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至爱亲情预习学案
陈情表
学习目标:
1.读懂文章,把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2.能翻译重点的句子
3.把握文章所体现的情感
预习内容
1.相关资料(见基础训练)
2.预习过程
⑴全文阅读,结合注解,先划出不熟悉的字、词、句。了解全文的思想情感。
①全文的思想情感是什么?__________
⑵分段阅读
文章第一段:
①重点词语:
实词:
衅___夙___见___鲜___祚___息___茕茕___孑___吊___婴___废___
虚词:
以___于___
古今异义:
不行:古义:____今义:____
成立:古义:____今义:____
通假字:
夙遭闵凶闵:_________
零丁孤苦零丁_________
常在床蓐蓐__________
②重点句子:
默写并翻译: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本段的情感:
文章第二段:
①重点词语:
实词:
逮___奉___察___辞___特___寻___具___闻___峻___逋___日___笃___告诉___狼狈___
虚词:
以:①臣以供养无主②臣具以表闻
于:急于星火
古今异义词:
沐浴古义___今义______
②重点句子:
默写:
翻译: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③本段的情感
文章第三段:
①重点词语:
实词:
犹蒙矜育___特为尤甚______不矜名节___至微至陋___擢___更___
虚词:
以: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___②但以刘日薄西山___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______④是以区区不能废远___
为:①特为尤甚___②更相为命___
②重点句子:
默写并翻译:
今臣亡国贱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段的情感
文章第四段:
①重点词语:
实词:
愿___终___鉴___听___庶___卒___
虚词:
之:_________以:_______
古今异义词:
辛苦: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
通假字:
有:___________
②重点句子:
默写并翻译:
-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愿乞终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谨拜表以闻。
③本段的情感
背诵这篇文章。
预习检测题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险衅()夙愿()期年()
笃厚()祚薄()闵凶()
猥琐()孑立()优渥()
陨首()宦达()奄奄()
逋慢()盘桓()
二、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拔擢斑驳伶仃委屈求全
B、赡养希冀嘻戏茕茕孑立
C、侥幸切峻啜泣日薄西山
D、栏遁矜持颤抖歌舞生平
三、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四、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责臣逋慢逋:懈怠
B、未曾废离废:废止
C、形影相吊吊:安慰
D、终鲜兄弟鲜:少
五、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成立成立:成长,能自立
B、臣之辛苦辛苦:指辛酸苦楚的处境
C、臣欲奉诏奔驰奔驰:驾车快跑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谦词,诚挚恳切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头里有老太太,到底还疼我些;如今也死了,留下我孤苦伶仃,这可如何是好呀?
B、清末,中国社会气息奄奄,中华民族族命危浅,朝不虑夕,前景不禁令人担忧呀。
C、文章根据感情脉络的起伏变化,剪裁布局、遣词造句,把姐弟间的乌鸟私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D、这都不懂,说你呆你还真呆,阿俊长得俊美简直无人可比,这是大家实所共鉴的。
七、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其意义
1、则刘病日笃_________________
2、谨拜表以闻__________________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以终余年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虚词
1、以(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3)谨拜表以闻
(4)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5)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2、于(1)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3)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九、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教学目标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重点
文章的逻辑严密和章法多变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译文
臣李密上奏道:我因为命运不好,早年遭到父丧,才生下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而逝世了。将近四岁的时候,舅舅改变母亲守节的志向,逼迫她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幼弱,亲自抚育我。我小的时候多病,九岁还还会走路孤单困苦,直到成人,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户衰败,神分浅薄,晚年才有了子女。外没有远近的亲戚,内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单一个,只有自身和影子互相慰问。而祖母又早年患了疾病,经常躺在床席上,我捧汤煎药,从来没有离开。
