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的数量变化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的数量变化”,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数量的变化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种群增长曲线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
(3)数学模型:指数函数型。
(4)两种情形:①实验室条件下;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如资源、空间、天敌等的制约。
(2)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上下波动。
(3)意义:反映或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
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内因:
(1)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
(2)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外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J”型增长曲线与“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
1、曲线比较
2、列表比较
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
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K值的有无无有
曲线形成
的原因无种内斗争,
缺少天敌种内斗争加剧,
天敌数量增多

3、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因而有:“J”型曲线因环境阻力增大而成“S”型曲线。
4、K值变动的示意图及应用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
(3)应用:当环境中种群数量大于K/2值时,即可采取适当捕捞等手段合理利用,但捕捞后数量应为K/2值,因为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的总量。
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环境阴力对种群增长的出现在d点之后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
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J”型增长
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环境阻力出现在“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分叉点(c点)。c点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所以不能在该点对害虫进行防治;b点蝗虫的数量开始增加,但增长速率还很低,应该从该点开始对害虫进行防治。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有可能不适应当地的环境,所以不一定呈“J”型增长。
D
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或不同温度(或O2、CO2等)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或不同培养液(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试管编号ABC
管内
液体培养液/mL1010
无菌水/mL10
酵母液/mL0.10.10.1
温度条件28℃5℃28℃
2、假设:根据上述问题,大胆提出合理的假设。
3、设计实验(如右表)。
4、采用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
5、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时间/天123456…
数量/个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请设计):
(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IⅡⅢⅣ
培养液体积(mL)10510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特征以及种群的数量变化。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由于这时种群数量不多,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因此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S型增长,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有毒物质积累,最先开始下降。
BJAb88.COM


(2010全国1高考)3.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
A.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
B.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C.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生理过程中的数量变化趋势,涉及到新陈代谢与细胞分裂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如图曲线的走势为先增加后稳定,曲线有两个关键点:即起点(m,0)(m>0)和饱和点。符合这一曲线的为A选项;B项对应的曲线起点不正确,曲线的走势一直为增函数,不会出现饱和效应;C项对应的曲线就更不正确了,起点纵坐标等于终点,且大于0;D项曲线为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
A
(2010全国1高考)4.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B.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0
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D.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本题主要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说,某一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其基因频率也往往比较大。如果显性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隐性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的话,那么A基因的基因频率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就会逐渐降低至0,自然就有可能出现iA>ia、iA=ia和iA<ia的情形。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与重组、迁入与迁出和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
D
(2010浙江高考)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走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从图中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K值附近左右波动,所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逻辑斯蒂增长,所以答案是A
A
(2009安徽高考)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
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成“S”型增长,所以C正确。
C
(2009广东高考)50.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年份(年)1920192519301935194019451950
数量(百只)130200398990135012901190
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
A.1925年~1930年B.1930年~1935年
C.1940年~1945年D.1945年~1950年
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一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1925年~1930年为14,1940年~1945年与1945年~1950年均为负值。
B


1.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
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答案B
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答案D
3.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一般呈现出S型曲线的走势,在此增长趋势中
A.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无关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C.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制约D.同一种群的K值始终保持固定
答案C
4.(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一模)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C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C.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5.下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
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我们的捕捞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
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我们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K值
D.该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点在b点,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6年后开始的
答案D
6.(2010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右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问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A.t1—t3时间内甲、乙种群均呈“S”增长
B.t4—t5时间内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C.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D.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
7.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答案C
8.分析下图,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D时期
B.C~D段种群数量仍在增长
C.B时期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K/2左右
D.该种群数量在E点达到K值
答案C
9.人类正确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必须控制捕捞量,应把种群的个体数保持在环境负荷量的
A.1/4水平上B.1/3水平上
C.1/2水平上D.4/5水平上
答案C
10.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D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增长率与培养时间呈正相关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培养液浓度不能过高以避免酵母菌过度失水死亡
1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答案D
12.下列有关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调整期是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酶的时期
B.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只是在对数期产生的
C.调整期、对数期和稳定期共同构成了菌种的“S”型生长曲线
D.衰亡期是微生物与无机环境生存斗争最剧烈的阶段
答案B
13.(2010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一模)为了减小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图示是根据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绘出的曲线图,下列解释正确的是B
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构成了食物链
B.在II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C.在I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
D.在III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
14.(2010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凋考)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B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15.(2010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一模)右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①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②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上升
③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④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别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16.(2010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三高考模拟)图1为某经济林在一定时间内某种毛虫与灰喜鹊种群数量波动曲线。请回答:

