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地理必修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第2课时学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二地理必修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第2课时学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二地理必修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第2课时学案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
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不论是地表资源还是地下资源,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比如我国的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能源矿物南少北多,西多东少;水能资源集中在西部和西南的部分省区;金属矿产资源基本上分布在西部高原到东部丘陵的过渡地带。这种资源的整体性分布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却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的合理开发,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
本课标的制定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我国今后区域发展的主导方向。因此,应通过两步来实现这一课标:首先通过对西气东输这一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次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从“个”推知“类”,掌握普遍的规律性原理,能宏观分析我国其他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空前紧密。本章内容即从区域之间的联系入手,着重研究了跨区域之间的资源调配以及区域之间应该如何协调发展两个问题,从现象入手,溯因释果。本节内容首先从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一般不具有流动性以及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两个方面,说明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然后以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为案例,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油气
开发的战略重点转移等方面剖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然后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阐述了西气东输的积极影响和应注意的问题。
区域资源调配的原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本节的重难点,要提醒学生学习时应特别注意。本节内容主要沿着区际联系的产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主线展开,教学时要在抓住这一内容的同时结合身边的实际以及时事热点分析相关问题。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如起点、终点、经过的主要省区。
2、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
3、能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4、了解其他三大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线路及对区域发展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
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读图分析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从具体意义分析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在西部地区,气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全部、管道投资的3/4都在中西部地区。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稳定可靠,从而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②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虽具有资源优势,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思考
1.通过西气东输,我国政府是如何协调东西部发展的?
点拨:从西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东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高,资源从西部输送到东部,不仅西部会获得资源的销售收入,而且资源在东部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为国家提供更高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资金用于对西部的投资和补贴。
2.通过西气东输输送到上海的天然气,价格只相当于进口天然气的3/4、同等热值煤气的2/3。你认为是否应该提高天然气的价格,以促进西部的发展。
点拨:可以从不同方面分析。
⑷对环境的影响
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据监测显示,在同等热值的情况下,与煤炭相比,利用天然气作燃料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大为减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长期高度依赖煤炭,例如,上海市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从西部地区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JaB88.CoM

相关知识

高二地理《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教案


高二地理《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教案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

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多媒体课件
3课时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图4.4~4.5)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思考:阅读图4.3、图4.4和图4.5,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点拨:从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总趋势是逐渐递减的。但受丘陵、山地地形的影响,局部地区不符合上述趋势。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纬度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海陆位置和地形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分布
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主要(树、畜)种
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
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①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②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③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④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①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图4.6)。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③延边盛产苹果梨。④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五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⑤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①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是闻名国内的良种。②松嫩平原西部是东北红牛的商品生产基地,有良好的半农半牧饲养条件。③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业发展较快,主要饲养猪、肉鸡、肉牛、奶牛等。牛奶及乳品业发展较快,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①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②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③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④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①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图4.6)。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③延边盛产苹果梨。④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五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⑤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①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是闻名国内的良种。②松嫩平原西部是东北红牛的商品生产基地,有良好的半农半牧饲养条件。③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业发展较快,主要饲养猪、肉鸡、肉牛、奶牛等。牛奶及乳品业发展较快,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活动:1.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表4.1。
点拨表4.1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类型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
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能一年一熟。
林业
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畜牧业
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2.在《地理2》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和地区分布。根据水稻在东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讨论农业生产应怎样处理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由于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点拨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产期。
3.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相似。
(1)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冻。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③能防止环境污染。
(2)结合《地理2》中学习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4、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
主要分布区
水稻
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
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玉米
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中美两国的玉米带的比较:详见《导学》第四章第一节“重难核心突破”之拓展延伸“中美两国的玉米带的比较”
(阅读)什么是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呢?请阅读P66“阅读: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此阅读材料简单介绍了农业的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发展演变的大致过程)
(活动探究)请自主探究P66“活动”
阅读表4.2,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大型国营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总产量居全国首列,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东北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高,如2001年全国4个农村住户平均每人出售粮食超过500千克的省份中,3个是东北的3个省,其中吉林和黑龙江是仅有的两个超过1000千克的省份,出售的商品粮数量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
(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比较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因此,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格局。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这一部分可以参考下一个标题“农业发展方向”中的“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中相关内容。)

高二地理《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3课时教案


高二地理《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3课时教案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

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多媒体课件
3课时

3课时
1.存在问题:
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2.发展方向:
⑴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⑵目标: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重点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活动:珠江三角洲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基上种甘蔗、栽桑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等养鱼,塘泥肥田,构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
1.根据下面的材料,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穿过。
桑树和甘蔗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
水产品在广东人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具体分析略。
2.图4.16所示的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利用起来?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点拨: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如果把图示的基塘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养分是怎样循环的?该系统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为什么?
点拨: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喂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4.基塘生产的模式已推广到全国的许多地区,但是不同地区采用这种模式都要才艮据当地的条件作适当的调整。你所在的地区是否适宜进行基塘生产?如果适宜,基上可选择种植哪些作物或树种?
点拨: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五、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2.发展方向:
⑴原则:
⑵目标: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重点

高二地理教案:《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地理教案:《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如起点、终点、经过的主要省区。

2.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西气东输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同时,我国某些地区的自然资源也出现严重的不足,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采取了很多措施加以解决,其中最为有效的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实施。今天我们来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相关内容。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课件展示内容。

【教师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资源的需求量大;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对资源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教师提问】同学们,根据我们的所闻所学,能否举出几个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案例?

【学生活动】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教师总结】除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还有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教师提问】结合课本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西气东输主干管道的起始点位于哪里?

(2)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自西向东经过了哪些省级行政区域?

(3)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自西向东经过了哪些地形区?

(4)管线途径陕西省时向北经过靖边,试分析其原因。

【学生活动】

(1)起点: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终点:上海。

(2)经过的行政区: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

(3)经过的地形区: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4)靖边有天然气资源,可作为西气东输的补充气源,同时,带动沿线经济更好发展。

【教师总结】西气东输的路线有两条,除了同学们说的那条,还有一条是从中亚地区经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进入我国,输气到广州。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Ⅰ.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读图5.2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矿物能源生产量和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的比例(2005年)

(1)读图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对于东部地区能源现状,除了跨区域调配,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

【学生活动】(1)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西部因经济水平的限制,能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2)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使用。

【教师总结】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西部因经济水平的限制,能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是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第一个原因。东部地区还可以通过发展核电来解决能源问题。

Ⅱ.合作探究:我国能源消费的构成是以煤炭为主,这给我国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如排放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可吸入颗粒物污染(PM10)、固体废弃物污染、造成压力交通等。而天然气的使用相比煤炭的使用有着很大的优势,同学们看两者的对比思考下列问题:

(1)从世界范围看,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晚于煤炭和石油,原因何在?

(2)发达国家在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之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3)2007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世界平均为23.8%,而我国只有3.3%,由此怎样看待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

【学生活动】

(1)技术要求比较高,投资大

(2)天然气清洁,价格比较低

(3)能源结构的比重不合理

【教师总结】(1)天然气开采、储运所需的技术高、投资大等缺点,使得其大规模开发一般比石油晚。(2)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价格比较低等优势使其在大规模开发后比重稳步增高。(3)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就成了实施西气东输的另一项重要原因。

环节三:巩固提高

做课后活动题: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开发和勘探的原因?

环节四:小结作业

预习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板书设计

高二地理《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教案


高二地理《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教案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

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多媒体课件
3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
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点拨: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点拨: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3、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点拨: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二、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农业部门。
1.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520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