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3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

课时安排说明:

本节“平行线的性质”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探索得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认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区别和联系。第二课时在进一步区分并熟练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同时,让学生逐渐理解几何推理的要领,分清推理中因为和所以表达的意义,从而初步学习有理有据地进行几何推理。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就已经直观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对其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在学习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同时,自然引入了“三线八角”,认识了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并积累了一些直观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的识别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了推理说明的必要性;同时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合作交流,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而且初中生本身好胜、好强的特点,也为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平行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平行线的性质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中转化的方法提供了支撑,,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为此,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测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对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的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通过学习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直线平行条件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既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逆向猜想;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第三环节:巩固新知,灵活运用;第四环节:对比学习,加深理解;第五环节:联系拓广,综合应用;第六小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逆向猜想

活动内容:复习已学过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1)因为∠1=∠5(已知)

所以a∥b()

(2)因为∠4=∠(已知)

所以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因为∠4+∠=1800(已知)

所以a∥b()

活动目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是互逆的,对初学者来说易将它们混淆,因此,复习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为后面学习性质做好准备。

活动的注意事项: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的互逆关系自然引入新课,学生不觉得突兀,极易猜想出结论。但因为学生在应用时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在学生回答判定直线平行的三个条件时,可将其合理板书,以便直观地进行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对比分析,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活动内容:课本52页的“探究”部分。如图,直线a与直线b平行。

(1)测量同位角∠1和∠5的大小,它们有什么关系?图中还有其他同位角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图中有几对内错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图中有几对同旁内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换另一组平行线试试,你能得到相同的结论吗?

这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具体教学时,可把该探究细分成如下几个活动:

活动1、先测量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

∠1

∠2

∠3

∠4

∠5

∠6

∠7

∠8

度数

活动2、根据测量所得的结果作出猜想:

同位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内错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同旁内角呢?

活动3、验证猜测.

另外画一组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样测量并计算各角的度数,检验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如果直线a与b不平行,猜想还成立吗?

活动4、归纳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活动5、运用与推理

你能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性质3成立的理由吗?
因为a∥b.

所以∠1=∠5(_______)
又因为∠1=∠_____(对顶角相等)
所以∠4=∠5,
类似地,对于性质3,你能说出道理吗?

活动目的:通过测量、猜想、验证,让学生首先在动手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平行线的性质,然后再在性质1的基础上推理论证性质2、3的正确性,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活动的注意事项:教学活动一定要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建构,问题设计跨越性不能太强,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在合作交流中去探究问题的实质。

第三环节:巩固新知,灵活运用;

活动内容:

1.如图所示,AB∥CD,AC∥BD,分别找出与

∠1相等或互补的角。

2.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缺部分,量得∠A=65°,∠B=80°,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3.如图,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

第一次拐的角∠B是130°,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

活动目的:这几道题考察的都是平行线的性质,目的就是通过其来落实基础。因为学生刚刚接触到新知识,往往应用起来会比较生疏。这三个题目,第一题是直接应用,对第二题,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梯形的两底平行就已熟知,所以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来找∠C和∠D的大小.第3题则需要学生将方向不变这个条件转化成平行,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因此,三个题目层层递进,是对新知识从熟悉到熟练的过程,无论是基本的习题,还是变化的习题,都以透彻理解性质为最终目标。

活动注意事项:在此环节,教师不必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同时,通过实例,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生活。
第四环节:对比学习,加深理解;

活动内容:通过刚才的应用,大家能谈一谈今天学习的平行线的性质和上一节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么?请大家填写下面的表格,加以对比。

条件

结论

平行线的性质

判定平行的条件

条件

性质

师生共同总结: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归纳:条件:角的关系线的关系

性质:线的关系角的关系

活动目的:使学生在前面的实例中,在有了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区别和联系,加深理解。

活动注意事项:此处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并让学生积极讨论,通过观察、分析、对比,能够说出由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判定平行线的条件,反过来,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

第五个环节:联系拓广,综合应用

活动内容:

1.如图,已知D是AB上的一点,E是AC上的一点,∠ADE=60°,∠B=60°,∠AED=40°.

