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1届高考生物生物图表题的类型和解法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1届高考生物生物图表题的类型和解法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图表题的类型和解法

生物体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而图表分析题正是对这些变化最好的考核方式,所以一直以来都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下面谈谈该类试题的考查类型及具体应对。

一、图解题

1.概念图

概念图是自04年起生物高考中出现的新题型。概念图一般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概念图中的节点表示某一领域内的各个概念,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内在逻辑联系。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扩大对知识的考查面,而且可以考查对该领域知识的有机联系的理解程度,是考查学理解和推理能力的一种题型。解法:一是理清相关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二是用生物学知识准确描述各部分、各环节、各步骤的关系。

例1图中①、②、③三个图分别代表某个概念或某类物质。以下各项中,能构成图中关系的是

A.DNA、染色体、基因B.反射、应激性、适应性

C.酶、蛋白质、激素D.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

2.模式图

模式图是生物局部形态结构的典型展示,是相关生理过程和形态结构的模式、典型,如课本中的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从历届高考试题看,高考卷中出现的这类图与教材的插图有一定的联系,但很少会完全相同。解法:(1)读清题干的文字叙述和图象所包含的信息。辨认图中所反映出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识别细胞、组织、器官等不同水平的结构,理解图象中所表达的生物学内涵,并联想和运用与图中给出的信息和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来分析、思考题目;(2)弄清题干与图象的内在联系;(3)找出图象信息与生物学知识的内存联系;(4)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图象所包括的信息。

例2.下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图中A、B、C、D表示结构,①、②、③、④表示液体,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②中的CO2不能向③中扩散

B.B结构呼吸作用的终产物是乳酸

C.①中血糖浓度的调节与垂体有关

D.①③④均参与了体温的调节

3.系谱图

它是生物特有的图形,以方框、圆圈、线段等表示复杂的遗传信息,以系谱图为信息载体,考查同学们对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数学思维的迁移和概率的运算能力。在解题时要注意:系谱图图形中蕴含了亲子世代、男女婚配、遗传特点等多层含义,同时标注也是重要的提示。

例3.下图是某遗传病的系谱图。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8号和9号为异卵双生(由两个不同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如果6号和9个体结婚,则他们生出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A.5/12

B.5/6

C.3/4

D.3/8

二、坐标图这类试题运用数学语言表述生物学相关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考查对数学语言(曲线、直方图解)描述的生物学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以及结合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对坐标图信息的分析、推理能力。

1.直方图

直方图是建立在数据表格的基础上,把信息进一步转化,使数据直观化的一种题型。首先看清横纵坐标,理解直方图所代表的量的大小和含义,然后结合生物学原理进行推理;第二找到柱状图中的最值:如最大、最小值,增减(或升降的变化趋势)等;三要分析图示中各数量不同的可能原因,分析横坐标与纵坐标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例4.下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B.种群①的营养级比种群②的营养级高

C.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

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2.坐标曲线

坐标曲线题实质就是借助曲线、折线或直线来分析解释生命活动中某些现象、原理和规律。通常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解此类试题的一般方法:(1)先仔细阅读题干,掌握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注意观察坐标曲线,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键,也就是纵、横坐标各代表什么意思,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2)找出关键的数,即重要的点(起点、转折点、顶点、交叉点和终点).这些特殊的点各表示了什么生物学意义。(3)分析坐标曲线的形,即变化趋势及其含义,如每一曲线的含义是什么?这一曲线是怎样升降的?为什么升?为什么降?与此曲线代表的生命现象相关的因素有哪些?怎样相关的?谁是因?谁是果?主要原因又是什么?(4)总结规律,做出解答。根据纵、横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逐渐增加或减少;超过一定范围后,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减少或增加,或者达到某种平衡状态,或者说明了“横轴”对“纵轴”的什么影响,或者是教材中的结论性的语言。

例5右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下列描述部位与P点对应正确的是

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尖端下部的背光侧

B.植株横置时,茎生长部位的近地侧

C.植株横置时,根生长部位的背地侧

D.具顶芽植株的侧芽部位

三、表格题

1.数据表格

根据表格中给予的数据来综合解答问题,是生物学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类题型。它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解此类型题的一般方法为:

(1)仔细读题,抓住关键字与教材相关内容的联系,理解表格中的数据是解数据表格题的前提条件。

(2)围绕设问,从纵、横两个方向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归纳共同点和发掘不同点,选择所需要的信息进行作答是解数据表格题的最常用方法。

