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的教学实录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的教学实录”,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师:为了上这节课,你们课前准备了什么?

生:预习。

师:怎么个预习法?现在要请另一位同学发言了。

生:就是写出不同的读后感。反复地读,读熟了,就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想。

师:预习,就是要反复地读。读熟了。有没有把感想写出来?

生:有。

师:都写了吧。

生:写了。

师:还有呢?

生:可以提出问题,谈自己对自己对某段的理解。

师:还有吗?

生:比如你赞同这句,为什么?或者反对哪句,为什么?

师:哦,就是这些都可以针自己的感想。

生:还有就是可以给人物作评价。

师: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课前要做的基本功。我在外面听你们上的第一课时的时候,也在想不知道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比如说,振聋发馈这个词语,你们理解了没有?

生:理解了。

师:谁来说一下。

生:我来说。振聋发馈就是用语言文字来唤醒糊涂的人。

师:就是有些人对某些问题认识还很模糊,像一个聋子,象一个思想处于昏睡状态的人,听了一席话以后,眼睛明亮了,耳朵也听得很清晰了。这个词就说明一席话对你的影响是多么的深。上一节课,你们觉得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哇,声音这么响亮。你说,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生:课文第12自然段: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他所遗留的角膜仍会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这是怎样的一种骄傲?为什么要用怎样的一种骄傲?直接说骄傲不就行吗?

师:你看,我要是这样读的话,这是一种骄傲,这是一种怎样的骄傲,感觉会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这里面至少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句式的表达上一样吗?这是一种骄傲,这是一种怎样的骄傲,句式表达上也不一样。你说。

生:让我们思想也跟着课文去,因为他加了怎样嘛,就是让我们去想,她是怎样的骄傲。

师:这里面也留给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到底是怎样的骄傲,我们可以再把文章理解一下,可以把文章中特别重要的,就象上一节黄老师反复强调的某些段落、某些情感、某些问题,重新来理解一下可能我们就能明白这是怎样的一种骄傲。还有什么问题?

生:文章题目能不能改成爱心捐赠?

师:哦,而不是永生的眼睛,是爱心捐赠。可以这样改吗?

生:可以。

师:你说一下,爱心捐赠跟永生的眼睛一样吗?这里的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永远存在。

师:人的眼睛可能永远存在吗?

生:不可能!

师:人的眼睛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吗?

生:不可以。

师:其实人的眼睛都只有一个,(生:期限)对,就像人的生命一样,都有期限,都有个生命长度的限制。比如说,到我们老的时候,眼睛会得白内障;眼睛老了的时候,有一个词语叫老眼昏花。老了以后,有的还会视力失明,生命都有一个衰老的过程,那眼睛也是有生命的,但是这里为什么会说永生的眼睛呢?

生:它不仅仅指眼睛,还指教育、启智。

师:它这里还讲了,其实是一种精神,一个人对其他人一种奉献、责任;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关爱,这样的一种精神,可以永远地流传下去。这里的永生可能就有更多的一种意味。它作为一种精神可以一代一代的传承。按这样来理解的话,用爱心捐赠,你觉得哪个题目好呀?

生:永生的眼睛。

师:好,我相信你们的判断是对的。还有问题吗?

师:刚才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作者谈到第一次知道这个捐赠角膜是几岁?

生:14岁。

师:她女儿知道捐赠角膜也是14岁。然后说她们之间的反应是什么?

生:天壤之别。

师:为什么是天壤之别?刚才上课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生:解决了。

师:为什么?再帮我复述一下为什么。为什么两代人之间对同一件事情反应有天壤之别呢?

生:因为琳达情绪很激动,就在这时候,又要解肢她的妈妈,而温蒂的外公并没有死去,因为情况不一样。

师:哦,情况不一样,刚才她有个词读得有些差错,是什么?

生:肢解。

师:但是,我要问的是:在琳达和温蒂同样是14岁,同样知道捐赠角膜,在这个之前,发生的事情一样吗?琳达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前,她知道捐赠角膜这件事吗?课文里有没交代?

生:没有。

师:看一下。我惊呆了,那些医生居然想要肢解妈妈,说明她知道不知道有捐赠角膜这件事?

生:不知道。

师:那温蒂知道吗?

生:知道。

师:从哪里看出温蒂知道。

生:我把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蒂。

师:我把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蒂,但是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是,这个家庭经常讨论一个什么问题?

生:生与死。

师:有多长时间一直讨论这个问题?

生:六年。

师:六年时间经常讨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同时我们可以相信,这个琳达是不是把她母亲去世当时的情况也拿出来讨论了?

生:应该吧。

师:对,因为涉及生死这么一个大事。你们平时在家里父母有没跟你谈过生死这样的事情?

生:没有。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家里有?

生:是我跟我父母谈的。我问他们人生最重要的什么,我们现在要珍惜什么,死后要去做什么。

师:已经开始对人生的问题有了疑问。我们怕不怕死呢?

生:怕。

师:几乎所有的人都怕死。那人会不会死啊?

生:会。

师:人都会死。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大事,就是,人再长寿都不可能活到二百岁,有没听说活到二百岁的。

生:没有。

师:更不可能看到有谁活到二百岁。人要真的活到二百岁可怕吗?

生:可怕。

师:为什么可怕?

生1:要是老了话,不能走,天天躺在床上多无聊啊。

生2:人如果一直不死的话,世界会挤爆掉。

师:还有一个问题,人如果不死,我们现在来学习有意义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意义?

生:以后再学也行。

师:哦,什么时候来学都行,是吧。

生:对。

师:就是说,虽然死亡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但是死亡也使得我们今天的学习,我们今天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了。也使得我们今天的身体变得更有价值。用你的话说,就是变得极其珍贵。我觉得有必要,你们什么时候回去也可以跟父母来谈一谈生死这样的问题。看你们父母是怎么跟你们说的。也可以把这个故事《永生的眼睛》说给父母听一听,然后跟他们来谈一谈生死问题,你觉得怎么样?可以试一试吗?

生:可以。

师:但是你如果回家跟父母谈《永生的眼睛》,当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课文拿给他看,但是妈妈可能在做饭,正忙着,她说:没空,没空!,那怎么办?

生:读给她听。

师:对,读给她听。

生:在妈妈煮饭时,可以跟她谈这件事情。

师:我希望你们把这个故事说给她听。

生:先把主要内容整理一下,然后缩成一句话,然后再讲。这样容易一些。

师:但我有一个想法。其实我们还可以讲故事的方式,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告诉一个人。这跟用一句简单的话,说琳达的妈妈去世了,她的父亲就把眼睛捐献给医院了,这样的效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好。那我们就来试一下。你们把课文自己独立地、仔细地再看一遍。等会,我需要有一些挑战者站出来,把故事说给别人听,就当作说给你妈妈听。好吗?我有几个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把故事最基本的情节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来,这里面的人物、事件、结果要传达出来,同时这个文章,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的文章,还需要你加上自己的情感,加上自己的动作,加上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方式把他表达出来,好不好?

生:好。

师:试试看。M.jaB88.CoM

(生自由默读课文并思考,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就是作为小组来合作,大家讨论完的结果,最后由一个同学来表达,好吗?

生:好。

(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老师巡视并参与交流。)

师:好。我有几个要求,一个要请大家到这里来讲,第二个无论上来的同学讲得怎么样,我们都要很亲切地、很和善地、鼓励地看着他,好吗?现在,哪个小组先来?好,鼓励一下(鼓掌),最勇敢的小组先来。

生:《永生的眼睛》我是这样理解的,作者他的父亲和母亲都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可是他们死后却捐给别人一双永生的眼睛,让盲童重见光明,这也告诉我们,我们要用爱心去温暖别人。

师:他讲到哪一点了?他讲到捐赠眼睛这件事,其他情节有没交代?

生:没有。

师:还不够充分,但是很勇敢。来,你这一组。你把故事说给大家听听,好!掌声鼓励。

(生鼓掌)

生:琳达的母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生命,父亲遵从她的遗愿把眼角膜献给了医院,这时候14岁的琳达不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过了十几年以后,琳达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女儿,这时候,她的父亲患了严重的肺气肿,也想像自己的妻子一样捐献身体上完好的器官,还有眼角膜,这时候琳达把父亲的心愿告诉了自己的女儿温蒂,然后温蒂为她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师:好。(鼓掌)。第二位同学比第一位同学(生:好得多),好在哪里?

生:就是把刚才同学说的那些不充分的说具体了。

师:哦,说具体了,而且这故事也交代地比较清楚、完整了。好,现在第三位同学登台亮相了。哪位?

师:刚才我们都讨论过了吗,也有比较大的决心了嘛,你来。大家自己举手不用推荐,我相信有勇敢的人。

生:1965年母亲死去了。

师:要用复述的方式,不要用看书的方式。独立地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出来。我相信你行!

生:1965年母亲死去了,取用母亲的主动脉辫膜和角膜留给医院,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点了点头。

师:还不够熟悉,再请一位同学接着好吗。哪位?好。

生:也就是说1965年,琳达的母亲死了,医院要取她的主动脉辫膜和角膜给别人,征询父亲的意愿,父亲却答应了,琳达无法忍受这一切,对着父亲哭喊,她父亲平静地说:给别人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过了十几年,琳达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自己的女儿了,这时候父亲得了严重的肺气肿,然后父亲也想像他妻子一样捐献自己完好的器官。父亲死后,琳达把父亲的器官捐献给了别人,她的女儿温蒂对她说:妈妈,我真为你做的一切感到骄傲。(生边想边说,有些断断续续,师耐心地点头给予鼓励。)

师:好。

(鼓掌)

师:刚才请了四位同学上来,上来有没感到紧张啊?

生:肯定有。

师:会感到紧张,其实紧张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还有我们在座的同学在他们上来说得不流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替他感到很着急啊?