到了本朝,我承受了清朝的教化。起先太守逵,访察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荐我为秀才。我因无人侍奉祖母,辞谢不能从命。接着诏书又特地发焉,任命我为中官。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太子的属官。名胜我这样的微贱的人,顿时升为东官的侍讲,这是我割下头颅来也报答不了的。我写了章表呈报自己的情况,责备我回避任职,怠慢朝廷。郡县层层逼迫,催我上路赴任。州官到我家里,简直是十万火急。我本想接受皇帝的旨意马上去京,可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本想苟且顺从私情,向上官申诉却不被允许。我简直是进退维谷,实在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遗老,还蒙受着怜悯养育。何况我是这样孤苦,尤其厉害。而且我年轻时曾给前朝服务,在尚书官衙做过一些职务。本意是想在官场上得到发展,并不讲究什么声名气节。现在我是个亡国的俘虏,既微贱又鄙陋,过分地蒙受现在朝廷的破格提拔,得到很照顾,怎样犹疑不决,有什么非分的企图呢?但因祖母日落西山一般只剩下一丝气息,生命危险,朝不保夕。我没有祖母抚育,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争,不能终残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互依靠着生存,所以我一刻也不能离开祖母而远行。臣子李密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已经九十六岁,所以我报效皇上的日子还长着呢,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时间很短了。尽乌鸦反哺这一点私情而已,希望能给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机会。我的苦衰,不独蜀地人士和两州长官知道,就是天地也都看到的。希望皇上可怜我这愚诚之心,满足我这微小的志愿,或许能使祖母万幸,终于晚年得到保养。我活着就要为皇上拚死效力,死后也要结草报恩。我有说不尽象态犬马一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奉上表章让皇帝得知。
[附]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文言知识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陈情表》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陈情表》学案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陈情表导学案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陈情表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夙、凶、薄、息、寻、除、听、卒”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注意文言词义积累。
2.结合作者的身世及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主题和表现出来的深厚感情。
3.体会作者复杂深挚的感情及巧妙的语言表达方式。
【学习障碍】
1.课文相关资料及重点字词积累。
2.通过诵读把握课文,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
【学习策略】
一、障碍突破之策略一:积累法
1.课文相关资料
(1)背景
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李密是一个亡国贱俘,四次征诏,四次拒绝,这就很容易使武帝产生疑虑,以为李密是怀念旧朝、不满新朝,才会采取这样坚决的态度。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而相传晋武帝看了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李密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2)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侍郎。蜀之后,晋武帝曾几次征诏,均辞命不从。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3)解题
陈——陈述;情——真实情况,实际事宜;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它的开头,要求先写明上奏人的姓名,同当时的书信一样,开头格式相同。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2.重点字词积累:分类比较记忆法
文言中,实词数量最多,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为它的语法作用有些特殊,就把它归入了虚词。文言文中好多虚词是从实词转化而来,所以往往既有虚词义,又有实词义。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它的丰富含义以及发展变化的情况,同时了解一些有关知识,掌握规律,举一反三,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词义的古今变化;②一词多义;③通假现象。学习文言虚词,也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辨明用法;②注意特殊;③明了古今变化。
鉴于实虚词情况比较复杂,建议采用分类比较记忆法,也就是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重点字词,按照词性、词义或其他标准进行分类、集中、比较,以便于识记该词的意义及变化(一般需结合例句)。具体到本文,可进行如下分类比较以便记忆:
(1)重点词的读音
夙遭闵(mǐn)凶门衰祚(zuò)薄茕茕(qiónɡqiónɡ)孑(jié)立外无期(jī)功强近之亲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非臣陨(yǔn)首所能上报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
(2)通假字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薄闵:通“悯”,忧患的事
②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蓐:通“褥”,草褥子
③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有:通“又”
(2)古今异义
①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不可以。
②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③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今,给马洗身。
④上报:古,报答皇恩,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向上级报告。
⑤狼狈:古,进退两难的情状,如“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今:受窘,困苦。
⑥告诉:古,申诉苦衷,如“则告诉不许”;今,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⑦区区: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今,数量少,不重要。
⑧辛苦:古,辛酸苦楚,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今,身心劳苦。
⑨侥幸:古,幸运,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今,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
(4)多义词