(3)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述是解这类题最重要的环节,是思维活动的最终结果。

2.材料表格

试题特点及应对:信息收集是生物学科的较高要求,是高考试题中的考查能力的常见题型,它以文字、曲线和图表为载体,可考查学生的识图、判断、分析和综合多种能力。解答这类试题时,首先要求认真审题,从中筛选出与解题有关的信息,然后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再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与解决问题。

(03江苏高考)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下表:

播种量的比例收获种子的产量

大麦燕麦大麦燕麦

0.2

0.4

0.6

0.80.8

0.6

0.4

0.242

81

98

105133

56

32

13

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生物图表题之概念图(关系图)

概念图是由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概念图中的每一个点表示某一领域内的各个概念,连线则表示点中概念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概念图是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的要素之一,与传统简单的选择题、填空题相比,概念图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扩大对知识的考查面,还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理解程度,所以这类新题型在近几年的高考(或各地的高考模拟试题)中经常出现。

1集合形式之一-------独立型:理清具有独立关系的生物学概念

1.1模式图示:

1.2实例运用:

2集合形式之二-------包含型:理清一系列具有从属关系的生物学概念

2.1模式图示:

2.2实例应用:

3集合形式之三——重合型:理清完全等同关系的生物学概念

3.1模式图示:

4集合形式之四——重叠型:理清具有公共关系的生物学概念

4.1模式图示:

4.2实例运用:

5集合形式之五——混合型:分散的生物学概念知识理顺为系统

1.某些生物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包含关系,下列概念之间的关系中,符合下图所示的有

供选项abc

A主动运输自由扩散胞吐

B原核生物细菌酵母菌

C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D体液调节激素凋节免疫调节

2.右图表示一分子

A.核酸B.脱氧核苷酸C.氨基酸D.碱基

3.下图中E、F代表两种生物如H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代表营养流动方向,则可表示寄生关系的是:

A.B.C.D.

4.下列①~③分别是根据甲乙丙作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B

①若甲中a和b分别代表乳酸菌和蓝藻,则c代表细菌,d代表原核生物

②若乙中3个圆圈代表3种生物生存的空间范围时,则最容易绝灭的生物是b第5题图

③若丙中a和b代表应激性和反射这两个概念,则a表示反射,b表示应激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⑨

5.右上图是对噬菌体、蓝藻、变形虫和衣藻四种生物按不同的分类依据分成四组,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A.甲组中的生物都没有细胞壁B.丁组中的生物细胞中都具有核膜

C.丙与丁的分类依据可以是有无染色体

D.甲与乙的分类依据可以是有无叶绿体

6.右图是根据细胞器的相似或不同点进行分类的,下列选项中不是此图分类依据的是

A.无膜结构B.单层膜还是双层膜

C.有色素D.是否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7.右图是人体细胞中两种重要有机物B、E的元素组成及相关关系图。以下对相关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E→G发生的场所是细胞核,G→B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

B.B的多种重要功能只与b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有关

C.E中e的排列顺序决定了B中b的排列顺序

D.E的多样性与e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有关

8.下图为人体两种重要有机物B、E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图,关于此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E→G和G→B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B.T2噬菌体体内主要含有B、G、E三种成分

C.G→B和E→G的场所分别是核糖体和细胞核

D.鉴定B、E时都需要水浴加热

9.下图是物种S1和S2的生态位空间模式图,两物种竞争最激烈的温度是

10.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

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

D.E每增加l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

11.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氮循环的部分示

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循环和氮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B.同时具有B和D过程的生物不可能有A过程

C.ABCD所代表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进行C过程的生物有自生和共生类型,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或消费者等

12.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相符的是

①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a代表胰高血糖素,b代表胰岛素

②若X表示所有酶的活性,则a代表PH大于7,b代表PH小于7

③若X表示初级消费者,则a代表生产者增多,b代表次级消费者增多

④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a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代表甲状腺激素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3.下列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错误的分析是

A.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不受大脑皮层控制

B.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

C.若图中内分泌腺是甲状腺,当它的分泌物增多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

D.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14.下图中表示生物体内的三个生理过程,其中的Y分别

代表三种物质,有关Y的叙述,错误的是

A.Y可能位于细胞膜上B.Y可能存在于体液中

C.Y可能位于染色体上D.Y中可能含有硫元素

15.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

到细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A可能是感受器

B.B不可能位于大脑皮层C.在f点施加一强刺激,可在b点测到膜电位变化

D.a点和d点传递的信息完全相同

16.下图所示为酵母菌遗传物质的组成、结构及表达,其中有几处错误?

