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科学技术;玄学;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提高学生对文化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通过本节的教学,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
3.引导学生结合文学作品的创作环境,赏析这些诗歌及其他艺术作品,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许多科学家,他们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既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祖冲之与圆周率数值的计算;贾思勰与《齐民要术》;建安文学;陶渊明及
其田园诗;王羲之的书法;石窟艺术宝库。
教学难点:反佛与灭佛;建安文学。
教学过程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1.数学:
刘徽:魏晋时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祖冲之
A.精确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近一千年。
B.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C.运用岁差原理,测出一回归年的时间,与现代科学测定的数字只差50秒。
D.还以十万分之一的误差计算出了“交点月”的数字。
E.他发明的“千里船”,据说能日行百里。
2.农学:
北朝贾思勰,潜心研究农学,著述了《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旱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
裴秀
A.西晋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
B.他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郦道元
A.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
合性地理著作。
B.《水经注》文笔雄拔俊秀,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
二、玄学的兴起
1.原因:一些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崇尚空谈,标榜虚无玄远,名为“清谈”。
2.时间:魏晋之际
3.特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为“三玄。”
4.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5.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6.影响:给两汉以来僵化的儒学以新的解释,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思辩哲学的发展。
三、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的改造与发展
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
服务的宗教。
葛洪是一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也是一位医学家。他写的《抱朴子》涉及许多化
学知识,在我国古代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
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的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为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
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
当时出现许多名僧,如法显等。法显的《佛国记》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
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伴随佛教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我国
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3.佛教盛行的危害
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
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
加重。
4.反佛与灭佛
范缜在《神灭论》一文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
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
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
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先后两次灭佛。
北周武帝利用灭佛增加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焚烧佛经、
捣毁佛像,也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
三、承上启下的文学
1.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
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涌现了一批杰出诗人。
2.建安文学
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以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写出的诗赋,史称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有曹操的《篙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
诗》等。
3.陶渊明与田园诗
东晋诗人陶渊明向往农村生活,一生中写下许多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的田
园诗。
他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尤为著名。
4.山水诗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开始兴盛。
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是山水文学的代表作。
与谢灵运同时代的鲍照的代表作有《拟行路难》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5.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乐府诗即民歌大为盛行。
南方民歌的代表作有《采桑度》等;
北方民歌最有名的是《敕勒歌》《木兰辞》等。
四、大放光彩的艺术
1.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学者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
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世称“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等。其子王献
之书法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
东晋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她师从钟繇,得其真传。王羲之曾随卫夫人学习
书法。王羲之之妻郗璿,也是一位书法家。
因北魏碑志艺术最有代表性,人们习称这种书体“魏碑”。“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
法艺术的精品
2.绘画艺术成就
魏晋南北朝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
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
东晋顾恺之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3.石窟艺术宝库
魏晋以后,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遍布南北各地。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4.音乐与舞蹈艺术
直接从西域引进了《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异域传来的天竺乐、扶南乐、高丽乐等,也很流行。
舞蹈在这一时期带有明显的民族融合色彩,有名的舞是《大面》和《城舞》。
《大面》又称《兰陵王入阵曲》。《大面》舞对后世戏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1、科学技术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风云对科技文化的发展有阻滞作用,但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也蕴涵着许多新的发展因素。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科学家,此时期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成就裴然。
2、宗教和佛学:道教的发展,佛教的盛行以及对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范缜的《神灭论》。此时期的思想发展,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3、文学和艺术:建安文学及其代表作品,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民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王羲之等书法家,绘画艺术与石窟艺术。
1、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
(1)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2)民族大融合;(3)前代秦汉文化的基础;(4)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南北朝佛教的盛行: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
(1)佛教盛行的原因:
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相应的社会土壤,苦难中的民众容易接受宗教,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第二:佛教本身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用来世的幸福来麻醉痛苦中无以聊生的广大劳动人民,使人民容易受到宗教的欺骗和麻痹。
第三: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稳定人民情绪,一些政权的统治者提倡支持佛教的传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佛教兴盛的表现:
第一: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人数众多。
第二: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
第三:佛教寺院在政治上势力很大,而寺院经济又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
(3)佛教的影响:
第一: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佛教没有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反而由于佛教的盛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第三:出现了反佛的思想。其中以范缜最为突出,其作品《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对人民进行欺骗的实质。
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4)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4、分析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在文化上的反映
(1)异: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出现描述战乱的民歌《木兰辞》。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齐民要术》和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及思想感情的民歌,如《敕勒歌》等。③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大数学家祖冲之、书圣王羲之、著名画家顾恺之此时出现在南方,反映了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东晋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政治黑暗。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同:①南北方都出现政权更替频繁的局面。②佛教广泛流行,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北方开凿石窟,南方修建寺院。宗教画流行,为反对佛教欺骗,范缜写《神灭论》。南北民族融合都加强了。
一、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的原因和表现:
1、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的原因
