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三语文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文言实词及其他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文言实词及其他”,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三语文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文言实词及其他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教学内容
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文言实词及其他

二.教学重、难点
(一)文言实词
1.词汇的意义
几个定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即一个音(字)就是一个词,而一个词又不止一音一义。一般说来,诸多义项之中,有一个是本义(大多是词的原始意义),其他词义是这个词义引申义,引申义与本义之间,关系有近有远,用法有同有异。
词的假借义,也就是通常说的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而且是同一韵部)的字可以通用。这是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
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归去来》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谏》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2.一词多义
这是上一个问题的具体的陈说。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多,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项。如何掌握一词多义呢?
①要有所侧重,要记某个词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义项。例如“负”在文言文中的常见义项有“败”(“胜负之数”),“倚仗”(“秦贪,负其强”),“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承担”(“宁许以负秦曲”),“背”(“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弃”(“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等。应侧重记“倚仗”、“承担”等义项。
②只记多义词的若干义项还不够,还必须“因文定义”。从工具书和注解中选择某个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就是如此。“橹”这个词在教材中出现过两个义项:“船桨”和“盾”。在“樯橹灰飞烟灭”句中,因为和“樯”(帆)并列,自然指“桨”(再借指战船),而在“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句中,因为描写战况,“橹”就指盾牌了。而在“修橹轒辒”(《孙子谋攻》),“泰山为橹”(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橹”却又是“望楼”(古代瞭望敌情的建筑)的意思了。又如“黠”常见义项有“聪明”、“狡猾”一褒一贬两个意思。在“里骨猾黠”句中,“黠”自然取贬义。在“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这段话里“因文定义”,“黠”当然取褒义。因为前面有“聪慧”,后面有“当有所成”。
3.假借义
怎样掌握通假字呢?
(1)要根据通假字用同声同韵的字代替本字的特点,遇到某个词用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就可以从字音或声旁方面去考虑这个词是否是通假字。
(2)要了解通假方式。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
A.音同、形近(部分的)多采用所通假字的声旁。“列缺霹雳”,“列”通“裂”。“以白鹿皮为带,直四十万”,“直”通“值”。“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
B.音不同,但有相同的韵母或声母,形近(部分的)多采用共同声符。“距关勿内诸侯”,“内”通“纳”。“卒然边境有急”,“卒”通“猝”。“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
C.音同、形不同。“手裁举”,“裁”通“才”。“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要理解通假字主要是音的问题,但不是只要音同音近的字就可以通假。某字与某字通假是固定的,而且不能互相通假。“蚤”可以通“早”,但“澡”、“枣”就不行。“县”通“悬”,但“玄”、“旋”、“璇”就不行。
(4)也有极少数的字可以有两个以上通假字。“李广详死”、“箕子阳狂”中的“详”、“阳”都通“佯”。
4.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意义相同(或相对、相反)的词组成的,但意义却偏于一个词。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园圃”是偏义复词,意义是“园”(“圃”是菜地)。下面是几句同学们在课文中学过的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3)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5)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偏义在”深(深度)”,”浅”是衬字。

(二)文言翻译
1.直译为主
(1)宏观标准
A.信:语意义一一对应;语法一一体现。
B.达:判断语气;前后衔接;前后统一;独立成句。
(2)具体方法
A.留(人名、地名、物名、族名、官职、尊号、年号、庙号、度量衡、专业术语、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B.补(省略句、名词作状语时补介词、使动意动、意念被动、量词)
C.删(发语词“夫”“唯”“盖”等、句中或句末的语气助词、各种“不译”)
D.调(倒装句的语序调整,活用中的词性调整)
2.可以意译的情况
(1)铺排与互文
(2)委婉的说法(尊卑谦敬)
(3)古汉语中的一些修辞方法(比喻、借代、夸张……)
3.练习
A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烟囱),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汉书霍光传》)

B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目盲,善弹琴)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韩非子》)

C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地名)封人(官名,春秋时掌典守封疆)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如果)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韩非子》)
翻译上文中画线句子。
答案:
A略
B
1.“莫乐为人君”,即“莫乐(于)为人君”,没有什么比当国君更快乐的了。“惟其言而莫之违”;“莫之违”,否定句宾语前置,即“莫违之”。这句意思是:只有他的话,没有人敢违背他。
2.“太师谁撞”,是疑问句宾语前置,即“太师撞谁”,意思是太师您要砸谁呢?
3.“是非君人者言也”,判断句式,当读为“是/非君人者言也”。“君人者”,治理百姓的人,指国君。君,动词。这句意思是,这不是当国君的人讲的话。
4.“释之,以为寡人戒”,“以为”,以(之)为。这句意思是,放掉他,把他的话作为我的一种警戒吧。
C
1.“管仲束缚”,是意念被动句,管仲被捆缚着。“自鲁之齐”“之”,往。从鲁国到齐国去。“道而饥渴”,名词“道”,活用动词,走在路上。意谓管仲走在路上又饥又渴。
2.“绮乌封人跪而食之”。“而”表修饰连词。“食(sì)之”,使之食,给他吃。这句意思是,绮乌封人跪着给他饭吃。
3.“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即“适幸及(于)齐不死而用(于)齐”。这句意思是,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不死而被齐国重用。“将何以报我”,就是“将以何报我”,你将要拿什么报答我。
4.“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文中3个“之”,助词,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语句调整后即“我且用贤,使能,论劳”,意思是我将任用有道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