A.2处B.3处C.4处D.5处

17.下面两幅示意图(未完全按比例绘制),甲图表

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P为生产者,Q1为初级

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乙图是将甲图中各营养

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乙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利用),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据图分析下列不正确的是

A.乙图P中的c表示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B.乙图P中的b和d分别表示未被P利用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每年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a、b、c、d、eD.若这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则c2≤20%c1

18.已知某物种的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M、N、O、p、q五个基因,如图列出的若干种情况中,有变化且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的是

19.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如图所示,则叙述正确的是

A.若m为腺嘌呤,则b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B.在禽流感病原体、幽门螺杆菌体内b均为4种

C.ATP脱去两个高能磷酸键,可形成b,a为核糖

D.若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最多有8种

20.右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式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图若表示反射弧,兴奋都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该图若表示突触的结构,则图中的b代表突触间隙

C.若图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D.若图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则b为效应B细胞,c代表抗体

21.下图表示细胞中的五类有机化合物的关系,每个椭圆形代表一种有机物,下面列出这五种化合物名称中最合理的一组是由图中物质之间的关系可知,只有当②为脂质,④为蛋白质时,才能合理地将①维生素(如维生素D)、③激素(性激素是脂质,胰岛素是蛋白质,还有一些激素属于其他物质)、⑤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串连起来

A.①~⑤:维生素、脂质、酶、蛋白质、激素B.①一⑤:酶、蛋白质、激素、脂质、维生素

C.①一⑤:维生素、脂质、激素、蛋白质、酶D.①一⑤:激素、脂质、维生素、蛋白质、酶

CBBBDABCBDBBACABCDCBC

相关推荐

2011届高考生物生物图表题之细胞分裂期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1届高考生物生物图表题之细胞分裂期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生物图表题之细胞分裂期姓名
1.右图为三个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
B.乙、丙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体
C.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二个染色体组
D.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2.右图所示细胞是
A.1个动物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1个低等植物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C.1个动物细胞,含4个染色体组
D.1个原癌基因被激活的人体细胞
3.下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处于图1AB段的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D点染色体数目是C点的二倍
B.图2中甲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DNA分子数=1:1
C.图2中乙、丙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甲细胞处于DE段
D.图2中乙细胞发生基因重组,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
4.下面A图表示动物精巢内所看到的体细胞分裂及其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的变化图,B图表示在上述两种细胞分裂过程的各个时期染色体变化模式图。B图所示与A图所示相对应的是
A.a-③
B.d-④
C.c-①
D.b-③
5.下图乙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核
内DNA量的变化,处于e段的
细胞最可能是图甲中:
6.下图所示某动物细胞(含6条染色体)有丝分裂的一个周期,
对细胞周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e的发育方向有两种可能,一种如图所示,另一种分化形成各种组织
B.细胞中含有6条染色体的时期是a、b、d
C.细胞周期的长短通常受温度的影响
D.调控细胞周期的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周期失控,癌细胞无限增殖
7.下图中各细胞均处于分裂状态,其中最可能属于有丝分裂的是
8.假设某动物精原细胞的两对等位基因
(A和a、B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无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发生,则其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基因的组成是下图中的
9.下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生物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B.卵巢中不可能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
C.能够出现基因重组的是乙
D.丙的子细胞是精细胞
10.下图是某种二倍体动物个体内的两个细胞分裂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是减数分裂图像,乙是有丝分裂图像
B.该动物的体细胞中有四个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
C.甲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目依次是2、4、4
D.该动物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
11.右图是从一种生物体内中获得的某个细胞示意图,据图判断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种生物体内所含的多糖是糖元
B.此时细胞中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C.此时细胞中染色体中的DNA分子不能进行转录和复制
D.这种细胞正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12.右图是某高等生物细胞局部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生物的同化代谢类型是_________;该生物属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
(2)若将图中①放入含有胰液的试管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充分处理,最先得到的产物应是_________。实验后期还得到了脱氧核苷酸,这说明_________。
(3)该细胞处在_________分裂_________期。该细胞形成的子细胞的类型有_________种。该细胞此时有对同源染色体;个染色体组。
(4)已知基因A位于①上,基因b位于②上,则:该生物体体细胞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该细胞最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可能性最小的基因型是________。
⑶该细胞分裂结束产生的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条;
13.下列是某种哺乳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可在该种雌性动物体内出现的细胞有。
(2)D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
(3)如果上图细胞都来源于动物的性腺,写出E细胞的名称。
(4)中心法则所表示的生命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在细胞中进行。
(5)若C、E细胞在此次分裂过程中都发生了基因突变,能将突变性状遗传给子代的是。
(6)该种生物产生的子代各个体间及子代与亲代间性状差别很大,这与上列细胞关系密切。
14.已知果蝇基因B和b分别决定灰身和黑身,基因W和w分别决定红眼和白眼。下图1表示某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和部分基因,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初,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观点后,摩尔根等人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图1图2
(2)如果考虑图1所示的2对基因,让该果蝇进行测交,得到黑身、白眼雄果蝇的几率是。
(3)在图2中画出表示精原细胞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数与DNA数比例”变化曲线图。
(4)遗传学中常选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是(至少答出两点)。
15.下图是植物细胞分裂某个时期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
⑴此植物细胞处于分裂的期;
⑵该细胞此时有对同源染色体;个染色体组。
⑶该细胞分裂结束产生的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条;
⑷①、④两条形态大小一样的染色体属于;①、⑤两条形态大小一样的染色体是经过形成的。
⑸若1号染色体上有基因A,则4号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的基因为。
⑹若1号染色体上有基因A,则5号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的基因为,若出现基因a,其原因是。
⑺如果该细胞为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图形,则该植物体为。

