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生物《DNA的结构和复制》知识点总结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生物《DNA的结构和复制》知识点总结”,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高一生物《DNA的结构和复制》知识点总结
二、DNA的结构和复制
1、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
2、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3、解旋: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于是部分双螺旋链解旋为二条平行双链,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
4、DNA的半保留复制: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
5、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
6、DNA的化学结构: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②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③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样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ATGC。④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
7、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
8、DNA的特性: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②多样性: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方式:4n(n为碱基对的数目)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9、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碱基含量计算中的应用:①在双链DNA分子中,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个分子碱基总量的50%。②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嘌呤之和与嘧啶之和的比值与其互补链中相应的比值互为倒数。③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的比值(A+T/G+C)与其在互补链中的比值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样的。
10、DNA的复制:
①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②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
③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④过程: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随的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长,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互相盘绕成螺旋结构,c、形成新的DNA分子。
⑤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⑥结果:一个DNA分子复制一次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⑦意义: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
⑧准确复制的原因:DNA之所以能够自我复制,一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模板;二是因为它的碱基互补配对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11、DNA复制的计算规律:每次复制的子代DNA中各有一条链是其上一代DNA分子中的,即有一半被保留。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形成2n个DNA,但含有最初母链的DNA分子有2个,可形成2ⅹ2n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最初脱氧核苷酸链的有2条。子代DNA和亲代DNA相同,假设x为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母链的数量,形成新的DNA所需要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为子代DNA中所求脱氧核苷酸总数2nx减去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最初母链的数量x。
7、核酸种类的判断:首先根据有T无U,来确定该核酸是不是DNA,又由于双链DNA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单链DNA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确定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

延伸阅读

高一生物DNA的复制教案1


第3节DNA的复制

课型:新授主备:同备:审批:
课标要求: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学习重点:
知识:了解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能力: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情感:1.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2.体会证明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的巧妙之处。
学习重点: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自学等级
学习难点: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课前预学:
1.DNA分子复制是指以_______为模板,以为原料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____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____。
3.过程:边解旋边进行复制。
①解旋:在____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②以解开的____为模板,按原则合成子链。
③每一条子链与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形成两个新DNA分子。
4.特点:半保留复制,即新合成的DNA分子中,保留了________。
5.条件: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
6.结果:一个DNA分子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7.基础:
①为复制提供精确模板。
②能保证复制准确进行。
8.意义:使遗传信息从传递给,保持了遗传信息的。
三.合作探究:
1.DNA分子的复制的基本过程。

2.关于碱基互补配对的相关特点。

四.我的疑问:

五.归纳总结:

六.自我检测:
1.假设将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并供给14N的原料,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含水量有15N的DNA精子所占的比例为()
A.0B.25%C.50%D.100%
2.某生物的双链DNA分子共含有碱基700对,其中一条链上(A+T):(C+G)=2.5,问该DNA分子复制两次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
A.300个B.400个C.750个C.600个
3.储存和复制遗传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A.核糖体B.染色体C.细胞核D.线粒体
4.下列有关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脱氧核苷酸
B.在复制过程中,复制和解旋是同时进行的
C.解旋后以一条母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
D.两条新的子链通过氢键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
5.DNA分子在细胞的自我复制发生在()
A.在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
B.在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
C.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D.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6.某DNA分子经过3次复制后,所得到的第4代DAN分子中,含有第1代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链的条数有()
A.1条B.2条C.4条D.8条
7.某DNA分子经过DNA解旋酶处理后,得到的产物是()
A.脱氧核苷酸长链B.DNA双链C.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D.无法确定
8.一个具有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双链DNA噬菌体侵染细菌,若引细菌破裂后释放出n个噬菌体,则具有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噬菌体占总数的()
A.1/2nB.1/nC.2/nD.1/2
9.将32P标记的DNA分子放在32P的培养基上培养,经过3次复制,在所形成的子代DNA中,含32P的DNA占总数是()
A.1/16 B.l/8 C.1/4 D.1/2
10.DNA分子的双链在复制时解旋,这时下述哪一对碱基从氢键连接处分开()
A.G与CB.A与CC.G与AD.G与T
11.DNA复制的基本条件是()
A.模板,原料,能量和酶B.模板,温度,能量和酶
C.模板,原料,温度和酶D.模板,原料,温度和能量
12.DNA分子是边________边复制的.首先在________的作用下将________键打断,把两条扭成________的双链解开,这就是________。经过复制,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________,以后随着细胞有丝分裂中________的分开,分配到________中去.子女像父母,就是由于父母把自己的________复制出一份传给子女的缘故.

