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旷日持久的战争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历史选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旷日持久的战争
旷日持久的战争
战争的概况
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
两大军事同盟:同盟国、协约国
三条战线:东线、西线、南线
三个阶段:
1914;
1915——1916年;
1917——1918年
一、欧洲的三条战线和双方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1891年到1906年任德国参谋总长。他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其要旨在于取道比利时直取法国巴黎,速胜法国后挥师东进,打败俄国。
二、大战的第一阶段(1914)
1.西线:
马恩河战役
德----英法联军
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2、东线:
俄-----德、奥
东线形成对峙局面
3、战局:
“施里芬计划”破产,陷入持久阵地战
三、大战的第二阶段(1915-1916)
2、西线:1916(大战最关键的一年)
①凡尔登战役
德军意图:迫法退出战争
经过:出动飞机,飞艇、毒气弹
结果:德计划失败
影响:最具决定意义、转折点
②日德兰海战:
影响:英军仍掌制海权
③索姆河战役:投入兵力最多
3、旷日持久的阵地战的原因
在开战后的三年里,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从未超过十英里……防御性武器从战争一开始就优于进攻性武器,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在这深壕沟、铁丝网、巧布的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却完全无效。——《全球通史》
1914年,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着一次技术上的革命,过去几十年发明出来的各种武器——有枪栓的来福枪、机关枪、现代手榴弹等等——在战斗中提供了空前规模的火力并对西方各军事组织提出了无法解决的问题。现代武器使各部队对敌人的防守阵地都束手无策。
——《剑桥战争史》
原因:
装备因素:新武器大量使用,有利于大量杀伤进攻人员。
军队机动性差,后期保障能力低。
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

相关阅读

《旷日持久的战争》教学设计


《旷日持久的战争》教学设计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
2.认识新式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3.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争的原因。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马恩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2)理解: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战争残酷性及血腥性。
(3)运用: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残酷性的认识,汲取必要的教训。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战争初期各国的计划和战争进展和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一战陷入持久战和阵地战的原因。
(2)通过教材中一些抽象概念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历史阐释能力。
(3)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再现历史场景,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残酷性的认识,加强对热爱和平、避免战争的教育。
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二、凡尔登绞肉机
1.日德兰海战
2.凡尔登战役
三、索姆河地狱
教材知识结构及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战的重大战役
教学难点:战争的残酷及战略态势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实叙述、情景再现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盘。这是20世纪初德国首相皮洛夫的一番话。为了争夺日光下的地盘。空前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毁灭之神降临人间。交战双方展开了惨烈的战争。战火席卷亚、非、美等各大洲,在时间上长达四年之久。大战爆发不久,就从速决战转入了残酷的持久战和消耗战。