(三)文章阅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姓名(名、字、号)在下文中的出现
2.注意文章后面给出的注解和出处
3.当无法疏通文意的时候:
(1)考虑活用与句式
(2)考虑通假字
(3)借助上下文的呼应,再向后读一小段,有时就能疏通了
(4)在读懂上文的基础上,按照常理来推测
4.古人的思维方式:
(1)正统思想
(2)尊卑意识(尊、谦、敬、讳)
(3)崇古思想
(4)守土、重死
5.具备一定的古文化常识:
天文地理、历史朝代、自然现象、事物规律、风土人情、人物事件、文化常识、科学道理。
补充阅读材料: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一.表示疑问: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那么我就可以偿还此前受辱的欠债,即使一万次被杀戮,难道我还会后悔吗?)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8.……非……欤?(可译为“……不是……吗?”)
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
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
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
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
三.表示感叹
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②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
①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
4.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①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②使君一何愚!《陌上桑》
5.亦……哉(可译为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唉,这也真是隆重啊!)
6.……何如哉?(可译为该是怎样的呢?)
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有的就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远近近的地方所容纳,也有的剪掉头发、关起门来的,还有假装发疯而不知跑到何处去了的,这些人的可耻人格,卑贱行为,与这五个人相比,轻重究竟怎样呢?)
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四.表示揣度
1.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说:“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③“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故事两则》
3.其……欤?(兼表反问)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
4.……庶几……欤(乎)?(可译为……或许……吧?)
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②王好乐,则齐国其庶几乎?(大王喜好音乐,那么齐国大概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五.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2.……欤(耶),……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
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3.其……其……也?(可译为是……还是……呢?)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六.表设问:
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
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
七.表陈述语气
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①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祝酒毕,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
②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愚溪诗序》(它幽深浅狭,蛟龙不愿住在里面,因为不能在浅水中兴云化雨,所以它没有给世人带来好处。)
2.有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的方法。)
3.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
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些自己的兴趣,我独爱美习以为常。)
③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触龙说赵太后》(触龙进来后慢步走向太后,到了跟前请罪说:“老臣脚有病,已经丧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没能来谒见了,私下里原谅自己,可是怕太后玉体偶有些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后。”)
4.无所。(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①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我虽然不合于世俗,也颇能用写文章来安慰自己;我描写的各种事物象用水洗涤过一样,鲜明生动,又能概括各种形态,无论什么都逃不过我的笔端。)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什么取用,妇女没有谁受宠幸,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小啊!)
③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勾践灭吴》(吴国同越国,是世代互相仇视,互相攻伐的国家,三江环绕着两国的国土,两国的人民都没有迁移到别的地方去的。)
5.比及(可译为“等到……的时候”)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②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
八.被动句
1.见……于……:(可译为“被”。)
①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现在这条溪水却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呢?)
2.为……所……:(可译为“被”。)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如果不这样,你们这些人将都被刘邦俘虏!)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③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孔雀东南飞》
九.宾语前置
1.“唯……是……,(“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可译为“只”。)
①唯命是从。
2.……何……之有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夫晋何厌之有?《左传》(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③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十.假设
1.诚……则……:(可译为“如果……那么(就)……”。)
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如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②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否则:(可译为“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①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活着的人的莫大羞辱啊!)
3.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泰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②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而这些却正好与我相似,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4.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5.自非:(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十一.转折
1.然而:(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②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2.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①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将要变得全白,松动的牙齿将要脱落。)
十二.其他
1.得以:(可译为“能够”。)
①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所以,蓼洲周公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被赠予美好光明的谥号,荣耀于身死之后,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做座坟墓,把他们的姓名排列于大堤之上,四方人士经过此地没有不下拜而哭泣的,这实在是百世一遇的遭遇呀!)
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否则,使这五个人保全其头颈而老死于家中,那么虽然能活满其自然的寿数,但人们都能够役使他们,又怎能使豪杰一流人为之倾倒,在墓门前握腕痛惜,抒发其志士的悲感呢?)
2.俄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3.而况:(可译为“何况,况且”。)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
4.而已:(可译为“罢了”。)
①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勾践灭吴》(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③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我应当在伊水和颍水之畔置几顷田地,来度过我的晚年,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期望他们长大成人;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他们出嫁,我的心愿不过如此罢了!)
5.何乃:(可译为“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为什么这么短小!”)
6.既而:(可译为“随后,不久”。)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其后就以吴地人民暴乱报告朝廷,追究、处死五人: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也就是现在一起埋在墓中的人。)
7.既……且……:(可译为“又……又……”。)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贬黜我既因为用香蕙做佩带啊,又重给我加上采集芳芷的罪名。)
8.可得:(可译为“可以,可能。”)
①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9.可以:(可译为“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君子说:学习决不可以停止。)
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10.乃尔:居然如此,(可译为“竟然如此,这样”。)
何其相似乃尔。
11.且夫:(可译为“再说,而且”。)
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12.是故:(可译为“所以,因此。”)
①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勾践灭吴》(所以首战就使吴国在囿地吃了败仗,接着又使他们在没地受挫,在吴国国都的郊野又把吴军打得大败。)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龄长大还是少小,道理在那里,老师也就在那里。)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
13.是以:(可译为“所以,因此,因而。”)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也。《陈情表》(臣没有祖母抚养,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臣供养,不能安度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有此拳拳奉养之心,不愿放弃奉养的责任,远出做官。)
14.所谓:(可译为“所说的,所认为。”)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上战胜敌国。)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怎样加句号和逗号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
