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程序

一、以照相、看电影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过程;

二、凸透镜的三种应用和各自的成像特点均让学生从观察和实践中得出,让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通过自制模拟相机、水滴放大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成功的愉悦;

四、选用安培事迹的投影片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让学生领略科学家刻苦钻研的忘我精神;

五、课堂小节先让学生归纳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六、课后实践与思考是课堂教学的延展,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科学探究和实践,并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一、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同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一张,“安培和移动黑板”的故事投影片一套)、放大镜。

二、学生制作器材:制作模拟照相机的材料(两个直径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焦距为7.5cm的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胶带纸)、玻璃片、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区分虚像和实像?(让学生先回答后再讲述,着重强调成虚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并非来自于像点)。

2.我们在透镜一节中学习了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会聚作用)。

二、新课教学

引言:同学们喜不喜欢照相和看电影?喜欢,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对照投影讲解: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二)想想做做

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讲解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让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制作,两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制作完成后,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三)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介绍其构造。

演示:从“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投影片中拿出一张让学生看投影片上人物的大小程度,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放置时让投影片上的人脚朝黑板,头向学生,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证实。然后移开反光镜,使光线直接射到天花板上,调节镜头,直到天花板上成清晰的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的人物相比);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问题回答,讲解后,重新装好反光镜,把图案反射到墙壁上,让学生了解反光镜的作用。并把“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的五张投影片逐一放完,简介安培事迹。补充: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钻研科学的忘我精神,但不能学习在大街上思考问题,被车撞到可就麻烦了(玩笑)。

简介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让学生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结合学生的回答简介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并让学生做成水滴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

(五)动手动脑学物理

1.和2.让学生课后完成,并书面记录结果。

(六)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树,教师再板书归纳。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

生活中凸透镜的应用投影仪成倒立放大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2.课后实践与思考

①用自制的模拟相机替同学“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什么措施?

③请你利用凸透镜制成一种有用的装置,说明制作方法和用途。

③用分离原理将投影仪分离成两个可单独使用的仪器。

④用放大镜以不同的距离看物体,是否都是放大的?

⑤根据④中你所看到的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

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

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

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

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

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进行实验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卡片;使学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出示课题并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自己动手组装、摆放、调整器材。

1.观察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J2507型光具座。

让学生观察说明光具座主要组成部件。

2.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组装、摆放、调整。

探究按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何组装实验器材?

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有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3.设问:什么是物距(u)、像距(v)、焦距(f)?

学生对照光具座回答: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是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焦距是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及进行相关记录。

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摆放顺序、不同的移动对象来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如:

摆放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设问:如何使物体的像呈现在光屏上?

引导学生回答调整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设问:移动凸透镜或蜡烛,作用是否相同?

让学生明确: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改变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注意: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时,要保证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继续设问: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

(四)学生实验

1.出示实验要求:

①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②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

③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2.学生两人一组开始独立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填写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按上面的文字说明做)。

附表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

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

第_______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

要求:1.多次实验,观察成像的情况。

2.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所成像的物距和像距。

3.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启发、点拨或发提示卡片并提示学生。

教师应准备小组实验活动建议卡片,谁遇到疑难问题或不能继续进行实可向教师要卡片,按提示继续实验)

三、汇报交流

学生实验基本结束,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表。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重要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及时反馈矫正实验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育。总结成功的经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延伸实验课的教学。以讨论方式进行。

(一)学生总结发现的现象、解决的问题及发现的规律性的问题。

学生回答的问题一般有:放大的像、缩小的像、等大(不变)的像、看不到实像(放大的虚像)等,靠移动蜡烛、光屏来解决,或移动凸透镜来观察……m.jaB88.cOm

看到有关的像时,你们所记录的物距和像距各是多少?

(二)教师根据板书学生的记录数据,引深讨论。

设问:对所记录的数据能分析一下吗?有规律吗?