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投影:《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指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主要战线有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马恩河战役致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在第二阶段中,关键的1916年出现两次大型战役和一次海战,结果大战的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德国为了进行这场战争,早就做了周详的计划。它的军队是当时世界上组织最完善、装备最好的军队。还在1905年,德军的整个作战计划就已经由当时德军参谋总长施里芬拟订好了。叫做施里芬计划。施里芬设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德军将要在西线同英、法军队作战,在东线同俄国作战。为了避免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施里芬准备先把主力摆在西线,用闪电战的方式,在四周到六周内迫使法国投降。然后回师东线,攻打行动迟缓的俄国,在三四个月内征服俄国。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德国还在国内修建了一个完整的战略铁路网,战时可以利用它迅速调动军队。
战争第一阶段的战役主要在西线进行。马恩河战役是一战爆发后第一个重大战役。(播放视频:马恩河战役)战争开始后,德军主力按照战前拟定的施里芬计划,穿过比利时,插入法国北部省份,向巴黎迅速逼近。前锋部队距巴黎仅15千米,德国为一时的胜利所陶醉。参谋长小毛奇及其幕僚都以为胜利已成定局,因而不断从西线抽调军队,用以加强东线,抵御俄军,这就削弱了西线德军进攻力量。面对德军的大兵入境,法军总司令霞飞将军急忙调整战前的部署,逐渐改变了战场不利形势。9月5日,英法军队大举反攻,双方在马恩河展开大会战,双方投入兵力达150万,战斗十分激烈。德军由于抽调西线兵力等原因而被削弱,9月10日,被迫退踞埃纳河,双方形成对峙局面。9月11日,德军参谋总长小毛奇下令停止进攻,马恩河会战结束。这一会战时间很短,仅仅5天,但意义却十分重大。它使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破产,德军陷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同时又陷于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难境地,这也正是德国最害怕出现的局面。马恩河会战一结束,德军总参谋长就对德国皇帝呈述道: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由于英、法、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马恩河战役致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双方开始形成了对峙局面。
二、凡尔登绞肉机
1.日德兰海战
1915年到1916年期间,战争在海上也展开了。德国经常派出潜艇到公海上袭击协约国的商船和客轮。1915年5月,德国潜艇击沉卢西塔尼亚号客轮,致使1000余名乘客葬身海底,其中包括许多美国人。美国政府向德国提出了强烈抗议。1916年5月31日到6月1日,英国和德国的舰队在日德兰沿岸进行了大规模的海战,英国凭着它的海军优势取得了胜利。这以后,德国舰队再也不敢在海上进行较大的战役了。1917年4月6日,美国以德国潜艇袭击了美国的商船为理由,对德宣战。战争的形势越来越不利于同盟国了。
2.凡尔登战役
教师播放视频:凡尔登战役,介绍凡尔登战役的情况,并加以情景描述借此让学生感受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
战争进入了第二个年头,德国为摆脱被动局面,调动了25万兵力,在西线向法国要塞凡尔登发动了猛烈进攻。他们要执行代号为处决地的计划,歼灭法军主力,并且扬言要使法国把血流尽,向德国投降。1916年2月21日早晨,德军开始进攻,在12公里长的战线上,1000门大炮轰鸣,把1吨重的炮弹射向法军阵地,掷雷器、霰弹、喷火器各显神通,法军的战壕很快被摧毁,山头也被削平,伤亡无数。随后,6个德军步兵师一齐冲向法军防线,双方激战了两天,法军的主要防线被突破了,德军胜利在望。
可是,凡尔登即将失守的消息传到法军司令部的时候,总司令霞飞还在睡觉。本来无意死守的霞飞,到这时候才下令增派援军,任命贝当为司令官。贝当来到前线,见情势危急,坚决地说:我们的口号是:决不让敌人越过凡尔登!这以后的一个星期,运送军队和物资的汽车往来不断,把19万士兵和2500吨军火运到了前线。双方的力量接近了,法军的被动局面扭转了。德军几次进攻,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战斗空前残酷,双方伤亡人数达到70多万,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这年秋天,法军开始反攻,陆续收复了失地,德军已无力发动进攻。东部战线的俄军也发动进攻,击溃奥匈军队,歼灭了它的主力,这起了援救凡尔登的作用,迫使德军停止对凡尔登的进攻,奥匈军队也无力继续向意大利推进。