③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登泰山记》(中间山谷中的水绕过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祭十二郎文》(所说的天公啊,实在让人难以推测;神明啊,实在让人难以明白!这真是天理不可推究,寿命不可预卜啊!)
15.往往:(可译为“处处,到处;常常。”)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于是,我颇有感慨。古代的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常常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
②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脊轩志》(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庭院内外开了许多小门,隔墙垒得到处都是。)
③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
④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祭十二郎文》(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脚气病,时常发作的很厉害。”)
16.未尝:(可译为“从来没有,不曾”)
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我每次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总象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心里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③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哥中年时,去世在南方。当时我和你年纪还都小,跟随嫂嫂送哥哥的灵柩回河阳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离开过。)
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水总是象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17.谓……曰……:(可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明天一早,您千万不可不尽早来向项王当面赔罪!”)
②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于是范增起身离席,到帐外召来项羽的堂弟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下不了狠心。”)
③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
④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老婆婆常对我说:”那里,就是你母亲曾经站立过的地方。“)
18.谓之:(可译为“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①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山洞很幽深,走进去感到很寒凉。询问这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也没有走到尽头,人们称它为“后洞”,)
③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登泰山记》(东边的那道山谷,古时候把它叫作天门溪水,我们没有到达。)
④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也皆谓之天门云。《登泰山记》(这次经过中岭到山顶,也有象门户一样的山崖横立在路上,一般人都管它们叫天门。)
19.无何:(可译为“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①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山市》蒲松龄(不一会儿,看见数十所宫殿,绿瓦上高翘的屋檐,好象要腾飞起来的样子,才醒悟出这是山中蜃景。)
20.毋宁,无宁:(可译为“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①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让我先死,宁愿你比我先死。”)
21.无庸:(可译为“不用,无须。”)
①请姑无庸战。《勾践灭吴》(请大家还是暂且不要同吴国作战吧!)
22.无由:(可译为“不可能,无法,无从。”)
①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没有机会见面,心里不胜思念仰慕。)(不任:客套语)
23.相与:(可译为“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诸侯们很害怕,共同结盟来设法削弱秦国:他们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贵重的宝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纳普天下的才士,“合纵”结成同盟,相互联成一体。)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人们互相交往,转瞬间度过一生。)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我和客人们互相靠着在船中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
24.一切:(可译为“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①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大风停下来后,天又一片清朗,原先的一切没有了,只剩下孤危的城楼一座,直插云霄。)
25.所以:(可译为“……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靠它来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③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即使时代会不同,世事会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其基本点是一致的。)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6.以故:(可译为“所以。”)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唐代高僧慧褒开始在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后就葬在这里。由于这个缘故,以后就把这座山称作褒禅山。)
②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荆轲刺秦王》(当时秦王正处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仓卒惊惶失措,不知怎样来杀荆轲,仅仅用空手同荆轲对打。)
27.以……故:(可译为“因为……的缘故。”)
①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这些都是山水中的奇景,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辱了它们。)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信陵君窃符救赵》
28.以是:(可译为“因此。”)
①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五蠹》(由此说来古代让掉天子的职位,其实是丢掉了看门人的给养,还摆脱了奴隶般的劳役,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并不值得称赞。现在的县令,一旦自己死了,他的子孙接连几代都享受出门乘车的特殊待遇,所以人们都很看重这个官职。)
②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五蠹》(所以说徐偃王推行仁义之道而徐国被消灭了,子贡富有口才和智谋而鲁国还是丢掉了大片土地。由此看来,推行仁义之道、运用口才智谋,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办法。)
29.以……为……:(可译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①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
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认为天下所有的美景(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
③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然而,当初秦国凭借小小的国土和千辆兵车的国力,却迫令八州诸侯称臣,使原先位处同列的诸侯入秦朝拜,达一百多年之久。然后把天地四方当作家,把殽山和函谷关当作宫墙。谁料陈涉一人起来发难,秦朝的社稷就毁灭了,国君死在别人的手里,被天下人嘲笑,这是为什么呢?)
④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既然让自己的心志受形体来驱使,那又为什么还要伤感而独自悲哀呢?)
⑤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逍遥游》(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
30.以为:(可译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倘使放弃进攻郑国,让郑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季氏将伐颛臾》(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
③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当初,我与你都还年轻,认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与你在一起的,所以才离开你到京师谋食,为了求得微薄的俸禄。倘使早知如此,纵然是做王公宰相,我也不愿意一天离开你而去就职啊。)
④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把水引来用它作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水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而稍显冷清,可是一面饮酒一面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
31.以至于:(可译为“一直到;结果。”)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乐羊子妻》
32.因而:(可译为“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
①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林黛玉进贾府》
②夜间闻子清歌,因而问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33.于是:(可译为对……,然后就,或仍译为“于是”,相当于“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①将不可改于是矣。《勾践灭吴》(对这种势不两立的局面是无法改变的。)
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勾践灭吴》(然后就埋葬好战死的士兵的尸体,慰问负伤的士兵;对有丧事的人家,越王就亲自前去吊唁,有喜事的人家,又亲自前去庆贺;百姓有远出的,就亲自欢送,有还家的,就亲自迎接;凡是百姓所憎恶的事,就清除它,凡是百姓急需的事,就及时办好它。)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于是为长安君套马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于是,秦始皇完全废除前代君王治国的原则,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昧无知。又毁坏六国的名城,杀害六国的豪杰俊才,收集全国的兵器聚集到咸阳,销毁锋刃而铸成钟鼓,又制作十二个铜人,以削弱百姓的力量。)
⑤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34.……之谓:(可译为“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②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说的就是先生你这样的人。)
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正是说我呀。”)
35.至于:(可译为“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①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勾践灭吴(越国的地盘,南面到了句无,北面到了御儿,东面到了鄞,西面到了姑蔑,面积总共百里见方。)
②“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左师公说:“从现在往上数三世,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六国到了被灭亡的结局,是理所当然的。)
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起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过古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府。)