(1)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它是建立在秦汉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并且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2)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等,都为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2、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表现
(1)数学方面的成就:魏晋时期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祖冲之精确的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的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在历史、地理和文学方面都有很大价值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郦道元的《水经注》。
3、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的进步,为隋唐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范缜的《神灭论》以及王充和范缜思想的比较
1、范缜的《神灭论》
(1)范缜思想的社会根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佛教的盛行不仅没有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反而由于僧尼的增加、佛寺的兴建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反佛思想产生;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民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提高,进而产生反佛思想。
(2)范缜写作的目的
为了反对崇信佛教,批判有神论观点,澄清观念,使人民致力于社会生产,国家富强。(3)《神灭论》的主要内容
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就消失。
(4)对范缜及其《神灭论》的评价
范缜的思想是我国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范缜敢言敢辩,坚持真理,不为高官厚禄利诱,其战斗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深刻启迪。《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重大发展。
2、关于王充、范缜思想异同的比较:
(1)相同点:从二者思想主张上看,都属于唯物主义思想范畴,他们都是唯物主义思想家;都主张精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
(2)不同点:首先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两汉时期,封建神学思想泛滥;魏晋时期,佛教的盛行为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其次从战斗对象上看,王充是针对神学思想展开深刻的批判;范缜则是从理论上给佛学以沉重打击。
例1、(2004年全国)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B.《氾胜之书》C.《齐民要术》D.《农政全书》
分析:此题是考察对知识的理解和再认的考题,解题的关键是题干中的“6世纪以前”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两大信息,A项为科技著作,首先排除,B项只记载了农业生产经验,没有涉及畜牧业的内容,D项是明朝徐光启所著。答案:C正确。
例2、对我国石窟艺术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扬佛教和道教的产物
B.千佛洞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
C.石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D.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石窟艺术是佛教广泛传播的产物以及我国修建石窟的情况。B.C.D三项都客观反映了我国石窟艺术的发展情况。选项A中的“道教”是不符合石窟艺术的发展情况的。答案:A
例3、(2004年西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下列表述与之不相符的是()
A.陶渊明的诗具有朴实恬淡的风格
B.曹不兴所绘佛画像开创了该领域的先河
C.龙门石窟的佛像保存了古印度佛教的的艺术特点
D.庾信的《哀江南赋》继承了汉赋的某些特点
分析:本题旨在考察按照一定标准分析基本史实作归类判断和逆向思维的能力。ABD三项具有文化的继承性和首创性,体现承上启下的特色。C项的叙述与史实不符。答案:C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时教案总第18课时课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魏晋南北朝农业、手工业、商业与社会生活概况;分析其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朝经济特点;江南农业的开发。难点:经济重心南移。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这样的政治局面深刻影响了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过程: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南北朝社会经济特点(按课本):
1.南快北慢: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缓慢。
2.士寺重要: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3.商业落后: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交流加强: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一.江南农业的开发
1.表现(概况):
(1)地域广(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2)品种多、产量高;
(3)不平衡(三吴地区、洞庭湖、鄱阳湖、成都平原)。
“不平衡”主要是地区差异明显: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两湖一平”重产粮。(三吴地区:吴郡、吴兴和会稽三郡,即苏南和浙江绍兴一带)
2.影响:
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3.原因:
(1)北民南迁(劳动力、工具、技术);
(2)民族融合(民族条件);
(3)政策重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统治政策);
(4)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政治前提);
(5)江南地区水热资源丰富(自然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其成因(在课本基础上更为细化)
(1)江南经济开发,经济中心开←←南方相对安定与北民南迁。
(2)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反复破坏与恢复←←北方战乱频繁。
(3)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士族制度盛行。
(4)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佛教盛行。
(5)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大融合。
(6)商品经济水平低←←农民奴婢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归纳:南北朝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三股强劲的推动力)
(1)局部统一实现(黄河流域四次统一);
(2)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
(3)南方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二.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
1.特点:
(1)行业:农耕缩小,畜牧扩展。
(2)生态:因过渡开垦导致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
2.表现:
技术进步(翻车、犁耕);兴修水利(曹魏、北魏);开发边疆(河西、辽东)。
三.手工业的发展
1.特点:门类一致;品种丰富;产量增加;技术进步。
2.概况:
(1)纺织:魏织造机构;吴八辈之蚕;蜀锦。
(2)冶炼:相州军刀;百炼钢;灌钢法。
(3)能源:南北朝开始用石油、天然气。
(4)制瓷:白瓷产生,为制瓷业开辟广阔前景。
(5)造纸: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洛、长、建、扬是中心。
四.商业的发展
1.总体:有破坏有恢复。
2.北方:有所恢复(战乱多)。
3.南方:相对活跃(战乱少)。
五.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民族交融,胡汉互化
南方主食稻米;北方盛行面食;蜀汉发明了馒头,北魏人已会炸油饼,胡饼成为内地人喜食之物;三国以后,饮茶之风开始盛行;南方士大夫盛行宽衣博带;北方盛行胡服;南方流行穿屐(木底鞋)和芒屩(草鞋);北方多兴穿靴。难点解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渐进过程:
(1)西晋末年南方经济上升;(2)东晋南朝时打下经济;
(3)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4)五代十国时继续南移;
(5)南宋时南移完成。
2.有利因素:
(1)社会环境;(2)劳动力与技术;(3)政策因素;
(4)都城迁移;(5)自然条件。(2007江苏历史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始的主要因素不包括D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2008重庆文综17)李白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谢公屐”最早出现于C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2009年江苏历史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C
A.春秋时期B.西汉C.南北朝D.北宋
师
生
互
动
记
录第页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江南经济的发展;屯田制、均田制。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特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有关习题中所摘引的文字资料,进一步培养与提高学生阅读和
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分裂时期,尽管长期战乱,但社会物质生产仍在发展,从而进一步明确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切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
2.从南方经济的发展中理解和平安定的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江南经济的发展;屯田制、均田制。
教学过程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江南经济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持续时间长,南方相对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
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
控制非常剧烈。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二、江南农业的开发
1.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北方大量人口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
政策;
2.概况
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
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那时,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
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此外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
要产粮区。
3.产生的影响
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三、重要的经济制度
1.屯田制:
产生:汉末,曹操总结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成功,以后大范围推广。
做法: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屯田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评价:屯田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2.均田制
实施:485年,北魏统治者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益的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内容: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土地不得买卖。管理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评价:该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农民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族人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748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