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冷战中的对峙》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冷战中的对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冷战”政策,包括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加强和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及其影响;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实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2、通过概括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培养归纳历史事物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难点: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国家的实力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如何理解这一点是本课的难点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84-85页,
1、理解什么是冷战政策?
2、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表现有哪些?(在教材上标出并记住)
阅读教材86-87页,
3、在教材上标出美苏争霸各个阶段的大致情况。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的认识。
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又是如何结束的?
(三)拓展延伸
结合教材87页“动脑筋”,谈谈你的认识。
(四)系统总结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称霸世界的野心
原因膨胀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力量不断壮大
冷战政策含义: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了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
行动,遏制共产主义
政治: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表现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约组织
原因:赫鲁晓夫上台后,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50年代中~60年代初,美占据优势(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争霸表现60年代中~70年代末,争霸达到高潮
80年代,争霸态势缓和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影响: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
(五)巩固训练
1、二战后,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遏制共产主义B称霸世界C稳定资本主义世界D扶植反动势力
2、对美苏争霸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增加了两国人民负担B加剧了地区间矛盾
C影响到世界和平与发展D是充分发挥大国优势作用体现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有压倒一切的优势。在军事上,美国除拥有庞大的海陆空军外还垄断了生产原子弹的技术。
材料二美国总统曾公然声称:“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
材料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请回答:
根据材料说明美国奉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列举美国推行这一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
这一政策实行后对世界局势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六)当堂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不足呢?请写在下面。
收获:
不足: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冷战中的对峙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导学案
上课班级九(2)班课题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主备教师冯上发副备教师上课时间2014年12月11日星期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解“冷战”政策,包括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加强和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及其影响;北约的建立;美苏争霸的代表性时间。
过程与方法概括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分析媚俗争霸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进而影响到世界的局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互有攻守的美苏争霸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
教法运用启发式教学;问答法
学法指导探究讨论法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检查预习)填空题
1.二战后,美国带领,对苏联等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
2.1947年,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干涉、加紧控制其它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3.20世纪50年代,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五六十年代,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
4.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学生预习课文,并回答课件题目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了解
初
学
新
课
(初步探究)二战中美国与苏联的国家关系怎样?(他们联合打击轴心国法西斯集团。如:1942年发起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配合苏军对德作战,结束欧洲战事;其间举行了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确定了对法西斯作战的统一步调;1945年与中国等亚洲国家共同对日作战,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教师讲述,学生认真摘笔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引
导
释
疑
(合作学习)1、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冷战政策的本质是什么?
2、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相比有什么异同?
教师讲述二战后社会格局变化,引导学生认真思索。使学生对实行冷战的目的和本质有区别的认识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拓
展
学
习
(深入探究)结合教材87页“动脑筋”,谈谈你的认识。通过所学知识,学生谈谈自己看法,并简要说出自己理由加深学生的认知能力
当
堂
检
测
(学习诊断)(2010年山西中考)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十米高,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这表明
A美国欲推行霸权主义B美国要无私援助欧洲
C美国要改善与苏联的关系D美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2.(2010贵阳中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了一项重要的措施,既帮助了处于困境中的欧洲,又刺激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这项措施是
