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四章第一节短暂的隋朝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四章第一节短暂的隋朝》,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隋的建立和统一;隋统一的原因及意义;隋朝重要的建设项目: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和隋的灭亡。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统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明白魏晋南北朝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已孕育着统一的条件和因素,隋的统一就是客观条件和统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以此培养学生联系地发展地看待历史的能力。

2.通过分析隋朝各项建设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隋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之上的,以此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求历史本质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它不仅开创了隋朝的繁荣局面,而且为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隋朝既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又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短暂的朝代。隋朝速亡,如秦朝一样是由于暴政。隋末农民战争一举推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充分显示出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巨大作用。

教学要点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隋的建立

2.隋统一的原因和影响

二、隋朝的建设

1.兴建两都

2.广设仓库

3.开通运河

4.修筑驰道

三、隋炀帝暴政和隋的灭亡

1.炀帝的暴政:滥用民力;征伐高丽;奢侈腐化;严刑峻法

2.隋的灭亡

①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②隋的灭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隋统一的原因,隋的建设。

本节难点:隋国力强,为什么很快灭亡?

课时和教具 一课时,隋朝疆域图

教学过程

一、引言分析

本章引言包含四层意思:

第一层,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来看,同一时期西欧和亚洲的历史特征有明显不同:西欧处于中世纪的黑暗时期,亚洲则是生机勃勃。由此看出,亚洲历史的发展在当时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第二层,亚洲的生机勃勃具体表现在两个国家,一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二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隋、唐王朝。还应该强调,阿拉伯帝国在世界历史上主要为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桥梁作用,使东方文明源源不断传入西方,推动了西方历史的进步。

第三层,从政治、经济、民族、对外交往、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揭示隋、唐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四层,进一步指出隋、唐在历史上对亚洲,尤其对东亚国家的深远影响,由此说明当时的中国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和巨大贡献。

二、隋的建立和统一 

1.隋的建立,从隋代周讲起。原因:杨坚之父杨忠是北周开国功臣,杨坚本人掌握北周的军政大权,为夺取帝位创造了条件。隋的统一。建议教师通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的朝代更替表,形象地说明这段历史是一个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隋的建立和统一。

2.隋统一的原因,

从四个方面分析:(1)联系所学魏晋南北朝内容,说明分裂时期孕育着统一的条件和因素:从人民愿望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从社会矛盾看,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并趋于消失;从南北方经济状况看,北周、隋以及北周之前各朝均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江南也因为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等因素,经济得到开发,这些都为隋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2)隋文帝即位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这是统一的重要条件之一。(3)隋朝的强大与此时南方陈朝的腐朽形成明显对比,隋灭陈是历史的必然。

3.统一的意义。请学生回答隋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并为隋的建设提供了必要前提条件。隋的繁荣正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条件的。

三、隋朝的建设

1.兴建两都。教材说明两都是隋文帝时修建的大兴城和隋炀帝时营建的东京洛阳。教师要说明三点:(1)两都的兴建是隋朝在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力量的前提下,以此来从事营建工作的。(2)大兴城的兴建,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体现。它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影响,堪称“世界第一城”。而东京洛阳不仅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更是经济的重心。尤其是运河开通后,洛阳成为两段运河的衔接点,成为南北经济交流和物资集中的枢纽。

(3)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历史名城──唐代长安和洛阳,实际营建的朝代在隋而不在唐。

2.广设仓库。那时,仓库粮食储量之大,令人惊叹。这反映了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隋朝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封建经济日益发达,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农民的见证。

3.开通运河。讲清以下问题:(1)首先了解开通运河的时间。(2)看图认识运河的起止地点及中心,并且掌握运河由哪几段组成。(3)启发学生思考“运河为什么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a.运河南起余杭,中经洛阳,北到涿郡,贯通南北,因此有利于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b.运河各水路交汇处商业日益繁荣,成为繁盛的都会,也是物资和人文荟萃的地方。c.运河对后世乃至今天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4.修筑驰道。讲清下列三个问题:(1)首先看图了解隋炀帝时修筑的两条重要驰道。(2)隋炀帝虽为巡游而修驰道,但客观上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状况。(3)修整道路,交通便利,促使沿途经济繁荣,而繁荣的经济又促使交通的发展,彼此互为影响,相得益彰。

启发学生思考:“隋朝的建设项目所产生的影响对你有什么启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阐述:(1)这些建设项目无疑巩固了统一,繁荣了经济。(2)隋朝统治者进行的发展经济的建设,是通过压榨人民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在经济发展繁荣之际,阶级矛盾也日趋激烈了。

