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本课教材主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

三维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通过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分析材料;概括归纳;史论结合“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

孔子及儒

学的勃兴孔子的思想文化教育成就;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思想;阐释历史

联系现实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历史比较

问题探究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课标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课标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课标安排:1课时;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先秦诸子。

◎问题设计:先秦诸子大致生活在什么历史时期?那时期社会发展有何特点?这种社会形势当时学术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回答:

①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②社会特点: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

③文化影响:各大学派就“治国济世”纷纷发表不同的见解,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社会形势下出现了“百家争鸣”“争芳斗艳”的热闹局面。

※教师过渡:同学们说得很好!那同学们清楚当时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的吗?各家分别提出了什么样的“治国济世”主张的呢?今天,我们通过对“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起来探讨其成因和主张。

新课传授: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百家争鸣”的含义。

◎问题设计:什么叫“百家争鸣”?诸子有哪些“争鸣”形式?

◆参考回答:

①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有“十家”“九流”。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争鸣:争论和辩难。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宇宙万物,对社会做出的解释。

②形式: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见解。

◎问题设计:诸子学者学派以什么为宗旨?呈现什么特点?

◆参考回答:

①宗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②特点: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小结过渡:“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请同学们结合必修①②和本课第一目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归纳。

1、出现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方面: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②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①各种力量对变革现实发表不同看法,提出改革的不同方案,必然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②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的思想不受束缚制约。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①各国诸侯出于富国强兵,争夺霸权,特别注意礼贤下士。

②“士”阶层希望实现治国济世的思想政治意愿。

(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形成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学派。

①学在官府:商周时期,“官学合一”——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

②学在民间: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民间私学兴起。

※小结过渡:由此可见,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争鸣”局面,对当时和之后的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什么的历史作用呢?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百家争鸣”的影响。

2、历史影响

(1)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各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小结过渡:“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早期儒学的创立

(1)创立时间:春秋晚期。

(2)创立人物: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①孔子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言行载于《论语》,后世尊之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孔子。

材料一:

材料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问题设计:材料二中,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回答:

讲析:孔子这段言论概括自己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

十五岁时下决心学习;三十岁时建立起自我;四十岁时成为智者,不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认同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却不违反礼制规矩。

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②孔子思想:

思想观点基本概况

哲学

思想

仁的思想含

义①“仁”者爱人;

思想

核心

②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

实现

手段①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道德思想“克己复礼”克制自己,恢复“周礼”,使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保守

政治

思想德政

学说①为政仁德: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体现民本思想

②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

思想内容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意义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学术下移运动。

②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③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人性思想“性相近”;

③文献编著:《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儒家“六经”。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孔子思想学说的影响。

◎问题设计:请说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国内外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回答: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问题设计:我们该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

◆参考回答:孔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应加以批判地继承,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的有效成分,应予以借鉴。

2、早期儒学的发展

(1)时间:战国时期。

(2)代表:孟子和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孟子和荀子简介。

①孟子、荀子思想学说:

代表基本观点

孟子

生平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孟子》,后世尊称之为“亚圣”。

政治

思想①主张实行“仁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②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伦理

观点①“人无有不善”——“性本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②主张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生平战国末期赵国人,著《荀子》,杂取百家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政治

思想①主张施政以“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舟民水”,体现了民本思想。

伦理

观点①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本性是恶的。

②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唯物

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提出了“明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人定胜天思想)

①孟子、荀子思想评价: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探究性学习:

A.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

人物人性论治国理念民本思想历史观

孔子性相近“仁”,“为政以德”。强调“爱人”。“克己复礼”,较保守。

孟子性善论“仁政”,“施仁政于民”。提出“民贵君轻”。主张社会进步。

荀子性恶论强调“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B.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的人性观对比。

子曰:“性相近也。”——《论语阳货》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孟子告子上》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问题设计:上面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参考回答:

①评论:都有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没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②看法:从客观上说,人性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从主观上说,人性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C.早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①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③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三、道家、法家、墨家学派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简介。

老子地位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主要

观点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以“无事取天下”。

④理想社会为“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⑤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①万物和社会对立运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庄子地位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观点①继承发展了老子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③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散文庄子斯文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

法家

子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观点①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

价①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秦代的官学。

②韩非子的学说为秦朝统一,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墨家

墨子地位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代表小生产者)

观点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之分,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

②“非攻”:谴责战争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③“尚贤”:主张治国以贤,反对任人唯亲。

评价墨家思想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评价。

①儒墨两家最具实力,时称“非儒即墨”;

②道家:对抗儒墨的实力派;

③法家:战国时期倍受推崇;

备受推崇

的原因①法家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法家思想符合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法家思想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法家思想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突出表现,也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的反映,更是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真实写照。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传承中的创新。经过他们的创立、总结、改造和创新,儒学的体系更加完善,更加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巩固训练:

1.孔子的思想主张有…………………………………………………………………………()

①“克已复礼”②“为政以德”③“节用而爱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

2.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B.②C.③D.④

3.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D.民水君舟

4.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5.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6.中国历来有推己及人、关爱天下苍生的优良文化传统。下列语句体现这种情怀的是…()

A.其身正而天下归之B.爱其亲,敬其长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D.言而有信,见贤思齐

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变革时代B、思想家著书立说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

C、私人讲学兴起D、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8.“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反映了哪一思想家的主张………………………()

A、老子B、韩非子C、庄子D、孔子

9.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基本起自先秦时期,主要是指………………………………()