(1)DE和BC平行吗?为什么?

(2)∠C是多少度?为什么?

2.如图2-18,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

∠1=∠2,∠3=∠4.

(1)∠1与∠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

(2)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

活动目的:两个问题都是关于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综合应用。通过具体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区别和联系。知道什么时候用性质,什么时候用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

活动注意事项:1、注意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区别。
2、题目综合性较强,在当前阶段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速度要放慢,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讨论的时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在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中逐渐理解几何推理的要领,从而分清推理中因为和所以所表达的意义
第六小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师生交流,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还存在哪些疑问?

活动目的: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历程,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沉淀、吸收的过程。让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体会,通过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倾听别人的想法、意见,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活动注意事项: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反思归纳能力不同,所以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也是一种学习资源,因而在小结时,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与他人交流。

四、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是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之后来进行学习的。因此,在引入环节,就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从复习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入手,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究。

本节课着重突出了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测量,猜想、验证,让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了教学活动,充分挖掘知识内涵,引导学生体会平行线性质与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密切联系。

需要注意的地方:

(1)对两直线不平行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关系的探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有助于区分性质与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有必要加强。

(2)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不要由老师的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思考。

(3)本课设计的内容较为丰富,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

相关阅读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一课时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一课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一课时教案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

课时安排说明: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垂直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目标.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第四环节:拓展延伸,综合应用;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请同学们自学第一节,提前两天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进行归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提前一天进行筛选,捕捉出有代表性的答案,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最后概括出有关结论。

巩固练习:

结论: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和.

2.定义分别为:。

问题1:在2.1—1中,直线m和n的关系是;a和b是;

a和n是。

问题2:在2,1—2和2.1—3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活动目的: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相互探讨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课堂效率。

活动注意事项:在实际教学中可让学生自由搜寻,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注意捕捉有效信息,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图2.1—1中,如果有学生提出a和m有何位置关系,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的作品中已经包含了“巩固练习”的内容,教师应恰当取舍。

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结合图形完成教科书的问题。

动手实践二

补角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余角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complementaryangle)

活动目的: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相互交流中,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中,体验“互补互余”仅仅表明了两个角的度量关系,并没有限制角的位置关系;在合作共赢中,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首先应关注全体学生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进行有效讨论?在巡视中,还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要及时收集学生一些好的画法进行展示,关注学习上稍微落后的学生,提前给予点拨,在集体展示时给这部分同学展示的机会,可以极大的调动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

巩固反馈:

问题1:小组合作,每人编一道有关余角或者补角的题目,其余同学抢答,组长记录、整理各种题型,练习2分钟。教师巡视,给予评价,捕捉好资源。

问题2:教师将捕捉到的好资源用投影仪集体展示,全班抢答,及时给予评价。

问题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填序号)

①已知∠A=40?,则∠A的余角=500②若∠1+∠2=90?,则∠1和∠2互为余角。

③若∠1+∠2+∠3=180?,则∠1、∠2和∠3互为补角。④若∠A=40?26′,则∠A的补角=139?34′⑤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⑥一个锐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大900

活动目的:据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设置问题1和问题2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竞争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升所编题的质量,促进合作交流的意识。问题3是针对学生易错题而改编的一组判断题,这种形式能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活动注意事项:学生在编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仔细聆听每组的发言,对每组的表现予以点拨和激励,注意收集出色的资源及学生出错的信息,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还存在哪些不足?展示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强调。

动手实践三

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2.1—7抽象成图2.1—8,ON与DC交于点O,∠DON=∠CON=900,∠1=∠2

2.1—7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2.1—8中

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

问题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3:∠AOC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

活动目的: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同角或者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相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简单推理。同时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情说理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本着面向全体的原则,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熟悉的背景知识出发,通过创设情境串---问题串,极大的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舞台,以达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目标!