(1)图1中的曲线表示灰喜鹊的数量波动,据图分析CE段数量上升的原因
是。
(2)如图1在一定时间内由于两者之间通过调节形式,使数量保持了动态平衡。
(3)在时间T点时,对该经济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结果第
三年虫害比原来更加严重,请利用生态学知识分析原因。
(4)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许多植物的发芽长叶时间提前。林业工作者跟踪记录了80年代到90年代该经济林中毛虫与灰喜鹊的繁殖情况。依据图2所示。在该时期内发
生的主要变化是,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答案:(每空2分,共12分)
(1)甲灰喜鹊数量(天敌)少
(2)负反馈
(3)毛虫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大量繁殖,同时灰喜鹊因食物短缺而减少,毛虫被捕食的量减少
(4)毛虫的繁殖期提前气温上升提前,树发芽长时间的提前
17.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下图为人口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理由是(2分)。
(2)由图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
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_
(3)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长过快,因此控制我国人
口的关键是控制人口的,我国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_____________。
(4)若此图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灭鼠方案
(2分)。参照该法,据所学知识,写出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
(2分)。
答案:(10分)(1)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2)大于人口容纳量
增加或(小于人口容纳量减少)
(3)出生率计划生育
(4)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从根本上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2分)
引入害虫天敌、引入害虫寄生物或致死病毒(其它答案合理也可得分)(2分)

扩展阅读

种群的数量变化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种群的数量变化”,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十一课时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学习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总结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阅读课本65-66页,思考:
根据细菌繁殖产生的后代数量,如何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结论:
以为横坐标,以____________为纵坐标,即可画出种群增长曲线。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一)阅读课本66页第3-5段,思考:
1、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曲线会呈现何种增长方式?
2、自然条件下,在何种情况下种群易出现这种增长方式?结论:
自然界中,理想条件下,如果以_______为横坐标,_________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型增长。
(二)“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回答:
在何种情况下会出现“J”型增长?其数学计算公式如何?模型假设: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t年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观察课本67页图4-6,思考:
1、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是否符合“J”型曲线,为什么?

2、什么是环境容纳量?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观察课本68页图4-7,思考:
种群的数量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哪些?结论:
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如、、_______、等,因此种群的数量总是在;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_________甚至。


〖例1〗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解析: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而保持相对稳定。可见种群增长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答案B

〖例2〗右图中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个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
A.乙.甲.丁B.甲.丙.乙C.丙.甲.乙D.丁.乙.丙
解析:在自然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对于小球藻来讲是可以无限制的增长,并且其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加的,其增长曲线属于“J”型曲线,所以符合丙图的曲线;鸡每天只能产一枚鸡蛋,在数量上增长的速率是不变的,所以应该属于甲图所示的曲线;竹子虽然是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中生长,也不可能是无限制的,这涉及到植物水分运输问题,其增长率是先增后减,为“S”型曲线,应该与乙图相似。
答案C


阿利氏规律
1.中心内容: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2.简析:动物的集群对物种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但是集群的程度又意味着种群密度的高低或拥挤程度。阿利首先注意到,随着种群密度过大,将对整个种群带来不利影响,如它将抑制种群的增长率,增大死亡率,他还发现,集群后的动物有时也能增加存活率,降低死亡率。下图概括了阿利氏规律:(A)表示种群小时存活率最高(对某些种群来说是这样的);(B)表示种群中等大小时最有利,过疏过密都有害。此规律可指导保护珍惜濒危动物。要保护这些珍稀动物或将其引种到其他适宜地区,就要保证其具有一定密度若数量过少或密度过低就可能导致保护或引种失败,此规律对于指导人类社会也是有意义的。如在城市化过程中,小规模的城市对人类的生存有利,规模过大,人口过分集中,密度过高等,就可产生有害因素。因此,城市人口也应该有一个最适规模。在某些种群增长中,种群小时存活率最高(A),另一些种群中,在种群中等大小时最有利(B)。