A罗斯福新政的推行B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C欧洲共同体的建立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学生独立完成与思考,并简要分析
培养学生答题技巧
课
堂
小
结
(梳理归纳)(1)师生合作概括冷战政策的表现: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走向。学生通过所学,并整理笔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1.完成课后练习与探究
2.背诵本节重要知识点原因:①②
含义:(手段、目的)
冷战政策政治:
表现经济:
军事:
原因
五六十年代:特征事件
美苏争霸阶段七十年代:特征事件
八十年代:特征事件
结束:
影响: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
点击::莲山课件1莲山课件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邢成以及美苏争霸。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务以及全面正确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也进而影响到世界的局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2、难点:国家实力和彼此关系决定了各国的外交政策
三、教学要点
一、冷战政策
1、美苏对峙的原因
2、美国冷战政策出台及其表现
⑴政治上:杜鲁门主义⑵经济上:马歇尔计划⑶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二、美苏争霸
1、美苏争霸的形成
2、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3、美苏争霸的结束
四、教学过程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通力合作,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但是,就在打击法西斯势力的同时,美苏也分别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那么,在打败了法西斯国家之后,战时同盟关系的美苏两国会走向何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展示板书: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深刻的影响,是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彻底打破了数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促使世界历史从一个欧洲列强主宰的旧时代,逐步过渡到一个两极结构的新时代。随着欧洲中心地位的丧失和欧洲殖民主义的衰落,美苏两国逐渐主宰了世界,形成了美苏在欧洲乃至全球对峙的局面。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发生了改变。美苏得以主宰世界,也是由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决定的。单从军事力量来看:1939年,美国武装部队总数只有33.5万人,军费开支仅为12亿美元。到1945年,武装部队总数达l230万人,军费开支达90多亿美元。美国拥有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数百个军事基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它垄断着原子弹,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苏联以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为主体的1200万人的武装力量(战后经复员下降到300万~400万人)雄踞欧亚大陆,堪与美国平分秋色(1945年,美国武装部队人数达到1200多万,战后由于大规模复员曾一度下降到150多万,不久由于朝鲜战争爆发军队再度扩展,人数上升到300多万,此后长期维持这一水平)。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首次核试验,9月25日,正式宣布第一颗原子弹制造成功。1953年8月,苏联又进行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的试验,从而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进一步增强了国际威望和对世界事务的影响。从当时来看,这种军事实力的均衡状态说明什么问题?美苏之间会由此产生怎样的关系?战时的同盟关系会发生怎样的转折?两国之间会爆发战争吗?
生:(略)
(展示板书:一、冷战政策
1、美苏对峙的原因)
师:“冷战”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提出。1946年初,斯沃普为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起草的演说稿中写道,美国处于“冷战方酣之中”。1947年4月,巴鲁克发表了这篇演说,“冷战”一词开始流行。同年9月,美国著名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发表了以《冷战》为题的论著。那么,什么是冷战?冷战的本质是什么?冷战政策最早是谁提出来的?为什么要提出冷战政策?二战后的中国处于冷战范围吗?
生:(略)
师:“冷战”政策──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冷战政策是如何出台的?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师: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开始形成。这种新的世界格局是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之上的。因此,雅尔塔体系的确立过程,也就是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边界与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从而确定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二战后期通过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作出的。其中以雅尔塔会议达成的协议最为重要。此前的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都可看作是雅尔塔会议的准备;此后举行的旧金山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则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雅尔塔体系指的就是上述所有协定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包括:处置战败国,消灭法西斯主义;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等。雅尔塔体系是美、苏、英互相让步、妥协的产物,起到了将二战所造成的力量对比的既成事实固定下来的作用。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承认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等。它将苏联与美英等国两种不同社会政治间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这对战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十分重要,这些都是雅尔塔体系的积极作用。但是,雅尔塔体系还有消极的一面,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安排战后世界,两分天下,使雅尔塔体系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正因为雅尔塔体系对世界格局作出了两分天下的划分,所以实施雅尔塔各项协议的结果首先导致了德国的分裂,欧洲也被分裂为东欧和西欧,进而导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因此,雅尔塔体系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资料:战后世界主要国家的力量对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舞台上几个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战前国际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的英、法、美、德、日、意和苏联七国在战后其地位发生变化。战后初期,德、日、意战败而不再是国际舞台上的主角;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反法西斯盟国成为左右国际局势力量,但胜利的盟国由于战争的影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力量消长。在资本主义世界中,西欧各国的力量普遍削弱。