四、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的灭亡

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先启发学生讨论“隋炀帝暴政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最突出的表现在于:隋炀帝对内大兴土木,对外穷兵黩武,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大量的劳动力用于非生产上,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其结果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起义的爆发。

关于“隋的灭亡”,教师应讲清:1.隋末农民起义是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局部到全国,最终形成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2.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举起大旗,揭开了全国农民起义的序幕,各地纷纷响应。封建史籍所谓“群盗蜂起,不可胜数”,说明农民起义的烽火已遍地燃烧。3.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农民军队伍,在中原消灭了大量隋军,切断江都与洛阳的联系,隋炀帝被困于江都,不能控制全国,给隋朝以沉重打击。以瓦岗军为中坚,加上全国各地起义军的配合,隋朝的灭亡已不可避免。4.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历时三十八年的隋朝统治到此便告结束了。

小结:隋的建立和实现全国统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隋建立后采取的各项措施,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至于隋的短暂,其根源在于隋的暴政,这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唐朝的统治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

作业:(略)

相关知识

第四章卤素第一节氯气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四章卤素第一节氯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四章卤素

第一节氯气
从容说课
本意知识是整个高中阶段中较为全面、详细地学习和研究一主族元素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章,是后面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而本节知识又是本章中的重点之一。对氯气的性质、制法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以及介绍氯碱工业等联系实际知识的需要。同时,由于在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的介绍较为全面、细致,且探讨和应用也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难点是氯气的化学性质。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充分利用化学是实验科学这一特点,采用实验引入,通过实验探索,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氯气的性质及实验室制法,使学生对氯气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观察实验的能力。另外,对于氯离子的检验,在教学时,采用对比实验法,可让学生理解用HNO3酸化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干扰离子的存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2.氯离子的性质。
教学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启发、引导、比较、讲解等。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氯气的化学性质(与水、碱的反应)。
第二课时: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金属、非金属单质的反应,氯离子的检验)。
教学用具
第一课时:电脑、投影仪、氯气制取装置一套(含净化装置和试剂)、集气瓶、玻璃片、大烧杯、NaOH溶液、水、红纸、三瓶氯气、一朵鲜艳的大红花。
第二课时:投影仪、集满氯气的集气瓶、酒精灯、火柴、坩埚钳、尖嘴弯管、制氯气的装置一套、铜丝、镁条、锌粒、稀H2SO4、NaCl溶液、稀盐酸、KCl溶液、硝酸银溶液、碳酸钠溶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师]取一瓶黄绿色的氯气和一朵鲜艳的大红花,然后将这朵红花放入氯气中,让学生观察现象。
[生]惊讶!红花的颜色褪去。
[师]这是为什么呢?学完本节课后,大家自会明白。刚才的这瓶黄绿色气体是氯气,和氯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都具有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还有氟、溴、碘、砹,化学上把这五种元素统称为卤素。本章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卤素的相关知识。
[板书]第四章卤素
[师]在卤素形成的单质中,最主要的是18世纪70年代的瑞典化学家舍勒首先发现并制得的氯气,也就是刚和大家看到的黄绿色气体。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它的一些化学性质。
[板书]第一节氯气(第一课时)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问]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制取气体的实验问答,一套完整的制取气体装置应包括哪几个环节?
[生]包括气体发生、气体净化、气体收集、尾气吸收四个环节。
[师]回答得很好!现在,就请大家以以上四个环节为依据,结合有关信息,来设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
[投影]已知氯气是一种有毒的、密度比空气大的黄绿色气体。能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两体积的Cl2),并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可供选择的试剂:浓盐酸、二氧化锰、水、NaOH溶液、浓H2SO4、饱和食盐水。
仪器:烧瓶、带分液漏斗及导管的双孔橡皮塞、橡皮管、洗气瓶(两个)、集气瓶、烧杯、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
[学生思考,教师板书]
1.实验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Cl2中可能含有的杂质:
3.除杂试剂:
4.收集方法:
5.尾气吸收试剂: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思考结果回答,Cl2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什么?并说出推断的依据。
[生]可能有HCl气体和水蒸气。因反应物中的浓盐酸有挥发性,故可能有HCl;反应体系中有水,且反应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故可能有水蒸气。
[板书]HCl、H2O(g)
[问]水蒸气应该选什么试剂除去?
[生]浓H2SO4
[讲解]对于Cl2中含有的HCl气体,我们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除去。这是因为HCl气体极易溶于水,而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之故。
[板书]饱和食盐水、浓H2SO4
[问]实验室收集Cl2应用什么方法?
[生]向上排空气法!
[板书]向上排空气法
[问]那么,用什么试剂来吸收有毒的尾气呢?
[生]用NaOH溶液
[板书]NaOH液
[把信息中提供仪器在“电脑实验室”中呈现]
[师]好,现在就请一位同学把以上仪器进行有效联结!
[一学生用鼠标在“电脑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安装,另两名学生在实验台上进行实际安装,最终结果如下图所示]
[师]下面,我们就按以上设计装置来制取一瓶纯净干燥的氯气。
[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收集]
[过渡]我们刚刚制得的氯气能和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认识氯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把一块红纸分成两片,一片直接投入刚刚制得的氯气中,一片用水润湿后再投入]