CG13.左图为DNA的复制.请据图回答问题:
①TA(1)DNA的复制发生在______________期;
TA(2)②的过程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G(3)指出③中的子链________________;
AT
(4)过程必须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CG
TA(5)子代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
②TA
CG分子,由此说明DNA的复制具有________特点。
AT

CGCG
TATA
③TATA
CGCG
ATAT
ⅠⅡⅢⅣ
(6)将一个细胞的DNA用15N标记,放入14N的4种脱氧核苷酸培养基,连续分裂4次.问:含14N的细胞占总细胞数的________;含15N的DNA细胞占总细胞数的________.
(7)已知原来DNA中有100个碱基对,其中A=40个,则复制过程中将需要________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参加.

高一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期中复习知识点归纳


高一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期中复习知识点归纳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⑴症状红细胞由正常的圆饼状变成镰刀型,导致红细胞不能顺利通过毛细血管聚集在一起,红细胞破裂(溶血),造成贫血。

⑵病因基因中的碱基替换。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根本原因:控制血红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突变

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1、基因突变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

外因有: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

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

生物因素:如某些病毒

⑵自然突变(内因)

2、基因突变的特点

⑴普遍性⑵随机性⑶不定向性⑷低频性⑸多害少利性

3、基因突变的时间

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4.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进化的原始材料

三、基因重组

1、基因重组的概念

2、基因重组的类型

随机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交换重组(四分体时期)

3.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四分体时期)

4.基因重组的意义

四、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本质

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产生了新基因,也可以产生新基因型,出现了新的性状。

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不产生新基因,而是产生新的基因型,使不同性状重新组合。

发生时间及原因

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时,由于外界理化因素引起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中,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了自由组合;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条件

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有性生殖过程中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意义

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发生可能

突变频率低,但普遍存在。

有性生殖中非常普遍。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S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细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细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细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细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本题主要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结果及其分析。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点分析:
选D。①中DNA酶将S型细菌的DNA分解,转化因子不存在,R型细菌不能转化为S型细菌。②直接将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③在高温加热过程中,R型细菌被杀死,虽加入了转化因子——S型细菌的DNA,也不能生成S型细菌。④中R型细菌的DNA不能转化R型细菌。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只有②中含有有毒的S型细菌,导致小鼠死亡。
(1)上述实验中,小鼠体内只有一种肺炎双球菌的有哪些?
(2)若将上述实验中DNA酶改为RNA酶,实验结果如何?
提示:(1)①②。(2)①②组小鼠死亡。
S型细菌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细菌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产生一些具荚膜的细菌
B.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C.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D.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选A。只有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DNA才可以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表现出S型细菌的某些性状,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或多糖类物质,也不是DNA的完全水解产物。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下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________。
(2)如果让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图中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该实验中的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_________。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D.用含32P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3)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上清液中有放射性物质存在,这些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可能是____________。
(1)若要标记噬菌体,必须先标记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因为噬菌体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液直接培养噬菌体。
(2)若在上清液中放射性较高,说明用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若在沉淀物中放射性较高,则说明用32P标记的DNA。
(3)用32P标记噬菌体后,沉淀物中放射性较高。若上清液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物质,可能的原因是: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或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增殖后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
答案:(1)大肠杆菌(2)C
(3)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或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增殖后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
生物学发展史上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实验还有: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及分泌途径;验证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于水等。
如果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放射性元素的为()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3H
B.可在DNA中找到3H、15N、32P
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
选B。3H、15N既可标记在噬菌体的DNA分子上,又可标记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上,而32P只能标记在噬菌体的DNA分子上,35S只能标记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上。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其DNA进入细菌细胞,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都以细菌的成分为原料合成,所以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结构成分中,只能找到噬菌体的DNA分子上带的3H、15N和32P,完全没有35S。