延伸阅读

高三语文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标点符号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三语文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标点符号》,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三语文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标点符号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教学内容
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标点符号

二.教学重、难点
考点说明:
1.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
2.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与点号的连用
3.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
4.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
考试频率最高的知识点有:
①问号的使用。
②引号与相关点号的位置关系。
③用句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显示语言的层次。

三.知识要点:
标点符号分点号和标号两类
点号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共七种)
标号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共九种)
其中,点号的核心功能是断句;标号的核心功能是标志。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要注意以下几点:
1.熟练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尤其应掌握冒号、引号、破折号的用法和表达作用。
2.掌握标号与点号的连用规则。
3.能够体会标点在文章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标点的活用)。
4.掌握标点符号的书写规范,作文时能正确运用。
方法:
1.读,看清断句的地方;
2.全句意识(语境意识)与语法意识并重。
标点符号复习指要:
1.顿号:表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停顿。一般为词、短语的并列,合起来做同一成分,句子间并列不能用顿号。顿号一般表并列,考试大多考查层次关系。
作者描写了飞瀑、祠庙、翠松、古松、洞天云海。
注意:
(1)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他三十六七岁
距这里二三里
这个小孩有四五岁
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
(2)太短的并列成份间(尤其是一约定俗成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可不用顿号。)
如:中小学生省市领导城乡交流工农兵调查研究
(3)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顿号不能和“和”“或”同用)
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4)较长的并列成份间可不用逗号而有逗号。
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
(5)并列作谓语、作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萝卜切得纤细,均匀。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生动。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6)并列成份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它点号。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8)并列的成分后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间使用逗号。
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9)同一层次的并列,前几个之间点顿号,后两个之间一般用“和”,顺序不能变。
如:A、B、C和D这里有桃树、梨树和杏树。
(10)互相包含的内容之间不能用顿号,也不能用逗号。
如:这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共三省五十六个县(市)。
2.逗号:表一句话中间的停顿,比顿号停顿稍长些。
(1)可以用在主谓之间,但一般有一定条件。
①主语较长的
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他击倒了。
②强调主语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③主语后有语气词
你啊,还是那个老样子。
④变式句(主谓倒装句)
怎么啦,你?
⑤谓语是主谓短语
自行车,我骑出去了。
(2)用在动词与宾语之间
主谓短语作宾语,前边可有逗号。
我曾想,蝴蝶会大概是云南所特有的自然环境的产物吧。
(3)用在句首状语后
眨眼间,他就把作业做完了。
(4)用在独立语后
据说,最美的城市应在山与湖之间。(注意:据说后面不能用冒号)
(5)用在部分关联词语后(成对出现的关联词,只能用在后一个关联词的后面,如:如果……那么……、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但是,我还有话要对你说。
(6)用在后置定语前
我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历过的。
(7)用介词“把”、“被”等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与谓语联系紧密,一般不用逗号。
这些谬论都已被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胜利驳得体无完肤了。
(8)有些并列的宾语既可以用逗号,也可以用顿号。
如: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广度、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敏捷性。
3.分号:表示并列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停顿,停顿比逗号要长。
在句中凡用逗号不能很清楚地表并列分句关系的地方就用分号。
他的神色,还是那么的安祥;他的举止,还是那么凝重。
侵略者的诺言,骗不了人;他们的武力,吓不倒人。
*分号在复句中使用时注意以下两点
(1)在分号与句号之间,分号与分号之间至少有一个逗号。
如:
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粗壮雄峻。
(2)如果是复句形式充当句子的宾语,而宾语前头又用了冒号,那么分句内部也可用分号。
如:
经验告诉我们: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种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4.冒号:用在提示语的后面或前面,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的点号。
下午,他拣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烛台,一杆台秤
他不爱学习,喜欢体育,人缘挺好;我知道的就这些。(总结上文时相当于破折号)
运用冒号时应注意:
(1)冒号一般管到句终,不能管到句终则不能用冒号。
记者在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冒号只管到作业到深夜)
(2)转述的不能用冒号。(人称发生变化)
老师说,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3)如果后文不是引用原话,人称又未发生变化,前文既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指出、说明、证明和认为,这些谓语后一般用逗号)
如:邓小平指出,(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用冒号就肯定有停顿)
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5)“某某说”、“某某想”后不是直接引用,不用冒号;放在所说话中间不能用冒号;放在所说话的后边用句号。
如:他说今天不回家了。“这个问题,”李明说,“让我好好考虑考虑。”“落后就要挨打。”邓小平告诫我们说。
(6)冒号还可表总结。
如:他不爱学习,喜欢体育,人缘挺好:我知道的就是这些。
(7)“如”之前不能用冒号。
5.破折号
一般用法:
(1)解释:说明前文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解释补充说明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2)话题转换、转折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3)表说话的中断和延长
“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
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表示说话中断)
(4)表意思递进(紧承)
团结——批评——团结
(5)表分项列举
根据研究对象不同,环境物理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环境声学;——环境光学;——环境热学;——环境电磁学;——环境空气动力学。
应注意的问题:
①破折号与括号的区别
较重要的内容用破折号,一般内容用括号;破折号表示的注释部分要连着正文念出来,括号表示注释的内容可不读出来。同时,破折号所解释的往往是句子中的某个词或词组,而括号则可以注释一个句子。
②破折号之前可以有点号,但破折号之后不能有点号。
③破折号与“就是”“有”等提示的词不能同时使用。
④破折号与冒号的区别:
1今天晚会上有如下节目:舞蹈、独唱……(表提示)
2我国的四大发明——为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表解释说明)
3“——”后的解释说明可去掉,而冒号后的则不可去掉。
6.感叹号
用于句末表强烈感情
注意:
(1)如果有成分倒置,感叹号用在句末
多美呀,秋天的北京!
(2)两个叹词连用,一般后一个用叹号,前一个用逗号。
啊,啊!又到春天了。
(3)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有时可用感叹号。
7.问号
表示一句问话说完之后的停顿的点号
注意:
(1)连续问句,每个问句末均用问号(承接较紧密的,中间可用逗号)
除了他能去,谁呢?你吗?你能去吗?
到底怎么办,(也可用?)去还是不去?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的出呢?
(2)选择问句,在句末用问号,句中用逗号
这是临比赛胆怯呢,还是身体不舒服?
对这样的青年,我们是应该支持他呢,还是应该指责他呢?
(3)主谓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谓语后用逗号。
安排工作了吗,这些新来的同志?
你就去吗,小栓的爹?
(4)有的句子虽使用了疑问词,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句,句末不用问号。
我们应该研究一下,这件事究竟应该怎么办。
他家住哪里,我不知道。
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是什么人。
(5)反问句连用必须都有问号。
8.括号:表示文中的注释部分的标号。
括号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
(1)句内括号指只注释或补充说明句子中一部分词语的括号
如:可以说,除了诗(因为诗是最难翻译的),雨果的重要作品(小说和剧本)大都有了中文译本。
注意:
①句内括号要紧贴被解释被补充的词语后
②括号内句末不用点号,问号、感叹号可保留。
我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样读法),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