凡尔登战役打了整个1916年,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最多的战役之一。在一定的意义上,法尔肯海恩说得对:这次战役消耗了法国许多最勇敢和最优秀的战士法军伤亡46万人。但是德军也付出了差不多30万人的代价。人们从数字里就可以想象得到其中的残酷。
三、索姆河地狱
1、为什么1916年是关键一年?
2、为什么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
3、凡尔登战役对第一次世界的进程有何影响?为什么具有决定意义?
4、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影响。
播放一段视频,然后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索姆河战役的情况,并加以新式武器应用的情景描述借此让学生感受索姆河战役的血腥性。
凡尔登战役期间,为减轻凡尔登守军压力,英法联军从索姆河流域发起进攻。英军14个师和法军5个师分别沿索姆河两岸推进。法军进展顺利,而英军装备沉重,大多是新兵,成为德军机枪的靶子。索姆河战役中,英军曾在一天内伤亡6万人,其中2万阵亡。这是一战中一天内伤亡人数的最高纪录。英军第一次使用新式兵器坦克(共49辆坦克,实际参战仅18辆),配合步兵进攻,推进了45公里。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坦克对德军步兵产生了巨大心理作用,他们放弃阵地不战自退。
索姆河战役一直持续到11月份,双方损失士兵多达127万人,比凡尔登战役的人员损失和物资消耗更为巨大。索姆河进攻是战争中典型的、双方伤亡惨重的阵地战役。就兵力、兵器而言,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战役。英军投入交战的有54个师,法军32个师,德军67个师。英法联军伤亡79.4万人,仅推进5~12公里,仍未能突破敌防御。德军损失53.8万人,失去240平方公里阵地,但打破了英法联军的计划。索姆河战役证明:在正面一个狭窄地段上,以递进冲击突破阵地防御的理论和实践是行不通的。但这次战役以及西南方面军的进攻的胜利保障了战略主动权从德国转到协约国一方。索姆河进攻促使其他国家装备坦克并发展反坦克兵器。后来,英法军队在1917年康布雷战役中吸取了索姆河的教训。
1915~1916年是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西线的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但都没能置对方于死地。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仍牢牢控制着制海权。本阶段的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凡尔登战役消耗了法国许多最勇敢和最优秀的战士法军伤亡46万人。索姆河战役中,英军曾在一天内伤亡6万人,其中2万阵亡;这是一战中一天内伤亡人数的最高纪录。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这场世界大战具有空前的残酷性和血腥性。
如何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和血腥性?
思路:对战争的理解也许会因人而异,但是对战争带来的残酷性现实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带来的痛苦性回忆却是经历战争人每个人内心中都难以忘怀的。战争虽然远去,但战争留给人们的创伤却是永久的。深入领悟战争的巨大破坏力,加强对战争带来的残酷和血腥性的认识,领悟珍爱和平的重要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马恩河战役致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在第二阶段中,关键的1916年出现两次大型战役和一次海战,结果大战的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惨烈战争使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必将注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不会有真正战争胜利方的。但是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战争依然挥之不去,还在继续伤害着无辜的生命。这是不是值得我们反思。

