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英语新课程教法的思考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英语新课程教法的思考”,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采用功能、结构、话题、“任务型”活动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把“一言堂”转变为“多言堂”。
在热身部分中,教师要切忌一人说了算,而要运用小组竞赛、辩论赛、表演、“猜猜看”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想象力,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如NSEFCBook4,Unit1,这一单元的功能是描述一个人。在WarmingUp中,教师可以运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用英语描述班里的一个同学,其它组的学生猜被描述的是谁,如果猜对了,描述和猜中答案的同学所在组均可以拿一分。一堂课下来,会给学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带着问题以探索者的姿态投入该单元的学习,去获取新的信息,掌握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学生学习方法,精讲多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
一直以来,如何处理语言点,是一个让许多教师都头疼的问题。很多教师习惯把课文里所有的新单词、新短语的用法和语法知识,都一一给学生列在黑板上。久而久之,学生只会抄笔记,问老师,而不会查词典,翻资料;学生还误认为:课堂上多讲语法知识的英语老师才是好老师!然而,实践证明,这种教法是事倍而功半的。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索等主动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因而,在处理语言点这一问题上,教师应“精讲多练”,适当指导学生自己查字典,翻资料,并以查到的知识造句。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每天阅读一篇课外文章,把所遇到的新单词、词组和句型用同样的方法摘录在作业本上。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跳出传统应试教学的模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用”中学语法。
一提到英语语法,总会给人“繁、难、杂”和应试教育的印象。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限于教师讲,学生记或中英互译的“满堂灌”的授课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跳出传统应试教学的模式,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在发现,探索和运用中掌握语法结构,如NSEFCBook1,Unit2,Discoveringusefulstructures,这一部分主要学习如何把直接引语是请求和命令(即祈使句)转变为间接引语。教师可先呈现一些请求和命令,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做动作。最后学生在运用中归纳出如何把命令或请求转变为间接引语的语法结构,教师适当地给予纠正。这样只要让学生多开口,多运用、多活动,语法教学就会既不枯燥、乏味,又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m.JaB88.CoM/p>

扩展阅读

九年级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作为一线的教师,最重要、最关键的工作就是扎扎实实地做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结合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九年级化学新课程的六大理念、选择教学内容的三个主要的新视角进行剖析,提出新课程中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构想,结合化学新课标、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课程资源系统设计课堂教学,从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对教学设计的要素作比较综合的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要求九年级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为重点。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九年级化学新课程,其内容的选择摆脱了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精心选择了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素材为教材内容,更加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重视科学探究,注重在社会背景中认识化学物质。结合自己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依据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构想和设计要素,根据九年级化学新教材的新视角。本人认为新课程教学设计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学设计要讲究自主性。要理清教材的脉络,要凸显自己的风格,同时也要采纳别人的建议。

2、过程设计要讲究流畅性。要理顺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顺序,删除教学过程中的琐碎提问,要提炼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

3、实验安排要讲究简约。由于现在的化学实验提倡绿色环保和微型,所以一次实验的多次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两种实验形式——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应尽可能地融合。

4、亮点的预设要讲究适度性。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亮点,亮点过多时要忍痛割爱。

5、双边活动要讲究主体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既要有思考的价值,又不能太玄,要符合学生思考的逻辑。

因此,新理念、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要。本人愿在为推动九年级化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思考,真正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融入。

七年级生物新课程活动与实践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七年级生物新课程活动与实践》,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活动与实践
(案例设计)