③如果要在被解释被补充的词语后加点号,点号放在括号后。
(2)句外括号是指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括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篇》)
①句外括号要放在被注释被补充的句子末尾的点号后。
②在任何情况下,括号前后不能同时有点号。
9.引号:表文中引用等的标号。
(1)表直接引用,一般引号冒号都用:(引号内的内容必须忠实于原文)
毛泽东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转述大意时不用引号,冒号改成逗号。如:他说过,没有人的时候是一定要关门的)
(2)间接引用:引文已成为说话人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分两种情况。
①引文结束前不需停顿,那么其后不能有任何点号。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
②引文结束时刚好需要停顿,那么点号应在引号后。
黑格尔曾指出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其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这是很有见解的。
③引文末了是问号、感叹号的,无论直引、夹引均放在引号内。
我们的口号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他看她脸上泪浸浸的便说:“你哭了?”
高考实例:
1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
2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10.书名号:主要用业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以及戏曲、歌曲、图画、书法等作品的名字。
(1)书名号之间可用顿号,也可不用任何点号。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书名与篇名连用时,先写书名,后写篇名,中间用间隔号,然后加上书名号。如:《荀子劝学》。
11.对话中的标点
(1)老师说:“今天很冷,大家多穿些衣服。”
(2)“今天很冷,”老师说,“大家多穿些衣服。”
(3)“今天很冷,大家多穿些衣服。”老师说。
(4)老师抬起头,看了看大家,“今天很冷,大家多穿些衣服。”
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①叹号、问号不能用在句子成分之间,其语气停顿相当于句号。
如:我呀,还得再活上一阵子呀!
②省略号不能和“等”同用。
③书名号容易忽视。如:资本论不是很长吗?你不也要读吗?
④破折号与省略号的区别:
破折号表声音延长,省略号表说话断断续续。如:“我……不行……了,请……你……”
⑤省略号和破折号后一般不能再用点号。
⑥复指成分之间不能用逗号或顿号,如果用只能用破折号。
如: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⑦“如”字与其前的冒号不可同时使用。
⑧必用的标点符号:
1表复句层次的分号;
2表总结或引出的冒号;
3表讽刺否定与着重指出的引号
补充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理解点号的用法: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祝福》)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一是“绕”,即卫星绕月飞行;二是“落”,即探测装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B.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国产化商业核电站“秦山第二核电厂”的2号机组核反应堆首次临界试验获得成功,将于年内并网发电。
C.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D.《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确立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2004全国1)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
B.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C.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2004全国2)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有道理。”
B.网络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初露端倪。人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是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C.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
D.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2004天津)
4.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一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确是切身经验之谈。
B.“民主”这个外来词,最初音译为“德谟克拉西”,《新青年》戏称为“德先生”,以后又译为“惟民主义”、“民主主义”,最后“民主”一词才通行。
C.这首诗将两种相互对立的行为——“离别”与“相逢”,两种不同的情感——“伤心”与“庆幸”平列,展示爱情的美好与纯真,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
D.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2004重庆)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代无绳电话采用了数字技术,主要有泛欧数字无绳电话、个人便携式电话、个人接入通信系统……等,具有双向互呼和越区切换性能。
B.打陀螺讲求技巧,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
C.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妹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D.科学对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2004湖南)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茫茫宇宙到底有没有外星人,生命能不能合成,人果真由命运主宰?这一切都引起人们深深地思考。
B.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C.我们的肌肤每天受到各种侵害,阳光的辐射、空气的污染,都会使肌肤变得干燥、粗糙。您是否想过给自己的肌肤补充一些营养呢?
D.“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2004浙江)
7.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B.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C.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D.“守株待兔”的“株”是什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根也”,段玉裁在注释时则说得更明确:“今俗语云桩。”(2004江苏)
8.表中所列的四组标点,最适合下面这段话的一组是()
湖北省江陵县一同志来信反映①人情风正在污染人们的心灵②金钱的多少③表示着人情的轻重④礼品的贵贱⑤显示出关系的亲疏⑥
①②③ ④ ⑤ ⑥
A.:“。 , 。 , 。”
B.:, , 。 , 。
C.,。 , ; , 。
D.,, , ; , 。(2004辽宁)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1995全国)
10.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B.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C.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1994全国)
1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是这样。”智者拈须,转而又说:“又不是这样!”说毕智者出门,这人随后跟着。
B.有的同志认为,唐诗已登峰造极,不可超越;旧体诗没有什么搞头了。此言大可商讨。
C.这个家庭,书籍、衣服、杯、盘、碗、碟,都放得井井有条。
D.我要给爷爷讲《唐诗》,爷爷笑了:“你?笤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哩。”
(模拟练习1)
1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城市,像杭州那样有着温婉的湖水、清澈的溪涧、秀丽的山丘和忠贞的爱情故事,传遍千家万户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素贞和许仙、卖油郎独占花魁女……等等,仿佛陈年老酒,历久弥香。
B.贾小岩考上了清华大学,在数学系学习;徐小磊考上了天津财经大学,读会计专业;我当了餐厅服务员;我们都能开创自己的美好未来。
C.到底哪里是安徒生写作的地方?哪里是他父亲的皮鞋作坊?已经没法弄清了。
D.辗转而来的信笺,告知我你已被定罪,判刑(三年?五年?),我只感到欲哭无泪。
(模拟练习2)
13.下列各句中标点无误的一项是()
A.我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B.在震动全国的“三家村“大冤案中,惨遭迫害的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写作的《三家村札记》将同广大读者重新见面了。
C.“这场比赛太精彩了……唉,放像机怎么不工作了!”摄像师着急得拿起遥控器。
D.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极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现在却看不到这画廊了。(模拟练习3)
1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A.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崇高的教育目标对老师提出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老师是应当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呢,还是应当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B.历史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当社会急遽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着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
C.意大利资源贫乏,国内市场小,其经济总体上是加工、开放型,外贸依存度多年来一直在55%(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以上。
D.在阴山以北筑城障的事,《史记匈奴传》有如此的记载:太初四年“汉光禄使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模拟练习4)
1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B.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慧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现在天宇。
C.出版社在1997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D.今年春节,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1997全国)