12(1)异养型消费者?
(2)多肽胰液中含有能分解DNA的酶(3)减数第二次中1
(4)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13.(6分)
(1)A、B、D、E、F(2)精细胞或极体
(3)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4)F(5)C(6)A、C
14.(7分)(1)X(2)1/8(2分)
(3)见右图(2分)
(4)相对性状易于区分雌雄异体易于培养个体小、易操作繁殖速度快染色体数目少等(只写出两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15⑴有丝、后;⑵4、4。⑶4。⑷同源染色体;复制。⑸A或a。⑹A,基因突变。⑺四倍体。

2011届高考生物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细胞的代谢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考点脉络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酶的本质、特性和作用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

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农业生产以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及异同

细胞呼吸的意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考点狂背

3.细胞的代谢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其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②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是水、离子、小分子通过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特点是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协助扩散从高浓度→低浓度,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主动运输从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判断主动运输的理由是物质从低浓度→高浓度或物质运输过程中消耗能量。

③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水分子自由通过,要选择吸收、排出的一些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其它不能通过。

④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通过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①酶的本质和作用:

酶的本质是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使催化效率提高

②酶的特性:

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③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常见的有温度和PH

(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①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ATP的中文名称是三磷酸腺苷,它是由一分子的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它的结构简式是A—P~P~P。

ATP的结构特点是在有关酶的作用下,ATP分子中最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易水解,释放能量;在有关酶的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游离的磷酸结合,重新生成ATP

②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为:ATPADP+Pi+能量生命活动需要能量,ATP水解,反应从左→右;ATP合成,反应从右→左,对于绿色植物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能量来自呼吸作用。

ATP的意义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

(4)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①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85年,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经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给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②光合作用的过程

段条件光、色素、酶

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物质变化

水的分解:H2O→[H]+O2↑ATP的生成:ADP+Pi→ATP

能量变化光能→ATP中的活跃化学能

段条件酶、ATP、[H]

场所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C3+[H]→(CH2O)

能量变化ATP中的活跃化学能→(CH2O)中的稳定化学能

总反应式

CO2+H2OO2+(CH2O)

③光合作用的应用:通过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5)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①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速率不再增加。

温度: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②农业生产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6)细胞呼吸

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及异同: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场所发生反应产物

第一阶段细胞质

基质

丙酮酸、[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二阶段线粒体

基质

CO2、[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三阶段线粒体

内膜

生成H2O、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无氧呼吸的过程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转化成乳酸。反应的场所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呼吸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点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内膜细胞质基质

条件氧气、多种酶无氧气参与、多种酶

物质变化葡萄糖彻底分解,产生

CO2和H2O葡萄糖分解不彻底,生成乳酸或酒精等

能量变化释放大量能量(1161kJ被利用,其余以热能散失),形成大量ATP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同的是反应的第一阶段相同,都能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②细胞呼吸的意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细胞呼吸的意义是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细胞中某些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一些中间产物