2012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群落的结构


第3、4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群落的演替

3、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其中互利共生体现了种间互助,其余三者为种间斗争。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①原因:阳光的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②意义: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植物分层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三、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一、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

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

,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

寄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

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

与大豆;噬菌体与

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

同,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

竞争越激烈牛与羊;农作物与

杂草;大草履虫与

小草履虫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

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

化羊和草;狼与兔;

青蛙与昆虫

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B.;C.;D.。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种间关系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情况。根据图形分析,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1)③②①④?

(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

(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②和④?

(5)狐死亡,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

二、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原先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缓慢较快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群落演替的特点

(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

(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下列选项中一般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地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本题考查演替的定义。解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A、B、D都是次生演替,而初生演替一般不能演替到森林阶段,并且需要很漫长的时间。

C

(2010福建高考)30Ⅱ.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人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_______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

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

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II:本题考查生态学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一题:

第1小题:图A中移入滨螺后,浒苔数量下降,因此应是被滨螺捕食。浒苔和角叉苔同为藻类,且图中浒苔数量下降后,角叉苔数量上升,因此二者为竞争关系。

第2小题:综合图A和图B可见,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浒苔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浒苔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因而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岸蟹数量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较多。

第3小题:最长的为: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第二题:

第1小题: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分析图C,凸出基质生态系统中海藻物种数多,因此需要优先保护的是凸出基质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第2小题: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水坑生态系统的海藻物种数多,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II:1、(1)被滨螺捕食竞争

(2)浒苔

B坑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岸蟹数量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较多

(3)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2、(1)凸出基质就地保护

(2)水坑

(2010海南高考)1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物种数量年数

植物类别14152540

草本2827263034

灌木0341219

乔木0001423

总计28303056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B

(2009全国卷Ⅱ)5.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属于捕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部位,不构成竞争关系;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培养瓶中的两种绿藻构成竞争关系。所以选D。

D

(2009海南高考)18.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初生演替B.生物入侵C.生物进化D.种间竟争

D

(2009辽宁、宁夏高考)32.(11分)

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身体,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理由是。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理由是。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KJ。

(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型,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最高传递效率为20%,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n/20%=5nKJ

(1)较强微小

(2)B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捕食5n

(2008全国卷Ⅰ)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图像的识别。是一道曲线题,主要以图像的形式考查种间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丙是某种鱼,鱼和浮游动物竞争藻类,同时鱼又捕食浮游动物,,该生态系统中最后只能剩下生产者

C

(2008海南高考)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废弃的甘蔗田发生了群落的演替有原来比较单一的甘蔗种植,被杂草代替,物种的丰富度增加了,结构复杂了。在该群落中动物和植物都是有分层现象的,如土壤中有蚯蚓,田中可能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动物。

C

(2008广东高考)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菟丝子吸收果树而不是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与龙眼、柑橘为寄生而不是竞争关系。

D

(2008天津高考)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C?

(2008广东理基)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D

1.下列属于群落层次的是

A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

B一个草原上全部的动植物

C一个被杂菌污染的培养皿上的全部生物

D一片白桦林

答案C

2.(2010江苏省南通、扬州、泰州三市高三二模)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BD

A.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呈S型增长

B.群落的稳定性与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

C.群落内的种间竞争比种内竞争剧烈

D.群落中垂直结构的形成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3.珠江三角洲地区引种养殖的巴西蜗牛跑出养殖池后,大肆吞噬菜地的蔬菜,并使原产本地的蜗牛几乎绝迹,以上事例分别描述了()

A.捕食和种内斗争B.竞争和寄生

C.捕食和竞争D.捕食和寄生

答案D

4.下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D)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①的营养级比种群②的营养级高