生:是。

师: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其实复述故事还真的是一件挺难的事情。这里面有时间,有具体的事件,有具体的人物,有人物之间的对话,有故事发展的过程,最后又有故事的结果,这是挺困难的。但是我们以后读书要养成一种习惯我们读下来,把这些特别是叙事性的故事,把这些要素给抓住了,那么你再来理解这篇文章,可能就更容易一些,同时能够整体地、完整地理解一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有时候我们可以复述给别人听。刚才我们还说到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有些同学上来,我也注意到你们这组一个细节,这位同学上来了,大家紧张吗?他也着急,你也着急,是吧。你也想提醒他吧,怕他有些情节漏了,忘了什么的。这里面其实体现出我们不仅为自己感到骄傲,有时候也会为(生:为别人感到骄傲),有时候不仅为自己感到着急(生:也会为别人感到着急)。其实人都有一种情感,我对另外一个人也是要承担责任的,是吧?那平时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为别人承担过责任?别人为我们承担过责任吗?有吗?谁来说说看,你来。

生:我妈妈为我学习而感到着急。

师:为学习感到着急。妈妈是对你每日的生活,一言一行,各种问题最揪心的人,是吧?妈妈为你承担责任。

生:我觉得也是妈妈对我们最关爱。我爸爸、妈妈都是在外面打工赚钱,要为我们上学,买文具呀什么的,什么事都先想到我们。

师:有时候可能只有一份食品,首先想到的是孩子,是吧,妈妈很了不起。刚才两个说得都是妈妈,那有没有家庭之外的人也为我们着急?

生:老师为我们学习着急。

师:对,包括刚才要上课了,你们朝蔚老师还急急忙忙地进来,虽然今天是张老师来上课,但是她们也为你们课堂状态感到着急,你们表现好的地方,她也很兴奋。这是老师,最亲的两个人,妈妈,老师。还有呢。

生:不仅有妈妈,老师,还有朋友。

师:朋友为你做什么事,你说。

生:就是有的时候做错了,有节课你生病了没有来,然后老师又没有空教你,有的同学就会帮助你。

师:哦,有些同学也会为你着急,他觉得对你的学习他也有责任,是吧?

生:我觉得警察也有为我们担心过。像出现一些劫持人质的情况,警察都会把歹徒抓住,救出人质。

师:他如果只想到自己的安全,他这里面既有一个职业的责任感,又有表现出人类的一个很高尚的品德,把他人的生死也看作是自己的一个重要的职责。

生:我也觉得老师会为我们着急过,在学习阶段,有的同学肯定会有的课程赶不上,老师就会放学以后让那位同学留下来,有时候会教我们一些课文,然后作业做不清楚的,也会帮我们辅导。

师:刚才讲的老师啊,妈妈啊,警察啊,都有一种责任,我相信还有。这都是我们熟悉的人,有没有陌生人,跟你完全不熟悉的人,他也不一定要承担责任,却为你承担责任了,有没这样的人?

生:我想国家可能也对我们有责任。比如说,有个人到境外去旅游,然后被劫持了,国家会派出人去解救你,不会看你不是什么官,死了算了。就是说无论出多少钱,都会来救你。

师:国家有时候也会表现出一种责任、道义,对自己所有公民的一种保护意识。我们再说一些小的事情。

生: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厂家也要为我们负责任,比如说买了一个过期的产品,厂家一定要帮你调换。

师:这个厂家还是讲诚信,讲责任的。

生:比如街上有老奶奶,东西拿不动,掉到地上了,就会有好心人帮她捡东西。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是能看到这种温馨的情景,对他人对陌生人的一种责任感。我现在还想问你们,你们有没有对陌生人、毫不相识的人承担过责任。想一想。

生:有一次我在院子里玩,外面有一个人是捡垃圾的人,有一个箱子,他够不着,我帮他从栏杆的缝隙中塞出去。

师:我们对收废品人的一种责任。

生:上次,我在路上走,前面有一个人突然掉了五毛钱在地上,他也没发现,我本来可以占为己有,后来想想看,还是还给他。我说:叔叔,你掉了五毛钱。

生:我在街上走,有一个路不熟悉的人问我,我告诉了他,他笑眯眯地跟我说:谢谢。

师:我也说一个啊,我感触最深的。我是你们熟悉的张格嫣予的爸爸,张格嫣予也不是一下子就长到14岁,也是跟你一样,很小很小的时候,经常要坐车,坐公交车,但是,我发现福州有一点非常好,你一上公交车,你抱着孩子,马上就有人给你让坐,老爷爷老奶奶一上车马上就有人给他们让座。后来,我也就养成这个习惯了,只要看到老爷爷老奶奶、抱着孩子的马上就给他们让座,其实这里面就表现出人与人之间彼此都有一种关爱,一种责任。这种责任不是说我只为自己承担,我同时也要为他人承担。其实琳达、温蒂、琳达的父亲、母亲是不是都表现出人类这样的一种情感来?

生:对。

师:人类他是一个一体。有一个伟大的作家说,当大陆的一角被海水冲毁的时候,你不要以为跟你没关系,因为大陆这一角就再也回不来了。当一个岛屿被海水淹没的时候,你也不要以为,这跟你没关系,因为这岛屿永远的消失了。当一个人死亡的时候,你也不要去问,这丧钟是为谁敲的?它很可能是为每一个人敲的,它讲的就是人类与人类之间的这样一种情感。那么从琳达、温蒂,包括琳达的父母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其实也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我们不仅要承担对自己的责任,承担对自己最亲、最爱的人的责任,还要承担对他人的责任。因为正是这些他人,也在为我们承担着责任。我想,今天这节课,对我来说,我最想告诉大家的,也就是这样的一种人类的理念。这时候,我相信,同学们对永生的眼睛的含义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

精选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说课稿”,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与交流,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永生的眼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感受到第六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才能驾于全局。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

1.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珍惜和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3.了解角膜捐献,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教学目标1、2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新课程理念,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高效的对话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中,我采用“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形成了以“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的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结构,并具体设计了“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流程

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这是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的重要素材。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感情与哲理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接近了。这篇课文学习中,教师首先配乐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写的文章。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读完后教师说:“这位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在寻找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国的琳达·里弗斯写的作品《永生的眼睛》”。这样的导入,为后面的对话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为后面参与你“因为什么而感动”这一主题的对话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出示对话核心主题“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教师说:“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有了一种感动。当我读了很多遍的时候,我的心中涌动着许多的感动。在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动。文章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动,我们感动的究竟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这些感动,共享这些感动。”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确定,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创作的意图、学生和教师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符合阅读心理和规律,能够使对话有效展开。

(三)引出分主题,运用对话依托点展开对话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心灵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接着,学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引导。我预设学生会提出因为文章中人物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而感动,这些就是分论点。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和其他资料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语句和资料就是“对话依托点”。此中,我预设重点把握两个语段,这两个语段是文章表达思想的重点段。

第一个语段:“琳达,”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我和你妈妈就想过,如果我们死后的躯体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有了一些意义。”父亲这番话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这一段,我通过创设一种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对话。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和琳达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并找到相关的段落朗读;其次,教师以“能给予别人的东西有很多种,身体是最珍贵的。中国的传统说法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面对着捐赠器官这件事,琳达是痛苦难忍,可父亲却如此平静,难道父亲不爱妻子,不尊重给予自己身体的父母吗?”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得出:父亲爱妻子、爱自己、尊重父母,但也爱别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呈现关于眼角膜的资料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本,说明对于盲人而言是多么渴望得到角膜重见光明,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真正地为琳达父亲感动。然后在感动中全班齐读该段,并以“这时,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些什么”的方式表达感动。

第二个语段:“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

教师通过“作者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更是什么?”来帮助学生体会“热爱生命的精神”;用“‘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来启发学生与作者自己14岁的时候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温迪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和热爱生命。

第三,我出示后面三个自然段,并再一次配乐朗读,激发出学生对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对“永生的眼睛”的内涵的更深的理解。

没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画家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我耳际:“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该有多痛苦!”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儿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这一刻,我彷佛看到了我金发的温迪,她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耀着骄傲的光芒。

当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师用“看了这样的结尾,你的心灵是否有了一种震撼,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动,把你的这份感动,用你的笔写出来吧。”写好后,请部分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要求读出自己心灵深处那份最深刻的感动。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在呈现“对话核心主题”后,学生们各抒己见,运用“对话依托点“阐述“对话分主题”,积极地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题回归对话核心主题,升华“感动”,延伸课外。

首先,教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人类美好的情感是没有国界的,这来自异国的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为他们的富有爱心而感动,为他们的——勇于奉献——而感动,为他们的热爱生命——而感动……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感动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课题,《永生的眼睛》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仅仅是将要消失的眼睛在别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吗?还有

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还指他们一家三代人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的那种伟大的行动和美好的情怀将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染着我们,将永远流传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们这一家三代人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们也是永生的。”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课题。并给予简短的时间讨论:“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并呈现资料加以说明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做的。接着,教师说:“如果你善于感动生活中的真、善、美,善于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动,那么,你将会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课外延伸作业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用你的这份感动感染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吧。”

在对分主题进行对话之后,教师通过总结,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结尾: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带着激情去工作,才能使平凡的工作焕发光彩,使平凡的生活充满乐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当初选择《永生的眼睛》,就是因为文章整体的美感特别打动人。我想这么感人的故事要是上不出感觉来,那就是失败!于是在备课之前,我就反复阅读教材,设计教学环节,并积极征求同组教师的意见,反复修改教案。心想:我一定要通过教学,带着我的学生也同我一样走进文章中去,我要让他们理解、懂得爱的奉献的真正含义。在课堂上,我也努力的告诉自己,一定要让学生多说多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地位。课后,静下心来,仔细回顾每个环节,我觉得自己做的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了学生字词的训练

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为了丰富学生的词汇,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互相交流了自己积累到的生词,好词。并让他们通过读音,理解词义,牢固掌握了他们,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选出几个说一句话。有又培养了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二、学生读中感悟有进步