【试题答案】
1.A2.C3.D4.D5.D6.C7.D8.C9.D10.C
11.B12.D13.D14.A15.A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汇总2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考120个文言实词汇总2》,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汇总2

31、过

信陵君过(经过)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拜访)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过(责备),仆从以为过(过分)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超过)几日便归。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过错)也。”

32、何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左右以为美,邹忌自以为不及徐公之美,则曰:“吾何(怎么)能及徐公也。”邹忌上朝,齐王问曰:“卿上朝何(什么)事?’忌具答,且谓齐王蔽深。齐王闻之,叹道:“何(为什么)者?寡人之蔽,何(多么)其甚也!

33、恨

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为焦母所拆,别时真乃“生人作死别,恨(愤恨)恨那可论”,此恨(遗憾)绵绵亦无所释.世人惜之也。

34、胡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泛指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为什么)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大臣皆不敢言。如此,国胡(什么)以富强?

35、患

古时有师徒二人,师授其徒捕虎之法。其徒学之,不几日便以为得法,自诩于人前。其师患(担心)其未得要领。一日,以其徒上山捕虎,令其以法试之,未得。归之,训曰:“人之患(毛病)在自诩,此或终为患(灾难)也。”

36、或

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迷惑)于嬉,嗜玩,或(有时)逃。愈惩其曰:“为学,贵在恒也。为学或(倘若)匪恒,则或(有的)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众人以为愈之功。后或(有人)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或(或者)未易量。

37、疾

蔡人有足疾(疾病),不能疾(快)走。家人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痛苦)苦。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嫉妒)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也。”

38、及

陈留为人善,才能非及(比得上)友人。一日,与友山中狩猎,见一兔,猛追之。殆及(赶上)之,忽见一蛇,兔脱,而为蛇所伤而不知所措,及(等到)友至,而毒已入心矣。陈留将死之时,曰:“此事及(牵连到)友,及(到)家不宜扬。愿及(趁)吾未去之时托孩于尔。清明及(与)中元,于吾墓焚纸而已。”言毕遂死。

39、即

庄公初即(登上)位,即(就)令人击邻国,众人以为不妥。公曰:“不然,即(就)患邻之兵至。”固出兵。兵既出,庄公悔,使人阻。大败,卒三万葬于南山。国人指其址,曰:“此即(就是)万人墓也。

40、既

苏轼于七月既望,与友乘舟游赤壁。既(不久)而,浪生船摇,友欲归之,轼曰:“既(既然)来之,则安之。”待波既(已经)平,友方安。

41、假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借助)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假的)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假期),州官不许,乃往。

42、间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鲁肃代职。途中见草屋八九间(量词),令卒查之。少间(一会儿),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从小路)行。小人间(间或)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挑拨)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参与)焉?瑜闻之,于行间(间隙)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隔离)隔。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43、见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后匈奴朝见(拜见)汉元帝,求和亲。元帝见(召见)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表被动)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通“现”)牛羊,忆与父母无见(见面)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叮咛,嘱我早还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之,亦为之落,以此见(知道)其美貌也。

44、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解剖)牛。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王见其技甚高,疑之,甩丁解(解释)其惑也。文惠君方解(理解)其理,色少解(缓解)。文惠君后以之治国,终解(免除)内忧外患。

45、就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就职)职。州官令人持刀就(靠近)之,迫曰:“不者,请就(受,接受)汤镬。”李密不为所动。遂不就(登)车。

46、举

陈涉亡,众豪杰举(推举)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攻取)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举起)玉玦促之。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尽,全都),且举(举出)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像样子)。

47、绝

晋人有美玉,邻人凯靓,屡盗而不得,为绝(断绝)邻人之念,晋人遂率妻子至桃源绝(与世隔绝)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绝(横渡),后至无人处,而闻妙声,目力所绝(尽),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直上穿过)云气,图南飞。妻子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48、堪

刘兰芝昼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满,曰:“不堪(胜任)吾儿妇。”令其子休之。其子与兰芝情真,以为堪(能够)与贤人比,而畏其母,亦无术,遣之。每至节气,心痛难堪(忍受)。

49、克

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战胜),威震天下。齐兵战后日益骄纵,未能克(约束)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能够)蒙其泽。

50、类

宋人刘某,形类(类似)橐驼者,树之茶类(种类),其法异。众人怪之,问其以。刘举类(事物)讲解之,众皆以为其义之深。

51、怜

陌上有丽人,可怜(可爱)体无比,而家无亲人怜(爱惜)之。逢战火,随众流浪,一路艰辛,众皆怜(怜悯)之。祸后归家,可怜(可惜)焦土一片。

52、弥

古时有一人,治学旷日弥(长久)久,烦之。一。外出,遇雨,久不止,仰弥(满,遍)天之云,心之弥(更加)烦,归家,方心安。

53、莫

日莫(同“暮”,晚)时分,有好友二人离于沧州,二人皆语友人曰莫(不要)相忘,其一人曰:“人当重义,不义之财莫(不)取。如此,莫(没有谁)能加害于尔也。”

54、明

滕子京请守巴陵郡,越明(第二年)年,政通人和,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拓人间之美景,郡之人皆以为明(贤明)也。一日出游,见江船灯火独明(明亮),闻湖上有筝声,听之有如仙乐。滕子京欲至观其由,遂亮起火把,行之甚远未至,然火不足以明(照明)也,遂罢。

55、内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内心)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之。李密常内(通“纳”,接纳)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里面),抒满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56、期

陈人母逝,遵乡人之规,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之亲皆来吊唁。后陈人外出,其妻与之约以一年为期(规定的时日)。期(一周年)年之后,妻未见其归,又数年,仍未见其归,悲而曰:“为何不见归?一年之期早逝,吾期(期望)归。莫非与佳期(约会)而忘归耶?”

57、奇

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余),甚奇(引以为奇)之,叹曰:“天下奇(奇异的)才多矣!