英国虽然获得了战胜国的桂冠,却输尽了财富,它在战争中损失兵力120万,消耗大量资金,外贸濒于停顿,黄金储备几乎枯竭,海外投资也大部分变卖。战争结束债台高筑。难怪丘吉尔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期间就已意识到“英国是一个多么小的国家”。他曾这样描绘:“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法国在二战中沦亡,元气大伤。尽管戴高乐将军领导“自由法国”运动,组建军队,建立法国政权,但它的力量不被盟国重视,直到战争结束才依靠盟国的力量恢复了作为大国的政治地位,但经济濒于瓦解,殖民帝国趋于崩溃。实际上二战后的英法已降到二流国家的地位。二战后的英法不仅不能再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欧洲和世界舞台上指手画脚,而且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都不得不依附于美国,唯美国马首是瞻。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衰落的同时,美国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军事上,1945年美国军队人数达1200多万,拥有30艘航空母舰。战后初期,美国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500多个军事基地。此外,还垄断了原子弹。美国军事跃居世界第一。在经济上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总产量的60%,黄金储备的59%,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美国凭借巨大经济优势,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握了国际金融控制权。通过《关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在社会主义世界,苏联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战争的胜利,使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政治威望空前提高,到1945年,苏联拥有军队1140万人,军事工业仅次于美国。战争使苏联扩大了领土面积,建立起“东方战线”,西部邻国的一些地区先后划入苏联版图。在亚洲,苏军进驻中国东北和北朝鲜,占领了日本北方四岛。在苏联影响和帮助下,东欧和亚洲一系列国家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以上可以看出苏联国际政治力量的强大。但苏联在战时损失惨重,战后苏联希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并振兴经济。
师:似乎从刚才的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并不能发现冷战政策出台的缘由。但是,1945年4月16日杜鲁门总统说:“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此外,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在1946年2月给国务院发回的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报中强烈而明确地提出两种意识形态的水火不容,必须把苏联看成是政治上的敌手而不是伙伴。从这两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战后的全球政策与对苏联政策了。实际上,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其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在经济上,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在政治上,美国企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在美国看来,向全世界扩张,成为美国维持其经济并从而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需要,打开世界市场也是避免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的需要。但是,美国要实现霸权主义野心却遇到了严重的障碍。正当美国的实力与扩张野心在战后达到空前高度时,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革命力量也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美国看来,正是苏联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了它实现霸权的计划,美国把这一障碍最终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最终导致了美苏同盟的破裂。美国的霸权计划使美苏战时同盟破裂,但美国又不敢贸然越过战时美苏划定的范围界限。为此,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美国对苏联的“冷战”政策,是指以武力为后盾,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遏制,同时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并力求控制广大的“中间地带”,即亚、非、拉美国家。“冷战”政策是美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的电报提出的对苏政策。然而,“冷战”政策的公开信号却是由英国的丘吉尔发出的。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杜鲁门陪同下,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铁幕”演说,呼吁英美结成同盟,共同对付来自苏联的共产主义的挑衅和危险。由此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展示板书:2、美国冷战政策出台及其表现
⑴政治上:杜鲁门主义⑵经济上:马歇尔计划⑶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师:正是因为凯南的“遏制”理论,才有了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针对希腊、土耳其问题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的演说。杜鲁门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意识形态的辞藻来掩饰美国全球扩张的企图。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以应付希腊、土耳其危机为由,在国会宣读一篇咨文,声称希腊遭到“共产党领导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一旦它作为独立国家“殒落”,不但将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地区,而且将给欧洲一些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他宣称:世界已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制”两个阵营,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极权政制”和任何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危害着英国的安全”;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他要求国会拨4亿美元,向希、土提供援助,同时派选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增援。杜鲁门的这项政策声明即“杜鲁门主义”。杜鲁门的咨文远不止是援助希、土的这项具体的政策声明。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首先,过去美国把苏联称为盟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现在,杜鲁门实际上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遏制”苏联“扩张”,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展开。其次,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现在转为对别国内政的大力干涉。杜鲁门主义宣称美国决心干涉世界任何地方的共产主义和任何别国内部发生的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革命。杜鲁门的国情咨文发表后,美国参议员爱德温·约翰逊说:“我觉得有点像一次不宣而战的战争宣言。”由此看来,杜鲁门主义是以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也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
师:那么,冷战政策还有哪些表现?