这是一篇略读文章,我就围绕阅读提示,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就应该重视读和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我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课堂自主地位。

三、课堂上,学生读的充分

本节课,我努力做到,一读带讲。让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充分体会人物心情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朗读形式,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人物的感情,想法,心情。充分让学生反复朗读重要语句,深入体会人物无私奉献的品质。

四、注重课外拓展

课堂上,我课外延伸的是关于温迪的故事,14岁的女儿温迪在父亲与世长辞后的两周里,也不幸在车祸中丧生,此环节是我设计的一个情感迸发的爆破点。让孩子在老师浓浓的爱意引导下,去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味,真正实行入情入境,之后让学生说说他们此时的感受与想法。学生很有感触,看得出他们的小脸上带着一些悲凉,为才华横溢的温迪惋惜着……此时文章主人公们那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高尚思想境界已经深深感动了学生们。也对捐献器官的意义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五、能够引导学生利用文本,进行有效的仿写训练。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

1、课堂应变能力不够

过渡语,链接语,评价语,都不能事先完全准备好,要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给予相应的回应。这节课,有些语言组织的还不够简练,优美;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评价语还有些单调。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是我今后要做的。除了要把备课时学生的预设想透外,还更应该多看书、多看教学实录、多参与教学研究等。

2、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很欠缺,主要是由于自身语言的欠缺,不能及时使用有力的语句唤起学生的读书兴趣,朗读技巧的知道不够。

3、课堂上学生发言的人数不多,一些学生只作了听众,不能积极地参与到交流当中,今后,还应努力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学习参与性。

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说课稿(人教版)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与交流,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永生的眼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感受到第六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才能驾于全局。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

1.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珍惜和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3.了解角膜捐献,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教学目标1、2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新课程理念,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高效的对话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中,我采用“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形成了以“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的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结构,并具体设计了“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流程

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这是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的重要素材。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感情与哲理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接近了。这篇课文学习中,教师首先配乐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写的文章。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读完后教师说:“这位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在寻找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国的琳达·里弗斯写的作品《永生的眼睛》”。这样的导入,为后面的对话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为后面参与你“因为什么而感动”这一主题的对话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出示对话核心主题“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教师说:“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有了一种感动。当我读了很多遍的时候,我的心中涌动着许多的感动。在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动。文章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动,我们感动的究竟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这些感动,共享这些感动。”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确定,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创作的意图、学生和教师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符合阅读心理和规律,能够使对话有效展开。

(三)引出分主题,运用对话依托点展开对话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心灵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接着,学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引导。我预设学生会提出因为文章中人物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而感动,这些就是分论点。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和其他资料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语句和资料就是“对话依托点”。此中,我预设重点把握两个语段,这两个语段是文章表达思想的重点段。

第一个语段:“琳达,”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我和你妈妈就想过,如果我们死后的躯体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有了一些意义。”父亲这番话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这一段,我通过创设一种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对话。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和琳达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并找到相关的段落朗读;其次,教师以“能给予别人的东西有很多种,身体是最珍贵的。中国的传统说法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面对着捐赠器官这件事,琳达是痛苦难忍,可父亲却如此平静,难道父亲不爱妻子,不尊重给予自己身体的父母吗?”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得出:父亲爱妻子、爱自己、尊重父母,但也爱别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呈现关于眼角膜的资料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本,说明对于盲人而言是多么渴望得到角膜重见光明,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真正地为琳达父亲感动。然后在感动中全班齐读该段,并以“这时,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些什么”的方式表达感动。

第二个语段:“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

教师通过“作者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更是什么?”来帮助学生体会“热爱生命的精神”;用“‘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来启发学生与作者自己14岁的时候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温迪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和热爱生命。

第三,我出示后面三个自然段,并再一次配乐朗读,激发出学生对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对“永生的眼睛”的内涵的更深的理解。

没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画家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我耳际:“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该有多痛苦!”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儿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这一刻,我彷佛看到了我金发的温迪,她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耀着骄傲的光芒。

当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师用“看了这样的结尾,你的心灵是否有了一种震撼,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动,把你的这份感动,用你的笔写出来吧。”写好后,请部分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要求读出自己心灵深处那份最深刻的感动。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在呈现“对话核心主题”后,学生们各抒己见,运用“对话依托点“阐述“对话分主题”,积极地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题回归对话核心主题,升华“感动”,延伸课外。

首先,教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人类美好的情感是没有国界的,这来自异国的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为他们的富有爱心而感动,为他们的——勇于奉献——而感动,为他们的热爱生命——而感动……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感动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课题,《永生的眼睛》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仅仅是将要消失的眼睛在别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吗?还有

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还指他们一家三代人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的那种伟大的行动和美好的情怀将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染着我们,将永远流传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们这一家三代人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们也是永生的。”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课题。并给予简短的时间讨论:“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并呈现资料加以说明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做的。接着,教师说:“如果你善于感动生活中的真、善、美,善于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动,那么,你将会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课外延伸作业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用你的这份感动感染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吧。”

在对分主题进行对话之后,教师通过总结,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结尾: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带着激情去工作,才能使平凡的工作焕发光彩,使平凡的生活充满乐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永生的眼睛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读中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父母亲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学习其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课前谈话】

讲美军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录找阵亡士兵遗骸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人遗体的尊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有一个词语大家肯定非常熟悉!(母亲)

2.母亲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母亲就是我们温暖的家。可是,不幸的女孩──琳达,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3.出示课题及作者(18、《永生的眼睛》),再范读:那会儿,我的内心一直笼罩着巨大的悲哀与苦痛。一想到从此以后我再也得不到妈妈的呵护了,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我无法面对没有妈妈的孤零零的生活。(就在母亲去世的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4.面对这个近乎没有任何人情味可言的要求,我的父亲,会作何反应?痛失慈母的我,又会作何反应?

设计意图:配乐范读,展现琳达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绪,从而调动学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虑问题。逝者已去,作为女儿此时最应做的莫过于让母亲静静离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访,却使得事情的发展显得扑朔迷离。故事讲到这儿,嘎然而止,要求学生去读文本,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也为“父亲同意角膜捐赠,我反对角膜捐赠”的冲突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86页,借助屏幕上的温情提示,自由地读读课文,(点击出示温情提示)。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好,开始吧!(温情提示内容:“角膜”、“角膜移植”、“器官移植”相关知识)

2.学生借助温情提示,自由读文。

3.反馈学习生字词情况:

读完了课文,谁来跟这几个朋友打个招呼?盲童、屡屡、搂住、遵从

4.交流读文体会: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了?

⑴课件出示句子一:“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⑵课件出示句子二: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抓住“当然”、“痛快”体会父亲对角膜捐赠的支持;抓住“怎么能、、冲、哭喊、应该”等处体会我的反对;同时进行感情朗读)

⑶是什么让我如此反对呢?(预设:对母亲的尊敬和爱)

⑷反复引读:

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深爱着母亲的我无法接受捐赠母亲角膜的决定,使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

师:使我忍不住深深地责怪父亲……

师:使我忍不住痛哭失声……

设计意图:采用一个“欲擒故纵”的教学策略,在此处将父亲对器官捐赠的态度与我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我对捐赠事件的强烈反对,从而预设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本课的后续教学设作好铺垫。

三、快读课文,感受“我”态度的转变

1.同学们,一个对捐赠母亲角膜如此强烈反对的“我”最终会不会同意器官捐赠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能够体现我同意“角膜捐赠”的语句?(学生读文)

2.交流,引导质疑:课件出示: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师: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根据学生提问,梳理出主问题“我为什么同意了器官捐赠?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

设计意图:找到恰当的教学切入口是组织好通篇教学的关节点,更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索引和文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紧抓“我”对“捐赠器官”一事的态度为线索,前一环节充分渲染“我”的反对态度,本环节展现“我遵从父亲遗愿”捐赠角膜,这样就制造出最大的心理冲突,此时将我的态度作一前后比较,引导学生质疑,“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梳理出本课研究的主问题“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样学生的探究就展开了。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极为宝贵。然而,遗体捐献志愿者战胜了短暂,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相关资料的链接,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和热心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结尾的疑问旨在唤醒学生的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具有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愿望和热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文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

读的能力;

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9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语句,并反复地读一读,想想从中读懂了什么?(学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交流)

2.交流学生学习体会:句子一:课件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⑴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⑵再读这句话,思考“在父亲的眼里,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预设: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⑶引用资料,比较理解:

课件出示: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角膜捐赠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①数百万的患者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我们能给予他们什么?而父亲呢?