细胞呼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A、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B、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C、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点击冲A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关于酶的性质,下列表达中错误的一项是

A、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B、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了催化能力

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

2.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实验中,将唾液稀释10倍,与用唾液原液(没稀释)实验效果基本相同,这表明酶具有

A、专一性B、稳定性C、多样性D、高效性

3.关于反应ATPADP+Pi+能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和能量都是可逆的B、物质和能量都是不可逆的

C、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D、物质不可逆,能量可逆

4.动物或人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提供的。

A、淀粉水解为葡萄糖B、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C、葡萄糖分解D、ATP水解为ADP

5.ADP向ATP转化主要在细胞内哪种细胞器中进行

A、线粒体B、高尔基体C、核糖体D、内质网

6.植物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

A、淀粉B、纤维素C、葡萄糖D、蛋白质

7.有氧呼吸中产生ATP最多的阶段是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三个阶段一样多

8.有氧呼吸产生的水中的氧来自于反应物

A、葡萄糖和水B、氧气C、葡萄糖和氧气D、水

9.将H2O中的O用18O标识后用于有氧呼吸,18O将出现在

A、产物水中B、CO2中C、丙酮酸中D、ATP

10.下列物质不能在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时产生的是

A、酒精B、乳酸C、丙酮酸D、ATP

11.生长在较弱光照条件下的绿色植物,当提高CO2浓度,其光合作用速度并未随之增加,主要限制因素是

A、水分代谢和暗反应B、光反应C、暗反应D、细胞呼吸

12.用14C标记参加光合作用的CO2,可以了解光合作用的哪一过程

A、光反应必须在有光条件下进行B、暗反应不需要光

C、CO2被还原为糖类的过程D、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移过程

13.一棵重8g的植物栽在水分、空气、温度、光照均适宜的环境中,一个月

后重达20g,增加的重量来自

A、光照B、空气C、水分D、水分和空气

14.在圆形滤纸的中央点上叶绿体的色素滤液进行色素分离,会得到近似同心环的四个色素圈,排列在最外圈的色素所呈现的颜色及其吸收的光分别是

A、蓝绿色,红光,蓝紫光B、黄绿色,红光

C、橙黄色,蓝紫色D、黄色,红光和蓝紫色

15.检查植物光合作用的速度是否增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检查

A、光合作用产生的水量B、植物体的叶绿素含量

C、CO2的耗用量D、植物体糖类的生成量

16.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叶绿体离开叶肉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

C、绿色植物利用绿光很少D、叶绿素吸收的光能要转移给ADP形成ATP

17.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

A、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B、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C、全过程都必须在光下进行D、有氧气放出

18.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H]和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分别用于

A.氧化O2和CO2B、氧化CO2和O2

C、还原O2和CO2D、还原CO2和O2

19.利用温室栽培蔬菜,应如何调控温度?

A、白天温度维持在25℃左右,晚上适当降低温度

B、晚上温度维持在25℃左右,白天适当降低温度

C、昼夜24h温室的温度维持在25℃左右

D、昼夜24h温室维持较低温度

20.下列措施中与提高温室蔬菜产量无关的是

①增大氧气浓度②增大二氧化碳浓度③合理密植④增强光照⑤合理灌溉

A、①B、③⑤C、②④D、①⑤

二、非选择题

21.实验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准备5支含有等量酶溶液但pH各不相同的试管,每支试管加1块1cm3的正方体凝固蛋白质,试管均置于250C室温条件下,各试管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记录于下表:

酶溶液的pH12345

蛋白块消失的时间/min139114560

(1)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与酶活性强弱有何关系?

(2)PH多大时酶的活性最强?

(3)提供1种方法使实验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

(4)人体消化道哪一部分能分泌本实验中的酶?

(5)为确认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而不是其他因素的作用,还应如何设计实验?