学生讨论回答:物距和像距及焦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1.认识像与物等大这个关键点。

2.总结:凡是实像都是倒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两侧,在光屏上能得到。凡是虚像都是正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在光屏上不能得到。

3.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及放大的虚像的条件,有什么关键的位置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物体通过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决定于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物体离凸透镜由远移近时,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

2.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总是比物体小。物体移到二倍焦距以内时(焦点以外),像就变大到比物体还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实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像就由实像变成了虚像,发生了质的变化。(用计算机多媒体突破像变大或变小这个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一下吗?

学生总结归纳:焦点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像的放大或缩小的分界点。

(三)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回答能对自己做个评价吗?

启发学生回答: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明确物理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应该多想、合作解决;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不一定相同;自己动手动脑做出的实验现象有意思、真实……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规律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思考:水珠还能成其他的像吗?

投影图片讨论其中蕴涵什么物理规律?

学生回答:水珠离另一侧的花朵较远(u>2f),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当花朵离水珠较近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像。

当花朵离水珠很近时(u<f),成正立放大的像。

3.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提示本节课所总结的规律是下一节应用学习的原理。

透镜”的创新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理念:

①“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

②“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即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包括技术设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

为了体现这些新的理念,“透镜”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从“冰透镜向日取火”的实况录像直接切入课题“透镜”;就地取材,用学生熟悉的眼镜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如何用多种方法判别凸透镜与凹透镜以及如何测量凸透镜焦距等问题;并从中提炼出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鼓励学生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本课的教学流程为:引入课题→判别透镜→测定焦距→总结方法→课题研究。

2过程设计

2.1引入课题

通过“冰透镜向日取火”的实况录像,结合配音资料,开门见山地引出课题“透镜”,并介绍透镜的概念。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得知,冰透镜是教师自己动手制成,这一段录像是本校摄制时,更激起学生对物理课学习的重视

【学生实验1】感受凸透镜与凹透镜中间及边缘的厚与薄,使学生悟出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定义。

2.2判别透镜

问题: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的镜片分别是用什么类型透镜做的?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认识到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而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判别凸透镜与凹透镜?也即如何区分近视镜与老花镜?

【学生实验2】组织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多种方法判别眼镜。

学生介绍判别眼镜镜片的方法:

方法①摸:用手直接去摸眼镜的镜片,发现镜片中间薄、边缘厚的则为近视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则为老花镜。教师表扬学生能活学活用,利用刚学的凸、凹透镜的定义区分眼镜,并及时指出光学仪器一般不允许用手摸。

方法②看:使眼镜靠近书本,透过镜片观察字的变化,发现字变小的是近视镜,字变大的是老花镜。

【学生实验3】制作水膜透镜:将铅丝紧绕在透镜的金属柄上,绕成一个封闭的小圈。把小圈浸入水中,取出后小圈上形成一个水膜透镜。用此透镜观察字的变化。有发现字变大的,有发现字变小的,而发现字变大的甩一甩后又发现字变小了。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成放大像的水膜形成的是凸透镜,成缩小像的形成的是凹透镜。

【学生实验4】移动透镜,观察现象。使两种透镜从靠近书本慢慢远离书本,透过镜片观察字的变化。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凹透镜在移动的过程中,总是成正立缩小的像;而凸透镜在移动过程中,既能成正立的像,又能成倒立的像,即可以成放大的像,也可以成缩小的像。其中有什么规律,鼓励学生课后去研究。

方法③照:用光源对着镜片照,发现近视镜把光散出去,而老花镜把光聚起来

教师结合凸透镜与凹透镜对光不同作用的动画讲解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而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并介绍焦点、焦距的概念。

教师补充判别眼镜的方法:

方法④晃:把两种眼镜放在字前慢慢摇晃,透过镜片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5】学生晃动两种眼镜,发现像的移动方向与近视镜的移动方向相同,而老花镜则相反。

以上判别近视镜与老花镜的方法,其实也是区分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方法。点评:教师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接着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实验,找出了多个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还经历了作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2.3测定焦距

问题:眼镜有不同的度数,度数表示什么意思?