58、迁

白居易初入仕时,帝见之,以为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晋升)为翰林学士。白居易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常论及前朝迁(改变)灭之事。后因触怒皇帝,帝左迁(贬谪)其为江州司马。

59、请

外敌来犯,曹刿请(请求)见,曰:“吾虽山野之人,尚能效力,请(请让我)从将战。”帝许之。胜归,帝设宴,为其庆功。席间,有大臣知曹刿不善音,欲俾其出丑,请(希望某人做某事)其奏瑟以助兴。

60、穷

苏轼为杭州太守,见一人有才而穷(失意)厄,于路泣之,轼助之,并告其曰:“岂效阮籍穷(走投无路)途之哭?当穷(处境艰难)且益坚,不可无气节。”此人铭记于心。后至长江叹曰:“吾生须臾,长江无穷(尽),有生之年当如苏太守。”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汇总1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考120个文言实词汇总1》,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汇总1

1、爱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2、安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3、被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6、鄙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7、兵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8、病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9、察

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10、朝

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朝代)谋臣所景仰。

11、曾

愚公自曾(指自己相隔现代的亲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经)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层”)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12、乘

陶渊明手握《左传》,乘(登)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乘坐),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凭借)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冒着)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顺应)化以归尽。

13、诚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诚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诚(确实)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果真)如此。

14、除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除掉)其东屋之除〔台阶)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授予官职)其官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

15、辞

屈原德高,作《楚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其辞(文辞)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借口)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辞(推辞),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辞别)亲戚,见放楚之汨罗。

16、从

樊哙从(参加)军,从(跟随)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听从)良计,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由,自)来,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挨着)良坐。

17、殆

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危险),物件殆(接近)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大概)有神助,后重修之。

18、当

李斯为秦相,当(掌握)政。当(在)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把守)关隘,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判决)死。李斯念其功,以功当(相抵)泽,于其当(将)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任)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恰当)。吾定效力,不负君望!”

19、道

苏洵欲往京城,道(取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道路),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主张),以为六国用兵之道(策略)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谈论)此事:孰闻道(道理)多也?

20、得

临川人张奇游学得(获得)一书,乃安石所著。曰:“吾得(应该)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心得),以为安石所言得(得当)之。

21、度

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越过)之,至市方忆忘度(尺码),徘徊几度(次)欲反.度(考虑)之再三,则度(估计)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限度),责其不知以脚度(衡量)鞋之大小。后人度(创作)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法度),岂不谬哉?

22、非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没)有兵家之能而灭秦。少者非(反对)之,曰:此言非(错误)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23、复

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水复(重叠,繁复)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恢复)如初。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答复),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明日复(再)往。

24、负

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倚仗)强以城十五求之。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使承担)秦曲。赵王召相如负〔背着)和氏璧往之。相如临行曰:“必不负(辜负)赵。”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背弃)约,令从怀璧归赵。后人评曰: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失败)不易量。

25、盖

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遮盖),其叶如盖(伞)。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超过)世,又登之。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大概)古人遗之。

26、故

项伯与张良有故(交情),遇项王欲杀刘邦,故(所以)前往告良。良初见,问之:“公何故(原因)至此?”伯具言所闻。良听之,急以告。邦故(仍旧)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

27、顾

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拜访)孔明之庐。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明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回头看)之,后顾(还)反,再求之。如此再三,乃见。孔明因顾(关心)其家人,则曰:“顾(不过)吾念之,家人无以为托。”刘备令从安之,孔明方许。

28、固

齐据险地之固(坚固),敌攻,将欲战。齐将田忌固(坚决)止之。以敌将屡有建树,有自满之心,日益骄固(固执)。田忌故固(坚守)壁不战,方胜之。史论:齐固(本来)有胜之势,且田忌有谋略,岂不胜哉?

29、归

曹操进犯孙吴,而此时大小乔来归(女子出嫁),周瑜雄姿英,且吕蒙既归(回来),使江东之属归(归附)之,孙权兵强马壮,曰:“吾纳贤进士,必胜之。”

30、国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国都)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地方)。筑堤浚池,于国(国家)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国事),亦足尽心耳也矣。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十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知识梳理】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应特别注意: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过程与方法】
一词多义在古今汉语中普遍存在着,但在文言文的词语中显得更加突出和复杂,它既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可有比喻义和借假义之别,要熟练掌握120个常用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由于其语言流变的情况相当复杂,有词义的扩大和缩小,有词义的强化和弱化,有词义的转移和词情的改变,掌握起来有时也就更加困难。但是只要我们紧紧把握命题人重课本,重迁移的命题意图,绷紧不以今义释古词的这根弦。解决这些并不困难。常见文言实词的学习要有系统的观念,即建立实词的词义系统,并把握某个词义的运用环境,二要因文定义。一个词不管有多少种意义,当它一进入具体环境后,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理解。所以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是特别需要,特别实用,也十分有用。下面就对这个问题简单地列举些推导的方法。
推导总原则还是词不离句,具体有如下几种。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辶与走有关,解为到去。又如,甲兵顿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中的顿可以推断为钝义,因为古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况较多。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组词的方法有两种:
a.辐射式引申