(5)活用词
①夙遭闵凶(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②察臣孝廉(名词活用作动词)
③举臣秀才(名词活用作动词)
④猥以微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⑤谨拜表以闻(动词作使动用法)
⑥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
⑦臣之进退(动词活用作名词)
⑧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⑨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
⑩沐浴清化(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名词作状语)
12但以刘日薄西山(名词作状语)
(6)虚词
二、障碍突破之策略二:诵读感悟法
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获得比较牢固而丰富的感性知识。本文多四字句,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但同时又杂以三、五、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错综变化,使文章脉络清晰,音韵和谐,诵读时要注意读出抑扬顿挫、节奏疾缓,还要边读边想象,让自己的神思在自己参与创造的艺术天地里翱翔,这样,一遍一遍的诵读,就成了一遍一遍的欣赏,一次次的艺术享受。本文要求背诵全文,可见诵读在本文中的地位。下面是节录的关于本文的诵读指导,以供参考。
1.第一段指导要点
(1)前一层从纵的方面写本人从出生到“成立”的历史,兼用总提分承的方式。“夙遭闵凶”一句是总提,以下依次写父、母、祖母,最后说到本人。写父死母嫁,是为了说明祖母“躬亲抚养”的原因,写本人“多疾病”是为了说明“抚养”之不易,都是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这句话张本。
“零丁孤苦”是关键语,下面有多处与之相照应。
(2)后一层从横的方面叙述家庭人丁衰微的状况。文中反复强调的是一个“无(鲜)”字;至于“儿息”,则虽“有”而“晚”,又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极写其孤单凄苦的心情,使人读而生悲。在这种状况下,身边有一个疾病缠身的老祖母,怎能离家远行呢?不言而喻,如此层层叙述的目的,就在“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这八个字上。这一层正是为下文“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一句张本。
“未曾废离”也是关键语,下文“供养无主”“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愿乞终养”等都是跟它相照应的。
2.第二段指导要点
(1)前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故有“前”“后”“寻”等字眼。征召的级别也越来越高:先郡,次州,最后是朝廷。这一层的叙述十分得体:①开头称颂朝廷的清明教化。②“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不是官职,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用“辞不就职”。③表达了感恩心情。
本层是为下层作铺垫的,又为第三段中“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一句张本。
(2)后一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先写朝廷、地方的催逼,后写自己的苦衷。情词悲恻,动人心扉。
“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又为下文“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一句张本。
3.第三段指导要点
(1)本段须作一气读,但文势有三转:首先转入“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说自己应当得到同情;其次转到自陈宦历、称颂君恩上来,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得皇帝的谅解;最后转入正意,暗写“孝”字,说明这是辞职的惟一理由。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伏惟”“且”“但”。
(2)自陈宦历一节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作结,表达了至为恳切的感情。说刘病一节,语语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3)“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张本。“不能废远”承首段,又为下段“愿乞终养”一句张本。
4.第四段指导要点
(1)本段亦须作一气读:先以“愿乞终养”点明这篇表文的主旨,后以“听臣微志”请求皇帝恩准,语意直贯而下。
(2)贯穿全段的是“尽节”“报养”二语。开头说“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结尾说刘“保卒余年”之后,当“陨首”“结草”以报,都是就“忠”“孝”二字而言,说得入情入理。
(3)末句“臣不胜……以闻”是当时表文结束时使用的套语。
5.文章思路
全文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共分四段。
第一段: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诏的经过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进一步阐明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委婉表达自己并非欲全名节才辞不赴命。
第四段:恳请武帝批准终养祖母的要求。
6.文章主旨
李密借《陈情表》主要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言辞极其恳切,情深感人,言之成理,才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7.感悟本文写作特点
(1)以情动人
常言道,君命不可违,更何况李密是蜀汉降臣,拒绝帝王的征诏,本身是非常危险的,因而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必须用言辞打动君王。文中反复出现祖孙相依为命的内容,祖母对他的照顾,祖母病笃,祖母时日无多,让人看到作者对祖母深切而真挚的情感。尽管作者没有着意抒发感情,但在简洁的笔墨之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2)布局巧妙
本意是辞官,奉养祖母,但文章直到第三段才道出真意,试想如果一开始便点明主题,势必引起武帝不满。作者思及此,从回顾自己悲惨的童年开始,婉转叙述,极尽铺陈,为后文主题思想的提出作了情感铺垫,也成了辞不赴命的强而有力的依据。
附:参考译文