②反复引读(个体读──集体读):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因为在很久以前,我的父亲就认为……

师:了却自己的心愿,拯救他人的幸福,这是一位博爱的父亲……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位崇高的父亲……

句子二:课件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⑴初读,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抓住“美妙、自豪”等词语体会父亲博大胸怀。)

⑵引导联想:(个体想──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透过父亲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⑶结合想像,感情朗读。

⑷再度想像,回归课题:

师:是啊,我们会为这位父亲骄傲,透过盲童那双重见光明的眼睛,仿佛还看到了什么?那是一双“永生的眼睛”(回归课题,点击出示)

句子三:课件出示: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⑴初读,指名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抓住“热泪盈眶、跑、紧紧、拥抱”体会温迪的感动,感受父亲对“我”的影响)

⑵感情朗读。

⑶拓展想像:温迪会对外公说些什么呢?仿佛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呢?(预设:“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等)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进入了探究与体验相结合的阶段。在“心理冲突”的推动之下,学生要在本环节中完成对“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问题的探究,但是一篇人文性比较强的文章,仅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解读显然是不够的,应当在探究的过程中展开体验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层解读和对人文思想的深度领悟。新课程关注的不只是学习结果,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也就是说一定要探究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本环节,或许让学生找到体现“我态度转变原因”的语句并不难,但他们在寻找过程中所经历的“思维、感悟”过程,却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师必须引领学生“钻到文本里面去”,也必须引领学生将“所得”倾吐于自己的表达之中。教师紧抓“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主问题,学生就会顺着问题追究下去。学生寻找理由,教师从旁引导,以移情体验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新鲜,同时也很乐意参与。通过读句子、说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能多元化地理解文本、进行想像和表达,体悟文本的人文内涵。

二、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1.引读(课件出示):是啊,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2.解读句子:自由地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父亲还留下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抓住“真正”,“远非”来理解)

3.回读父亲的话:

师:父亲还为我们留下了“激动”,留下了“幸福”,留下了“一双永远闪亮的眼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听听父亲说过的话(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并出示父亲的话)

师: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师: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愉快地说──“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父亲骄傲地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4.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师:是啊,同学们,父亲的眼睛真是一双“永生的眼睛”(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读一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总结:这双眼睛里留下了捐赠者宝贵的角膜,留下了父亲的谆谆教导,留下了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留下了生命的崇高价值。这真是一双永远闪亮的永生的眼睛。

设计意图:

此环节,本课教学的点题、升华部分。将父亲的话在此作一汇总,并作配乐朗读,用意在于加深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人文把握,体悟“父亲”的崇高人格,为最后的点题做好引子,使课题及其内涵的揭示成“水到渠成”之势。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写一封号召人们支持器官捐赠的倡议书。

五、教学反思:

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极为宝贵。然而,遗体捐献志愿者战胜了短暂,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相关资料的链接,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和热心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结尾的疑问旨在唤醒学生的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具有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愿望和热情。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任务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4。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方法:

自读法导读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春暖花开的季节就要来到了,你想说些什么?你想看到什么?我们能用眼睛看见这美丽的春天,真好!一位盲姑娘说:“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今天,我们带着他美好的心愿,深深的期盼学习一篇感人致深的文章,题目就是lt;永生的眼睛gt;深情地读一读这个课题。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2。师通过读课文,你都读懂了些什么?

生:我读懂了课文讲了琳达一家三代人都捐献了自己的角膜。

生:我读懂了,父亲是个有爱心的人。

3。师:你们真会读书,读一遍就有这么多的收获。

三、品读词句,理解内容。

1。师:让我们走入文中,再次默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如果有你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生: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动的句子。

2。师: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看看谁读的更有感情,并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生:互相读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3。集体交流。

师:谁能把你认为感动的句子说给我们听听?

生:我找到的感动的句子是:”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父亲非常有爱心,他不仅捐献了自己的角膜,而且也希望他死后,他的女儿和外孙女也能捐献眼睛角膜。

师:父亲用这句话来教育女儿,还有谁也找到了这句?

生:”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我的感受是:父亲他和妈妈决定死后把自己的眼睛角膜捐献出去,他一直在为别人着想。

师:父亲用这句话来安慰女儿,当时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父亲的心情是冷静的,平静的。

师:让我们来平静的读一读父亲的这句话。

生:齐读父亲的话。

师:父亲的心中真的平静吗?

生:不平静,因为当时的女儿不能接受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去做,他也很难过,痛苦,但他要安慰女儿,所以只有这样说才能安慰自己的女儿。

师:是的,谁不为失去亲人而痛苦呢,但作为父亲,他只能压抑心中的悲痛,以平静的心情去面对,只有这样,才能安慰自己的女儿。

师:你能找出这句中最重要的词语吗?

生:我找到的是有意义,因为,如果我们的死后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是有意义的,帮助了别人,别人获得的光明,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才是。

师:是的,父亲认为这是有意义的。

生:我找到的是最珍贵,因为他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而且这是用钱买不到的,所以最珍贵

师: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美妙!”说明父亲很想捐献角膜给盲童,让他重见光明,得到快乐。

生:我找到的是这一句:”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父亲觉得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会明白的。

师:父亲这样的举动,也一定让他们自豪的。

生:”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从这句话中,我知道温迪他知道妈妈和外公这样做是为了让更多的盲人重见光明。

师:温迪真是个善良的孩子。

生: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个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师: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生齐读)

师:在这一刻,我们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而是——

生:关爱他人,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师板书。

四、升华感情总结全文。

师: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的心情不一样了,你们为故事中的人物而骄傲吗?

生:大声说:骄傲

师:为谁?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为父亲感到骄傲,因为他用自己的言行和行动感动了一家人,他一心为他人着想,他也让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受到了感染。

生:我为琳达感到骄傲,因为他先开始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这样去做,到后来他也同意父亲的做法,并且亲自捐献了父亲的眼睛角膜。

师:我们为琳达的巨大改变而骄傲。

生:我为温迪而骄傲,因为他在14岁的时候就能理解外公这样去做,真的很了不起,他很善良,懂得去关心别人。

师:我为父亲,琳达,温迪而骄傲。他们一家三代为了帮助别人,捐献眼睛角膜的善举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使我们懂得了生命的价值,要有意义。

师:学到这,我们知道永生的眼睛就是:

生:帮助别人,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给他人带来希望,带来光明,生命的延续。

师;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这个课题。

生:深情的齐读课题。

师总结:同学们,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极为宝贵,然而器官捐献自愿者们战胜了短暂,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我们将从更多人的身上看到这种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代代延续下去。

板书:永生的眼睛

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永生的眼睛》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永生的眼睛》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执教思路: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作者刻画的形象让人终身难忘:善良、心中有他人的父亲;有醒悟能力、并付之于行动的“我”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的高尚情操让人感动,令人敬佩。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以“琳达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围绕“永生”将本课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课前调查,搜集信息,铺垫情感。

由于本课涉及到的器官捐献的背景学生知道的并不是很多,或根本不了解,所以,组织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语文实践活动,同时做好调查的统计和分析。这样,让学生了解到许多的人对角膜捐献的看法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深深感受到来源远远不能满足于器官捐献的需求。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产生敬佩之情。

第二环节:以信入境,质疑永生,启动情感。

共同阅读课文最后的那封信。理解“角膜移植”一词,顺势呈现出角膜捐献调查结果汇总表,同时补充相关资料。通过器官捐献在社会上难以被人们接受的现状与琳达一家主动捐献角膜的对比,引出课题《永生的眼睛》并板书。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围绕“永生”一词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梳理,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而启动学生的情感。

第三环节:初读课文,理清线索,激发情感。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完成课后出现的表格练习初步了解琳达一家为盲人所做的事情。并随机板书:琳达母亲父亲温迪。

第四环节:细读课文,品味永生,深化情感。

我抓住“课文中谁的眼睛永生了?”这一关键问题,带领学生细读课文的。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是母亲或父亲或温迪的眼睛得到了永生。这些猜测不定的答案表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永生”的含义。而琳达的情感态度变化是贯穿其中的。从母亲捐献时的坚决反对到父亲捐献时的遵从遗愿到捐献温迪角膜时的主动,最后收到来信时的骄傲。这一情感变化是文章中的一条主线。抓住这条主线就可以带领学生品味出“永生”的含义。因此,围绕这一主线将这个环节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看母亲,体验情感。

2、看父亲,品两段话。

3、看温迪,体会骄傲。

4、想琳达,感悟永生。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1、在即将结束本课时,围绕器官捐献这一话题,让学生说说你还可以做些什么?(教师可以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拓展延伸,从自身的,亲人的,社会的多个角度去思考可以做的事情。)

2、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

写一封信,向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将眼睛的永生升华为精神的永生,感染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

关键点处理:

鉴于具有语言美和情感美的特点。文章又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以达到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的目的。

我关键点的处理共有两处;

第一处:品读父亲的话。

1、母亲去世时,琳达对要捐赠死去母亲的眼角膜表现出不理解和坚决反对。是父亲的话开启了琳达那扇爱的大门的。在品读父亲的第一段话时,我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琳达的情感,用对比的方法,抓住“振聋发聩”一词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伟大心愿的。

先让学生自己读读文章,注意在捐赠母亲的眼角膜时,“我”和父亲的不同表现。用“——”画出琳达的,“浪线”画出父亲的,并把感受批注在旁边。引读琳达的表现,让学生极力表现琳达内心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的感情。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琳达,母亲去世了。你心里感觉怎样?学生会说很难过。想到妈妈去世后竟然还要被人肢解你有会怎么想?学生会说很残忍,无法接受。就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进行朗读。以深入体验琳达当时的不理解。在学生朗读后,教师用这样的话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他们居然要肢解妈妈,真是让人难以接受,想到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却不能完整地离去,内心有多痛苦啊!此时,学生就是琳达,他们完全能体验到琳达当时的心情:她坚决反对别人这样做,甚至为此愤恨父亲。再让学生的朗读时,学生自然能表现出痛苦难忍。这时,教师再以平静的语气引读父亲的说的第一段话。这看似普通的话语,琳达却感到是振聋发聩的。

抓住“振聋发聩”体会父亲说的话。让学生说说“振聋发聩”什么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它的含义:声音很大,都可以听的见。然而实际上学生并没有领悟到这段话能给琳达心灵上带来些什么触动。因此,让学生再读这段话,结合课文说说“振聋发聩”的意思,并画下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在引导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最珍贵的”和“有意义”的来感受父亲的伟大心愿。让学生说说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在交流中,学生可以意识到许多东西送人了,自己没有了,想再拥有还可以拿钱再买回来。但人自身的一部分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拥有。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就可以体会到这份礼物的珍贵。不过,还不能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心愿。鉴于这一点的考虑,我从已学课文的人物入手。让学生回顾一下《月光曲》中的盲姑娘,她要在音乐家的演奏中想象月光洒在海面上的景象,《语言的魅力》中的盲老人在莺飞燕舞的春天里,眼前仍是一片漆黑。对他们来说最珍贵的礼物就是眼角膜。因为有了这份礼物,他们就可以看到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了。但是,谁肯送给他们呢?再看父亲的这段话,谈自己的认识。学生会说:“从父亲的话中可以知道父亲会把眼角膜送给他们的,因为他的心愿是帮助他人恢复健康。”还有的学生会说:“父亲会很高兴地去做这件事,因为他认为帮助别人是有意义的。”这时,学生就可以感受到父亲的无私,心愿的伟大。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教师给予这样的点拨:一位多么无私的父亲啊!他有着多伟大的心愿啊!点拨后让学生再一次朗读这段话,感受父亲的高尚品德。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自然就理解了琳达当时为何感到“振聋发聩”了。