显示资料:眼镜的度数一般不用焦距f表示,而用屈光度Φ表示,其关系如下:Φ=(1/f)×100。

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眼镜的度数与镜片的焦距有关,怎样来测焦距呢?

【学生实验6】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测凸透镜的焦距。(学生一般都能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2.4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怎样区分近视镜与老花镜和怎样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探究,从中可以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以区分眼镜为例,怎样判别近视镜与老花镜,这是问题的提出(显示“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讨论、猜想有哪些方法,例如有学生想到“摸”、“看”等方法(显示“设计方案”)。接着用实验去探究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及寻找更多的方法(显示“实验探究”)。方法找到后,还要对方法进行交流、评估,如“摸”虽为一种方法,但光学仪器不允许用手摸(显示“交流评估”)这就是人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交流评估。

2.5课题研究

针对上述方法,提出4个课题,鼓励学生学用方法作课后研究。

课题①:为什么凹透镜晃动时像的移动方向与镜片的移动方向相同,而凸透镜则相反?

课题②:平行光聚焦法能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怎样测凹透镜的焦距?

课题③:怎样用透镜组合成望远镜?

【学生实验7】用透镜组合望远镜。

课题④:透镜与现代文明有什么关系?

演讲:的确,人类自从发明了望远镜,从而认识了广阔无垠的宇宙,也推动了航海业的发展,人类也许正是因为发明了望远镜才加快走进了现代文明。透镜可以组合成望远镜,那么透镜与现代文明有什么关系呢?

3对“透镜”展示课教学设计的点评

在判别凸透镜与凹透镜的环节中,用学生熟悉的老花镜与近视镜等生活常见的物品来判别,用最普通的铅丝、水来做水膜透镜,使学生有亲切感,感到物理课程不是想象中那样枯燥、难以下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最后设计课题组合望远镜及研究透镜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整节课设计了大量的学生实验,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做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逐渐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做中学”。

对学生来说学习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往往是不成熟的、分散和粗糙的。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实验方法,帮助他们总结提高,从而使学生找到一条进行科学探究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课的最后提出4个课题,鼓励学生用学到的方法作课后研究,让学生带着科学探究的余兴和问题离开课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堂课课堂教学的效果。

扩展阅读

生活中的透镜


3.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知道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和特点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时间学习要求
一、巩固旧知,激趣导入:
1、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2、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3、画出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1、照相机的______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凸透镜后会聚在_________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2、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_______,像是______、_______的。
3、投影仪使用时,物体(投影片)离投影仪比较_____,成的像离镜头比较______,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的。
4、放大镜是最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的。
5、实像和虚像有什么不同?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任务一:照相机的成像
1、观察课本图3.2-1,理解照相机成像的特点
2、各小组将制作的模型照相机在班内交流,并演示效果。
任务二:投影仪的成像
1、观察课本图3.2-4,理解投影仪成像的特点

5
10

通过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熟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2、讨论:看课本中图3.2-5,把张投影片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的像是怎样的?
任务三:放大镜
1、适当调整距离,用手中的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文字。
2、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做成一个水滴放大镜,用它来观察课本上的字。
任务四:实像和虚像
根据下列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
1、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
2、能否用光屏承接?
3、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任务五:总结完成下表
器材名称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的性质(大小、倒正、虚实)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四、体验成功,拓展延伸:
小丽用照相机对远处的同学进行拍照,拍出的底片如图乙所示,若相机的焦距不变,要使底片的像如图甲所示,请问小丽该如何做?