C.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

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5.下图表示几种生物种群个体数目的变化,①、②、③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种间斗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B.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C.种间互助、种间斗争、互利共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答案D

6.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这些现象中包括的生态因素有(B)

A、竞争和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

C、竞争和种内互助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7.下列因素中可导致松鼠种群内竞争加剧的是

A.环境温度升高B.捕食者数量增加

C.种群内疾病流行D.种群繁殖率提高

答案D

8.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发生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幅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共生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

答案B

9.从生态学角度看,表现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诗句是()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B

10.如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作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

A.甲、乙、丙B.乙、丙、甲

C.乙、甲、丙D.甲、丙、乙

答案A

11.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C.通常情况下,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答案C

12.(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一模)以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表达,不正确的是B

A.任何一个群落都是动态系统,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C.群落演替的动力来自群落内部,外因会引发演替进行

D.人类活动主要是改变自然界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3.一块玉米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则正确的叙述是

A.该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该地的动物群落没有分层现象

C.此时,该地的物种丰富度变大D.该地的植物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答案C

14.近年来我市有些地方出现严重的耕地撂荒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撂荒的耕地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群落演替。下面列举的情况中哪项不是未来群落演替的趋势?

A.营养级的数目增加

B.非生物的有机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减少

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

D.每年同化的太阳能增加

答案B

15.(2010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凋考)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初生演替过程

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6.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学的问题:

(1)研究人员将Sl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右图中A、B所示。

①Sl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l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右图。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右图的坐标中表示出来。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分析图回答问题。

①在点时,种群补充量最大;

在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②该图所示的原理在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

答案:(5分)每空1分

(l)①竞争

②见图

(2)①B;D

②可以根据种群的变化规律及环境最大负荷量,确定最适捕捞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17.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下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

(2)t2时期后,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每空1分,共8分)(1)B(2)不再增加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或其它合理答案)(3)增长

(4)K/2种群增长率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到破坏

2012届高考生物知识整合复习:种群和群落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届高考生物知识整合复习:种群和群落”,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个体、种群、群落间的形成关系
1.形成关系
个体―→具有年龄性别出生日期死亡日期

 种内关系
 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

 种间关系
群落―→具有群落的构成群落的演替
2.加深对群落的理解
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含了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命成分,即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分解者的生物集合不能称之为群落,如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在一个群落中,不论其大小均生活着许多种群,这些种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
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判断是否是一个群落,要把握三个要素:“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和“全部种群”,包括了该区域内所有的动物种群、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
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
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
解析: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不同的群落,种群组成不同,也就是物种数目即丰富度不同,A、B两项对。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变化即群落的演替,C项错误。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个体都不是机械地结合在一起,它们之间都要有一定的关系,如种内、种间的关系,象生态系统中要有营养关系等。
答案:C

2012届高考生物基因的表达专题复习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1、RNA的结构:

(1)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2)结构:一般是单链。

(3)种类:

①信使RNA(mRNA):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②转运RNA(tRNA):转运氨基酸,形似三叶草的叶。

③核糖体RNA(r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2、转录

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原料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模板DNA中的一条链

配对原则A─U、C─G、G─C、T─A

产物RNA

二、遗传信息的翻译

1、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2)场所:核糖体。

(3)运载工具:tRNA。

(4)碱基配对:A—U、U—A、C—G、G—C。

2、密码子:在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共有64种密码子,其中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另外三种为终止密码子。

3、反密码子:指tRNA上可以与mRNA上的碱基互补配对的3个碱基。共有61种。

一、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复制转录翻译

时间细胞分裂的间期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主要在细胞核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DNA的两条单链DNA的一条链mRNA

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20种氨基酸

条件都需要特定的酶和ATP

产物2个双链DNA一个单链RNA

(mRNA,tRNA,rRNA)多肽链(或蛋白质)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转录;转录后DNA