臣李密上言:我因为命运坎坷,幼年便遭不幸。刚生下来六个月,慈父就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心愿。祖母刘氏怜恤我孤单病弱,亲自抚养我。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苦零丁,直到成人。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庭衰败,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外面没有勉强的近亲,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孤单单地独自生活,只有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早被疾病缠身,时常卧床不起,我侍奉汤药,不曾间断和离开过。
到了晋朝建立,我又承受着清明政治的教化。从前太守逵察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举荐我为秀才。我因供养祖母之事无人来做,都表示辞谢,没有应命前往。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国家的恩典,授职为太子洗马。凭我这样微贱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遇。当时我把自己的想法上表奏闻,表示辞谢,不能就职。现在诏书又下,言辞急切而严峻,指责我有意回避和怠慢。郡县官府,层层逼迫,催我上路;州司官登门催促,像流星的火光一样急速。我想奉命急速就道,但刘氏的病一天一天加重;想暂时迁就自己的私情,向长官申诉,又得不到允许:我的处境实在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圣朝以孝道治理天下,凡属老年人,尚且都受到怜悯和抚养,何况我孤单贫苦,更是不同寻常。况且我年轻时在伪朝任职,一直做到郎官,本来就希图宦途显达,并不夸耀名节。现在我是卑贱的俘虏,极其渺小和浅陋,却受到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我怎敢徘徊观望,而有非分的要求呢。只因为刘氏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已经到了)朝不保夕的地步。我没有祖母,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我,不能度剩下的岁月。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的一点心意是不愿放弃对祖母的侍奉而远远地离开她的。
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刘氏九十六岁,这样看来,我尽忠于陛下的日子还长,而报答刘氏的日子却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心情,乞求陛下允许我为祖母养老送终。我的苦衷,不单是蜀中人氏以及二州长官看到并且了解,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怜悯我的诚心,准许我实现这个微小的心愿,或许刘氏可以侥幸地平安寿终。我活着应当为陛下献出生命,死后也当像结草老人那样在暗中报答陛下之恩。我怀着如同犬马在主人面前那种恐惧的心情,恭敬地上表奏报陛下。
【同步达纲练习】
一、课内方法实践
1.下列加粗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险衅(xìn)夙愿(sù)闵凶(mǐn)
B.祚薄(zuò)期功(jī)强近(qiǎnɡ)
C.茕茕孑立(qiónɡ)(jié)床蓐(rù)洗马(xī)
D.逋慢(bū)拔濯(zhuó)优渥(wò)
2.对下面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少:小时候
B.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鲜:少,不多
C.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到了
D.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迫近
3.对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4.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一致的一项是()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臣之辛苦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夙遭闵凶
B.常在床蓐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D.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如《陈情表》、《出师表》。
B.“孝廉”“秀才”都是科举制选拔人才的科目名,县级考试入选者为“秀才”。
C.古代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亲疏关系要穿一定的丧服,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名目,通称“五服”。
D.古代官职升降有一定的说法,“拜”多用于升任高官,“除”有免去旧职,任新职之意。
7.下列句中加粗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8.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凡在故老故老:老朋友
B.犹蒙矜育矜育:抚育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微薄
D.有所希冀希冀:非分企图
9.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历职郎署
B.臣具表以闻
C.函梁君臣之首
D.且臣少仕伪朝
10.翻译下列句子。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二、课外方法实践
11.将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初,曹操微时,(李)瓒异其才,将没,谓其子宣等曰:“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张孟卓与吾善,袁本初汝外亲,虽尔勿依,必归曹氏。”诸子从之,并免于乱世。
(《后汉书李膺传》)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C2.B3.A4.D5.D6.B7.B8.D9.B
10.(1)我因为命运不济,很早就遭到不幸。
(2)到了晋朝建立,受到了清明的政治教化的熏陶。
(3)因此我不能离开祖母而远行。
(4)希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拙的诚信,准许我微小的愿望,或许能使刘氏(我的祖母)侥幸的寿终。
(5)我活着将要不惜生命为国效力,死后也要结草报恩。
11.当初,曹操地位低微时,李瓒就认为他才能不同寻常,李瓒临死时,对他的儿子李宣等人说:“社会就要大乱了,天下英雄没有能超过曹操的,张孟卓和我关系不错,袁本初是你们的外亲,尽管这样,你们也不要依附他们,你们一定要归附曹操。”他的儿子们听从了他的话,都在那个乱世中免于遭难。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03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