1.下列对肺炎双球菌和T2噬菌体的相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可寄生在乳酸菌体内
B.T2噬菌体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由蛋白质构成
C.R型细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
D.S型细菌可使人和小鼠患肺炎死亡
选B。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其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S型细菌的菌落表面光滑,R型细菌的菌落表面粗糙,S型细菌可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
2.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选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法,两实验都没有突变和重组。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DNA分子的结构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DNA分子的结构

 一、DNA分子结构
1.DNA的元素组成和基本单位
元素组成:C、H、O、N、P
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由一个脱氧核糖、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组成.其中组成DNA的碱基有两类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因此形成的脱氧核苷酸也有四种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2.DNA分子的平面和立体结构
①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排列在外侧,碱基成对排列在内侧③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
3、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l)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的方式不变;两条链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
(2)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时排列顺序多种多样。
(3)特异性:每种DNA有别于其他DNA的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二、DNA复制的过程
1、复制的概念: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复制的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复制条件
①模板:DNA的两条链
②能量:ATP
③原料: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④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4、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5、DNA准确复制的原因:
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
提供精确的模板,
(2)、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
地进行。
6、DNA复制的意义
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7、意义:保证了亲子两代之间性状相象。
知识点拨:

知识拓展:
1、两条链之间的脱氧核苷酸数目相等→两条链之间的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数目对应相等。
2、碱基配对的关系是:A(或T)一定与T(或A)配对、G(或C)一定与C(或G)配对,这就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中,A与T之间形成2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3个氢键。
3、DNA分子彻底水解时得到的产物是脱氧核苷酸的基本组分,高中语文,即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

1.基本单位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脱氧核糖通过脱水缩合而成(右图)。由于构成DNA的含氮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因而脱氧核苷酸也有四种,它们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2.分子结构
DNA分子的立体结构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具体为:由两条DNA反向平行的DNA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A与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C与G通过三个氢键相连),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DNA链:由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3号碳原子与另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5号碳原子端的磷酸基团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磷酸二脂键,由磷酸二脂键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链。
⑵5端和3端:由于DNA链中的游离磷酸基团连接在5号碳原子上,称5端;另一端的的3号碳原子端称为3端。
⑶反向平行:指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总是一条链的5端与另一条链的3端相对,即一条链是3~5,另一条为5~~3。
⑷碱基配对原则: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配对时,A与T配对、C与G配对。双链DNA分子中,A=T,C=G(指数目),A%=T%,C%=G%,可据此得出:
①A+G=T+C:即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相等;
②A+C(G)=T+G(C):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的数目相等;
③A%+C%=T%+G%=A%+G%=T%+C%=50%: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含量之和相等,占碱基总数的50%;
④(A1+T1)/(C1+G1)=(A2+T2)/(C2+G2)=(A+T)/(C+G)=A/C=T/G:即双链DNA及其任一条链的(A+T)/(C+G)为一定值;
⑤(A1+C1)/(T1+G1)=(T2+G2)/(A2+C2)=1/[(A2+C2)/(T2+G2)]:DNA分子两条链中的(A+C)/(T+G)互为倒数;双链DNA分子的(A+C)/(T+G)=1。
根据以上推论,结合已知条件可方便的计算DNA分子中某种碱基的数量和含量。
3.结构特点
⑴稳定性: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使其结构相对稳定,一般不易改变。
⑵多样性:虽然构成DNA的碱基只有四种,但由于构成每个DNA分子的碱基对数、碱基种类及排列顺序多样,可形成多种多样的DNA分子。
⑶特异性:对一个具体的DNA分子而言,其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可使其携带特定的遗传信息,决定该DNA分子的特异性。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51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