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七章/第三节,《艾滋病的发生于流行》
教学目标:
1、阐明艾滋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2、艾滋病对人体的危害。
3、尝试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
1、了解艾滋病的病因是难点。
2、识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方法是重点。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同学们听说过艾滋病吗?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人被感染艾滋病?我国是否有艾滋病感染者?
(请同学们观看文中的“身边事”,找出答案。)
生:------
2、师:(讲解)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以来,到2001年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超过60万人。国内专家通过科学分析确认,我国正处于艾滋病传播的十字路口。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预防艾滋病日。那么,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有什么危害?艾滋病病毒是怎样传播的?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预防艾滋病病毒对人体的感染呢?
师:请同学们带着以上几种问题去搜集相关的资料。
二、活动一:
名称:你查我找
目的:(1)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及整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们小组和合作的意识。
方法:小组合作、集体探究、共同整理
过程:
1、全班同学自愿结合成若干小组,每组推荐出组长。
2、确定调查内容(每小组可以人选其中的两三个话题)如艾滋病的发病原因、传染途径、发病过程及症状、易感人群、对人类的危害、怎样预防艾滋病等。
3、确定调查的途径。各小组分别到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报纸、杂志、科普方面的书籍。可以从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体上收集资料,也可以从互联网上查询相关资料,还可以到学校的医务室,附近的防疫站或医院访问医务人员,从中获得有关的艾滋病的资料。
4、各小组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将结果填入下表。(有不明白的,可以参考课后的“知识链”和“实际用”来找出正确答案。)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生存场所艾滋病病毒的传染途径艾滋病的主要症状预防艾滋病的措施
活动二、
名称:你说我谈
目的;1、加深学生们对艾滋病的认识。
2、树立学生的防范意识,建立预防艾滋病活动小组。
3、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锻炼学生的总结与表达的能力。
方法:小组合作、集体交流、教师点评
过程:
1、交流各组调查结果,总结预防艾滋病的措施。
2、各小组出一个代表汇报你们组所调查到的预防艾滋病的具体措施。
3、教师相应点评,穿插讲解。
4、有学生总结预防艾滋病的措施。
5、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对待艾滋病患者?
6、有各小组的代表组织材料自己回答。
7、教师适时点评,指导。
8、师生共同总结:一个健康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对待艾滋病患者呢?
活动三、
名称:动动脑筋,考考你
目的:1、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2、提高学生大脑的思维的灵活性。
方法:自由发挥、自由畅谈
过程:
1、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思考。
2、请学生回答出这个血液筛选HIV抗体对于需要血制品的患者有什么好处。
3、请其他小组的成员给与评论。
活动四、
名称:试试看
目的:1、锻炼学生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
2、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方法:独立整理
过程:
1、每人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资料与图片资料整理到一张大白纸上。
2、把带有信息资料的大白纸贴到展览板上。
3、在学校内公开展览三日。
4、三日后再取回。
活动五、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作最后简明确切的总结。
板书设计:

艾滋病的发生于流行

艾滋病病毒的存在场所艾滋病病毒的传染途径艾滋病病毒的主要症状预防艾滋病的措施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材教法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材教法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100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应让学生重点掌握。其中要着重了解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以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恶果。
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禁海政策”,既有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也是夜郎自大、愚昧保守使然;既有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和自己的统治、抵御西方侵略的一面,更有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中国学习、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的严重恶果。这一政策及其实施有一定的复杂性。如何把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讲透彻、说明白,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在“夜郎自大的心态”一目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夜郎自大心态产生的原因。清朝统治者之所以故步自封、夜郎自大,除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的商品就可以自给自足之外,历史上中国一直是周围一些国家臣属或朝贡的对象,统治者习惯了以“天朝大国”自居。另外,康乾盛世也的确繁盛一时。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致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法《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在该书《中国》条目中,盛赞“中国民族,其历史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在国内,上上下下更是都为盛世所陶醉,没有注意到正是在同一个时间,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英国却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飞速发展。
二是夜郎自大的表现。教材在这方面写得很充分,教师不用补充材料,让学生阅读即可。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辅助栏中的“读一读”和“小资料”,并结合阅读课文,完成“说一说”和“想一想”两个问题。
2.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一目中,教师要注意讲以下3个问题:
一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明朝中叶以后,实行闭关政策是为了防止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清朝初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为了隔绝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乾隆时期限定广州一处海港通商,是担心外国人与沿海人民接触“滋扰生事”,威胁其统治。可见,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直接原因是为了防范自卫,防范倭寇,防范明末抗清武装,防范西方殖民者。而其深层的原因,则是由于上述夜郎自大的心理。
二是闭关锁国的大致过程。教师可以补充材料讲述这个问题。清朝初年实行严厉的海禁,将沿海居民内迁50里,是为了断绝东南沿海对郑成功等抗清武装的联系和物资供应。康熙统一台湾后,清政府重开海外贸易,并在广东澳门、福建漳州、浙江宁波、江南云台山(今江苏连云港)4处设立海关,允许外商来华贸易。乾隆时期,又关闭了其他海港,限定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并只能通过“广州十三行”统一进行商品贸易。
三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教材中的3个子目之间,有一种因承关系,即夜郎自大的心态导致闭关锁国的政策,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开始落后。所以,在讲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时,教师可以结合第3个子目的前半段说明:清朝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却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它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倒退;使中国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技术的交流,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
教师可以引述马克思和邓小平的话,让学生意识到闭关锁国政策所造成的恶果。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邓小平指出:“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3.在“中国开始落后”这个子目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清楚“落后”这个概念。说中国开始落后,不是说清朝自身的实力在倒退,实际上,直到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仍占世界第一位。但是相对于西方而言,发展速度越来越慢,被西方追上并拉开了距离,而且这一距离越来越大,这就注定了要在近代被动挨打的命运。
问题提示
1.说一说: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为什么会在明朝官员中引起轩然大波?这反映了明朝官员的一种什么心态。
提示: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之所以会在明朝官员中引起轩然大波,是因为在这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地图中,人们看到了与以往想像的完全不同的景象。几千年来,历代统治者都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但在这幅地图中,尽管利玛窦尽量使中国位于图的中央,以顺应中国传统的观念。但明朝官员依然认为:《坤舆万国全图》把中国画得“居稍偏西而近于北”,并不完全处于地球的中心位置;另外,从图上看来,中国显得不够大,难道中国就这么小吗?所以在他们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并认为这全是“邪说惑众”。这反映了明朝官员不能睁眼看世界,沉迷于虚幻的“天朝上国”之中,反映了这些官员妄自尊大、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心态。