/
节约节省
b.链条式引申
朝:朝见-朝拜-朝廷-朝代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
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例如:(06山东卷)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回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选自《史记橘林列传》)
[注]司,管理四徒的官县,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B.代立践南面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科兵,下圈刺秦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被)征召。
【答案】A【解析】匡,纠正,匡正。错误原因是先入为主,只知其一,不顾其二。考查文言实词重在考查古今异义,高考题设错的方式一般是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误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要准确解释实词词义,可根据汉语表意的特点,从字形来推知字义,利用文言句式整齐对称、讲究对仗互文的特点来推断,联系上下文语境推断,还可从留存到现在的成语中的一些古义来推知。
【能力训练】
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沛公不胜杯杓:禁住,能承受B.上下同欲者胜:取得胜利
C.何可胜道也者:尽D.真黄山绝胜处:优美的
E.数石之重,中人不胜:获胜
2.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君主
B.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开辟也:同避,躲避
C.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同避,躲避
D.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张开
3.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天理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同影
B.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同黜,被罢免
C.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讨伐,征伐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验应
4.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两项是
A.直前诟虏师失信B.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D.俄匀谢玄淮上信至
E.信造化之尤物也
5.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两项是
A.东郭先生将北适以干仕B.哭声直上干云霄
C.不从车乘,不操干戈D.亦不敢服垢弊以干名
E.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6.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两项是
A.一出门,裘马过世家B.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C.会贤士大夫少府赵禹过卫将军D.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E.求,无乃尔是过与
7.下列加点的词都属于偏义复词的一组是
①死生,昼夜事也②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③把酒临风,宠辱皆忘④昼夜勤作息
⑤成败之机在于今日⑥勤心养公姥
⑦悖乱不可以持国⑧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④⑥⑧D.②③⑤⑦
8.对下列句子中报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阙然久不报(报告),幸勿过。(《报任安书》)②庙成,还报(报告)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③无怨无德,不知所报(回复)。(《左传成公三年》)。④为善者天报(报答)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报复)之以祸。(《苟子宥坐》))⑤投我以木瓜,报(回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⑥报(判决罪人)而罪之。(《韩非子五蠹》)
A.②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
9.下列句子中对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宾馆)。(《廉颇蔺相如列传》)
B:宣子田于首山,舍(住一夜)于翳桑。(《左传.宣公二年》)
C.其辟君三舍(三十里)。(《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D.逝者如斯夫,不舍(放弃)昼夜,(《论语.子罕》)
10.下列句中的驰字,与例句中的驰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好驰马试剑。(《孟子膝文公上》)
A.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曹刿论战》)
B,名声驰于后世。(《韩诗外传》)
C.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诗》)
D遂疾进军,车驰卒奔。(《左传宣公十二年》)
11.下列句子中对逐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失其鹿,天下共逐(驱逐)之。(《汉书蒯通传》)
B.齐师败绩,逐(追击)之。(《左传成公二年》)
C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放逐)。(《史记,李斯列传》)
D.一兔走,百人逐(追赶)之,非以兔也。(《商君书定分》)
12.对下列句子中意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①意(估计)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②醉翁之意(心愿,意向)不在酒。(《醉翁亭记》)③然不自意(用心,费心)能先人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④久之,目似瞑,意(神情)暇甚。(《狼》)⑤方首,长胫,意(估计)似良。(《促织》)
A.①④B②③c③⑤D,②④
13.下列句子中的治与文景之治的治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②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狱中杂记》)③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治平篇》)④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⑤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战》)⑥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论语泰伯》)
A.①②④B③④⑤C①③⑥D②⑤⑥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古代双音节词(不是两个词)的一项是:
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B.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C.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指女子的配偶)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指男女成婚的事)。(《鸿门宴》)
C.皆祖屈原之从容(形容不慌不忙,镇定沉着)辞令。(《屈原列传》)
D.云鬓半偏新睡觉(入睡后醒来),衣冠不整下堂来。(《长恨歌》)
1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借助)于物也。(《劝学》)②胡公巡(巡察)部,令所部供张。(《海瑞传》)③寻蒙国恩,除(任命)臣洗马。(《陈情表》)④保(保护)民而王,莫之能御。(《齐桓晋文之事》)⑤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岳阳楼记》)⑥失期,当(应该)斩。(《陈涉世家》)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D.②④⑤⑥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B.子布、元表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C.若能以吴越之地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18.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B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C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D.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9-20题。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曾祖霸,元帝时为侍中。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遗矣。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始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免费,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思,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奄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奄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奄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信用命焉。郡多氏人,便习山谷,其大豪齐钟留者,为群氐所信向。奋乃率厉钟留等令要遮抄击,共为表里。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遵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后汉书孔奋列传》)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盈数月辄致丰积盈:满
B不以官屑礼之礼:礼节
C.奋谢之而已谢:拜谢
D。氍壅京师,除武都郡丞除:授官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八年,赐爵关内侯
B.孔君清廉仁贤
C.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
D.见有美德,爱之如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1-22题。
赫连达字朔周,盛乐人。性刚毅,有胆力。少从贺拔岳征讨有功,拜都将。及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军中大扰。赵贵建议迎大祖①,诸将犹豫未决。达曰:宇文夏州昔为左丞,明略过人,一时之杰。今日之事,非此公不济。赵将军议是也。达请轻骑告哀,仍迎之。诸将或欲南追贺拔胜,或云东告朝廷。达又曰:此皆远水不救近火,何足道哉?贵于是谋遂定,令达驰往。大祖见达恸哭,问故,达以实对。太祖遂以数百骑南赴平凉,引军向高平,令达率骑据弹筝峡。时百姓惶惧,奔散者多。有村民方扶老弱,驱畜牧,欲入山避难,军士争欲掠之。达曰:远近民黎,多受制于贼,今若值便掠缚,何谓伐罪吊民!不如因而抚之,以示义师之德。乃抚以恩信,民皆悦附,于是迭相晓语,咸复旧业。太祖闻而嘉之。悦平,加平东将军。太祖谓诸将曰:当清水公②遇祸之时,君等性命悬于贼手,虽欲来告,其路无从。杜朔周③冒万死之难,远来见及,遂得共尽忠节,同雪仇耻。虽藉众人之力,实赖杜子之功。劳而不酬,何以劝善!乃赐马二百匹。达固让,太祖弗许。
六官初建,授左遂伯。出为陇州刺史。保定初,迁大将军、夏州总管、三州五防诸军事。达虽非文吏,然性质直,遵奉法度,轻于鞭挞,而重慎死罪。性又廉俭,边境胡民或馈达以羊者,达欲招纳异类,报以缯帛。主司请用官物,达曰:羊入我厨,物出官库,是欺上也。命取私帛与之。识者嘉其仁恕焉。寻进爵乐川郡公。建德二年,进位柱国,薨。子迁嗣。(选自《周书赫连达列传》)
[注]①太祖:此指宇文泰,当时任夏州刺史。②清水公:即贺拔岳。③杜朔周:赫连达曾祖因避难改投杜氏。赫连氏,匈奴姓氏,东晋义熙三年勃勃自称大夏天王,改日赫连氏。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此公不济济:成功B.虽藉众人之力藉:凭借
C劳而不酬,何以劝善劝:劝解D.识者嘉其仁恕焉嘉:褒扬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少从贺拔岳征讨有功B.有村民方扶老弱,驱畜牧
C.君等性命悬于贼手D.性质直,遵奉法度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23-24题。
任延,字长孙。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会稽破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拾之。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白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都尉埽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拜武威大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累息。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
(《后汉书循吏列传》)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署议曹祭酒署:签署B.每致困乏致:招致
C.履正奉公履:实行、做D.皆令诣学受业诣:去、到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B.修书记,致医药
C.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D.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053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