2015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点旷日持久的战争与同盟国的瓦解复习学案


第二课旷日持久的战争与同盟国的瓦解

★基础过关

一.一战的爆发

1、爆发:

(1)年6月28日,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个月后,向宣战,“一战”爆发。

(2)一战中中国属于集团,态度与战前相比发生完全转变的是;日本属于集团,它参战的借口是根据履行英日同盟,这一同盟条约于年,日本当时是向(国)宣战的,但却出兵中国的。

2、一战的性质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

3、进程:一战主要地区在,战争由东、西、南三条战线。其中其决定性的战线是,在这条战线上,、对抗;东线由对抗、。

①第一阶段:1914年,由于等战役,使德的速战速决作战计划(即计划)破产,西线转入阵地战。

②第二阶段:1915年~1916年,德奥的进攻重点是线,1916年战争的重点是线,出现

战役、战役,海上战役是海战。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是战役;规模最大的是战役。这一阶段结果是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一方。

③第三阶段:1917年~1918年,这一阶段发生了两件加快战争进程的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这两件事情加速了大战的进程?

④大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影响

(1)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2)大战摧垮了、等帝国,帝国解体。赢得了战争但输掉了国力的、、三国。

(3)战争最重要的后果是,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4)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涨局面。如中国发生了运动,印度出现了运动。

(5)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壮大。请举例说明。

(6)使世界经济中心发生变化。传统的金融中心由原来的变为

(7)由于惨重后果,战后产生了和平主义思潮。最能反映的事件是的成立。

▲拓展延伸

1.正确理解“一战”中美国的“中立”政策

(1)原因:一是地理上的超然位置,远离战场,受影响不大;二是国内人民反战情绪(传统孤立主义政策);三是可以利用中立国的地位与交战国扩展贸易,大发战争横财。

(2)真实目的:一是利用中立地位向交战双方大量出售军火和军用物资,获得巨额利润(经济利益);二是利用中立地位坐收渔翁之利,使交战双方互相削弱而便于美国攫取世界霸权(政治利益)。

2.美国对德宣战的原因:

(1)战争爆发前,美德关系十分紧张。德国是美国在拉美扩张的主要竞争对手。

(2)战争爆发后,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贷款和有偿物资援助,经济联系加强。所以美国对德宣战是为保护贸易以及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

(3)直接原因:1916年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成为美国宣战的借口。

(4)俄国二月革命,出现要退出战争的迹象,这有可能造成协约国最后的失败。

总之,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这是其参战的根本原因。

3.美国参战的影响

(1)壮大了协约国的阵营。美国参战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如中国等国也纷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的绝对优势。

(2)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在1917年6月,美国派出几十艘军舰协助英国海军,进一步控制了德国海军的活动,美国海军参战是使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3)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4)有利于美国捞取战利品。一战结束后美国完全建立了他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它从负债累累一跃而为各国的债主”。

4.“一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欧洲政治的变化。大战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激励了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苏维埃政权日益成为欧洲政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世界格局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受到严重削弱;美国在战争中牟取暴利,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日本扩大了势力范围,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随着欧洲的没落和美日的兴起,欧洲的国际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

(3)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

(4)新国际体系的建立。战后列强对世界作出了重新瓜分,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列强在欧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出现。

5.“一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这次战争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发明不久的飞机受到重视,进入实用,军用飞机成为战场新型进攻性武器;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战场上有了越来越多的用途;德国等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战争对物资的旺盛需求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2)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战争中为保证战场的各种需要,各国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着手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分配政府订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

(3)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①战争爆发前,各交战国鼓吹民族主义,号召“保卫祖国”,但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长久的阴影,导致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②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引起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广泛传播。

伟大的抗日战争


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标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简述卢沟桥事变、西安事变、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认识正面战场的凇沪会战、太原会战与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与台儿庄大捷和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
3、了解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4、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总结出抗日战争取胜的原因及其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学习这段历史,学生要将自己置身于抗日战争这一特定背景中,搜集和研究大量抗日战争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抗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在交流中提升自己对抗战的认识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教师应注意创设一定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1、通过对抗日战争这一课的学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人类和平做贡献的理想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阐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教学难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并欣赏反映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图文音像资料,并在一定范围交流,对抗日战争有一个初步了解,增强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1、导入新课。
提示:展示图片:利用反映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典型的图片资料。如日军杀人比赛,发动细菌战争等图片,并让学生体会刚才看的图片当中最震撼你心灵的是哪一幅,并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并作答。
(由此导入这堂新课)
教师总结: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部中国近代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沾满了中国人鲜血和耻辱的历史。侵略者和掠夺者无一不在撞击古老国家脆弱的外壳。在这个过程当中,日本侵略者成了侵略中国的最凶狠的敌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制定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大陆政策。为此,在近代史上日本三番四次地侵略中国,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当中国的洋务运动办得刚有成效,日本侵略者就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这就是?(学生回答:甲午战争)。甲午一战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的国际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后来,当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刚刚开始在经济上有所作为时,日本又给其当头一棒,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就是抗日战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发生在70多年前的那一场民族战争。
2、教授新课。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板书)
在中国的近现代的历史上,日本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曾发动了众多的侵华行动。(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华史实一览表》)
问题1:日本为何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知识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①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蓄谋已久)。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②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③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问题2: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犯下了哪些罪行?
学生回答:细菌战(731部队)、奴化教育、经济掠夺、南京大屠杀……
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日本政府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否定历史,歪曲历史,篡改历史,这一行为大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这当中最令我们中国人感到愤慨的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展示录象资料《兵林史话——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对我已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长达6周的大规模屠杀。遇难同胞达30万以上。
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