仍恢复原来的双链结构翻译结束后,mRNA

分解成单个核苷酸

碱基配对A—T,T—A,

G—C,C—GA—U,T—A,

G—C,C—GA—U,U—A,

C—G,G—C

遗传信息传递DNA→DNADNA→mRNAmRNA→蛋白质

意义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DNA复制和转录的共同点是

A.需要多种酶参与B.在细胞核内进行

C.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不需要ATP提供能量

DNA复制和转录的共同点是需要多种酶参与、在细胞核内进行、.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需要ATP提供能量。不同点有:①原料不同②酶不同③生成物不同④模板不同

ABC

二、基因表达中相关数量计算

1、DNA、mRNA上碱基数目与氨基酸数目之间的关系:

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是以DNA的两条链中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一条mRNA单链,因此,DNA中的碱基数目是mRNA中的碱基数目的两倍;在翻译时,mRNA每三个碱基决定一种氨基酸,其数目彼此间的关系一般可表示为:

综上可知,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1/3mRNA碱基数目=1/6碱基数目。

2、计算中“最多”和“最少”的分析

(1)翻译时,mRNA上的终止密码不决定氨基酸,因此准确地说,mRNA上的碱基数目比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的3倍还要多一些。

(2)基因或DNA上的碱基数目比对应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的6倍还要多一些。

(3)在回答有关问题时,应加上最多或最少等字。

如:mRNA上有n个碱基,转录产生它的基因中至少有2n个碱基,该mRNA指导合成的蛋白质最多有n/3个氨基酸。

一段原核生物的mRNA通过翻译可合成一条含有11个肽键的多肽则此mRNA分子至少含有碱基个数及合成这段多肽需要的tRNA个数,依次为()

A.3311B.3612C.1236D.1136

一条含有11个肽键的多肽,则含有12个氨基酸。mRNA中,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一个氨基酸至少由一种转运RNA来转运。因此,mRNA中含有36个碱基,12个tRNA。

B

(2010海南高考)12.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

B.DNA中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转录传递给mRNA的

C.DNA中的遗传信息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D.DNA病毒中没有R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遵循中心法则

D

(2010天津高考)2.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判断苏氨酸的密码子是

A.TGUB.UGAC.ACUD.UCU

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称作1个密码子。

据表,mRNA的密码子和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可推知mRNA的密码子最后的碱基为U;DNA的一条链为TG,另一条链为AC,若DNA转录时的模板链为TG链,则mRNA的密码子为ACU,若DNA转录时的模板链为AC链,则mRNA的密码子为UGU。

C

(2010江苏高考)34.(8分)铁蛋白是细胞内储存多余Fe3+的蛋白,铁蛋白合成的调节与游离的Fe3+、铁调节蛋白、铁应答元件等有关。铁应答元件是位于铁蛋白mRNA起始密码上游的特异性序列,能与铁调节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阻遏铁蛋白的合成。当Fe3+浓度高时,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而丧失与铁应答元件的结合能力,核糖体能与铁蛋白一端结合,沿移动,遇到起始密码后开始翻译(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甘氨酸的密码子是▲,铁蛋白基因中决定的模板链碱基序列为▲。

(2)浓度低时,铁调节蛋白与铁应答元件结合干扰了▲,从而抑制了翻译的起始;

浓度高时,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而丧失与铁应答元件的结合能力,铁蛋白能够翻译。这种调节机制既可以避免▲对细胞的毒性影响,又可以减少▲。

(3)若铁蛋白由n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的碱基数远大于3n,主要原因是▲。

(4)若要改造铁蛋白分子,将图中色氨酸变成亮氨酸(密码子为UUA、UUG、CUU、CUC、CUA、CUG),可以通过改变DNA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

本题考察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及同学们的识图能力以及从新情景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携带甘氨酸的tRNA的反密码子CCA可以判断甘氨酸的密码子为GGU,甘一色---天对应的密码子为------GGUGACUGG-------判断模板链碱基序列为------CCACTGACC------

(2)当Fe3+浓度较低时,铁调节蛋白与铁应答原件结合,使蛋白质的翻译缺少起始代码,从而阻止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遏制铁蛋白的合成,由于Fe3+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因此这种机制技能减少其毒性,又能在其含量较低时减少铁蛋白的合成从而减少细胞内物质和能源的消耗。