生:马歇尔计划和北约。
师:欧洲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因此在杜鲁门主义的招牌下,美国首先向欧洲扩张。“马歇尔计划”就是杜鲁门主义在欧洲的运用。战后初期的西欧,经济凋敝,社会动乱,英、法、意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美国惊呼欧洲正处在苏军接管和共产党造反的边缘。基于战后美国拥有的经济实力和“阻止共产党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的思想,美国统治集团决定以美援为手段,达到稳定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1947年6月5日,国务卿马歇尔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后,立刻得到西欧各国特别是英法的响应,并向美国提出了4年内提供224亿美元授助的请求。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和土耳其渡过了经济困难,进入了经济恢复阶段,带来了政局的稳定,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秩序,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受援国被纳入美国的范围。与此相对立,苏联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而且对马歇尔计划实施作出强烈反应。它不仅禁止东欧国家参加,而且同东欧国家签订一系列贸易协定,并成立苏联与东欧国家“经济互助委员会”,使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自成一个经济体系。自1948年至1951年,美国用于马歇尔计划的实际拨款达120亿美元,对西欧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参加计划的16个国家,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工业产量比战前增加25%,农业产品增加40%。随着经济的恢复,西欧各国政局稳定下来,强大的法国共产党和意大利共产党的影响也相对减弱。美国也从马歇尔计划中得到了好处。提供给欧洲的援助,主要是贷款而不是现金。这些贷款又主要用来在美国购买设备、机床以及生活用品,然后用船运到欧洲去,这样就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的出口。
师:在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同时,美国还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战后初期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1949年4月,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12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8月,公约正式生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北约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美国通过北约遏制苏联、控制西欧、争夺世界霸权。1952年2月,希腊和土耳其加入北约。联邦德国和西班牙分别于1955年和1982年加入该组织。冷战结束后,北约继续扩大。1999年3月,波兰、匈牙利、捷克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2004年4月,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加入北约,从而使北约成员国增加到26个。同时,北约组织也进一步逼近俄罗斯的国境线。)北约组织的建立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体现。为了对付美国咄咄逼人的扩张和威胁,苏联也被迫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并最终于1955年5月与东欧7国代表在华沙缔结了《华沙条约》,规定了集体防御的原则。随即又根据这一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5月,苏联、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8国在华沙召开欧洲和平与安全第二次会议,签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总部设在莫斯科。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苏联加强了与北约抗衡的实力,也加强了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1968年,阿尔巴尼亚宣布退出华约,1990年,民主德国正式退出华约。1991年2月,华约6个成员国保加利亚、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苏联的外长和国防部长分别代表本国在一项议定书上签字,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所有的军事机构从1991年4月1日起全部解散,同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政治磋商委员会在布拉格举行的会议上,与会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华沙条约停止生效的议定书和会议公报,至此华约正式解体。)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两极格局便形成了。美苏从“冷战”到对峙,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德国分裂,朝鲜以北纬38°线为界分裂为南北两个朝鲜。“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这两大集团后来日益演变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工具,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师:针尖对麦芒。针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苏联针锋相对,成立华约、经互会与北约、马歇尔计划向抗衡。但是,在二战后初期,斯大林时期,苏联的主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与发展经济。但是,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苏联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变化。美苏开始进入长达近半个世纪争霸时期。
(展示板书:二、美苏争霸
1、美苏争霸的形成)