活动注意事项: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本环节的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提出来的,前一个问题为下一个问题作好铺垫。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出发,问题环节设计跨越性不能太强,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自己能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质疑;上课要渗透合情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

问题1:①.因为∠1+∠2=90?,∠2+∠3=90?,所以∠1=,理由是.

②因为∠1+∠2=180?,∠2+∠3=180?,所以∠1=,理由是.

问题2:

①用你手中的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2.1—9.则∠A是∠B的。

变式训练:

②在①的基础上,做∠CDA=900。如图2.1—10.

1.则∠A的余角有哪几个?为什么?

2.请找出互补的角,并说明理由。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试试看吧!

活动目的:通过一题多变,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找规律、通过规律找方法。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亲自画图,可以直观的发现有关结论,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为问题的顺利解决而奠定基础。变式训练题的设置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超级变变变中体验数学的美,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活动注意事项:学生可能会认为概念和性质不难理解,但认识中却存在不清晰的地方。此处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与思考的时间,可以分组讨论合作,也可以现场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之间思维互相碰撞,在争论中发现问题要比盲目的接受知识更有意义,特别是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来的知识更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综合应用

问题1:已知:直线AB与CD交于点O,∠EOD=900,回答下列问题:

1.∠AOE的余角是;补角是。

2.∠AOC的余角是;补角是;对顶角是。

问题2:点O在直线AB上,∠DOC和∠BOE都等于900.

请找出图中互余的角、互补的角、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先独立探究,再小组交流。

活动目的:通过问题串的巧妙设置,不仅高效率的复习了本节的知识点,而且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收获了一份自信!问题串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活动的注意事项: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对出现的错误,一定进行积极的辨析,让学生学会解决的方法。

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归纳总结: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2.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3.你还有哪些困惑?

活动目的: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独自梳理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及解题方法的能力。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及表达能力,经历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快乐过程。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一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对于知识点的整合,更要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纠正,教师也应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强调。

巩固反馈

1.如图2.1-13,直线AB与CD交于点O,∠BOC=900,EF经过点O.

(1)指出图中所有的对顶角;

(2)图中那些角与∠AOE互余?互补?

(3)若∠BOF=34°,试求出∠AOF,∠BOE,∠DOE的度数.

2.如图2.1—14,点O在直线AB上,OC平分∠BOD,OE平分∠AOD,请找出∠COD的余角和补角,并说明理由。

3.学以致用:如图2.1—15:小颖想测量一堵拐角高墙在底面上所成的角∠AOB度数,人不能进入围墙内,你能帮小颖想出简单的测量方法吗?请简述你的方法。

活动目的: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活动注意事项:要及时反馈,关注学生易错点,及时进行强调巩固。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基础题:1.书P42页习题2.1第1,2,3,4,5题

提高题:2.下图由两块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其中∠FDE=∠AOB=900,点O在FD上,DE在直线AB上,请找出相等的角、互余的角、互补的角。

活动目的:作业应该体现出课堂学习的延续性,因此本节课我也精心设计了一道探究性的题目,实现了同一图形经过不同变化可以产生不同问题,与课堂的问题相呼应;作业分层,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

活动注意事项:首先应激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其次注意提高效率,最后应鼓励学生进行反思。

四、教学设计反思:

1.开放课堂激发潜能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本节课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课堂开放,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有利于教师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几何直觉是增进数学理解力的很有效的途径,而且它可以使人增加勇气,提高修养。”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方法。学生的画法千变万化,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的效果,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新知识。

3.巧设问题串打造高效课堂

我在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的基础上,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有效的学习环境。变式训练、一题多解的设置,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开花,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4.注意事项。

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维也是百花齐放,教师应注意捕捉有效信息,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问题,应大胆放手给学生,注意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的能力,简单合情说理的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等。讨论时,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培养,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应予以重视,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

北师大七年级下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学案及答案


2.1余角与补角
课型:
课程引人
下图中是一个经过改造的台球桌面示意图,图中的阴影为6个袋孔,如果一球按图示方向击出去,最后落入第几个袋孔?