接下去我们来看一组特殊的照片,一起感受照片传递给我们的声音……
以“无声的控诉”为主题,展示南京大屠杀组图。
(思路引领:让历史说话,以史为凭,以历史事实回击日本右翼势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以史为鉴:要努力提高综合国力;还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复活。)
正如义勇军进行曲中唱的那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华儿女是怎么做的?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板书)
解释概念:本课第二目标题中的“关”指的是什么地方?答:山海关
抗日救亡运动,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第一阶段的内容。它是“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国军民自发起来,维护国家主权,抵抗日本侵略的爱国行为。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它包括前方中国军民抗日和后方人民斗争两方面内容。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与提示阅读教材后完成下表:
爱国力量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共产党①九一八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②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东北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国民党爱国官兵①十九路军凇沪抗战迫使日军三易主帅;②长城抗战——安德馨全营山海关殉国;二十九军宋哲元部长城喜峰口失而复得;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③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
关内人民①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②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深入工厂农村.军队进行抗日宣传。
教师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及和平解决的意义:
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1)日本的侵华加剧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主张,并积极参与谈判。
(3)国民党内亲英美派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
(4)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随着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中华儿女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过程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板书)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板书)
材料一: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毛泽东(1935)
材料二: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在此安危绝续之交,唯赖举国一致,服从纪律,严守秩序。
——蒋介石(1937)
思考:毛泽东和蒋介石都看到了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对策?
引导学生依据课前预习思考、讨论、回答两个问题:团结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
问题1:抗日救亡运动为什么会发展成全民族抗战?
①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日本侵略的形势,使国民政府不得不抗日;
③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的努力。
问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
①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③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通电呼吁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新进攻。
④1937年,中共中央向蒋介石提交国共合作宣言。
⑤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实现了军事上的合作。
⑥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总结、适当评价学生回答)
资料卡片: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
教师总结:陕北洛川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实现抗日战争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教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4~45,归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史实。
2、国共联合抗日——共赴国难(板书)
(1)正面战场的抗战
出示正面战场抗战的图片,并简单解说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
显示中日军力的对比表,要让学生明确抗日战争是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状况下开始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以低劣的武器凭借着我们的血肉之躯来抵抗侵略者的入侵。
凇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成功地粉碎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太原会战:国共合作得最好的一次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的胜利,这就是(学生回答:平型关大捷)。
教学过程
徐州会战:1938年,为打通南北战场,日军决定进攻徐州,国民政府又组织了徐州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利,学生回答:“台儿庄大捷”。
(2)敌后战场的抗战
在国民政府正面抗击日军的同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一方面配合友军作战,另一方面则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
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晋察冀等十几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线。
并且在1940年下半年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显示相关的图片资料)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战争,不仅是保家卫国的军人,还有其他的各个阶层的人们也加入到了抗战的洪流中来了,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显示基层民众的抗战、华侨支援抗战的组图)
在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历了八年艰苦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板书)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重大进展,美国开始轰炸日本,苏联进入中国东北对日作战,日本很快败下阵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同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文件,标志着八年抗战终以日本的失败而结束。
展示图片:
日本天皇宣读无条件投降诏书。
9月2日“密苏里”号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现场,中国代表徐永昌上将签字。
1、胜利的原因(板书)
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呢?关于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我们来看看当时人是怎么看的。
抗战胜利后,重庆的一家报纸上登出一则谜语,“抗战胜利的原因”,打一个古代人物的名字。结果刊登出来的应征谜底有屈原、苏武、蒋干、毛遂等。
思考:
1、上述谜底分别是如何解释抗战胜利原因的?这些解释合理吗?能否全面概括抗战胜利的原因?
2、你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屈原: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强调美国对日本的打击;
苏武:苏联的武力——强调苏联最后参战的作用;
蒋干:强调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作用;
毛遂:强调共产党和毛泽东的作用
但所有这些,都没有能反映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是因为——(先集体讨论,后自由发言)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根本原因)
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重要因素)
③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2、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板书)
材料一、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
材料二、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丘吉尔。
材料三、在二战任何阶段,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直到抗战末期,日本陆军还有64%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
材料四、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伤亡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做总结:
国际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由抗战的特点让学生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国内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②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③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洗雪耻辱,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的硝烟早已过去六十多年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再体会战争的血腥和残酷。对于抗战,我们应该积极的心态去感悟,毕竟那场战争我们胜利了,我们今天的人们应该以胜利者的姿态去感悟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铭记国难,珍惜和平。最后让我们以图片的形式,迎着祈祷的歌生再一次回望抗战那段历史。
课堂小结设计:
推出背景音乐:童声合唱《祈祷》,屏幕上则以图片的形式分四幕回顾抗战的历程:那一段悲情历史、那一代可敬元勋、那一幕浴火重生、那一道无上荣光。
结束语:历史无言,精神不朽。许多年后,当我们再度回望这段历史,是为了记住先烈的热血,更是为了珍惜今天的和平。让我们乘上一辆以缅怀或记忆命名的列车,从容驶向和平的共同愿景。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一定要亲身体会才会印象深刻,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内容很多,如何择其要而展开、内容的深浅度需要进一步把握。实际教学中发现教学时间偏紧,难以在一堂课内完成,还应该对某些内容进行进一步简化。
在课堂结尾的安排上,通过那一段悲情历史、那一代可敬元勋、那一幕浴火重生、那一道无上荣光等四幕配合童声合唱《祈祷》的歌声以图片方式展出起到了良好的情感渲染效果。
当然,在走向成功的课堂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最后,请让我用屈原的两句诗歌来结束我的教学反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鸦片战争的影响”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分析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①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开创了侵略者在中国获得割地、赔款、开口通商的恶例,使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
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难点分析: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等。这些专有名词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在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