师:战后,苏联通过“四五计划”的实行,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工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实力得到迅猛发展。在对外战略上,基本目标之一是揭露美国的霸权政策,抵制美国的扩张行动。这一时期是美国与苏联关系处于全面对抗的“冷战”时期。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后,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提出了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这一对外战略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战后美苏两国力量对比的消长。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逐步改变了斯大林的对外战略,提出了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他说:“和平共处是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总路线”,同时强调:“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苏联和美国之间建立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和平有重大意义。”赫鲁晓夫曾坦率地告诉美国记者:“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赫鲁晓夫提出这一战略的背景,一方面是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关系力量的对比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形成,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使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连连受挫。这对苏联十分有利。另一方面,苏联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实力大增。按苏联的统计数字,以1960年与1950年相比,苏联的国民收入从1950年的占美国的31%,变为1960年的占美国的58%。10年内缩小了27个百分点。这使得苏联有可能从新的实力地位出发,执行新的外交政策。当时,在世界上唯有苏联有资格同美国“平起平坐”,1958年8月,苏联氢弹爆炸成功,结束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然而,苏联毕竟是在实力落后的情况下追求与美国的同等地位,苏联领导人既想对外扩张,又感到力不从心,因而,在赫鲁晓夫任内,采取的缓和的步骤要多于采取紧张的步骤。但是,随着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美国实力的相对削弱,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资料:柏林墙的建立
二战后,在柏林一分为二以后,到1961年建筑柏林墙之前,东西柏林之间和西柏林与民主德国的其他地区之间的边界,一直是开放的。西柏林边界共长154千米,其中45千米同东柏林相连。边界上既无安全设施,也没有检查站,边界线蜿蜒于街道、住宅区、树林和河道中间。据联邦德国公布的数字,从1949年到1961年8月,民主德国有一百多万人从这条边界线逃往联邦德国。外逃人员几乎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大量人员特别是科技人才的外流,给民主德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1961年8月12日夜间,民主德国政府采取断然行动,对西柏林边界实行了封锁,架设起铁丝网。13日白天,民主德国方面开设了13个过境点,供西柏林居民和外国人进出东柏林和民主德国其他地区或往返联邦德国之用,但西柏林居民从此必须接受民主德国边防站的检查。9月,一道高约3.5米的水泥石头墙开始破土动工。经过不断修建完善,到1989年10月,已形成全长近154千米、高3.5~4.2米的柏林墙,其中水泥墙114.5千米,铁丝网55千米(主要架设在以河流为边界的水域)。沿柏林墙共建筑望塔290座、地堡137个、警犬桩274个。还建有108千米长的防坦克路障、123.5千米长的电网和装有一触即发装置的铁栅栏、布雷区和自动射击装置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柏林墙。它成为德国和欧洲分裂的标志、东西方冷战的象征。
(展示板书:2、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师:美苏争霸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请同学们来归纳一下美苏争霸期间双方的实力与对外战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略)
师: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这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美苏关系既有缓和的一面,又有紧张的一面。(1)在缓和方面,由于美苏力量对比的消长,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与美国平起平坐,开始以和解姿态处理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其中突出的事例有:第一,签订对奥地利和约。二次大战结束后,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坚持的对奥和约应在德国问题解决以后才能签订的立场,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于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第二,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德国问题上的矛盾,长期以来是东西方冲突的症结,1955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应邀访苏,举行两国建交谈判。经过几天的艰苦谈判,双方决定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第三,赫鲁晓夫第一次访问美国。1959年,赫鲁晓夫应邀访美,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会谈。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美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2)在紧张方面,突出的事例有:第一,“柏林墙”的修筑。1961年,苏联和民主德国为了制止从东柏林逃亡西柏林的人流,沿西柏林的边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的边界,西柏林人进出东柏林都要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柏林墙”的修筑,引起美国以及西方盟国的恼怒,但它们除了发出警告外,不得不接受这一既成事实。第二,“古巴导弹危机”。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亲美政权,动摇了美国在西半球的霸权。1961年4月,美国入侵古巴失败。