2、品读父亲说的第二段话,这段话是父亲想引导琳达从盲童、盲童的父母、捐赠者亲人这几个角度感受器官捐赠的。我通过抓关键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体会,并进行感情朗读的。

先引导学生感受盲童的快乐,抓住第二段话中“多么美妙”,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出盲童重见光明后的美妙感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会描述出这样的情景:一位双目失明的孩子,他从来没有见过这多彩的世界,现在终于看到了,他内心充满了激动,他会说:“妈妈,我真高兴,你看那匹马多漂亮啊,我要将它画下来。”然后再感受盲童父母的快乐。抓住“多么自豪”让学生想象。学生又会说:盲童的父母见到孩子的作品,他们很自豪。他们会表扬自己的孩子:“孩子你真棒,你一定会有更优秀的作品的。”“看到这番情景,同学们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说:“我太激动了,他终于看见了。”“我真替他们高兴,他们再也不用那么痛苦了。”教师再引导学生注意父亲的感受。父亲是为之感到自豪的。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啊?”学生就会说:“是一位善良的父亲,因为他想着把盲童的眼睛治好。”“他是一位乐于助人的人,因为他想到盲童会快乐,盲童父母也快乐,自己就高兴。”……这样类似的话语。言辞中可以看出学生正被父亲的话感动着。让学生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动自己,也让听的人受感动。

第二处:品味“骄傲”一词

骄傲一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多几次,温迪为外公和妈妈骄傲,妈妈为女儿和父亲骄傲。它所影射出的正是这个家庭所营造的爱的氛围。温迪是受着家庭的熏陶和感染才成为一个心中有他人、品德高尚的孩子的。所以,温迪的思想和行为是最有说服力的。引导学生从温迪入手找到骄傲,再谈骄傲,最后读出骄傲。

由于阅读时想象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体会,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以,我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入“骄傲”这一问题。当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父亲的第二段话时,教师问:“你捐赠了眼角膜内心真的感到愉快吗?”此时,学生已深入到父亲的内心深处,受人物高尚情操的影响。他们就如同小温迪一样受到了感染,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这时再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温迪你为什么热泪盈眶?我看到你紧紧拥抱住了外公,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他们会说:“外公关爱别人、心中有他人,他的心愿太让我感动了。”“孩子,当你看外公死后,妈妈真的捐赠了外公的眼睛时,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随着老师的问题学生能够找出这两处句子:

1、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作的一切感到骄傲。

2、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也象外公那样做?学生会说:“因为捐赠了外公的角膜,那个失明的人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了,他就不会再痛苦了。”这时追问:“真的令你骄傲吗?”答案是肯定的,语气是坚定的。就让学生带着这种语气读出骄傲。象这种有骄傲色彩的句子在文章中还有,让学生再读读书,找出其他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想想都是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在这几处骄傲中,学生最难理解的是最后两处骄傲:

1、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2、金发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的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学生能说清楚的是琳达为父亲骄傲,琳达为女儿骄傲。但讲不清楚为他们的什么感到骄傲。而这正是琳达情感得以升华的根源。在教育著作《讨论式教学法》中提到讨论可以增强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的问题:琳达的情感由最初的坚决反对到现在的骄傲,是什么影响她的思想的?讨论后学生就会谈到父亲的做法,女儿的表现影响了她,这正是一种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对琳达的影响。追问学生:“你认为这种精神会磨灭吗?”“当然不会。”那永生的究竟是什么?“是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此时,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再读出这两处骄傲,并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教育。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要关爱他人,在资料的补充中,学生看到了由于器官的供体紧张,致使许多人在器官等待中死亡。他们就会想要向社会做宣传,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事业中来。时事新闻:丛飞一位才华横溢的歌手,他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46人,认养孤儿32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最令人感动的是2004年他就查出患有胃癌,食物都已难下咽。而他仍以顽强毅力坚持演出,参加了东南亚海啸灾区的6场赈灾义演。还将用于治病的1.5万元钱捐出。为给贵州的孩子们送学费,他还背上了17万元的债务。2006年4月20日因胃癌晚期溘然长逝,年仅37岁。他在生前还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他说:“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只要给我生命,我就要给别人带来快乐。”我们可以看到接受他角膜捐赠的小女孩正高兴地与他家人通电话呢。他们走了,可是留下一双眼睛注视这个美丽世界。这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

透过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外公曾经说过(在音乐声中带着学生一起读外公的话):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这不仅是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就连14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点燃了的火炬不是为了火炬本身,就像我们的美德应该超过自己照亮别人。让我们的生命多些感动与回味吧!

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导学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盲姑娘安静只能用手来触摸春天,用心灵来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恢复健康的可能。

2、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盲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深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回感动你。

3课文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讨论:你从中一会到了什么?

四、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者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交流感想: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物本身阐发议论。五、课外延伸,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

《永生的眼睛》教学实录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永生的眼睛》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情分析: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了,他们能自觉做记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学句。在阅读中能通过做批注、自读自悟等学习方式,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趋于个性化,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学习目标:

1、认会写会10个生字,理解积累振聋发聩、栩栩如生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也是有意义的。这句话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调查搜集有关捐献角膜的资料,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调查,搜集信息

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二、揭题导入,初读课文

1、板题,读题。

2、学生自由读文后,开火车读,力求把字音读准。

3、同桌互读互查,交流对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的理解(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不懂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读后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生:琳达的母亲、父亲和女儿在他们死后都把眼睛无偿捐给了他人,琳达得到受助者深深的敬意与谢意。

2、再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表格,理解文章脉络。

1965年炎热的夏日母亲因病去世父亲给我上了一课

1980年的一天

1986年的这一天的两周

又三周后

同桌交流后指名交流评议。

四、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谁的眼睛是永生的?你从永生的眼睛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段后,细细品读,将自己的体会记在书上。

同桌互相交流讨论后指名说。

生1:我认为是父亲的眼睛永生了,从他说的话中,我懂得了帮助别人是最有意义的。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父亲的话(4、5、6、7自然段),结合你们课前的调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读后,同桌交流调查体会后指名说)

生:现在有许多人都不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可琳达的父亲能这样想,确实令人敬佩。

生:我在调查时很多人不接受我的采访,他们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现在读了父亲的话,我感受和体会到他们给予别人的是一份多么无私崇高的爱啊!

师:大家的发言令老师感动,你们经过自己亲身体验真正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心愿。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父亲的心愿呢?

生:我的眼睛能给失明的人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快乐的事。

生:我认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就是能够帮助他人。

生:别人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师:同学们都能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这很好。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父亲的话吧!(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生2:我认为温迪的眼睛是永生的眼睛。小温迪虽然去世了,但她的眼睛使两位盲人重见天日,这两位盲人因为有了温迪的眼睛,他们的生命从此有了光彩,生活充满了阳光。

师:说得不错。让我们一起读读写温迪的段落(9―15),再体会体会。(学生个人读后指名读)

师:再读读温迪和妈妈的对话,想想如果你是小温迪你会怎么做?(同桌讨论交流后指名说)

生:如果是我,我想我会很害怕的,根本不会想到要把自己的器官献给别人。

生:我想我会很不理解外公的做法,不过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会象温迪一样乐意把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师: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的温迪他们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

生3:读了这篇课文,我最敬佩的是琳达,她能将自己父亲和女儿的眼睛无偿捐献,这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

3.再读你感受深的句段,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用适当的语气读。

五、拓展延伸,整合信息

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整理成书面形式,在班内评比展览。(提示:可以是调查报告、倡议书等)

教学反思:

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到捐献器官在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身边的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导致器官供体严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与人体器官来源十分紧张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训练学生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整合、梳理自己获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结束后,以教材为依托,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确立探究的主题,从解读文本成为读者到感悟课文成为学者,最后提升认识成为作者的过程中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第一教时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第一教时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本文通过写琳达一家人无私捐赠眼睛角膜的故事,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使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不是索取,而是奉献。

【教学目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3.学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包括眼角膜在内的器官捐赠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诗歌引入,铺垫情感。

1.出示诗歌:《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2.(教师朗诵)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写下来的。是谁为他捐赠了角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永生的眼睛》。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1.一读,做到不漏读、不错读,教师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的句子,引导学生正音(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搂住),注意多音字“重”的读音。

2.再读,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设计意图】言语学习的起始环节,要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倒,读后订正,意在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的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画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和段落,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这是一篇感情至深的文章。

三、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1.全班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圈划的部分,并联系谈谈自己的理解。

2.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重点研读:

(1)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读,自由谈感受。

②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感悟)

③如果是你,你能给予他人哪些东西?

(2)“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儿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①读,质疑。

②文中的“我”是谁?为什么会为“我”而感到自豪?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如果你是那个接受眼角膜的盲童,在他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见到了世界、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亲人……你最想跟温迪的外公,那个无私捐献眼角膜将你从黑暗带向光明的人说些什么呢?

(3)把父亲的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送进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在学生自由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读中谈感受,读中质疑,读中进行角色互换。文中父亲的一种无私情怀如涓涓流水渗入学生心田,受到刻骨铭心的熏陶和感染。

四、设置悬念,引发下文。

1.大家回忆一下,作者也就是文中的琳达,一开始当她得知父亲要无偿捐献离开人世的妈妈的眼角膜的时候,她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当她听了父亲的话以后,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琳达把外公捐赠器官的心愿告诉她心爱的女儿——温迪时,她会有怎样的表现?