课前预习
※自主阅读
阅读课本P59—P60,完成下面练习。
1、角是()
A、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B、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组成的图形
C、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D、由一条直线旋转而成的图形
2、互余的定义:如果,则称这两个角余角。
互补的定义:如果,则称这两个角补角。
互余、互补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_______;同角或等角的补角_______;
例:若∠1=25°,则∠1的余角等于°;∠1的补角等于°。
3、对顶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两边___,则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________。
例:(1)如图,∠AOB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__;
(2)如图,若∠AOC=52°,则∠BOD=____°。
※质疑问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研习
※知识理解
1、互余和互补的两个角,与它们的位置有关吗?
2、是不是相等的角就是对顶角?
※典例剖析
例1、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的3倍大10°,求这个角的度数。

例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EOC=80°,OA平分∠EOC,求∠BOD的度数。

※反馈练习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①一个角的余角一定是锐角。()
②一个角的补角一定是钝角。()
③若∠1+∠2+∠3=90°,那么∠1、∠2、∠3互为余角。()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等的角是对顶角B.对顶角相等
C.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对顶角D.有公共顶点且又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3、已知一个角的余角比这个角的补角的,求这个角的余角度数。

4、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BOD,且∠AOC=∠AOD-80°,
求∠AOE的度数。

※小结提炼
1、若一个角为a,则它的余角可表示为_________,它的补角可表示为____________。
2、对顶角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是:(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3、互余、互补和对顶角都只是针对______个角而言。

课后复习
※分层作业
A、必做题(限时10分钟,实际完成时间_____分钟)
1、当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这就是折射现象(如图所示)。图中∠1与∠2是对顶角吗?

2、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可以都是锐角吗?可以都是直角吗?可以都是钝角吗?

3、如图,在长方形的台球桌面上,∠1+∠3=90°,∠2=∠3,如果∠2=58°,
那么∠1等于多少度,请说明你的理由。

4、如图,一棵树生长在30°的山坡上,树与山坡所成的角是多少度?请说明理由。

5、一个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的2倍多30°,求这个角的度数.

B、选做题
6、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角度是多少?请画出图形,并指出所有的对顶角、互为余角的角、互为补角的角?图中有几对相等的角?

C、思考题
7、如图是一个3×3的正方形,求图中∠1+∠2+∠3+...+∠9的值。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学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学案

4.3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初步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向学生渗透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教学重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简单运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观察下图,直线l1,l2被直线l3所截,你能找出图中的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吗?
对顶角有_______________
同位角有_______________
内错角有_______________
同旁内角有______________

2.设l1∥l2,l3与它们相交,请度量∠1和∠2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关系?
如果再作出直线l4,再度量一下∠3和∠4的大小,你还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学习
1.P86页的“做一做”
(1)用量角器量出下面的两组角的大小.

图1图2
(2)上面的两组角都是同位角.请同学们画两条平行线,然后画两条直线和平行线相交,用量角器测量一下,它们产生的几组同位角是否相等?
2.猜想与探索
(1)根据上述的测量,你能猜想得出什么结论吗?
(2)上图1,将∠α沿着FE方向作平移,使M点移动到N点重合,则有CD∥AB,这时∠α成了∠β,因些∠α=∠β.
归纳: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如图3探究
因为∠1=∠2,又因为∠2=∠3(对顶角相等),所以∠1=∠3.
归纳得到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地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因为∠1=∠2,又因为∠2+∠4=180°(平角定义),所以∠1+∠4=180°.
归纳得到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内旁内角互补.简单地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例题示范:P87的例1,例2
三、实效训练:
1.如图,∵(已知),
∴().
∵(已知),∴().
∵(已知),∴().
2.如图,,,,在一条直线上,.
(1)时,,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时,,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3.如图所示,已知:AE平分∠BAC,CE平分∠ACD,且AB∥CD.
求证:∠1+∠2=90°.

4.书本P88练习,1,2.

四、小结与反思:
小结和梳理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五、课后作业
课本P88习题4.33,4,5,6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214.html

更多
上一篇:蔬菜营养丰富 下一篇:一分钟

最新更新

更多