2.想一想:清政府重视什么,不重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在迎接马戛尔尼使团的过程中,清朝政府始终关注的是觐见的礼节问题。从使团在大沽上岸开始,就一直在应以什么样的仪式——是三跪九叩,还是单腿下跪觐见乾隆皇帝争执不休。而对使团携带的给中国皇帝大量珍贵的礼物,诸如天体运行仪、天文望远镜、地球仪、计时器、榴弹炮、毛瑟枪和连珠枪,一艘当时英国最先进、装备有110门重炮的军舰模型当时代表最先进的科技产品以及各种工艺品、反映欧洲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的绘画等毫无兴趣。马戛尔尼曾邀请清朝名将福康安检阅英国使团的卫队演习欧洲新式的器操法,不料福康安回答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这说明了清朝统治者的无知狂傲和自我封闭。
3.读一读:“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以上是明朝某些官员对海禁闭关政策的看法,试着翻译这段话,并想一想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什么会事与愿违?
提示:一寸木板也不许下海,但各种大型的船只来到中国,多得甚至遮蔽了江面;任何货物不许输往外国,但各种珍宝经常从中国满载而去。由这段资料来看,明朝的海禁闭关政策并没有能够有效地实行。海禁闭关能实行于一时,能实行于一地,但中国的海疆如此辽阔,国内外都有一些人受利益的驱使,甘冒各种风险,利用一切机会,通过贸易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这便是这一政策的实施会事与愿违的原因所在。
4.想一想:明清两朝的官员们对待西方的科学技术,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提示:明清两朝的官员有的妄自尊大、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有的实事求是、直面现实、尊重事实,因而对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少数人如明末徐光启不仅虚心向传教士学习,还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赶超西方的主张;而更多的人如清朝的杨光先却对西方科学技术采取深闭固拒的态度,主张“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
5.温故知新:清政府为什么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提示:清政府之所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同时期有各自不同的具体原因。清朝初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为了隔绝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乾隆时期限定广州一处海港通商,是担心外国人与沿海人民接触“滋扰生事”,威胁其统治。可见,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直接原因是为了防范自卫,防范明末抗清武装,防范西方殖民者。而其深层的原因,则是由于妄自尊大、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心态。
清朝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却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它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倒退;使中国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技术的交流,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
6.问题探究: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危害对我们今天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科技文化交流有什么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回答。我们倾向于应该让学生懂得:妄自尊大、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是一种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虚幻的梦境,它并不能解决问题,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只有正视自己的问题,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加强对外科技文化交流,大胆地学习别国或他人的长处,才是发展、强大自己并摆脱他人奴役的惟一出路。
图画说明
《盛世滋生图》
《盛世滋生图》为清朝画家徐扬绘。徐扬字云亭,江苏苏州人。工绘事,擅长人物、花鸟草虫,画梅既苍劲又秀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南巡至苏州,进画,得以供奉内廷。受艾启蒙、贺清泰影响,写实功力益深。作品有《乾隆南巡图》(共12卷)、《盛世滋生图》、《京师生春诗意图》、《王羲之写经换鹅图》等。《盛世滋生图》绘于乾隆二十四年。
《盛世滋生图》也称《姑苏繁华图》。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纸本设色。描绘了苏州当时繁华的景象:从苏州城西灵岩山起,由山下的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等等,再人姑苏城。再自葑盘、胥门、出阊门外,转人山塘街,至虎丘而止。整个画面包括太湖至虎丘近百里的风光山色、地理民俗、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建筑园林等极为丰富的内容,重点描绘了一村、一镇、一城、一街的景况。妙笔丹青,展现出“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繁华市井景象。其中有商店和作坊194家(有的文章说有230多家),主要分布在木渎镇、胥门、道前街、阊门、山塘街和虎丘山麓一带。其中木渎镇29家,胥门45家,道前街一带38家,阊门45家,山塘街至虎丘山麓35家,黄鹂坊桥2家。分别属于50多个行业,其中绸布、饭店、酒店最多,分别为18户。其次是粮食店,有12户。钱庄为8户。细席、药店、金银珠宝饰品店各为6户。1至2户的行业最多,有33个,占总数的55%。全图构思巧妙,疏密有致,重点突出,笔墨精道,气势宏大。虽不免有粉饰之处,但与历史文献相印,不失其实,故不愧为一件写实的杰作,是研究“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是形象的历史教科书。《盛世滋生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坤舆万国全图》
见第22课参考资料《坤舆万国全图》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