3.那个写诗的人的眼角膜是爷爷捐的吗?这个问题学生心中有疑惑,老师也很想知道,那么我们一同期待。

【设计意图】父亲的话说给谁听?父亲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父亲的话是缘于“我”对父亲要捐赠死去母亲的眼角膜的不解和痛苦,“我”的不明白被父亲的话释然,“我”的痛苦难忍被父亲的平静和真诚所抚慰。这一环节,使学生能最终领悟琳达情感转变的精神力量的来源,还会对你、我以及温迪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的疑问是开课时种下的,再度提起,又一次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一节课营造了良好的开端。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检测题:永生的眼睛


一、5分钟查字典练习。

1.角膜:“膜”字部首是()查音序()全字共()画。

抄出这个字在字典中的解释()。

2.患病:“患”字部首是()除部首再查()画。

抄出这个字在字典中的解释()。

二、你能根据拼音把下边的词语写得又正确又工整吗?

juānzènɡlǐnɡwùhuīyìnɡwánzhěnɡyíyuàn

()()()()()

yánzhònɡmánɡtónɡyōnɡbàosànɡshēnɡfēnxiǎnɡ

()()()()()

三、你的词语积累有进步吗?试着补充下边的词语。

不()自()()()横溢重见()()

()泪()眶()()其来()()长辞

四、区别字形与读音,分别组词语。

取()借()增()佛()

敢()错()赠()拂()

苦()报()娇()幸()

若()抱()骄()辛()

难nán()重zhònɡ()

nàn()chónɡ()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永生的眼睛》教案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永生的眼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五、教学设计:

7永生的眼睛

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检查生字词语:

1指名读词语

捐献屡屡热泪盈眶遵从搂住

不假思索栩栩如生突如其来重见天日

2交流词语理解。

三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呢?请概况说说。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内自主交流学习情况。

(1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2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

(1)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童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

(2)谈带有骄傲的句子,说说为什么骄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

(3)体会人物特点,深化学生感受。

读过课文后,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五、总结,升华感情:

温迪的母亲说:“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课文选到这里为止,原文的结尾是这样,请同学们听一听原文的结尾,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的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的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学生谈体会:

教后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
第一部分
(教室内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
师:今天我们这样坐在教室里,跟平常不一样。你们意识到什么了?
生:小组学习。
师:对啦!小组学习,然后小组擂台赛。今天上课我只讲二十分钟,跟大家一起学二十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你们自己学了,行吗?(学生:行)好的。大家一起说,今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这是什么东西?
生:是一种鸟。
师:对,看我写字。(板书夜莺的歌声)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说一只夜莺在唱歌,是吗?(生答是)你们读过课文没有?啊,读了三四遍。你们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了,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中人物的名称都是用动物来代替的。
师:谁同意他的说法?(无人举手)他可能是说,那德国军官问那个小孩子这里还有人吗?小孩子说,有麻雀、乌鸦等等,他说了一些鸟儿,是不是这样想的?(生答是)是可以这样想。这是那个小孩在戏弄德国兵。谁还看出别的不一样之处?
生:这篇课文分开了几节?
师:分成了几节?它有标志吗?
生:没有。
师:没有标志你怎么看出它分了几节?
生:因为它节与节之间隔开了一行。
师:你不是说没有标志吗?隔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是不是一种标志呢?(生答是)对,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学生看书)
生: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师:你们浏览一下你们不是已经读了三、四遍吗?现在浏览一下第一段,看它写了什么事?(学生看书)那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第一段是写一次战斗结束后,一队德国军发现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吹口哨。
师:你的意思是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这一段的产人公应该是谁?
生: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小孩子,并让他带路
师:要按你这样的说法,主人公还是德国人。整篇课文的主人公应该是谁呢?
生:应该是那个小孩子。
师:那么你说各段的意思时,都应该站在小孩子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生:这一段讲小孩子被德国兵发现了,他们让小孩子带路。
师:小孩子愿意不愿意让德国兵发现?
生:愿意。
师:那么他是被动地被发现吗?这样总结第一段的意思行吗?如果说小孩子是主动地,想让德国兵发现,那应该怎么说?
生:小孩子让德国兵发现,并给他们带路。
师:呀!这小孩子是汉汗!(笑声)
生:小孩子故意吹口哨让德国兵发现。
师:这是他在干什么?
生:他准备带德国兵到游击队的埋伏地,让游击队消灭他们。
师:意思说对了,就缺一个词: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小孩子引诱敌人让他们被消灭。
师:要是用两个字来说的话,这叫什么?
生:诱敌。
师:对啦,就这么一个词。(板书诱敌)再翻翻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学生读文)他在前面走,敌人在后面跟着一直走进埋伏圈。这叫什么?
生:带路。
师:对。(板书带路)第三段讲什么?
生:讲小孩子让游击队歼灭敌人。
师:如果还要用两个字(指板书)写上,该写什么?
生:歼敌。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歼敌)第四段?第二天他又跑到村口的岔路口吹起口哨了。他又去干什么?
生:又去诱敌。
师:又去诱敌黑板上该怎么写?
生:又诱。
师:又诱?有点别扭,意思对,把又字再换一个字。
生:再诱。
师:对再诱。又诱也讲得通,但把两个同声的字放在一起读起来绕嘴,也不好听。换成再诱。(板书再诱)他就这样用他的口哨声引来了一群又一群的敌人,带到埋伏圈里,让游击队把他们一群又一群地歼灭。小孩子能干不能干?
生:能干。
师:他凭着什么去诱敌的?看课题,就凭着他模仿夜莺的歌声。这孩子很了不起。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第一段,小孩子和德国军官有几次对话?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说了那么多话,当然都是应答如流。找一句最精彩的。
生:(读文)小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这就精彩了?你们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到山上去放羊,他想逗人家玩,就喊狼来了,狼来了,结果人们上去救他,却发现什么也没有。第二次他又喊,人们又上去了。又什么都没有。第三次真的狼来了,他喊狼来了,狼来了!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不都一样吗?你怎么认为这个就精彩了?
生:这是小孩子在骂德国兵的。
师:是骂德国兵的,而且是婉转的,但又是面对面地骂他你是野兽,你是野兽!可那个德国军官却怎么样啊!有口...
生:难言。
师:是啊,有口难言,有口难辩。所以你认为很精彩,是吗?(生答是)骂敌人是野兽。看我写(板书斥),斥,什么叫斥?(生答斥责),什么叫斥责?生答:很狠地批评,(狠狠地骂)骂谁呢?(板书
敌为兽)斥敌为兽。他就说了一句话吗?你们看他说的那些话,都怎么样啊?
生:都很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盘问。
师:那你把那些对话都来读一下。(生读文)小孩子说的麻雀,乌鸦、猫头鹰是真的那些鸟儿,还是说敌人是乌鸦、猫头鹰?
生:敌人。
师:这可错了。他是说真的鸟儿。他故意说一些真的。让敌人看作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说小孩话,就不怀疑他了,是吧?他是在和敌人打岔、兜圈子。从小孩子整个应答的过程来看,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的表现吗?
生:巧妙。
师:可以,还有吗?
生:(数人答:奇妙、机智、新奇、奇特、机巧、奇异、又奇又巧等)
师:看来你们对巧和奇两个字最感兴趣。大家看黑板,我这里已经写了斥敌为兽,如果用奇字,该怎么往下写?
生:写对答奇。
师:很好,很好。还有别的吗?
生:写应对奇。
师:应对不是和对答一样的意思吗?
生:写应对更像写诗。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有意思,他看出来我想写成诗,说应对有点文言的味道,古香古色的,有点古味儿。好,我们就按他的写。(板书应对奇)再想一下,我要是想写巧字,谈怎么写?
生:写巧安排
师:编得挺好,但小孩子并没有安排什么,只是在和敌人巧妙地应答,对话。
生:写应对巧
师:不太好,一是和刚才应对奇太相似,二是念起来不顺口,应对巧,听,都是往下压的语调。
生:写巧对答
师:也不太好。看我写一个怎么样?(另外板书一行斥敌为兽巧周旋)周旋懂吗?就是用说话和敌人怎样?(用手做绕圈子的动作)
生:绕圈子。
师:对了!和敌人绕圈子说话。这一下我们的任务可重了,每段都得写两句,最后出来两首诗?好吗?(生答好)好是好,可是难啊!希望大家努力,把这两首诗写出来!现在开始再看第二段带路,孩子继续和敌人周旋。这一段文字少,很短,应该好搞一些,你来读一下吧!
(学生朗读课文)
师:孩子一边走一边学鸟叫,还用手打树枝,拾松果(做动作)你们觉得孩子怎么样?
生:小孩子什么也不怕,从从容容,叫敌人不怀疑。
生:这一段小孩子又说敌人是蘑菇,洋蘑菇。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德国军官问小孩这里有游击队吗?小孩装傻,说(读文):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一边装傻,一边就把敌人又骂成了蘑菇。
师:很好,这一小段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联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
生:最重要的是他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是他和游击队约定的暗号。夜莺叫一声就代表一个德国兵,杜鹃叫一声代表一挺机关枪。这是小孩子在给游击传递情况,敌人的情况。
师:也可以叫敌人的情报,敌情。很好,她把下一段的意思也讲得差不多了。那么这里怎么写(指黑板)?
生:写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不简单,七个字写出两种鸟,但没有说明这鸟儿在叫。
生:写夜莺唱完杜鹃叫。
师:好多了,但写诗得押韵,我给你们改两个字。(板书夜莺唱罢杜鹃啼)行吗?(生答行)罢就是唱完了,也有一点古味儿,啼当然就是叫了,这就和上一
句的奇押韵。还有第二首诗呢,上一行最后的一个字是旋,怎么写押韵?
生:就写我刚才说的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韵是押上了,但还是没说出鸟在叫啊!让它们叫起来。
生:写夜莺唱罢..唱杜鹃。
师:很好,只是两个唱有点重复。我还给改一字。(板书夜莺唱罢鸣杜鹃。鸣、叫、啼意思差不多,可以吧?
生:可以。
师:刚才说小孩子给游击队送情报,送到没有?
生:送到了。
师:(板书情报送达)这样写行吗?(生答行)情报送到后,怎么样?
生:敌人被歼灭了。
师:孩子怎样了?
生:孩子不见了,他听见口哨声,也是暗号,就钻到密林中去了。
师:我这里(指板书情报送达后面)写什么?写敌被歼还是写人不见,孩子不见了,哪个好?
生:我觉得哪个都行。(众笑)
师:好吧,我们两首诗各用一个。(有学生举手)
生:两个都用,第一首诗就又不押韵了。
师:说得好,动了脑筋。但是我告诉你,诗的第一、二、四句要押韵,第三句可以不押。好了,我们把它写上。(板书情报送达人不见,情板送达敌被歼啊呀!这个歼字是第一声,和上面的旋鹃都是上扬的声调,读起来不好听。我们这样写吧,改成歼德寇。寇字知道吧,什么意思?
生:土匪、强盗。
师:歼德寇行吗?(生答行,教师改写板书)第四段比较简单,孩子又去做什么?
生:又学夜莺叫。
师:对。(板书莺声又起)孩子又像原来一样去等谁?
生:等敌人再来。
师:是的。这个等我换一个字(板书待)行吗?
生:可以。
师:等敌人再来,(板书敌,与待字中间留一空)等待什么样的敌人?一个字。
生:强敌。
师:太夸奖他们了!
生:顽敌。
师:行!这个可以。(板书顽)还有第二首呢,也把这一句莺声又起待顽敌写上行吗?
生:不押韵了。
师:小小地变动一下就可以了。谁有这个机智?
生:把敌和顽两个字换一下,变换一下位置,写成敌顽。
师:非常好!(板书莺声又起待敌顽)太聪明了!我们一下子写出两首诗来,大家一起把它读一下,第一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应对奇,夜莺唱罢杜鹃啼。情报送达人不见,莺声又起待顽敌。
师:好,读第二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巧周旋,夜莺唱罢鸣杜鹃。情报送达歼德寇,莺声又起待敌顽。
师:(看表)从上课到现在我们用了二十三分钟,学习了几段课文的主要意思,但学习得比较粗。课文语句中还有很多写得精妙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学?(生答想)想学,但是我不管了,你们自己学。这不分了四个组吗?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先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先小组内学,学完了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要想出一个汇报的形式,怎样汇报,各小组自己想办法,看哪组的办法好。好了,现在开始自学,议论,下节课开始汇报。
(学生分组学习,共学习十五分钟,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师:好了,时间到了,先下课,下课后没商量好的小组可以抽点时间再研究一下。下课。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准备好汇报没有?哪一组先汇报?(第三组举手)好,你们先来。(第三组全体同学拿着课本上台前)
师:谁是负责人?啊,是你。你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组打算用什么方法汇报,这么多同学各自都有什么安排?
生:(负责人)我们是用上课的方法,就是老师和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方法来汇报。
师:角色怎么分配?
生:由苏扬当老师,大家都当学生。
师:好吧,开始。
(学生们围坐在地,老师站在圈边)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支老师的指导,充分地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现在我们再深入地了解一下第一大段。下面我提几个问题请大家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在河岸边坐着的小男孩是谁?他在干什么?
学生:是一个小男孩坐在那里,他是专门用学鸟叫声引来敌人,然后负责把敌人领到游击队的埋伏地去消灭他们。
老师:第一个问题答对了。第二个问题,那个小男孩既然是要引诱敌人,那他为什么要穿绿色的衣服?
学生:他穿绿色的衣服是为了游击队开火时,他方便逃跑。
老师:没有说明白,为什么穿绿色衣服就方便逃跑?
学生:因为周围的树叶都是绿色的,跟他的衣服颜色差不多,他往里一钻就不见了。
(教师插话:这个小孩利用了仿生学保护色!笑声)
老师:在第九自然段,书上说:那军官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这是为什么?
学生:这个军官突然想到了让这个孩子给他带路,去寻找游击队。
老师:那他为什么要冷笑。
学生:其实他是想装个笑脸,但装不好,勉强地笑,就成了冷笑。
老师:很好,表扬你!(众笑)下一个问题,在第十六自然段那军官喊了一声蠢东西,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学生:因为战争一开始,村子里的人就都跑了,就剩小孩子一个人,所以军官说他是蠢东西。
学生:(女)老师,他说得不对!我认为在上一句小孩子说野兽来了,也许这个军官听出来是骂他的,但他又有口..有口难言,不好说什么,就气愤地骂小孩子蠢东西。
学生:那军官要是听出来是骂他,他早把小孩杀了!
学生:(女)军官想让小孩带路不现在杀他,先让他带路,带完路肯定要杀他。他想先利用小孩带路就忍着气没有..没有发出来(教师插话:没有发作)没有发作,只骂了一句蠢东西,轻蔑地微笑了一下。他心里可能在说,哼,别以为我不知道,一会儿再收拾你!
老师:你们两个人辩论得很好,但我同意关玉婷(女生)的意见,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学生:(齐)同意关玉婷的。
老师:那就是关玉婷说得对!(教师插话:哈!少数服从多数。笑声)现在提最后一个问题:军官用什么东西来引诱小孩让他带路的?
学生:军官是用火机引诱小孩的。
老师:这节课上完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学生:我不知道木屑是什么意思。
老师:谁来答?(学生举手)请荣庄同学回答)
学生:木屑就是削木头时削下来的碎片碎沫。
学生:我不明白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
学生:垂头丧气就是提不起精神的样子。低着头有气无力的样子。
老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了,我们就下课。
(教师插话:我有一个问题可不可以问你们?)
学生:可以。
(教师问,课文中哪一句话突出地表现了德国军官的凶恶?)
学生:第十九自然段军官说: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们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这一句表现得敌人最凶恶。
(教师:很不错。全组学生走下台前并向全班招手示意。)
师:第三组同学表演了一段上课的情景,老师提了问题,大家回答,又让学生提问题。有些问题提得很好,还形成了小小的辩论。但有的问题提得太简单了,比如德国军官用什么引诱小孩带路,答案只有两个字火机,太容易了。不过总地来说,你们认为第三小组的汇报可以得到A、B、C、D
哪一级的评价?(学生答A级)好吧,大家都同意A级,我们就给他们评A
级。(板书第三组A)下面由第二组表演,(第二组全体上台前)谁来报告?
生:我们第二组是用电视剧的方式来汇报这一段,曹毅然表演军官,王智慧表演小孩,其他人表演敌兵,我来当画外音。
(一学生用课本和手做了一个电视剧开拍的动作,并说:电视剧《夜莺的歌声》第一集,灯光、摄影、录音就位,开始!笑声)
画外音:夜莺的歌声响起来了。
(小孩子用口哨模仿鸟叫,军官领着一队德国兵大摇大摆,挺胸凸肚走来,大笑声)
画外音:一个德国军官带着一队德国兵来到一座烧焦了的村庄。他们发现在这很静的地方,一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低着头,手里削着什么。
军官:喂,小孩!你在削什么?让我看看。(小孩递哨子)你做得挺巧啊!
画外音:军官点了点头,他那阴沉沉的脸上闪出冷笑的光。
军官: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小孩: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又用嘴学鸟叫)
军官: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
小孩:怎么会剩下我一个,麻雀、乌鸦、猫头鹰都有,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军官:你这个坏蛋!我问你还有没有人?
小孩:人呀,战争一开始就都跑了,村子里着了火,人们说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画外音:军官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军官:你这个蠢东西!你认识到苏蒙塔斯村的路吗?
小孩:当然认识,我常到那儿去钓鱼。那儿的鱼的可凶了,能吃掉小鹅。
军官:行啦行啦,你带我们去,给你这个小东西(掏出一支钢笔)这是进口的打火机。要是你带错了路,我就拧下你的脑袋。哼哼!(做拧的动作)听懂了吗?
画外音:我们组的电视剧演完了,谢谢!(台下鼓掌)
师:演得不错,下一组,第四组吧!先介绍汇报方法。
(第四组学生上台,有三个钻到黑板架后面)
生:我们也用表演的方法。不过我们演哑剧,军官和小孩都不说话,只做动作,后面专有一个人读叙述,两个人分角色读军官和小孩说的话。前后配合着演。)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表演。
生:这样不用背,(师插话:不用背台词)对,不用背台词,又演得比较全。
师:不错我也奇怪,为什么有人钻黑板后面去,原来是幕后音!(众笑),好,开始。
(口哨声响起,从开头朗读课文,军官带士兵上场,与小孩对话。对话中军官不时穿插几个英语单词如NO,OK
等。表演过程记录从略)
师:第四组搞得有新意,有点像多人双簧,有创意。这位军官先生还说几句英语,让人们看出他是外来侵略者,很有办法。要是你会几句德语就更好了!(众笑)下面就剩第一组了,请上台!(第一组学生上
台,组长介绍汇报方法)
生:我们组用讲故事的方法汇报,由徐迪新扮一位老爷爷,他就是当年那个小孩,现在老了,给村里的孩子们讲他当年的故事。
师:形式很好,开始吧。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学生围坐在地,老爷爷坐在正面)
老爷爷:孩子们!(众笑)今天我给你们讲一个当年的故事。那时我才十一、二岁,和你们现在差不多。(众笑)那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德国鬼子来侵犯我们国家。有一次,一场战斗刚结束..(后面的内容基本与课文相同,讲述中间老爷爷曾两三次向孩子们问话,如你猜孩子怎么说?你说可恨不可恨?等等,过程从略)
师:四个组演得都很好,汇报的方法各组都不同,但都很有想象力,很有创造性。刚才第三组得了A,现在评一下第一、二、四组,应该评哪一级?(学生议论,最后都评A级)好!都是A级。(板书第一组A、第二组A、第四组A)下面我们进行课文第三段的学习和汇报第一、四段很简单,就不汇报了。但是这次你们四个组先好好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学习汇报。我要求一定要有创新,要与众不同。哪一组的方法最好。我才请上台来。听明白了吧?我只请一个最有创造性的组来。现在开始商量方法。
(各小组研究,教师巡回了解、指导、时间约12分钟)
师:商量好了吧?各组长先来简单介绍你们组用什么方法汇报。
生:(第一组)我们请一个同学演双角色,既当军官也当小孩。其余的同学当配音。
师:什么配音。
生:就是模仿小孩子的各种鸟叫声,游击队员的说话声因为他们是埋伏着的,不能出来演。还有最后的打仗的枪炮声。
师:模仿鸟叫和枪声,在舞台上那叫效果。第二组用什么方法?
生:我们还是画外音加表演。
师:和刚才的方法一样。
生:是一样。
师:第三组,你们用什么方法?有没有创新?
生:我们也是表演,但我们觉得游击队的战士也能演,让他们在那边,站在一张桌子后面演。
师:为什么要站在一张桌子后面。
生:桌子代表山,他们在山上。
师:课文上没说游击队埋伏在小山上啊,是树林深处。
生:那桌子就代表树林。
师:嗯,办法不错。第四组讲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我们演一个电视直播节目。我当主持人,请支老师当特邀佳宾,其他同学当观众,他们可以给我们打热线电话。
师:大家一起来评判,你们觉得哪一组的方法最新颖,最有创造性?(生齐:第四组)好,我们就请第四组来表演这场电视直播。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意见,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但我得征求第四组同学的意见,看他们同意不同意。(对第四组)我想让全班同学当电视机前的观众,他们也可以给你们现场打热线
电话。可以吗?(生:可以)好,大家注意,第四组的同学邀请全体同学当电视观众,你们也可以给现场主持人打热线电话,好不好?(生:好)那你们第四组除去主持人,佳宾,其余的同学就算现场的观众了,好不好?(生:好!)那这场现场直播马上开始谁要打热线电话就举手,我们这是土办法。(笑声)
(第四组学生上台,主持人坐在正面椅子上,对面是佳宾支老师,现场观众坐在佳宾的左侧)
主持人:观众同志们,大家好!又到了我们每天的电视剧评论节目了。最近我台开始播送电视剧《夜莺的歌声》,昨天已播到第3
集,观众反应热烈。今天我们请来了这部电视剧的导演支老师,(全场大笑)来做我们的佳宾。大家欢迎!(学生鼓掌)有不少观众给我们打来电话,询问有关这部片子的问题,您能做一些解答吗?(主持人的这段话有手稿)
佳宾:可以,尽我所知。谢谢大家信任!
主持人:各位观众,您如果有什么话要说,或有什么问题,请拨热线,我们的电话号码是1234567(全场大笑)支老师,我先代表观众向您请教一个许多观众问过的问题:电视剧里描写的这场战争发生在什么时间?(手稿)
佳宾:这场战争是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国的法西头子希特勒,勾结了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东条英机,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侵入了东欧各国,也侵入了当时的苏联,就是现在的俄罗斯。苏联人民英勇抵抗,发起卫国战争。全世界人民也英勇抗击德意日反动派,最后获得了全面胜利。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当时苏联国内的事。
主持人:当时我们中国参没参加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
佳宾:参加了。日本当时侵入了我们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八年抗日战争,到1946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笑声)各位观众请拨电话。(有人举手)
现场观众:我想问支老师一个问题:游击队员的口哨一响,小孩就钻进树林不见了。那树林树那么高,怎么能看不见一个人?
佳宾:这位观众的问题很有意思。一般在树林里不但有高高的树木那叫乔木,都有树干、树枝分明,比如松树、白桦等。树下一般还长着灌木,就是那种没有主干,丛生的,不很高的,如用来编筐子的荆条,公园里剪得很整齐,像一堵矮墙的黄杨等等都是灌木。小孩子完全有地方可藏。(台下有人举手)
主持人:这里有观众从家中打来电话,您请讲。
电视观众:刚才支老师提到了白桦,课本里也说了。请问白桦是一种什么树木,我们这里有没有?
佳宾:白桦是一种乔木,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白色的树皮,非常柔软,能一层一层剥下来,薄得像纸一样,好像有油性,一点火很爱着。课文上插图画的就是白桦,银白色的树干,很漂亮。老舍先生曾在《林海》里写过白桦的银裙。这种树喜欢寒冷,俄罗斯有很多,我国只在东北有白桦。这里是长江流域,应该不会有。还有,这个字读hu,不要读成hu。
主持人:谢谢老师的指导,请你讲。
现场观众:我觉得游击队要一个小孩子去诱敌人,这有点危险,万一小孩应付不了,就坏了。
佳宾: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我觉得我们的观众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主持人:观众同志们,哪位能回答这个问题,请拨1234567。(众笑)
现场观众:这个小孩子很聪明很机智,他敢当面跟敌人军官开玩笑,(有一学生情不自禁地反对,不是开玩笑!)行,不是开玩笑,他当面敢骂敌人是野兽,敌人还没话可说。他很机智,根本不用担心。你这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全场大笑)
电视观众:我有一点补充:让小孩子去引诱敌人,敌人容易上当,他们想不到一个小孩子会把他们骗了。
主持人:支老师您看观众们的回答可以不可以?
佳宾:答得很好。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故事,比如《鸡毛信》里的海娃。当然做这样的诱敌工作的确也很危险,因为敌人是非常凶残狡猾的。我们有一首歌里唱的王二小放牛娃不就是被敌人杀害了吗?不过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就是不怕牺牲的精神。
主持人:各位观众,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再请一位观众提出问题。请拨热线。
现场观众:游击队员知道有32
个鬼子,两挺机关枪,说对付得了,就开枪了,歼灭了敌人。如果来的鬼子很多,比如一百多个,二百个,游击队员人少,对付不了,那该怎么办?小孩子还能跑得了吗?
主持人:这个问题我还请现场观众来回答。你如果是那个小孩,你怎么办?
现场观众:我要是那个小孩,一看有这么多敌人,估计游击队对付不了,我就想办法不带他们去。
现场观众:其实带去也没关系,能消灭多少消灭多少,打死一个少一个。反正树林很密敌人地形不熟,小孩子也会钻进灌木丛,游击队员也转移走了。
现场观众:游击队和小孩子一定有事先的约定,多少敌人可以怎么办,都是商量好的。(台下有举手)
主持人:好,请你把电话打进来。
电视观众:我认为打不打由游击队员决定,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不打,反正孩子什么时候都能钻进树林,书上说对付得了,就说明也有时候对付不了的情况。
主持人:我认为观众同志们讨论得很好。现在我向佳宾支老师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您拍这部电视剧,是想告诉观众什么?(台下鼓掌)
佳宾:我要告诉观众的,简单地说就是:侵略者必败,也让观众知道这个不知姓名的孩子是多么机智勇敢!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光临今天的节目!各位观众,今天的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电视剧评论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关注我们的节目!再见!(全场鼓掌)
师:电视节目结束了,我们今天的课也该结束了,今天大家学得非常好,非常有创意。好,下课吧。
全课板书:
诱敌斥敌为兽应对奇斥敌为兽巧周旋第一组A
带路夜莺唱罢杜鹃啼夜莺唱罢鸣杜鹃第二组B
歼敌情报送达人不见情报送达歼敌寇第三组C
再诱莺声又起待顽敌莺声又起待敌顽第四组D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 下册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 下册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①认识8个生字。