卡斯特罗为抗击美国,迅速向苏联靠拢。当时古巴主要依靠苏联提供的武器装备,1962年,赫鲁晓夫采取冒险政策,以保卫古巴为名,秘密向古巴运送导弹。8月29日,美国U-2高空侦察飞机发现苏联在古巴建立的导弹发射场。9月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声明,表示美国不会容忍进攻性武器运入古巴。苏联一开始否认向古巴运送导弹之事,于是,美国决定对古巴实行封锁,美国海军部派遣大批军舰参与封锁行动,在古巴领海设置警戒线,并出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拦截和搜寻苏联船只。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军队和北约各国的军队也都进入高度戒备状态。与此同时,苏联和华约组织各国也都作好相应的准备,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起初,苏联外交官否认苏联在古巴装备了导弹。不久,苏联又发表了强硬的声明,表示要继续对古巴提供军事援助,要对美国的威胁进行坚决回击。但是,苏联的实力毕竟不如美国,赫鲁晓夫政府开始寻求妥协的办法。24日,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返航。26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信,表示愿意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以后也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但美国必须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次日,肯尼迪表示同意。于是,赫鲁晓夫下令从古巴撤走进攻性导弹。但是,古巴领导人宣布拒绝联合国派人前去核查。苏联对古巴施加压力,11月,从古巴运走了42枚导弹。20日,肯尼迪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12月6日,苏联的“伊尔?86”轰炸机撤出古巴。古巴导弹危机最终结束。古巴导弹危机以美国占上风结束。但却表明苏联开始在全球与美国进行争霸。
师: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苏联对外战略转入攻势。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此时的苏联实力得到迅猛发展。1951~195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占美国的27%~26%,而到1966~1970年,两数值分别增加到占美国的51%~54%。某些重要的工业品,如钢铁、石油、化肥等产品以跃居世界首位。虽然就总体经济而言,苏美差距尚大,但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使其能拿出更多的经费投资军事工业。1961~1975年苏联军费开支的年增长率为8%,几乎高于美国一倍。到1978年,苏联的军费开支达1250亿美元,比美国高20%,居世界首位。苏联不仅建成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还使洲际导弹的数量多于美国,勃列日涅夫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这一阶段,美苏争霸的重点是欧洲。由于美苏在欧洲都聚集了重兵,两军对垒,处于僵持状态,难于正面突破,苏联就一方面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作为与美国争霸的手段;另一方面,70年代在亚洲和非洲进行了一系列扩张活动,特别是1979年出兵对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和平,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但是,美国的对外战略却转入全面收缩。这一阶段的美国日趋衰弱,首先表现为在侵越战争的失败,越南战争使美国耗费上千亿美元。它使美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其次,美国经济地位严重下降。1970年与1948年相比,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了16.8%,1979年的黄金和外汇储备比1950年下降了34.1%,加上美元危机,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再次,美国与其盟国关系日趋紧张、矛盾重重,西欧的独立自主倾向趋于瓦解,日美经济摩擦不断加重,帝国主义阵营趋于瓦解。1969年尼克松任美国总统后,迫于当时形势的变化,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在对外战略上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7月,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讲话。在谈到美国同亚洲“友邦”关系时,着重强调下列两点:第一,美国将恪守条约义务;第二,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问题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负责。这一新政策,后来被称为“关岛主义”或“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其基本倾向是收缩美国的海外态势,收缩的重点是亚洲。为此,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一是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出,二是70年代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资料:核武器方面
项目
洲际导弹
潜艇发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年份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美国
1054枚
1054枚
656枚
656枚
545架
432架
4300枚
11000枚
苏联
858枚
1400枚
121枚
1015枚
155架
135架
1300枚
4500枚
资料:常规武装力量方面
项目
现役武装部队
坦克
战术飞机
水面战舰
年份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美国
350万人
210万人
8500辆
10500辆
5100架
4500架
360艘
172艘
苏联
340万人
440万人
32400辆
50000辆
4000架
4600架
320艘
240艘