22.根据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回答下列相关的一些问题:

(1)暗反应的进行必须有光反应提供的、。

(2)暗反应需要多种参加催化才能正常进行。

(3)绿叶从外界吸收的CO2,不能直接被氢还原,必须首先与植物体内的结合,该过程就叫做。

(4)三碳化合物在和许多种的作用下,形成和,ATP中的能量转移到中。

附答案:

1.B2.D3.C4.D5.A6.C7.C8.B9.B10.A11.B12.C13.D14.C15.C16.A17.C18.D19.A20.A21.(1)成反比(2)PH=2(3)将蛋白质块制备得更小些(4)胃(5)取两支试管各加入相同体积的蛋白质块,向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酶,向一支试管中加入其它物质,置于相同适宜的条件下,看蛋白质块是否消失。22.(1)[H]、ATP(2)酶(3)五碳化合物、二氧化碳的固定(4)[H]、ATP、酶,糖类、五碳化合物,糖类

2011届高考生物实验部分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


实验部分

考点脉络

实验原理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材料用具

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原理

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原理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原理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原理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设计

实验结果的分析

考点狂背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①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还原糖与斐林试剂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其中还原糖物质的检测需要水浴加热,其中脂肪物质的检测需要显微镜。

②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材料:苹果或梨匀浆,马铃薯匀浆,花生种子,花生种子匀浆,豆浆,鲜肝提取液

用具是:双面刀片,试管(最好用刻度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方法步骤是:

A.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a.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b.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

c.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d.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B.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Ⅲ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C.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a.向试管内注入待测组织样液2mL。

b.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

c.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d.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③实验结果的分析:

试管中出现了砖红色沉淀现象说明待测的组织样液中存在还原糖,试管中出现了橘黄色现象说明待测的组织样液中存在脂肪,试管中出现了紫色现象说明待测的组织样液中存在蛋白质

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①实验原理:

a.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b.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c.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②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材料用具:紫色的洋葱鳞片叶。

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

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方法步骤:

a.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

b.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c.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盖玻片下面的洋葱鳞片叶表皮就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d.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细胞的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小,原生质层在什么位置,细胞大小是否变化。

e.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鳞片叶表皮又浸润在清水中。

f.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大,原生质层的位置有没有变化,细胞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③实验结果的分析: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不断失水,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从而发生了质壁分离。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置于小于细胞液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细胞不断吸水,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从而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3.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①实验原理:

a.细胞中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来催化的。

b.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

c.温度、pH值对酶活性有影响。

②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冰块、碘液,试管,量筒,小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火柴。

方法步骤:

a.取6支试管,分别向6支试管中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

b.向6支试管加入不同pH的溶液;

c.向6支试管滴加碘液;

d.观察6支试管变篮的程度。

③实验结果的分析:

酶在最适宜的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因而各试管变蓝的程度不同。

4.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

①实验原理

a.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b.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②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材料用具:新鲜的绿叶,干燥的定性滤纸,试管,棉塞,试管架,研钵,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药勺,量筒(10mL),天平,无水乙醇,层析液,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方法步骤:

a.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b.制备滤纸条;

c.画滤液细线;

d.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③实验结果的分析:

叶绿体中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可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叶绿体中色素有四种可根据它们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运用纸层析法将它们分离;其中溶解度最高的在滤纸上扩散得最快的是胡萝卜素(橙黄色),溶解度最低的在滤纸上扩散得最慢的是叶绿素b(黄绿色),色素在滤纸上由上而下的排列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5.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①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②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材料用具:酵母菌,锥形瓶,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澄清石灰水,乙醇

方法步骤:

a.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

b.检测CO2的产生;

c.检测酒精的产生。

③实验结果的分析: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分别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

点击冲A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时所用的试剂及出现的颜色正确的是

A.斐林试剂(砖红色)、双缩脲试剂(紫色)、苏丹Ⅲ染液(红色)

B.斐林试剂(砖红色)、苏丹Ⅲ染液(紫色)、双缩脲试剂(红色)

C.苏丹Ⅲ染液(红色)、双缩脲试剂(紫色)、斐林试剂(砖红)

D.斐林试剂(砖红色)、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双缩脲试剂(紫色)

2.下列关于实验的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粒。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尿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配现用

3.将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并寻找物像的过程中,不应出现的操作过程是

A.转动细准焦螺旋B.转动粗准焦螺旋

C.转动转换器D.调节反光镜和光圈

4.在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它的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充满了

A.细胞质B.空气C.水分D.蔗糖溶液

5.人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盐水相当,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皱缩,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为

A.XYZB.YXZC.ZYXD.ZXY

6.将乳清蛋白、淀粉、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等适量的混合装入一容器内,调整pH到2.0,保存于370C的水浴锅中。过一段时间后,容器中剩余的物质是

A.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多肽、水

B.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麦芽糖、多肽、水

C.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

D.唾液淀粉酶、淀粉、胃蛋白酶、水

7.关于酶的特性,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

B.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C.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影响

D.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

8.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采集到的血液在体外下列那种温度条件下凝固最快

A.0℃ B.15℃ C.25℃ D.35℃.