(3)mRNA并不是所有序列都参与蛋白质的翻译,有一部分是不具有遗传效应的。

(4)色氨酸密码子为UUG,对应模式链碱基序列为ACC,当第二个碱基C-A时,此序列对应的密码子变为UUG,恰为亮氨酸密码子。

(1)GGU,-----GGUGACUGG---------CCACTGACC---

(2)核糖体上的mRNA上的结合于移动Fe3+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3)mRNA两端存在不翻译的序列

(4)C—A

(2009广东高考)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B.每种tRNA只运转一种氨基酸

C.tRNA的反密码子携带了氨基酸序列的遗传信息

D.核糖体可在mRNA上移动

携带遗传信息的,是DNA。

ABD

(2009海南高考)有关真核细胞DNA复制和转录这两种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种过程都可在细胞核中发生B.两种过程都有酶参与反应

C.两种过程都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C.两种过程都以DNA为模板

C

(2009上海高考)某条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778,若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10,如考虑终止密码子,则编码该多肽的基因长度至少是

A.75对碱基B.78对碱基

C.90对碱基D.93对碱基

根据题中条件可知该多肽由30个氨基酸组成,则应为30个密码子再加上终止密码子应为31,编码多肽的基因碱基为31×6=186,93对碱基。

D

(2008上海高考)下列各细胞结构中,可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的有

①染色体②中心体③纺锤体④核糖体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在DNA与DNA或DNA与RNA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DNA分子的复制、转录,RNA的翻译、复制都要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B

(2008江苏高考)下图为原核细胞中转录、翻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表示4条多肽链正在合成

B.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即已开始

C.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

D.一个基因在短时间内可表达出多条多肽链

读图可知,有4条mRNA链,每条链上有多个核糖体,每个核糖体内合成一条肽链,因此有多条多肽链正在合成;原核生物没有核膜,转录和翻译是同时同地进行,所以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即已开始,真核生物的转录在细胞核,翻译则在细胞质中;图中所示为一个基因(一条模板链),表达出的则是多条多肽链。

BD。

(2008海南高考)下列关于蛋白质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噬菌体利用细菌的酶合成自身的蛋白质B、绿色植物可以合成自身所需的蛋白质

C、tRNA、mRNA、rRNA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D、肺炎双球菌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自身具有核糖体可以合成蛋白质。

D

1.在信使RNA分子结构中,相邻的碱基G与C之间是通过什么结构连接而成

A.3个氢键

B.—脱氧核糖—磷酸基—脱氧核糖—

C.—核糖—磷酸基—核糖—

D.—磷酸基—核糖—磷酸基—

2.下列对mRNA的描述,正确的是

A.mRNA可作为合成蛋白质的直接模板

B.mRNA上的每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

C.mRNA上有四种脱氧核苷酸、64种密码子、代表20种氨基酸

D.mRNA只有与核糖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3.下列关于细胞基因复制与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密码子可以编码多种氨基酸

B.基因的核苷酸顺序能翻译成多肽

C.基因中增加一个碱基对,只会改变肽链上的一个氨基酸

D.DNA分子经过复制后,子代DNA分子中(C+T)/(A+G)=1

4.下图为真核生物细胞核内转录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②与③在组成上相同的化学基团只有磷酸基,不同的基团只是五碳糖

B.①为启动上述过程必需的有机物,其名称RNA聚合酶,①移动的方向从右向左

C.上述过程还可发生在根尖细胞的线粒体中

D.转录完成后,④需通过两层生物膜才能与核糖体结合

5.已知某生物体内某种蛋白质分子是由8条肽链构成,在合成该蛋白质过程中产生了6.0×10-21g水。那么,指导该蛋白质合成的基因中至少有多少个脱氧核甘酸对(B)

A、1248B、624C、208D、416

6.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UAA、UGA、UAG为终止密码。某原核生物的—个信使RNA碱基排列顺序如下:A—U—U—C—G—A—U—G—A—C……(40个碱基)……C—U—G—U—A—G—A—U—C—U,此信使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肽键的个数为(B)

