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课程标准:
(1)①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
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
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发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④列举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
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
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知识,注重探究学习,善
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
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
文材料的能力,增强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
(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注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
其他资料。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重真正理解原文,而现
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必须注意各家思想在
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
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
实物的),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同学们间
进行讨论,或向教师请教,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思辩学习法:本专题涉及许多思想流派与历史人物的观点,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上,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及思想流派的观点,产生个人的置疑,认识和判
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同时,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它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
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在思辩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
概括等形式,有意识和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重点知识整合]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
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
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适应当时的时代需要,建立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他提出的
以儒学作为统一思想的原则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4)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激烈地反对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主张复兴儒学之道。
(5)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
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
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
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
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情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
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第1课百家争鸣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
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
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
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
国主义情感。
1.本课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列
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
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2.本课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
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
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过程]
导入: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一、百家争鸣
1、概念: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
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
者重用。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A:孔子——创始人
1.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3.主张与成就
(1)思想主张:
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知识链接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
“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怎样实现仁?
什么是礼?)
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善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
材料四敬鬼神而远之。(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
评价:
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c、“爱人”然是有阶级性的。
“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2)教育方面:
①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②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④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
(3)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B:孟子——继承发展
1.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
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
一。
2.思想主张
(1)政治主张:
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2)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C.荀子——丰富完善
1.生平: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岁到齐国游学
,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2.主张:
(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3)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
3.评价:
(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
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2)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阅读材料,比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史料1:有关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史料2:有关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思考:
1.苟子的“性恶论”及其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好逸逐利,如果顺其发展,就会天下大乱,因而要
有道德和制度的约束。这种道德和制度的集中体现,就是“礼”。
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
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学重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出现的原因;社会影响。两课时
二、知识结构: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是指什么?“争鸣”是什么意思?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是什么?据此说明百家争鸣的实质是什么?
3、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主要流派及代表有哪些?
主要学派主要代表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孔子和早期儒学
1、简述孔子的思想主张。
主要方面主要内容
①核心主张:
②
③
④
2、简述孟子的思想。
3、简述荀子的思想。
4、小结: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孟子荀子
同
异
◎道家和法家
1、到家的创始人老子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2、庄子是到家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老子的什么学说?又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其发展的表现是什么?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说明他生活的时代和主张。
1、简单解释这些名言的大致意思,分析它们属于儒家思想哪一方面的内容?
①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
②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
③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会勇于牺牲而成全仁德。
④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
⑤没有羞耻、厌恶之心的人,不能算作真正的人。
⑥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
⑦作为君子,贤良可以宽容奸佞,智慧可以宽容愚蠢,渊博可以宽容肤浅,精粹可以宽容庞杂。
2、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及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原因: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
原因:
(4)魏晋至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
原因:
(5)宋明:转型与成熟时期
原因:
(6)明清:继承与批判时期
原因:
(7)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原因:
(8)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抨击
原因:
3.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现实意义:
世界影响
消极方面:
正确态度
填写和补充下表(正确认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张)
阶级派别代表人物主张评价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道家
儒家核心思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新兴地主阶级儒家主张调整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
体现了
法家主张
提出体现了
小生产者墨家反映了
的愿望
4.必记内容提示: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当堂检测
1.中国古代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表达的含义最接近于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霍布斯B.伏尔泰C.卢梭D.孟德斯鸠
2.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长期周游列国,均遭冷遇,终其一生其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采用。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被新兴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孔子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他的思想不感兴趣
3.《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主张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有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改革的理论武器
④对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必修3历史同步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
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社会原因?
教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学生:讨论。借助于教材
教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教师小结,要学生明确: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主要派别代表:(教师投影头像插图,学生列举学生)
教师: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学生:列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教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道家、法家和墨家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以表格形式归纳总结。不作重点解释。
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巩固:
一、本课测评:
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二、学思之窗和学习延伸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635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