9.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10降至2的过程中,胃蛋白酶活性将

A.不断上升B.没有变化C.先升后降D.先降后升 

10.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将在蔗糖溶液中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转到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C.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砖红色沉淀

D.将双缩脲试剂加入到蛋清试剂稀释液中,溶液变成紫色

11.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

A.黄色B.蓝色C.砖红色D.灰绿色

12.酵母菌在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将酵母菌放在含有培养液的密闭锥形瓶中,测得CO2的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1倍,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

A.1:6B.1:3C.1:2D.1:1

13.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

A.对照实验B.对比实验C.模拟实验D.演示实验

14.请据图回答: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A.A处上升,B处下降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下降,B处上升D.A.B两处都不变

15.在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时,不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

A.滤纸上的几种色素会扩散不均匀而影响实验结果

B.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会变粗而使色素太分散

C.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而使实验失败

D.滤纸上的几种色素会混合起来不分散

16.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目的是

A.观察几种色素的吸收光谱

B.验证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各种色素的颜色

C.提取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

D.用纸层析法将色素进行分离

17.在圆形滤纸的中央点上,对叶绿体的色素进行色素层析,会得到近似同心的四个色素环,排列在最里圈的色素呈

A.橙黄色B.蓝绿色C.黄绿色D.黄色

18.在研磨过程中,防止色素被破坏的是

A.二氧化硅B.碳酸钙C.无水乙醇D.层析液

19.将面团包在纱布中在清水中搓洗,鉴定粘留在纱布上的粘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分别用的试剂是

A.碘液、苏丹Ⅲ溶液B.双缩脲试剂、碘液

C.亚甲基蓝溶液、苏丹ⅢD.碘液、斐林试剂

20.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制作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A.解离→漂洗→压片→染色B.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C.漂洗→解离→染色→压片D.解离→染色→漂洗→压片

二、非选择题

21.根据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相互作用能产生颜色反应的原理,可以鉴定生物组织中某些有机物的存在。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需鉴定的有机物用于鉴定的试剂反应产生的颜色

还原糖斐林试剂

蛋白质紫色

淀粉碘液

脂肪橘黄色

22.下表是一组用新鲜洋葱表皮进行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请分析回答:

实验分组处理方法实验结果

第1组①将材料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

②然后将材料移至蒸馏水中

①发生质壁分离

②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第2组③将材料置于0.6g/ml的蔗糖溶液中

④然后将材料移至蒸馏水中

③迅速发生质壁分离

④质壁分离不能复原

第3组⑤将材料置于0.07g/ml的尿素溶液中

⑤开始发生质壁分离,然后逐渐自动复原

第4组⑥将材料置于1000C水中3min后取出,

重复第1组实验⑥不发生质壁分离

(1)第1组和第2组实验结果的差异,说明

(2)比较第1组和第3组实验结果,出现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是

(3)比较第1组和第4组实验结果,出现实验结果差异性的原因是

附答案:

1.D2.B3.B4.D5.D6.C7.D8.D9.B10.D11.D12.B13.B14.C15.C16.B17.C18.B19.B20.B21.

需鉴定的有机物用于鉴定的试剂反应产生的颜色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淀粉碘液蓝色

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22.(1)高浓度溶液加快质壁分离现象的出现,但由于引起细胞过度失水,导致细胞死亡,使质壁分离复原不能发生

(2)尿素是可以被细胞主动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随着尿素分子不断地进入细胞内部,当细胞内外溶液浓度趋于一致时,质壁分离就会自动复原

(3)高温致使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2011届高考生物细胞的增殖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


第四章细胞的增殖

考点脉络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细胞的无丝分裂及其特点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异同

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考点狂背

4.细胞的增殖

(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①细胞增殖的意义:

其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②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

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

③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细胞的生长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数目的增多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结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大于分裂期的时间。

(2)细胞的有丝分裂

①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异同:

有丝分裂过程及各期的特点

分裂间期:DNA复制与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染色体散乱于纺锤体中。

分裂期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中央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

末期: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核仁出现。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点是A、在前期植物细胞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组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组成纺锤体。B、在末期植物细胞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动物细胞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把一个细胞缢裂成两个细胞。