[师]叙述你们所看到的现象。
[生]干燥的红纸条不褪色,湿润的红纸条褪色。
[师]以上现象可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能使红纸褪色即具有漂白性的新物质。
[板书]1.氯气与水的反应
[设问]那么,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呢?
[讲解]实验证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盐酸和次氯酸。
[板书]Cl2+H2O====HCl+HClO
[设问]起漂白作用的到底是盐酸还是次氯酸呢?
[补充实验]把盐酸滴在干燥的红纸片上,不褪色。
[讲解]由上面的实验可知,干燥的氯气与盐酸都不具有漂白性,则具有漂白作用的一定是次氯酸。
[设疑]次氯酸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和用途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板书)
[板书](1)HClO的性质
HClO不稳定,容易分解放出氧气。
2HClO2HCl+O2↑
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漂白、杀菌、消毒。
[师](补充)次氯酸在光照的条件下,分解加速,它属于弱酸,在水溶液中仅部分电离:
[板书]HClOH++ClO-
[问题探究]喜欢养花或养鱼的人,在给花浇水或给鱼换水时总要把水预先晒一晒,这是为什么?(提示:自来水通常用Cl2进行消毒)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回答:氯气溶于水后形成了具有强氧化性的、可杀菌消毒的次氯酸,既然次氯酸可杀灭细菌、病毒,同样对于花草或鱼有危害,因此在浇花或换水之前先晒一晒就是为了让次氯酸在光照条件下分解,同时还可以生成氧气,增加水的营养价值。
[师]评价并肯定学生的回答。
[设问]Cl2溶于水是否全部和水反应?怎样证明?
[补充实验]在上面收集有Cl2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振荡,与另一瓶氯气的颜色相比较,并把所得溶液颜色与纯水的颜色相比较(可在瓶后衬一张白纸,现象更明显)。
[讲解]注入水后,集气瓶中的黄绿色变浅,说明氯气溶于水。溶液为黄绿色,而Cl-、HClO及ClO-无色,所以说明氯水中含有大量的氯气分子。由此可知,氯气溶于水时,仅有少量的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
常温下,1体积的水约溶解2体积的氯气。
[问]在新制的氯水中,含有哪些粒子。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板书]
(2)新制氯水中所含粒子:
H2O、HClO、Cl2、H+、Cl-、ClO-、OH-
[问]氯水为何要现用现制,并保存在棕色的细口瓶中?
[生]因氯水中的次氯酸不稳定,易分解,而光照时分解加速,从而使次氯酸分子的数目大为减少,故氯水要现用现制,并保存在棕色的细口瓶中。
[过渡]刚才我们制氯气时,用于吸收尾气的是NaOH碱溶液,说明Cl2是可与碱反应的。
[板书]2.氯气与碱的反应
[补充实验]把少量NaOH溶液注入另一瓶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黄绿色全部消失,所得溶液无色。
[讲解]Cl2可与NaOH溶液充分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NaCl和NaClO。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引导学生从Cl2与H2O的反应来理解该反应]
[教师]请大家根据上式,写出Cl2与Ca(OH)2溶液的反应。
[板书]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讲解]上述反应就是工业上生产漂粉精的原理,是通过Cl2与石灰乳作用制成的。其中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思考: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不用HClO直接漂白,而要转换成次氯酸盐?漂白粉漂白的原理是什么?请大家看书后回答。
[学生看书,并回答]
[生]因为次氯酸不稳定,而次氯酸盐较稳定,故不用次氯酸直接漂白,而是把它转化为较稳定的次氯酸盐,次氯酸盐可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生成次氯酸而漂白。
[师]回答得很正确。漂白粉中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钙的漂白原理,可用方程式表示如下:
[板书]Ca(ClO)2+CO2+H2O====CaCO3↓+2HClO
[设问]上述反应说明了H2CO3与HClO的酸性强弱顺序如何?Ca(ClO)2能与HCl反应吗?漂白粉应怎样保存才能不很快失效?
[生]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说明碳酸酸性强于次氯酸,因盐酸是强酸,故也能与次氯酸钙反应;因漂白粉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释放出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容易分解而使漂白粉失效,故漂白粉应密闭保存,并置于阴凉、干燥处。
[师]请同学们写出盐酸与次氯酸钙反应的方程式。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写]
[学生板书]Ca(ClO)2+2HCl====CaCl2+2HClO
[问题探究]1.实验室制Cl2为何不用Ca(OH)2溶液来吸收尾气?
2.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Cl2时,为何试纸的颜色先变红,后变白?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然后分别由两个学生作答。
学生一:因为Ca(OH)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其溶液即便是饱和溶液都是很稀的,这样就不能保证把氯气充分地吸收掉。
学生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上有水,Cl2可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试纸变红是因为两种酸尤其是盐酸的酸性所致,而后变白则因为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制备原理、洗气原理、收集和吸收原理各方面分析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同时验证和分析了氯气与水、碱反应的性质,为下一节课讨论氯气的性质作好准备。
[作业]习题:一、2二、3、5七、1
板书设计
第四章卤素
第一节氯气(第一课时)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Cl2中可能含有的杂质:HCl、H2O(g)
3.除杂试剂:饱和食盐水、浓H2SO4
4.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5.尾气吸收试剂:NaOH溶液
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1.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HClO
(1)HClO的性质
HClO不稳定,容易分解放出氧气。
2HClO2HCl+O2↑
有强氧化性,可用来漂白、杀菌、消毒。
HClOH++ClO-
(2)新制氯水中所含粒子
H2O、HClO、Cl2、H+、Cl-、ClO-、OH-
2.氯气与碱的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
Ca(ClO)2+CO2+H2O====CaCO3↓+2HClO
Ca(ClO)2+2HCl====CaCl2+2HClO
教学说明
把Cl2的实验室制法以信息题的形式提到前面讲,一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二是讲Cl2与水和碱的反应时,可一气呵成;三是对下节课Cl2的物理性质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在讲本节课以前,若能有时间讲一节有关实验设计的专题,效果会更理想。
参考练习
1.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制氯水中只含Cl2和H2O分子
B.新制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C.光照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Cl2
D.氯水放置数天后pH将变小
答案:BD
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试管壁上沾有MnO2,除去粘附的MnO2可用的试剂是()
A.蒸馏水B.氢氧化钾溶液C.稀HClD.热的浓盐酸
答案:D
3.1molMnO2与含HCl为4mol的浓盐酸共热,在不考虑HCl挥发情况下得到的Cl2为()
A.2molB.1molC.小于1molD.大于2mol
答案:C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从容说课