五、知识构建,抽测达标:
1、凸透镜能成像,如_______、______、______都用到凸透镜成像。
2、凸透镜是许多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可以呈现不同的像。应用凸透镜,在照相机中成______、______立的_______像;在投影中成______、______立的_______像;而直接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______、______立的_______像。
3、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滴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子比旁边的字____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___镜,他它成的是_____、_____、_____像。
4、下列光学仪器或器具中用到凸透镜的是()
A、潜望镜B、汽车观后镜
C、太阳灶D、摄影的镜头10

10通过活动加深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一、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物体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实像和虚像。其核心就是生活中的透镜所成的像的特点和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理解透镜所成的像的特点的关键就是要知道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实像还是虚像;而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的关键就是要知道实像和虚像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区分?学生已经知道了光的折射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也是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凸透镜在不同应用中成像的特点,解决重点的关键就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认知问题的基础,同时要有实物或图片观察认识。
二、目标及其分析
目标:1、认识物体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的特点。
2、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分析:1、认识物体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的特点就是指通过生活经验了解到照相机的镜头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就是要知道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很难理解实像和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知到通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能会聚成像,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就是教师要通过图示来解释实像和虚像的成因。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演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的特点。准备好作图工具:直尺。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我们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不但有会聚作用,它还会成像(教师作简单的演示),那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请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哪些。
师生活动:学生举例,教师选择与本节课有关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加以说明。
问题二: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展示图片并让学生回答:

问题三:实像和虚像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了解实像和虚像。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作出铺垫:1、小孔成的是什么样的像?能否用光屏承接?
学生回答:倒立的实像,能用光屏承接。
2、平面镜成的是什么样的像?能否用光屏承接?
学生回答:正立的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分析总结: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实像和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说明并让学生加以总结。
目标检测:
1、在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照相机成像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①②④
B.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③④
C.成实像的是①②③
D.成虚像的是②③④
2、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与实验现象的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A.放大镜B.照相机
C.投影仪D.潜望镜
4、“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将老花镜的镜片贴紧书本看书上的字,看到的像是_____的;若用它看远处的树,适当移动镜片直至看到清晰的像,则看到的像是_____的.
六、课堂小结:
1、照相机的镜头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就是要知道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


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导学案
上课班级八(1)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主备教师任思安副备教师陈齐辉上课时间2014年12月8日星期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难点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学法指导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检查预习)1、怎样区分虚像和实像?
2、我们在透镜一节中学习了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虚像与实像的区别。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会聚作用。通过复习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初步探究)同学们喜不喜欢照相和看电影?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出示照相机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播放画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对照投影讲解: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学生回答喜欢看电影;不知道电影放映机的原理。

学生仔细观察相机镜头发现相机镜头是凸透镜。

学生观看影片对相机的原理有一个初步了解。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合作学习)出示相机的构造解释
1.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
3.调节控制系统。
①取景窗:观察所拍景物;
②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
③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
④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思考: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哪个大?
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成像特点:1.照相机成缩小、倒立的像。
2.像距小于物距。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学生观察相机的构造发现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

学生思考相机拍摄的像是缩小还是放大;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哪个大。

学生总结出相机成像特点:相机成缩小、倒立的像;像距小于物距;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通过让学生观察相机的构造使学生明白凸透镜在相机中的应用。
是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深入探究)投影仪成像原理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清晰的像。观察像的正倒。
成像特点:1.投影仪(或幻灯机)成放大、倒立的像。2.像距大于物距。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放大镜成像特点:1.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2.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实像和虚像: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学生观察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发现投影仪的镜头也是一块凸透镜,成像特点投影仪成放大、倒立的像;像距大于物距;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学生观察放大镜发现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学生了解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学习诊断)1.下列不属于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是()
A.照相机B.放大镜
C.投影仪D.潜望镜
2.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放大、缩小)的像。实际拍摄时,为使远近物体都能成清晰的像,应调节照相机的________到胶片的距离。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能独立思考说出答案。学生通过联系加强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梳理归纳)师生共同总结。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说出凸透镜在日常生中的应用和成像原理。通过小结是学生养成对知识梳理的好习惯并加深对知识点的总结和掌握。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完成新概念。生活中的透镜
1、相机及成像特点
2、投影仪及成像特点
3、放大镜及成像特点
4、实像与虚像
教学反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49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