这是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接见英国全权大使马戛尔尼率领的使团的情形。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以庆贺乾隆皇帝83岁寿辰为名,任命前驻俄公使、孟加拉总督马戛尔尼为全权大使,带着英王的信函和国书,率领由科学家、作家、医官及卫队等90人组成使团,携带天文仪器、车船模型、纺织用品和图画等600箱礼品,乘船自朴次茅斯港启程出使中国。英国希望与中国平等通商和互派使节,并表示中国如愿派大使到伦敦去,英国政府必以最优之礼款待之。乔治三世在写给乾隆皇帝的信中,还曾表白他的心愿,说“他志在研究世界各地的出产,向落后地方交流技术及生活福利的知识,增进整个人类世界的知识水平”。乔治三世写道:“对于一切具有古老文明国家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陛下更是注意探询研究以资借鉴。贵国广土众民在皇帝陛下统治下,国家兴盛,为周围各国所景仰。英国现在正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因此英王陛下认为现在适逢其时,来谋求中英两大文明帝国之间的友好往来。”英国政府训令使团向清政府提出“改善”贸易条件、互换常驻使节等要求;事先并通过东印度公司,通知两广总督,要求清帝准予使团直接进京觐见。
乾隆皇帝对英使首次来华颇为重视,并准其所请,指派大员在天津迎接。马戛尔尼一行抵达大沽后,即由接待大员陪同经北京前往热河(今河北承德)行宫。关于觐见礼节,马戛尔尼拒绝按中国传统行跪拜礼。经过反复争执,依然相持不下,最后,乾隆皇帝在接见之前下了一道圣旨,说是英吉利人远道而来且“不谙礼节”,故“开恩”减免其叩拜大礼。
9月14日,马戛尔尼在热河避暑山庄万树园觐见乾隆帝,正式递交国书并参加万寿节活动。这天是农历八月十三日,是乾隆皇帝的生日,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举行了庆寿大典。一大早,各国使臣都提前来到万树园等候。过了一会儿,乐声大作,乾隆帝乘着16人抬的大轿,在王公大臣和侍卫的簇拥下到达。等候接见的人们一齐跪下,马戛尔尼也单腿跪下。乾隆皇帝下了轿子,在御座上坐定。马戛尔尼身穿绣花天鹅绒外衣,佩戴着勋章绶带,双手捧着外镶钻石、内装英王书信的木匣子,恭恭敬敬地高举过头顶,行到御座旁,单膝跪下,呈送乾隆皇帝手中。乾隆皇帝接过匣子,没打开便放在一旁的锦垫上,对马戛尔尼微笑着说:“贵国君主派使臣万里远来,朕非常欢喜。祝愿两国臣民永远和好。”然后从旁边拿过来一柄半尺长的玉如意交给马戛尔尼说:“如意送给英吉利国王,祝他事事如意,祝英吉利和平兴旺。”随后,他又送给马戛尔尼和英国副使绿玉如意各一柄。马戛尔尼呈上他和副使私人送给乾隆皇帝的礼物——两只金表、两杆汽枪。接见结束后,乾隆皇帝举行盛大宴会。在宴会上,他请马戛尔尼到御桌前,亲手给他斟酒,说:“我已经80多岁了。希望你们的国王,也能像我一样长寿。”说到这儿,他的眉宇间不由得露出得意的神色。马戛尔尼看到皇帝气度庄重,精神饱满,宴会场上众人毕恭毕敬倾听皇帝的讲话,不由得也被这种威严的场面镇住了,不敢轻举妄动。当然,马戛尔尼没有忘记他的使命。第二天,他就向和坤书面提出6点要求:一是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贸易;二是准英商仿俄罗斯商人之例,在北京设货栈;三是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四是在广州附近辟一地,准英商享有与上款相同的权利;五是英商在澳门、广州内河运货得免税或减税;六是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额例,以便遵行。乾隆皇帝以所请与“天朝体例’’不合,一一驳回,并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警告英人不得再到浙江、天津贸易,否则必遭“驱逐出洋”。至此,马戛尔尼的使命归于失败。因过度疲劳且水土不服,使团中有3名英国人患病而亡,乾隆认为“英吉利不吉利”,而对这些人充满了厌恶感。于是,马戛尔尼的那批奢华而新奇的“贡品”,只得原箱运回,他和他的使团被灰溜溜地“监送”上船。10月7日,使团一行乘船由运河南下杭州,然后改行陆路至广州离境,于次年9月回到英国。
马戛尔尼使团返英后,其成员出版了数本访华纪事或日记。马戛尔尼本人的使华日记在他去世后,由巴罗于1807年出版。1962年克兰默宾重新整理出版马戛尔尼日记,标题为《赴华使团:马戛尔尼勋爵的日记1793~1794》。使团其他成员如爱尼斯安德逊有《英使访华录》(1795),副使斯当东有《英使谒见乾隆纪实》(1797)、约翰巴罗有《中国游记》(1804)。使团技术人员丁维提亦留下了使华日记,其部分出版于由普劳德富特撰写的《丁维提传记》(1868)之中。使团卫士塞缪尔霍姆斯也出版了他的随团纪行。使团其他几位成员如当时年仅12岁的小斯当东即乔治托马斯斯当东、斯蒂芬埃尔斯等也撰有赴华日记稿件,尚未出版。
马戛尔尼率使团来华,是18世纪末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的英国,希图以外交手段打开古老的中国大门,为本国商品打开中国市场。使团的到来,带有炫耀实力和文明、强行开拓殖民利益的意图。闭关自守、夜郎自大,使清帝国不知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清政府拒绝了英国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主权的同时,又坚持闭关自守,反对扩大两国正当贸易,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位东方巨人用自己的绳索,把自己捆绑起来,而且越捆越紧。
18世纪的广州港口
18世纪,广州是中国最重要的也几乎是惟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大量货物,从广州港口走向世界各国。这使得“广州富庶天下间”,“银钱堆满十三行”。在广州设立的粤海关,也使当时的关税收入大大增加,广州成了“金山珠海,天子南库”。该图表现了当时黄埔外港和十三行前樯帆林立、商船云集的情景和当时作为世界著名商贸大港的繁荣景象。
广东十三行
广东十三行是经清政府批准、在广州设立的经营对外贸易的行商,清朝人也往往直接称之为洋货十三行。乾隆二十四年(1759),面对蜂拥而至的外国商船,乾隆皇帝先是下令增加浙海关税收,以抵制外商北上,在实际效果不大的情况下,干脆决定在全国实行防范洋人、隔绝中外的闭关锁国政策。宣布撤消原设的沿海各关,仅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外国来华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进行贸易。作为粤海关属下的中外交易场所,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惟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一切贸易活动由清政府批准设立的行商进行。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直至鸦片战争为止,这个洋货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
十三行只是行商的通称,其具体数目有时多达20余家,有时少至4家。行商为垄断对外贸易的少数商人,多捐有官职,属半官半商的性质,父子相袭,独占商务,划一市价。外商的一切进口货物由其承销,内地的一切出口货物亦由其代办。行商间“互保”,即实行互相监督。行商除垄断贸易外,还照料、约束外国人的居住行动,经办中外交涉,承收外商出人口船钞货税等,实际上负有商业和政治双重任务,体现了清政府“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政策。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2473.html

更多
上一篇:Its raining(新目标七下) 下一篇:starterUnit7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