②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3)细胞的无丝分裂及其特点

特点是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蛙的红细胞分裂是一种无丝分裂

点击冲A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真核细胞的直径一般在10-----100m之间.生物体的体细胞一般都较生殖细胞和个别组织细胞小,其原因是

A.细胞较小,相对表面积较大,有利于物质的迅速转换和交换

B.受细胞所能容纳的物质制约

C.细胞较小,相对面积较小,有利于物质的迅速转换和交换

D.受细胞核所控制的范围大小的制约

2.一个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是

A.一次分裂开始至下次分裂开始B.一次分裂开始至下次分裂结束

C.一次分裂结束至下次分裂开始D.一次分裂结束至下次分裂结束

3.间期是分裂期的准备阶段,这是因为分裂间期

A.细胞体积迅速增大B.染色质进行一次复制

C.细胞代谢活动旺盛D.占全周期持续时间的90%以上

4.下列有关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染色质螺旋化成为染色体B.核膜消失,核仁结构逐渐消失解体

C.中心体复制D.形成纺锤体

5.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主要特征是

A.着丝点分裂分裂,染色单体分开B.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C.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D.纺锤体形成

6.在细胞周期内,要辨认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应选择

A.间期B.前期C.中期D.后期

7.同一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和后期的染色体数之比和DNA分子数之比分别为

A.1:2和!:2B.1:1和1:1

C.1:2和1:1D.1:1和1:2

8.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相比,分裂后期的细胞内

A.DNA数目增加一倍,染色体数目不变

B.DNA数目和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C.DNA数目不变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D.DNA数目和染色体数目都不变

9.一个细胞核中有20个染色体的细胞,在连续进行两次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有染色体

A.10个B.20个C.30个D.40个

10.水稻的体细胞内有24个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数目依次是

A.24、24、24B.24、48、96

C.24、48、48D.24、24、96

11.在有丝分裂前期,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

A.染色体形态不同B.核仁不发生解体

C.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D.核膜消失时间不同

12.一种动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4。该动物体内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其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分别为

A.12、48B.24、48C.24、24D48、24

13.在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可以看到的中心粒数目是

A.2B.4C.8D.1

14.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最主要的区别是

A.无染色体的变化和纺锤体的出现B.无染色体的复制

C.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D.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大小相同

15.兔的体细胞有22对染色体,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是

①22对②22个③44个④88个⑤每个染色体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⑥每个染色体都不含姐妹染色单体

A.①和⑤B.③和⑥C.④和⑥D.④和⑤

16.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而DNA不变的时期是

A.分裂间期B.分裂前期C.分裂中期D.分裂后期

17.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数相同而染色体数目不同的时期是

A.前期和中期B.间期和前期

C.前期和后期D.间期和中期

18.在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两组中心粒复制和分离发生在

A.间期、前期 B.前期、中期 

C.后期、前期 D.末期、前期

19.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的形成和分离分别发生在

A.间期和前期 B.间期和后期 

C.间期和中期 D.间期和末期

20.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三者的数量比为1:2:2时,该细胞所处的时期是

A.前期和中期 B.中期和后期 

C.后期和末期D.前期和后期

二、非选择题

21.下图是某细胞有丝分裂时期示意图解,请回答;

⑴此图是 细胞有丝分裂,处于时期.

⑵此细胞有染色体条,染色单体条.细胞核中DNA分子

有 条.

⑶①⑤两条染色体的来源是.

⑷此细胞分裂的下一阶段,细胞质的分裂是依靠 .

⑸此细胞分裂所产生的子细胞有染色体条,DNA分子有 条.

⑹该物种的体细胞中应该含 条染色体.

22.根据下图回答

(1)这是细胞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图,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顺序是。

(2)该生物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是由形成的,在有丝分裂末期,不形成,而是凹陷,把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3)在上图中,细胞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是,染色体数量增加一倍发生在。

(4)图D的最大特点是完成和。

(5)要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最好是图

附答案:

1.A2.D3.B4.C5.A6.C7.C8.C9.B10.C11.C12.D13.B14.A15.C16.D17.C18.A19.B20.A21.(1)高等植物后期(2)8、0、8(3)间期经复制所形成的两条染色单体(4)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5)4、4、422.(1)动物,DBACE(2)中心体发出星射性、细胞板、细胞膜从中央向内(3)A、B、D,C(4)DNA分子的复制,有关蛋白质的合成(5)A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49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