②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③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

①教师准备关于黄河及黄土高原的课件。设计形象介绍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的课件。

②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理解生息繁衍、叫苦不迭、随心所欲、数管齐下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扣题质疑

①播放课件:江水涛涛、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暴雨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高亢)

●观看了这段关于黄河的片子,你最想说什么?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大家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呢?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呢?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④指导方法: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重点问题来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读思结合,圈点勾画

①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认读生字词。教师适当检查。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默读、轻声读、跳读),边读边思考问题,在书中圈点勾画,还可以在语句、段落旁批注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表扬善于学习的同学,耐心辅导学习吃力的学生。

③选择自己乐意交流的伙伴,相互交流。

●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由学生或小组代表自主向全班汇报读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同学针对重点问题充分发表意见,抓住重点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当交流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感悟黄河由摇篮变成祸河,适时出示课件,形象介绍什么是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抓住数字体会黄河之祸,感受黄河之祸的严重性,谈出忧患之情。

当交流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时,可采用图示的方法,引导重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

当讨论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时,对紧扣数管齐下归纳要点,适当补充有关黄河治理的情况。

●联系资料袋,畅叙感受

读读课文及课后资料袋,以一分钟即兴演讲的方式畅谈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及本地河流湖泊的状况畅谈感受。

●小结学法,延伸拓展

①学生小结学习方法与收获。如学习本文,主要是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阅读的。

③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在展示台进行交流。地处黄土高原地区的师生,可结合本文的学习和国家、地方的有关政策、措施(如退耕还林计划生育、为治黄移民等),开展向家长、亲友、邻居进行宣传的课外实践活动。

附: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气温转寒暴雨摇篮

原因(水土流失)导致(变化)

人口增多砍伐忧患

牧林为主

治理规划用地(管住泥沙数管齐下)

修筑水利

教学反思:

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我首先引导学生正向思维。即黄河是怎样发生变化的,黄河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接着引导学生反向思维: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然而,现在我们称它为祸河,说它是中华民族的忧患,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不难发现,黄河演变成今天的状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类为了生存,大量地开垦放牧,毁坏森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样一来,黄河中的泥沙日益增多,黄河的河床也就逐年升高,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教学这一节时,我叫学生读文后,再画一画悬河的示意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这样多角度地开掘课文,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将大有裨益。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的教学实录》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139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