本节是总论,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内力作用。教学中要运用实例具体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两个层次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第一个层次: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牵涉的内、外力作用。第二个层次:各种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地壳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差异。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5315

高一生物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授课日期:20年月日

课型:新课

教学目的:

1.植物的向性运动(知道)。

2.设计向性运动实验及观察植物的向性运动。

3.生长素的发现(知道)。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理解)。

5.其他植物激素的分布、合成和生理作用(知道)。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及其生理作用。

教学难点:

1.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程式教学法、谈话法与学生讨论实践相结合。

教学安排:2-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引言:通过“新陈代谢”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体内随时都在进行着非常复杂的生命活动。那么,这些活动为什么能够非常顺利地进行?为什么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变化又会做出非常精确的反应呢?这一切依靠的是什么呢?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我们看到捕虫草捕捉昆虫,也知道向日葵的花序总是朝向太阳的方向,那这两种现象有什么区别么?(向日葵受到的刺激有一定的方向性)我们可以看到放在窗台边的花会向着窗外的方向生长,玉米的种子的根向着重力的方向生长,这些现象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植物体所受到的刺激都有一定的方向性。

我们把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叫做植物的向性运动。植物体表现出的向性运动对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适应环境)

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现象属于向性运动?

(向性运动普遍存在)

向性运动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植物体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与植物体内的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让我们先来看看生长素的发现。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最早发现过程中,科学家也像我们一样,注意到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让我们一同来看一下:

1880年,英国的CharlesDarwin(达尔文)在进行植物向光性实验时,发现在单方向光照射下,胚芽鞘向光弯曲;如果切去胚芽鞘的尖端或在尖端套以锡箔小帽,即使是单测光照也不会使胚芽鞘向光弯曲;如果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而不照射胚芽鞘下部,胚芽鞘还是会向光弯曲。

1928年,荷兰的F.W.Went(温特)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薄片上,约1小时后,移去芽鞘尖端,将琼脂切成小块,再把这些琼脂小块放在去顶胚芽鞘一侧,置于暗处,胚芽鞘会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如果放的是纯琼脂块,则不弯曲。