教材地位分析:
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推理的方法,从不同领域探究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剧变,得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quot;这一论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时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教学建议:
为便于学生理解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在讲授《天津条约》时,建议教师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把《天津条约》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1)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
(3)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二是再按照教学参考书的提示分别分析这些增加的内容有什么危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此外,还应该强调战争再起的原因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以激发学生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憎恶感。《北京条约》的讲授同《天津条约》。关于"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简单讲完两国趁火打劫的目的后,直接提问: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又得到了什么新的权利呢?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从中促使学生学会比较的能力,也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危害。

关于"中英《南京条约》"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讲完《南京条约》的签订后,指导学生看书,依次分析以下三个问题:《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所有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然后利用扩展资料,给出相关专有名词的定义。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

重点:(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2)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1)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原因。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条约签定情况,然后学生看书,分析《南京条约》内容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对前两个问题能够回答完整,但对后两个问题回答不完整。根据情况加以补充如下: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由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开口通商,损害了中国贸易主权,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不能自己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这两个《南京条约》的附件的内容,并加以简单概括,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危害。学生由于对《南京条约》的分析刚完成,所以对附件的分析较为简单。教师稍微做出补充即可。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阅读课本内容,分析下面的问题: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得到的新的权利呢有什么?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教师强调,在中美《望厦条约》中不仅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问题的规定比英国的条约更具体,更多的损害了中国主权。《望厦条约》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以加深认识。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第二,鸦片战争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第三,鸦片战争后政治、经济方面有何变化?由学生分析。题目较难,学生说不到之处,由教师视情况加以补充说明并简单介绍"半殖民地"和"半封建"这两个名词如下:
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第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原有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有两个:其一,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中,家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其二,使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样的社会还能说是封建社会吗?下面介绍两个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从这个概念出发,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个变化就是由鸦片战争开始的。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教师提出思考题:鸦片战争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鸦片战争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但对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理解有些困难。教师应加补充。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人民的革命任务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何变化?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最后教师小结。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407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