是18块糖不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学生反馈的同时要及时鼓励)
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种新的运算--除法,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三、挑战园地
师:你们这么聪明,敢不敢来我的“挑战园地”挑战一下?
1、第一关:读除法算式并说说意义
2、第二关:小猫钓鱼。
3、第三关:实际应用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设置的三道关卡已全部通过!恭喜你们,挑战成功!
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今天学的除法,谁来说说看?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 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 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表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问题:师:同学们,这周五我们要去动物园春游,你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原来有这么多的同学喜欢大熊猫啊!熊猫馆的饲养员叔叔每天都要给可爱的熊猫宝宝准备新鲜的竹笋。
教师课件出示4只熊猫和12个竹笋图。
师:如果把这12个竹笋平均分给这4只可爱的熊猫,怎么用算式表示呢?谁能提醒大家注意,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是什么呢?
预设:平均。
问题: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每个盘子里放的同样多。
问题:请你拿出12根小棒,赶快动手分一分吧。
预设:学生动手分小棒。
问题:你是怎么分的?每个盘子分到几个竹笋呢?
预设: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帮助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课件出示动画: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问题: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叫什么呢?想必大家一猜就能猜到吧。对了,它就是除号,除号该怎样写呢,伸出手来和老师写一写吧。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解决算式写法。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问题: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你能试着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吗?
预设:同桌互相说一说。
问题: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板书)。和这个新朋友打打招呼吧!
全班齐读。
问题:谁能向老师这样大声地读一读?
预设:学生个别读。
课件介绍“÷”的由来。
(课件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除法的探索过程,感受学习除法的意义,明确算式中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加强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问题: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 )个。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预设:12÷2=6。
问题:这个算式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个。
预设:这个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
同桌互相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问题: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 )个。
预设:12÷3=4。
问题: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呢?
预设:这个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
同桌互相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总结:看来只要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我们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继续分竹笋,加深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4. 微课讲解。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体分析和梳理,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5. 除法的应用。
课件出示动画:
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用除法解决。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动画,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条。
答案:3
设计意图:本题巩固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可以用除法计算。
2. 分一分,填一填。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0÷( ) =( )
(2)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10÷( )=( )
答案:(1)5,2,5
(2)2,5,2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除法的认识。
3.
10块砖,每次搬2块,( )次能搬完。
10÷( )=(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答案:10÷2=5(次)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感受除法的意义,明确算式中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4.
9个南瓜,平均放在3个筐里,每筐放( )个。
9÷( )=(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答案:3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认识了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用符号除号“÷”来连接。“÷”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回忆本节课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九)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5,相对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即认识被除数、除数和商。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一、情境导入
1.读一读,并说一说每一道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16÷4=4 20÷5=4 18÷6=3
2.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活动激趣:
教师拿出8朵小红花给同学们看,并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把这些小红花分给一些同学,每位同学分2朵,可以分给几位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教师把小红花先拿2朵分给一位同学,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再拿出2朵分给另一位同学,直到把最后2朵小红花分给第四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位同学?”
学生观察得出:8朵小红花,每位同学分2朵,可以分给4位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
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4页例5。
师:现在小熊猫要分竹笋,你们能帮它分一分吗?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1)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名学生到讲桌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份4个)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的?”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指导算式的写法。
(1)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20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个,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教师巡视,对写错的学生做个别指导并请学生来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读作:20除以4等于5)
(2)让学生说一说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20个竹笋,每份4个,分成了5份)
(3)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师:除法算式和加减法一样,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你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吗?
20 ÷ 4 = 5
…… …
被除数 除数 商
出示除法算式21÷7=3,25÷5=5,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这两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还认识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1题。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12个)
完成练习:
每份2个,分成()份。
12÷()=()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分成了多少份?
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2.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3.教材第15页练习三第4题。
要分的灯泡有几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表示什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装几个灯座?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教后思考】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通过平均分的等分活动建立了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动手操作,明确包含也是一种平均分活动,同样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学生在根据平均分的包含活动写除法算式时,会有冲突,写成20÷4=5或20÷5=4。我借助情境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此过程,分析并处理了该问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应该写在等号的右边,在理解的过程中建立平均分和除法的联系,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同时为以后分析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七)
教学内容: 教材P13页,例4。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情景图课件。
师:同学们,今天有只小动物给你们分东西来了,你们猜一下是什么小动物。
学生自由猜测。出示熊猫分竹笋课件,引出熊猫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好!我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请你帮我分一分。”
2、学习例4。
师: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
(1)让学生理解题意并作思考。主要理解“平均”是什么意思?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请你试着分一分,并思考问题:
A、可以怎样分竹笋?
B、到底每盘应放几个?
全班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3 )个竹笋。
(3)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回答小结归纳。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板书课题:除法)
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课件出示除法算式)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算式写法、读法。
12表示被平均分的竹笋总数,写在除号前,4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3表示每份分得的个数,写在等号后面。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就是:12÷4=3,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学习除法算式的含义。
提问学生12÷4表示什么?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3表示什么?整个式子又表示什么?
让学生根椐实例回答问题。可以点名让几个学生回答,反馈一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小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成6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条。
(1)理解题意,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2、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0÷( )=( )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10÷( )=( )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说说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件出示:
除法:
读作:12除以4等于3。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板书设计: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一)
课题名称 第2单元 第四课时《除法1》
教学目标 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除法算式是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建立数学模型,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由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除法的意义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由平均分过度到除法,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利用实物动手操作,对比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小组讨论多种学习活动,体会和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导入:
1.平均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一些物品按照指定的份数分,求每份里面有几个。一种是把一些物品,每几个为一份,求可以分成这样的几份。这两种情况都是平均分。
2.平均分可以用一种运算来表示,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一)自主探究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平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同学们可以用小棒代替竹笋,用课本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吧!
在分竹笋的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可以怎样分竹笋。二是每盘放几个?
让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小结: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来表示吗?对,就是除法。今天我们来学习除法。
(二)学习除法。
1.认识除号。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J. H. Rahn)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在写除号的时候,我们先写一横,在写上下两个圆点,注意横要平直,两个点要对齐。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首先,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前面。表示12个竹笋,然后再写除号,表示平均分,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分成了4份,除号后面写4,每盘放几个最后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我们在写除法算式的时候首先写要平均分的总数,然后写除号,除号后面写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写上分的的结果。
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注意:除号在读的时候读除以。
(3)想一想。
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先动手分一分,再想一想怎样列式。
12÷2=6 读作:12除以2等于6.
请同学们观察12÷4=3,12÷2=6这两个算式,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12都表示要分的竹笋,也就是我们要分的总数,4和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3和6表示分得的每份数,总结关系式,总数÷份数=每份数,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个的时候,可以用总数÷份数=每份数,这样的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1.完成教材 第13页“做一做”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理解图意。连一连,完成第一题。
2.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运算除法,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个的时候,可以用总数÷份数=每份数,这样的除法算式来表示。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656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