师:80年代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苏联转攻为守,进入全面收缩阶段;而美国则转入了战略进攻阶段。1981年,里根任美国总统,在整顿国内经济的同时,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作了重大调整,开始对苏采取强硬政策,以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于是美苏争霸出现了僵持局面。鉴于70年代苏联已经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美国,美国打算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为此,里根于1983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以大大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的对外战略。苏联由于与美国的全球争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从70年代中期起,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和陷于停滞,加上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困难加剧。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苏联落后于美、日两国而位居世界第三。到了80年代初,苏联已丧失了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面对严峻的现实,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为此,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如苏联主动提出裁军,甚至单方面裁军,并和美国签署消除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条约,以摆脱力不从心的军备竞赛。同时,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如苏军撤出阿富汗,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恢复了苏中关系,实现了苏中关系的正常化,并放弃了70年代对外扩张所得。更重要的是,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但是,这一时期美苏争霸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咄咄逼人,随着苏联实力的相对衰落,美国也由于大规模的扩军备战,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同时它受到来自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从70年代中期起,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美国也同意有限的缓和。
资料:星球大战计划
20世纪80年代初,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核武器数量和质量都处于均势,走入军备竞赛的死胡同时,美国国防情报局前局长丹尼尔?格雷厄姆中将首先提出了“高边疆”战略。1981年,里根就任总统后不久,立即召集了三十多位著名科学家、经济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军事战略家组成研究小组,对“高边疆”战略进行研究,并于1982年3月正式确认了这一战略。这项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美国的高技术优势,建立空间武器系统,提供对付战略核武器攻击的空间防御手段,以消除苏联日益增长的核威胁。与此同时,加紧开拓太空工业化领域,以获取宇宙空间的丰富资源。1983年,美国国防部向里根总统和国会提交了一个新的战略防御技术研究计划,并编制出1984~1989年财政年度数额高达260多亿美元的技术研究经费预算。1984年1月,里根签署了第116号国家安全指令,正式批准“战略防御计划”。由于该计划主要以太空为基地,故亦称“星球大战计划”。这年夏天,“星球大战计划”开始进入全面研究阶段。“星球大战计划”在战略防御方面,是一个以宇宙空间为主要基地,由全球监视、预警与识别系统、拦截系统以及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组成的多层次太空防御计划。在武器装备的研制方面,它是一个由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各种雷达和传感器、微电子和计算机设备等高技术组成的耗资巨大、结构复杂的武器系统。在高技术方面,它是一个包括火箭技术、航天技术、高能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内组成的高技术群。美国政府为此组织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社会活动家、军事战略家对“星球大战计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动员了国内的科技力量和陆、海、空三军的有关研究机构、国家实验室、有关公司及许多理工科大学投入这项研究工作。里根总统称“星球大战计划”是一个可使对方进攻性武器失效的“空间绝对盾牌”,但是,“星球大战计划”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战略防御计划。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几项国防战略计划,除了具有加强国防的重要作用外,还具有促进经济的职能。40年代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是这样,60年代制订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也是如此。同样,美国80年代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也是企图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来带动一大批高技术群的发展,以保持美国在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领先地位。从局部上说,“星球大战计划”是一项国防高技术和国防经济发展战略;而从整体上看,它又是一项综合而全面的国家总体战略。
(展示板书:3、美苏争霸的结束)
师: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美苏争霸的结束,也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师: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政策;而美苏争霸的形成,则主要是因为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但是,美苏争霸毕竟严重影响了两国的发展,美国失去了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而苏联则由于积重难返,最终解体。而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两极格局瓦解,美苏冷战结束。世界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1、完成历史地图填充册
2、思考:你认为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是哪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656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