1934年,荷兰的F.Kǒgl(郭葛)等从玉米油、根霉、麦芽等分离和纯化刺激生长的物质,经鉴定是吲哚乙酸(indoleaceticacid,IAA),其分子式为C10H9O2N,相对分子量为175.19。

后来又发现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对植物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物质。我们将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统称为植物激素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知道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从1880年达尔文首次进行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到1934年生长素提纯而结束,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历时54年,经多位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终于完成。可见,科学上的每一项发现都是来之不易的,是辛勤汗水的结晶。

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大部分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细胞和幼嫩的种子等,衰老的组织中则较少。

花这么大力气发现的生长素,有些什么作用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设问,带疑问学习学生总结教师引导举例,总结学生阅读教材学生讨论

由实例来总结

学生举例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配合多媒体

教师适当解说由共性总结小结对科学的热爱联系实际的疑问

为下节课铺垫

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授课日期:20年月日

课型:新课

教学目的:

1.植物的向性运动(知道)。

2.设计向性运动实验及观察植物的向性运动。

3.生长素的发现(知道)。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理解)。

5.其他植物激素的分布、合成和生理作用(知道)。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及其生理作用。

教学难点:

1.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程式教学法、谈话法与学生讨论实践相结合。

教学安排:2-2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引言: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向光性的原因(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那么,引起胚芽鞘向光生长的生长素是在什么部位产生的?(胚芽鞘尖端)

看下面的图,说明胚芽鞘向那个方向弯曲:

1.左;2.右;3.不弯;4.右;

5.右;6.不生长;7.不生长;8.右

根据右图设计实验,那侧的琼脂块里生长素的含量高?(背光侧含量高)

在植物体内主要还有哪些部位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主要分布在哪些部位?是以什么方式运输到作用部位的?要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有关小字内容。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

阅读教材P81页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第一段内容,这一段解释了植物具有向光性的原因,想想是否生长素浓度越高,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得越快?(不是)继续阅读教材内容。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生长素对植物的调节作用是具有两重性的。让我们来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一般来说,低浓度可以促进生长,高浓度则抑制生长。

(注意:向光性生长的植物,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但仍在低浓度范围之内。)

生活中有没有体现上述作用特点的实例呢?

1.根的向地、茎的背地生长(演示横向放置的植株的生长情况)

(三个器官最适浓度,归纳出根的敏感度大于芽的敏感度大于茎的敏感度。由此分析解释根、茎近地面部分生长速度不同的原因。)

2.“松树”塔形树冠(演示生长素由顶芽向下运输情况,及侧芽生长现象)

(离顶芽越近的侧芽受抑制越明显。)

由于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因此植物生长过程中出现了顶端优势的现象。

在农业生产中,根据顶端优势原理,在种植果树或柿等作物时,要想丰产,就需要去顶芽,适时修剪整枝,打破顶端优势。

植物体内产生的生长素的量很少,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大量应用的不是生长素,而是生长素类似物。如:奈乙酸、2,4-D。(学生阅读)

扦插时,带芽多的枝条,带芽少的枝条和不带芽的枝条扦插生根情况怎样?(生长素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用什么办法可使不易生根的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

雌蕊受粉后,在胚珠发育成形成种子的过程中,种子里合成了大量的生长激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如果没有受粉,这种果实有什么特点?(无籽)

除上面谈到的两点作用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可以防止落花落果,如在棉株上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达到保铃、丰产的效果。

除了生长素外,植物体中还有其他的激素。有些是同学熟悉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其他植物激素部分,了解其产生、分布和主要生理功能。

一株植物体内只存在一种激素吗?(大都含有多种激素)

如果同一植株同时含有多种激素,那么,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怎样起作用呢?(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作业:

A、B、C三朵花,在花未开放前,A、B去雄蕊,套袋处理,待花成熟后,A花柱头涂抹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C不做任何处理。试问:A、C果实的发育情况如何?为什么?练习提问

学生阅读让学生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学生观察

分析后解释原因分析后得到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学生阅读

教师指导

第四章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四章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课题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自然要素对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更为深刻。教材中通过缝隙不同的地形条件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律和发展等来说明地形对聚落的作用。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交通线路密度,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成,交通线路的走向等来阐述教材。教材通过多个实例,给人以直观的感受,起到了更加显著的效果。所以课堂上更多的注意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积极的讨论分析,以得出结论。

三.教材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2.比较平原地区和山区聚落的布局和形态特征有何不同?

3.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56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