A.原始社会B.夏商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魏晋时期

10.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

1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请回答: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之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称其所畏以楚其哀,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均摘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以上四种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2.D3.B4.D5.D6.C7.D8.A9.C10.C。

11.答案: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12.答案:

(1)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各自主张:材料一:儒家,主张用德和礼;

材料二:墨家,主张尚贤;材料三:道家,主张无为;材料四:法家,主张严刑重罚。

(2)社会大变革,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的主张;

(3)材料四的严刑重罚主张影响最大;因为代表法家思想,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

扩展阅读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课程标准:
(1)①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

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

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发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④列举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

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

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知识,注重探究学习,善

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

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

文材料的能力,增强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
(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注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

其他资料。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重真正理解原文,而现

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必须注意各家思想在

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

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

实物的),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同学们间

进行讨论,或向教师请教,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思辩学习法:本专题涉及许多思想流派与历史人物的观点,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上,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及思想流派的观点,产生个人的置疑,认识和判

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同时,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它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

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在思辩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

概括等形式,有意识和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重点知识整合]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

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

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适应当时的时代需要,建立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他提出的

以儒学作为统一思想的原则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4)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激烈地反对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主张复兴儒学之道。
(5)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

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

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

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

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情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

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第1课百家争鸣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

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

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

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

国主义情感。

1.本课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列

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

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2.本课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

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

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过程]
导入: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一、百家争鸣
1、概念: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

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

者重用。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A:孔子——创始人
1.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3.主张与成就
(1)思想主张:
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知识链接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怎样实现仁?

什么是礼?)
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善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
材料四敬鬼神而远之。(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
评价:
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c、“爱人”然是有阶级性的。
“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2)教育方面:
①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②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④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
(3)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B:孟子——继承发展
1.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

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

一。
2.思想主张
(1)政治主张:
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2)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C.荀子——丰富完善
1.生平: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岁到齐国游学

,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2.主张:
(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3)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
3.评价:
(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

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2)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阅读材料,比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史料1:有关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史料2:有关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思考:
1.苟子的“性恶论”及其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好逸逐利,如果顺其发展,就会天下大乱,因而要

有道德和制度的约束。这种道德和制度的集中体现,就是“礼”。
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

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学重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出现的原因;社会影响。两课时

二、知识结构: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是指什么?“争鸣”是什么意思?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是什么?据此说明百家争鸣的实质是什么?

3、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主要流派及代表有哪些?

主要学派主要代表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孔子和早期儒学

1、简述孔子的思想主张。

主要方面主要内容

①核心主张:

2、简述孟子的思想。

3、简述荀子的思想。

4、小结: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和法家

1、到家的创始人老子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2、庄子是到家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老子的什么学说?又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其发展的表现是什么?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说明他生活的时代和主张。

1、简单解释这些名言的大致意思,分析它们属于儒家思想哪一方面的内容?

①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

②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

③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会勇于牺牲而成全仁德。

④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

⑤没有羞耻、厌恶之心的人,不能算作真正的人。

⑥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

⑦作为君子,贤良可以宽容奸佞,智慧可以宽容愚蠢,渊博可以宽容肤浅,精粹可以宽容庞杂。

2、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及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原因: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

原因:

(4)魏晋至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

原因:

(5)宋明:转型与成熟时期

原因:

(6)明清:继承与批判时期

原因:

(7)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原因:

(8)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抨击

原因:

3.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现实意义:

世界影响

消极方面:

正确态度

填写和补充下表(正确认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张)

阶级派别代表人物主张评价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道家

儒家核心思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新兴地主阶级儒家主张调整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

体现了

法家主张

提出体现了

小生产者墨家反映了

的愿望

4.必记内容提示: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当堂检测

1.中国古代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表达的含义最接近于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霍布斯B.伏尔泰C.卢梭D.孟德斯鸠

2.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长期周游列国,均遭冷遇,终其一生其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采用。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被新兴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孔子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他的思想不感兴趣

3.《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主张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有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改革的理论武器

④对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四、教材分析:
1、重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第二自然段主要从各个历史阶段分析中国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通过《百家讲坛》于丹讲述《论语》的片段引入。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结合课本P4历史纵横思考“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墨、道、法、阴阳、农、杂、兵、纵横等思想流派。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彼此吸收和融合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3、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解题关键: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思路引领:现实影响和长远影响。
答案提示:
A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B“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时期的儒学
1、孔子的生平
结合课本P5的资料回放总结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奴隶社会严格等级制的教育制度,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使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1、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2、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并把它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则会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并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还提出了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在当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3、荀子的生平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4、荀子的思想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在君民关系上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在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观点其它
孔子仁、克己复礼以德治民性相近有教无类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上表中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解题关键: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思路引领:理解三种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与孔子同时代。老子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学说。把世界万物看作是相对的。提倡精神自由。道家这种无为而治的经常在朝代初期使用。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为统治阶级接受。这种依法治国的思想和我们的法治有本质区别。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去粗存精,古为今用。你能说出一些儒学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影响的事例吗?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必修3历史同步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

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社会原因?

教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学生:讨论。借助于教材

教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教师小结,要学生明确: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主要派别代表:(教师投影头像插图,学生列举学生)

教师: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学生:列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教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道家、法家和墨家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以表格形式归纳总结。不作重点解释。

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巩固:

一、本课测评:

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二、学思之窗和学习延伸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6351.html

更多
上一篇:25.1平移 下一篇:上学一路歌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