A.20个B.15个C.16个D.18个

7.把兔子的某信使RNA移入大肠杆菌细胞,大肠杆菌可合成兔子的血红蛋白。该实验说明:D

A.兔子和大肠杆菌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B.兔子的基因已被转移到大肠杆菌内

C.兔子的DNA可以指导大肠杆菌合成兔子的蛋白质

D.兔子与大肠杆菌密码子通用

8.(2010江苏省盐城市高三二模)下列有关基因表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A.线粒体内也能发生翻译过程

B.基因只有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才能控制性状

C.某人的肝细胞与神经细胞形态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细胞中mRNA的不同

D.若某基因的模板链及其转录成的信使RNA共有2000个碱基,且A︰T︰G︰C=2︰1︰3︰3,则含碱基U有200个

9.有人设想,在已知信使RNA翻译的起始位点处,用插入核糖核苷酸的方法(如下图所示),也能解决密码子中碱基数目的问题。你认为当插入几个核糖核苷酸时,对合成的蛋白质功能影响最小(C)

A.1个B.2个C.3个D.4个

10.(2010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二模)下图是某DNA双链的片段和由它控制合成的一段多肽链(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AUG),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A.该DNA片段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4个游离的碱基

B.转录的模板是乙链,其碱基序列可代表遗传信息

C.转录形成的mRNA片段中至少有18个核糖核苷酸、6个密码子

D.若箭头所指碱基对被替换,则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不会改变

11.如图代表人体胰岛细胞中发生的某一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该过程发生的场所不一定是细胞质基质

B.该过程合成的产物可能不是酶

C.该过程中不一定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转运每种氨基酸工具不一定有多种

12.转录和翻译是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的两个重要步骤,判断下列有关叙述(A)

①两者需要的原料不同②两者所需酶的种类相同③两者在同一场所中进行④两者碱基配对的方式相同

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B.只有两种说法正确

C.只有三种说法正确D.四种说法都正确

13.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BD

A.mRNA的碱基与作为模板的DNA单链的碱基是互补配对的,所以二者的碱基序列相同

B.不同的组织细胞中,基因转录成的mRNA是有差异的

C.编码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密码子有64个

D.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利于维持生物性状的稳定

14.下图是某DNA片段的碱基序列,该片段所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密码子:甲硫氨酸AUG,谷氨酸GAG,天冬氨酸GAU)。则该DNA片段(C)

A.含有两个游离态的磷酸,5种碱基

B.转录的模板是甲链,其中的碱基序列代表遗传信息

C.转录的mRNA片段中共有18个核糖核苷酸,6个密码子

D.箭头所指碱基对被替换,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会改变

15.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环节是(B)

A.翻译后加工B.转录起始C.转录后加工D.翻译起始

16.下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

(1)图2方框内所示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共有种。

(2)图1中以④为模板合成⑤物质的过程称为,进行的主要场所是,所需要的原料是。

(3)若该多肽合成到图1示UCU决定的氨基酸后就终止合成,则导致合成结束的终止密码是。

(4)若①所示的分子中有1000个碱基对,则由它所控制形成的信使RNA中含有的密码子个数和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种类最多不超过()

A.166和55B.166和20C.333和111D.333和20

(5)②所示的tRNA一端的三个碱基是UAC,则它运载的氨基酸是()

A.赖氨酸(GCA)B.丙氨酸(CGT)

C.甲硫氨酸(AUG)D.苏氨酸(UAC)

答案:(1)核糖核苷酸,4

(2)翻译,核糖体,氨基酸

(3)UAA

(4)(D)

(5)(C)

17.下图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过程。据图回答:

(1)比较图一与图二,所需要的条件除模板有所不同之外,和也不同。

(2)与图一中A链相比,C链特有的化学组成。

(3)图三所示的是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被命名为。图三中可在人体正常细胞内发生的过程有。(填序号)

(4)图四中Bt为控制晶体蛋白合成的基因,d过程对应于图三中过程(填序号)。活化的毒性物质应是一种分子。

答案:(1)酶原料(2)核糖和尿嘧啶

(3)中心法则①③⑤(4)③⑤多肽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453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